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算不上影评的影评,主题是寻找失踪的朱洪茂、也就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寻找朱洪茂,他才华横溢、默默无闻。朱洪茂身上有很多故事都被他、和熟悉他的人带走了,没有人会给他著书立传、也很少有人会把他铭刻在心,但他就是一群人和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我的一点执念。
最近夜不能寐,董小姐又重新刷了一遍《长大成人》,仍然是不胜唏嘘和感怀,觉得有必要把这些文字往这里贴一下,当中牵涉的人物众多,交代的背景和脉络也都还算清晰。
这篇文字大概是我三、四年前写的,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后来一直都想再丰富、修改,但觉着没有原来那股心气儿了。原文在我的豆瓣日记当中,这里就不再贴地址了。说句废话,其实我的豆瓣日记是个大宝库,欢迎大家关注。
如果你对《长大成人》感兴趣,这篇文章也值得你读一下。
谢谢。
流沙一样的世界,有太多人稍纵即逝。
闪耀之后,变得黯淡,这很正常。但离奇得是,有些人会消失的无影踪,杳如黄鹤,石沉大海。
他们的失踪,比街边电线杆上张贴的寻人启事还要真切。
朱洪茂,路学长导演电影《长大成人》的主人公,歌手郑钧首张专辑《赤裸裸》的主音吉他手、编曲及封面设计。
他于某年农历春节,穿着衬衣推门而出,一脚踏入茫茫夜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家人报警寻人,不知所终,最后被列为失踪人口。
朱洪茂,生卒年不详,由于资料太少,网上甚至搜不出他的人物简介,追踪他的生平,只能通过与他有过接触的郑钧、路学长、贾宏声等寥寥几人,按图索骥,拼凑出他并不丰满、健全的形象。
朱洪茂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进入摇滚圈。
国内摇滚圈里,闯出名堂的老炮们,如果要给他们用地域贴一下标签的话,除了北京土著们,另一个重要的山头,恐怕要数张楚、许巍和郑钧为代表的西北方阵。
90年代初期,这个看似光鲜的圈子,以北京为中心,对外形成壁垒。而他们内部彼此之间互相牵连、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熔铸成了中国摇滚圈。
圈子里既有才华横溢、义气干云,又有不为外人道的龌龊苟且、滥觞毒品,而且他们还是当时社会上,最不循规蹈矩的一群人,叛逆和死磕,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处事方式。
1992年,郑钧辗转来到北京,通过黑豹乐队经纪人郭传林,举荐给了当时刚刚来大陆掘金的陈健添和他创办的红星生产社。
郭传林,人称四哥,原为黑豹乐队吉他手,后来退出前台,专注于幕后策划、包装黑豹,黑豹乐队之所以能取得轰动90年代的成绩,与郭传林的操作密不可分。
陈健添,红星生产社老板。进入内地之前,曾签下过王靖雯(王菲)、Beyond乐队,成为他们星路上的最大伯乐。
陈健添组建的劲石娱乐,代理台湾滚石部分歌手在香港的发片,比如赵传、张洪量等人,并且签下黑豹乐队的港台经济约。
90年代初,黑豹回国发展,专辑《黑豹》创下了内地150万盒的惊天记录,成为中国摇滚的一面旗帜。
Beyond也离开陈健添的劲石唱片,加盟日本Amuse公司,此后东渡日本,为家驹罹难的悲剧埋下伏笔。
王靖雯从陈健添与滚石合作的劲石,跳槽至滚石与罗大佑在香港合办的音乐工厂,被教父发配到美国学习,傲娇的王同学自感不受重视,再加上天后梅艳芳退出颁奖礼,高人点拨她速速回港抢占先机,遂与罗公一拍两散。
在美国的学习课程尚未结束,王靖雯急急回港,开始走上封后之路。当年与王靖雯一起赴美深造的同学中,还有凭着一首《漂洋过海来看你》,唱到街知巷闻的娃娃金智娟。
90年代初,与陈健添一起来内地掘金、光耀摇滚圈的这拨人里头,还有张培仁、贾敏恕、方无行、刘卓辉等人。
1992年,张培仁、贾敏恕、方无行等人,在北京创办魔岩文化,为台湾滚石唱片子公司。“中国火”、“魔岩三杰”的大名,应该不用再赘述了吧。猛龙过江登陆香港的演唱会,也不用在提及了吧。
说句题外话,当年的华语歌坛,走哪都有滚石的影子。跟它对打的飞碟,声势这么牛,外资唱片狼来了之后,照样被人灭的连渣都不剩,现在本土的音乐势力,滚石依旧在苦苦支撑。
1990年,香港填词人刘卓辉创办大地唱片,公司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刘卓辉非常喜欢他为Beyond乐队写的同名歌曲《大地》,此外,《情人》《长城》《逝去日子》《灰色轨迹》等也是刘卓辉的手笔,他是Beyond的主力填词人。
1992年香港大地被人收购之后,刘卓辉移师北上,签下高晓松、老狼、艾敬等人,专辑《校园民谣1》掀起了风靡90年代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传遍大街小巷。
高晓松和老狼借着民谣火了之后,另起炉灶捣鼓出唱片《青春无悔》,找他们的清华学长宋柯拉来20万投资,唱片发行之后给宋柯带来50万的丰盈回报,宋柯从此由珠宝商人摇身变为音乐商人。
朴树、刀郎、李宇春,都是宋柯的得意之作。他与矮大紧,从太合麦田到恒大音乐再到阿里音乐,一直腻歪到现在也没拆伙。
陈健添和他的红星生产社,是港台这拨“音乐生意人”里头,最晚一个抢滩登陆北京流行音乐市场的。再加上北京本土的星碟唱片和京文唱片,基本上构成了97之前,北京流行音乐圈的唱片市场格局。
再简单说下,王晓京和他的星碟,是摇滚教父崔健的幕后推手。京文唱片则是零点乐队以及汪峰组织的鲍家街43号的东家。
兜这么大圈子,算是把广东歌坛移师北京之前的大环境,交代了八九不离十。咱们再赶赶进度,说回到郑钧跟陈健添的红星生产社那一段。
郑钧是红星生产社签约的第一个歌手,当时双方拟定合约,郑钧在红星发行两张专辑,第一张就是我们熟知的《赤裸裸》,有人说这是郑钧创造的“半张经典”。
所谓的半张经典,指的就是磁带A面唱火了的《赤裸裸》《灰姑娘》《回到拉萨》几首歌,有一种说法是这几首的创作者其实是朱洪茂,但无从对证。
朱洪茂担任了这张专辑的主音吉他手,部分歌曲的编曲,甚至设计了专辑封面。郑钧后来也讲过,朱洪茂是他身边最有才华的人,能做平面、工业、装修、建筑设计,特别是还能编曲、编弦乐、和声。
董小姐在微博上刷到有人评论朱洪茂,深以为然
郑钧的第一位录音吉他手朱洪茂绝对是非常厉害的一位吉他手,1994年左右当其他乐手大部分都在追求重,速度的时候,朱洪茂追求的是味道和意识,赤裸裸专辑中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典型的米国布鲁斯,乡村情怀!布鲁斯是吉他音乐的根儿!
这也正是朱洪茂能够迅速扎进摇滚圈,被郑钧相中为他做专辑的原因。但朱洪茂究竟是如何跟郑钧搭上线的,或者是被谁介绍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最初的吉他手是翟强,后来被朱洪茂取代。
这个翟强也很有来头,因为他有两个大名鼎鼎的队友,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校园民谣领军人高晓松和王阳,王阳就是后来的老狼,80年代后期他们曾经一起搞过一支叫做青铜器的摇滚乐队。
《赤裸裸》作为红星生产社的开山之作,和郑钧的乐坛首秀,专辑正版发行量超过100万张,瞬间奠定了郑钧的摇滚旗手地位,陈健添和他的红星生产社自然也是财源广进。
赚到盆盈钵满的红星唱片,一口气签下田震、小柯、许巍、眼镜蛇乐队、天堂乐队、希莉娜依等人,郑钧摇身一变成了当年的超级巨星,接过香港宝丽金唱片递过来的橄榄枝。
时隔三年之后,郑钧在宝丽金推出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第三只眼》,依旧沿袭第一张唱片的曲风,但是幕后操刀的制作人换了一茬,已经找不到朱洪茂的名字。
据说,郑钧的《赤裸裸》和《第三只眼》两张专辑的文案中,话里话外都有致谢朱洪茂的痕迹,董小姐手头没有这两张专辑,无从考证,如果哪位藏友有这两张原盘的话,烦请告知,以便佐证。
当初郑钧跟红星生产社签的是两张专辑的合约,所以郑钧发过第二张专辑之后,被妒火中烧的红星一纸诉状告到法庭,这段恩怨咱们就不再纠缠了。
兜兜转转,转身成制作人的郑钧,发行第三张专辑《怒放》,专辑大卖但口碑节节败退,参与制作并演唱高晓松执导电影《那时花开》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后,陷入偃旗息鼓的状态。据说陪他夜夜买醉的酒友正是矮大紧。
千禧年之后,郑钧有两次提及朱洪茂。
第一次是在2002年,郑钧去天津一家叫做“酷热酒城”的场子走穴,接受天津当地媒体《每日新报》采访时,恰好朱洪茂参演电影《昨天》余温尚在。
“我和洪茂很长时间没见面了,他一直失踪着,有时会给我打一个电话。关于电影中他和贾宏声的那段生活,我再熟悉不过了,那段时间里他们整天在一起吸毒、听音乐。” 讲到好友的吸毒经历,再联想到日前美国乐队AlicesInChains主唱吸毒过量死亡,郑钧冷静地说:“我不会吸毒,我也忠告那些吸毒的朋友不要再自我残害下去了。”
第二次是在时隔八年之后,2010年11月28日郑钧发微博寻人,此时朱洪茂已经失踪数年。
从列侬想到我的第一个吉他手朱宏茂,我认识的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位,能做平面,工业,装修,建筑设计,能编曲编弦乐,总谱写的跟画一样漂亮,职业吉他手,主演过长大成人,各种精彩,各种不堪,于某年春节着衬衣推门出走,至今生死未卜。唏嘘,泪。
微博发出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音乐圈里的众多大佬纷纷留言转发。
沈庆,与高晓松、老狼同时代的校园民谣领军人,《岁月》《青春》《寂寞是因为思念谁》这些作品,熟悉校园民谣的朋友应该都有听过。
沈庆留言说:有一年在飞机上遇到他,深圳到北京,大概是出走的前一年,聊起来,当时觉得他正在试图走入平凡。
音乐人小柯,《等你爱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北京欢迎你》的曲作者。他回应道:在生命里走失了很多人,大多都是天才,最后剩下我们这些碌碌之辈……
校园民谣的背后推手,大地唱片创始人刘卓辉,曾给黄家驹写下《大地》《情人》《长城》《逝去日子》《灰色轨迹》等经典,转发寻人。
电视剧《奋斗》里的“猪头”,零点乐队主唱周晓鸥,留言写到:天才不须要被人理解,彪悍的人生也不需要解释!
张杨导演:后来也演过我的电影[昨天],一年以后去过一次他家,听说有一段跑去深圳在广告公司画稿,只为远离北京,生活的很苦,之后再无音讯
演员曹卫宇:某年某月某天,我与必哥老郑去效外爬山,他住在山下小院,挈妇将雏,好生温暖!今日才知他走失多年!
天后王菲也掺合了这个热闹,留言转发写到:唏嘘啥,也许人家追求‘像野狗一样死去’呢你懂的~ 祝福~
早先玩微博的人,可能会知道王菲的这个账号,有两千多万粉丝,不过天后已经在15年弃用微博了。
早年王菲跟北京摇滚圈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他与朱洪茂是否相识也未可知。毕竟她曾是黑豹键盘手栾树的前女友,后来移情别恋到乐队主唱窦唯,闹得举国皆知。
窦唯出走之后,直接导致摇滚圣堂的乐队,由黑豹降级为黑狼,再跌落成黑狗、黑老鸹。。。
2000年以后,天后王菲还与二手玫瑰主唱梁龙有过一段雾水姻缘。再加上李亚鹏、谢霆锋早年都是摇滚范儿男神,足见天后对摇滚的钟爱之情。
言归正传,根据音乐圈那拨人的线索,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他曾在深圳的一家广告公司做画稿,还曾隐居在郊外的一处山下小院,并且已有家室。
朱洪茂就这么失踪了,消失在茫茫人海。或许是为了追求那份平凡,抑或其他。总之,没有人能联系上他。
接下来,我们以电影为主线,继续寻找失踪的朱洪茂。
导演路学长,他很有可能是朱洪茂生命中,最亲近的一位挚友。郑钧发微博怀念朱洪茂之后,隔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路学长发布寻人微博,并且呼吁媒体介入,打听朱洪茂的下落。
寻人启示:本人电影处女座《长大成人》的男主角朱洪茂大概于三年前突然失踪,原因不明,没人知道他的下落。时常想念他,但愿他还活着。如有知情人请联系。
路学长回复网友时,谈到“主要这孙子身上有太多故事了,在他身上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是发小,他家里在公安局也报案了,三年了,愣是没音讯”。
导演王小帅再微博转发回应
又3年,朱洪茂仍然没找到,路学长却倒在了导演王小帅的车里,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令人唏嘘。朱洪茂曾参演路学长执导的首部电影《长大成人》,并在其中担纲主演。
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先交代一下歌手郑钧,导演路学长,还有天才般的朱洪茂,3人有过的一次合作——《回到拉萨》MTV。这也是朱洪茂在中间牵线促成的。
《回到拉萨》是路学长拍摄的惟一一首音乐电视,堪称内地MTV之中的经典作品。朱洪茂作为编曲和主音吉他,在这支MTV中也有出镜。
据说郑钧写《回到拉萨》的时候,他压根就没去过西藏,歌词赤裸裸的剖白了他的西藏情结,董小姐想要骑行川藏,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这首歌的影响。
关于拍摄这段MTV的来龙去脉,路学长在接受采访时,讲的很清楚,原文贴出:
郑钧签“红星”时想找一个不吸毒的吉他手,因为一些优秀的吉他手资质不错却有着吸毒的陋习,最后郑钧选定了朱洪茂。于是我们也就成了好朋友。 郑钧对电影也非常喜爱,于是在拍MTV时他就指定要我去做。我个人比较钟爱具体的东西,不是说抽象的MTV不好,只是我不太热衷。 我听到郑钧用吉他给我现场演唱的《回到拉萨》后,感觉郑钧对拉萨投入的个人情感很深,考虑良久后,我决定把MTV分成两个部分。 一半是拉萨的外景,着力表达郑钧对西藏的向往以及对拉萨的崇拜;一半是在北影厂摄影棚搭制的现代舞台内景,为了还原音乐一个真实的现场环境,程进、卫宁、洪茂和郑钧组成的乐队与观众直接交流。
看过这段访谈,再结合MTV,你一定会认为它真实还原了路导的想法:白雪皑皑的雪山、生机勃勃的拉萨街头,以及真实炽热的演唱会现场,放在那个年代,不啻于一台史诗级的MTV。
但路学长并不满意,对《回到拉萨》MTV的“成品”,他一遍也没看。
“我的导演思路在电视中播放时被人肢解、改变了。一些舞台上下的交流场面,可能由于太真实而被剪掉了,而一些剪辑的顺序也被人改变了,所以我不想痛心地看它。”
撇开路导与这部MTV的杯葛不说,朱洪茂在里面有几个短短的弹吉他镜头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朱洪茂,有没有惊鸿一蹩的赶脚呢?
除了这支MTV之外,朱洪茂有两次参演电影的记录,一是路学长执导的《长大成人》,还有就是他在张杨导演、贾宏声主演的传记体电影《昨天》中,本色客串了贾宏声的朋友,展示两人作为毒友一起吸毒的日子,后面我们会单独拿出来讲。
路学长,中国第六代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主流导演的代系图谱,主要以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为分水岭划分。
第五代导演基本上都是在78年恢复高考时进入北影,84年之后进入电影创作的一代人,特点是追求宏大叙事,反思历史以及整个民族的寓言。一二三四代从这个基础往上倒,以黑白默片中国电影建元开始。
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包括贾樟柯(电影学院旁听出身)、王小帅、娄烨、陆川、路学长等人,他们大都师承第四代导演,着眼点更多聚焦在个人与社会成长的关系上,青春和乡愁是他们电影的最大议题。
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群体差异,路学长也有他的见解:
“第五代经历过那个刻骨铭心的时代,所以他们初登影坛时视点很高,以一种全视角、带着俯视的感觉来观照社会,每部作品都有一个很大的人文主题来决定着影片的成败。 而我们这一批导演更注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表现事物,强调自身的感觉,决定影片成败的第一要素是个人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敏感。”
再说回到导演路学长,他是1964年生人,郑钧和贾宏声都生于1967年,朱洪茂的年龄应该大致与他们相仿。或者确切的说,应该与路学长年龄更相近一些,路导曾经在在采访中有过提及,他与朱洪茂是“发小”,感情深厚。
路学长早年学习绘画,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他还有过绘制连环画的经历。1985年,路学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此前,路学长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想要考入北影将来当导演,当时北影每周都放教学片,喜欢看电影的路学长和同班同学王小帅常常坐着公交车去蹭电影看。
那时候的北影还在郊区昌平的朱辛庄,这两个美术附中的高中生偶尔会因为教学片时长太长,耽误他们赶回学校的末班公交车,只好厚着脸皮去找刚刚考入北影的新生凑合着挤一宿。
其中就有临考时遭遇车祸,用木板做担架抬到考场,拼命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大一新生王志文。
(顺便说一下路学长在美院附中时的几个著名校友:王小帅,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十七岁的单车》;刘小东,当代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大红灯笼高高挂》编剧)
路学长最大的兴趣其实是摇滚乐。据他自己讲,上初中的时候,比他高三届摇滚音乐人王迪,提着“砖头”录音机放了一首《Let it be》,让他彻底被摇滚的魅力折服。
那会儿王迪跟大使馆的外国孩子搞了个大路乐队,再后来又跟丁武、崔健合作搞音乐,实打实的中国第一代摇滚音乐人。后来,贾樟柯拍《站台》,里头提着录音机放的那首“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就是王迪唱的。
受此影响,路学长从初中一直到考上北影,在这段中国摇滚蒙昧发展的日子里,他们也组建起了自己的乐队。
“那会儿我们队里谁都能唱,大家的热情很高。我原本弹琴,后来发现队中最弱的环节是鼓,就改做了鼓手。虽然是业余水平,但大伙的激情很大,只是由于上电影学院功课紧,才不得不放弃了乐队的创作排练。”
我们一直在苦苦追踪的朱洪茂,就是这支乐队的主音吉他手。路学长最初弹琴,后来改为鼓手。这支乐队的名讳至今不详,路导也没有透露过其他成员的信息,只知道曾在美院附中的礼堂做过小型演出。
这一段青春经历,成了日后路学长自编自导电影处女作《长大成人》的出处。电影中主人公周青的人物原型,就是朱洪茂!对于这一段,路学长也曾直言不讳的披露过:
“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相互非常了解。因为我对他太熟悉了,在创作剧本时,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他的影子。应该说年轻导演在创作早期作品时,肯定会发掘他身边熟悉的生活。 可以这样讲:《长大成人》中的某些故事情节就是朱洪茂活生生的生活经历。”
路学长在80年代末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先进入北影厂做副导演,由于身体原因休整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着手撰写《长大成人》的剧本初稿,这也是一代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路学长在1993年开始筹拍《长大成人》,1995年完成制作。由于题材太过尖锐,接近3年的漫长煎熬中,又经历了11次的修改,《长大成人》终于过审。等到影片上映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年底了。
这一年被人记住的电影不在少数,比如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冯小宁的《红河谷》,还有成龙的《一个好人》、《侏罗纪公园2》《生死时速2》这样的美国大片,以及《鸦片战争》、《大转折:挺进大别山》等等。
《长大成人》竟然杀出重围,挺进了当年内地电影票房前十强的榜单,这也让第一次拍电影的路学长在业界引起关注。这部电影的选题可能有些“尖锐”,但路学长本人却非常的“安分守己”,并没有走贾樟柯、王小帅那条“折腾”的路。
他的前辈田壮壮也曾在这上面吃过亏,后来被禁10年,也正是在此期间,不能拍片的田壮壮,担任了《长大成人》的制片人,并且客串灵魂人物朱赫来。
说回到影片里头的朱洪茂,作为新人演员,路学长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本来我也有过顾虑,但考虑到他与人物很贴近,非常本色,就用了他,事实证明他很棒。”
朱洪茂演的好,实属正常,因为电影的本子就是可着他为原型写的,算是本色出演吧。《长大成人》这部电影和内容,董小姐在这里就不做评述了,相信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也非常值得推荐。
(说句题外话,回看《长大成人》的时候,董小姐的脑子里经常会冒出北野武导演的《坏孩子的天空》。尤其是朱洪茂饰演的周青,骑着他姐那辆自行车,在巷子里穿梭的那段戏,会让我想起坏孩子在学校操场上蹬自行车,残酷青春物语般的印象挥之不去。没记错的话,两部片子上映的年份,间隔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长大成人》与北京的摇滚圈也有着莫大干系,主人公周青就混迹于当年那个圈子,跟朱洪茂一模一样。路导的初衷,原本是揭露、鞭笞这个圈子里吸毒的丑恶现象。
电影中朱洪茂对着嗑药的哥们儿说过一句“少跟我玩颓废,看见你我就想吐”,“这些人原本有健康的身体,但失去了健康的精神”,言犹在耳。
但讽刺的是,影片中朱洪茂少年时的暗恋对象、影片女主角,同时也是现实中朱洪茂女友的演员朱洁,1997年9月,因吸毒过量导致死亡(过量静脉推射),当时与她一起吸毒的正是本文主角、她的男友朱洪茂!
朱洁去世的时候,《长大成人》这部电影甚至还没来得及公映,作为女主角的她,就像枯萎的罂粟花一样凋谢了。朱洁,爱新觉罗的后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她的同班同学,大家可能都有在电视上看到过。
中戏87级同学录:朱洁、陈小艺、徐帆、江珊、胡军、何冰、王斑(曹颖的老公)、龚丽君、李洪涛、韩青、孙星、刘红梅、王涛(大明宫词里的皇子旦的扮演者)、何瑜、周小鹏、王宁、刘新、徐卫。
朱洁的名字和照片,则出现在“拒绝毒品宣传展”上,警醒世人。
电影《长大成人》的女主角朱洁,在拍摄该片过程中,出于好奇尝试吸毒成瘾,还未等到电影在全国公映,就因吸毒过量死亡。
路学长导演在微博中,也曾谈及朱洁吸毒一事。
开了微博后很多人私下问这事,网上也曾众说纷云。最后一次见到朱洁是她和男友到我家来看我,她穿个现代旗袍,漂亮极了。朱洁的不幸在进入剧组之前就已经写好了,我是拍摄中途知道的。我有不祥的预感,令人伤心的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这个结果,只能痛苦地接受。
虽然路导没有点名,朱洁当时的男友是朱洪茂。这对情侣当时另一位著名毒友,则是贾宏声。
前面我们讲过,郑钧曾在媒体采访中,点名朱洪茂和贾宏声,“那段时间里他们整天在一起吸毒、听音乐。”
郑钧说这番话,正是因为贾宏声跟朱洪茂吸毒的事儿已经翻篇了,导演张杨根据贾宏声吸毒的真人事迹,改编成电影《昨天》,并且搬上大银幕,朱洪茂在其中友情客串(真实再现)他们当年一起吸毒的荒唐日子。
贾宏声,90年代内地著名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比朱洁高两届。85级的中戏走出了巩俐、史可、金莉莉、伍宇娟、陈炜,当年号称“五朵金花”。
贾宏声后来迷上摇滚,把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视为精神之父,把披头士的经典歌曲《let it be》奉为圭臬。1995年,贾宏声被爆出在片场吸毒过量,送医治疗。
2000年戒毒之后,贾宏声接受导演张杨邀请,本色出演讲述他吸毒、戒毒故事的自传体电影《昨天》。关于贾宏声的事迹,董小姐曾经撰文记取过,想了解详情的朋友,可以移步阅读:
电影《昨天》中,专门有一段戏交代朱洪茂与贾宏声结伴吸毒的事情。
(两人一起吸毒的场景)
《昨天》里头的对话
画外音:说说顺兴吧,他好像对你影响挺大的(朱洪茂在影片中叫做顺兴,圈里人也都这么喊他) 贾宏声:顺兴,他是学设计的,也玩音乐。我觉得他这人挺有质量的,92年底的时候,我是在一朋友那认识他的,大家聊的特别好,嗯,我从他那听到不少好的音乐,后来他没地儿住,就带着他的吉他搬我这来了。
贾宏声对朱洪茂的描述,跟郑钧对朱洪茂的评价,能对上号。
还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披头士是朱洪茂介绍贾宏声听的,他还把《Let it be》(顺其自然)这首歌翻译给贾宏声。后来,贾宏声把约翰列侬视为精神之父,整天把《Let it be》(顺其自然)挂在嘴边,就是受朱洪茂的影响。
再联想之前路学长讲过,80年代第一代摇滚音乐人王迪用“砖头”录音机放了一首《Let it be》给他听,直接影响到他与朱洪茂搞乐队,这首歌的魅力(魔性)之大!
影片里头,贾宏声过生日的时候,貌似还来了“魔岩三杰”中的某一位,仔细看能捕捉到他的身影,间接印证这个毒友圈。
顺兴(朱洪茂)在《昨天》里头,道出他与贾宏声从走在一起,再到分道扬镳的个中曲折。
那段日子非常好,那是很难得的一种友谊,那时候每天都看电影听音乐,他常给带来一些新的片子,我也经常给他介绍一些新的磁带,两个人聊的非常开心,也很投机,但也免不了争论。 他这个人挺脆弱,但做事很认真,有些自闭。我们俩其实在性格上和生活细节上,有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时间长了,自然就走不到一起了。 时间长了,该聊的都差不多了,话就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连一句话都不说,我们俩就这样互相看着,好像就是在较劲,都想用自己的眼神压制住对方,忽然之间我就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我觉得我们俩已经走到尽头了。 后来我有了女朋友,我们聊天的机会就更少了,宏声也好像有意把空间留给我们,老是一个人去外边听音乐。
朱洪茂所说当时他新交的女友,就是女演员朱洁。那会儿因为拍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两人相识相恋,并且一起吸食毒品。
影片里有一段戏,再现了朱洪茂与贾宏声友情划下句点的一件小事,相信看过《昨天》的朋友,都会印象深刻。
朱洪茂正与女友在厨房做饭,贾宏声推门进来,明显是毒瘾发作,于是有了下面这场戏:
朱洪茂:你怎么了?哎,你怎么了? 贾宏声:你还做饭呢? 朱洪茂:我做饭怎么了? 贾宏声:滚蛋! 朱洪茂:你没事儿吧! 贾宏声:滚蛋! 朱洪茂:有病啊你! 贾宏声:你滚蛋!
朱洪茂离开贾宏声。等到他们下次再见面的时候,贾宏声被他的父母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朱洪茂在强制戒毒中心戒毒。
两人隔着一道铁围栏,产生如下对话
贾宏声:你怎么样呐,现在? 朱洪茂:我就那么着,马马虎虎 (贾宏声从栅栏底下分了一个苹果给朱洪茂,两人依着栅栏背靠着背聊天) 朱洪茂:你打算在这待多长时间啊? 贾宏声:我打算住一段,把毒、酒,什么的,都戒了 朱洪茂:我也是,都戒干净了!
(沉吟良久) 朱洪茂:宏声,你还记得我那女朋友吗? 贾宏声:记得啊。 朱洪茂:死了。那时,我们开始静脉注射,不能自拔。一次,在楼顶上,她就突然跳下去了。。。
朱洪茂死去的女友,静脉注射不能自拔,说的就是朱洁。关于她的死,电影里头改了个说法,说她跳楼。
一语成谶,最后跳楼的那个人,变成了贾宏声。
2010年7月5日,贾宏声在北京的一处居民楼上,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43岁。
豆瓣上有个叫“賈宏聲”的ID,据传是贾宏声本人,尽管有自称贾宏声朋友的人出来辟谣说他不会上网。
该账号创建了一个名为“贾宏声!坚持住!”的小组,汇聚了一批喜欢贾宏声的影迷,贾宏声去世之前,这个账号停止更新至今。
曾经的好友 朱洪茂(顺兴) 郑钧第一张专辑所有歌曲的吉他演奏和编曲都出自他 谁知道他真实的下落? 我不信他真的死了
2010年3月,这个账号在小组发布了一篇帖子《朱洪茂,也就是《昨天》里的顺兴,他死了?!》,也在寻找朱洪茂的下落。
此后,歌手郑钧和导演路学长相继发微博寻找朱洪茂,迄今仍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死了,也有人说他还活着。朱洪茂,生死未知,下落不明,他成了一个谜。
如果有人认识朱洪茂,知道他、看见过他,麻烦转告我,哪怕只言片语也好。虽说素昧平生,但董小姐一直都惦记他。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Morning、@西北化为乌有、 @DudeLebowski 、@Leo、@大钊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六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来自内地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冷门之作《长大成人》,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3星,被忽视的第六代佳作。“朱赫莱”以精神父亲式的符号形象指引主角“长大成人”,并在虚无荒蛮的世界里坚定理想主义,最终幻觉中成功“复仇”。经由男主的步伐勾连起生动的音乐圈群像,对80年代摇滚乐生态的呈现优于娄烨的《周末情人》。然而明显的删改痕迹还是使影片显得残缺和断裂。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2星,男主长大成人的标志应该是最后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没有去复仇,一群人的成长故事勾连上时代的变迁。可惜对人物的塑造全部都浅尝辄止…..显得多少有些匆忙和粗糙,电影之外男主角消失的故事更加吸引我。
场刊嘉宾 Leo
2星,说实话我是很容易跟那个时代的发生的故事产生共情的,但是这部电影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每个桥段都让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疏离感。造成疏离感的原因在于好像那个时代就只有那些事情在发生了,这些事情反复被演绎,纵然再深刻也变得乏味了。整个观影的过程我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对于我而言,只能说这块儿钢坯没有被练成钢铁了。
场刊嘉宾 Morning
1星,我比较简单,就是不喜欢这类电影。在不喜欢的基础上,它几乎没有什么加分项,感觉都是扣分项,所以就低分了。
场刊嘉宾 大钊
4星,80年代的暴力与冲动,仁义使者“朱赫来”这名字多有象征意味,我可以在屠杀中完成救赎,也可以在有“朱赫来”的地方再次相遇,旧时代的摇滚已经消亡,让我们在有朱赫来的城市再次干杯。
第一个话题,是我觉得作为背景信息必须要去补充的(此处感谢@西北化为乌有 提供的资料),就是删改问题。通常来说我是觉得最后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作品就基于它的面貌来看更公平,但《长大成人》经历过的一切本身就是巨大的不公平。该片于1995年杀青,中间经历了11次删改后于1997年问世,最明显的两个改动发生在开头淡化了一些时代背景的描写,以及原本的结尾并不是一场幻想、而是真的付出了行动再坐牢、出狱后继续游荡人间。当然改动还不止这两处,下一个问题还会继续说到。
所以这里想先让大家谈一下的就是,你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是否对删改痕迹有所感受?然后听完我的介绍之后,对比改动前后,是否觉得对电影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其实没有感受到删减….而且我感觉男主角最后没有把暴力付诸实践反而就是我能想到的电影里他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标志。
场刊嘉宾 Leo
同样没有感受到删减对原作的伤害。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感觉到了删改,最大的感觉就是我认为终结在复仇就非常好,导演刻意用了一个彩色转黑白的设计来强调那种暴力的突如其来,那一刻就是男主全片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他长大成人的标志。
场刊嘉宾 Morning
剧情上不太有,但段落衔接的流畅性来说是有的,在我的角度看来,不算实质性的伤害。
场刊嘉宾 大钊
我比较明显的感受是结尾幻想那段,我相信是真的,且因为他这么做有高潮。后面的美化结局也没有说一定让片子拉跨了,我的观感是电影提供了俩个结局,且我都很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所以大家觉得结尾是真的发生了更好,还是止于幻想更好?
场刊嘉宾 Leo
其实我觉得各有各的好,但是我比较偏向是幻想。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倾向于真的发生,起码会更有力,情感更顺畅,而幻想结局,至少从电影目前呈现的来看,比较苍白,也比较仓促。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幻想吧。
场刊嘉宾 大钊
在不知道删减的情况下我认为那个幻想是有导演委曲求全的感觉,所以俩个结局都去相信。我的排序是这样的,暴力结局>双结局 远> 和平结局 ,我们看到的是双结局。我特别喜欢结尾那句,“让我们在有朱赫来的城市相遇”,满满的象征和理想主义。
第二个话题就是关于大钊一直有提及到的,田壮壮这个角色,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他的,我觉得他身上承载的精神寄托非常丰富,有关于父子的、有关于时代的、有关于《钢铁》意志本身的,大家可以展开谈一谈。以及还是延续前面的删改问题,其实在原本的版本里,男主角对田壮壮的寻找只是阶段性的,但在后来的版本里被加重和放大了,也可以说说你们觉得哪种处理方向会更好。
场刊嘉宾 大钊
?朱赫来是田壮壮演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笑死。
场刊嘉宾 大钊
厉害厉害,真好。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觉得这一切从田壮壮开始,最后也以他为终结,挺好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田壮壮这个角色带着一点上一个时代的那种很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相信未删减版本在前半段能有更多这种呈现,然后男主角就继承着这种精神力量去对抗下一个时代的虚无和颓废。
场刊嘉宾 大钊
我感觉现在的呈现已经是阶段性的了,对朱赫来的寻找。如果再去弱化肯定不好,朱赫来这个线很重要,精神支柱。最开始是主角“失败人生”的一个书写,这角色太过平庸,平庸得像我、像我们大多数人,深深体验到他的那种不甘、愤恨、懦弱,然后在这种成长书写下,朱赫来就活活像书里走出来的。
场刊嘉宾 Morning
我觉得这个角色的戏可以再少一点,没有现在这么实,我会更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这是这个电影比较特殊的一笔,因为通常这类题材的电影里,帮助男主角完成最大的精神塑造来源一定是女性。《长大成人》里也有两个对男主很重要的女性,但没有田壮壮重要。
场刊嘉宾 大钊
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这个片里的女性也很值得研究。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好直接和它1:1对比,但显然马小军的成长中,最关键的是米兰;《牯岭街》(也不好直接对比),最关键的是小明。
场刊嘉宾 Morning
一直是这样,到现在的这类电影都是这样。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盛夏未来》帮助吴磊的是张子枫。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所以我觉得这部是比较不一样的。《兔子暴力》帮助李庚希的是万茜,这里就非常特殊。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这样来看,《长大成人》里我比较喜欢的女性角色,那个兰州女孩,更多像一个与男主同行的人,而不是指引。
场刊嘉宾 大钊
人物都塑造的十分丰富,尤其是两位同龄女性。只有那个反派男配比较单一没什么变化,因为这种人物的丰富变化和时间跨度之大,有拍出一种时代变化的感觉。
场刊嘉宾 Morning
但我就觉得朱赫来没有写得很好,只是一个设置,这很可惜。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确实,朱赫来在这里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物,太不立体了。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或者说他就是一个符号,如果把朱赫来纯当做符号、精神来看,我觉得就说得通了。
场刊嘉宾 大钊
是的,说是一个设置也是有道理,就好像是一个救赎者或者帮助者,完成任务后牺牲,但因为他本身承载了丰富的精神象征,甚至成为理想本身,就像我们说毛、说切格瓦拉。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90年代的人都是很有理想、但不知道理想在何处的人,田壮壮的性质就是这样。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里他也是这样。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他的存在就是注定要被寻找、追逐、崇拜的,可是我们的一切寻找、追逐、崇拜是来源于,我们失去了它,这点要到时过境迁才能发现。
80年代的人是真真切切地触碰或者至少是以为自己触碰到了理想,可是80年代末发生了那件事……所以我看待这部电影一直都觉得是伤痕电影,我看得非常难受。开头那场地震不光是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地震,也是80年代末摧毁了很多人理想的心灵地震,从一开头就建立起了大家都是余震里的孤儿。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开始过度解读了吗?请注意尺度咳咳。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这个解读真的非常棒。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没有罢了,我对90年代的内地电影都非常有感情,甚至90年代的内地电视剧也是。那种精神面貌你不能粗暴地说今天看不到了,而是因为就是不一样了,那种面目模糊的、介于灰色地带的“混沌”,已经被擦掉了,今天国内不同阶级的一切烦恼都是基于具体的物质现实问题的烦恼。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所以暴力版本的结局里,男主就是在和那种精神缺失之后的畸形结果对抗,哪怕对抗的结果也是牺牲自己,还是要用尽一切去对抗。
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兰州女孩听的那首歌,是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飘来飘去,就这么飘来飘去”。
场刊嘉宾 大钊
这歌名有点讽刺啊,放在那个背景下。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请大家谈一谈对于这部电影传递出来的情绪的感受。我不觉得它是一种纯粹的消极或者丧,其实它是很踏实、很有力量的。但是结合后来现实世界当中的发展轨迹,男主的演员失踪、女主的演员吸毒至死,好像真的变成了一种很悲哀的情绪。其实这部对我更倾向于一部感受、情绪型的电影,所以我能理解前面有些人不喜欢,因为感受很私人。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这种信仰缺失的悲哀,电影和现实可以对照着看,暴力版的结局里被男主刺死的两个人,蒋朋克和那个餐馆老板,一个所谓的“艺术家”,一个是发财腾飞的成功人士,在现实中可能真的从那个时代走向成功的人,就是他们。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现实和电影形成了对比,现实比电影残酷多了。
场刊嘉宾 大钊
所以需要电影来反抗、宣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们今天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的“理想”是“我想……”,现在的理想是“我要去做……”,我们今天说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恰恰现在这一代是留给“想”的空间最少的一代。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想做摇滚明星。
那最后一个话题,我一般最后都是喜欢发散一下其他作品。我自己看的时候最直接产生联想的是《本命年》,因为这两部电影给我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情绪一模一样,还有一部电视剧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然后如果结合“青春成长”这个主线本身,可能更容易联想到声名大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大家都可以谈谈自己的。包括你是否觉得它启迪到了后来一些内地独立电影的创作。
往前、往后都可以,或者也可以说有没有其他你想推荐的,关于描写90年代的创作。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娄烨处女作《周末情人》,拍的是几乎同时代的上海地下摇滚乐圈子,那里面的人物,也有相似的精神状态。主要是里面有贾宏声,还有小鲜肉时期的王志文,但是那个更多的侧重还是娄烨那种情感关系,也算是第六代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很多这类电影,都能让我理解为什么有人想做果儿,我如果在那个时候我也做,笑死。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感觉这部电影里男主角的成长相对被动,我自己去想的话,大概是《小孩与鹰》吧,就是被时代推着走的男孩,成长是不自觉的。
又想到一个我很喜欢的《捕鼠者》,青春伤痛电影,但也不一样,很难讲,我只能说在部分的情绪和情感上,这几部电影有点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还想到一点感受是,那个时代的电影里,你能看到个人情绪和时代情绪是一致的,今天first每年也有层出不穷的新导演,在讲他们的自我情绪、私人情绪,但基本都是非常碎片的、独立的、各自断裂开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所以说第六代之后也不会有第七代了。
#FIFF21#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就像其它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一样,全片充斥着自恋、矫情和虚假,不光剧情东拼西凑,甚至连基本的情绪、感悟都是抄来自欺欺人的。
总感觉路学长这部片子是在骂第六代导演别再装B了,该长大成熟点了。
“少跟我玩颓废,看见你我就想吐。/那些人都有着健康的身体,但是失去了健康的精神。/你觉得像你这样活着,有意义吗?/我就是要你这滴眼泪。”钢铁还是废铁?每个人都会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成人。
信仰的崩塌、继承和复仇。隐喻丰富、意向丛生的一部杰作。
1.姜文、路学长这些人的青春回忆都是标准的直男视角,作为影片核心的少年的欲望如出一辙地由偷窥妖艳成熟的少女开始,用的都是好莱坞将女性客体化那一套语法,无条件地赞美自己的性冲动,咱们那时候的作者电影是对自己不加反思的作者电影,现在八成也是,太把自己的欲望当回事了
这电影看得挺让人伤感的。可能因为事先知道男主的扮演者朱洪茂(贾宏声是他的朋友)已经失踪多年,看完查资料才知道女主的扮演者朱洁97年就因为吸毒过量死掉了,而另一位女主的扮演者罗军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她的任何信息……2010年郑钧发过寻找朱洪茂的微博,小柯评论说:“在生命里走失了很多人,大多都是天才,最后剩下我们这些碌碌之辈。”我被这句话给击中了。也许真的只有一些低密度、低能量的人才能安然无恙地活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被注视的目光给宠坏了,从来都不会介意抛头露面这件事。
路学长被长期忽视的导演。 体制下的牺牲品。
一代人的生活轨迹,中国的好电影
灰不溜秋的,有点乱,那股气能触动人。家里也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下次回去翻一翻。对保尔偷枪那一段比较有印象,还有那个嫁给资产阶级的冬妮娅,和保尔一起钓鱼时多美丽。
如果不是因为审查的阉割,就该是五星的片子,对标一下同年的《香港制造》,路学长可惜死得太早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青春符号。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记录和喃喃自语。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总在寻找一个样本,来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样本可能是各种新闻和文艺作品里的人,也可能是在生活中自己身边的某一位。而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样性,有时会让年轻人感到困惑,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百分百的好人或者坏人,它也不一定会直接指向一种美好或残酷的人生。可能在不断的迷茫和拉扯中才慢慢意识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长大成人的过程。而反观现在这个时代,猛然四周望去,“样本”本身的多样性仅体现在标签化的增加,而真正思想的宽广度则大大缩减。我们已经进入了一段平庸而失去浪漫的年代。
还好最后的那场暴力是他的白日梦,我私心里认为理想主义者还是在内心的宇宙中导演理想世界好了。明明朱洪茂演技不怎么样,但因为这部电影是以他为原型写的,他演出来偏偏是那样动人心。打动我的,是这个故事,他拼狠劲推小推车烧锅炉的样子,他有点流氓样又正经阳刚的样子。我无法抵抗他的魅力,致命的吸引力,像磁石,甚至不知道为何共鸣如此强烈。他不帅,我偏偏喜欢这个消失了的人,各种不堪的人。不要和我玩颓废,以他为鉴。
①.记得是曾经为了考北电自学电影知道这部《长大成人》的,然而时隔多年才终于突然观影了;②.文革末期蛮多情节断断续续、感觉缺乏来龙去脉,导致叙事有些跳跃,让我不太满意,倒是八十年代的戏份比较渐入佳境;③.绍英家的沙发上好像是「蓝色中龙猫」毯子?④.结尾的白日梦联想到《恐怖分子》;⑤.有时觉得自己睡觉睡久了没醒来看电影有点“荒废”,然而在精神状态不好甚至昏昏欲睡的情况下观影感觉还不如睡到有精神了再来看,也省得我还得再花时间重看。……
《长大成人》《北京杂种》《周末情人》这三部电影气质好类似啊。归结起来就是: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好。
我很想知道没有做删减改动的原片的样子,当然必须向这部第六代导演的禁片致敬,我觉得所谓艺术家一辈子的功课就是锤炼自己的感情,嗑药或者异常行为并不是无法原谅的事情,那是他们深入挖掘感情的一种渠道和方法,导演更多并不是倾向于个体,而是整个社会当时的风气,保尔柯察金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高中时就想看的片子,终于在昨天和今天看完了~~打断我的是C的电话~~但是我觉得挺好,感情一点没有裂痕~~这样一个冷峻却温暖的故事,仿佛那个我从来没有经历但不知道为什么格外亲切的青春。
这大概就是上一代北京土著被埋葬在锅炉厂和地下俱乐部的所有青春吧……原来结局被改了,难怪觉得有些2,突然就社会主义主旋律了……主要演员后来都没演戏了,只可惜了那个还没来得及就香消玉殒的爱新觉罗后裔……我特么也烦土著,少得瑟
那是,过去时的、古典的、垂垂死去的肉身父权;与,在八零年代末,年轻主人公自我重构的精神父权,两种父权落差出的青春历程。那是场不可逆转的英雄梦的白日梦,它辩证地告知了我们,主创如何技巧地规避政治不正确,又,让我们重新审视主人公留给我们的精神白日梦。
朱赫来这一角色的塑造让我对田导有了改观 我就知道 只要gdzj还存在 就拍不出绝对的残酷 这点 不怪路导 好片 但我敢打赌刚看的不是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