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部电影,电影的内容和片名反差太大。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内容让我以为此片是描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早恋的苦与甜、家长的反对、女主角单亲家庭对其童年的影响等等,但没想到马上的一幕幕神展开让我大跌眼镜。这部电影一点都不甜蜜,而是非常压抑,包括那怪异的结尾,和女主角去世的母亲。女主角抛弃男神选择女神,到底对与错我都无从判别,最后的结尾,男神出狱、女神寄了张海边的照片给女主角,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女主角到底如果选择?反正是一部让人看了思维混乱毫无三观可循纠结凌乱的电影。总之,建议改名为《残酷18岁》。
“并不推荐,但它也不算太差。如果你也是小镇青年,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会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
一开始我也觉得它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烂片。当时我读高中,正是水深火热的时候。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上京读了两年大学之后。我在拍摄地衡阳长大,从小住在苗圃(也就是电影中女主角住处附近),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是在看自己的生活。看到小城一隅的变迁,看到在这座城市长大的孩子们,看到一些摔碎了的梦想,看到自己。
来北京读书已经快两年,虽然学校离皇城甚远,但还是乐意坐几个小时的地铁进城,只为逛个胡同。前天看了《十七岁的单车》,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看过的第几部有着浓浓京味儿的电影。刚看完第二天,我又大老远地跑进城串胡同。当时已是黄昏,大爷大妈们骑着自行车接孙子放学回家,不远处胡同里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我愣愣地,突然心里冒出一个想法,这些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们在看京味儿电影时,心里是怎么一种感觉呢?大概和我是不一样的吧。我不管再怎么喜欢,我的确是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也无法感同身受。
然后我忽然想起了这部电影,这部在我的家乡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拍的电影。顺其自然地把它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这一次再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终于跳出了在小城度过青春期的那个自己。我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导演的私心,就像那个下午在胡同里听见孩子们打闹时心里一闪而过的羡慕甚至是嫉妒一样。这部片的导演也是衡阳人,铁一中毕业,后来去了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她对于电影里的这种生活一定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的。她渴望将它表现出来。
我也是美术生,虽然自己没有所谓狗血的青春,但身边的某一些同学确实是有的,而且大有人在。现实永远比电影精彩,电影毫不夸张地表现出了他们的生活。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和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惊人得相似。一样的家庭环境,一样的成长历程,一样的痛苦叛逆迷惘找不到出口,甚至是一样的结局——她们最后都放弃了特别好的学校,只因为想陪在母亲身边。
不知道导演在拍这部电影时是否和我一样,想起了同学聚会上的那些同学们。当年那个混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的小流氓,毕了业后为了混口饭吃老老实实找了个安稳工作,白班起早贪黑夜班日夜颠倒。席间频频对我们几个还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说,多读书好啊,真的,你看我现在有什么用。我突然有点心酸,出生于这个连几个像样的酒吧迪厅游戏厅都没有的小城,谁都指望着高考考出去就能改变命运。可是最后,有多少人像女主角一样不得不放弃远走高飞的念头,留下来,直到老去。而考出去的,又有几个能在大城市翻滚的洪流中生存下去呢。野鸡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本身没有凤凰种,空有才华又有何用,说不定,才华都没有呢。
虽然对于这个电影有私心,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给它四颗星。电影在拍摄上确实是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而且于我而言,这部电影唤起的我的记忆是远远大于我的观影感受的,我的感受已经在电影之外了,观影其实也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并不推荐,因为这部电影说不上有多好。但如果你也是小镇青年,不妨看看,说不定你会乐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看了一大大半看不下去了!何那是侦探吧!!好奇何那对夏虹这个她老妈的男友的情人怎么产生感情的!!尼玛圆规也能纹身啊!!尼玛痴情男友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啊!!!受不了了!居然还拿蕾丝片做噱头,导演编剧脑子有翔吧!三角恋个毛线啊啊啊,这十八岁哪里甜蜜啊!!后青春期尼玛伤感孤独单亲情爱情依靠扯出同性之爱?好多元素啊,当初看宣传片还挺期待的…以为女主至少是个小奶t…都没必要短发啊!= =π_π
植物的春天,动物的春天,当然也是人的春天。我是不是也陷入了自然施予的肉欲萌动,不必羞,但是不是我太敏感而偏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真实的未受影响独自升发出来的感觉?看到春日里颇失常态追向我狂吠的汽车总站的黑狗,早晨在空旷安静的砖道上追着玩闹的小狗,叽叽喳喳几只雀儿追向另几只雀儿,躁动的虫鸣,我都觉得跟它们一样,带着理解,我龇牙躬腰向他们表达我毫无恶意的嘲讽,连同着我对自己身上的欲望宽纳的无可奈何。
什么是爱?爱和性?
《甜蜜的18岁》一个女孩背脊骨一侧紧靠着脖脚处的一只折着两翼飞翔的海鸥侧影,另一个女孩在大腿内侧用圆规刺下用墨染了的海鸥侧影;一个女孩梦中的那片只有两人的海,另一个女孩在多年后寄来的明信片上图画酷似那片海。她遇见她的时候,她窘迫寡言没头没脑地寻找某人找帮助;她和她紧密起来却是她穿着小姐服在酒吧被缠上和叉开双腿堕胎;她为摆脱纠缠胡纠的同志关系与相互怜惜相互帮助琴瑟和谐的超出友情的暧昧。似乎这便是爱了,不用时间冲刷,是否褪色或者消失的验证,这当时便是爱了,不用考虑是爱自己还是爱她。反正是爱了。就像盖茨比迷恋着黛西,和她像钱一样令人愉快的嗓音,接近对岸别墅上那一盏绿灯是他长久的动力。她吻熟睡的她后背的海鸥;她像她母亲一样面对离开:你去哪儿?要去多久?能不能别走?她将椅子摔向母亲放荡花言巧语的情人,原先她不屑,把母亲划为同自己不一样的太重感情的人,而她后来和她母亲一样作了同样语言的挽留。原在未知里的相似和重合,像谶语像轮回,这便是爱。女孩终于理解了母亲,选择留在小镇。穿插着世俗的柔弱却坚韧的生存和丑陋,粗暴,虚荣,衰老,粗糙。这可能便是窦唯中意的原因了吧。在讲台上满脸傲气的高三物理老师通过托关系强逼着她的孩子辍学去银行工作,发现儿子有意复读,争吵使儿子在雨夜出走后,蓬着头蹲坐在厨房撕着揪着烧了崭新的参考书;日渐苍老的母亲换上当年的戏服拂袖入帘的轻巧,仍是满眼骄傲和小女人;她咿咿呀呀唱着词,断断续续,并不成连贯,却仍旧能受到小镇上老人小孩的稀罕;她像年轻女子一样坐在摩托车后座亲热地搂住吻着给接她表演的情人;他们在女孩房间旁边的屋子里喘着气做爱;她珍视年轻时一张黑白照片,当时她脸庞丰腴,透着年轻气儿,看不出会有今日的世故和虚荣;她让女孩照着照片再画一张,她酗酒时举着相片端详……窦唯喜欢的一定是那个在他住的小杂院里清早倒痰盂的王菲。他喜欢沉默无言的深情,和普通人真实粗糙的生活气儿。
他们虽然都在卑微或者挣扎着活着,却都是以自我的姿态活着。
想起卡夫卡自传里:我什么都不缺,就缺我自己。可能在生存的危险边境上的生活,对像我们这样的人才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我们太过被动和向内。
窦唯在 未知 里的歌词:
你以为知道什么 我以为明白什么
你以为相信什么 我以为担心什么
何不来抱着我 何苦要不停地说
岁月如水流过 年轻无知的我
什么烂厂啊,浪费时间!
差一分给台词念白
有点狗血,有点残缺。
作为处女长片来说完成度很高啊。这两天看了些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难免让我想起前年写的一个剧本,少女题材这是要卷土重来啊。
湘江、湘土、湘剧都还算是恰到的,而演员和台词则基本都是空降的。
这么说,十八岁的成长可是一点也不甜蜜呀
0.5 哈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国内女导演都是这种12岁疼痛的阶段的话, 那我也确实不想替女性说点什么了.
看的很压抑…残酷青春么?额…大概是我的18岁太平常了,没有共鸣啊!表示还是喜欢台湾小清新啊!女导很年轻,很有想法,电影展示出来的和导演想要表达的,以及观众理解的都会有偏差。个人偏好简单的人物关系,剧情张力大点的电影,这片子不太对口味。不过风景的画面很美!音乐也好听。
挥之不去的记忆,以为永远都无法抹去,因此选择离开。
女导演处女作,不做过分要求。宁可不成熟,不能没味道。这一点尚可。
化妆道具什么的巨差,云朵在月亮背后穿梭……
2013.08.04:这是《甜蜜18岁》吗?这个“18岁”的青春故事并不“甜蜜”吧?我只能表示,有被片名欺骗的感觉。—— 2016.08.22:当初看《甜蜜18岁》的时候还没喜欢上窦唯,如今真没想到窦唯还为这片子制作过音乐。电影不喜欢,配乐还不错。—— 2021.10.14:因为窦唯的配乐,也因为据说片中有同性情节(我已然记不起了),就来重看一下。电影就拍摄制作而言比我印象中的好一些,然而琐碎庸俗的剧情编排倒是如印象中那般不太给力。「-不相信你问她。-她说你是她女朋友?…… -她每天都在这里等我下班,我俩对男人都不感兴趣。」→ 起初还怀疑是这段台词被误解了?后来看何那梦到与夏虹在海边牵手奔跑等情节,感觉她对夏虹确实产生了特别的情愫。
女孩的成长历程……整片节奏很稳,有些自己的味道,作为新导演处女作已经不错啦!
各种俗到死的桥段,拉拉、娘泡、狗血恋、破碎家庭,不过想想,也许是挺符合内地女演员的精神世界……
剧情概括起来是这样的:女一爱上了被老妈男友搞大了肚子的女二,爱着女一的男一是女一同父异母的哥哥,后来男一为了女二进了监狱。。。。
所以呢?每一条线你都没好好地讲,让我情何以堪?所以呢?何那母亲最后开了俏江南?
仿佛一下子便跳过了许多年。
人物交集那么多,没一条好好讲的,欲言又止的情感,支离破碎的爱情,小城的甜蜜忧伤。
我是铁一中毕业的
2.5,不能再多。糟糕,第一次想从电影院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