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之路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滨津隆之,酒井若菜,山本耕史,西村瑠香,长村航希,野间口彻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剧照

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2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3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4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5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6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3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4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5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6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7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8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19绝味之路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你的热爱是什么?你又坚持了什么?

我一直觉得,夜市小吃摊有着城市里最鲜活的那一面。

不同于白日里的步履匆匆,夜市里的人们卸下了疲惫与麻木,在食物的烟火香气里,变得生动起来。

这是一部以东南亚街头小吃为主题的美食纪录片——《街头绝味》。

其实,我更喜欢它的港版译名《街边有厨神》。

和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这部片的主角不再是小吃,而是小吃摊的摊主。

这一点,恰恰也是最打动我的。

因为给每一份食物赋予生命,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的,正是食物的料理者们。

在他们眼里,你能看到对料理的热爱,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造就的风味。

这份热爱与坚持,就让泰国曼谷街头的一个路边摊,获得了米其林一星。

这个路边摊就是我们生活里常见的那种。

四五张简陋的桌椅,食材配料码在一旁,几眼黝黑的灶台,火苗四窜,铁锅用得油光发亮,鼓风机呼呼直响。

摊主痣姐,今年已经74岁了。

“出道”40多年以来,她几乎没休过假,一直坚持在街头料理属于她的美食。至今,她已经研发出了100多种料理。

同样每日与料理打交道的我,深知这个数字背后蕴含了多少的苦功和不易。

或许选择这个行业是偶然,做出成绩多少需要天赋,但坚持才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到74岁的痣姐在灶前舞锅弄铲时的神采飞扬,听她坚定而缓慢地说出:“炭火跟铁锅就是我的信念,它们教我变聪明,教我变勇敢,所以只要我还有体力的一天,就会继续做菜。这就是我。

我感受到了会心一击,仿佛两个拥有相似热爱的灵魂在隔空击掌!

我从小就爱泡在厨房里。

一开始,是看着外婆和菜妈变魔术一样地,把各色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

渐渐地,我自己变成了在厨房施法的人,解锁了越来越多的食材与料理;

再后来,通过我的分享,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拥有神奇魔力的厨房世界。 不断增加的关注人数,真心实意的留言,每天一起云吃饭的陪伴……有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撑我前行,但我知道,亲手做出美食的快乐,才是我泡在厨房里的初心。

那颗因为热爱事物而扑通扑通跳动的心,是做不得假的。

小时候,我一直想成为一个很酷的大人,却说不清到底什么样才叫酷。

看到痣姐,我才恍然: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心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将生命变得沸腾起来,就是我想要追求的“很酷”的人生。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热爱的与坚持的从未改变,想来也算没有辜负小时候的期待吧。

你的热爱是什么?你又坚持了什么?

如果你还没找到答案,不如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看一看不同境遇里,那些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们是如何熠熠闪光的。

当然,你也可以单纯地将它看作是城市美食图册,先用眼睛代替身体,把各种滋味尝一遍。

 2 ) 想要追求卓越,就不要惧怕失败

“痣姐热炒”是泰国曼谷最火爆的路边摊。“痣姐”被大家称为街头小吃女王,每天都会有许多顾客慕名而来。

什么样才算是高手?

叱诧风云,呼风唤雨,几千万资金眼皮都不眨,英勇无畏让众人膜拜。

其实,真正的高手是极其平凡的,是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他们不会贪慕虚荣,不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别人的崇拜。他们是一群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技巧,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痣姐说:“我只要一走进料理台,我就一定会全神贯注。我对每一道端上桌的菜都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完美无缺。我希望我的料理是最棒的。放大块的蟹肉,绝对不会亏待我的顾客。”

实际上,痣姐也经历过重大的失败。本来她以针线活为生,后来一场大火不仅烧光了所有的家具,也烧毁了她赖以生存的缝纫机。

失魂落魄之际,开始在菜场上帮妈妈的忙——炒面。

只有勇于尝试,才能不断地突破舒适圈

我发现那些卓越的人,都有一股韧劲,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她刚摆摊时,只有一道菜——鸡肉汤面。为了把路边摊更好的经营下去,开始研制最具特色的料理。

这种突破自我的勇气非常可贵。

卓越是没有什么诀窍的。只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做好一件事,不惧怕失败,勇于尝试,你就是高手。

 3 ) Street Food笔记

边看边做笔记进行时,视频来源为B站远鉴字幕组,店铺地址和电话主要来自“大众点评网”和“TripAdvisor”(两者找不到就外网搜索了)。

第二集 日本大阪

地域特色:

日本对规则和秩序非常重视,人民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意图才能把每件事做好。人们重视好的用餐礼仪,讲求坐相和吃相。大阪和日本其他地区的不同,“谁在乎外表看起来如何,我们要忠于自我”。

大阪的别称是“日本的厨房”,大阪人在食物上花的钱比其他地区的日本人都多。

在大阪如果人们说你很好笑,那就是最高的赞美;他们会故意装傻,全是为了让其他人开怀大笑。

在日本,人们珍惜传统和家庭;家族中的长子按惯例继承家业。

大阪街头美食代表:章鱼烧、大阪烧、串炸、乌冬面

1、东洋居酒屋 Toyo

时间:创立于1992年11月20日

菜品:供应当天从市场买的各式各样的鱼,肥厚金枪鱼生鱼片、炙烤金枪鱼下巴

地点:大阪县 大阪市Miyakojima 3-2-26 Higashinodamachi

电话:+816-6882-5768

吸引点:食物和表演。店主搞笑,会和客人聊天;大火中赤手烹饪(避免金属夹弄伤金枪鱼肉)

店主:筑元丰次,创业

店主经历:出生小镇(喜界岛)—6岁丧母,父亲酗酒和家暴;放学后在码头尽头或学校屋顶过夜;小学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大家一起吃营养午餐,但是没钱买,吃野菜填饱肚子— 没钱读书,15岁到大阪工作,在阿姨的酒吧做了两年洗碗工,第三年跟着师傅学烹饪,梦想自己开店买房娶妻生孩子— 设定目标,存到1100万日元开家居酒屋— 工作十年终于存够钱,然而父亲去世,葬礼花了700万日元— 用仅剩的400万日元租停车位开路边居酒屋,卡车上一块不锈钢铁板当成料理台和柜台,没厕所也没自来水,一次接待5-6位客人,客人吃完还要帮忙洗碗;第一年不能让客人等太久,开始用喷枪烹饪金枪鱼— 第三年,排起100人的长龙— 现在有了自来水和厕所,7名员工

他人评价:固执、不讲理,能操纵火焰的魔术师

自我认知:“大阪京桥的诈骗高手”,热爱火和漂亮女人

店主想法:

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随波逐流。如果我是海洋里的生物,我会是一头鲸鱼,你必须足够强壮,才能创造自己的洋流。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就不能指望好结果。我准备好正面迎接任何挑战。

我有过几次艰难时期,但我把那些艰难的时期化为喜悦。

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让人感到快乐比赚钱更重要。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比起在大公司底下当小员工,宁愿当小餐车的老板,不要任人差遣,要当自己的老板。

无论如何,我要比任何人更努力地工作,开一间东洋居酒屋。

你人生中唯一能依赖的人就是父母,我父母已经过世了,我只能依靠自己。我知道要是我放弃梦想,就不会有好结果。

创业之初,连续工作50天,每天只睡4小时,没洗过热水澡。

如果你们没事,就去跟客人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

对员工的教导,你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感冒、没胃口、太疲惫,这是你们的错。

如同大阪,我也不去迎合任何框架,而我以此为傲。

我以前希望自己买房娶妻生子,但当我创造了自己的洋流之后,人生可能无法预料,东洋居酒屋成为家,我的员工成为我的孩子,顾客成为家人。最大的愿望是工作时倒下。

2、美味屋 Umaiya

时间:创立于1953(推算了一下)

菜品:章鱼烧(天妇罗碎是关键)

地点:大阪县 大阪市 4-21 Naniwacho, Kitaku

电话:816-6373-2929

吸引点:日本第二悠久的店;5种口感

店主:喜多先生,长子继承家业

3、笛 Fue

时间:祖父母开始的经营

菜品:大阪烧(特制面糊、卷心菜、葱、天妇罗碎、姜,大阪人喜欢加猪肉条)

吸引点:大阪烧是大阪的灵魂美食

地点:大阪县 大阪市 5-2-7 Higashinodamachi, Miyakojima-ku (点评网上没有照片,不能确定)

店主: Goshi Yusuke,继承家业

第三集:印度德里

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德里是一个拥有至少一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新旧共存,街道拥挤,也是多元文化和种族的大熔炉,来的人都带来他们的传统食物;在德里吃到的街头食物是历史的象征。很多人家里没有厨房,所以他们的正餐完全靠街头小吃解决。

1857年,大英帝国终结莫卧儿帝国后,皇家御厨必须自谋生计,很多人在德里街头摆摊,平民也开始吃得到皇家餐桌上的食物了。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脱离了英国统治,但分裂成了两半—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旁遮普邦中占多数的穆斯林教徒组成;宗教分界线上发生暴力派系冲突,旁遮普邦的穆斯林家庭搬到巴基斯坦,印度教家庭成为难民迁徙到印度,不仅带来文化,也带来传统食物。

街头小吃在德里受欢迎,一开始是出自必需性,工人要找地方填饱肚子,街头小吃是最方便和最便宜的方式;现在,街头小吃已经风靡全民,各个阶级的人都爱吃。

德里街头美食代表:鹰嘴豆咖喱饼、印度饼、烤肉串、“恰特”(吮吸的意思,通常是油炸马铃薯淋上印度酸辣酱、酸奶加上蔬菜,口感酸甜、酥脆、香辣)

1、曼格拉摊(Mangla chat wale)

时间:始于祖父

菜品:恰特(炸马铃薯饼,马铃薯泥里包像小扁豆,口感酥脆)

吸引点:有资格参加新加坡世界街头小吃大会

地点:Mayur Vihar Phase-1 Opp. Aggarwal Bikaneri Sweets

电话: +91 99717 15121

店主:DAL CHAND(达陈)

他人评价:谦虚、厨艺精湛;宁可削减利润,也不降低食材品质,不像商人,更像施予者。

店主经历:小时候,父亲在戏院外摆摊卖恰特-后来父亲重病,关闭小摊,依靠店主兄长-店主兄长结交了坏朋友,吸毒,家里混乱-搬家,兄长也搬走了-在外役公司工作,但工作很少;想让全家团聚,决定自己创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始,店主的姐妹把自己的珠宝典当了,店主觉得“非成功不可”-和几个朋友租了个小店面开始了,因为在陌生的住宅区,生意做不起来,朋友也放弃了,付不出租金,同时父亲去世-把摊车推到对街,买了最优质的的食材,鼓起勇气找到兄长帮忙,香气溢满街道,吸引到客人

店主想法:

父亲嘱托,要专注在味道上,金钱并不是一切,味道好,客人喜欢就会回来光顾。

总是到市场,寻找最好的食材。

香料才是风味的来源。

我很在意我的顾客,只想给他们最好的食材。

当客人光顾我的店,我想让他们开心,看见他们微笑,感觉很棒。

我的童年非常穷,却很幸福。

家人是恰特最重要的原料。

我从不将自己视为英雄,成为英雄的条件是帅气、聪颖并受过良好的教育,我完全不符合这些,但我确信自己要做特别的事。

2、卡鲁尼哈里 (KALLU NIHARI, DELHI)

时间:始于父亲

菜品:尼哈里(NIHARI STEW,来自阿拉伯语“早餐”的意思,是用大型水牛的肉带骨,加入山羊肉、洋葱、番茄、蒜、姜和独特的香料,彻夜熬制而成,最后再放盐和辣椒调味,非常香辣)

地点:180, Chhatta Lal Mian, Behind Delite Cinema,Daryaganj

电话:+91 9827162910,+91 9899201639

店主:MOHAMMED REHAN

必须排队至少半小时

3、卡里姆餐馆(KARIM’S)

时间:老祖宗卡里姆丁萨锡是巴哈杜尔沙二世的御厨,店主是第四代继承人

菜品:绞肉串(SEEKH KEBABS,加上香料的羊绞肉用炭火烧烤)、羊肉拷玛(用炸洋葱酥和酸奶熬煮的炖肉)

吸引点:莫卧儿帝国美食

地点:16 Matia Mahal Bazar, Near Jama Masjid

电话:+91 11 2326 4981

4、南达小馆(NAND DI HATTI)

时间:始于祖父的小摊,1960年搬到店面

菜品:鹰嘴豆咖喱炸饼(CHOLE BHATURE, 水煮鹰嘴豆加上很多香料,不加大蒜和洋葱,加上香菜、薄荷、绿辣椒酱和石榴籽,配上巴图拉的蓬松大面包,口味清爽,味道不会太重或太辣,有益于消化系统)

鹰嘴豆咖喱炸饼

吸引点:旁遮普邦风味

地点:29 Paan Mandi Near Gulati Sports | Sadar Bazaar, Lotan Jaat Gal, Pahari Dhiraj, Chandni Chowk

电话:+91 11 2361 7297

店主:DHARMENDER MAKKAN

 4 ) 当了总统也忍不住吃的脏摊儿,就在这!

路边摊,一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存在。

它们便宜,满足口腹之欲;

它们美味,让味蕾难以忘怀。

无敌随意,非常嘈杂,但没有人能拒绝它的诱惑。

尽管你吃遍了山珍海味,你还是怀念起你熟悉的路边摊。

视一个亿为小目标的王健林,还是会跑到保利吃卤煮;

再精致优雅的时尚名媛,还是会拉上好友去喝酒撸串~

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无名小卒,在街边摊面前,人人平等。

今天,报姐又来放毒了!

带你走进亚洲各国各地,探寻各色街边摊。

它们值得拥有姓名!——《街头绝味》(Street Food)

一菜一味,百菜百味。

品尝当地美食,肯定也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奇的滋味能让你的口味为之惊艳,也能让你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街头绝味》每集深入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带你感受亚洲各国各地的街头美味!

街边的米其林一星

曼谷,CNN评选出的路边摊美食之都。

所有去过的人,都不禁赞叹路边摊的美味和受欢迎程度。

作为街头小吃的摊主,独特的美味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而身为“曼谷街头小吃女王”的痣姐,更是深谙美食之道:

将简单的食材化为佳肴,让普遍的菜色更上一层楼。

将日泰两国的“蛋包”相结合,奢侈地裹入差不多半公斤的蟹肉,铺平再卷,在油锅里翻腾。

大块的蟹肉加上轻盈的蛋卷,绝对是能让人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的好滋味。

冬阴汤是泰国料理的灵魂,也是不得不尝的美味。

痣姐独创干炒冬阴,避开热汤,更适合在炎炎夏日品尝。

肥美的海鲜配上爽口的酸辣,让现在码字的报姐垂涎欲滴。

扎根街头,灶头火光冲天,铁锅哐哐作响。

就这样一家普通的小吃店,在痣姐的努力下,夺得了米其林一星。

她没有去学过厨艺,也没有天赋的青睐。

所有的菜品,都是她凭着多年的经验,一点一点研发出来的。

今年她已经73岁了,还在亲力亲为,为客人提供值得抢破头的泰式美味。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米其林。

但是,在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的街头小吃,每天都在街头抚慰千万人的胃口和心灵。

德里不只有咖喱

提到印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宝莱坞电影的一言不合就尬舞,和印度餐厅里的各式咖喱。

德里是一座拥挤繁忙的城市,不同的族群,多元的文明,让德里拥有着十分多元的饮食文化

恰特,印地语里意味“吮指”,是德里最受欢迎的街头小吃。

香煎土豆饼,淋上印度辣酱和酸奶,再搭配各色时蔬。

酥脆的口感同酸辣清新在舌尖上交织,让你吃了还想吃。

擅长制作恰特的达陈,无疑是德里小吃中的佼佼者。

达陈的恰特足以供养一家人。

家人的支持造就达陈的美味恰特,达陈的恰特也促成了哥哥的归家。

到底是先有恰特,还是先有家人,达陈也给不出答案。

但是,达陈知道,“家人”才是美味恰特必不可少的秘方。

总统最爱的奶奶点心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个奶奶路边摊

她们头发早已花白,却是小吃的一把好手;脸上早已刻满皱纹,却是美味的岁月认可。

而在印尼的日惹,更是有许多年近破百的老奶奶们,她们带着简单又美味的拿手小吃,依然活跃在街头巷尾。

90岁的沙蒂南奶奶,她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市场点心,备受人们的喜欢,就连总统也是她的忠实粉丝。

Q弹的糯米染着绿色的植物香气,甜蜜焦糖酱交织在表面,再撒上椰子粉增添热带风味。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市场点心,让她走出母亲过世的阴影,让她结识相爱一生的丈夫,也让她养活了全家祖孙三代。

虽然沙蒂南奶奶早已佝偻驼背,但她并不打算退休,依旧每天和丈夫牵着手准备每天的售卖。

而人们也乐于在她的摊位前上很长时间的队,和老当益壮的奶奶聊聊天,听听她开朗动听的欢笑。

某种意义上来说,《街头绝味》并不是一档纯粹的美食纪录片。

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在于制作那些食物的厨师

他们不仅是街头食物的灵魂,更是街头巷尾的斗士。

深藏功与名,通过辛勤的劳作来生存,为家庭和社区创作了巨大的价值,

默默无闻的他们,早已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不过,报姐发现很奇妙的一点《街边绝味》在IMDB上评分8.2,在国内豆瓣的评分却持续下滑,现在已经掉到了7.6

在很多短评中,很多小伙伴都在大呼“为什么没有咱们大陆的!”

额,,,报姐觉得,大概每集30分钟的时长,撑不起咱们如此博大精深及多元的饮食吧...

除此之外,可能还是因为国内路边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遭受的打压

各大城市大兴整顿。街道变干净了,但却少了热闹的烟火气。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

他们在多年的同行竞争中生存了下来,却被一句”影响市容“赶跑了。

不只是港片里一直上演的“走鬼!快跑!”

多年来,我们目睹了多少城管和摊贩的猫鼠游戏,看到了多少所谓的“美食一条街”拔地而起。

饮食需要多样化,如果全都大同小异的话,就没得意思了。

虽然,摊贩的集中管理是有必要的,毕竟城市需要干净、整洁的面貌。

但路边摊也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那样的真实又暖心的市井文化,一旦失去了,整个城市就剩下冰冷的空壳了。

希望有一天,路边摊不再是脏乱差的“过节老师”,而是一种默许的“街头名片”。

展现着城市的市井灵魂,点缀着城市的风土人情。

 5 ) 短评写不下

很喜欢第二集。

我非常喜欢小孩,当我在生活里表现出对孩子的喜欢时,总听到有人说,“赶快自己生一个。”喜欢小孩跟自己生孩子有什么关系,人为什么喜欢小孩就必须自己生小孩,人为什么只能爱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我把所有的孩子当孩子,甚至我觉得我遇见的所有人都是孩子,我都要去爱他们,帮助他们,喜欢他们,这才是爱的本质。

老爷爷说,“把员工当孩子,把客人当家人”,如果每个经商者都这样想,就不会有那么多职场问题、商品问题。就是因为把员工当自己的孩子,才不会去压榨他们,就是因为把客人当家人,才会做真正安全健康的食物给它们。而只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只想给自己家赚钱,就会压榨员工,偷工减料,节省经费,用不好的食材给别人吃,以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这才是真正的自私。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想法源头,墨家讲,“兼爱,非攻”,却随着历史消失殆尽。

这部作品是美食纪录片,但好的美食纪录片绝不只是记录美食,它没有刻意讲述道理,只是通过人物故事经历,给人以潜意识影响,从而实现影视教化大众的作用。

至于“套路”,我并不认为该如此形容它。套路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是懒惰,套来套去,空有躯壳。而如果具是有专业的影视基础,通过规范化的形制呈现出丰厚饱满的思考,那就应该被称为“规范”。规范不等于套路。

 6 ) Netflix《街头绝味》第三集印度:历史和家族的联接

1857年英国殖民者终结了印度莫卧儿帝国,被赶出皇宫无以为生的厨师,在德里街头摆起了小摊,开始贩卖烹制食品, 绞肉串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直到今天,这位首先在德里摆出小吃摊的皇家厨师手艺,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当你拿起绞肉串的时候,几百年前,莫卧儿帝国的王子可能坐在皇宫的台阶上,吃着这样的食物……

本期的主角是一名叫达陈的贩卖恰特(一种油炸马铃薯上盖酱汁和蔬菜的食物)的小吃摊主。达陈一家从爷爷辈起就卖恰特,他们采用的是家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爸爸在准备原料时,一家人都会在一起帮忙。然而不幸的是,爸爸在壮年之际身体抱恙,没有办法出摊,本就贫困的家里变成一贫如洗。年幼的达陈帮不上忙,所有的重担落在年长一些的哥哥身上。

或许是因为哥哥并足够年长,还没有准备好接过全家生计的担子。没多久,哥哥染上恶习,开始吸毒,本就艰难的家里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家人四散分离……达陈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尤其是在看到了姐姐妹妹典当掉自己的首饰以维持家族生活的时候,他决定重拾父亲的手艺。

正如所有创业开始的那样,达陈的恰特开始并不受欢迎,跟他一起做事的朋友一个个离开,达陈付不起店面租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极其难过的时候,他想起了爸爸,爸爸总是说只要足够好吃,就会受欢迎。达陈给分散在各地的家人,包括已经很久不联络的哥哥打电话,他要重现爸爸的恰特手艺,仅剩的钱他用来买最好的原材料。因为爸爸的恰特而重新聚在一起的家人分工准备,达陈将换了一个摊点,等到上好的香料和酥油在摊位前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爸爸的恰特又复活了,达陈的摊位前开始排队。

其实我本人并不怎么喜欢印度的这集,因为拍出来的食物都是一坨坨的,印度人地下手工作坊式的食物准备过程实在很令人担忧其卫生状况。但是所有出镜的店主都在强调一件事:我卖的这个食物是从爷爷辈就开始传下来的,甚至更早。

食物是什么,是没有符号的你与历史和家族的联接器,无论走得多远、时间过了多久,你的胃和味总是提醒着你是谁、从哪来、和谁是同类,咬一口,恩,是家乡的味道。

 短评

我认为比舌尖好,没有那种假大空的叙事,集中于个体,同样温暖感人

3分钟前
  • RAVEN HU
  • 力荐

大阪那集看哭了……被大叔的执着&积极所感动,可同时又觉得可悲为什么命运对有些人那么残酷

8分钟前
  • hana
  • 力荐

各大城市网红店纪录片,嗯,大家都说为了传承而在营生。网飞这次擦边球打得聪明,每集都是国家+城市,到了某地就变成特定地区+城市。

12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定位于街头美食,表象上是随性了,实质上却和《主厨的餐桌》系列别无二致,大卫· 盖伯的这个套路看多了就没感觉了。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果然系出同源,和《大厨的餐桌》差不多,饱眼福、勾胃口、挑情绪,三把刷子一条路走到终点。常看各种美食行脚节目的重度爱好者比较容易发现,当中诸多食物和受访对象出现了高度同质化(关键是没有更多新鲜的角度挖掘),如此自然招人喜欢的节目概念和优质团队,难免会让人有些失望。PS 台湾那一集竟然请的是陶喆前女友Joanna!以前康熙的时候觉得业务能力差(和王蓉蓉那集PK简直被糟蹋死了【。)又显老,但如今在“网飞滤镜”下变得多了些气质,英语也会说了是怎么回事!#然而这种节目还是严重呼唤胡天兰(介绍担当)&刘恭显(英语担当)!#康熙后遗症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街头小吃的灵魂当然是在摊主啊,从这个角度切入,比说美食本身要好很多吧。

20分钟前
  • Costi
  • 推荐

舌尖上的东南亚。没中国就差评的怎么能民粹成这地步啊。确实第一季比较出彩后面较为平淡。

23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第二集大阪 第五集嘉义

27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不论是曼谷街头带护目镜的阿婆、胡志明市小巷里买海螺的大姐、大阪街道站立式居酒屋的爷爷,每个人都坚强的面对生活的苦难,通过辛勤的劳作来生存,为后代、为家庭、为社区。记得采访过程中某位说到,如果失败了八次,就要站起来九次。不是单纯意义的美食纪录片,那些默默无闻的摊贩已经变成自己生活的英雄了。

29分钟前
  • cristina
  • 力荐

第一集的那位泰国痣姐平时真的是优雅,上班后又像绝命毒师一般疯狂……

32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推荐

非常特别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一开始不太喜欢,后来终于明白,主角从来不是食物,主角是人,很多地方印象深刻,其中一句是,但是精彩的故事,一开始都会有失败。

37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5.2 大阪的笑容好吸引人。小吃是城市的灵魂不为过,更是一群人的伤痛过往和穷苦记忆。他们都是胜者。

41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这部剧被人诟病的无外乎两点:一是这是Netflix拍的美国视角,不是本地人拍的,自然是深度和辨识度都不太够。但架不住人家选题好,路边摊门槛最低却又最有生命力,于是最能代表地道的当地饮食文化。二是亚洲拍了一圈,却不见中国大陆的街头美食。可人家曼谷、新德里、首尔、胡志明市大量的路边摊入镜,我们的首都如今还有路边摊吗?

44分钟前
  • lowdive
  • 推荐

旁白和采访非常烦人。

49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挺喜欢!目前看到印度那一集。比较喜欢大阪那个老先生的故事。也喜欢一种传承。祖孙三代,就做一种食物,就做一件事。这种传承本身就值得尊敬。

50分钟前
  • Ariel
  • 力荐

际遇幸或不幸,氤氲热气下都是相似的乐观脸庞。不同国家地区的hawkers不约而同地希望儿孙好好读书,不要再过像他们的生活,翻炒着人生的烟火气。

52分钟前
  • uM
  • 推荐

台本俗套又伪善:每个小贩拿到的都是生活所迫的剧本,当中的大部分甚至已经有应对这类剧本完整的公式化表演;而每个出镜的评论家动辄都要强行拔高到文化身份认同的高度,并振臂高呼小贩和食物就应该保持它们现在的也就是最好的样貌,殊不知他们鼓吹的“传统老店”最久不过是几十年,在美食的长流里不过是沧海一粟,凭什么要被剥夺进化或者被淘汰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作为美食纪录片看起来并不下饭

54分钟前
  • willow
  • 很差

本是奔着午休下饭美食赏析去的,却一碗碗小人物人生鸡汤疯狂的给我灌,一边感动一边喝汤。

57分钟前
  • 九個9
  • 推荐

(说没中国就打差评的真的是有病)议题将镜头对准街头料理人,交出一份制作精美运镜出色的作品。但我觉得只是优等生的作业,没有继续深入真的挺可惜的。个人的命运总有相同的转折和奇迹,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与政策却是很大的色彩印记。这份区别本可以婉转地通过美食给展现出来的,挺遗憾。

1小时前
  • 波澄酒
  • 还行

1.泰国曼谷痣姐;2.日本大阪;3.印度德里;4.印度尼西亚;5.台湾嘉义;6.韩国首尔;7.越南胡志明;8.新加坡;9.菲律宾宿务。还可以,捉住了街头这个重点,介绍摊位老板这个也没啥错

1小时前
  • nikk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