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火的意志 激励一代人
赛前:
这是我们的亚拉伯罕
好运气
亚拉伯罕
谢谢你 先生
尽全力 那时我们期待的
开始时:
头低下放低重心 注意第一步 冲出去
开始前:
一本古书中书 他给予我荣誉
我将会给予他荣誉 好运气 杰克逊苏兹
开始时:
来自何处的动力 使你能看完赛跑?来自内心
詹尼 我相信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 这也使我跑得更快
我跑的时候 会感觉他快乐
2 ) 《Chariots of Fire》 台词
Eric Liddell: I believe God made me for a purpose, but he also made me fast. And when I run I feel His pleasure.
埃里克.里达尔:我相信上帝为了某种目的创造了我,不过他同时也让我能跑的很快,我跑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re does the power come from to see the race to its end? From within."
– Eric Liddell (Ian Charleson)
Harold M. Abrahams: If I cant win, I wont run!
Sybil Gordon: If you dont run, you cant win.
哈罗德·亚伯拉罕:如果我不能赢,我不会跑!
西比尔.戈登:如果你不跑,你不会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rold M. Abrahams: Aubrey, Ive known the fear of losing but now I am almost too frightened to win.
哈罗德·亚伯拉罕:奥布里,我已经知道了输的恐惧,但是现在我几乎太害怕以至于不能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rd Birkenhead: Ah, Liddell! I was afraid you werent here.
Eric Liddell: Im afraid I am, sir.
伯肯黑德郡领主:啊哈,里达尔!我担心你来不了。
埃里克.里达尔:我的担心恰恰相反,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rd Birkenhead: Liddell, he is your future king, are you refusing to shake his hand? Does your arrogance extend that far?
Eric Liddell: My arrogance, sir, extends just as far as my conscience demands.
Lord Birkenhead: Fine, then lets hope that is wise enough to give you room to maneuver.
伯肯黑德郡领主:里达尔,他是你未来的国王,你在拒绝和他握手?你竟然如此傲慢自大?
埃里克.里达尔:先生,我的傲慢和我的良心一样大。
伯肯黑德郡领主:很好,让我们期望你的良心足够聪明,能给你腾出机动的空间。
3 ) 平淡的片子
说老实话,这部81年的奥斯卡片子,没有让我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平平淡谈的线型描叙,没什么转折起合,说励志吧,好像也谈不上多大的励志故事,我也是心无波澜地看完了,就是讲二个英国剑桥学生跑步夺冠的起始,一个心中有民族意识,一个有信仰,仅此而已。
也许是时代不同吧,毕竟影片经过了四十多年了,意识、爱好、思想、技术、阅历都有太多的变化,不能体会当年的观影的心境也很正常。
4 ) 火的战车-来自内心的荣誉与理想
体育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把人生以游戏的方式给你演绎一遍,有始有终,让你懂得怎么奋斗,怎么处理和队友、对手的关系,怎么去制胜,怎么输得起,怎么在逆境中奋起。更重要的是,体育最真实、直观地模仿着生活中的竞争。
两个年轻人,一个为了对抗对犹太人的歧视,一个为了从属自己内心的信仰,报答上帝给予自己的跑步天赋-"让上帝高兴".选择了一场为了荣誉的战斗.绅士精神的落日余辉照亮了最后一个古典时代的长长背影.
胜利后是姑娘对你的一个吻,是和教练的一醉方休,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祭奠!"和你爱的人过你该过的日子"."去中国继续传教".这就是他们赢得荣誉后选择地对生活回归的方式.
人是历史的人质,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过去时代总是成为我们的一个可以任意把玩的盆景.我们对过去的召唤是寻求一种超越的勇气,超越这个时代的束缚,寻找我们真正的生存诉求,那种内心欲望的,事物本质的纯化.火就是胜利,就是荣誉.那个时代的冠军后面没有赞助商,没有广告商,在体育场上没有商业资本的入侵所以可以更明白的看到那种体育精神."运动能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勇气,忠诚和领导才能,还有最重要的,无懈可击的精神和忠实,协作和责任感".从大不列颠到美利坚,三百年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可否认地主导着我们的世界.而他们的精神源头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他们的教育中,体育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希腊人的体育,当然是以奥林匹克为标志。参加竞技的人,是各城邦的公民。他们首先是业余选手,即使拿了冠军,也是公民的普通一分子。观众与运动员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于是体育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了培养公民品格的手段。希腊人理想中的公民,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勇武而不粗野,文雅而不柔弱。而诗与体育,培养着这人性中的两极。因此这两种教育的平衡,造就了心智与体格健全的公民。换句话说,体育是人发展自身人格的基本手段。(薛涌)"体育精神顺应这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所以当我们被扣上"东亚病夫'帽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自身意识的弱点.中国古代仕大夫好清谈,文,史,哲皆书斋学问,不如社会学经济学需大量实证统计.中国的精英便多半成为文化之精英.遗留到目前便是重智育,轻体育,轻社会服务意识.根本的是主静弃动."心静自然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制动"根上是一种道家思想在士人笔端的自然流露.毛泽东和鲁迅都可以看作是中国读书人中的异端,他的成功不可或缺的是他身上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的性格.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全则而知识之事以全."在其给友人的信中指出"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要矫正这弊病个人方面须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与游戏并行的习惯."
所以,亚伯拉汉把他对自身责任和荣誉的体现都承载在跑步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影片的推进来自于两人对比赛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小见大的话,实则是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爱里克与亚伯拉汉不同,他更有天赋,作为传教士,信仰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现实生活的"障碍".安息日的问题是对他的信仰的一次挑战,看似幸运与偶然的调换实则在于他对上帝的忠诚,所以爱里克的问题是"人与神"的对话.亚伯拉汉的问题是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对话,来自社会与他人的种族歧视是妨碍他进入英国上层社会和赢得尊重的原因,这是他开始的看法.也是支持他义无返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动力.真正的转折来源于决赛前的怯场.这是他的目光从他人转向自身的分界.比赛的终极意义是一个人超越自己,种族歧视也许只是自身软弱的借口.从两位剑桥校长举杯庆祝亚伯拉汉的胜利再回想他们之前与他的那场交锋,发现并不是他们陈腐而是亚伯拉汉的不成熟.
比赛是一次瞬间的绽放,不是生活的目的.但是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寻找到可以让我们后辈祭奠的记忆.他能给我们好好活下去的勇气,找到自己的尊严.
5 ) 尊重我的人,我必看重他
故事
哈罗德•亚伯拉罕,一个犹太金融家的儿子,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天才的短跑选手。在20年代的英国,这个内心温柔而敏感的年轻人用他外表的孤傲和强硬对抗周围的歧视与不公,用他如风的双脚把剑桥乃至英伦三岛的短跑纪录一遍遍甩在身后,立志去征服一个又一个充满偏见的冷漠心灵——直到他遇见埃里克•林德尔。
出身于传教士家庭的埃里克,是全苏格兰最好的橄榄球手,他从内心里感到上帝给了他善跑的双腿,就是为了用它们为上帝赢得荣耀。他放弃了橄榄球,专心练习跑步,他的目标是在奥运赛场上为上帝争得光荣。
看过埃里克的比赛之后,一向把跑步视为战斗的哈罗德竟然心生恐惧,他从没看见过这样的人,完全凭着本能和不可思议的意志力跑步并赢得胜利。果然,在他们的交手中他败了,可重新振作起来,刻苦训练,决心在奥运会上战胜这个温柔的苏格兰人。
1924年,巴黎奥运会。因为百米预赛被安排在星期天,埃里克坚决不愿在主的安息日跑步,遂与队员调换了项目,参加400米比赛。结果,亚伯拉罕战胜了强大的美国人,终于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而埃里克更是不可思议地在400米中夺得了冠军,为英国人获得了一枚意料之外的金牌。
电影
拍摄于1981年的英国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一直被认为是体育励志电影的经典。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由1978年哈罗德的葬礼开始,回溯了英国历史上这两个伟大的短跑选手那振奋人心的跑步。与其说这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的励志片,不如说它展示了一个人内心坚持和信仰的勇气。
哈罗德有张与亚伯拉罕•林肯一般瘦削冷峻的脸,他的强硬高傲源于他的敏感自尊,跑步是他赢得尊重的方式。他要克服歧视不公,克服内心对于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克服来自世俗社会的压力。当校方因为他聘请专业教练而给予他警告时,他冷静而坚决地对抗着代表世俗观念和体育精神的学校当局,因为,他追求决不仅仅是体育之内的事情,而事关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埃里克面对的有家人对于他远离事奉的责难,他想方设法让家人明白,主需要他的胜利,主给了他善跑的双腿绝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为了信仰,在最后的时刻,他却拒绝在安息日比赛。这时候,他要对抗的是世俗的王权,整个英国,甚至为此要背上叛国者的名声。但他没有后退,在必须要选择的时刻,人只可能听从一个召唤。
哈罗德代表世俗,埃里克代表神性。但是电影没有简单地厚此薄彼,他们都值得人们尊重。内心的偏见、歧视、不公必须被克服,身体的障碍、肉体的沉重亦必须被超越。我记得哈罗德等候发令枪响时的万籁俱寂,一个异类而孤单的身影即将向既定世界的规则发起挑战。我更记得埃里克跑步时那种奇特的姿势,高昂头颅,满脸欢欣,眼睛甚至不看跑道,“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主的高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主会领着我双脚跑向终点。而这两个伟大的年轻人,也从此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埃里克•里德尔
埃里克•里德尔1902年出生于中国的天津,他的父亲于19世纪末从苏格兰来到中国传教,包括他的母亲、哥哥、姐姐,他们全家都是勤奋虔敬的传教士。他8岁回到祖国读书,期间逐渐成长为一名用自己的见证来传播福音的神职人员。
奥运会后,1925年,埃里克毅然重返中国,在天津开始他的教书生涯。最初他在天津的教会学校教授化学和体育,但他很快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他认为,神召他到中国,绝不是为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更不是为了在外国人和富贵人中间转圈子。不久,他辞去教职,深入冀鲁豫(河北、山西及河南省)边区,尤其是在河北省境内的农村传播福音。
珍珠港事件后,埃里克在中国的活动开始受到监视。很快,他就被关进了设在山东潍坊的日本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埃里克受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他的身体开始一天天消瘦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里,埃里克,永远的烈火战车,依然保持坚强的信念,乐观并充满慈善地关怀集中营里的每一个同伴,并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让营里的人都能坚强地面对暂时的磨难。一位名叫兰格登•古凯的美国人,在他所写的《山东集中营内》一书中,对埃里克作了如下描述:“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走过娱乐室时,经常看见埃里克•里德尔俯身在棋盘或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他总是全神贯注,又兴趣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而不惜努力地在营区里倾尽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他已经四十几岁,但身体仍然轻巧、柔软,步履灵活自如,不过最重要的是,他那时刻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他的热心和魅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
1945年2月21日,埃里克因为脑瘤病逝于集中营。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这是完全的降服。”
6 ) 此心安处是吾乡
威廉·布莱克的小诗《耶路撒冷》有云:“给我弓,那燃烧的黄金之弓;给我箭,那渴望之箭;给我矛,噢乌云消散!给我战车,披挂着火焰!”烈火战车这一意象,出自《圣经·列王纪下》。上帝降下烈火战车,以利亚乘旋风升天而上。作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先知,他的虔诚与守望,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苍穹之间闪耀的烈火便是其坚守内心的力量。
电影主要围绕两个人来展开。哈洛·亚伯拉罕是一个犹太裔英国人。开头第一段中说:“哈洛在这里还是很紧张,就像第一天进剑桥一样。”身为一个犹太裔,哈洛饱受歧视。面对这些不善的眼光,“为犹太裔树名”这一理念扎根在了哈洛的心中。一方面,他不肯学习英国绅士的自矜,面对想要得到的事物,他毫不掩饰狂热和势在必得的心情,无论是最开头的球赛、与导员的口角还是中间主动出击心上人都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他对于自己的目标持有宗教般的热情——刻苦不断训练、独自物色并联系教练,甚至顾不上自己女友等等。在那一段日子里,他的一切,都赌在了运动会上。哈洛的好友安德鲁·林赛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贵族出身的林赛没有哈洛那种宗教般的执着,对他而言,运动只是生活之中的调味剂。
另一个人艾瑞克·里德尔,是苏格兰的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天资善跑,刻苦训练下崭露锋芒。对他而言,健步如飞的腿脚是上帝的恩赐,奔跑本身即是在祷告,即是在回应上帝。在奔跑时,他没有训练的痛苦,而是与上帝沟通的喜悦与满足。跑步这件事对于他而言,只是祷告的载体,所以当安息日与资格赛冲突时,他选择拒绝参赛,遵从内心上帝的声音。他说,“我相信神造我是有目的的,我在跑步时感到他的喜悦。”是啊,比赛胜利的喜悦只是小的喜悦,而要获得永恒的喜悦永远只能依靠内心的信仰与虔诚。
追求胜利的哈洛代表了古希腊奥林匹亚的精神,追求安息的艾瑞克代表了古希伯来文化下的基督教信仰。艾瑞克追求的当然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但结合哈洛来看,整部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更加广泛的宗教情怀。无论是为族立名这一宏大理想,还是敬畏上帝这一宗教追求,最终都化为了持久而有力量的精神力量,在他们奔跑时,前行时,给予无穷无尽的力量,让他们时刻都有一种忠于内心的安定感。这也启发了我:信仰宗教,不如说是把自己寄托给一种宗教情怀,在自己面对抉择时,能够无悔的决定这一生。在交大学府里总是很迷茫,下午无聊的坐在寝室里,学也不是,不学也不是,玩也不是,不玩也不是,无论做什么,都有不安的感觉。
或许,我确实需要找到我的心灵处所。毕竟,此心安处,方是吾乡。
庸人与天才的鸿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均表现得鲜活生动;大英帝国的傲慢与偏见,黑法国人不遗余力;配乐好燃,开场海滩场景经典,越过恐惧的刀锋,在奔跑中享受满足的喜悦,和上帝召唤的声音。
奥运会此片一战成名啊
那个年代的体育太美了。没有商业只有荣誉和兴趣的年代,体育给不同的人都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机会,他们有机会展示超越自我的精神来感动他人。亚伯拉罕反驳校领导时说,“你们只想要轻而易举的胜利”,真正的体育精神绝不会这么腐朽,它就长存在伟大的自我之中。
一边励志,一边说教,角色演技平庸,编剧有问题
主演里怎么没憨豆?
憨豆跑得不错!
奥斯卡最佳,80年代初低迷不振英国影坛的一注强心剂。因伦敦奥运找出来从头看,看完发现也就首尾海滩奔跑最好...其余就比较拖沓无聊了。Vangelis的配乐依旧激动人心,电影用到开幕式上还是很贴切的,现代奥林匹克的原始精神力量已经消失殆尽了。
看来讲英国皇室的电影,都比较容易获得奥斯卡奖,我也有点同意这是最索然无味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主题音乐真是激动人心。
人家的学生上了剑桥牛津再去参加奥运,我们的运动员参加完奥运回来读清华北大
运动就是为信仰和荣誉而战,可惜这部片拍不出激动人心。纯当捧Mr.bean场吧
因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一部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因为这部电影,我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埃里克里德;他在获得奥运冠军后,回到了出生地中国传教,并且最后死在当时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本片只讲诉了奥运的那部分,期待有一天他传奇的一生都能被拍成电影
回味那曾经与健步形影不离的信仰!作为体育电影本片立意高远,对体育精神的诠释深得偶滴认同,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略显简朴,精彩有限
为上帝奔跑的人 永远有最永恒的动力~ 因为西方从未出现人与上帝同一的情况 所以需要一直一直奔跑下去 直到永远
【又名:圣教徒李杜的奥运传教路或者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奥运自我证明路。】电影有点冗长和烦闷,平铺直叙的介绍过多,没有好好酝酿电影本身的节奏,但是比赛时候的慢镜头确实精彩。一个好的故事,还有完美的背景音乐。PS:中国3名网球选手参加了这届奥运会,预赛即被淘汰,这是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会。
重温这部经典的英国励志电影,仍然被感动,这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为了尊严,一个为了信仰,这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坚持你相信的,并取得成功!。。电影背后的故事更心酸,真实中的男主角死在天津的战俘营。
因为奥运会开幕式上豆豆爵爷的乱入,跑去补了这个老片。看得我也好想跑出门去飞奔~比起总惦记自己犹太身份的苦大仇深主角一号,和虔诚的基督徒灵魂奔跑者主角二号,最让人着迷的还是潇洒不羁的阔少男配角啊,甩着飘逸的金发在自家的超大花园用斟满香槟的酒杯练跨栏,帅气地夺得一枚跨栏银牌~好萌
一个在剑桥的犹太寻找尊严的犹太学生,一个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教士遵循着自己的信仰
第五颗心给憨豆~跑步或是急速运动的场面,用慢镜头加上适当的音乐看起来太有感觉了!!其中还有些配乐听起来像恐怖片中的。。
好巧,下载的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巴顿将军》和《猎鹿人》刚好都是战争片,而《洛奇》和《烈火战车》刚好都是体育片。—— 记得在看《恋爱假期》时,杰克·布莱克饰演的配乐师在音像店和凯特·温斯莱特聊电影时就拿着《烈火战车》的光碟情不自禁地哼唱主旋律<Chariots Of Fire (the Main Theme)>?……
片中这群一战后的年轻人,他们都努力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有着自己的信仰目标和绅士般的行为准则。即使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但活着活着人生阅历就会让他们活明白,变得豁达,懂得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范吉利斯的电影原声太神奇了,总有一种冥冥之中听过的神奇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