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看了一遍《falling in love》,有时候把手机放在旁边,直接听男女主角的对白,台词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编剧未必有多高明,但这两个眼圆为电影增色太多,罗伯特德尼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不就是人间盛况嘛,《猎鹿人》里两人也是同框。本片里那些微小的眼神,不经意间流露的小情绪和小不知所措,是世间男女最美好的时刻。你以为他不会来,他也以为你也不会来,结果在稠人广众中发现两人都来了,情难自禁地说一声:I love you,I do!
故事有违人伦,而且说实在话也是很俗套,可贵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把控。看电影快进的人一定不能体会这部电影的好,一直不能理解看电影快进的人,结果大家都知道,过程却未必人人都体会过,所以我是一个不怕剧透的人。再者三观太正太过坚挺的人大概也不能认可这部电影,但作为人类,应当尽可能地接受生活的无奈和多元。
我觉得编剧还是可以的,很有情趣,胡适对齐邦媛总结过文学三要素:格局、情趣,深度。格局和深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兼顾,情趣也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如果让我写剧本,我能写出点像《falling in love》这样有情趣的东西就心满意足了,格局和深度更不易。
梅丽尔斯特里普仍然是本座心目中最伟大的女眼圆,没有之一,她身上流露出的独立又知性、多情又敏感、脆弱又克制等等现代女性气质,虽然无个性少特色,但仍可为现在广大女性之标杆,她真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走出非洲》里和罗伯特雷德福、《心火》里和杰克尼克尔森,《廊桥遗梦》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没有和罗伯特德尼罗来电,这两个眼圆为《falling in love 》增色太多。
身边总有人,说,一直找不到对的人。
有人坚信:对的人一定会相遇,于是精进自己、默默等待;
有人则坚信:对与不对,在于经营,至于对象是谁关系不大,于是淡然步入婚姻。
这个电影,让人相信:对的人,终会相遇。
他们相遇时,挺囧的。虽然两人经常同坐一趟火车,却一直没有交集;圣诞节这天,他们都忙碌着给家人买礼物,而且都给另一半选择了一本书、一件衣服。
而他们,就在选书的时候相“撞”。相撞之后,书不出意外地拿错了。
这也为下一次的交集,创造了“借口”。
再次遇见,他认出了她,开始了攀谈,聊起来像是相识甚笃的老友,兴致正浓之时,她却到站了。依依不舍的眼神,出卖了他们的心事,而分开之后,他们还会想起,会禁不住跟朋友谈起,这让凡有恋爱经验的人,都觉察到他们蠢蠢欲动了。随后,他们开始期盼偶遇,希望喜乐悲欢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慢慢地,他们已无法满足偶遇,而开始打电话创造相遇。
伴随着内心的变化,他们的穿着更明亮,笑容更灿烂。这就是恋爱中的样子,是的。
在家庭伦理和爱情之间,他们两个一直在权衡,在控制,试图把这一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但是终究,相见的欲望,让他在人群中匆忙搜索后,紧紧抱住茉莉,情不自禁地道出,I love you ,I do。
恋爱中的人,和往常不一样。这一点,即使外人也会有所察觉,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夫妻。
他们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最后,两人都选择了家庭责任,选择了分别。男人举家搬到休斯顿。
可即使分别,还想再见一面。男主电话里的请求,得到的是茉莉的拒绝,但她还是顶雨出门,开车赴约。她车开得很猛,差点与火车相撞。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车子在雨里熄火,他们分手前并未见上最后一面。不难料想,男主空等无果后的失落和绝望……
分开的时光,两个人究竟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是否思念过彼此,是否还爱着对方?
电影里,没有任何交代。可是分开的时光,就在那里。
一年以后,男人回到这座城市。坐车路过初见的那家书店,他想起了什么,下了车。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其实已经暗示,男人心里还装着茉莉;而走进书店,果然“碰到”了她。
这是巧合吗?我想,他们两个都为这次“相遇”做足了功课。
可是这时的他们,再见面,有点物是人非的感觉。一年未见,已经摸不清对方的心思,不了解对方的现状:是否还有家室,或者开启了新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是否还爱。也许是害怕听到让自己失望的回答,所以,干脆含糊着应付着“你好,我好,我很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相爱了。
尴尬的对话后,两人的目光开始躲闪,各自离开了书店,奔向不同的方向。原本,已经做好了为这段感情扼腕叹气的准备。镜头一转,捕捉到男主的一系列动作:他停滞、回头,转身穿过人群……
“他还会追过来吗?”她试探着在车厢里搜索着,搜索着,突然,两人眼神相遇,笑容绽开。
是的,对的人,终会相遇。
最近连着看了几部婚外恋的电影,《不忠》、《桃色交易》,还有这部。与前两部不同的是,这部男女主角之间应该是真爱,对的人就好像是磁铁一样,怎么都能吸到一块儿去,不管有再多困难,再大的阻碍,比如男女主都已婚,男主还有俩娃,跟各自的伴侣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感情问题,但是这些看似坚不可破的现状,在他们之间强大的吸引力之下,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当时碰到大宝也是这种状态,一门心思就想跟对方在一起,两个月不到俩人就各自排除障碍,顺利在一起了,到现在马上快四年了,虽然俩人偶尔吵架拌嘴,我还是坚信互相是对方对的人,时不时感慨,遇到对的人真的跟中大奖一样,概率极低,尤其在邻居家的感情对比下……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大概就是这样吧~
身边总有人,说,一直找不到对的人。
有人坚信:对的人一定会相遇,于是精进自己、默默等待;
有人则坚信:对与不对,在于经营,至于对象是谁关系不大,于是淡然步入婚姻。
聊起来像是相识甚笃的老友,兴致正浓之时,她却到站了。依依不舍的眼神,出卖了他们的心事,而分开之后,他们还会想起,会禁不住跟朋友谈起,这让凡有恋爱经验的人,都觉察到他们蠢蠢欲动了。随后,他们开始期盼偶遇,希望喜乐悲欢第一时间告诉对方,慢慢地,他们已无法满足偶遇,而开始打电话创造相遇。
伴随着内心的变化,他们的穿着更明亮,笑容更灿烂。这就是恋爱中的样子,是的。
终究,相见的欲望,让他在人群中匆忙搜索后,紧紧抱住她,情不自禁地道出,I love you ,I do。
恋爱中的人,和往常不一样。这一点,即使外人也会有所察觉,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夫妻。
是的,对的人,终会相遇。
爱情是美好的,尽管有些时候是那些爱与不可能的追求。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刚刚好。对的时间我们怕遇不到对的人,而对的人却又偏偏不在对的时间里出现。于人生的阡陌纵横,我们总是在兜兜转转里百转千回。
所有的巧合都是偶然编织的必然,他和她经常搭乘同一班火车往返,对面相逢不相知,两人却在圣诞节前夕的一家书店里偶遇,于是两条平行线慢慢转变了轨迹,命运开始了交织。
他们将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心底,隐忍不发,路过的人以为那只是一缕烟,自己却明白心里早就燃烧出了一团火。
有人说,检验两个人是否相爱的最好方法就是分开一段时间,如果会想念会思念也会寻找,那么命运会让两个人重逢。
可惜罗敷有夫,使君有妇。
剧本真够呛的,但!看多少遍都不嫌多!大泥螺和梅姨在火车上的含情脉脉一笑间!梅姨在镜子前不停换衣服也不满意时对自己说what are u doing,大泥螺动心之后在健身房问好友(哈维叔打的酱油)am I goodlooking?颜值巅峰的一对拍了个偶像剧。
4。5星。神!德叔梅姨演技教科书。喜欢简单自然的80年代。婚外恋观也是很赞同的,只是喜欢而已,何必充满负罪感呢。好在最后大家都被成全了。真是美好的80年代电影
剧情无聊,道德保险。感觉啥也没讲,就光看他俩约会,竟然还能拍100多分钟也是够可以的。看罗伯特德尼罗演一个不疯癫、不暴力、不犯罪的无聊中年男人还真是不习惯。
俗套无感,原配知道小三的存在之时,冷硬得甩了男猪脚一巴掌,我差点笑了
小米盒子看完《廊桥遗梦》,自动推出来的一部电影,大概是因为女主都是梅姨。以前没看过,也没想到是这样的题材……Well,人生如戏,但戏只是戏,不是人生……
婚外情基调搞成这样。。。说什么好,真是本末倒置。。。编剧你家肯定没遇到婚外情
两个尤物啊。演技太赞。这是个有爱的还有个欢乐结局的婚外恋。毫无疑问,社会是不会认同的,所以编剧就先让男女主角各自的婚姻散掉,再让两人好。这样处理就避重就轻了。我sigh...剧情到最后确实太扯淡了。不过收获水嫩的梅姨和帅爆的德尼罗,两人还谈恋爱了,不得不说,是喜欢两人的影迷的大开
只兩度偶遇之後便互生情愫,隨即愛得難捨難離,一切發生得那麼唐突,故事太薄弱了。若不是兩位主角俱感染力的演技,若他們不是 Robert De Niro 和 Meryl Streep,很難對二人不惜傷害家人投進危險關係之舉予以體諒,也不會期待有情人終成眷屬。要好故事兼好演技,必然是 Meryl Streep 的《廊橋遺夢》。
电影以一个普通浪漫爱情片的手法来处理这么一个题材,就难免有着刻意美化,和逃避问题的嫌疑。女主角的行为估计要放到当时女性觉醒的时代背景里看更有说服力。
自己也有过类似的际遇,所以总觉得,爱上的,和分开的,都好像太轻松。并不是这么一巴掌,一笑,就可以消散的恩仇
嗐!既不浪漫如在前珠玉《相见恨晚》,又不纠结如后来经典《廊桥遗梦》。crush的理由还比较扯。影后影帝颜值巅峰也无济于事。
“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
呆呆真的每节课必讲……!!台词和情绪写得不错。
《相见恨晚》的另一个结局版本。梅姑很早就演婚外情了,到了《廊桥遗梦》更是不费力气。BTW里面80年代boyfriend的穿衣风格早就大行其道(我们这个年代真可怜只知道复古),看看梅姑每一身每一身的条纹衬衫+oversized休闲西装外套就知道了,喜欢她穿浅蓝色,和穿灰色大风衣的
本片根據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編寫的同名電影劇本改編,以淡淡的浪漫情懷描寫中年男女的婚外情,編導故意迴避了激情纏綿的處理手法,而是通過男女主角細膩的表情和言在意外的對白來塑造抒情情懷,讓人對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戀情產生無奈之感,德尼羅和斯特里普兩大演技派高手繼《獵鹿人》再度合作,只是演繹這種輕飄飄的言情題材,有點大材小用
处处相逢便是缘,两情相悦一点通(我周五再坐)。我结婚了,我也结婚了。结婚了也要吃饭。唐人街成为恋爱浪漫的场所。比廊桥遗梦早(93年小说94年电影)。又一个圣诞,又能在书店遇到。结局很含蓄,或许她也离婚了,他们终于在一起。还是因为男人主动,他追了上去,赶上了地铁。如果没有呢?……片子里的对方确实太配角了,又不好看又不帅也没多少力量挽回自己爱人的心。
二人演技爆棚,八十年代的美国看上去很有人情味。配乐很中国,这种慢节奏很舒服。
剧情其实很简单。算是happy ending版的廊桥?收获的是水嫩的梅姨和鲜有褶子的狄爷。二人演得自然流畅。情绪拿捏得极精准。你可以看到梅姨为了见狄爷一面,在镜子面前逡巡反复。最后莫名问自己:What am I doing~~少女情怀展露无遗啊~~
有这样两位演员,我们还能要求什么?
3.5/5 最后穿越人海的拥吻还是感动到我!约会使人重回年轻,比如梅姨在镜子前手忙脚乱地打扮自己、疯狂换衣服的时候。“相爱的人在一起就是道德”或“婊子配狗,天长地久”都适合描述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