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
少时读苏东坡的作品,无论是词里的豪迈壮阔,还是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总能深深地吸引我,感叹于他为何如此有才。长大后,才逐渐体会到,艺术的呈现源于喷涌情感的流露,而喷涌的情感源自他对生活极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知力,内心充满温暖,天真烂漫。
苏东坡善于感伤,也善于快乐。
苏东坡用心过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他不因得势而娇纵,也不因失势而气馁。他的用心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处,他会认真记录如何种好农物,记录如何开发一道美食,到每个地方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认真地改造这个地方,让它们变得更好。苏东坡把猪肉变成东坡肉,把西湖变成西子湖,三个石标变成三潭印月,他这个文人实打实是个艺术家,城市规划师。
苏东坡视民如子,拥有朴实的人文情怀,苏东坡肯定内心极其敏感,他对人,对万物都有极强的感知力;但同时他经历过乌台的生死,逐渐变得超然豁达。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选择“出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继续选择“入世”,尽其所能改造世间的不完美。这种矛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是极其不易的。
最后引用片中的结尾“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王尔德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毫无疑问,宋代的苏轼恰恰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不仅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一名佛、道学爱好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员。在央视大型纪录片《苏东坡》中,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谈道:“我常常跟朋友讲,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苏轼正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命运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将他从一个意气风发、愤世嫉俗的轻狂少年变成了那个我们所熟悉的饱经沧桑、放达自况的东坡先生,但他总能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即使在艰难的生存中仍不忘品味生活的趣味。
当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身为戴罪犯官,日夜处于严密监视当中,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好友徐君猷见他生活得如此窘迫,便将军营的一块荒地暂且让给他耕种以养家糊口,地虽不是什么好地,但苏轼依然甘之如饴,为了致敬景仰的前朝诗人白居易,他将此地命名为东坡,且自号为东坡居士。对有些人来说,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重大财富,对于苏轼来说,黄州之徙虽然残酷地摧毁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也正是黄州成就了他的创作生命。所以黄州之于苏轼仿佛是“第二故乡”般的存在,是他的精神家园。在临终前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黄州度过了自己的四十五到五十岁,在惠州度过了自己的五十九到六十二岁,在儋州度过了人生的六十三到六十六岁,“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意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觉得最能体现出自身价值的三个时期。
无论自己被贬谪到哪一个地方,苏轼都会努力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让自己生活的与他们无异,而不是时时执著于仕途失意的不快,因为异乡人的身份而与当地格格不入。他曾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中天下间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所以在黄州,他故意打扮得像一个老农,与当地人喝酒烤肉,谈天说地,夜晚喝醉城门关后便由城墙爬入城内,无所顾忌,连邻居都不敢将他与那个名满京华的大文豪联系在一起。苏轼还是个很会生活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的肥猪肉没人愿意吃?不要紧,苏轼用便宜的价格将猪肉买回来,精心烹饪,制成的菜肴肥而不腻,鲜嫩可口,远近闻名,名为“东坡肉”,他将制好的“东坡肉”分给老百姓品尝,是不是颇有些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境界?岭南是蛮荒之地?疟疾横行?不要紧,这里至少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羊身上只剩下羊骨头可以买回家了?不要紧,苏轼将羊骨头放在火上炙烤,美其名曰:“烤羊脊”,并在给弟弟的信中大肆介绍了自己这道新发明的美食,还称这道菜吃起来很有蟹的味道。再次被发配到边疆之地、天涯海角的儋州?不要紧,已值风烛残年的他早已做好了身死异乡的准备:“今到海南,首当做棺,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苏轼这一生未曾屈服过,他在朝廷一直是受打压的对象,直到死都依然是罪臣之身,他的爱妾王朝云评价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此话无不贴切,但已多次被外放地方,苏轼又有何惧?留在京城,不是泯灭本心,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是陷入党争,无法脱身,对他而言,离开未必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反而能坚守本心,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宁静。
苏轼有一首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相传,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受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蛮荒之地的宾州为官,受贬之时,其歌姬柔奴对他不离不弃,毅然随行至岭南。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宴请苏轼等人,请出柔奴为众人劝酒,苏轼见其风姿绰约,容色清丽婉约更胜当年,笑靥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缕岭南梅花的清香,不禁疑惑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不料柔奴欣然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便作此词,以赞柔奴。“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内心能够得到真正的安定,无论此时身处何方,又有什么所谓呢?这颗心得到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这句话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它得需要多大的底气和自信啊,但苏轼说出了,当然他也做到了,他真正做到了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他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他将他心中对世界的善意带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旁人的眼中,他永远都是那个豁达乐观、况然自适的东坡先生,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底气地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宣言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 - -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 - -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 - - -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 - -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 - - -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 - - -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 - - -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个老乡。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几乎是诗歌绝缘体。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标题,才明白人都是有诗歌基因的,只不过有的可能已经冬眠了。
看着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终日错错碎梦间“”。想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看的纪录片《苏东坡》。
他的际遇、他的失意、他的阔达、他的抉择。这部纪录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我看电视,妈妈在拖地,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妈妈说,苏轼真不容易,那时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这么多地方,舟车劳顿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集,我边看电视边吃西瓜,妈妈边听电视边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道险恶,人言可畏,这是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银河迢迢,苏轼,不管是面临险恶的人生抉择,还是日常的沙沙鸡毛,总能展现出豁达壮阔的心态。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妈妈凑过来,说道,画面真是极美,极舒服,我喜欢这样的素颜镜头。
第三集,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净的夜晚观看,令人振奋不已,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来看了张学友主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赋》贯穿全剧,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哗的涌进房间,张学友饰演的老师念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顿觉胸中酸楚无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别为《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看完了《苏东坡》,顿觉整个世界空荡荡,想要继续从诗歌中寻找一丝慰藉。
我以为妈妈不会对诗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为她的心里不会再有诗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标题后,我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妈妈也是爱诗的,她的生活不应该只局限于油烟味的厨房和挂满服装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诗和远方。
妈妈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她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再次变得新奇而美好。她利用手机百度学习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记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妈妈说完后,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她的话语触起我一种特别酸楚的感受,这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奔波操劳,周旋于世故沧桑之间。久而久之,妈妈成为了只知柴米油盐和市井新闻的妈妈,一点诗意有没有,一点情怀也没有。
而我呢,竟然有点嘲笑没有学问的妈妈,甚至鄙视她毫无色彩的灵魂。
但是,我忘了,我记在心里的第一首诗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感谢我儿子,让我在30几岁时重新读了中国的唐诗宋词,使我有机会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们有了心灵上的交流,那些曾经是考题的文字,现在在我脑海里是另外一种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唐诗宋词造就了中国人吧,那么简单的文字,竟能创造出那么丰富的意境,而只有中文才能如此被展示和理解。 看完水浒同人,作为延伸点开了学习强国里的纪录片,看完我都要成苏东坡粉丝了,因为高考作文写的就是苏东坡,所以对他有种别样的感情。可是在看了纪录片,了解到他的创作背景,试着理解当时当地的心境后,才觉得这个人物真正丰满起来,他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文人,当政治抱负无法得到施展时,从文艺上去追求更为自由的表达,同时在低至尘埃的民间恪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前有白堤,后有苏堤,诗人们即使在贬官流放时仍力所能及地在为民造福。一百年后,人会仙逝;三百年后,建筑会倒塌;五百年后,岩石开始风化;千年以后,荫泽一方的民生工程也早已不是当初模样。唯有诗篇,只要汉字不消亡,将永远流传于世。
我坡的演员真是清荣俊逸,不过强行漂瘦了一大圈。余光中老师、田晓菲老师是惊喜。
呜嗷嗷 好想把采访素材要过来细品
这已经是很好的下酒佳品了,今晚吹空调喝白酒吃冬笋一气儿看完了。虽然篇幅太短内容有限且过于突出黄州,但尽可能的国际视角、部分取景的美、冬季、我熟悉的几位师长出镜,特别是老冷的声音和赵老师的酒窝,还是令我感到一丝久违的古意。
请叫我杰克 · 苏 · 东坡 · 傲天 · 焦裕 · 禄。我热爱生活,基友众多,上能侍君,下能亲民,写诗绘画,种田锄草,无所不通。不爽了喝酒睡觉,爽了就淋雨感冒。最爱吃饼和肉,还是乖巧厨男一枚哦:)
专家切换的太频繁密集了 倒是看到孙教授了 中间穿插诗词有的不是时间线的有些乱 不过取贬谪这一段来讲真心好 毕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效果尚可。访人不少,对谈甚浅显,似是拍给海外观众看的中华文化普及片。
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工程师、地方官......苏轼的一生不断探索生活之美,以物养人,以人养物。
cctv很久很久终于放了人文记录片……记不清已经放了多久的荒野动物……谢天谢地换题材了……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但遗憾重点说了黄州 别的浮光掠影 一笔带过,作为迷妹 万分不甘心啊……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谈得比较浅,但是画面超级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真是妙龄尤物。想去惠州看看朝云墓。
千年一次打开纪录片频道,正播放第一集。手边正在写他的几段戏,所以看到知杂南庑,野火东坡,月白赤壁,乃至各种饮食,倍感亲切。只要东坡,怎样都好,唯一不满,为什么只有六集,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挺可爱的纪录片,苏东坡真是个妙人
剧情简介写得很精准,“以黄州四年为主线,观照其一生心路历程”。换言之,本片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什么样的苏东坡”,着眼点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而在于其人其心本身。背景音乐、动画做得很不错。但为了展示世界范围影响,引入专家过多过散,黄州之外稍显单薄,这些都是不足。
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我更觉得是释然。到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佛学思想融合,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已有成仙之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释怀了。观照苏公一生历程,每逢坎坷事,心中总是默念想起《定风波》几句,借以自勉。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往后千年再也没有。陈寅恪言“中国文化之盛,造极于赵宋之时”,私以为然。
旁白小姐姐的声音真有味道
天生爱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挺好的片子啊,不知道为啥有些豆瓣文青咋那么挑嘴。看到第四集,东坡与柔奴的对话处,哭了。quote: 东坡问柔奴,你咋那么开心呀?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东坡 山谷 味增 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