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为The Station Agent,直译过来就是“车站管理员”,说的就是主角芬。 芬这个角色想必是编剧的心血和结晶,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奥利维亚是个神经质的画家,习惯喝咖啡加两勺糖,脾气古怪多变,独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反反复复地画着同一张奇怪的人脸,……,后来她与芬相遇,一瓶酒、一顿晚餐,换来一个吻和一次拥抱,日子又在无数个无意义中悄然改变着。 乔是个热情开朗、喜欢做饭的多动症患者,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把日子过得自得其乐。开着一辆咖啡车向零星的路人兜售快乐,和路旁踢球小孩玩得不亦可乎,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芬和奥利维亚,偶尔也会对漂亮女人意淫,……,最重要的是,电影末尾,他坐在医院的长廊里,安静地阅读一本小说,等候看完病的奥利维亚。这许多的无意义,至少教会了他认真地阅读。 李元胜在《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写道: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 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 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 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 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我想,导演托马斯想表达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和虚度的电影一样,充满无意义。
7月23日,星期六 长跑,散步,静坐,过去的一周我拥有了大把的独处时间,想了很多有趣的话题,比方受到惊吓之后人的状态是不是源于心理暗示,男人和女人在当代的定位差异有哪些,以及所谓的职场格局究竟应该定位于权利还是口碑。一直以来胡思乱想都是能让我逃避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多么烦闷,抛开现实去想些奇怪的东西,想着想着心情就平和了起来,想着想着记忆就像海浪一样聚起来又散开了。 去年看了李政宰(鱿鱼游戏),看了黄政民(当男人恋爱时),本来计划这周看马东锡(犯罪都市2)下周看河正宇(恐怖直播)的,这样韩国影星里我最喜欢的四个人就算攒齐了。可惜下载的资源出现了一点问题,只能被迫Plan B,选片《心灵驿站》。 这部电影我是从两个方面解读的,一是友情,一是孤独。当我怀揣着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回过头去看这部电影,我得到了一个高度一致的反馈。什么是友情?是坐到一起,不用交流,只管尽情享受美食,不用担心冷场,偶尔抬个头瞅一眼对方嘴角都会不自觉带上笑的那种和谐;是得知你的愿望会尽力帮你的那种爽快;是在担心你的时候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远远关注你的那种耐心;是不顾形象肆无忌惮的在一起聊一些属于我们的话题然后莫名其妙的笑在一起的默契。这就是友情,电影里的则是我心里的那种让人心动的友情。而说起孤独,电影里的孤独是不具有共性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乔因为父亲的意志而经营着餐车,他的孤独是接触不到人而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奥利维亚因为离异和丧子搬到这里,她的孤独是个人经历桎梏自己从而将自己封闭在特定环境里不愿意改变。而芬是个侏儒症小矮人,他的孤独则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从而内心产生对这个社会的抗拒。好的剧情片是能引发人的思考和共情的,这部电影绝对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电影。打分8分吧。 叙事和常规的剧情片一样,节奏缓慢还带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不连贯的感觉。而演员呢,彼得丁拉基虽然是作为一个特型演员,但是他的演技早在《权力的游戏》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本剧里他在酒馆那段癫狂之至的表演以及平时那种淡漠的样子都非常深入人心。不过我能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中文谐音垃圾,好惭愧的说。至于视听语言,讲真的在我看来导演的声画处理的并不是特别出彩,镜头中规中矩的甚至于推拉摇移都运用的不太多,稳定的固定机位镜头占了绝大多数,剪辑更是有些不连贯的感觉,转场特别生硬。倒是取景非常好,不论是林间铁路桥,笔直铁路线,非常有年代感的旧车站等等都很有特色。镜头虽然技巧性差了些,但是有很多细节却能看出导演的细心,首先是开场芬和亨利步行与迎面走过来的父子同框的镜头,用一种很巧妙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他俩那种亦父亦友的关系。而亨利摔倒去世前给了一个芬用胳膊不小心碰到人偶的前兆镜头来缓解突兀感。还有芬步行去车站时顺着铁路的一段混剪,都是在刻意将芬的人物微小化以产生孤立感,氛围爆表。 结尾分享一首这几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吧,“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世间哪有那么多孤独,不过心难安而已。扪心自问,何以心安?答:不过酒三分,茶半盏,几碟家常菜,一个知心人而已。
电影无所谓好不好,可况这个电影真的好,打动了你就什么都OK了
几年前看的一部动人的小品电影,真好,Thomas McCarthy
人毕竟是社会属性的生物,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孤独,除非心理原因或者生理方面的某些缺憾,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并非某人的问题,而是周围人群看待和对待“他”的方式。很多镜头细节处理的非常漂亮,把孤独和自我封闭展现的清晰精彩。每个人的孤独都不同,抱团取暖也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幸好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总会遇到能称之为朋友的知音。小恶魔多年前的演绎蛮不错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正好成为小恶魔的智慧源泉。而女性就境况迥异,当年还算风姿卓越的派翠西亚如今只能在《利器》诠释病态变态的老母亲了。
太喜欢这部电影直接五星!拍的很平淡,像生活平静偶尔波折。故事非常流畅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哪怕结局就是三个静静地抽烟戛然而止。我虽然不是侏儒,但是觉得能够部分理解芬的那种自卑,那种躲闪的眼神和觉得自己的不值得。生活就是需要一些美好才坚持的下去,香烟,咖啡,火车还有友情。
为了看彼得丁拉基的主演特意找了很久的电影,这真是一个很酷很拽很有男人味道的小矮子。很平淡很简单的剧情,但是非常舒服。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感觉和有一些日本片儿有点象呢,淡淡的爱情和友情,清新的色调和画面。PS:派翠西娅·克拉克森真的好美,即使现在五十多了也还是美啊。
“你不用说话,专心吃就可以,无所谓。”三个好朋友安静地相伴就能享受时光,是唯有郊区才存在的心境。结尾很突然,黑屏时我还以为文件出问题没放完…
这是一部很好的“如何和孤独相处”的教材,是一部暖暖含光的“慢”电影。男主角的孤独是因为他的侏儒身材,当代人的孤独多来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戒备。这里给出了“和孤独相处”的两条建议,一则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好,另一则是找到彼此投契的朋友。
还是不错的电影的,女主的气质真是没话说
影片结束了教授问我们,这部电影有plot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电影在哪里结束都不重要,就像人生一样,在哪里开始,哪里结束,都是没有故事性的,单调的,平淡的。
2008-01-03,very good.温情的故事。
外来的侏儒是幸运的,一下碰到了两个有趣有爱的朋友。电影是治愈的,不过好奇主角们的财务来源。这种喝咖啡聊人生的生活我也想过。
安静,祥和,温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宁静的美国小乡镇真的是人间天堂。每天的工作就是卖几杯咖啡,其余的时间就是喝着咖啡看书、闲聊或者发呆,如此宁静简单的生活看上去却那么美。
各有各的孤独,这三人还在各自孤独的同时,美美与共,不过,我就好奇,那个热狗小贩天天把餐车停在那个偏僻的地方,谁会去买啊。#20220914
电影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淡淡而平静的暖意,像一杯温开水一样可以温暖人心。孤独的时候有人作伴,也是一种不可求的幸福!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忍受孤独,尤其在生活给你开了一个接一个残酷又讽刺的玩笑时。
7.7远离网络和手机的日子也能很有趣,时光都消磨在追寻火车的轨迹,值得深交的朋友看人不戴有色眼镜,热情融化了孤寂,残缺的心灵相互依偎慢慢靠近,生活需要一个驿站好生休憩再继续走下去。喜欢这样自然安静的随性。
养眼、养心的电影,铁道迷的辛福生活,“小恶魔”气场太强了,孤高,善良,坚韧,自立,新泽西州乡下外景太美,绿荫如盖,处处葱茏,活水淙淙,铁道漫长。一般来说很多著名导演的精致小品,都很值得看,拍得比较松弛自由,甚至比代表作迷人,汤姆·麦卡锡这部也不例外。
与火车与路轨相关的故事片,哪怕平淡的一塌糊涂,也仍旧让人欲罢不能
8/10,孤独者的心灵驿站。看的我一会儿想笑,一会儿想哭。Thomas McCarthy真是有才啊,不要当演员了,专心当导演吧。就导了两部影片,都是杰作!
当看到一个人站立在他能够站立的最高位置——天台上略显淡然地抽着烟的时候,我们望见了一份淤积在他心底沉默如金的忧伤。当看到两个人身处在他们能够身处的最清净的地方——铁路边一起抽着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形容孤独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然而穿过阴冷的隧道,驶向《心灵驿站》的迷你火车却为这句寒凉的话带来了一个积极而温暖的解释。彼得丁拉基的身高显然限制不住他的魅力和才华,这位小个子演员能够成长为行业里一个标杆式人物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他擅长以内敛而细腻的表演征服观众,也正是由于其身材的特殊性使得影片将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了联结,并让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发展成为一部成人童话。三辆人形火车最终肩并肩在终极孤独和必然与人交流的悖论里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