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类乌托邦式的纪录片。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logo好似特步,但尾巴却好似一条长长的流星。说其这是一部描绘马斯克个人理想的电影,倒不如说是描绘一群人追逐理想的电影。
太空飞行商业化这个看似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的想法,如今却在逐步成为现实,并且成为了航空发展的关键理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一路的爆炸走来,再到如今,一身星球大战趣味十足的航天服,极富未来感的载人火箭,很难不让人觉得,未来其实就在不远的将来。
丰硕的成果绝非一撮而就,《回到太空》篇幅或许不长,但在现实中横跨的时间却并非一朝一夕,其中的前车之鉴也好,后车之师也罢,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站在2022年这个特殊的节点,明明在地球上我们属于个人的生存压力就在眼前,个体户的磨难,上班族的无奈,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但我们还是需要乌托邦,需要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有人在帮我们去完成这种幻想的话。
我们都需要属于自己的幻想。
影片金句: 🔑将承诺坚持到底时,能够做什么? 🔑失败也是发展的一部分 🔑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 🔑每次发射是每一次改进的机会 🔑我们对失败感到不快,但我们也对失败带来的结果感到高兴。 🔑你永远不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我们切到广角镜头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这取决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生? 观影感受🖥 看这部影片最大的被启示的一句话是“将承诺坚持到底时,能够做什么,”就是你有没有用最大的热情或热爱做的想要做的事。 还有是,“传统宇航局都是纸上解决问题,太空探索技术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这就是实践中去找到解决问题,探究本质,飞船是负载的是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巨大的。 马克斯在业余火箭项目中,发现埃隆,邀请他一起参加火箭项目,这也是在说明有一股热爱热情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有机会被发现,埃隆也毫不犹豫答应,虽然身边的人都是劝他。这点也很棒启示,也是喜欢的事被看见时就是同频共振的号召。 第一次发射火箭失败爆炸,就对第二次重新开始进行反思,第二次再学第三次进行反思失败原因,都是在失败中去迭代更新系统升级。我看到都是火箭的发射经验的总结反思,还有怎么里面有直播火箭发射场面“我们切到广角镜头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这取决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生?”也是在对发生状况做第三者的眼光挖掘出对防止下次再次出现问题的反思研究。 他们对火箭爆炸的碎片回收复合建了火箭的展厅,在时间长度里,有它们的存在才有衍生迭代更新系统。同理跟对自身的失败库或失败经验的一个展示分析,失败也是发展一部分,也是成长的阶梯打底。也在让我领悟到,正因为有了过去失败经验体验才有改变才有更大空间看到有其他可能性的变化。 还有一幕是成功到达空间站后回来时,要进入大气层时,它要加大燃烧变成一个大火球才进入穿越过去进入地球。这是说明在逆行时会把自己燃烧掉,要去谨慎逆行带来的后果。 帆老师的在讲解中也补充了对天命的概念,更加深刻,在鲍勃的宇航员带小恐龙上飞船时,我真的是哄他孩子,在老师讲透它时,这是一份对孩子的牵挂或对家人一份爱的伴手礼,一份隐形的支持力量在那里。是啊,你做的每一件事离不开背后力量的支持去给予,有时一种给予是看不见的,保持一份谦卑的心,这点有点愧疚。承认这点还是做得不够好。在天命里是一起各就其位,做着一起相同的使命感导向。 只有带着爱稳定的频率,高质量去做,总比当个孤勇者的更加笃定完成。 做成一件事长期积累与失败发展都是成事的一部分,被质疑的,痛苦的也是启动保护机制测试你是否坚定,是否真心?是一次次的试金石历炼。能否沉得住心去等待去看见结果,不是着急看到结果交换利益。时间只是假命题,真正检验的是你的渴望你是否清楚要什么,才会有最后高光的收获。 跟帆老师观影就是挖宝过程,可以很过瘾叮叮叮,可以看见不曾看见的亮点。小恐龙,挑战号的女儿成为老师后启发的女孩。从外太空到孩子教育,到每个人创伤,每个人都有他独特性,没有完美人设只有把擅长做到极致完美。
2019年艾美奖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联合美国太空总署和国家档案馆联合拍摄了纪录片《Apollo 11》,2019年正是阿波罗登月整整50年,而2022年又恰恰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的50周年,因此,这部《回到太空》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2022年发生太多事,一方面是马斯克雄心勃勃殖民火星的太空计划继续推进,体型惊人的重型星舰第一次实现了地面点火并将在近期首飞;另一方面是NASA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实现了第一次实验发射;于此同时,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也完成了首个空间站的构建。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上,2022注定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50年前是人类太空梦想的终结,50年后的return to space恰恰又是一次重新开始。
心潮澎湃之际,脑中回想的依然是阿波罗登月那段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尼尔阿姆斯特朗缓缓走下登月舱的舷梯,仿佛是有感而发,说出那句举世闻名的话:A small step for man,a giant leap for mankind。面对浩渺的黑暗,看见蓝色的地球从地平线缓缓升起,那么小,那么脆弱的一个小小的蓝点,却是庇护我们所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家园。
期待人类能在本世纪的太空探索中取得更大突破!感激每一个在太空探索中做出牺牲的宇航员与科技人员!
最近看了几个纪录片,一个是这部马斯克的,一个是美国对外战争和金融霸权的,这两部片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不输出情绪。
很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个人对国家的敌视,其更本原因在于个人把本该是一群人的组合理解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结果就是当这个理解成一个人的组织或国家或企业,做的坏事是很可恶的,做的伟大的事是有不轨之心的,无论做什么他本质就是坏的,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并无二致。
其实,无论是国家,组织,企业,都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便于理解和对话及凝聚力量而打造的虚拟名词(可参考人类简史)拿一个国家举例,国家里有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进而转化为政治诉求,侵略伊拉克可能就是能源企业的政治诉求,这对于当地平民来说很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是恶魔,因为一小部分资本家不能代替所有美国人。
同理,美国债务高涨,运用金融霸权印钞票,你能说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华尔街的资本家应当承担责任吧。
马斯克搞的火星计划,计划实现火箭的多次利用,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伟大的,而他一个公司也不能代表美国就是伟大的,马斯克只是国家的一个个体,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当看待一件事物时,不能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这样很幼稚。当美国在做坏事时,你要看到不是美国这个人在干坏事,以至于联想到,美国这个人有很多企业都是坏蛋,美国人都是坏蛋。
而应该清楚做坏事的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借用国家这个工具在干坏事,发射火箭,是马斯克在用公司这个工具实现他的太空梦,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在用国家的资源和机构在进行真理的探索,你在读书是你利用学校这个学术机构过去知识,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而作为主体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无疑的,但在旁观者看来,你做的事可能损害了我的利益,矛盾和阶级利益就此产生!
————致所有在用狂热的思想抨击一切的国人,多看点书吧,这样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脑中想了许多溢美之词,又觉得在这里发言可能需要更多的一些谨慎,或是另一种理性吧。埃隆·马斯克是一位人们可以撇开国籍撇开年龄性别认知撇开地球人此时手上做的事情,值得一句赞美的一个人。
有些人为了民族解放作出牺牲,为权力平等作出努力,有些人刻画不朽精神,有些人为国家争得荣耀,这些人在他们生活的百年间,他们是无可争议的伟大的人,但若放远目光,这些必然无法永恒,都会湮没在时间的潮流中,国家会衰落,政党会消亡,没有一个政体会长世永存。牛顿带领人类向科学迈近了一大步,爱因斯坦奠定了物理学上的两大基石,数千年之间人们都会为之传颂。若干年后当人类登上火星,开发太阳系,走向更广阔的宇宙之时,人类也不会忘记加加林,阿姆斯特朗,不会忘记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上的十四位宇航员,也许也不会忘记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埃隆·马斯克为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哪怕是向前一小步的试探。
航空航天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回到了最基础的共同点,人类上。空间站对接成功,几名美国宇航员和俄罗斯宇航员拥抱在一起,不需要夹杂过多思虑,不需要掌握同一门语言,以人类最基础的动作欢迎彼此来到太空。彼时我们互不相闻,但此刻和你同在于此。地球上美俄之争,肤色之争不可开交,但与这一片广袤浩瀚相比,如此游尘土梗又算得什么呢?
马斯克算是拿到了最棒的人生剧本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他出生时就获得的。南非出生,两次移民,转学又退学,依靠强大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了如今。而同是成为世界头部富豪的那些人,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贝尔纳·阿尔诺,或者,曾经也是雄心勃勃的马云?只有马斯克走向了太空,走向了宇宙。他有曾经面对媒体的腼腆,有面对连续三次巨大失败的不知所措,面对一次完全顺利的载人航空任务发言时的磕磕巴巴,面对数位航天前辈的轻蔑评价和出力阻止,他说,“他们是我的英雄,但这太艰难了,我希望他们能来参观看看我们在这里做着什么,我想这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喜欢看漫画和科幻小说,不会在公众场合说一些虚无缥缈的场面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亿万富翁,一个无比鲜活的人。
金柴夫妇又一次献出了极为优秀的纪录片。剧情如电影一般跌宕起伏,狠狠抓住了作为观众的心。一个好的故事若是缺少了优秀的讲解者必然也会黯淡不少光芒,剪辑叙事角度来说都无可挑剔,已经开始期待他们的下一部作品了。
“当你绕着地球转的时候,你看不到地图上所画的线和边界,你会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我们的家。”
回到太空
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就像游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触发事件新的科技会诞生,指引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很荣幸,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这载入历史的一刻。而马斯克就类似与GM,来执行这个操作,而且是让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的。
如果说,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那好吧,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一句话,马斯克就是神!
但是,马斯克自己都说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99.9999999999999999999…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片尾曲赞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