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纳斯的《旅程》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之一。这种美不仅是电影本身精巧灵动的镜头语言,悠扬动听的配乐,不着痕迹的表演,还有超越技术层面的复杂情感——它是文学,是控诉,是哀歌,是对原初世界近乎绝望的乡愁。
《旅程》讲述生活在乌斯怀亚的十七岁少年马丁,在经历生活的变动之后,独自一人踏上寻找父亲的旅程。他从南向北游历拉美大陆, 仿佛更为年轻的切格瓦拉。父亲留下的一本关于拉美游历见闻的连环画,在他的旅途中成为佐证:他遇到了连环画中描述的传奇人物,也体验和见证了比连环画更加魔幻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确堪称《百年孤独》的文学版。拉美大地的魔幻、残酷与美丽,被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得淋漓极致,也让我想到了电影史上另一部神作——以悲悯而诗意的口吻、震撼的长镜头调度讲述古巴历史的《我是古巴》。
从古巴到阿根廷,这片大陆见证了太多历史,承载了太多苦难。她是被切开的血管,是智利流亡者波拉尼奥永远书写的、遥不可及的故乡,她充满神灵却被入侵者蹂躏殆尽,她的诗意诞生于深如安第斯山脉的、无法愈合的伤疤。
当一路艰辛的少年终于抵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阿根廷的首都却并非他在乌斯怀亚时所憧憬的模样。洪灾遍地,失去一切的人们选择留下来,与洪水并存,也与一切的剥削、荒谬和贫穷共存,在日复一日的绝望中继续生活。
阿根廷总统在漂浮的政府大楼门前,穿着潜水鞋大谈希望;巴拿马举办各国首脑下跪大会,巴西全员戴着紧绷带节约粮食能耗,连马丁父亲的前女友、身为人类学家的她也说,“没办法,这是义务”。
而马丁的中学朋友,一早搬去布宜诺斯艾利斯追寻音乐梦,还在漂浮的破败小船上与乐队成员们演奏,用摇滚乐升起怒火。伴随着他们的音乐,城市高楼在洪水中轰然倒塌。
多次出现的红裙女孩,突然出现又突然离去,自始至终沉默不语,令马丁魂牵梦绕。她是少年爱情理想的化身,亦寄托着更为抽象和宏大的理想。她是未被玷污的纯真时代,是飘荡在拉美人民心中、无法说出口的愿望。
而她的神秘与飘忽,少年徒劳的追寻,则早已暗示了现实的结局——在拉丁美洲,最美好的事物亦最不真实,最不可得。
全片的配乐也极为动听,与影像彼此成就了这一部美得令人心碎的电影——富有磁性的女声,带有吟游诗人的忧郁与空灵;吉他、鼓点、箫…多种乐器的演奏,既空灵又沉重,是来自拉美大地独特的声音。
旅程的最后,马丁没有找到父亲,也停止了寻找。但他找到了整片拉美大陆,找到了他的民族、血液、历史和心跳。在见过了拉美大陆的满目苍夷与荒诞之后,少年也成为了不再需要确认父亲存在的男人。这一趟旅程,令他从乌斯怀亚被隔绝的个体青春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令他见识并思考众生,也令他追寻自洽的落点。
旅行,就是光线以纬度和经度将时间和空间赋予运动,我相信那些去寻找身份的动机恒古悬浮在空中,是真实存在的能量驿站。好比穴位与身体。阳与阴,性与命。波动和粒子。情绪是人格向大宇宙冲刺时遭到的鞭打,好比对炼金术的追求。不理性的冲击力是风,不承认事实固执是正在形成的云,互相矛盾的时候是相互摩擦,雷电的火是照耀也是毁灭。放下的时候蜕变雨。宇宙所有事件的概率变成每个人必须接受的意义。引力是感受我们来自哪里,重力表达我们要去向往何方。
当我翻译完索拉纳斯给观众的信后,觉得有必要重新为这部电影写点东西。因为我不想拘泥于对那些魔幻现实主义场景的表述。 《旅行》拍摄于1992年。那一年,西方世界正举行着各种庆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的活动。但是拉美人民不会忘记特诺奇蒂特兰城的火光,不会忘记500年前的大屠杀,他们举行各种各样的反庆祝活动,来抵制这场官方筹划的纪念。索拉纳斯正是这众多民众中的一个。 旅行的路途其实有两条。一条是横向的,地理意义上的,是马丁从地球最南端的乌斯怀亚到墨西哥的瓦哈卡。另一条是纵向的,内在的,是拉美大陆几百年来积淀的“丰饶的苦难”。 我们看到这块大陆的现状,正被外债和饥饿侵蚀,政治腐败,生态破坏。我们也看到残缺不全的拉美人、希望的铁托从马丁父亲的连环画到马丁的旅途,他们是那段辛酸历史的古老见证者,他们的存在意味着一切还没有结束。 横向的旅行与纵向的历史相统一,这很容易让我想到安哲罗普洛斯的《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他们都深知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承受了多少苦难,不同的是安哲带着“旁观者的超脱和长者的悲悯”*凝视着我们,索拉纳斯却站在我们中间。所以一个是诗,一个是小说。 索拉纳斯说《旅行》是一部关于马丁的奥德赛,讲述了马丁在最绝妙的冒险中的奇幻之旅,是对自我的重新创作。它是一场对外的“发现”之旅,更是一场内心的“发现”之旅,寻父,即意味着寻根,寻找自己的历史,寻找自我身份的体认。通过回溯过去、目睹现状,马丁内心的力量在旅途中一点点积聚。最后他不再寻找,因为他已明白需要去担当:“享受人生的同时,也要负起责任。” 索拉纳斯给马丁安排了一个饶有意味的姓氏:Nunca(决不),似乎要表达这样一种决心,等走完这趟“发现”之旅,也即拉美人民成为自我“发现”的主体去面对未来之时,现在这一切决不会再发生。他没有像墨西哥人民那样去拉倒哥伦布的塑像,却通过这样一次拍摄,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击,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热情和无尽的梦想。 带*号的引我的一个朋友语 关于索拉纳斯: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72718/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百年孤独的味道,这个男孩从小缺乏父爱,渴望追寻父亲的足迹,就像整个拉美国家的现状似的缺乏文明和文化之根,电影的每个片段都有寓意,描写出拉美底层人民的困苦,文化上的压制与禁锢,经济上受到美国和上层阶级的剥削,根本不顾底层人民的生活。拉美富饶的土地,也曾哺育出伟大的文明,但如今各地的人民生活在贫苦的生活之中,导演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青年之上,望整个拉美重新奋发有为活力。
勞拉,我們發財了!
《百年孤独》拍成电影,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ost我跪求啊,这部电影是在太好看了还有那个原声啊,好到不行 ,还有那画面很美很浪漫...高清的可以截图用来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光看....其中的一些动画也把这电影烘托的更文艺和小前卫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南美电影,十年前。也是我最喜欢的。
8.0;政治忧思却只化作轻描淡写的青春期哀愁
非常好的片子,终于知道电影也可以魔幻现实主义了。
倾斜32度的岛屿,被风吹走的铜像,浸满粪尿的首府,随波漂流的棺材,轰然倒塌的楼群,身缠皮带的主播...这个国家正被瘾君子和贪污犯渐渐蚕食。质感凝重的胶片颗粒,阴冷潮湿的布宜诺斯,我心中邻近极域的神圣之城。“我不用再找父亲了。只要静静坐下来,他就无处不在。”
拉美大地神秘面纱下的苦难;魔幻色彩下的苦楚。在最后收尾的那一刻,多么希望导演让他骑上粉红色的龙,飞走。
1.拉丁美洲的苦难史与少年青春成长记;2.魔幻现实的影像内容,轻逻辑,重表达,轻表象,重内涵;3.隐喻太丰富而繁杂,或许理解或许不解。
越荒诞,越真实;越魔幻,越现实;越是处处不在,越是无处不在。
上帝创造的第一件事就是旅行,之后是疑虑和乡愁。少年意气、山河岁月和魔幻现实化成一整部史诗。
很少见到比安哲还做作的好导演。
剛好適合累得像狗一樣再埋進沙發裏發誓做一番美夢的我.........我就喜歡一事無成人漸老的感覺
魔典!观影半生,记忆犹新~南美高层下跪的会议和洪水泛滥的市中心
四星半;充满神奇和苦难的南美大陆,现实和想象一样丰饶,真实和荒诞一样魔幻;少年寻父偶遇红衣女神,穿越地理的经纬,体验大地的纵横历史,政治现象、经济起落、社会众生,与少年心灵成长融合得极好,绝无刻意“正确”;字幕结尾“献给柳条”,是地球娃做的么,谨以献给五年前。
城市的晃荡与倒塌 洪水泛滥 愤怒之鼓 跪式首脑峰会 。。。这片子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象 前半段非常棒 可惜后来弱了 散了 温情了 勉强4星吧。。。追寻父辈的旅程应永不停息
上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电影还是《陆上行舟》,如果说《陆上行舟》是移山,那么《旅行》就是填海,没有移山填海的意志没法拍出这样伟大的电影,让整个阿根廷以及南美大陆的风情与苦难都呈现在这部魔幻的电影里。很兴奋人世间有这样优秀的电影,很荣幸能看到这么震撼的电影。一百三十分钟,不虚此行。
充满神秘与苦难的南美大陆,却有着魔幻主义滋生的土壤,索拉纳斯的公路电影,充满荒诞的隐喻,马丁的寻父之旅,最终意识到父亲只是一个向导,做一个正直的人,保有一颗隐忍的心,接受这世间所有的恶,不忘对未来尚存的希冀
魔幻
神作!拉美精神如果缩写成文字是 马尔克斯 和 博尔赫斯 笔下的箴言,那凝结成影像就是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