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时被室友拉着一起看的。一共有三部,起起伏伏。最后的结局我是真的没料到。我猜到凶手是谁,却没猜到当年具体发生了什么。 囡囡的母亲当时没钱放弃囡囡也是情有可原,那个年代,那种情况,可以理解。 校园欺凌,恋童癖真的让我感觉恶心。性侵也是,非常恶心。各方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后王超都没有后悔之心,让人很难受。不过就算有,又有什么呢,无济于事。 只能说,错综复杂导致了这样。当年的受害者,后面复仇,还是会受到审判的。当年的施暴者,也没有多少受到惩罚。更多的可能就是道德上的。但其实谁都是刽子手。 只能说这部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照出了很多人的影子。真相虽然冰冷,但是我们需要。希望多方作为,少一些悲剧。 希望,有一天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作为旁观者……能够挺身而出。“哪些是可以触碰的地方,哪些不可以……”“任何事情都要告诉我们,父母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们会无条件永远保护你……”“遇到坏人,被人欺负告诉老师,老师会妥善处理,解决问题……”
电影是很极端的,很戏剧化的。平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遭受过一些类似的经历。浮光掠影之间,感受颇深。很多人都会被成长经历所困,可能来自校园暴力,也可能来自恋童癖,性骚扰之类,也可能来自原生家庭。希望未来大家都努力,让灾难少一些,让快乐多一点。
五星仍然是鼓励分。
三部曲居然不在同一个页面里还得分开评论。那正好,就影片内容本身再补充一些想法吧。 之前提到过片中一些缄默的黑暗现实元素,但碍于是提前观影,不适合过多剧透。今天终于可以放开了聊——那么,我想特别说一说周新雪。
一出关于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转换。
周新雪可能是整个故事中色彩最灰暗的角色。
教导主任、法医、记者,这些是“无法审判冷漠”的普通社会人,自私、谨慎、小心翼翼、不想犯错,却弥漫着最熟悉的令人憎恶的气息,那是你我之间都随处可见的丑陋。
王超、老赵、这是过分简单明了的“恶”,腥臭、焦黑、不知悔改、毫无觉悟,只想一把火将他们的存在彻底抹去,烧得干干净净。
秋红、韩家斌,这是极度脆弱而矛盾的灵魂。因为长久的愧疚,压抑着自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对无辜的死者进行补偿,以平复内心深处辗转难休的噩梦——为此,不惜在违法犯纪的边缘试探穿越。但他们还没有想过去挑战那条最极端的不归之路。
但周新雪不一样。
虽然她也是受害者——比起被家暴的秋红,和无意中看到犯罪场面受到了心理影响(同样是一种未成年被害现象)的韩家斌,她遭受是长期的、持续的、变态的性侵伤害,其噩梦程度又远远超出本剧其他受害者无数倍。
但她最终杀人的动机,却并不是复仇——虽然她有一万个复仇的理由,但她人生中最接近复仇的一次举动,反而是十年前在小卖部的暗门前,把徐囡囡狠狠送进地狱的那一推。那是一种混杂着羡慕、逃避和怨怼的动力,嫉妒徐囡囡有可以投奔的母亲和乐观开朗的精神,自己却不能拥有。所以,这更像是一出针对侥幸逃过老赵魔爪又不可能来拯救自己的幸福女孩们的报复——而结局之残酷,也不是没有令她羞愧至今。
可她杀人的动机也并不是羞愧。
她的理由,竟然是爱。
对秋红的依赖、眷恋和占有欲,构成了她最终的杀人动力。
以爱为名的杀戮。你看,最终在周新雪的心里,那些血泪斑斑的耻辱和如影随形的内疚,都不如这一点重要。
所以说,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心态,根本不能以常理来测度。她的羞愧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深刻,怨恨也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沉重。
为什么???不是因为受到的伤害还不够。也不是因为背负的罪恶还不够。
而是因为——如果不把那些痛苦的情绪慢慢变轻缓,变淡薄,早在被长期欺辱的那段时光里,她就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
你也许很难理解这一点,毕竟并不是每个受害者/加害者的事例都如此极端。
小学的时候,我有个特别仰慕的邻家小姐姐,和我同级不同班。但她很少愿意带着我玩,哪怕我像跟屁虫一样巴巴地在她身后讨好献媚。后来我渐渐心灰意冷时,她却主动示好,我非常惊喜,就听她的话去了她家——没想到等待着我的,是一场十几个女生悉心安排好的集体欺凌。她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满桌的各色饮料轮流倒在了我头上。
后来小姐姐向我道歉说这件事她当时并不知情。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她。然而一个月后,我从我俩共同的朋友口中得知,她是这场欺凌的发起人。
我再也没有跟在她后面讨好过。第二个学年,我和之前她的那些小跟班们关系交好,她却渐渐被所有人疏远。某次在公交车上偶遇,我们三个女孩看着坐在边座上的她,毫不犹豫地一起坐下,就在她身旁,硬生生把她从原本的位置上挤了出去。她哭得很伤心。晚上我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拉着我去她家道歉。
我望着她哭泣后脆弱无助的脸,认真思考着这件事的对与错。
我确实不该伙同其他人去对她反向施加欺凌——这是另一种软弱又卑劣的表现。那次之后,我的的确确再也没有做过任何类似的欺凌行为。我不需要变成她们那样的人。
但是我仔细回顾那个晚上,在我被妈妈催促着说出道歉词语的那一刻——我停下了。
我的确是做了错事的那个人。
可我丝毫不对她感到抱歉。
我也无法对她产生愧疚。
怎么会这样?
在“报复”情感形成的那一瞬间——我曾是如此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一切不必感到耻辱。
就连现在,我偶尔也忍不住会这么想。我停止对她的欺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补偿,而是道德准绳对我的鞭策,以及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像她一样恶毒来证明自己时,对她产生的怜悯。
这是我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吗?或许吧。我无法做到那么高尚。但我可以做到自我约束。
我现在也并不想原谅那个女孩。更不需要她来原谅我——我们的关系其实也说不上“扯平”,只不过我在做过与她类似的行为后,意识到了当中的无聊无趣,而当年的伤害于我而言,也不再像是一种负担。它更像是一种警醒,提醒自己带眼识人,不要轻易被欺辱。
这证明了我是幸运的。
但周新雪就并没有那么幸运。
她受到的伤害是无法那么快就变得风轻云淡的——根本不可能。而她的报复行为来得那么随机,导致一场意外,直接杀死了一个完全无辜的牵连者。这是何等绝望的灭顶之灾。
作为曾经的受害者,在她转变为加害者的一瞬间,她心中必然也是千万遍狠狠地呐喊着——我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对?我不过是以牙还牙而已!我在受伤的时候无人问津,那么换一个人来代替我的位置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都是一样平等的女孩吗?
但良知不允许她有这种侥幸。罪孽和性侵的阴影,同时压在她的肩膀上。
如果想要活下去,只能麻醉心中的情感,让这两副重担渐渐变得仿佛不存在一般。所以她选择了一切可能的手段,用药物松懈精神,拼命地逃避——直到遇见了秋红。
爱原来是真的可以成为全新的寄托的。与秋红相比,对老赵的恨意,对囡囡的抱歉,愈发不名一文。那是过去,那都是过去。只有眼前的秋红,温柔耐心照顾她的秋红,是可以紧紧抓住的温暖。
所以当周新雪第二次选择成为加害者时,她的行为更决绝,更阴暗,更没有丝毫负担。
因为她在否定老赵时,不仅仅是在否定这个变态的恶魔,也一并否定了过去的自己——那是她想连同老赵一起永久抹杀掉的东西。耻辱的、自私的、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自己。
从欺凌中走出来的人,也许会留下深重的,不肯回忆的阴影,但很难会去这样决绝残忍地否定过去全部的自己。
所以周新雪并没有因为报复老赵得到丝毫的拯救,也不可能得到拯救——这才是,属于她的最大的悲剧。
她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予秋红的身上。
《罪途》的故事里,有太多受害者与加害者一体的例子。在年少性启蒙时刻走偏了方向的韩家斌,因为女儿的死亡不择手段追寻真相的秋红,带着侥幸心态抹杀证据却因此被卷进舆论斗争的牺牲品刘惜之。但他们的一体两面性,都没有周新雪来得如此鲜明、残酷和绝望。
关于周新雪的真相是第三集的重头戏。很庆幸女演员撑住了这一幕的爆发力度。她爱,她恨,她逃避,她犹豫,她决绝。她最终释放了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阴暗面。一只拥有黑色翅膀的天使,背负了所有的原罪。
但是编剧这次比较慈悲,给了她一个略带温暖色调的回复,宛如母亲呢喃的关爱。
天使与恶魔本来就只有一线之隔。被害与加害之间,是那么窄小的一道鸿沟,轻轻就能跨越过去。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对一切套路都已烂熟于心。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心中的恶魔狠狠压制在喉间,不给它一点出声嘶吼的机会。
因为这也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契机,迎来更多幸福的方法。
想起本作的编剧曾经向我们私下提起过,关于周新雪,原本还有一个更加冰冷的、看不见一丝光亮的、堕入完完整整黑洞的结局,因为某些心知肚明的原因,最终埋葬了它。
不知道那会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旅,还是一曲山穷水尽的罪恶挽歌?
大概取决于身为观众的你,心中那杆阴暗的天平会往哪边倾斜了。
“留下一把琴和几张乐谱 留下污渍斑驳的西服 留下去向不明的地图 留下打不开房门的小屋 留下眼睛为了失明的世界 那里的色彩明明灭灭 留下嘴巴为了记录长夜 为了冰雪封冻的每一条街 无法去推理有限的记忆 我没有预计未来的能力 我嫉妒动物受苦并死去 从不把取舍当做一个问题”
一个晚上把三部都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上面那段歌词,是在火车开动的早上,阳光洒进车厢时,我们的犯罪嫌疑人——本片最美周同学谈吉他时出现的。后来虽然犯人果然就是好猜的她,但原因还是让我惊诧了一把,于是再回头看这一段,有些难过。
她浑浑噩噩的活着,好不容易遇到了温暖的徐妈妈,如果她和徐囡囡的死没有关系她可能真的能得到一丝救赎也许就有机会过正常的日子了,但没有如果,不知道她内心是不是在羡慕那些只需要承受皮肉之痛便能死去的动物呢。这个世界忽明忽暗,她的心理也一样吧。虽然最后她坦白了一切,但其实她说出口的那句"阿姨,我帮囡囡报仇了"还是让我很膈应,也不太能接受徐妈妈表现出的看似原谅,真的有母亲能原谅把自己女儿推销恶魔的人吗?真是大爱无疆了。我还是很小心眼的,连来家里做客却不喜欢我可爱的猫的小孩子我都要凶。
作为悬疑剧来说,这种小成本小制作也没啥有名演员的系列剧,我就不苛刻了,人家还是有三档子大的剧情变化的,但如果要推敲聚集细节还是禁不住,不过也就算啦,支持一下这些已经在很努力推进法治建设的电影类别吧。
但有点影响观影体验的是三部有点重复剪辑和回忆一些画面,虽然是为了顺应情节的推进,但是可以适当再精简一些,另外韩家斌的饰演者表演痕迹偏阴暗,全程让我很害怕,但明明他的角色不是那样的嘛,让我个人来说不太su hu~
最后要认真再强调一下,小周同学的颜真的蛮好看的啊~
三部终于看完了,推理逻辑有一些bug,很多细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剧情张力也不够,不过演员演技还可以,最重要的是关于一些社会问题尺度的突破很大,是一部很不错的的电影。
但这里不想谈太多具体问题,想说一下这部电影关于现实题材的叙述,从它敢于直面现实社会问题,我觉得它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就像《嘉年华》,其实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也不算是一部好电影,但是这样的电影在中国能被拍出来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事情。
因为它敢于拍校园欺凌、、青少年吸毒、家庭暴力,还有直面校园性侵,这类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敢于触碰这种敏感区,并且能形成不错的电影成片,这样的电影都很了不起。
我们总是在赞颂韩国电影怎么了不起,《熔炉》《素媛》《辩护人》等被观众津津乐道,说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现实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应该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拐卖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欺霸、幼儿园虐童(红黄蓝事件)、拆迁、城管、房奴、被驱赶的低端打工者,医闹、无理的判刑(气枪摆摊大妈被判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政商权益不清(共青城赛龙事件)、蒲系医院、各种村霸、写篇文章被跨省逮捕、无理陶子、传销、假药横行等等等,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变。随便一条中国的社会现实事件能被如实的拍出来(而不是被各种阉割),就是一部部了不起的电影啊。
就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社会问题来说,我一点不觉得这部电影的会比《熔炉》差,甚至要比《熔炉》还要深刻。这部电影更是反映了各种人性的丑陋,八个乘客,几乎都有污点,几乎没有真正的好人,自从宁浩的《无人区》后,第一次看到有国产电影能把人性进行深刻的刻画。还有,我敢说这部电影的结局90%以上是被要求强制修改的,就像《无人区》《盲井》等反应社会现实的题材监管是最严厉的。关于结局被修改的问题具体见我在另一篇文章的讨论://movie.douban.com/subject/30221703/discussion/615614069/
无数次对中国电影很失望, zf管制,资本浮躁圈钱,演员抠图面瘫、观众脑残,前三项往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后一项改善十分缓慢。
但又看到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底层关怀的电影工作者,冒着各种审查和投资无回报风险,做出了一些优秀的电影来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包括李杨的《盲井》《盲山》《盲.道》(虽然最后一部质量比较一般),还有文晏的《嘉年华》, 郭柯的《二十二》,能敢拍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都值得我们致敬。
最后,再致敬一下人民艺术家李心敏先生(就是片中的教导主任),他的逝世使中国电影又丧失了一个有良心的老戏骨!
2016年的3月26日,广州。
我窝在亦可未知她家的沙发上,一边往电脑里敲着甜蜜蜜的爱情故事、一边和桌子旁边的三个人聊天。那三个人,海分形、亦可未知、王梅,她们在聊的话题一点也不甜蜜,她们问我:你小的时候有没有被欺负过?
作为女孩子,在有生之年里,你有没有被遗弃、被欺凌、被暴力、被排挤、被骚扰、被侵害、被损伤过,任意一个,哪怕一次,你有没有因为见到了这样的黑暗而影响自己的一生?
我脱口而出说:没有啊。
接着才默默想,当然有,或多或少,只是我还不想说。
房间里开始了一场“女孩儿们童年时代的阴影”分享会,那些微小的、不曾被人察觉的痛苦,慢慢汇聚到了一起,成了一场风暴的雏形。我们打算讲一个故事,把那些伤害过女孩子的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女孩儿的至亲还是那些自以为没关系的陌生人,要让他们面对彼此,再一个一个地,付出代价。
就是分享会结束的那天晚上,我们四个人坐的出租车出了小车祸,绑了安全带的我毫发无损,后排的她们齐齐撞到头。就像“还不想说”的我,与“不得不说”的她们。
那大概是对未来的预告吧:
非要趟这摊浑水的人,可能会撞破头哦。
然后,海分形花了6个月完成了《罪途》剧本,制作团队前后加入了200多人,为这么一个说出去有点怕别人嫌low的网络大电影付出了20个月,陪着这个故事经历无数的删删改改和关卡,终于到它要面世了,我们深吸一口气,对外说:
这是一部悬疑推理剧——而它看起来似乎也的确是这么回事。
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些真话,悬疑也好、推理也好、都是包裹在外面的幌子,是为了让你们点开来看一眼这个故事的糖果,是让你们毫无防备前往深渊旁凝视一通的玫瑰花海与水晶桥。因为那个想要展现的真实太难以下咽、太丑陋难堪,才不得不在上面放置一辆通往罪途的绿皮火车。
距离《罪途》剧本创作的一年以后,差不多是在相似的时段,一个叫林奕含的台湾女作者自杀了。她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闹得全台湾满城风雨。这本书里把没有被侵害过的人叫“幸存者”。感谢世上还有文学和电影,可以让幸存者们不用亲身接触,就能看到世界的背面。
这背面太肮脏了,搞得很多人甚至连听一耳朵都退避三舍。所以当毫无准备的他们看到《罪途》中的少女周新雪、撑着麻木的脸、径直走向强奸犯,他们发出惊呼、大喊不解。我心里甚至有一点报复的快感:总算让你们看见了,幼年受到的侵害可以让一个人扭曲成什么样子。
《罪途》里的受害者不止是徐囡囡,还有周新雪。前者是被无辜杀害的女孩,后者则是并不无辜也没有被杀害的女孩——只是她们全都死了,同时死了。
周新雪为什么会撑着麻木的脸持续不断地走进那个罪恶的商店,为什么坐在老赵的身前不反抗?
房思琪听说要在台北继续被强暴自己的老师照顾,为什么不在和母亲的餐桌上大声抗议,却只是默默地把寿司下面不能食用的云纹纸吃了下去?
周新雪为什么会在老赵眼前长大,直到被老赵挥手赶离?她为什么因此选择了堕落而不是曝光罪恶?房思琪坐在她的伊纹姐姐的车里,有那么多次的机会可以说,为什么她沉默了两个绿灯、两个红灯,最后喉咙里滚出来的还是一句:“姐姐,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讲”?
为什么?
因为罪恶早就在开始的一瞬杀死了她们,这之后的一切不过是幻影,那些看似往前走去的女孩子,早在被侵害的瞬间、永远地停止长大了。
不可食用的云纹纸的滋味,扎起马尾辫的皮筋的韧度——它们绝不是甜美和坚强。
海分形藏在剧本里的毒蛇,暗暗沿着缝隙游走。它吐着信子,咬你一口,你还没有察觉。
诱奸的“诱”字是世间最大的邪恶。它狡猾奸诈,它披着“隐秘”的皮,它让受害者分担罪恶,它让原本就在这个社会举步维艰的女性的生路更加狭窄,给看客无数机会拿着受害者的“受害”指手画脚。
被侵害的女孩子们毫无办法,她们只能对自己说: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喜欢自己,不能不去尝试接受罪人。
毁了房思琪一生的老师,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对他来说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女生的错,连女生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最后,罪恶感又会把女生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被世人称赞。
营造出这样罪恶感的所有人——每一个,都是凶手。
周新雪想,徐囡囡可以去找妈妈,但她不行,她不能告诉家长,如果告诉家长,他们一定会打她骂她。房思琪也尝试过对妈妈讲,把故事的主人公讲成陌生人,妈妈立刻说:“是谁?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她们无依无靠,谁也不能信赖,她们走投无路,到最后发出的那一点微薄的声音还要被挑挑拣拣。
去世的作者林奕含说,抑郁是镜子,愤怒是窗。这些被侵害的女孩子最终都走向了这两条路:销毁自己,或者销毁旁人。
房思琪的故事不是控诉也不是愤怒,对世界的温柔折磨摧毁了作者的一生;周新雪的故事则是一个拐弯,如若不是后来的人生好像见到了朦胧的爱的模样,她也早就自我毁灭了。抑郁反射向自己,愤怒则有出口——为了侥幸得到的那份“来自母亲的爱”,周新雪不得不带着愤怒破窗而出。
你们知道周新雪在火车上杀死恋童癖强奸犯,甚至都不是为了复仇吗?她害怕徐囡囡的母亲用吐真剂从犯人口中得知10年前自己犯下的罪孽,只好先下手为强了。而徐囡囡的母亲,到最后也未必就真的原谅了周新雪。
她们这对假作的母女,只是不能失去对方。在孤零零走到如今的人生里,她们是彼此眼中唯一与“爱’相像的东西。就像房思琪说的,自尊早已舍弃,如果再不为自己留情,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房思琪在离开故乡前往台北的火车上,看到一个对妈妈大声喊出爱的小女孩,掉了眼泪。她身边的朋友笑她,问这眼泪是不是乡愁。
房思琪没有说,她不是为故乡、而是为自己哭的。她为停止长大的一生与永远失去的自我流泪。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体会幸存者们可以尽情享受的世间万物、无法再与光明的真实的爱相聚,才忍不住哭泣。她替那个被永远杀死的自己,犯起了乡愁。
所以你说,《罪途》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
它是老赵笑眯眯地挥舞在手中的蒲扇和旁边通往黑暗的小门;是王超永无愧疚的肆意成人;是韩家斌从窗口角落窥见的罪恶;是吴主任做出的噤声手势;是刘惜之按住不放的删除键;是梁夏随便编造谣言的笔杆;是秋红除了犯罪别无他法得见的真相。
它是披着推理悬疑的外壳、给那些粉饰太平与“还不想说”的人、翻开世界背面看一眼的勇气。
它是受害者兴许不用再弯腰道歉的可能性。
它是徐囡囡偷偷打给妈妈的无数通电话。
它是周新雪停止长大的一生。
从2016年3月26日到今天——不,是从更久远的童年时代,从过去到未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经过隐忍不发的被欺凌者、每一次扫视过被袖子遮住的伤痕、每一次搂住艰难长大的朋友的肩膀、每一次得知社会新闻里遭到残害的女性、每一次响起的女生们瑟缩恐惧却拼命互相保护担忧的声音——我们都想像现在这样掷地有声地告诉你们:
《罪途》是,那些因为侵害而永远失去自我的女孩儿们,被见证的“乡愁”。
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一段 ,真相大白后其他人的自责 "如果我当时……她们就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啊 ,如果当时这些旁观者能生出他们的援手,或许这两个女孩儿都能得救 。在现实无论是校园暴力还是网暴,可能有些人并不是施暴者 ,但他们的冷漠也在推动着这些事件进行 ,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些善良,少一丝冷漠 ,希望我们都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
如果是作为推理题材,bug多得数不清,剧本可以给零分;但作为国产网大,导演在有限的成本之下努力得提升影片的视听风格,某些段落甚至不逊于院线电影的质感,可以给鼓励分;作为国产片,敢于探讨校园暴力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话题,尤其是在人性深度上做到了颇有野心的挖掘,值得称赞,总体三星
接连看完二三部,透过层层剖析,真凶浮出水面,然而并不是大家期望酣畅淋漓后的大快人心,反而是人性的悲哀。剧情如何不论,有价值的教育题材必须要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关爱妇女儿童,保护弱小,严惩恋童癖!
真相如果以这种形式宣告,那也就意味着无法宣告。
原谅我化学学得不好,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医学名词有点乱。
作为最后一集,真相和反转都有点弱。但是揭露的问题却值得深思。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ps,,导主任的扮演者李心敏老先生,在本片上映的两个半月前去世,非常惋惜,祝老先生一路走好!
反校园欺凌、反家暴、反性侵未成年人,简直就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浓缩。
是冷漠一个接一个的冷漠,造成了最后的悲剧,徐囡囡的死是因为手术中麻醉过敏,但是造成她死亡原因却是所有人一起造成的。电影最后何警官说“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批,我只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徐囡囡。”对于社会的冷漠,我们没法做出审判,但对于弱者请保持一份正义的心,愿社会没有性侵没有暴力
剧情有点儿高开低走。真相从校园暴力到校园性侵,单单是抛开了国产剧的怪力乱神这一点 就已经算很好了。应该是真的想致敬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人性剖析 但是案件并没有在最后来一个点睛之笔,虽然有些失望,但真的已经很好了。秋红聚集所有人上列车了解十年前真相,周新雪将当年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
结局设置得太刻意,加上一堆片尾字幕,把一个本来应该是“车上每个人都是幕后推手”的暗黑社会,变成大型普法现场,可惜…唯有那首女声版的我嫉妒动物受苦并死亡好过原唱
结局有些勉强,也不够悬疑吧。还有很多人觉得演员演技在线。。我怎么觉得只有李心敏先生在线,其他的。。都挺。。。浮夸的。。有点像舞台剧演员。
我没有权利对冷漠进行审判。
从密闭环境到嫌犯组合,甚至是最后的结案陈词,说没有借鉴阿婆的原著谁都不信。而电影的内核——法理与情理的灰色地带也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相吻合。这样老树开新花的行为本来是值得称赞的,完全没有必要非与之撇清关系。而校园凌霸、强暴幼女、教育腐败等社会弊病映射到案件中,才是最该被讨论的。
发现案发现场的那俩人被你们整哪儿去了?别以为抻了三个小时我就忘了,你们这帮人贩子!
一开始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就变成了《所罗门的伪证》,阿婆的魅力是她不表达自己对于善恶与法理的评判,把一切留给读者,而凑佳苗大妈的问题则是当一切悬疑进行不下去了就以煽情了事,虽然系列确实有社会意义,但是却没有任何力量,甚至警察那句点题的台词都如同小学生作文的最后一句,可惜。
中国真的太需要这样的电影了,这是一部敢于直面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电影,虽然犯罪剧情上有些瑕疵,但是就凭它敢于直面校园性侵、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我觉得它就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最后一集完全在划水啊,三部曲太多重复镜头,剪成一部完全没问题……
《罪途》系列的结局,实在有点“脱裤看”的失望,不过值得鼓励,中国网大很值得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哇你藏个录音笔选址可以稍微走心一点吗 而且莫名其妙来一段MV真是看得好气哦 故事大纲是OK滴 最后一集拍得很烂尾 跟熔炉比简直宇宙级碰瓷 溜了溜了
我想说 一开场 那2个看报纸的 人怎么都没出来 死哪去了
结局略微弱了一些。。。感觉还是前两部刺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