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 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辛德勒的故事也会被人们永久地诉说。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阵容强大,让所有人都重感了一段血腥的历史。
看完影片,我不禁留下了眼泪。历史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的,《辛德勒的名单》为我们诠释了。世界是怎样的,在《辛德勒的名单》的黑白与彩色的变换之中,我们感悟了。正如“黑色星期天”,历史有过一片黑暗:而正如影片开头的烛焰,人性闪烁着美丽的光。
说不清为什么,直到最近才看了名作《辛德勒的名单》,“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在那个疯狂失常的年代里,人性的光辉照亮的总不只是被救者本人。奥斯卡•辛德勒,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他是一个投机商人,甚至落井下石,仗势欺人的掠夺者,然而,他之后的壮举又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留有足够的道德底线,将可能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拯救这个世界,同时拯救自己。
奥斯卡•辛德勒在片中的出场并不光芒四射,用道貌岸然,人面兽心似乎形容起他来都不为过。他风度翩翩,善于交际,与纳粹上层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利用这种关系建立自己的商业势力。辛德勒更像一个逐利的商人,他并没有多么强的道德观,他看重的更多是个人奋斗下的商业利益,这让他做起趁人之危的事情来毫无愧疚,但是同时也让他对纳粹的反犹价值观不以为然。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因为辛德勒此后的伟大举动,而刻意掩饰他的道德缺陷,在犹太人被驱逐的时候,此时的他并没有帮助他们什么,倒是更乐于趁机榨取些商业价值。他让犹太人进入他的工厂也更多看中的是其低廉的成本,甚至只要他愿意可以任意处置的权力,这是一桩多么完美的买卖,一场多么残酷的“圈地运动”,夺去犹太人的一切财产,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厂,再让这些一无所有的犹太人进入工厂工作,辛德勒显然也很享受自己超越父亲的业绩。
而辛德勒尽管商业上显得精明乃至奸诈,但是斯皮尔伯格也已经在对他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他理性和感性的地方,他并没有如党卫军一般歇斯底里的疯狂,他看中犹太工人的技术能力和低廉成本,同时又并未因此歧视他们,反倒与他们相处融洽,即在人格上,他是保持着健全的理性态度的。而在他与犹太群体中,他的得力会计师,犹太人斯泰恩又是重要的角色,辛德勒或许并不是恶魔,但是让他最终勇敢的救助一千多名犹太人,也是一个渐进和逐渐认清现实的过程,而斯泰恩就是这个过程重要的推动者。斯泰恩一次次的在德国人和犹太人间周旋,他首先就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同时也渐渐影响着本欲置身事外的辛德勒。很多时候,人类善和恶的一面都潜伏于内心中,而最终的表现常常就取决于那亲身接触的人和事,党卫军一次次出格的举动,包括直接影响辛德勒商业利益的行为让他渐渐感到愤怒,而斯泰恩一次次请求他救助他人的行为也唤醒了他心中善良的品质,并让它不断壮大。很多时候,人的举动就源于一种“习惯”,当你做了某件事,让你产生了愉悦、满足或是释然,都可能给你一种再做一次的反馈,所以,常常,优秀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善良是一种习惯,残忍是一种习惯。而辛德勒便渐渐地让拯救他人成为自己的“习惯”,不要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当他发现他用一只手表就可以让一个人远离焚尸炉时,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
与辛德勒站在对立面的是阿蒙•戈特,一位党卫军高级军官,他可以看做将残忍作为一种“习惯”的代表。他初次出场,就指令将一个女技工枪决,之后稍有不满,便当场枪决工人成了他的“习惯”;他清早会拿枪对着工人打活靶,在倒下的尸体中微笑,这也是他的“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从他人的恐惧和死亡中获得愉悦,他对鲜血和他人的痛苦已经感到麻木,麻木的他也暴露着自己的空虚与虚弱,而他又只能从下一次杀戮减轻这种无助感。与没有让辛德勒高大全相对应的,斯皮尔伯格也没有让戈特成为简单脸谱化的魔鬼,他也有血有肉有情感。片中几个镜头都刻画了这个人内心的无助与空虚,如恼火的想枪决一个人,却因为枪械故障无法开枪的那种焦躁,他太想证明自己控制一切了,甚至为此刻意杀戮,却发现自己无法掌控太多一切,倒是辛德勒潇洒的似乎控制着局面。他与挑选的女仆间的关系更是令他纠结,爱她意味着他刻意营造的冷酷地控制一切的形象的自我崩溃,而二战末期,那种加速的奔向毁灭的疯狂更让他接近崩溃的边缘。戈特是一个矛盾体,因而也让观众对他的情感容易产生矛盾,无论如何,一个屠杀不知多少犹太人的他是可恨的,是应该接受惩罚的,而同时,他又是可悲的,他无力的被洗脑,无力的去屠杀,无力的爱上“应该”鄙视的女人,又无力的发现无法与她共度一生,最终,无力的走上生命的末路,成为纳粹疯狂的历史过程中,大量走入迷途而毁掉他人,也毁掉自己一生的德国人的缩影。
是的,戈特毁掉的不只是犹太人的肉体,也是自己的人生;而辛德勒拯救的不光是犹太人,更是自己的灵魂。我很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那款经典的海报,一只手从上握住一只向上的手,明显有个紧握又上拉的力量感,这一提,将被救者和救人者都提升出了苦难,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超越二战背景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希特勒鼓吹着德国人的高贵和犹太人的低贱时,在风雨如晦的日子恰恰上演了这一出反希特勒意图的拯救和自救,这正是其鼓舞人心的地方,任疯狂的极端主义思想一时横行,总有人道主义的光芒照耀前方。而辛德勒的不完美更体现着这种力量的普适,它不需要你有如何的道德高度,不需要你已走过的人生路上毫无瑕疵,只要正视当前的现实,抵御将自我道德下拉的力量,就足以保持良知,并成为社会理性运转的一份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3fb00f7de2e533a730eec09.html
印象很深刻的是黑白画面中的红色。
辛德勒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指环上写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当1100这个数字具化到一个个人名的时候,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这不止是剧情,更是技术、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的综合胜利。表达是一出技巧活,不以剧本和背景定优劣,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功力和运气造成,不可求,但可遇——《辛德勒的名单》可谓厚积薄发。而实论背景,辛德勒本人之事尚存争议,电影却已在全世界人面前诠释并且定性了,由此可见媒体的影响之大
“你从来不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却不那样做。那是古代帝王风范。那才是权力。”
斯皮尔伯格,犹太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通过黑白映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传播到世界各地,那段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杀戮终于大白于天下。苍天悲悯,辛德勒名单内是生命,外是死亡,他为此倾家荡产,1100犹太人得已生还,也记住了辛德勒这位伟人。
辛德勒的名单,当时我看成希特勒了,还以为是间谍片,后来看了发现是救赎片。二战时期的片子大多是在救赎和摧残中纠结。日光之下再无鲜事。不过不能否认影片很不错。
请看一部没有笑容的电影吧
献给导演认真的态度和无数个小高潮
出门的时候,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会觉得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罪恶。。。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你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一部没太大感觉的公认神片,拍的的确是很真实,但或许我口味重了点,还嫌不够残酷吧……最后辛德勒对着一千多人的一番话泪崩了,我和同学俩大男人在自习室默默泪流再默默用纸巾抹泪的场景太喜感了
这类片子,在我的概念里,和读书时四大名著同等级别,大部头,轻易不敢触碰,一旦决心看就要掏心掏肺100%投入。很辛苦。看完都像心灵负重走了长征。平庸之恶也许只是借口。真的猛士敢于面对人性的黑暗与软弱,敢于跳到体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像伟大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致敬。
我可以冷漠的看完整部影片。我深知我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自己
最后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的时候,我也已经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经典之至,感人至深。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有钱才能保护喜欢的人
我哭死算了我
连姆·尼森后来又演了《通勤营救》《空中营救》《飓风营救》,半辈子都在营救别人。幸亏《辛德拉的名单》当年没在中国上映,要不然中文译名可能会是《辛德勒营救》。
不仅仅是犹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