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简介:
编剧: Mark Monroe
导演: Louie Psihoyos
主演: Joe Chisholm / Mandy-Rae Cruikshank / Charles Hambleton / Simon Hutchins / Kirk Krack / Isabel Lucas / Richard O'Barry / Hayden Panettiere / Louie Psihoyo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官方网站:
http://www.thecovemovie.com/上映日期: 2009-04-25
语言: 英语 / 日语
又名: 海湾 / 血色海湾 / 海湾屠场 / 海湾峡谷 / The Rising
个人简评:如题,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垃圾电影。充满了愚蠢、自负与偏见。一个人愚蠢并不难,难的是自己愚蠢的同时还能让千千万万人一同愚蠢,本片令人震撼地做到了这一点。每天一看,一个月傻瓜速成。
附文一:
推广有风险,普世须谨慎
当今中影迷心目中国,综合评分最高、震撼程度最高、催泪水平最高的电影是哪一部?综合我在迅雷、豆瓣网和时光网上得到的信息——虽然不是绝对可靠——很有可能是纪实片《海豚湾》。无数影迷表达了他们观影经验和感受。比如他们受到了怎样巨大的震撼、比如他们流了多少眼泪、比如血海场面是多么的恐怖、比如海豚是多么的可怜、比如日本人民是多么的猪狗不如……
《海豚湾》的主创在拿到了奥斯卡奖之后表示:直到人类不再捕猎海豚之后,这部片子才算取得了成功。再考究片子中的内容,很显然,《海豚湾》的主旨是反对捕猎海豚,尤其是反对因为吃海豚肉而捕猎海豚而拍(日本太地町渔民捕猎的海豚大部分做成海豚肉卖,小部分卖给水族馆)。对此,我不得不说:大叔,尽早停止这种无聊的行为吧。
为什么人不能吃海豚肉?片中给出两个解释:首先,海豚是the special one,不是可以吃的动物;其次,海豚肉汞含量高,人吃了很危险。而且海豚濒临灭绝。这两种理由一个是从道德价值层面,一个是从功利层面。后者是很危险的:假如海豚肉汞含量不超标,人是不是就可以吃?假如日本人造出了一种可以洗净海豚肉里的汞的设备,海豚肉是不是就可以吃?最后,说日本是一个不重视食品卫生的国家——你相信吗?至于海豚灭绝,必须普及一下常识:海豚是一个广大的生物谱系,有很多种海豚。具体到日本渔民捕猎的这种海豚,片子中没有给出其年捕捞量(片子中的主角认为是23000头)和这种海豚将要灭绝之间有逻辑上的关联的证据。而且,从功利的立场而言,这些渔民恰恰是最不希望这种海豚灭绝的人,因为如果它灭绝了他们就衣食无着。
那么我们主要说说前者好了。很多人认为:海豚很特别,所以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吃着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鲤鱼肉的同时而就是不能吃海豚肉。什么?你问为什么?因为……
1 海豚是野生动物,和那些被圈养的猪呀牛呀的动物不一样。
2 海豚超聪明,很有可能有自我意识!是有灵性的动物。
3 海豚是天性善良,是人类的朋友,曾经救过人类的命。
目前为止,电影上的理由和我所搜集到的理由基本上就是这些。对这些观点,我……一个都不反驳。
为什么?因为这不是知识,而是感情、文化习俗、立场和价值判断。这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的。一个人像上帝一样给不同生物分个三六九等,这是他的思想自由。一个人对某种动物有特殊感情,这是他的情感自由。一个人接受了一种文化并按期要求行事,这是他的宗教文化自由。可是——请注意——当你把自己的感情、习俗、立场和价值判断超出自身的范围,尤其是超出讨论对话的范围而用直接的手段强加于他人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应该是普世价值观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谨慎从事?
别误会,我不是主张人做任何事别人都无权干预。我只是觉得这种干预必须有严格的条件:比如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比如践踏了公认的人 权(至少现在我不觉得可以给动物以人 权),比如破坏了共同承认的法律。如果没有这些限制,仅凭某个团体的立场就可以随意的直接干预不遵守这种立场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彻底崩溃,长此以往球将不球。在反堕胎人士看来,堕胎是一种巨大的罪恶。在郭靖看来,徒弟娶师傅大逆不道。在部分极端教徒看来,除了自己的宗教之外世界上其他的宗教和无神论者的存在既是罪恶……我无法想象如果每个人都挺身而出像十字军或者海豚教一样,打压、干扰、阻挠甚至诉诸暴力去对付那些与自己想不到一块去的人或人群,那我们这个可怜的世界还能维持几天。
片子中的大叔且听我几句:日本确实有吃海豚肉的传统,据历史学家考证太地町还是这种文化的发祥地。没错,现在日本人很少吃海豚肉。但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愿意吃海豚肉的人,只要这世界还有一个愿意杀海豚卖肉的人,这种文化就存在于世间。对这种文化这些人,你可以不齿可以不屑可以视之为不可理喻的野蛮人,但请你不要以自己的价值立场直接干预他人的生活。除非你有本事把禁止捕猎海豚上升为法律。大叔问:为什么那些人不给海豚以自由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有不给海豚以自由的自由。
回头看看理由3,我突然想起了印度教徒与牛。据说印度曾经发生过大饥荒,牛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人类,所以印度教徒直到现在依旧视牛为圣物……不觉得很相像吗……可是几亿印度教徒从来没有因为这个理由去干扰世界任何一家杀牛的屠宰场也没有在麦当劳的门口静坐。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也没有破坏世界上任何一家酿酒厂。大叔,跟这些人学学自我节制吧。
片中的志愿者们在工作过程中(比如直接破坏海豚池,比如跳进大海组织渔船工作)屡屡被打被骂。他们一腔圣徒激 情,满腹委屈。这让我很不可思议:你们非法地干扰别人的生计,破坏别人的私人财产。还怪别人不给你好脸色?有病,神经病。
也许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就会有人诅咒我下辈子成为海豚或者这辈子汞超标而死……其实我不想吃海豚肉,真的。但是我誓死捍卫那些想吃海豚肉的人在吃海豚肉时不被强行干涉的权力。
附文二:
眼球决定大脑,大脑决定屁股
俗话说:万恶懒为首。人类的老祖先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以巨大的代价换来辩是非思善恶的能力。可惜他们懒惰的后人似乎越来越觉得这个能力用起来太累太苦,在脑筋上和良心上很疲惫。于是这个能力被一脚踢飞。
能力飞了,可是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事情还是需要价值判断是非判定啊!跟谁站在一起还需要做出个决定啊!怎么办呢?于是这些不肖的后人用另一种叫“情感”的能力代替了思考,而情感思考中决定性因素又是谁呢?是画面。现代人越来越习惯看了一张很有冲击性的照片或一段很有震撼性的视频后,认定某某团体真可恨某某群体真可怜之类的判断。除非,他早有定见。
举个例子,当年是禽流感还是什么瘟疫的时候,香港决定在几天内杀掉市里的几百万只鸡,于是香港宗教界大为震惊,并为这些鸡做法事超度。大师们,早干吗去了?以前有无数只鸡被香港人吃掉你们怎么就无动于衷?我来试着替他们回答一下吧:以前,他们脑海里没有无数只鸡被宰杀的场面的概念,而且几百万只鸡被一并宰杀的冲击性比花长时间慢悠悠地吃掉几亿只鸡更强。
根据事物的刺激性而非本质来判断它的性质,人类的这种特点聪明人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一个反战的记者把几张死于战争的黎巴嫩人的惨状照片扔给沙龙看。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一个号哭的伊拉克男孩到医院疗伤的镜头被认为伊拉克在宣传战上的巨大胜利。有人认为一段美军士兵烧茅屋的镜头注定了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日本多次用东京大轰炸或者原爆死难者的照片吸引同情来抵消二战中的侵略罪行……同情谁,憎恨谁,支持谁,反对谁。多数人,尤其是旁观的看客。不想或者不能认真的思考,哪一边的画面更刺激决定了一切。
千万别认为这些都是现代——尤其是电视机和照相机发明之后才有的东西。没有画面可以用语言和故事在受众的头脑里形成画面,无力思考的人民历来都是被操纵者用画面牵着鼻子走:反清复明的义士固然要宣传民族尊严华夷大防之类的纯意识形态。给满清皇族编几段香艳丑闻以及“乾隆有汉人的血统”这样的神话也是必须的。因为这样可以打破这个在皇族神圣的外衣上泼上一桶粪。鲁迅的影响力那么大,和他超强的塑造漫画式形象的能力分不开,一个“哈巴狗”之类的素描就能让他的论敌一辈子翻不了身……可怜的人民。
太地町的渔民,按照片子里的说法,每年杀了两万多头海豚。一个大连市每天就要吃掉3000头猪,在中国每小时能杀几千只鸡的屠宰场到处都是。可是这些屠宰场没有冲击性那么强的画面,或者是有但是被无视,所以他们可以大胆的工作而不用担心《海豚湾》会拍个猪版或者鸡版。当我看到《海豚湾》的主角抱着一台液晶电视站在国际会议中和日本街头上,以海豚湾被鲜血染红这个画面来作为他宣扬自己的主张的杀手锏的时候,不禁有一种恐惧:难道这个世界,谁更会营造冲击力强的画面,谁更会刺激眼球,谁就能获得道义上的胜利?
以后太地町的渔民会不会变的聪明起来——如果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往海湾里洒上绿色颜料,掩盖住血的颜色——他们是不是从此就不会受到那么多指责了——认为他们是罪人的人是不是就大大地减少了——那么,他们就不是罪人了?
如果世界真的堕落到这个份上,我怀疑以后人类的进化趋势是眼球会变大大如网球,大脑会萎缩小如核桃。因为,有眼球就够用了,还要脑子干吗?
曾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科幻片《西蒙妮》(S1M0NE,又名虚拟女明星,2002,导演安德鲁·尼克尔)里面,当导演特兰斯基试图”毁坏“自己创造的虚拟女明星西蒙妮的公众形象的时候,他让她在访谈节目发表了这样一条言论:”你吃过海豚肉么?跟大蒜一起煎,那才叫做鲜美异常那!“。当然,这前后西蒙妮还被发表了包括吸烟、酗酒。支持取消枪支限制,反对移民等等充满了偏见的言论,至少可以看出在美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里,”吃海豚肉“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行为。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动物保护主义数年来的成功建构,比如在好莱坞影片里,猫、狗和孩子是万万不能被伤害的,好比《2012》,屁民们死了一堆,男主角还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救出一条狗。其次则是,海豚是如此可爱的动物,怎么能被当做食物呢?这方面极端一点就走到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地球公民》(Earthlings,2007,导演Shaun Monson)那里去了,这除了动物保护主义之外还有素食主义的建构力量。这是讨论这部影片的一个起点。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文本,它在无意间耦合的东西十分丰富,尤其是放回到中文语境当中就更加的有趣。下面的分析会分别讨论美国、日本和中国语境中这部影片的不同解读。
一、美国:有钱人的表演
《海豚湾》2009年上映之后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并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在内的8个提名和21个奖项。本片导演路易·西霍尤斯是世界公认的顶尖摄影师之一,长期供职于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就纪录片本身而言,他做的已经相当出色,不仅紧张刺激,而且煽情到位,影片后半部的海豚大屠杀段落可以说是震撼人心。如果熟悉纪录片简史和流派的话,《海豚湾》直接延续的是迈克尔·摩尔——或许是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纪录片导演了——的”真理电影-社会行动派纪录片“的脉络。迈克尔·摩尔式的组织素材和剪辑方式其实非常明显,典型的段落如片中对日本渔业部副部长诸贯秀树的归谬式采访,以及对日本通过收买小国选票试图恢复商业捕鲸的揭示,还有片中对日本政府勾结媒体隐瞒海豚肉中汞含量严重超标的指责(当然还有对捕鲸协会副会长森下助二的讽刺性描写),以及贯穿全片的取证行动,稍稍对比一下从《罗杰与我》开始到《华氏911》、《医疗内幕》的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作品就会发现。这是影片如此尖锐的主要原因,当然,其中也不无问题。于是还要回到文本之中。
《海豚湾》的主角,或者说主要的行动人物,是前电视明星和海豚驯养员里克·欧拜瑞,影片的陈述是因为他在风靡一时的《海豚的故事》中的巨大成功开启了”海豚表演“这个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海豚大量被捕获,欧拜瑞因为海豚凯西的”自杀“而幡然醒悟,决定毕生致力于保护海豚。这成了影片在交代前史部分的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影片讨论了太地町的海豚大屠杀以及背后的整个产业链和日本政府的作为。贯穿正片的则是颇具惊险浪漫色彩、堪比类型电影的深夜调查取证行动。影片成功地通过资料的展示和旁白取得了观众的认同。这当然是极有力的指控,但迈克尔·摩尔式的纪录片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他(以及效仿者们)永远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并以极具诱导性的方式加以组织,简言之,你永远不可能在《华氏911》里看到布什对迈克尔·摩尔指控的回应,同时在《海豚湾》里,也不可能看到更多的日本人,尤其是当地渔民对捕杀海豚的观点和解释。而有趣的是,《海豚湾》里导演从一开始就试图营造一种”当地渔民和政府、警察都是串通一气的黑道势力“的印象,既然他们不愿意说并且试图掩盖什么,那么片中不包括他们的观点在观众看来一定是理所当然的,简言之就是”他们都是坏人“;其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动物保护主义已经是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常识,从一开始,导演根本就没有为那些”坏人“留出反驳或者申辩的空间;而且导演还有意地安排了几个日本市民(貌似是东京人?)来证实这一常识。
一旦意识到纪录片仍然是一种通过有意识选择的材料构建的并非”客观“而只是看起来客观的文本,那么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在行动主体们或者说美国人这一边,我看到的是一群有钱人——显然已经不是中产阶级了,而是彻头彻尾的有钱人,他们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和先进装备来支持他们的行动,并且很明显的是,他们并没有(至少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这说明了什么?是有钱人会更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么?于是很明显的事情是,他们的行为更像一次有计划的表演——在对讲机、水下摄影机和录音机、伪装过的高清摄影机以及甚至”禁止带出美国“的红外线夜间成像设备、私人直升飞机和高空气球的支持下,他们完成了这场华丽的表演。
说到这里看起来我已经政治不正确了,其实我并无意唱反调也不是仇富,我只是指出一些事实而已。里克·欧拜瑞能每年换一辆保时捷,甚至可以提出诸如“我给你们补贴,请你们不要杀害海豚了”这样的建议,那么显而易见,这场行动和这部影片背后必须有大量的资本来支持。于是这部影片的大获成功其实跟好莱坞的白日梦原理相同,正义的中产阶级观众自己显然无力支持如此华丽的壮举(尤其现在还金融海啸了),他们看了纪录片并相信这是事实,然后流泪了义愤填膺了,感情宣泄了,于是良心被结尾的字幕抚慰了。他们或许会去捐款,但是他们或许不会因此再也不去海洋馆观看海豚表演,或者因此不会在日本旅游的时候不应景地品尝一下海豚肉。
所以其实仅此而已,因为《海豚湾》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道德高度,通过常识系统或者意识形态系统来结构整部影片。当然捕杀海豚这件事很残忍,尤其是从影片给出的材料来看,实属虐杀;里克·欧拜瑞和他的同伴们的行动很英勇(看起来是这样)并值得敬佩,里克·欧拜瑞的有钱之后不忘报答衣食父母的赎罪心理和毕生心血很感人,但这是充分美国式的表达。
二、日本:文化传统——是自尊还是傲娇?
《海豚湾》将太地町的渔业工人、警察和相关一干人等(比如那个“私人领地)描述成一群不可理喻的残忍之徒,将矛头对准以日本捕鲸协会和和歌山县政府为代表的日本政府和太地町的渔业工人,并暗示这是政府有意隐瞒了重大公共卫生隐患。当然或许事实的确是这样,也有可能并非如此。其实实现这一表述的方式很简单,这些人通过种种方式干扰”正义“的摄影机和正义的美国人,作为观众而言,镜头的道德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又是个纪录片本体的问题了,前面讨论过一点,这里不再赘述。影片中对日本的描述基本上与《菊花与刀》定的调调很像,简言之是美国人试图理解日本人的想法而不能,于是需要一些简化的表述。然而日本脱亚入欧这么多年,日本文化仍然是西方文明或曰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的异己,这是个大问题了。记得02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还有个颇有趣的八卦,韩国人在被抗议吃狗肉的时候说我们的邻居日本人还吃鲸鱼肉呢你们怎么不说他们。这么看起来,《海豚湾》的表达是珍珠港、硫磺岛以及此后日本经济奇迹的”美国人理解不能“的一个延续。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旁白也是最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一句旁白是这样说的:”“这与经济无关,甚至与政治无关,只不过是所谓大日本帝国的思想余孽在作祟。他们受够了西方国家,受够了他们指挥着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据TLF中文字幕站字幕,译者Yogahu)“翻成人话便是——这群日本人纯属TMD傲娇。
但是这仅仅是傲娇么?或者这仅仅是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么?未见得。前文已经分析过《海豚湾》诉诸常识的意识形态表达机制,在美国中产阶级看来,或者在环境主义或者动物保护主义的意识形态看来十恶不赦的暴虐,在日本人的常识或曰意识形态之中并非一定如此。当然这只是在话语分析的层面上而言,在实践或者行动上会出现什么结果——本片已经拍摄出来了。
所以《海豚湾》的冲突就根本而言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分歧,而并非是是非善恶,本片在这一点上也比较有节制,虽然导演动用一切可能的视听手段加以暗示,但所用的语词也只到”大屠杀“而已。还是看看日本人怎么反应吧。google.jp检索”The cove 映画“,第一条是这个:
http://d.hatena.ne.jp/kanjinai/20090317/1237274630(博主自己的观点在这里:
http://d.hatena.ne.jp/doiyumifilm/20090813/1250170891)
文章很简短,但是下面的回复很有趣。(不懂日文的可以用google翻译工具来看,推荐日翻英)颇有一些人的观点是认为此片”辱日“,尤其是片中”日本黑帮“的说法。大致反对本片的观点包括这样几个:1、海豚只是跟牛或者猪不同而已,为什么不能拿来食用?2、欧美人也捕鲸用鲸油,爱斯基摩人也有鲸骨制品,为何日本人吃鲸鱼肉就不可以?3、有个人提到说导演是臭傻逼,中国的白鳍豚都灭绝了你丫为何不去抗议中国政府。(这个好玩……)。当然不少人也挺严肃地反思了一下。(最喜感的是这个:【能看懂不? 2010/02/05 02:56 不要脸啊~! 动不动就屠杀来屠杀去的~~~你们小日本太不和谐了~! 面壁思过去~! 小心被和谐!】)
第二条是这里:
http://blog.goo.ne.jp/smiledingo/e/a65c294baa73af39907c1845618e4f6d博主的意见很有趣,虽然TA只看了预告片,不过确实愤得可以。文章扯到原子弹和”种族主义(人種差別)“上面来了……底下回复战得很热闹,有闲了可以看看……我是看不动了。有人揭短说Hayden Panettiere在03年被逮捕之后,获邀参演这部纪录片并获得一万美元片酬,她自己拍摄的录像每分钟卖出500美元,每张照片则卖出250美元。好罢。
第三条是一条新闻:太地のイルカ漁描く映画「THE COVE」日本公開を期待
http://www.news.janjan.jp/culture/0908/0908259279/1.phpimdb资料称10月21日本片于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映。至少我没看到本片在日本大规模上映的消息。这篇文章逐条列举了日本支持捕鲸的理由。
搜了一下其他的资料,这儿有一篇驳论很有趣:「ザ・コーヴ(The COVE)」への反論
http://www.tsunabuchi.com/waterinspiration/?p=1174里面扯到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问题了。
言而总之,日本人的反应跟我们看到”辱华影片“差不多,不仅语气,措辞都很像。在我看来,就”文化传统“说事儿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表述。这个时候日本人强调差异性本身就是对”脱亚入欧“的一个悖反。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们丫美国人屁传统都没有,你们不懂。而回到《海豚湾》里面,导演的修辞策略则是——捉海豚可以,可是那些不能表演的海豚你们就放生吧?什么,你们要吃?还说海豚数量影响了鱼类产量?扯淡吧你们?好罢,你们要吃海豚请尽管吃,但是亲爱的,海豚肉里面汞含量超标哎,你们不怕死么?我靠,你们还要吃?!不仅要吃还要骗小孩子们吃(你看,猫狗孩子的修辞出来了)?!好罢你们想死我不拦着,但是你们杀海豚也太残忍了吧(大段的渲染,染红的海水)——基本逻辑是这样的,一步步将所谓”文化传统“推向荒谬和残忍,在非日本观众看来,如果日本人还说这是文化传统,他们不是疯了就是纯粹在傲娇。但是请注意,这只是导演的表述而已。实际情况如何是我不能判断的,但是看到一个资料说太地町的人们平均寿命高于美国人平均寿命,这又说明了什么?我想日本观众的激烈反应大约是因为本片试图通过妖魔化海豚捕猎(日本人自己叫做”イルカ漁業“)来表达自己的道德正义感。传统文化这个事儿,不好说。
三、中国:旁观者?
这部影片在豆瓣被打出9.6(16618人)的高分,要知道imdb评分是8.6/10(3,420 votes)[数据截至2月9日3:51],这之间的差异就太有趣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是,这部揭批日本的片子替中国(网民)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互联网作为民族主义尤其是反日的大本营不是一两天了,这个属于正常。但是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都泪如雨下,他们已经获得了美国中产阶级观众的观看位置并分享了他们的常识/价值观——动物保护主义的。联系近日出台的《动物保护法》或者《反虐待动物法》,这期间就未必是一个简单的关系了。查了VeryCD的数据,最早Pub的《海豚湾》是11月28日,不过两月有余;奥斯卡提名2月2日公布,不过一周而已,从豆瓣的评分数据统计来看,的确奥斯卡提名有促进作用,但评分高峰是12月20日前后一周。如此,这部影片的口碑上佳必有其独到之处。我想长期以来好莱坞式的”猫狗孩子“的修辞确实起了作用,而且这部片子说的是我们的”坏邻居“,其间的旁观者的微妙心态难以一言而蔽之。《海豚湾》的激烈使得它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膨胀的话题,而似乎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部片子足够好看。
啰嗦了这么一大篇,最后说说我的观点吧。《海豚湾》的好处是在于话题的选择、纪录片的的戏剧化剪辑,以及充分的奇观展示和感情渲染(这一点上路易·西霍尤斯比迈克尔·摩尔牛逼太多了),其中甚至有主线剧情和相对抚慰性的结局(片尾字幕),简言之是足够好看,并且着实溢出了一部影片而进入社会行动,这当然是值得十二万分钦佩和赞扬的。至于上文详细分析过的叙事策略,只能说是它能够自圆其说,一旦认识到它的整个编码系统,它不过是一个讲的十足精彩的故事而已。如果我等观众从此意识到要保护海豚,我想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日美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中国观众的有趣反应,一部《海豚湾》已然不够说事儿了,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85674/?start=100问题只有两个。
1.把海豚肉当作鲸鱼肉卖以及学校强迫学生食用含汞量高的海豚肉才是这个片子实质的丑闻所在。
2.我们的生存状态已经不是牧歌时代,在捕食野生动物的同时应该要作一些补偿性工作。对自然应该要有敬畏之心。
即使如此,这个片子拍得太主观太煽情了。我也喜欢海豚的,但是我不能因此诟病别人的饮食习惯。你说你与海豚有精神交流,那又怎么样呢。我小时候还和鸡有精神交流呢。我三岁的时候家里养了三只肉用鸡,我给他们分别取了名字,我外公每杀掉一只我都要哭一场。你也没有看到我因此就诅咒所有吃鸡的人。
人永远有两面:一面是和自然接边的原始的生命力,弱肉强食,这种生命力是利己的,但支撑着我们活的欲望。另一面是长久社会生活给我们的——是文明、利他、是人性里驯良的部分。人类的历史始终存在着这两股力量的角斗,任何一股力量完全占据上风都会带来危机。“禁止杀戮”本身没有错,但对这个口号充满理想和激情,将杀戮视为人性反面的人,常常是长时间受到文明社会保护、离自然最远的人。
我并非认为海豚不是智慧的生物,也不认为因为他们不够人类聪明就可以随意杀戮。然而一个要令人信服的理论必须站在自己的对立立场考虑一下,对于counterargument不管不顾的立论是失之偏颇的。摄制组的人宁可相信不能语言的海豚与他们的交流,也不愿意去理解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的文化环境和生存状态。装逼地说就是,作为一种政治正确,后工业文明的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却对同样在自然和文明的矛盾中挣扎生存的人失去想象力。阿凡达就是个例证。
2009年,在国内引起最大情感共鸣和议论的外国纪录片莫过于《海豚湾》了,其记录的是我们眼中漂亮聪慧的海豚的残忍命运,施暴者又是我们眼中“变态的日本人”,怎能不让人义愤填膺。当然,根本还在于这部纪录片本质的优秀,它以一种间谍片般的节奏,表现了层层深入的理性思辨,向我们全景展现了发生在日本歌山显太地的惨剧,并揭示了作者眼中发生这一悲剧的原因和背后的黑幕。
偷拍常常是纪录片制造惊心动魄的真实感的手段,而本片则将其进一步发挥,因为偷拍的准备和部署的紧张感就已经不是以往纪录片随身隐藏摄像机那么简单。在汇集各路人马,准备部署偷拍器材一段,正如导演所述,制造了类似《十三罗汉》那样的效果,逐个介绍成员特技,并且在夜视仪下拍摄诸位罗汉腾挪躲闪,小心翼翼的如同特种部队行动般的部署。再配上整个纪录片拍摄期间,跟踪与反跟踪,突破与阻挠,导演让整个过程就显得惊心动魄,分外精彩,保持着一部纪录片难得一见的张力,同时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此大费周章,也进而隐含的激起观众疑点,“这背后该隐藏了一个多么大的黑幕?!”。
不少纪录片由于过度的以视觉或选择性材料罗织来刺激观众情感,常常反而造成其在社会意义和价值上的苍白,让人看似情感激荡,看后马上就忘。而《海豚湾》的出色则在于它很好的平衡了情感冲击和说理的关系,本片的情感冲击已经足够震撼,而且最大的冲击放在了本片的后面,偷拍的器材记录了血红的海水下,海豚遭受的血腥屠杀,同时还有她们痛苦的哀鸣,此情此景,已经足以让人交织愤怒与哀伤。在环保领域,特别动物保护领域,我一直觉得有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人们还是带着“审美”倾向的选择性关注的,所以,大熊猫、海豚这样或可爱,或聪颖的动物,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反之,很少有人关心某种丑陋的蜥蜴的灭绝。但是,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以之为环保宣传突破口又是顺利成章的,因为受人关注,它们常常又是受到最痛苦或者最漫长摧残的一群,而这样的摧残甚至是隐性的,我长期以来也认为,生活在动物园的大熊猫们,生活在水族馆的海豚是无忧无虑的快乐的,她们在表演时的憨态或者跳跃是快乐的表现。然而,快乐从来不会存在于囚笼中,本片就告诉我们海豚常常正忍受着胃痛的煎熬。以海豚这样让人怜惜的动物为环保突破点,更容易激起公众的共鸣和关注,我们需要的常常是趁机作些进一步的推动,进而将这种情感扩大到对整个环保理念和事业的关注,让更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受益。
本片没有在情感冲击上止步,而是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捕捉和屠杀海豚的不合理性和背后的黑幕,论证相当严密,看片时,我常常看到这个论点,想到“可是...”时,它马上就阐述下一观点,给我释疑。比如,单纯大谈保护动物,常常会让一些人感觉小题大做,或者干脆回避,懒得跟“绿色和平”的偏执狂们扯淡。但是本片很快说明,海豚肉中,汞含量严重超标,被作为肉类贩卖,长期食用可能引起严重健康问题。这就足以让那些对海豚生死漠不关心的人重视了,自己的健康总要注意吧,而其中又会有人说,海豚肉我不吃总行了吧?本片又马上进一步论证,很多海豚肉被冒充鲸鱼肉出售,这就让剩下的人中又有部分人警觉了,特别对于日本人,吃鲸鱼肉可普遍多了,谁能保证不吃到这样的“毒鲸肉”?而同时,这样的以毒充好的类似中国三聚氰胺事件的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属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这可足以让日本民众警惕了。再加上,本片介绍了政府和媒体有意的掩盖(政府不信任者开始关注了),国际政治间的博弈和黑幕交易(好政治阴谋的人开始关注了),大量含汞海豚肉正被“赠送”给日本学校当食品(多少为人父母者要开始关注啊)。层层深入,将话题由环保领域不断上升,最终将更多受众纳入进来,关心这一事件,而且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选择性罗织材料,而是理性、客观的组织,让人产生信服感,真正产生环保事关我们自身利益的感觉,而只要击中了人“自私”的痛点,其关心环保的热情也就更容易被激发出来。本片理性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光提出问题,也通过采访表现了一些解决之道,比如补偿机制,以抵消渔民停止捕杀海豚带来的经济损失,当然,这会遇到类似传统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完美的解决之道,我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才是理性的路径,单纯的痛骂对方是变态,除了让他们如片中一位环保人士所述,更加丧心病狂的甚至有意在反对者面前残杀海豚挑衅外,并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作为海豚屠杀事件,我首先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唤起日本国民的认识,从纪录片中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也一直被谎言蒙蔽。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政府失职等角度,他们都可以对政府施加压力。同时,我认为,作为中国人,看完这部影片后,如果得出的结论就是“日本人真变态”,并从唾骂中得到一种快感的话,那么这与本片的目的真的是背道而驰,向更多人宣传本片,让大家了解我们在水族馆看到的海豚正承受的压抑和它们同胞正承受的屠杀才更加合理;反思自身,将由本片对海豚悲惨命运激起的愤怒和伤心上升为更积极的环保意识,用行动影响更多人才更加合理。走出误区常常需要时间,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就如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水利工程是完全的环保能源,直到几年前从地理杂志上才了解了其对生态和社会的负面效果,也了解了更多解决之道。同样的,我的思想中也可能还有很多类似“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所以让它们‘无忧无虑’的在水族馆与人类接触多么美好”的环保认识误区,这也需要我更主动的了解环保,参与环保,走出误区。
本片一个很西方特色的线索就是“救赎”,片中的理查德奥贝瑞,曾经拍摄了对水族馆海豚表演事业产生巨大推力的《海豚的故事》,他也曾经在误区中享受自己的事业,直到一天,一头海豚的死给他带来的巨大震撼。于是,他成为最积极的海豚产业链黑幕揭发者,为了那条死于他眼前的海豚好友,为了更多海豚,为了环保事业,他的努力和情感成为本片极富感染力的动人要素。确实,先别忙于责怪他人,环保意识,要先从自身的反思开始!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ce90355486537cfb645ae05.html
正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开场所说"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失去它们
最具艺术感的纪录片。真相都真的让人难以想象,所以他们还在否认南京大屠杀。
美国人就干对两件事,一是拍了海豚湾,二是扔了两原子弹
自己在家里看都能鼓掌
我想知道的是 大地村那里的海豚屠宰场现在怎样?关闭了没有?当地的渔民是否还以屠宰海豚谋生?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能做的就是拒绝这个产业链的商品
“All social change comes from the passion of individuals. / 所有社會變化都源于個體的激情。”
这个时间点再看这部片子,尤为讽刺,十年前他们捕杀大批海豚,十年后他们要将125万吨废水排入太平洋,将地球变成“炼狱”。往后的历史中,他们又将不断掩饰、改写、否认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循此往复…
“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伪装”《海豚湾》之前,太多生态纪录片披着唯美和说教的空皮,这一部所上升到的意识高度以及呈现的残忍,令人震撼。09最佳当之无愧。“当我看着一条海豚,他的眼睛跟着我转,当我们四目相对,我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感觉,毋庸置疑,我正在和一个智慧生命进行交流”
血淋淋的海湾……影片尾声那段触目惊心的屠杀场景让人看了感觉心里堵得厉害!地球村上的每个村民都该看看这部片子。
我看到热门短评说什么“其他被杀被食用的动物就比海豚低贱么?”,我真怀疑你到底看没看这部纪录片。海豚肉并不是主食肉类,且过度食用会导致汞中毒,片中那位日本副部长就因此汞中毒了。日本屠杀海豚捕捉海豚的背后是一条产业链,政府参与其中分红(尤其是向世界各地海洋馆售卖表演用海豚,而这一类海豚以雌性一定年龄的海豚为最佳,其余不达标的则被屠杀)。这是一种对人类极为友善且温和的生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食用它,即使食用也没有好处,你又为何拿它和食用动物相比较?我不会吃狗,去日本也拒绝吃海豚,原因很简单,这两种生物都能跟人类建立真正的友谊,彼此相伴。这无关高低贵贱,而是人类心底那种注重感情的本能。尽管在利益面前,屠杀者们向来会选择性的忘记这种本能。2020年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紧张,该学会收敛些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9年描写南京大屠杀的最佳影片,不是“南京南京”,也不是“拉贝日记”,而是“海豚湾”。
很有冲击力的片子,但主题却很不成熟。本片倒底是想呼吁:1.反对捕杀海豚?(就因为海豚是智慧生物?所以智力较低的家畜、家禽、农作物就活该被切碎了当人类的食物?)2.反对非人道地捕杀海豚?3.反对食用有毒的海豚肉?4.还是其他?
当Ric把屠杀海豚的视频绑在胸前闯进OPS的大会现场时...我的泪喷涌...
已经多久没有哭成这个样子了
海豚会因保护人类而去攻击凶猛动物。海豚是有自我意识的智慧生物。海豚曾成功治疗过无数患心理疾病的人类和自闭症儿童。所以杀海豚就是在杀人,而且是在杀以最真诚的友爱和生命对待我们的朋友和亲人。
太煽情 太主观
世界上各种政府和商业机构的合作运作模式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用金钱买断,用媒体掩盖,假借会议决定,压制有良知的声音,欺骗无知的民众,再雇佣刀笔小吏合法化历史。人类总是自以为是生物链的最高点,对自身酿下的恶果视而不见。愚蠢的人类每天堂而皇之地杀戮,还冠之以美丽的名字。SHIT!
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纪录片。当然,我是指的影片本身。如果算上纪录片搞笑的逻辑的话,我们只能说,这世界充满了一批悲天悯人的无知者,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善者和一些聪明狡猾的叙述者。
“必须屠杀海豚,因为他们吃了太多(我们的)鱼;必须屠杀海豚,因为要维护昔日大日本帝国的尊严!” 丑陋的真相背后总是有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