长篇影评
1 ) 绝妙的喜剧
这部戏剧绝妙的展示了重复产生的喜剧感。
这部片子的重复元素无所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台词,舞台下男人受伤的双手以及离场观众,安娜和空军上尉的两次约会,萨兰斯基教授和盖世太保头子的两次碰面,布朗斯基临行前的两次原谅,纳粹高官对安娜的两次引诱,两次上当……飞机上的反复出现的重复问答,以及影片高潮时对莎翁《仲夏夜之梦》的台词重现,甚至连说服盖世太保把萨沙放走和揪掉伪装的小胡子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
剧本和台词编写者们几乎就是把同样的台词抄了两遍,把同样的场景演练了两遍。但每次重复出现的时间却相互穿插,有的首尾呼应,有的紧随其后。观众似乎既能猜出电影里将要发生什么,又似乎完全猜不透剧作者的心思。
除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本片给人的感受也并非轻浮浪漫。在不断拿犹太人六芒星和同性恋粉红三角开玩笑的同时,本片表达了对纳粹的深切控诉。那个看似充满欢乐的波兰,那个主角们(犹太人、同性恋和英军飞行员)胜利逃出的波兰同样也是三周就沦陷的波兰,犹太人死掉一半的波兰,奥斯威辛的波兰。喜剧和现实的张力就能令人屏住呼吸,探测到笑声背后的冰冷黑暗的悲剧。影片高潮部分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犹太商人夏洛克法庭上的台词,在带着钢盔和刺刀的纳粹官兵的面前,在希特勒包厢后面的走廊上控诉了纳粹的罪恶。(同样这也是对这部莎翁名剧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重复,这段台词的含义是莎士比亚研究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看到布朗斯基等人在黑压压的夜空中驾驶希特勒专用飞机飞离波兰的时候,人们很难不想到留在他们身后的那些犹太人,那些送往集中营的“兔兔”将有何种命运。
但是在影片的结尾,我又抛弃了前面那种黑暗的想法,因为胜利属于盟军而不是纳粹。那个病态的独裁者和他冷酷的军队消失了,犹太人们、同性恋和一切热爱自由的人们幸存了下来。我们为什么不为此而放声大笑,一切感受生活的乐趣呢?
ps:本片女主角的表演光芒四射。
ps2:本片男主角不仅表演光芒四射而且还是两名台词撰写者之一。
-------------
嗯,看了一下wikipedia和imdb网站,原来这部片子是1942年同名影片的重拍版本,很多台词都忠实复制了原作。不过原作的那位教授要严肃的多,这部片子好像增加了同性恋的内容。请把我的敬意转达一半给原作罢。
怪不得imdb上这部影片只有6.4分,但是本片在没有看到原作的情况下并不止这个分数,我想douban上给这部片子4~5星评价的豆友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2 ) To be or not to be 梅尔•布鲁克斯喜剧风格小议
To be or not to be
梅尔•布鲁克斯喜剧风格小议
a
喜劇導演在片場如同暴君,對幽默各懷己見的攝像、燈光、美術、劇務乃至盒飯人員,若以自身經驗審度影片劇本之情節、橋段、臺詞,盡忠言行臣事,那麼,巴別塔高入雲霄后即倒,民主和獨裁是同一回事。只因這暴君認了上帝膏洗, 天赋异禀得只可喻會不可言傳,否則,哪能使芸芸癡生分開塵世苦海達一個半小時(外加爆米花可樂,還想怎樣)。即便他自輕自賤,裝出先知的樣子,又怎會不知“豈止在家鄉不被悅納,你去片場試試”的戔戔道理。所幸他事先立好約,又守諾發足了薪酬洪水,眾人自然口銜橄欖枝,耷拉出一副乖乖聽命的模樣。
以上,是對當年王晶評價周星馳《功夫》風波的主題升調。
卓別林回憶,片場反復拍喜劇橋段,疲倦不堪強顏歡笑,抽身看外圍眾人,個頂個一臉苦相,影院上映,觀眾如堵笑聲似潮。這一切,皆因喜劇創作講究驚鴻初見,二見即為前度,三見便是前夫,哪來這麼多驚喜高潮可言。悲劇則不然,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愈見愈愛,悲劇是捧在手心的古董,昔在今在永在,只求別哭過頭,失了手。
以上,是喜劇導演江郎才盡時一臉悲劇的印象派畫像。
梅爾•布魯克斯,喜劇巨匠/大師,自編自導自演,尚能自編短曲(卓別林也如此呢)。以前一個人可以幹完的事,而今托孤給流水線,分工謹慎互不僭越(伍迪•艾倫是最後一道休止符么)。跨在巨匠和大師之間的斜杠號,是尚在人間的遮羞布,中國人講究蓋棺認定,西方人在意葬禮發言,道理何其相似。
以上,基於梅氏最精彩的喜劇電影《製片人》、《你逃我也逃》、《年輕的弗蘭肯斯坦》、《高度緊張》、《世界史:PART Ⅰ》、《灼熱的馬鞍》、《惡搞羅賓漢》、《太空炮彈》、《十二把椅子》而論。
是為序。
b
似乎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手法,電影主人公頻遭厄運,配樂依舊悅耳。
主人公丟職失戀時小提琴低沉,轉運時爵士連連,那是好萊塢開給觀眾的配方,不信你看《開羅紫玫瑰》中的米亞•法羅,被角色愛被演員騙,結尾時繼續守在昏暗的影廳內看一部看了幾十遍的電影,不是樂由心生,而是……而是根本沒音樂 響起。
梅爾•布魯克斯,靠著這一招,不斷抖新花樣。
《高度緊張》開場,司機開車接梅爾去精神病院的途中,兩人談起新近因病暴斃的前院長,梅爾惋惜。
司機:不!我認為他是被謀殺的!
緊張的交響曲應聲響起,梅爾和司機疑惑的表情切換,鏡頭由車內搖向車外,一輛大巴入畫,車身上方“洛杉磯交響樂團“奪目異常,車內眾人吹拉彈打一臉嚴肅。
《灼熱的馬鞍》中,黑人主角被 州長任命為小鎮新警長,他策馬狂奔在廣袤沙漠,配樂大氣磅礴,猛一看,以為誤闖了山姆•佩金法或瑟吉欧•莱昂内的電影中。攝像機跟進,黑人勒馬停住,脫帽致敬——沙漠一隅正襟危坐的管弦樂團。
《太空炮彈》里,星戰公主逃婚后拉著女版C3PO駕太空船飛行,歡快的現代流行歌曲迴蕩在宇宙中。駕駛室里,女C3PO同公主說話,公主不理睬。
女C3PO:你能把那個摘了嗎?
幾次之後,公主摘下了腦袋旁的髮髻,哦,原來是耳機。
《年輕的弗蘭肯斯坦》中 ,男主角新進祖父古堡,是夜,入眠不久,陰森的小提琴配樂浮起。他睜開眼,起身,貼近牆壁——女管家靠此夜夜而不夜與夜。
伍迪也用過這招,《香蕉》吧,甫自失戀,小提琴應景附和,他慢慢轉身,打開房間衣櫃門,揪出了躲在裏面的演奏家。但我更鍾意後來他和獨裁國王一起吃飯時,上方舞池有大提琴手演奏,有琴無弓,頗為賣力。飯畢,伍迪奔向無辜的 演奏家,
”能別拉了嗎?吵死了!“
顛覆觀眾固有觀影經驗,為此,不惜當自己電影配樂的掘墓人。
C
據說,特呂弗首執導筒,緊張得不知該把攝像機擱哪。
聽說,晚年的伯格曼,常因機位擺放而苦惱。
話說,北野武承認,不知怎麼擱攝像機,不知如何設計機位時,他就把所有能想到的拍攝手法都來一遍。
以上三人,皆遵循電影創作第一規律:你怎麼擱怎麼擺都行,但别把攝像機拍進去!
這條黃金定律,到了梅爾•布魯克斯電影裡,拆散、粉碎、挫骨揚灰。
《太空炮彈》結尾處,大頭黑武士和男主用光劍戒指決鬥,鬥至正酣,黑武士一劍砍下手臂,”啊“的一聲,攝像師倒地掙扎,劇組成員傻眼。黑武士心虛地指著男主角:
是他幹的!
《高度緊張》中新院長和同事見面的第一頓晚餐,鏡頭由窗外推近至內景,眾人圍坐暢談,“嘩啦”一聲,攝像機撞碎窗戶深入餐室,眾人面面相覷,正對鏡頭。攝像機和助理小聲嘀咕後拉遠攝像機,眾人假裝若無其事,繼續演戲。
《惡搞羅賓漢》結尾,羅賓漢同嬌妻蜜月纏綿,二人床上翻滾,鏡頭由近拉遠,“轟隆”數聲,攝像機穿牆而出,男女主角愣了數秒,延续前戏。
布萊希特的間離論,解釋起來能寫三篇畢業論文,對梅爾•布魯克斯來說,他無非是要告訴觀眾:
這只是喜劇,是電影,不是真的,角色心里都明白得很,你们明白嗎?
而在《灼熱的馬鞍》結尾,第四堵牆被刨得面目全非。
壞人和好人在木板搭建的小鎮混戰,鏡頭由近拉遠成俯角全景,慢慢左移,露出另一處片場房屋。切至內景,幾十號燕尾領結高頂禮帽的紳士在拍攝跳舞場景,導演正百般挑剔挨個訓話。電光火石間,小鎮居民和壞人扭打到現代舞拍攝現場,三派人打成一團,連帶了食堂人員(各種戲服各種角色)、參觀遊客(一身的奶油蛋糕派是最大收穫),最後追到了電影院,此時電影院正在放映《灼熱的馬鞍》!
此刻,壞人和好人的臺詞終於達成一致:
我得看看故事結局是什麼!
沒什麼結局,這只是一部喜劇電影,別太當真。
d
記得去年在IMDB上查梅爾•布魯克斯的資料,定義他風格的第一條是:
Walk this way.
當時英語差,等看了《世界史:PART Ⅰ》,知曉了其中道理,即:望文生義。
場景如下:
羅馬時期,聖女保護眾人躲避羅馬衛士追捕,她準備帶大家逃進某個即將上演特洛伊悲劇的劇場。她對後面人說:
Walk this way.
眾人一愣,還是梅爾聰慧,他立刻學聖女走路的樣子,臀部扭動不可方物。旁人頓悟,皆學青白蛇初踏人間道,“扭啊扭,扭啊扭啊扭……
謝謝曼玉姐姐。
眾人身披特洛伊戲服逃到街角藥店旁,繼而甩掉官兵。隨後趕到的官兵詢問一旁的藥店老闆:
——有特洛伊人嗎?
——不巧,沒了。
於是,在杜蕾斯、傑士邦、岡本後,我知道了特洛伊。
長官憤怒地對手下說:
Keep finding! The streets are crawling with soldiers.
鏡頭切換,所有士兵在地上匍匐前進。
•《太空炮彈》中,男主提議對敵方雷達進行JAM,以此救下公主的太空船。
浩瀚的太空,一瓶巨型番茄醬飛向敵方巨型雷達。
梅爾•布魯克斯扮演的敵方統帥得知公主降落在某沙漠星球時,勃然大怒:
Comb the desert !
鏡頭切換,山寨暴風兵拿著巨型梳子為沙漠梳理,試圖找出公主。
我不斷提醒自己,熟練掌握翻譯工具,是多麼重要。
e
情节。
太累了,先歇着。
3 ) To be or Not to be
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的,只是那时候实在太小了,无法领略当中的辛辣幽默。
这部电影翻拍自1942年的同名电影,可惜没有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的电影仍是拍得极精彩:台词编写风趣幽默,演员表演恰到好处,剧情紧凑妙趣横生。
作为一部喜剧,这部戏的笑料充足,应该笑的地方绝对让人捧腹,特别是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电影为这句台词赋予了一种暗号式的幽默含义,以至于电影最后布朗斯基在舞台上读出这句台词的时候便令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期待。
电影有多处场景上的重复,这种重复产生了一种令人捧腹的喜剧感。例如那种出现了三次的“To be or Not to be“,例如布朗斯基与盖世太保见面时几乎就是照搬他假扮盖世太保与萨朗斯基教授见面时,萨郎斯基教授说的话。还有一些小细节,例如两次掀开假胡子以及盖世太保首领两次压扁对方的帽子……
除了特意安排的喜剧效果外,这部电影也是极尽讽刺之能,可谓辛辣味十足:电影开头的展示的剧场海报其中一幅是《出轨》,另一幅写着《顽皮的纳粹党》。《顽皮的纳粹党》更是极尽嬉笑怒骂之能。布朗斯基扮演的希特勒一亮相便说了声“万岁,我自己!”,然后当希特勒一再表示自己热爱和平时已经让人笑得合不拢嘴了。
安德烈射杀萨朗斯基的那段戏实在让人惊艳,一众人在剧场中搜索萨朗斯基,萨朗斯基慌不择路居然爬上了舞台,钻进了厚重的布幕里,安德烈紧追上去也钻进布幕中,两声枪声响起,布幕徐徐拉开,两人就定在舞台中间如同演出一声戏剧,观众的目光完全聚焦在舞台上,一颗心被提到了嗓子上。据说这场戏照搬1942年的原版,让我很有冲动想找一找刘别谦的戏来看。
这部电影看起来十分轻松,但却没有给人轻佻的感觉,相反,这部戏是相当沉重的。导演用大量黑白片段交代纳粹军轰炸华沙后的情景:到处是颓垣败瓦,到处一片狼籍。用三百年建成的城市只用了三个星期就被毁灭了。犹太人被迫在衣服上缝上带有歧视意味的五芒星,而同性恋则被缝上粉红三角。然而讽刺的是,安妮的化妆师却利用这个标识来辩识其他同性恋,整晚都忙着约会,纳粹带有歧视意味的这一举动却为人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
影片的高潮,剧场的一个犹太演员在剧场的包厢外制造一个小小的冲突,当扮成纳粹的布朗斯基走到他面前“审问”他时,他引用了《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的台词,让闻者伤心。而小丑表演更是精华所在,当扮小丑准备逃亡的犹太老奶奶和老爷爷看见台下坐满纳粹军官时一脸惊恐,连走也不敢走,正当观众为一众演员担忧时,其中一个小丑走过去在他们胸前各贴上一枚五芒星,然后拿出前端是纳粹旗帜的玩具手枪“押解”他们离开剧院。满场的纳粹军官在笑,不知台下看电影的诸位有何感想?我则是感到一阵心酸。当逃亡成功的众人坐着飞机冲上云霄时,不禁让人想到留在华沙的那些犹太人命运……
然而这是部喜剧,是应该笑的,电影的最后更是猛抖包袱:飞机上重复的对话,英国乡村酒吧中欢乐的气氛,还有当布朗斯基一身希特勒打扮走进英国乡村酒吧以及最后出现的“To be or Not to be”,这些可爱的包袱再次把电影的气氛拉高,让人捧腹大笑。是啊,活着怎么可能不笑呢?因为1942年时刘别谦相信胜利最终会属于盟军,我们相信胜利最终于属于正义的一方。
4 ) 你逃我也逃
提到刘别谦,总会想起他的标签“刘别谦触动”,虽说他的电影也看了很多,但仍然不很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猜想应该是那种比较斯文,狡猾的幽默,不俗套,不无聊的机智型幽默,正像我没看到刘别谦这个名字总会想起狡诘这个词,想起那个叼着雪茄,眯着眼睛,一肚子坏水的家伙。可能这就是“刘别谦触动”的感觉吧
5 ) a piece of ........
"all I want is peace"
"a piece of ......."
这段神来之笔终结了犹疑,让遥控器控的我举械投降,后面的时间简短的不像样子.正如一本绝妙小说,阅读的快感让你忘记时间的流逝,偶尔跳出时间的那一瞬间,你也是在感叹纸页的厚度在掌中流逝......
就是我追求的感觉,置身事外,这个事,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的世界.
6 ) 《To be or not to be》83版 观后感 2016/2/10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是翻拍的刘別谦的,也不认识刘別谦是谁,豆瓣上大家都说原版更好。但是我没有看原版,在这里我还是按照我从83年这个版本看到的来说。
很少有看到喜剧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去描述的,更别说是糅合了爱国的元素去进行演绎。男主和他的戏剧团跟法西斯斗智斗勇的情节是一波接一波,从第一次男主扮演法西斯长官,到后面他伪装希特勒,整个故事无处不体现出他们对法西斯的嘲讽和幽默——特别是男主说“嗨,我自己!”让人忍俊不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男主带领着戏剧团和一群犹太人当着法西斯的面前,假扮是小丑戏剧的桥段,离开了剧场,逃离了当时危险的波兰。这是男主策划逃离计划中,对法西斯深深的嘲讽。
布朗斯基:那你认识她丈夫布朗斯基吗? 盖世太保:我在华沙的舞台上见过,是在战争前。是的,我跟你说说他的表演吧。 布朗斯基:哦好。 盖世太保:他把哈姆雷特糟蹋成那样,我们对待波兰也是这样。
虽然除了那几首好玩的新歌曲,这部电影和原版相比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这仍然是一部十分欢乐的喜剧,刘别谦的喜剧元素在美国人的手中变得更加通俗和喧闹。这是一次说得过去的重拍,电影的整体基调已经被改变,娱乐化的加强赋予了老版新的色彩,当然这是站在刘别谦的肩膀上。
A good comedy ! And a really good story .才这知道是翻拍,照样觉得很棒啊。戏剧性很强,喜剧元素和调侃点也不少。丑化、愚化纳粹,再者故事周转也很棒,各个情节设计都有哦,很巧妙。期待看原版了。真的很难再被电影逗笑了,谢谢你。
1983年翻拍版。剧情、台词、笑料基本全部照搬自42年老版,连人物造型都相差无几。有些地方显得做作过火。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开场的搞笑纳粹表演了。上高中的时候听同学姜某多次说起这部电影(应该是这个翻拍版)。4年过去终于看了。//20150814资料馆大银幕再看。还是欢乐无比
重看完1942年原版的《To Be or Not to Be》,再来看下1983年翻拍版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相形见绌:虽然主线剧情大致相同,但修改了不少情节细节,比如增加了塞斌斯基跳伞后去求助玛丽亚·图拉的段落、原来的女化妆师换成了男同性恋、最后援救的人员还多了一些犹太人……不过约瑟夫·图拉反复强调自己是“伟大的波兰演员”的台词被弱化了、结尾飞机上“元首”让两个德国士兵跳飞机等有趣的情节也删改了……另外,翻拍版演员的选角以及整体的表演实在不如原版满意。个人观感达不到豆瓣8.5分带来的预期。
Brooks夫妇的作品!
HI MYSELF! funny!即使是翻拍版,对我来说也是很够味的。听说原版更好笑,期待中~
真没想到翻拍版也能拍得如此出色,但可能是先入为主吧,还是更喜欢刘别谦大师的老版,更喜欢老版里的布朗斯基~
重复的魅力 适应与交流 任务与行动 简直可以当做表演教科书哈哈哈
挺有意思。啥……等会儿……看错片了?……原版哪里有?
BROOKS一生都是戏啊,极具表演喜剧天赋,更是全才,能唱能跳能编能导~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中规中矩的翻拍,不差,只是老版太好,和老梅自己比也不如《新科学怪人》。还有老梅给自己加戏这个感觉破坏了平衡,这版的夏洛克也不够好。Sondheim, send in the clowns梗好欢乐。
用高亢的舞台念词和严肃的紧迫感搔动的笑神经。
真精彩的英语台词,除了原版什么翻译也别看。
这版和老版原来我都看过啊......不过还是更喜欢刘别谦。
彩色的翻拍片。浮夸了些些,主角老了些些大包大揽抢镜了些些,但是也有不少有趣的改编。两个版本我都挺喜欢的~
本来想看刘别谦那版,结果只找到了这个翻拍的资源,居然也很好看!充满戏谑调侃,台词也很有趣。不知是不是错觉,虽说是美国电影,幽默居然有点Monty Python的感觉。更想看老版了。||20140812看过了刘别谦原版,感觉四十年后,政治囚笼解除了,这一版调侃的更加凶悍了。
这部戏剧绝妙的展示了重复产生的喜剧感。重复元素无所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台词,舞台下男人的离席,Anna和空军上尉的两次约会,萨兰斯基教授和盖世太保头子的两次碰面,Bronski临行前的两次原谅,纳粹高官对Anna的两次引诱,两次上当…飞机上的反复出现的重复问答,甚至揪掉伪装的小胡子。
超棒!讽刺与现实、笙歌与国难结合得如此绝妙。八三年翻拍刘别谦的彩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