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电影,唯一的不适感(与电影本身无关)可能就是我先入为主的印象与电影本身呈现的内容之间的冲突。看之前,我以为这会是和《十二怒汉》一样的较为纯粹的法律题材电影,但事实上,纯粹表现法律的篇幅并不多。但是,当看完这部电影后,它给人这样的感觉:即它并没有在讲述法律,但是又总是离不开法律。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我意识到当我们在谈论或者思考法律时,绝不仅仅只是法律本身。
电影情节的开始以及发展都是围绕陪审团而展开的。如果单谈论陪审团,这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法律问题,但是当你看了这部电影后,你会发现,你压根儿从这部电影中提取不到或者只有少量的与陪审团相关的(一些纯粹的法律问题)法律知识,(如果真想陈述这方面的内容,《十二怒汉》更为合适)而实际上,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没想拍成一部普法剧。它通过陪审团所呈现的内容是基于法律延伸出的其他问题——法与社会的问题。
首先,电影再怎样拍摄,它仍然是电影,其自身的艺术性或者渲染性使得故事本身带有了一定的夸张成分。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反映了社会实际情况。
陪审团制度的弊端
1、资本的力量
看到豆瓣的一个短评:原来正义都是被操控的。在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句话。无论是法律工作者还是普罗大众,我认为在看待法律时,应该将其视为公平正义的追寻者,而不是公平正义的化身。这并不是我对法律的否定,相反,我觉得这才是对法律更为正确的定位。自然法学派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没有完全独立于社会、人类的真理”,而反映在法律之中便是“法律无法脱离社会、人类独立存在”。既然不能独立存在,那么其势必会受到社会、人类的某种作用。其实说白了,法律都是人制定的。
而在本片当中,陪审团成员几乎都便被有心之人利用了。
由此来谈谈陪审团制度。电影中,法庭外的人以及陪审团内的人总是想方设法的操控整个陪审团以最终决定审判的结果。但是,陪审团成员被操控,表现的最明显的便是资本的操控:作为被告方的枪械公司花钱雇了专业团队:蓝金团队;蓝金用钱收买了隆尼谢佛等陪审团成员。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由此引申到法学中的“阶级分析”也值得读者诸君继续探究。这里不再赘述。
2、陪审团内部间成员之间的“软操控”
男主尼克靠自己那张能把石头说成金子的嘴逐渐“在暗中”控制了整个陪审团对案件的态度。影片最后,蓝金问尼克:是什么让他们乖乖听你话的?尼克只是说:我让他们听从内心的声音。然而他们的选择真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吗?尼克的话语在背后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无从知晓。
虽然说,陪审团之间就是应该相互争辩,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但是,在本片中,尼克的目的显然不是在追求真理、正义,至少他的目的是从他自己的某种私心出发的。这显然在审判过程中会带有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以上是我从电影中总结的一些关于“陪审团制度”的弊端。但陪审团制度能够在美国沿用至今,自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中写过陪审团制度的先进性,一言蔽之就是:法律要倾听民众的声音。此外,①法官等专业法律人士所看问题的视角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普罗大众的看问题的视角又是一个全新的方向,这更利于审判的全面、公正;②陪审团制度更有利于“程序正义”的发展。
这些合理性的观点是影片没有表达的,但是我认为在这儿有必要向读者诸君表达。
提起美国,我会想到自由女神像,高举的火炬,象征的是民主和自由。这样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有持枪的自由,也有陪审团制下的民主。 而《失控陪审团》,恰好结合了这两点美式特色,叙述了枪支案下如何靠良心的唤醒扭转陪审员们的立场。 故事发生在新奥尔良,一位女士的丈夫很不走运地死在了他人愤懑扫射的枪支下,在他最有成的年纪,荒谬地离开人世,抛下妻儿。这位女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起诉枪支公司。为什么不起诉凶手?因为凶手自杀了,无从起诉。而最根源的祸害,在于枪支公司,它们凭借巨大的财力,成了美国政治背后不可撼动的利益集团,它们让大量枪支流通市场,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引发一桩又一桩枪支惨案。虽然很多人无辜地死于枪下,即使曾经也有很多人为冤死的家人起诉枪支公司,但永远是螳臂当车,从未成功过。个人的力量在财力雄厚的枪支利益集团面前,对于政治及法律的作用只是蚍蜉撼树。所以说这位女士的起诉,希望其实很渺茫。 更令人担心的是,被告枪支公司那一方,不仅找了战无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还找了专业心理分析师,在高科技的仓库里分析每一位公民的心理特质,找出最有利于他们的陪审员。 张口闭口就说自己民主的美国,向来实行的是陪审团制度。这意味着,没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普通公民,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生活经验,对案件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为了让自己胜诉,财力雄厚的枪支集团租了一间仓库,一大帮精英人士被电子屏幕环绕着,人肉每一个待选的陪审员,缜密地分析他们支持自己这方的可能性,把有利的人都收入囊中。 枪支公司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叫尼克的年轻人,欲擒故纵地被他们选上了。尼克表现出非常不想被选上的样子,他越是这样,被告方越觉得他会支持枪支公司,所以不由分说地选定了尼克。而尼克的真实立场,是希望枪支公司输了这场官司,因为他看清了枪支公司利欲熏心的嘴脸,因为他女朋友的家人,也曾无辜地成为子弹下的冤魂。故事的后来,就是尼克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伶俐的口舌让其他陪审员听从自己,最终为那位女士赢得官司,并和女朋友玛丽里应外合拿到一千万的结局。 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内核,是很平常老套的呼唤正义打击邪恶,但它的选题,很巧妙地把美国的枪支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结合了起来。如果是从前,我对枪支集团的印象只死板地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上,对陪审团制度的了解,也只僵硬地局限于法学教材和百度百科。导演加里·弗莱德让这两个制度在观众面前“活”了起来。买爆米花送m16枪支的打趣,让人知道原来美国枪支如此泛滥规制如此宽;报纸上屡屡出现的枪杀新闻,让人知道美国宪法所保护的持枪自由,原来是流着鲜血的自由;枪支公司煞费苦心的心理分析,让人知道原来双方律师可以自己否决陪审员人选;陪审团内部的纷争,让人知道陪审员实际上是不客观、有情绪,甚至为了微薄津贴而入选的普通人;被告方用金钱利诱了原告方的证人,让人知道原来现实生活中法律也会被利益污染;尼克成功扭转局面,让人知道原来顽固不化的陪审员们也可以被唤起良善与爱,良心最终敌住了金钱的诱惑。 书面化的政法知识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这是《失控的陪审团》给观众的一份知识礼包。 全片最经典的一段对话,是失夫女人的律师温道和枪支集团的律师蓝金在洗手台前的那段对话。蓝金嘲笑温道穷酸,讽刺他靠良心辩护,说律师的职责就是稳住自己的立场,其它的公平正义爱国爱人民都是彩色泡沫,认为陪审团只是每天想回家看有线电视的无脑底层公民。而温道在此时说出了全片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他们也是人啊”。因为陪审员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结局才走向了happy ending,10个陪审员都站在了枪支集团的对立面,失去丈夫的女人用获得的巨额赔偿补贴了枪支集团对社会和公民造成的损害,枪支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整顿。 长久怀着对于陪审团以及公民权益的蔑视,蓝金迎来了他律师生涯的第一次落马。就像温道说的那样,他一定会输,最后陪伴蓝金的,是受他赃害者的记忆。 如果站在法学的视角去看,陪审团制度势必有它的漏洞。丝毫不懂法的陪审团,大多为了微薄的津贴参选,又怎能敌得住财力雄厚的原被告某一方的利诱?不客观不理性的陪审团,大多易受情绪煽动,大名鼎鼎的辛普森案,豪华律师团就利用了民族矛盾让陪审团倒向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美式民主”,总是有着千疮百孔,不像这部影片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架构。但至少,《失控陪审团》迈出了这一步,让观众看见陪审团制度的阴影面,也看见人心的光亮面。正义与良善不是彩色泡沫,它们的光芒,会融化坚硬腐朽的法律;它们的温度,能捂热冰冷无情的枪口。起源于古希腊的陪审团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会不断辞旧迎新,去捍卫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大牌飚戏片,前面铺陈太久,John Cusack萌大叔,和Rachel真配,结尾居然煽情到。不过还是为了看JB,即使是打酱油,露个迷人的笑脸。Gene Hackman在Split Decisions里演男主他爸
看过本片和十二怒汉 觉得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能数十年不出岔子真是不可思议
看了一半,厕所里霍夫曼和那个兰金的辩论着实精彩。
老片再看,印象一般。还是原著小说精彩。如果搁现在拍,庭审之后才是亡命天涯的开始,毕竟军火公司不是吃素的,杀个把人根本不是问题。这两人的过去、亲人都暴光了,还能逃多远?所以结局应该改成:辩护成功,正义人士却被逐一杀光,因为这才是现实!
最后的转折实在不够刺激,我以为有多牛逼的伏笔呢,原来还是无聊的复仇。但之前的铺垫还是不错得,层次感很强,一路牵着观众走。库萨克演这种智将很合适哈,老霍夫曼的戏份太少了...
i hate every happy ending! 尽管过程还是很好看的
没睡醒的囧和婴儿肥的薇姿…………我受够了。。
本以为是法庭辩论戏,看完才发现庭审的内容只是背景。真正想讲的则是陪审团制度,只要有制度就会有针对这种制度的辅助行业以及各种想钻空子的人,真是有需求必有供应啊。有些地方太火爆了,反而没有了斗智和反转的快感。还是国内好,完全不用走这么多复杂的步骤,呵呵。
眼睁睁看着好故事被拍成这副屎样真让人闹心 相比念白到位的哈克曼 DH演的蹩脚律师在庭上声音提不起来肺活量不够不注意逻辑重音的样子我也很震惊 多的星完全是给库萨克的sweeet又sensitive样的好么】
得静下心来看。国际商法教学片。如果要看美貌库萨克你会很满足,要看大鼻子毕业生就算了,大概是我的错觉,总觉得他打了个超大的酱油。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片,虽然我也觉得可以随便买到枪支是不对,但既然国家是给合法买卖枪支,因有人拿枪杀人就判制造枪的公司赔款,我觉得反而是对公司好不公平,相当于我们不能因为可以随时买到刀并杀了人,却要产刀的公司赔吧。我觉得法庭是应该要判制造枪的公司败诉,但不是赔款,而是以后限制枪支买卖
人性的弱点啊……小时候也一直以为陪审团制度是最公正的制度,一群人总比一个人要难以左右,然而一群软弱的人和一个意志如铁的人比起来却如蚍蜉和大树。公正来于自由,而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中。做个自由的人。再看一遍发现JC的下眼线真是天生的……
小坏蛋打死老师父的故事 当兵的最终坏了事 所谓不居是以不去 屁民永远都是墙头草 但陪审团制度仍然不失为一项伟大制度
又是一部纪实片。。。在行政法老师一再推荐下。。。我看了 作为一个法律学生 确实觉得这部影片中的陪审团顾问公司失控的不像样了 活该他们最后败诉!但也确实 他们就以这个为生 都是没办法的事儿~~
反映好多英美法系的精要,比如陪审团制度;判例制度等.有了这些作支撑,剧情发展更具说服力,影片更具可看性.另外约翰库萨克的角色之运筹帷幄的自信和临危不乱的镇定,导致影片的结局戏剧性扭转,虽有点英雄主义,但不得不想起<十二奴汉>里那能言善辩的主张"合理怀疑"的8号陪审员.
前半段超好看,后半段节奏跟不上。但是不失为一部不错的陪审团制度的电影。
很纠结:看这个片子是无与伦比的享受;看完片子发觉又看过了一部好片子而少了一部没看过的好片子,囧……
达斯丁霍夫曼,约翰库萨克和雷切尔薇姿,这三个有一个我都可能会动心,何况三个在一块!律政电影,但不是以法庭辩论为主而是操控陪审团各种斗智斗勇;也是一场复仇戏,平民赢过强权的老戏码,虽过于理想化现实很难发生但这是电影。★★★☆
很多情节没有铺开,人物刻画不丰满,浪费一众大牌。开头为了制造悬疑效果,很多情节匪夷所思,比方蜡烛店那段,没事儿这样玩很作耶;还有跟俩朋友讨论如何逃避陪审义务,那俩朋友来无影去无踪啊。真有这么控制陪审团的么?是我太乐观还是作者迫害妄想?新奥尔良真美好啊,比返老还童里刻意描画的美好要吸引人多了。最后他俩干嘛盯着一群黑人孩子百感交集?为了政治正确么?
中间过程抓的很紧,电影出彩的一部分是把两人的目的放到最后揭晓,导演并非没有政治目的,除掉对反面人物脸谱化的刻画,电影本身还是十分精彩。反派律师很无辜,就像他说的,他的职责就是打赢官司。考虑太多道德因素,反而不是好律师。为什么好律师最后又不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