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5 “他们以甜言蜜语欺骗,其毒狠如毒蛇,满口毒咒和痛苦,所道之处只有毁灭和不安,他们心中漠视神的存在,他们夺走了我们主的心,他们勾结有钱有势的人,欺骗善良,颠倒是非,人性已腐败,为什么我们崇拜利欲?因为我们的远见已被内心所蒙蔽,我们从出生到死去,我们的主人,我们的主人,掌握我们,控制我们,他们如今是我们的主宰,醒来吧,它们就在我们四周。”
05:18 “看电视时就忘了我的身份,我是电视连续剧的明星,我有我自己的节目,电视新闻报道我的行动,我只要扬名立万便行,人们注意我、敬佩我,而我永不会老,也不会死。”
08:09 “我不喜欢无缘无故的被跟着。” “我也不喜欢无缘无故的跟着别人。”
10:29 “老哥,你对人生要有耐性。” “我的耐性都用完了。”
10:37 “这像是个疯狂游戏,每个人站在起点上,这叫生命竞赛,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疯狂踏着别人向前跑, 好了,我们在这里,现在,你可以使出任何手段,但紧记我会不择手段,把你打倒。”
12:02 “你们的注意力正被转移,我们活在一个被人控制的...,就如被催眠...,八个月前,一群科学家意外发现一种讯号正被传送...,社会中贫穷人口不断增加,法律和人权荡然无存,它们创造出一个被压制的社会,我们则是这鬼计的证人,它们以分离人类的良知统治我们,我们被引诱到一个陷阱,使我们对彼此漠不关心,每个人只顾自己营生,我们只要不察觉,它们就是安全的,这是它们原始的生存方式,让我们沉睡、自私、永远麻醉。”
15:24 “沉睡的中产阶级解体了,很多人变成穷人,我们变成它们的牛,我们变成奴隶,革命.....。”
1:01:48 “兄弟,生活就像婊子!够你烦半天。”
2022.5.12update
现在我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个表象世界之下一定有一个能够被看见的“本质”世界?
如果外星人要通过制造一个世界的幻象来控制人类的思想,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制造幻想本身,也就是说,把这个幻象以本质的形式呈现出来,将两个世界(幻象与本质)合为一个,彻底消除幻想,或者本质。
人们即使发现自己生活中幻象之中,试图发现幻象之下的本质,但戴上墨镜的那一刻,看见的却还是这个世界——这个安排会让我觉得更加合理(当然,“合理”的标准仅限于我自己)。
原评论2021.7.22
其实我最初没有把这些骷髅状的生物当作外星人,从未产生过这个想法,我下意识把那些生物当作与我们相异但又属于我们的人类,他们是人,只不过有着不同的外表,可能,阶级的观念已经深入我的大脑,导致我下意识把它们当作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不是外星物种。也可能是因为,“外星人”的体态形状和人类很相似,他们只是人类死亡后的样子而已,一群行走的骷髅。为什么导演要选择这样的妆化呢?是为了讽刺被统治的人类和统治者外星人没什么区别吗?即使外星人被推翻,大众依旧会被统治,不过是被自己的族群精英所统治。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trick,当我看到一个女人向主角递上新开发的隐形眼镜时,我突然觉得,也许,墨镜让人们看到了开发者想要人们看到的内容,这样就和他们想要抗争的外星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另一种被挑选过的现实罢了,谁能批评谁呢?都是一样的。
我很喜欢这些外星人的造型,其实并不恐怖,甚至有一种美感。
又加上了黑白滤镜,没有鲜艳直白的颜色,显得就更加像纯粹抽象的画面,而没有真实的、血淋淋的细节,有一种距离感,让我可以把它当作画来欣赏。
关于我们的protagonist,其实我是有些难受的,主角像是一个没有性格的人,导演想让他发怒就发怒,让他杀人就杀人,他没有一个固定的、一致的性格,就像个傀儡。而且,其他人也是,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我不知道是导演故意抽离了有血有肉的一面,还是他觉得这样的刻画已经足矣,总之,我对于主角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共情。
关于配角黑人兄弟,我最初很疑惑,尤其是从主角开始对教堂里的人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为什么这么警觉,他说他一直在白线之内,那就意味着他非常清晰地知道有黑线的存在,相较于其他一听到广播就头疼的民众,他更加清醒,他也许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选择服从而已,尤其是他们打架的那一长段,我一度以为他知道所有的真相,因为他就是不踩碎墨镜,明明他有那么多机会可以毁掉墨镜,他似乎一直在避开它。可后来证明不是,他只是想打赢主角而已。导演也许真的不擅长刻画人物的性格,有很多细节非常模糊,但又具有极大的诱导性,会让人推断人物接下来的行为,然后被推翻,这是我很疑惑的一点。
外星人通过鼓励消费主义,让民众极尽享乐而非思考,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不过那些标语出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些惊异,这些画面很好看。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主题过于明确而失去了细节的电影,有许多东西都没有得到解释,要不然就是模糊而过,比如,外星人去往其他行星的原理,比如,男主对女主的盲目信任,男主就没怀疑过也许他被人利用了吗?他戴上墨镜,相信他人解释的那一刻,他就成为了实现他人理想的武器,而非一个有自己判断的人。
也许,是他愿意相信吧,毕竟,他也没有什么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
电影讲了一个失业者无意中发现了看清世界真面目的眼睛,其后让工友加入,找到了组织,却被警察突袭,误打误撞闯进了发射器总部,破坏了发射信号,其他的人得以看到世界的真面目。
里面有三个主要人物:白人男子、黑人男子、白人女性。
白人男子留着80年代典型的发型,看他不时的秀身材就知道是一个打将。他一开始相信政府到后面看到真面目后开始杀“人”反抗,有很大的转变。
黑人男子一开始就是想要安稳,最后被男主揍了后戴上眼镜才看到世界真面目。
白人女性的行为基本上是花瓶角色,而且是“破坏性的花瓶”,镜头没给她好印象。
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粗糙,比如外星人都有空间传送技术了,竟然还不能抓住男主,让他在外面逍遥;又比如那一群反抗者聚会完全就是送装备+送人头,明明已经有传送手表了,结果只有男主两个人利用这个逃出来了。
不过,虽然情节粗糙,但它要表达的内核还是很有趣的。如果我们中有一部分是被外星人控制着呢?这个让我想起了《黑镜 第三季》中被植入控制装置的士兵向所谓的“敌人”开枪,却发现他们其实是正常人。
故事表达了对消费主义、集权统治、破坏环境的批判,但同时又将这些过错推到了控制了人类的外星人身上,是否有一种推卸责任、不能正视人类自身问题的感觉呢?
整体上,是一部比较有特色的科幻剧。
监视资本主义的兴起通过「免费」产品聚拢庞大的用户群,收集用户的一切行为数据通过AI和算法建立庞大的用户画像,把这些用户画像卖给各类商品公司,诱导用户不自觉的沉迷与消费,我们自以为是的「免费」实质是最昂贵的毒药。
而权力与钞票构建起今天的中国,被金钱、房子和欲望奴役着的他们失去了一切权利,精神的麻木、自由的失去、自我的阉割让他们一切向钱看,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钱成了万物的尺度,正如「哈维尔文集」所言,
“人们愈是彻底放弃全面改革的希望,不再对超越个人的目标和价值感兴趣,放弃“向外”发挥影响的机会,愈加把精力转向阻力最小的方面,大练“内功”,把心思用在家庭、居室方面。他们装修住宅、购别墅、买小车,他们满意地享受着选购这种牌子或那种牌子的洗衣机、电冰箱的自由,而没有分享经济决策、参与政治生活和发挥才智的自由。人们把真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的替代方式当成人性的生活。”
「商君书」的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当他们每天只能不停的奔波在房子车子金钱的欲望之中,那个最真实的「我」是什么,那个「存在的我」又如何在这权力欲望支配下的世界如何自由的存在。
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正如欲望是动力也是凝视你的深渊。
约翰·卡朋特,美国恐怖片大师,B级片大师。他指导的影片风格凛冽,类型突出,往往黑暗、阴冷同时又带着些冷幽默色彩。他善于营造恐怖、神秘气氛,制造心理恐惧,不靠传统一惊一乍威胁观众,而是以慢热的方式,引君入瓮,逐渐撕裂其心理防线。技惊四射的《血溅十三号警署》为B级电影缔造出一种全新的流行风格,1979年《万圣节》的重磅推出,则彻底奠定了卡朋特在恐怖片领域无可撼动的大师地位。
被中国影迷翻看度最高的《怪形》,凭借压迫的氛围营造,前无古人的特效模型,炸天的剧本故事,被科幻迷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第三类接触型恐怖片。他的《天魔回魂》《战栗黑洞》更是轻松挤进影史百大恐怖惊悚片排名。除了对于特技效果的偏执追求,约翰·卡朋特的影片在意识形态上也极为左倾,其影片常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呈现社会现实的另一面。他最具反抗性的影片,当属1988年上映的电影《极度空间》(They Live)。
《极度空间》以自雷•尼尔森的小说《早晨8点钟》为基础改编,故事涉及外星人对地球和人类的潜在控制。千万不要以为这和美国50年代兴起的,类似于《天外魔花》等入侵题材的电影,它表现的不再是对东方对西方渗透的恐惧和担忧,而是如《1984》式的对集权以及对消费主义的反讽和宣泄。
《极度空间》讲述了这样一个荒诞、喜剧,又恐怖的故事。男主角失业在街上游荡,到处是为找工作而忧愁的底层人民。
他凭借强壮的身体在工地找了份临时工。在黑人朋友的帮助下,去到教堂边的临时聚集地休息。
一晚,警察系统,暴力机关,搜查了教堂,抓走了神父和相关人员,接搜查之名推平了整个底层流浪人群聚集地。
贪小便宜的男主角去到已经人去楼空的教堂,发现了几大箱的盒子,打开一看居然只是一些墨镜。他失望的拿走一副,可当他带上墨镜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
那些琳琅满目的广告、杂志和商品在墨镜的透视下全都改变了模样。到处写着“服从”、“消费”、“占有”、“工作”等醒目的字样。更可怕的是,路上的部分行人,在墨镜的透视下,露处原形,原来他们根本不是人类,而是外星生物。
他们通过带着手腕上的名贵手表相互联系,利用警察系统控制,消除发现这一秘密的“叛军”。
故事顿时进入到有趣的激烈冲突中。《极度空间》为带上墨镜的男主角安排了两幕“大逆不道”,且违反常规的戏。一场是,带上墨镜,情绪亢奋,流着不安分血脉的男主角,打晕了前来捉拿他的警察,然后带着武器去到银行,对外星人类大开杀戒。
墨镜之下,似乎所有的上流阶层都是外星生物,那些穿戴富足的人都被定义为非人类,或者异化后的人类。
教堂的墙壁上,写着警醒的语句:They Live, We Sleep (他们无所不在,我们沉睡不醒)。
《极度空间》用夸张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隐喻了集权的控制手段和方式。影片中,电视的作用极为重要。80年代末,正是电视崛起的时代,《娱乐至死》《消费社会》《电视》,麦克卢汉的媒介论大行其道,都在关注电视这个新兴媒介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在影片《极度空间》中,电视成为了洗脑的工具,同时也是这群反抗者揭露真相的传播渠道。
但控制着传播权的外星生物,对此严加看管,异常重视。第三幕高潮,主角一行人来到了外星生物的总部,其中电视媒体部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而最后男主角也通过摧毁电视信号发射器,揭露了“真相”,让所有外星人在人类社会中“显形”。《极度空间》中将电视传播作为了集权控制的手法,控制不再简单的体现为暴力镇压,而是以意识形态的宣传,以精神控制的方式,潜意识的发挥功效。
意识形态论的提出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经典作品《单向度的人》中指出,
发达工业社会以各种方式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揭示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
《极度空间》里有一场被众多影迷吐槽的戏。男主角为了证明带上墨镜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与黑人朋友大打出手,两人来来回回打了将近20分钟。
这在当时的电影中可谓反类型的代表场景,这种夸张的方式,即是对当时电影形态的反叛,也是为了提醒影迷,要唤醒被控制的人有多么的不易。男主角的黑人朋友,期初再三提醒不要搅乱他的生活,他只希望安心在工地赚钱,可平日里,他又为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而担忧不已。但来到外星人总部时,他才彻底顿悟,
外星人笼络了社会上流人士,以金钱和名誉作为交换,让他们帮助其控制其他人类,垄断各行业的资源,像他这种底层人士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只是廉价劳动力而已。
通过电视宣传,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加上娱乐至死的社会氛围,大多数人都抱着影片中黑人的思维在生活,成为了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它压制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丧失了革命性,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最好证明。影片中,美式英雄主义拯救了社会,消灭了拟态现实,让外星人在各个领域显形。
可当现实从电视社会进入到网络社会后,新的“极度空间”也许正在悄然形成。约翰·卡朋特的《极度空间》中,有阶层区隔的社会本质,有上层控制的集权手法的体现,有权力者与暴力机关的合谋,外星人到底隐喻了谁不言而喻。《极度空间》是约翰·卡朋特作品中,意识形态倾向最为明显的一部作品,“They Live, We Sleep”的警句,穿过几十年的时光,依然能够叩问心灵,发出回响。
时间流逝,日升月落,什么也掩盖不了好电影的光彩。放在今天这个时代,影片表达的极权制度企图通过媒体给民众洗脑,让百姓只知消费,不关心其它,只管娱乐,不理政治,都从未过时。他们都是面具人,看似弱势的群体,其实也有部分觉醒的,依靠眼镜看清他们的真正面孔。戏剧的情节非常好看,现实的讽刺十分到位,粗糙的特技很是质朴,有力的结局让人深思。
多数自以为是的电影学者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就像特么的戴了墨镜的黄毛儿一样
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关头,导演让两个大老粗打了7分钟的架。
反乌托邦题材,剧情疯疯傻傻,动作版的《一九八四》。但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可以说是双重嘲讽!也就是说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直是用有色眼镜看着有权有钱的人!有权有钱的人都是如同外星人一样存在!控制着底层民众。PS:为戴眼镜一事,两哥们居然上演兄贵摔跤。。。笑喷~~~~
仍然想不通两个男主互殴那段为嘛那么长...
用科幻的外衣去影射现实,失业青年发现真相毅然决然地化身铁血战士拯救世界的段子看上去如此熟悉,卡彭特在结局还好好地拿自己开涮了一把;虽说那个影响走势的节点看上去有点太顺畅而显得生硬,但这种令人皆大欢喜的结局真令人爽得很。
2.5。重看節奏好慢⋯針對意識形態機器、虛假意識的直白批判,直接扣在雷根政權;可是同時又以複製著雷根政權對外戰爭路線的藍波式掃射,對付毫無發言主體性的外星人們,主角也以十分老派的逃避主義、個人主義英雄(工人階級)形塑,一口充斥性別主義的言語羞辱,噴在「醜陋」他者臉上。覺醒墨鏡。Kurt Russell式反英雄——狼狽與笨拙——的一個高峰,如:反浪漫,主角與紅髮女郎(Meg Foster,如Lauren Bacall有著Village of the Damned那些邪惡小孩或者Cat People的Nastassja Kinski的眼珠,構成的類外星人詭異形象)疑似將擦出愛情火花,但第一次被打下樓,第二次碰上爆炸,第三次發現她是反派;垃圾車翻找墨鏡;跟黑人buddy打架的白痴段落(飾演主角的這位本身是摔角明星),打超久,只為逼對方戴墨鏡⋯某種bromance的滑稽感。
讽刺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但讽刺得过于直白,真正好玩的是街机一般的拿枪扫射外星人的畅快感。顺带一提,只有我觉得这片子有很强的同性恋意味吗?黑人出场时的粉色背心,与男主角的深情对视,两人漫长的互殴过程,同住酒店,最后插足的女第三者还是个可耻的叛徒。
有些科幻乌托邦。戴墨镜突然觉醒的男主感觉自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开始了反抗之旅,最后还是没能改变世界。故事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好在很有隐喻效果。在没有清醒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周围人是人是鬼,亦或是外星人,就连你最信任的女人也会背叛你。就算你知道一切真相,你就要反抗吗?还是适应大环境,装糊涂?反抗的话实力不够肯定被灭,没了你地球照样运转。女主眼睛的确像外星人。
《看的恐惧》,世界其实不是你眼中的样子。卡朋特难得在片中放入些许黑色幽默的星点,肉搏甚至比结尾世界还原本来面貌的真相揭示还要有趣。对日后具有相同救世主气质的matrix也有影响。
哈哈哈 So wild!即使是烂的地方都烂得那么有范儿,这算是一个时代的魅力了吧……
虽然有些地方非常糙,但不得不佩服卡朋特的想法真的很酷,戴上墨镜就能辨别是谁要把人类洗脑毁灭地球,所有的广告都变成“要听话,闭上眼,等死吧”,还启发了黑客帝国呢,就问你怕不怕!然后@陀螺凡达可 短评里的问题,齐泽克说过的,俩人为啥互殴那么久,因为接受真相是艰难并痛苦的(大意)😂
3.5。第一部卡朋特。资本主义焦虑、反向殖民思维、极权控制的1.0幻想甚至带有仇富和反智色彩的社会意识杂交产物。所谓“They live,we sleep”,局限性无疑在于They和We的分立,但对Live和Sleep浅白大胆的呈现足以带来最直观的冲击力。B级属性真是双刃剑,决定了制作上被后浪超越的必然,也决定了气质的无法取代——和早期的范霍文一样,那种放任恶趣味于开创性奇观中自由飘散的气质,为他们所共有。
卡朋特老爹的阶级斗争科幻大电影,何其滴销魂啊,哈哈哈。
当十岁的我看完《世界未解之谜》和那一期讲UFO的《新闻调查》后,上露天公厕都会抬头看看天空。当十四岁的我把自己关在屋里连看了三季《X档案》后,在人群密集之地,总会下意识的去看每一个人的耳朵。到现在,我还在想:妈的外星人快来毁灭地球啊~
主题延续了《天外魔花》式的对于被“渗透”和被“操纵”的恐惧。尽管很多细节停留在只言片语的阶段,但作为科幻动作片,完成度让人满意,男一号的塑造让人信服。
失业青年发现世界处于被异族媒体洗脑的反乌托邦之中,于是奋起反抗。55分钟左右有一段近似长镜头的经典对打,非常nasty。地下集会和被抄窝这段会让人想起V中的相似桥段。
所谓的怪物就是个丑陋的资本家,只是在这里反映在了外表上,科技发达。人类是个无产者,艰难地抵抗资本主义的剥削。故事想法不错,铺垫太长,也讲的不深入,细节没到位,其实是搞笑片来着的吧
4.5卡朋特扩展了1984的极权主义主题,反而将八十年代末泛滥的消费主义进行了结合,以一个对资源过度浪费的阴谋论来统领这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其实通过眼镜这个物件,我们很容易发现背后的讽刺的意义,和外星人的战争比起来,更加困难的是人类自己之间的达成共识吧,所以那段打架戏拍了那么长时间,媒体在传播着虚伪的话语,电波控制着人脑,卡朋特对媒体价值的批判同样是深刻的,最后的封闭空间中的战斗让观众也看到了卡朋特标志性的剧情设计,不管是十三号警署还是《怪形》的科考站,《极度空间》中的地下迷宫同样能发挥幽闭空间恐惧的最大效能,不过《极度空间》中插科打诨让严肃科幻也变得轻松了起来
想了解美国中产阶级,就看伍迪·艾伦,想了解美国蓝领阶层,就看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卡佛),尼玛想了解美国失业人士、进城务工人员都在想啥,就得看约翰·卡朋特啊。哈哈哈
很直白很浅显的批判,但卡彭特是第一个这么拍的。作为一个备受群众喜爱的人民艺术家,卡彭特对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正确的迷信显然妨碍了影片的批判进入更深的层次。当然这片子本来就是拍给红脖阶层看的。不过影片最大的问题仍是,现实中更本不存在“他们”这个敌人,催眠与被催眠的都只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