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总在提及的是相互的联系 吃面方式与父亲相同动作的联系 收到男主礼物也要回赠给小刀的联系 反复提及母亲自己一个人在家需要马丁的联系 包括最后被绑架马丁后咬自己更用力的牙印 都在说明他十分在意种种的联系纽带 希望能彼此感同身受 那么可以猜想下和她妈妈睡一张床是强调自己与父母的回忆也用挑逗话语想让男主成为自己的继父 继续强化父母与自己的联系 因为受邀看到男主一家无论房子还是表面亲情他都太羡慕了 羡慕到了深深的欲望中。。。他的"掠夺亲情"计划 从这一刻启动了 (麻醉师说过在停车场见过马丁 但是没有理睬打招呼的他 与上次见面判若两人)与其观后疑问道:死的要是其他两人呢? 答案早就给出了 只能是小男孩 不会是其他人 只有男孩死了 男主才能体会到马丁的痛苦 就像之前提到过马丁对自己咬的更用力更血腥 说道: 只有这一种方法才能让你我更好受些 这最后他还再强调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久闻大名,今天看完了。本月最佳新片三甲候选,也是本月最佳的惊悚电影(我觉得比《母亲》要好)。恐怖点全集中在人性的阴暗之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稍微捋一捋电影的剧情。心血管外科医生的父亲,眼科专家的母亲,典型的中产阶级一家。家境优渥,儿女双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恩爱完美。一次手术医疗事故,病人在手术台上去世。作为主刀医生的父亲,因为事前酗酒而心怀内疚,于是私下和病人的儿子,一个十六岁男孩联系接触。男孩接受父亲的好意,经历了一番暧昧的交往以后却告知:这件事没完,要以牙还牙,你们家三人有一个将为我的父亲偿命,必死无疑。 如同诅咒一般,年幼的儿子毫无缘由的率先病倒,其次是女儿。两人病症相同,不饮不食,下肢瘫痪,眼看奄奄一息。仪器检测一切正常,知名医生专家前来会诊,一无所获。此时男孩现身,发出死亡通牒,时间紧迫,必须马上做出抉择杀其中一人。父亲气愤至极绑架了男孩,想动手干掉他一了百了。男孩慑人的盯着父亲的脸,用冷峻又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杀了我,你将赔上一家四口,希望你别犯傻。 父亲爱女儿,妈妈爱儿子,掌心掌背都是肉。除了父亲,剩下三人必须死一个。死谁?或者,谁愿意去死? ——————有剧透,几点观后感—————— 1.这是一道三选一,但又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强势又专制的父亲形象下,是优柔寡断和懦弱的性格,他逃避,害怕选择。在医疗事故面前,外科医生和麻醉师互相推卸责任,互揭老底,用的说辞如出一辙,都是对方的错。父亲喜欢女儿,粘人嘴巴甜,会来事,懂得刻意讨好父亲。父子之间是奇妙的亦敌亦友亦师亦父的身份,不能说他不爱儿子,但偏爱是存在的。相对来说,母亲喜欢儿子的耿直,讨厌女儿的心机,女性之间有莫名存在着嫉妒和敌视。这种性别天平的倾斜,到了后期愈发严重。 2.浓厚的宗教寓意。《圣鹿之死》,故事源于古希腊传说“特洛伊战争”中的一段,希腊联军司令官杀了女神的圣鹿,不得已要以他的女儿作为祭祀,献给女神祈求宽恕的故事。神话里,他的女儿的献身精神最终打动了女神,被仁慈所救。但电影里,这场牺牲不可避免。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圣鹿指的是儿子,他是最纯洁最无私心的角色,也是最弱小,最容易被牺牲的祭品。母亲想救他,但无奈自身也是潜在的受害者之一,为求自保她也不得不迎合父亲,去博取同情分。儿子的死亡看似意外,其实结局已命中注定。 3.电影的配乐非常诡异,即使是平静缓和的画面,背后却是用小提琴拉出的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旋律可言的刺耳声音。好像人在尖叫,如泣如诉,阴森可怖。它不同于恐怖片的一惊一乍式的配乐,而是种蛰伏的“阴谋”感,凌厉的琴声下,时刻都觉得有深不可测的灾难准备降临,像《死神来了》那种迟早要来的宿命感。 4.仇恨的可怕之处。电影里男孩用了一个十分形象又直接的动作,解释了什么叫“以牙还牙”。当你的手臂被仇人咬了,任何人尝试去治疗或者接触伤口,都会让痛楚加剧。此时此刻,只有你看到对方遭到了同样的伤痛,更甚的还要他掉一块肉,你的心情才会得到缓解和平息。这个对你的伤口没有任何物理上的帮助,但却让你得到心灵上的舒坦。 全片最可怕的地方出现了,生活中如果遭遇不幸,“治愈”反而远没有“复仇”重要,或者说“复仇”才是“治愈”的必经之路。当一个人痛苦,在他周围的你却能全身而退不用感同身受时,这种对痛苦的仇恨,就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剧中女儿喋喋不休的问妈,你没有感到痛吗,腿麻吗,背痛吗,症状开始了吗?这是关心妈妈的问候吗,显然不是。这是作为家族一员,应该受难的一份子,“为什么不是你”的懊恼和愤怒。中国成语里的“同甘共苦”真是精辟,群体在一起生活,好运到头时不能“同甘”,自然会分道扬镳反目成仇;霉运降临时不能“共苦”,也同样心怀怨恨迁怒于人。 5.死亡阴影下的众生相。女儿在弟弟面前索求MP3,希望在他死后可以得到,这是同类之间的示威施压;一贯强硬的母亲在父亲面前开始顺从,说大不了我们再生,还穿上父亲最喜欢的黑色裙子,这是谄媚取悦;女儿在父亲面前故意说让她去死,又百般暗示只有父亲才能夺她性命,这是以退为进的心理战术;在死亡的恐惧面前,母亲甚至去亲吻男孩的脚,这里已经将他奉为神明般看待了(《圣经》新约里,有妇人亲吻耶稣脚的描写)。这些都是人性脆弱阴暗的一面,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趋炎附势又是弱者求生本能使然。 故事也许极端荒诞,但对于人性的描写却是真实无比。父亲将所有人蒙头,自己同样蒙面旋转开枪,用类似“俄罗斯转盘”的方式去决定孰生孰死时,悲剧正式进入高潮。一次又一次不断的上膛,旋转,射击,等待死神的选择。中间夹杂了众人的这些天来的恶意邪念,敬畏慌张,不为人知的往事,权色交换的答案,没有阴毛的主妇,不曾开苞处女的身体,还有圣鹿的血泪。像命运的安排,更像一场漫长浩大的献给撒旦的祭典仪式。 但没有人会得到救赎。
一个古典的且戏剧感很强的复仇故事,前半段性冷淡,后半段略血腥、怪异。它的一切都似是而非。故事的男主角是个心脏科医生,他的身上有一些父权的影子,比如他会强令儿子剪短头发,他有一些特殊性癖好,连床事也是妻子配合来满足他的心意。
所以这个家庭没有任何温情,大家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专制的同时,他又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人,出现治疗事故的伤害,他并不愿意面对。直到医疗事故的逝者儿子出现在他面前,他也以一种敷衍的态度面对,故事便在上述语境里展开了。
电影顾名思义,sacred本就与基督教相关,所以整体也被塞满了宗教隐喻,包括特殊的音乐,音乐是最大亮点,以及带着宗教符号的情节。家中另外三口人的遭遇,包括小男孩最终流下血泪,像极了天使一般的救赎,都没能融化男主角冷而硬的心,显然,这样一个人来当心脏医师,是他家人的不幸,更是患者的不幸。
鹿在基督教有美好纯洁的意思,“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所以圣鹿之死也预示着这家人里最纯洁的那个人将会死去,所以最终的结局在我意料之中。
故事的一切都模棱两可,像是预言一般,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剧情推进,所以观赏过程充满了无力感,我们既不能断定患者儿子就是凶手,或许这个男主家人的遭遇本就是老天的安排,同时,我们也不能理清楚人物的动机和前后因果,戏剧的间离效果满分。
就这样,导演用声、画来制造惊恐,把我们引进这样一个怪异的设定里,而圣鹿最终成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殉难者。
那么我们该怎么解读和理解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呢?如果法瑞尔饰演的角色代表的是被批判的父权男权的话,那么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便是,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从宗教和古希腊神话建立的文明语境里去解构和重构“男权、父权”,这足以写一大篇论文了。毕竟所谓“间离效果”就是让观众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剧情不合逻辑地推进,因而以批判的眼光一览全局,对角色当前的困境做出思考。而角色的困境,即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依旧是在微博发布框里写完的,思考尚未完成,所以只是简单写写。不妥之处不要指责,多多探讨。
2017.12.31日更新: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一位大咖通过希腊神话里阿伽门农的故事来理解这部电影。我认为这个更符合这部电影,而基督语境反而有些勉强,电影里的间离效果的确更符合古希腊戏剧的特征。
昨天晚上看完《圣鹿之死》,先抛开它古典体质的不谈,让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这个过失杀死人家老爸的医生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向家人承认过这点。真相的说明是通过妻子的“献手”来展现,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冷颤。所以我一度觉得,只要这位医生站出来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责并且选择真诚忏悔和自省,就可以被原谅,落罪到家人身上的诅咒就可以被解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医生的选择是听从有巫术的受害人的儿子,在自己的家人中选择应该死去的那个人,达成一命抵一命的公正。医生在决定妻子、儿子、女儿到底谁应该被献祭的问题时,选择了另一种公正的方式,由此形成了一种更为冷酷的反讽。因为真正的公正似乎应该是杀人者的命抵被杀者的命,即医生父亲应该选择自杀来顶替自己过失杀死的另一个家庭的父亲的命。然而这里这位杀人者,却又成为新一轮的制裁者,独自站立用猎枪扫射绑椅子上的家人。而家人,就像她妻子在寻求真相的时候说的那样“他自己犯的错,为什么要惩罚我们?”
留意到一点,促使父亲走向最后一种方式选择献祭者的动因是,三位家人在“临死”前都向他积极暗示过他们对他的一种价值。儿子剪掉了他一直钟爱却是他父亲不爱的长发,女儿选择离家出走并在被接回家的时候动情地表现出了,她可以为这个家去死的大义(之前一幕却是对弟弟说,你死了之后,可不可以将你的mp3留给我),妻子则是色诱加向丈夫保证“孩子没了我们可以再生一个,你可以,我也还可以”。儿子代表顺从,女儿代表懂事,妻子又是希望。哪一种都难以取舍,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那种公平的方式。是被动地选择。
最后一幕,医生一家在面对失去父亲的小男孩时表现出了“久病”大愈后的一种傲慢,被诅咒无法进食无法走路的女儿,在男孩面前吃下一盘炸薯条,吃完后并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出了餐厅。到这里,之前看似实现的“一命抵一命”的公平再次被打破,不论是三对一的形式,还是说一个家庭依然存续对另一个家庭已然破碎的内核,都是不公正的,作为杀人者的医生一家在失掉一个孩子后高调展示出他们战胜邪恶的优越感,而施咒的男孩仍是一人与无工作的寡母相依为命。咒语没有击垮杀人者和杀人者的家庭,也没有换来杀人的忏悔,更没有用一命换回逝去的父亲,没有达成想要达成的公正。用以说明这世界本来就无绝对公正可言。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记了几个大致的时间点(可能有误):
将近30s黑屏然后是脑壳手术的特写部分
20mins女儿与男孩出门散步开始学抽第一支烟
40mins儿子无法起床,症状开始出现但查无病因
60mins男孩跟父亲坦白,妻子儿子女儿必须死一个,不然三个全死
1h20mins女儿在合唱团排练中途倒地
儿子剪发讨好爸爸
女儿爬行出走被找回后对父亲甜言蜜语
妻子上床讨好丈夫但是被泼冷水
1h50mins丈夫让妻子儿子女儿都到客厅,并且绑好,分别坐在三个角度,用帽子套好自己的头转圈开枪,两次虚发(个人认为不是虚发)之后击中儿子,死亡。
———————————————————
q.先讲家庭关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为基本原则):
父亲偏爱女儿,在儿子不想进食时采取的极端做法与喂女儿吃水果时截然不同。
妈妈则更爱儿子的天真直白,相比与对女儿态度的冷淡。去地下室见男孩的时候,抱着儿子,却任由女儿在地上爬行。
w.三个人物不同方式的讨好:
当生死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上,面对自己的亲人,但又无法确保是不是自己最亲跟自己关系最好的人时,要怎么做。
作为年龄较小的儿子,表达方法也最直白,父亲早就叫他剪头发,他拒绝了。之后撑着身体爬到柜子前拿剪刀剪掉头发又爬去告诉父亲,“你看,我剪掉头发了(我是听话的好孩子,不要让我死好不好)”
年长的女儿依旧寄希望于男孩身上。即便你要害我,要取我的性命,让我双腿麻木不能行走,我依然觉得你对我是有好感的,你不忍心我死的对不对。我们一起走吧,我可以放了你,只要你让我恢复行走能力。当然男孩的无动于衷也让女儿变得歇斯底里,最终出走。
离家出走(爬),被抱回时遍体鳞伤,父亲为她处理伤口时,口口声声说,“选我去死吧,爸爸,你给了我生命,你是我生命的主人,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我只想说我爱你,因为我死了以后就无法说出口了” 这招看似愚蠢又显眼但父亲是不会说什么的,只有母亲麻木地坐在一旁白眼。
母亲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知道自己也是三者之一,想要保护孩子但必须自保,所以在午夜轻轻地告诉丈夫,“我还可以再生,就算你不可以,我们还可以做试管(孩子可以死,但是我不想死,我才是你最重要的人,孩子可以再有,可是你只有我一个)。俨然从怀疑丈夫背叛变成了放弃尊严的妻子,渴求丈夫的关怀,讨丈夫欢心来换取自己的生命。甚至结尾时想要换上丈夫最爱的黑色洋装来迎接最后的时刻,希望丈夫可以看在此份上让她活下去。
她对男孩说过一句:为什么他(丈夫)犯下的错,要我付出代价?
e.掌握生死的上帝
男主角毫无疑问扮演了剧中上帝的角色,可是即便上帝犯错,也要收到惩罚。
要在妻子儿女中选一个杀死的时候,哪怕有偏爱,这种决定也是难的。甚至需要去学校询问老师,哪个孩子更加出色,更有前途。
可偏偏对女儿的爱又超过了儿子。不可否认的是,男性对美好的异性都拥有非同寻常的爱意,哪怕是对女儿。
所以在最后转圈射杀的游戏中,看似是“点兵点将”的游戏,也存了一线私心,就好像我们在开始选择前就有了答案,而行为做法都默默地靠近那个选择。最后,轮了两次空枪,其实都与妻子女儿擦肩而过,最后打中儿子,一是因为儿子的症状最重,已经开始眼睛流血,二是心里也这么想的吧。
r.现实版以牙还牙
不要跟我说任何感同身受的话,想要理解我的痛恨就要受与我相同的伤害。
手术台上葬送了我父亲的一条命,那么什么补偿都是不够的,只有我也拿走你身边人的一条命才可以。
这也是男孩为什么要让男主三选一的原因,由于不知道你会选哪个,当然只好三个都同等对待,任君挑选。
怎么理解不了呢?就像我咬掉你的一块肉,你觉得痛恨,愤怒,那么,只有我也掉一块肉,你的心里才会好受。即便你的伤口不会有任何好转,但你的内心是平衡的。
t.讲到平衡,要讲两段:
有一段是女儿出现了症状而母亲还没有。
女儿问,“妈妈,你不痛吗?你的膝盖还有知觉吗?”
母亲什么都没有说,扇了女儿一耳光,眼里是更深的厌恶。
另一段是女儿终于可以走几步路,但儿子还不行。
儿子说,“为什么姐姐可以,而我还不行?”然后强行下床跌倒在地上。
为什么你没有跟我一样的苦痛呢?这个问题不是出于我对你的关心,而是因为,为什么你不用承受和我一样的痛苦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关系可以同生共死,而破裂往往在于,我在原地踏步,而你却能平步青云。
这个就是杀人偿命的道理,这一点似乎很有趣,不仅让我想到杀人犯被判刑真的可以得到被害者家人的原谅吗?
答案是不能。那么判刑有什么用呢?无非是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不是给被害者的。
报复永远比补偿有用。
如果报复有结局,那一定是人类灭亡,世界末日。
西方電影裡經常出現鹿的形象,特別是在驚悚懸疑片當中。本片雖然沒有出現鹿,但是在片名中使用了“sacred deer”一詞。鹿在哪裡?誰是鹿?
在我的印象中,鹿首先是獵人狩獵的對象,是人類食物的來源。能夠捕獲獵物的獵人不僅證明他的生存能力很強,也說明他是家庭經濟支柱,進一步說他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權力的象征。換句話說,鹿能夠象征權力。不言而喻的是這個象征意義在電影裡指向的是男主史蒂文(科林·法瑞爾)。
鹿的性情雖然溫和,但是因為它善於逃跑,所以有了另一層象征——引導者。初始的意思是引導獵人不停地追自己,在電影裡的象征則是史蒂文的醫生職業——決定病人的生死。
鹿的第三種象征是智者。智者可以洞察一切,比如史蒂文可以經受住馬丁母親的引誘。但是連同之前的權力者和引導者形象,史蒂文的“鹿”一直處於被謀殺(killing)的狀態中。所以這個智者可以抵擋誘惑,卻不能破解預言。
鹿被獵殺,在電影裡的表達不是因為獵人的貪婪,而是鹿自己犯了錯——喝酒。酒在基督教的教義中雖然不是原罪,但“酒能使人褻慢,濃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錯誤的,沒有智慧”是基督在《舊約》裡發出的警告。
在這個謀殺過程中,鹿的權力者、引導者、智者的形象,甚至連生殖力都遭到破壞——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妻子安娜與史蒂文密友的曖昧關係以及暗示可以通過試管再要一個孩子,包括他們之間宗教儀式感極強的性愛體位。
這部電影如果僅從阿伽門農和伊菲革涅亞的神話故事來解讀成一個復仇與獻祭的故事似乎缺少了電影本應具有的社會關懷。從這個角度看,電影暗示了中產階級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由於自身的問題不斷導致抗壓能力嚴重不足。他們就像在高速公路急駛的汽車,一顆小石子就可能導致車毀人亡。
中產階級處理危機的方式往往是止損。止損象征著獻祭,也暗示妥協和恐懼。鮑勃是祭品,但只代表一次祭祀。神施加在人類身上的敬畏和恐懼只能通過一次次獻祭來體現。所以,故事才剛剛開始,卻永遠不會結束。中產階級的焦慮會始終如影隨形。
不喜欢兰斯莫斯之前的作品,但这次却非常喜欢他去除那些社会讽刺和政治影射后专注视听氛围构建,以及对仿效库布里克式惊悚恐怖片的尝试。
其实还是有点玩脱了。形式感强烈,音乐很赞,台词和语气非常有特点,可以成为“如何故意用完整句子和古怪语气营造恐怖气氛”的教科书。但是叙事层面确实不太好,和《龙虾》相比就更是如此。
妈的是个Cult Film 我应该从第一个镜头就猜到的…诡异的音乐 大量慢慢push in/out和大广角。场地选的很棒。第一act太长。男主跟男孩的关系是对白中infer出的 妮可基德曼身材很励志。真的有人有的性癖是死尸哦。不喜欢任何一个角色 不懂这个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故弄玄虚
#cannes2017 蓄谋已久的医患复仇,层层揭开的诡谲深渊。刺耳的管弦乐一方面拉紧了人物间隐蔽的性张力,更预示了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的慢性祭祀。导演在一个最普通的设定下原地起飞,创造出一个《闪灵》般的怪异现实,魔鬼的步伐,渐渐逼近。看到最后太兴奋了完全不懂差评!!
A / 寂静与喧腾,肮脏与神圣,陈陈相因的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每个演员的表演都无比精准,将观感始终维系在深渊之前,到最后甚至都已不在意是否要纵身一跃。相比另一部今年塞满了爆炸了的所谓寓言故事偏爱这部太多。
兰斯莫斯的电影总是这样概念先行,其实也没啥问题,多看两部就习惯套路了,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听完他自己解说后更加觉得其实本人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似的。音乐摄影的氛围都烘托的可以,其实他什么时候能停止符号堆砌、看似装酷实则装逼,估计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由于缺少必要的基督教文化知识和氛围,对影片的理解与共鸣就少了许多,只是制作者的精巧、地道的专业视听技能值得尊重。
科林法瑞尔转圈简直2017十大恐怖镜头…………
还是那一套,寓言故事的方式,一部必定争议的作品。用影像甚至声音暴力来刺激你,让你各种不舒服,目的就达到了。其实有几场摄影还是很棒的。
故弄玄虚越来越不知收敛,影像风格倒是趋于纯熟。
宗教的味道很重,就连故事逻辑也和宗教故事一样,已经没有正常逻辑了,彻底把这个当成宗教故事来拍了,各种符号几乎到了隐于无形,导演的风格技巧也越来越成熟。这种电影无须看懂,看到什么就什么吧。
我觉得妮可是隆过胸了
少了社会层面的关照,装神弄鬼的兰斯莫斯也就剩下一个大尾巴狼似的作者外观(当然要按技巧风格来说这片儿“诡异浪潮”的程度比「狗牙」或「阿尔卑斯」更纯)。有妮可基德曼也没用。
看不懂,多数时间在看他们家的装修。
兰斯莫斯的这部新作延续着其强烈的作者风格,封闭性的世界与角色塑造机械地遵循着荒谬与人为设定的规则,却支撑起了罪与罚悲剧的道德逻辑,多数广角镜头都将角色至于天花板与墙壁的笼罩之下,极具封闭与压迫性的构图结合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都在暗示影片是只关乎罪与罚而无关善恶的古典架构的悲剧寓言。
3.5;套用古希腊神话模式,演绎现代中产家庭的分崩离析,沿袭以往作品擅用的诡异风格和高概念路线,隐喻有所减少(毕竟片名已有所剧透),上帝/撒旦一体的闯入者掀开温情面纱;影像风格非常漂亮,广角镜头挤压出的压迫感,提琴制造的不安,转圈乃全片最恐怖场景。
除了推移广角和大量弦乐塑造的恐怖氛围外,剥离那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探讨的层面都挺表面的...
比“龙虾”好太多了啊。Lánthimos用神秘主义和因果律架构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惊悚的“医闹”故事,骨子里却是最原始的同态复仇思想。两千多年前以牙还牙、以命换命就被写进《旧约》,某种意义上“圣鹿”不过是原教旨主义的现代翻新。男主今年还演了“敦刻尔克”耶!
今年看过的最disturbing的电影,没有之一。男主的童年秘密disturbing,复仇男孩的行为creepy,躺尸的做爱前戏disturbing,整个设置氛围是都浓浓的二手尴尬和冷,配合此片摄影音效,disturbing。最后破除诅咒反而像是新的一层家在一家三人头上的阴影。ps. 小姑娘都有腹肌,看看我自己的肚子(。
一场医患纠纷引发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