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不一定是奥利弗·斯通最好的影片,但无疑是最具有争议的片子。单看昆汀·塔伦蒂诺痛斥奥利弗剽窃他的剧本,痛心疾首仿佛丢失了最珍爱的玩具的样子,我相信这两位暴力美学的重量级人物撞击而来的火花不可能不精彩(虽然是奥利弗斯通一厢情愿撞上去的....剽窃可一点都不光彩).
一
必须要谈的便是暴力。暴力作为人的对于死亡的原始本能之一,是将死亡加之于别人身上的结果。所以暴力的发生实质上就是无意识的显露,本片的暴力分三种:
1 米基&梅乐莉
这对疯狂的情侣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也是最直接的对于无意识的展露。他们充满性欲和血腥的旅程本质上是无意识的失控,是人的本能挣脱了束缚而无限制放纵的结果。人的本能总经历着一个释放与压制的过程。一种说法是男孩在3岁左右就有性的意识,而女孩更早,几个月的时候便已经能体会到这种快感,那个年龄不自觉的自慰行为单纯只是受本能的驱使。但是这时这种行为被家长发现并制止,本能被压制。我们在社会中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兽”性减少而“人”性增加的过程,是由本我向自我转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学习把本能转化成一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形式的过程,比如对权力的欲望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性欲和暴力的变体。
而米基&梅乐莉曾经像大多数社会中的人类一样,被各种规则准则所压抑本能,但是他们选择的是直接的释放本能。他们相遇的整个过程我们好像听到了他们心中的锁链松脱破裂的声音。当米基帮梅乐莉做出普世价值认为天理不容的杀父弑母之后,他们心中最后的枷锁随着梅乐莉家中的那把火付之一炬。之后说他们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也好,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也好,总之是一条完全不需要理智,无意识被放纵的完全反社会的道路。
在米基&梅乐莉之间,米基像一个大孩子,他的行为更为直接,思想更单纯。他解放了梅乐莉,在大多数时候他是死亡的直接执行者,杀人对于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做爱上厕所一样。所以印第安人会选择为他驱魔,因为他是他们行动中的主导。说到印第安人,这是惟一一个不代表现实的力量,他独自居住在荒漠的深处,本身就有一种超现实的意义,所以他的命运必然是被历史驱逐,但是只有他的死让米基&梅乐莉后悔,因为他根本就不属于这个社会。印第安人所代表的,其实是自我的认知,他潜入米基的梦中让他看到的,就是人的本性。但是认知的结果是可怕的,人真正的本性让人恐惧,于是米基在恐惧中不能自已杀死了印第安人。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如此可怕以至于会让人没有勇气再进一步了解自己,扼杀掉自我认知的道路。对本性的认知的这个过程是如此让人恐惧,足以导致死亡,所以米基&梅乐莉在此时被眼镜蛇咬伤,他们的快乐之旅因此暂时结束。
当然他们的行径是不能被社会所容忍的,米基&梅乐莉无时不在警察的追捕之中,被蛇咬,也就是对自我认知的恐惧所带来的伤害,促成了制度的反扑——米基&梅乐莉被捕。但是当杰克探长,韦恩·盖尔和米基&梅乐莉聚在一起的时候,制度的锁链在本能欲望的无限膨胀下变得荒诞可笑,于是便促成了无意识在本片中的第二次释放——越狱成功。暴力的逃脱,人本能的逃脱,这样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便再次增加,所以米基&梅乐莉再次被追捕不可避免,又开始了人的本性与现实社会的角逐。但是导演只是将电影结束在二人越狱,他也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是要还原人的本来面目还是要服从现实社会。不过既然越狱成功了,也可以理解为导演已经给出了他心目中的答案:相比较现实来说,纵使人的本性令人恐惧也要选择。
2 韦恩·盖尔
韦恩所代表的,是媒体的自我放纵:不断接受刺激,追求收视率。这其实也是人的本能通过媒体的特殊表达:不顾一切追求快感,完全放纵自己的欲望。韦恩也就是米基在媒体方面的化身。
媒体的暴力是集体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韦恩会不顾一切大肆宣扬米基&梅乐莉的行径,是因为有人愿意看。媒体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收视率,而收视率本身所反映的是观众的愿望。所以媒体便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做任何事情——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限制的曝光,不管对象是谁也不用过多的考虑当事人的想法,他们所代表的是观众,可以做出一副无辜的表情说所有的这一切只是满足观众的意愿。
电影也是如此,越残忍就越刺激,暴力血腥的场面越来越真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了一些电影的噱头。观众之所以能够接受电影电视中呈现的现实生活中所无法容忍的场面,因为这些毕竟是经过一个艺术加工,电视机或者说是大银幕作为一个媒介已经把现场的恐惧感移除,剩下的满足了受众的心理上的对本能的向往,在默许当中甚至会对此有渴望。比如片中接受采访的年轻人,杀人狂变成了他们追捧的对象,也正是由于观众们对于米基&梅乐莉的狂热使韦恩受收视率,也就是利益的驱使,去监狱做后续报道,媒体的宣传使米基救世主般的演说得到出乎意料的煽动效果,监狱暴动时生命受到威胁的韦恩却像得到了上帝的馈赠,不顾一切地端着摄像机疯狂记录,兴奋地甚至以为自己也会成为杀人狂中的一员,。米基&梅乐莉越狱成功,韦恩——媒体的功劳决不可湮没。
媒体暴力就是观众的暴力,坐在电视前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凶手。都杀害了韦恩·盖尔,都参与了《电视台风云》中霍华德在节目现场被射杀的阴谋。看《趣味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愤怒?愤怒竟然让自己参与到这场谋杀之中,愤怒导演看破了你的期望并对此加以愚弄,不过是因为凶手一个并不光彩的身份被曝光,而且这就是事实你无力反驳,于是恼羞成怒。没有人是清白无辜的,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喜欢这部片子的人,大家都和片中兴奋的年轻人一样,所有听笑话的人都参与了对第三者的嘲讽,这也是事实。
3 杰克探长
杰克探长无疑是片中的大反派,他所代表的是在权力支持掩饰下的欲念,一种虚伪的暴力状态。作为反派,他必然是和本片的主角作对——追捕米基&梅乐莉,这是他作为一个警察的职责。要是单是这样,他仅仅能算上一个认真负责的讨厌的警察。但不幸的是他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警察,作为权力的代表,他的欲望表现的太过于露骨。
他杀掉妓女而嫁祸给米基&梅乐莉,用挟持梅乐莉这样下三滥的手段逼迫米基弃械投降,在加油站小弟的尸体面前没有一丝怜悯只是在意淫梅乐莉留下的点点痕迹,他不痛恨暴力,因为他自己就是暴力中的一员。他希望自己是米基,所以他想要得到梅乐莉,可是这可能仅仅是对于自己的控制欲的爆发,梅乐莉对他来说只是一直不乖的猫,他看她的眼神表明已经视她为私物。杰克是梅乐莉父亲的翻版。他的无意识在失控,暴力和性欲膨胀到了社会不能容忍的高度,但是他有这个权力来伪装成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样子,虚伪本性就像华服下套在杰克探长肥硕的屁股上的黑色丁字裤,让人恶心的更彻底。
而监狱就是现实对欲望的压制,欲望下的暴力,以暴制暴,暴力机关的本质。梅乐莉的“我情愿下地狱也不回牢房”这句话宣告了纯精神的永恒性战胜了权力管制下的暴力。
其实这三种暴力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即人的本能。但导演对他们的认可度显然不同。米基&梅乐莉是人的本性压迫到极限的爆发。韦恩·盖尔所代表的媒体和杀人狂之间也算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到了杰克探长和监狱的时候就由内而外散发令人反感的气息。实际上是他们本身所体现的本能的纯粹度不同。除了米基&梅乐莉,韦恩和杰克的自我放纵都带有一定的“利”的因素,也就是说都包含了一定的现实的程度。而在本片中,越是现实的越被否定,只有像印第安人这样完全的超现实的人物才获得了绝对的赞同。
二
除了暴力美学,这部片子不能不提的是后现代主义。何为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受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但又和现代主义不同,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学说,激烈地反传统,但是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构建了自己的一套规则。而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影响,并和后解构主义合流。是彻底的怀疑主义和彻底的虚无主义,它解构一切已经形成的东西,它要消解几千年来的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年,否定一切终极永恒的东西,连历史、真理都被它视为“话语”(权威)“生产”出来;它否定整体性、确定性、目的论一类的概念,拒绝一切视同重设深度模式的哲学和重设中心的企图,主张误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与相对性。
以上感谢万能的教科书。
如果说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个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这种观点在电影中的体现便是影像的拼贴。提到“拼贴”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昆汀,不过他所擅长的是叙事的拼贴,而《天生杀人狂》中所体现的是影像的杂糅。
35mm,16mm,超8mm胶片机,家庭摄录机,新闻用摄像机;黑白底片,高感,中感,彩色反转片;情景喜剧,新闻采访,MTV的拍摄手法,动画的插入;还有天空的骏马,窗户上的狼群。过度的镜头剪辑造成的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这些是零散的,琐碎的,却不是毫无目的的随机组合。黑白的画面表现的是心灵的沟通,是本性的展露,充满了暴力;突然插入的可口可乐广告证明了商业广告的巨大威力等。
在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中,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历史性的整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没有任何办法将他完整还原。所谓的历史,并不可信。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带着某些人主观色彩的演绎作品。唯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但现在在哪里?我说的话等到你听见,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句了。所以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之中也不存在绝对的因果联系。米基和梅乐莉相遇是偶然,米基在狱中去农场劳动时遇到龙卷风越狱也是偶然,他们杀人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虽然最后会剩下一个传话者,但是并不每次都这样。韦恩很配合地帮助他们越狱,以为他们会带他离开或者起码放他条生路,可惜米基&梅乐莉的世界中并没有什么原则可言,韦恩只能怪自己当初站错了队。
后现代的影片看似荒诞,但骨子里一本正经,有勇气去正视现实。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是什么爱情的童话,所谓的童话是通过想象加工的理想主义玻璃球。而斯通所做的是把大家的幻想打碎,把一切浮华抛开,把每个人的心里,欲望的黑洞曝到阳光下。虽然,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回避,但它毕竟一直都存在,创造了一切也毁灭了一切
说到底,艺术创作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最主要是要艺术家自己玩的高兴,观众看的开心固然好,一脸鄙夷地吐酸水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奥利弗·斯通现在建了一座名为《天生杀人狂》的游乐场,还打开大门对你说:欢迎光临,为什么要拒绝这场影像语言的狂欢派对?
P.S.以上有道理的部分感谢老师的课堂笔记,剩下的是自己的胡编乱造。
当剧情叙事平静的时候,影片主要运用正常彩色色调。
然后出现暴力场景的时候,画面就会变成黑白。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电影感,而且比较多特写,黑白镜头下大家都演技都会比价浮夸,放大,面目狰狞。前面部分杀父母的,黑白都是主角的视觉,他们把杀人当成平时看电视的视觉,把现实与电视混在一起。这样他们杀人的时候就会毫无愧疚,甚至很爽。
红色的运用。主要是响尾蛇的镜头。红色是Satan的颜色,是邪恶,血腥。这种镜头也运用到男女主心生邪念的时候。
蓝色是警戒,从男主接受采访被问到家庭,和女主开始与警官单独谈话的时候都有运用。
绿色是红色的互补色,是心灵脆弱的颜色。每当男女主陷入危机的时候会运用。也是主角命运转折点时运用的。
黄色强光大多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展示了人物心理的
一点拙见。欢迎补充修改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的谎言
居然还有中国民歌做配乐《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
两个小时像四个小时
影片争议比较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十分不喜欢,唯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技巧运用十分复杂,艺术感相当强烈,观影效果和整体精神一致。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摇滚情绪,一种极端的态度,因此在剧情上也相当另类、反常,虽然这是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深层呐喊,但感觉过犹不及。
很抱歉,还真是不能理解用肾上腺素思考的人。我还常想杀人哪,没杀不纯洁,真杀就纯洁啦?给这片打高分,看来活得憋屈的人真不少~
神经质变态的电影
编剧昆汀在影片创作方向上与导演存在严重分歧。他认为斯通的最大问题是,“直白消耗精力,精力冲推直白。他就是风格化的斯坦利克雷默。”……“直白”似乎是指斯通的表现方式太硬太露骨。父亲天生该死脸,警察用人质擒凶,印第安人看穿白人原罪。酷炫的剪辑风格与画面拼接只是用来掩护理念表达的直白。
无以复加!!!精彩绝伦!!!元素丰富!!!寓意迷幻!!!
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不喜欢~
Shit,多么伟大多么美丽绝爆的爱情啊。
昆汀和斯通都是磕了药写出这么一发的吧,顺带发泄了一下自己对当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怨念。。。剧情神马的就不提了,就这神经质的迷幻色彩确实还是挺high的。两个主演的牙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奥利佛·斯通极具争议性的风格化之作,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1.血腥暴力和天马行空的视听享受之下是对媒体的刻骨讽刺;2.高速剪辑+迷幻摇滚+倾斜构图,疯癫指数爆表;3.视觉混搭与拼贴:黑白,彩色,单色滤镜,电视播报,情景喜剧,动画,DV,戏中戏,动物世界,背景幻灯片...4.飘落峡谷的如蛇白纱+1。(9.0/10)
啊~又一个我差点看睡着的~
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
走火入魔……我愿意就这样走火入魔
一堆意象,一帮追求本性的人,一个不造作的粗俗故事。尤其是开头如肥皂剧般的两人经历设置,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昆汀不满意斯通篡改剧本,但是影片迷乱的剪辑和配乐还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昆汀的想法。影片用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讽方法,嘲笑了无耻的媒体和可悲的看客,手法高明,但是以此崇拜那俩杀人狂的货,我只能说你们是傻逼,是傻逼,是傻逼。
疯狂、浪漫、讽刺,死去活来。枪口瞄准家庭、监狱、媒体、谎言、庸常,杀杀杀!!!反社会人格魅力=魔鬼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受虐少女迷上连环杀手,青少年疯狂崇拜曼森、狱警近墨者黑近疯者癫,一切都好理解。90年代好像很喜欢监狱暴动这题材,另一部写记者的片里也有类似情节。
奥利弗·斯通、昆汀是在为邦尼和克莱德报仇,两个主角演的出彩,但我讨厌他们两个人的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