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微博上看到的推荐,推荐语说“希望你不要把这世界让给你讨厌的人”。
欧维,一个教科书式的傲娇老头,因为妻子的离世,在努力地,认真地去死。在影片的开头,弹幕里有人在猜想,电影的结局是不是当欧维不想去死了,但这个时候死亡却偏偏忽然来临了。当电影看到最后,我不能断言欧维最后离开的时候到底还想不想去死,但是,像是做了一场长梦,醒来依旧是爱人的脸,生还是死的选择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电影里面有几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欧维和邻居去商店给男孩送车时遇到了男孩的同性恋同学,欧维问:你是gay么?邻居特别惊讶告诉欧维:你不能这样说。欧维换了一种问法:那你是同志吗?邻居不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居然有人能直接说出这么冒犯的问题。而当得到男孩同学的肯定回答之后,老头平淡的说了句哦,转头问邻居女人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会有那么大反应。看完这个片段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一直就做错了?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一直保持一种避而不谈的礼貌,害怕别人觉得某些问题背后藏着歧视和误解,生怕这哪句话会伤害到谁,可是我们的这个顾虑本身就是一种反对。当社交网络在说起LGBT群体时,那些打上#不同意也不反对#这个tag的人,避而不谈的到底是什么呢?
还有另一个画面,欧维在教邻居女孩学车,不熟练的新司机背对着后面令人心烦的的喇叭声,女孩越忙越错。老头下车,把后面的人数落一通之后上了车继续气哄哄的吼女孩,“你记得,你逃离了战乱和纷争来到了这里,你找到了工作,学了新的语言,在这里生活下来,还嫁给了一个蠢蛋,你怕什么?”看的时候,心里的弹幕在发,老头儿,你这个傲娇鬼。
早上,欧维会在小区里闲逛,看见没有弄好的东西愤怒的整理并辱骂,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而某天他例行巡视的时候终于有了同伴,或者更像两个随从。一个是因为出柜和父亲起争执的男孩,另一个三是对猫过敏还用身体焐热猫咪的胖子。这三个人无论如何看起来都不像是能走到一起的组合,却在清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
索尼娅还活着的时候,不方便进出的楼梯让她的轮椅成为了一种负担,面对暴躁的欧维她温柔的发问,你是决定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第二天,学校就出现了可以方便索尼娅进出的斜坡。
他是暴躁的,易怒的,不合群的,也并不温柔的,但是电影里太多的小细节都让我看到了这个孤独的,傲娇的,固执的老头内心里最渴望的东西。
清早起床,窗外的大雪一片白色让人觉得安静,学会开车的邻居女孩终于生下了那个从搬过来就藏在肚子里的孩子。欧维以前做的家具又有了用处,他笨手笨脚的抱着那个小生命,满手都是阳光。邻居起床发现一向多事且勤劳的欧维门前依旧有积雪,跑向没关的那扇门,发现欧维安静的躺在床上,身上是那只捡回来之后就吃到肥胖的猫。特别平静,特别耀眼,如果可以选择,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这样死去。
我不怕悲剧的背景音乐特别怆然,但我害怕镜头里是一个人无声的叫喊,像极了哪个哭不出声的夜晚。
从来没有人问欧维遇见她之前他是怎么生活的。但要是有人问起,他一定会回答说自己没有生活。
······
要是有人问起,他会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
2015年12月,小说的中译本和改编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分别上架和上映,两股温柔而坚韧的涌流同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使小说和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对于小语种的电影来说,更是不易。
电影与原著的不同
◆ ◆ ◆
电影基本上做到最大程度尊重原著了,因为时长的限制,部分情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排列组合,不过这并不影响电影的观赏性,因为它选取的情节也足够说明欧维的人物性格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原著的情节有冗余,更多的故事能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来了解欧维这个形象。
小说和电影的时间立足点都在欧维59岁,对欧维过去生活的描写,小说采取的方法是与现在时间混合叙述,先讲述现在发生的某个可以反映欧维性情的事情,再叙述一个过去的与之间事情有联系的故事。原著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欧维上吊的时候回忆过去来讲述,二是通过欧维对帕尔瓦娜的讲述来让观众了解。这样的方式非常自然,至少比起直接插入要显得用心一些,而且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在于,小说中没有让帕尔瓦娜发挥更大的价值,她很大程度上,是欧维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对欧维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电影中,帕尔瓦娜甚至扮演了一个引路者的角色,她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欧维,当然,这在原著中也是存在的,原著中没有提及的是,她告诉欧维不要置身事外,没有人可以独自生活,让欧维改变对生活的看法,同时,也向她敞开了心扉。
不过电影中没有把其他人的结局详细地展示出来,比如小胖子吉米和同性恋者米尔莎德结婚了,女记者跟安德斯好上了(原著中金发霉女在结尾没有出现,安德斯因为她劈腿跟她分手了)······这些其他人的小幸福也展示出来的话,会使这部影片更加美好。
小说的叙事方式
◆ ◆ ◆
小说每一部分的名字就很特别:
1.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买了个不是电脑的电脑
2.(三周之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小区巡逻
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拉着拖斗倒车
4.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不交三克朗增值税
······ ······
每一部分是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活的某个小片段,前后的时间不同、情境的转变,使得这部小说更像一个拼图游戏,读者的任务是把这一个个故事拼凑起来,拼成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活,他的过去、现在。
作者好像也乐于与读者玩游戏,他不仅创造了这个拼图游戏,还在前半部分的每个小节里都留有一些小线索,不完全展示给读者,而要读者接着读下去,去找答案,而答案也不是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表述告诉读者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使得读者饶有兴致地不断地带着疑问读下去,也使小说前后联系更加紧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温暖的故事
◆ ◆ ◆
一个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妻子的男人,决定自杀结束自己再无意义的生命,与妻子想见,但他却怎么也死不成,一会儿是旁边搬来麻烦的新邻居了,一会儿是老朋友家里的暖气坏了,一会儿又是屋子外的那只猫要冻坏了······各种麻烦的事情,更要命的是,他买来用来上吊的绳子竟然在上吊的时候断了!在冲向火车的那一刻,火车停下来了!这可让人怎么死?
他气急败坏,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自己的大事去帮助他们,后来,他多了一只猫,多了两个叫他“外公”的小丫头,甚至多了好多朋友。他总是心想“索雅不会想让我还没有完成这些事就去找她的”,所以他才去帮助那些人,或许,他真的没有意识到,他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
索雅让他黑白的生活变成了彩色,他们让他的生活变成了水彩画!
他们让他看到,生活可以这么有趣,有一群毛手毛脚的朋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帕尔瓦娜是个充满活力的伊朗女人,她喜欢做饭,于是欧维总是能收到她送来的午饭作礼物;欧维不喜欢猫,一点儿都不喜欢,但是在他“被迫”收留那只“本来就不成样子的猫”之后,他每天会带着它去巡逻,会和它打赌谁先到家;那个同性恋者求他收留之后,他去了那个同性恋者的父亲的咖啡馆,最后他们重归于好······
在故事的结尾,欧维带着他这群可爱的朋友来到鲁尼和安妮塔的家,在女记者的帮助下阻拦了想要带走鲁尼的社保管理人员,那一刻,他站在他们中间,就像一个老而精壮的英雄。当然,这时候,他已经不想去死了,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确切地说,是他的朋友们带给他的希望,他们有那么多麻烦事儿呢!没有欧维怎么行!
看到银幕上的北欧,总会让我有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看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竟哭地有些刹不住车。有评论说这是鸡汤杂烩,不过我倒觉得全片没有什么说道的痕迹,只是把一个很生活式的故事戏剧化而已,简单而温暖,甚至能够击溃麻木与混沌吧。除了电影本身,还想说说寒冷刺骨或洋溢着温暖的北欧电影风情。
瑞典电影享誉世界的大师似乎仅有伯格曼一个人,一直游离在小众的状态。前两年看了瑞典版的《龙纹身女孩》系列和《百岁老人跷家去》,也没琢磨出什么地域上的风格,倒是大卫•芬奇翻拍的《龙纹身的女孩》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除了女主角本身的浓烈风格足够加分以外,大卫•芬奇似乎直接把一锅北欧风情直接端在观众面前,还把香料碾碎在我们鼻子里那般让人流连。
没有轮廓明朗的光线,没有伴随蝉声肆鸣的热风,没有脸颊上亲吻过阳光的古铜粉。
长期处在冬季的光景,让人联想到壁炉、针织和长毛的猫。
尽管十分怕冷,这两年却越发喜欢冬季,喜欢被厚重衣物包裹的感觉。据说这是内心开始变老,喜欢温暖的感觉罢。空气中的凌冽的风声呼啸着,夹杂有密密麻麻如银针般的雪片,地面铺满扎实厚重的雪层,房屋和树枝也似乎被积雪压得喘不过气来;本已经令人倍感寒意的画面再配上清奇的铃音和背景乐,让人按捺不住去倒一杯热拿铁再顺手捎上围巾。《龙纹身的女孩》和《狩猎》都给我这样的感觉。看完《狩猎》更是把心情降低到了冰点,甚至把气候的寒冷延伸到对人心的感觉。以前上美学课的时候听老师说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起源,很大的原因就是希腊气候怡人,阳光伴随着海风,于是希腊先民心情大好,有兴致开始研究戏剧、诗学、哲学,随之兴盛起来。当时听着还觉得有些奇异,难道气候对人文有这么强烈的影响。那这么说来,北欧人民似乎常年处于被寒冷压抑的感觉,怪不得北欧电影也能让人需要加条毛毯搂着猫一起看。(嗯,我看的时候旁边确实有猫陪着)
但还有一种北欧的风格,在寒冷中却能收获生活的热情,平衡焦躁的情绪。
看来这真是来结束夏天的一剂良药。
主角欧维,我猜他不是金牛就是处女座,捍卫社区一切的安全与秩序,严禁车辆驶入,严禁随地大小便的狗出街,还有对法国车的鄙视。退休和妻子的死亡让他想直截了当地结束生命。表面看来,多么难相处的一个乖僻老头,甚至冷酷得不近人情,如北欧的气候一般的疏离感。
实际上,邻居们读懂了他对周围人特殊的关怀。尽管常骂骂咧咧地呼斥着别人是白痴,但在帮助邻居的行动上没有丝毫含糊。逢人摆着臭脸,面对小孩却还能耐着性子用熊的声音讲故事。还有每天到妻子的坟前打卡,告诉她自己的自杀行动被莫名地推迟。
即使是如寒冷气候一般的外表下,即使欧维已经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躺在他内心的温暖与情感也能迸发出来传递给旁人,传递给观众。如此持有固执与偏见地,他爱着妻子索尼娅,爱着傻乎乎的邻居们,爱着这个世界。
索尼娅怀孕后,欧维听到胎动似乎并没有高昂的情绪,而是跑到厕所才敢让眼泪流下。不幸在这时遭遇车祸,孩子不保,索尼娅幸地捡回一条命,却下身瘫痪。之后遭遇求职滑铁卢,很多学校不愿意聘用残疾教师,几经辗转后终于落定,学校却不愿为索尼娅修建残疾人专用通道。于是,欧维义愤填膺地立马在雨夜中冲向学校,连夜为索尼娅打造了木质的坡道。
结尾一直自杀未遂的欧维,面对着邻居的新生儿,有些生涩又害怕地抱着婴儿;难得明朗的天气,窗外柔和的光束洒进来,似乎如我们所愿,欧维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拾回对生活的热情。他的眼神柔和了,把从前父亲说给他听的话说给邻居的女儿听。窗外似乎不太温暖的季节,隔天早晨还大雪飞扬,但隔着银幕传递出来的是温暖,是这个偏执的老头对身边人的爱,是时光静止般的惬意。
但就在这个早晨,欧维去世了。
死因是心脏过大。
他的确没有再积极尝试不同的自杀办法了,可能在感知到死亡之前给邻居写了一份遗嘱简单交代。大意还是希望葬礼只有亲友寥寥几个参加,简单就好。还不忘嘱咐猫的饮食习惯和社区禁止车辆驶入。字里行间,没有太饱和的情绪,就像他很少表达一样。
在每一次欧维尝试自杀却未遂的时候,过往生活的片段被逐渐凑齐,从童年和父亲的生活、初识索尼娅到直到欧维的葬礼结束后,终于遁入完整的新世界之中。
欧维在初识索尼娅的火车上醒来,他坐起身,与索尼娅对望着。
这一次,时间真的欧维和索尼娅的在花甲之年静止了。
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影片开头的他又回到了孑然一身,一个生无可恋决定去死的孤独老头。然而这之前的大半生,他的生命都被她照亮,红唇红鞋明眸皓齿元气满满的阳光Sonja,他的妻子。这是最理想的爱情吧,相互懂得相濡以沫。生活,在你之前,在你之后,都不存在。
命运对他们有多眷顾,就有多残忍。可是即便失去孩子,身体残疾,找工作屡屡受挫,她也要努力活下去。而她真的过完了美好的一生。这个女人太强大,她值得所有的幸福。喜欢她在学生们中间讲文学的样子,喜欢她在火车上看书的样子(如果可以拥有欧洲空荡荡的车厢,我会爱死坐火车),喜欢她总是笑的样子。其实她才是那个“心太大”的人吧。
所以失去她的欧维感觉失去了一切,又回到了阴郁和孤独的世界。每天拿束花搬个小折椅去墓地和她说话。北欧的天,阳光好的时候那样明媚灿烂,不好的时候阴冷无边漫天大雪,看电影的心情也是这样心暖到笑,时而难过到哭。但是想想Sonja的光辉,又不难过了^_^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太迷人。和此生挚爱的相遇改变了一生,自不必说。和话痨的伊朗女邻居的相遇,也让他渐渐走出封闭的空间,和形形色色的别人建立联系,其实,和别人产生瓜葛是件好事啊,活着不就是这样吗。最感动的一幕是他抱着新生的婴儿,把他轻轻放在多年前亲手做好却一直没有机会使用的摇篮里。
关于萨博、沃尔沃、宝马、雷诺的汽车梗太好笑了,至于伊朗女人追尾撞到前面的车时,老头淡定地说,没事,那是辆沃尔沃……哈哈哈让我笑会儿^o^
最后的最后,他终于不再寻求死亡了,他平静尊严地自然死去,在火车上和那个穿红色高跟鞋的女人重逢……
死亡对于前半部分的欧维来说,像是赴女孩约会那么美。然而他总也死不成——前半部分里的欧维没有一点喜剧的表演,我们却不由自主进入了荒诞喜剧的模式:总是在想还能怎么失败呢?好期待。。。为他每次接近成功而悲哀,为他的失败而失笑,松一口气,看他继续策划去死。
电影里的欧维,从开篇的讨厌鬼强迫症老头,到明白他的成长和遭遇,到他的幸福到他的孤独寂寞与思念。伴随着欧维与周围任何事物包括狗猫自行车分类垃圾甚至打折券对战不断。我们以为很了解这个古怪的老头。
直到欧维身上的悬念一个个展开,才会明白,欧维单纯之至,自幼孤独一人,所以没有人能教养他与社会的复杂面相处。他也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几乎就像格里唱的:像你像我像那野草野花。。。。他被遗忘在在世界的角落里,在这个角落里,他被恶人夹击,劫掠。父亲同事的欺侮,逐利商人的谋害。他救人于水火,转身却流离失所,无人护他无人助他。这时就是人善被人欺的世界定理展现。欧维一生的愤怒都是源自于外部世界的挤压。也许他唯一知道的自我保护就是幼年父亲教他拳击时那一刻。
欧维很自然的流离失所,仿佛没有一个选项叫做成为更恶的人自保——这是欧维最感人的品质。他是温和的孩子。
所以上帝就在人生也许最绝望的一天,让欧维找到了家。他遇到妻子。她鼓励他,宽容他,爱他,相信他。可以说,欧维的一生到这一刻才进入了真正的成长。
妻子正是世界上以爱和智慧教人的化身。后文她教导的问题少年班即是印证。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并不可多得。欧维的幸运就在于这次相遇,几十年的相守。
尽管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妻子坐轮椅,因为残疾找不到工作。欧维暴躁而无果的抗争后,妻子仍然平和的问他:我们是选择死亡还是好好生活?欧维就学会了好好生活。他帮助妻子获得了工作。妻子教书育人,成果感人。
然而妻子先他去世了。欧维独自留在曾经对他恶意相向的世界。在他的眼睛里,没有朋友。还有很多不好的人。像是他幼年经历过的那样。他愤怒。绝望。思念被妻子带走整个世界。现实里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欧维于是决意去死。他要和妻子在一起。于是前半部分的去死情节充满了期待、喜悦,像是赴约一样的欧维。
欧维的一生最好的部分和sanjia有关。除此以外,真的都是苦的。欧维最终被周围人了解、理解并且喜爱。他甚至帮助冷战多年的老邻居保住了照顾丈夫也就是他老朋友的权利。这与他童年的无助形成了对比。
最后欧维离世。他的遗嘱如同他的对白一样明白,直接,简单。那只他被迫接受的猫也都安排了归宿。他说葬礼只请几个熟悉的朋友就好了。在送别父母的教堂里,坐满了他的左邻右舍。都是亲朋好友。——欧维曾经孤零零送别父母。他磕磕绊绊独自成长,在苦难里挣扎,最终他被人了解和爱戴,他的善良与正直使他被大家爱着。
欧维最终在爱与关心里死去了。
欧维与sanjia又可以一直在一起了。
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的冲突,这部看似平和荒诞的电影看一遍,像是认识了一位朋友叫欧维。对,就像是我们很巧的认识一个人,熟悉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成为朋友,成为好朋友,成为比亲人接近灵魂的朋友。一生过去了。这也是爱。
像是我们每一个人,你们都要学会去爱。也要学会接受爱。同你们的全世界和解。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由汉内斯·赫尔姆执导的喜剧片,由罗夫·拉斯加德、巴哈·帕斯、菲利普·伯格、埃达·英格薇等主演。该片于2015年12月25日在瑞典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妻子索尼娅去世后,决定自杀追随却一直未果的故事。
欧维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儿,每天早晨,他都会定时在社区里进行巡视,只要有人违反规矩,就会毫不客气的咒骂。在社区居民眼里,欧维是“来自地狱的恶邻”。一天欧维遭到了上司的解雇,离开了恪守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心灰意冷对现世了无牵挂的欧维决定自杀。然而一家人搬到了欧维的隔壁,成为了欧维自杀计划的绊脚石。
从电影名字就极具内涵,典型的瑞典电影,简单、温暖,再加上一个固执的小老头。明明是讲一百种自杀方式的电影,却感动的我潸然泪下。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淡淡的音乐透着舒服,伴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一生,心爱的人和瑞典的天,这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越多白痴的声音议论她,我对她仅存的回忆就越少。
我越是逃离,越是靠近你,我越是背过脸,却越是看见你。我是一座孤岛,处在相思之水中,四面八方,隔绝我通向你。一千零一面镜子,转映着你的容颜。我从你开始,我在你结束。----埃姆朗萨罗希《一千零一面镜子》
家人,孩子,宠物,朋友,齐全了才能活下去。
欧维对天堂的期待一定是:愿天堂没有沃尔沃
一个人在生命的街区里走走停停,孤独也没有归途。他没有故事可讲,只有在接近上帝的那一刻,才回忆得起母亲的葬礼、父亲的意外和火车上那一双红凉鞋。岁月未曾宽宏,诸事惹人生厌。他只有一只懒猫,和对萨博满腔的追慕。你若愿意便可靠近细细聆听,那颗孤寂灵魂里藏着的,与生活针锋相对的果敢与热忱。
我想,世界上多一些偏执狂,那么共产主义没准真的能实现呢~
一部“豆瓣”电影,细腻入微的刻画了丧又带上核心价值观友邻是福。剧本的核心是鸡汤,但导演的艺术手法缓解了鸡汤的油腻感,唯独最后打点在一个摇起来的大全景太可怕,破坏掉北欧性冷淡质感,像要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剧情饱满充实,温馨耐看。既不是小萝莉改变固执老爷爷的故事,也不是猫咪驯化老头的故事,也不是娘娘腔改变顽固大叔的故事。林林总总,潜移默化,心终于打开,这才是人性。
笑了哭哭了笑。人老了真的很容易变得“讨人嫌”:我奶奶八十多岁有一次不小心滑倒骨折,之后她每天都在说,我为什么还不死,活着简直就在给大家添麻烦。那时候我回去看她,被她念得头疼。现在她九十好几,以为我还只有十五六岁,她好像记不太清年月,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她其实什么都清楚。
内心深处觉得这是宜家广告该有的样子
我们是选择死,还是努力活着?
愛上一個人的感覺,就像突然有了軟肋也有了鎧甲。
巨人的花园,男主年轻时那副严谨又害羞的样子真是太迷人了。
在他的所有记忆中,她永远是年轻的模样。
看完第一件事去查了下萨博这车,很屌很牛逼,几经周转,已经停产
「可是我撞了一辆车」「有什么关系,那是沃尔沃」分享一个萨博控老丧比,一个被医生定性为「心真大」的铲屎官,一个未来的我
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就是我们的未来,旁友们。独居,失业,没有另一半,被年轻人嫌弃,想死死不成。
和“单身男子”完全一个套路,都是求死不得终得死的故事;可惜鸡精放太多了,整块都在锅里没化掉。没有了伯格曼的瑞典电影全是宜家味道,连调色都一模一样...
年度最佳预定,北欧特有的冷漠脸治愈系。最后那句“还是那时候好啊,人们至少愿意为自己的原则作斗争”的和解真是哭死我了…………
剧情其实特别套路,每一个步骤都似曾相识。欧维就像飞屋环游记中的卡尔,怀念着完美的故人的同时偏执和固执被邻居一点一点的磨平最终变亲近。淡淡的音乐伴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一生。最后一幕真的无法不想到泰坦尼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