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东方式的电影构思——由日本影片《情书》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年度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 细密的蒙太奇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后来,男藤井树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坠山身亡。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衍化成一部曲折生动但毫无特色的爱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独特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特意舍弃了三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而把笔墨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形成了《情书》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
影片情节发展以博子探寻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作为推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次动力,不断推进博子的情感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情感蜕变的过程。
时空层面。在现实时空中的情节采用外视角的形式,按照编导者的理性思维和情绪变化,表现两个女主人公在共同寻找“情书”之谜的答案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因素的联结,致使两
者或贴近,或远离,或若即若离。在回忆时空中的叙事则采用内视角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书》结构中的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里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编导者能使它们互为因果、互作经纬、交错递进,细针密线地编织起来,做到了天衣无缝,精妙之至。这正是日本人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戏剧家李渔所说的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则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相映成趣,异曲同工,是纯粹东方式的审美意识。
二、细腻而哀婉的情感表达
影片《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优美抒情中蕴含的淡淡哀伤,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粹、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凝塑了日本人那种心理敏感细腻的内倾型性格。环海的地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因此,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它与内倾型性格相结合,使日本人更倾慕清净、素雅,从而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执着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格外浓郁绵长。影片一开始,博子扫墓对男藤井树寄托无限哀思,归来后偶然发现藤井树的地址,潜意识中恍惚觉得男藤井树并没有死,于是萌生写信的念头。信发出去了,她本无意收到回信,然而,意外的回信来了。原来,身处异地的女藤井树患感冒在家休息,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出于好奇便回了信。从此,两个女主人公频繁地书信往来,唤起了双方一连串的回忆。博子在对秋叶的恋情中时时感到愧疚于男藤井树,这种心理的羁绊,感情的不自由,使她陷入矛盾痛苦中。于是,促使她探寻回信“真相”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执着。与此同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候就诊时,脑海里竟然闪现出中学时代男藤井树倚窗读书时的模样。这表明,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珍藏着美好纯真的往事。特别是在博子决意前往女藤树处了解真相时,不巧没有见到。当汽车司机无意中道出博子与女藤井树长得非常相像时,博子才恍然大悟,情节也随之发生突转,过渡到博子重新探寻男藤井树爱情真相的阶段。这里,编导精心设计了一个景深镜头,景深处是骑着单车的女藤井树缓缓前行,处于动势,成为画面中引人注目的活跃因素;而前景是伫足沉思的博子,处于静势,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双方寻找和期待的心情突现出来。当女藤井树擦肩而过时,博子脱口叫出她的名字,画面定格在女藤井树回头张望寻找的情景上。但转瞬间,她专注寻找的目光便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所遮掩,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痴情而执着的女孩遗憾地失之交臂。从而她们又开始了难忘而又略带哀伤的回忆。女藤井树在回忆中,把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树在书卡上写名字、用自行车发电对考卷、运动会上为男藤井树拍照等等点点滴滴的往事串联起来,深切地感受到了男藤井树对她纯真的爱恋,她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幼稚而美好的感情将是她弥足珍贵的财富,并使她从对父亲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出来。而博子则从回忆中真正地清醒过来:自己竟是男藤井树初恋对象的替代品。于是,她从痛苦的缅怀和思考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了秋叶的爱。但她对男藤井树的那一段挚爱仍然难以割舍,于是在秋叶的鼓励下,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博子面对皑皑无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你好吗?”以此来倾吐对男藤井树的思恋和哀伤。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地自语似回答:“我很好。你好吗?”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我。至此,她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感情蜕变和升华,由“过去”的我过渡
到“现在”的我,并预示着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恒”。
之所以较具体地复述影片中的这些情节、细节,意在说明岩井俊二如此这般地表现人物心灵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在西方的影片中是难以见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顽强追溯,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昔日暗恋情人的淡淡回忆,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纯”与“真”?不正是表现了向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执着精神吗?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追求真情的执着精神置于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编导者努力寻找和赞扬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情。因此,可以说《情书》中细腻的哀婉的情感是对今天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三、 方式的人生感悟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民族之花,是因为细腻的日本人以敏锐的心灵触角从樱花“开得适时,谢得利落”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壮烈中相伴着伤感。在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无常”观的体现。因此,大家极为珍视有限的生命,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机缘。这种把自己和对象同一化,与对象产生一种共感,或者可以说在对象中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是一种无常美感和无常哀感的调和。日本人正是从这种哀愁的艺术哲学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以达到“闲寂”或“寂”的人生境界。
樱花性格、茶道精神浸透在《情书》的整体艺术构思里,表现出岩井俊二的东方式艺术风格。男藤井树英年早逝,他带着与女藤井树的一段暗恋的情缘去了,带着一段把博子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而又无法表白的痴情去了;女藤井树把男藤井树这段纯真的爱恋情愫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博子在明了男藤井树把自己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之后,虽然感到若有所失,但她与男藤井树的那一段纯洁的恋情,却是铭刻一生的感情经历…这不正如同樱花一般开得灿烂,而又谢得令人哀伤吗?这不正是他和她们年青的生命里难得的“一期一会”吗?他和她们的这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将成为女藤井树和博子一生中永久的怀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一段又一段的情感历程中。他们追求感情的纯真、理想的情操、境界的美好……正是深切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
岩井俊二在《情书》里,表面上似乎没有阐释什么哲理,然而,那一段段淡淡的回忆,充满淡淡的哀伤,更值得珍惜,更值得怀恋,人生的况味正在于此。
当好莱坞大片以其光怪陆离的高科技效果编织着一个个银幕童话的时候,日本电影《情书》则像一首清新的小诗悄悄唤起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而且日久弥醇。
2 ) 秋叶先生虽然不是型男
1
作为渡边现任男友的秋叶先生第一次出场,是在工作间。秋叶先生包着头巾,戴着大框眼镜,穿着背带帆布裤,外形说运动不运动,说斯文也不斯文,一点儿不讨喜。
他说,是不是遇到什么好事啦?从你脸上就看出来了。
渡边犹豫了会儿,略有笑意。嗳。我在那个人的家里,看到他的毕业纪念册。
在和秋叶先生交往中,她似乎一直避讳他的名字,称他“那个人”。
她说,…尽管…我还是依那个地址寄了信,以他为收件人…就是因为收不到才寄的,因为我是寄到天国去的。
秋叶先生抿抿嘴,像个委屈的小孩。果然,你还是对藤井树的事情不能忘怀。他伸手捅捅渡边,再捅捅。那我们的关系要怎么定义…然后他搂住她的腰,吻了她。
2
第二次,俩人在工作间里分析那封天国来信。应该是午后,光线明亮。交谈不疾不徐,像温吞吞的茶。渡边最后宁愿相信这就是前男友的来信,并打算继续下去时,秋叶先生突然神情认真,声调短促,马上打断她。“不能。博子,我们不能这样!”看着渡边黯淡下去的脸,他又缓和了,“好吧,算了,但我会查个水落石出。”他后来的神色一直低沉阴郁。
3
没有秋叶先生的促成,依渡边的性格会去到小樽么?她也许会一直努力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中吧。秋叶先生的“捣乱”,让藤井树写信来说了再见。渡边失魂落魄,像梦的结束。她像棵苇草,又柔又韧,柔弱寡断的是外壳,坚韧绵长的是思念旧人的内心。秋叶先生把信揉成一团,她拣过去又小心展开。秋叶先生恼怒起来。“藤井已经不在了!他更不可能写信给你!”顿了顿,又苦笑着说,我很难过,博子。你总是坐这边的位子。我们三个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是坐那个位子。那时候我们都想约你出去……要是我先主动的话,现在怎么可能会这个样子…
去小樽看看吧,找找另外一个叫藤井的人…
安静的房间,木质桌凳,咖啡徐徐冒着热气。秋叶先生又达成妥协,他向渡边看似轻微实则严重的固执妥协,向自己漫长深沉的爱妥协。镜头拉高,两个人隔着张桌,似隔着条宽阔的河流,河流里沉没的是渡边成为历史的恋情,要迈过去很艰难。
4
他们在积满雪的小道上徘徊,最后看见了那个红色邮箱。
秋叶先生抽根烟,喃喃地说,我们还蛮疯狂的呢。印象很深的是秋叶先生火红的围巾。他把围巾包在头上,在阳光下踢雪玩儿,偶尔过来看看蹲在那儿正给藤井树写信的女友,她写:他在三年前……然后她看着秋叶先生的眼睛,又把那句话划掉了。
准备回去时,渡边在车马横流的街道上竟然看见了藤井树,她裹着厚实的棉衣,蹬着脚踏车出来寄信。她这么远远地看着她,看着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她感冒了,有些瑟缩。她不禁轻轻地喊了她的名字,小心地,甚微地,探询似地,叫了她。
她回头了。隐约地,但很快被汹涌的人流淹没。她没有看见渡边。找不到标的物的空茫眼神。
彼时,秋叶先生正热情地和朋友闲谈,把行李装进汽车后备箱。对两个姑娘之间的那点儿小发生一无所知,更无法知晓女友现在心里的暗涌。那些阴柔的情绪啊,如漫漶的火焰,腾地在她心里烧灼起来。她站在人潮中,像一只中枪的麝鹿,快要倒下了。
5
秋叶先生在阳台上唱歌,望出去,层层叠叠的房屋像奔腾溃散的血管。他顿了顿,轻快地说,呐,那座山要不要再去爬一次看看?…去跟那个家伙打个招呼。我们去吧。
俩人走在蜿蜒山路上,冰天雪地,秋叶先生讲着他朋友被戏称为尾熊的笑话,兴致勃勃安排好了一切行程,渡边默默地跟在后面。
她想做逃兵。上山对渡边来讲,就像揭开一道一直未痊愈的伤疤,她太怕疼了。秋叶先生皱紧眉,“你是为了什么而来?不是为了忘掉那件事吗?要忘掉才行啊!”
镜头倏然拉远,茂密丛林中的小路,两人又一次对峙,有乌鸦的鸣叫,万籁俱寂。
6
山间木屋的橘色灯光,在寒夜里亮着。尾熊架着锅子煮起食物,招待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和秋叶先生平静地谈起“那个人”的死亡。当他问起“你是否还想爬”时,秋叶先生脸色凝固,“嗯…?嗯……不过没办法了,我已经感到恐惧了。”是啊,秋叶先生到底是对山难恐惧,还是对女友心里那块阴影恐惧呢?也许尾熊觉察到了,他瞄了瞄渡边,然后微笑着给秋叶先生再倒上一杯酒。
他们哼起歌,“那家伙最后唱的歌…真令人感伤,人不在了…歌声还依然荡漾…”
我的爱在蔓延,伴着南风……
秋叶先生还不忘调侃,“他为什么最后要唱这歌,他不喜欢松田圣子嘛。”是啊,人已经故去了,生者除了缅怀,还应该有积极的态度面对啊。
7
他指着那座山。“你仔细看看,藤井就在那里。”渡边从颔首不语,到终于抬起头。秋叶先生走上前,双手合拢在嘴边,大喊“藤井!你还在唱松田圣子的歌吗?那边会不会冷呢?博子现在是我的了!”末了,自己轻声地装作回声“好啊…好啊…好啊…”,他转过脸去看她,“你看,他说好。”
他扳着渡边的肩,用力地推她向前。“和他说句话吧,多少会有抱怨和思念吧,去。”她犹疑地看向他,缓慢地挪向前,一小步,一小步,步伐越来越急,最后几乎跌跌撞撞地奔跑起来。秋叶先生有些哽咽。她摔倒了,大衣滑落,只着橘红的毛衣,她转过头看向秋叶先生,两个人相视而笑。她喘着粗气跑到远处,对着雪山用尽气力高喊。
你好吗?我很好!
你好吗?我很好!
她喊到喉头哽咽,终于掩面痛哭。一望无际的雪地里,她的身影在初升的朝阳下兀自立着,泪水像一场迟来的暴雨,宣泄而下。远处尾熊先生问秋叶先生怎么啦,秋叶先生微笑着说,不要吵她…
end
他知道她一紧张就会用关西腔说话。
他对她说,去扫墓时,“拜托藤井了,希望能让我和你结婚,我也顺口说他已经自由了…你也可以自由。”
他从无抱怨,隐忍地爱着她,一步步引她走出阴影,快三年了,如抽丝剥茧,急躁不得。
他小心地呵护着她的伤口,尊重她的历史,又决绝地打碎她自我麻醉做幻梦。
他知道,从爱上她的那天起,就只有做个具备强大忍耐力的人,才能完完全全地拥有那个姑娘。因他视她若珍宝,而生者,永远无法与故人竞争。
3 ) 回忆过去的时光,那也是写给初恋的一封情书
第一次知道岩井俊二这位导演,就是通过《情书》。大学时期的我很喜欢看日剧,当年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其中有选修课可以自选,于是热爱日剧的我选择了日本电影赏析的课程。记得当时上的第一堂课,老师就给我们放了《情书》。从此我知道了这位有才的导演,知道了那名清秀的少年——柏原崇。之后的我看了岩井俊二不少的电影,比如《花与爱丽丝》、《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但是《情书》一直是我的最爱。
影片开头,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一个身着黑色衣服的女生博子就这么躺着,没有呼吸,如同死亡了一般。突然女生喘了一口气,她起来,仰望天空,背景音乐响起,她慢慢的离开,直至变成一个黑点,甚至连黑点也看不见。这是电影开头的第一幕,背景音乐简单而优雅的响起,按着自己的步调慢慢的发出声音。在这一幕中,博子躺在雪地里以及仰望天空,导演给了特写镜头,接着就是用全景拍了一个长镜头,镜头并不怎么移动,画面里博子渐行渐远。当看电影开头这一幕的时候,我完全被这场景吸引,整个场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然而这雪景真的好美,配上这音乐,只剩下享受。但是当我看完了电影,我才知道,博子躺在雪地里应该是想感受死亡的滋味。因为她的未婚夫就葬在这个城市,他现在就躺在这底下,在这个雪地里。或许博子是觉得这样能感受未婚夫的感受,能离他近一点。此时的博子是绝望的,悲伤的,她深深的怀念着死去的未婚夫。电影的第一幕一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导演用简单的镜头,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观众,仿佛一个故事即将娓娓道来。
紧接着画面转到墓地上,与雪地的场景不同,这里的人开始多起来,吵闹的环境与上一个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样一个吵闹的环境中更显视了博子的悲凉与孤单。充满绝望的博子来到未婚夫的家里,她开始翻閲未婚夫的过去,在毕业册上她看到了男主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她将地址记下,给那个地址寄出了一封写给死去的未婚夫的信。也许她觉得那里是未婚夫开始的地方,或许人去世之后也会回到那里,所以她寄过去了,那是一封寄往天国的信。然而意外的是她收到了回信。通过几次通信以及后来的探访,她渐渐明白,那个地址不是未婚夫的地址,而是与未婚夫同班并且同姓名的女生藤井树的地址;而可笑的是,那个女生竟然与自己长得非常的相像。女生的直觉让她觉得两个藤井树之间,应该不是普通的同学关系,应该有更多的故事。博子说想更多的了解未婚夫,所以让女树跟他讲他与男树的故事。随着信件的一来一往,一段被封存的美好初恋被挖掘上来。
电影用这样一个独特的方式为大家送上了一段美好的初恋的故事。影片中经典镜头很多,除了开片的雪地镜头,还有男树站在图书馆窗口,风吹进来,窗帘被吹起,男树在窗帘背后若隐若现,这也是经典镜头之一。还有博子在雪地里大声的反复呼喊,“你好吗?我很好。”这个镜头也很经典。导演的镜头一开始在女树与博子两边切换,女树躺在医院病床上说,“你好吗?”博子在雪地里大声的呼喊,“你好吗?”镜头又切换回女树,“我很好”,博子在雪地里,“我很好。”接下来是,博子一遍遍的大声反复的说着这两句话,一遍遍的把内心的抑郁呼喊出来,最后她开始哭泣。这时候的博子已经将那段逝去的爱情放下,这是她告别她的初恋(男树)的方式。
电影剧情的很多细节设置也让人感到甜蜜与美好。比如男树恶作剧女树,给女树带纸盒子。比如男树故意拿错卷子,让女树主动找自己换,并为了能多待一会儿,故意说看不清,让女树自行车手动发电,慢慢的看卷子。比如男树故意借很多没人看的书,只为能冠冕堂皇的在借书卡上一遍遍的写女树的名字。电影中很多这样的细节看的人心里甜甜的,想要谈恋爱。最后当女树看到借书卡上男树画的自己的头像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男树是真的喜欢自己。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曾经喜欢过男树,她才发现原来那时候他们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这是一场迟到的初恋,泪目。。。。。。有时候我在想,女树与博子的一封封信件是不是也算女树给男树的情书?回忆过去的点滴,用文字把它写下来,这一封封的信件虽然是寄给博子的,但是故事却是男树的故事,这应该也算是一封情书吧,可以是写给男树的,也可以是写给初恋这件事的。
电影《情书》无论从剧情的设置,还是画面以及导演的镜头语言、背景音乐,都可谓经典之作。在导演的镜头下,一段被封存的初恋以巧妙的方式慢慢的被挖掘出来,向我们展示了初恋最原本的美好,那是青春时期的一份悸动。
~~~~~~~~~~~~~~~~~~~~~~~~~~~~~~~~~~这是分割线~~~~~~~~~~~~~~~~~~~~~~~~~~
听说,岩井俊二导演又有新作了——《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期待中。
<图片1>
4 ) 青春只有一次,是你选择这样委婉的爱。
曾经你是个自卑又胆怯的人。会喜欢一个人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还死磕着不说。
做出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看着他恼羞成怒的样子,你总是觉得快乐无比。
暗恋总是有种莫名的兴奋,不表露,不作为。像个旁观者一样远远欣赏。
暗恋的时候有很多秘密。你也像所有陷入暗恋的白痴一样会和一颗树说话。
对于那个被你暗恋的倒霉蛋来说,你真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在网上假扮陌生人和他搭讪;
在BBS上搜出所有他的足迹然后跟帖;
上课的时候坐在他后面画他;
去买他正在看的书听的歌然后故作知己状;
没头没脑地说那谁谁有空咱俩去喝个酒吧;
小心翼翼跟踪放学的他只为知道他的详细住址;
当有机会和他单独呆在教室的时候,火速抄完了黑板然后招呼也不打就拉开门逃跑。
也会在关上门后遗憾万分倒数一百才舍得下楼,走得够远后回头看灯火通明的教室,默念一句,某某,我爱你。
.....
虽然知道被你暗恋的家伙不见的有什么好,也分明知道这样一个人的游戏无奈多过有趣。但还是选择暗恋。
对于爱情来说,不需要恋人的称号,也不需要时刻在他身边。
他像一道绝美的风景映在你心里,可以欣赏就已经足够美好。
一个人的电影婉转又优美,神经质的爱让你害怕他像一道光在你的生活里只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一刻你很爱他。你的爱超过那个和他高山流水的A,和他心有灵犀的B。
你的爱让他很崇高你很渺小。
你的爱不够壮烈,但是最安全。
在世界末日来临,你还是选择在他身后小心翼翼地欣赏,笑得无比满足。
你的日记成了他的专属领地:
几点进班,
以什么姿势喝水,
和哪些人聊了天,
休息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
你的爱暗潮汹涌,却不露声色。
曾经憎恨自己的胆怯,居然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
也后悔自己只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并假装他们不存在。
这就是你一个人自编自导的独幕剧,对于那个被偷拍的男主角你只能抱歉地继续侵犯他的“版权”。
这场电影被所有正经历的人忽略被所有经历过的人忘记只有你还记得,偶尔在一个人的时候想起某个微小片段,仍然忍俊不禁,为自己的琐碎,为他的迟钝。
青春只有一次,是你选择这样委婉的爱。
只是那个傻瓜居然这么多年来都没发现,有另一个傻瓜曾用她最美好的时光和最纯粹的感情,爱过他。
卡列宁の微笑
5 ) 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
太多的人说爱《情书》,爱的其实不过是透过它所看到的自己的青春过往。对我来说,《情书》是那种只能看一遍的电影,我迷它爱它,被它感动为它流泪,但是这样的感情只能有一次,就好像电影里那段截然而止的恋情那样,再有的,就只剩下对回忆的痴缠,再流泪,也只为了自己有过的曾经。
博子的丈夫藤井树三年前在一场山难中去世,因为无法抑制自己对他的爱恋,博子循着树留在同学录里的当年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家庭住址写了一封“寄往天堂的情书”给他,没想到,却意外的收到了树的回信。原来,信寄到了当年与藤井树同名同姓同班级的女子手中,而为了多了解恋人中学时代的信息,博子和女藤井树开始了书信往来。在女藤井树对于男藤井树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一份青涩的感情浮出了水面。
渡边博子是全片最压抑的角色,同时她也引领着影片的走向,由闭合到打开,由不舍到释怀,博子的道路是开放性的,在寻找丈夫的过往的同时,她也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一次穿越。而博子和男藤井树又是相似的,他们对待感情的不坦诚和不善言辞简直如出一辙。男藤井树会选择博子,不仅仅是因为她和女藤井树有着相似的面孔,更是因为她与他相似的气场。可以这么说,男藤井树通过博子,完成了他对女藤井树的那场迟来的告白。
日本人迷恋两样东西,死亡和雪,至黑和至白。渡边淳一至今念念不忘的,是长眠在阿寒水底的纯子,他说时间只会毁灭爱情,这也是他一直保持单身的唯一原因,同样的,川端康成的《雪国》里,也弥漫着这种爱情里最最哀婉的调子——“徒劳的爱”,徒劳,说白了就是“来不及”。当你知道你爱他时,来不及了,他身边已经有人了。当你知道他爱你时,来不及了,你就要嫁人了。而这种“来不及”在《情书》里更是以死亡这样强硬不可逆转的方式将剧本的悲剧氛围推到了极致。
可能因为我是个悲观主义者吧,我看《情书》,没别的感受,就两个字,伤心。为里面所有的关系伤心,无论是斯人已逝的惆怅还是欲语还休的心动,就是伤心,片头曲一响渡边博子一仰头我就未语泪先流了。我周围有好几个男生都和我说,他们最爱的片子是《情书》,最向往的感情,就是很“情书”的那种,我男朋友更是以“不能看我会哭”这样的理由,来拒绝我热情洋溢的邀请。这种现象很有意思,绝不能完全归结到男人们都拥有“得不着的都是好东西”的坏品味,试问,谁不喜欢那样的感情呢?那么纯洁那么脆弱,像初雪一碰就化了。我们都愿意想起他来时,出现的是那个躲在雪白窗帘和煦阳光底下的纤细少年而不是一个窝在沙发里喝啤酒吃爆米花的胖子。唯一的方法,就是离开,在他还是个纤细少年的时候。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女藤井树在前面骑自行车,男藤井树从后面超上来,往她头上套了一个面粉袋子,然后在她的尖叫中得意的离开。我觉得这一段比之后的借书卡告白更能体现他对她的感情,欺负,是那些青春期男孩子们最可爱和最腼腆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虽然女藤井树后来在信里说,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很令人困扰的,但是,这样的困扰又何尝不是甜蜜的,你们有着相同的姓名又同时被选作图书管理员,这样一对被卷入缘分中心的男女,又怎么可能一边抑制不住的相互偷看一边说着否认对方特殊性的瞎话呢。女藤井树父亲的忌日,男藤井树去她家还书,但那分明是为了见到她的一个小小的借口,看着他结结巴巴的说着类似节哀顺变的客套话,即使是笼罩在丧父阴影下的女藤井树还是报以了灿烂的笑容,那一刻,只要见到他,就是晴天。
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你们知道总有一天你们会心意相通,但不知道究竟会在哪一天,这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纯洁版的“最好的时光
比起开朗的女藤井树,我更喜欢博子,因为她的勇敢和坚强。若不是博子的坚持追寻,那一段尘封的感情可能不会有重见光日的那一天,而又是她的放下,成全了另一段情缘。放下执念,放下怨怼,放下远去的爱,她在雪山脚下的那句问答,不仅仅是传达给男藤井树的情书,也是给予自己的勇气和信念,于此同时,远在医院的床榻上,大病初愈的女藤井树也喃喃的重复着这样的问答,在这一刻,博子强烈的感情终于将三人连结。《情书》,不仅仅是指博子寄给男藤井树的情书,更是博子和女藤井树之间的书信,一份感情,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即使天人永隔,它也依旧被完好的保存在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页。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部渡边博子的电影,除了最后的释放,她几度克制着自己的悲哀,这种克制,最终以“放下”这份厚礼给予了她回馈。追随着她脚步,接近她的,同时也是自己的记忆,透过她的眼睛看这个纯白的世界,透过她的口,对久违的他说出那一句——“你好吗?我很好。”
岩井俊二的镜头在小樽的冰天雪地里缓缓流淌,悲伤的,感动的,遗憾的,来不及的,所有的一切都融化在了女藤井树那将流而未流的泪水里,她手忙脚乱的想把那张借书卡收起却发现自己穿的衣服没有口袋,于是,只能将它再度夹回书里。这是她无处安放的初恋,就让它回到最初被发现的地方,这份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和尘埃,和时光一样,将在永恒的寂静中获得安息。岩井的电影里,从来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争端和言辞,一切都遵循时间的原则,开花、结果、衰败、腐烂,融入泥土后,又是一片繁荣昌盛。他的哀而不伤,恋而不痴,沉而不沦,使得《情书》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同类题材中的翘楚。
最后,想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这是给给你我,也是给时间最大的尊重。
6 ) 似水年华忆情书
合肥晚报“我爱菲林”
文/饭小鳗
我总是对回眸那一瞬的美,有无法割舍的情怀。
这种美,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艳丽,更多是那一刹那的怅然。我想,关于这一点的审美偏执,还是岩井俊二,还是他95年的《情书》。
是人潮涌动的街头,是飘雪的寒冬,是单车上的女藤井树,因为博子不确定的那一声轻轻地呼唤,钢琴随着单车戛然而止,但是那个回眸的镜头却长久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国内发行的版本,《情书》的封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山美穗扮演博子是在雪地仰头的那张海报,白色的雪地,白色的天空,飞落的白色雪花落在穿着黑色大衣的中山美穗黑色的短发上,映着的却是中山美穗仰头的侧脸;另外一个版本,是中山美穗扮演的女藤井树在人潮中单车戛然停止而回眸的那一刹那,模糊的人群,淡化的背景,只有中山美穗那茫然而探询的眼神是清晰的,和着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寂静。
很多人偏爱那黑白的海报,我却念念不忘作为女藤井树时中山美穗那一瞬间的美。
或许人都是顽固的,总是坚持地不肯忘却似水华年般的青春里,打动自己的第一个镜头,第一种声音。
博子给藤井树写第一封信,你好吗,我很好。后来博子在男藤井树出事的那座雪山,在苍茫的天地间,终于喊出自己满腔的挂念也喊出自己的自由:你好吗,我还好。
还是只有这六个字,但是这种声音却如那个镜头一样,钉在了画面上。——爱到深处,还有什么言语能够比这六个字更加饱满?
到这里,还有谁,能够忍住不动容?
爱情的爱,关于初恋。
男孩曾画了一张女孩的素描,在借书卡的背面。他把借书卡夹在书里,请那女孩帮他还回图书馆。女孩没有留意,在她踮着脚尖,将藏有男孩心意的书放上书架的那一刻,阳光从窗子洒进来,将女孩罩在一片金色之中。
年少的恋情,喜欢一个人,只是不停地在自己并未读过的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那也是她的名字。
青而不涩,甜而不腻,纯净得有如镜头里那漫天的飞雪,让人忍不住回忆自己的年少轻狂里,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使自己翘首期盼却又始终没有勇气开口表达,直到命运让彼此终于错过。
我想柏原崇扮演的男藤井树始终是爱着——起码思念着女藤井树的,于是博子在后来得知女藤井树和自己长相相似后,终于对着男藤井树的妈妈哭,便让人也心酸起来。
我一直记着那个片断,中山美穗哭着说,我不能原谅他。
其实她早就原谅了他。
小樽只是死去恋人国中时代暂居过的地方,她却想方设法要走进那个地方,或者说走进那段时光。
爱一个人,便想了解他的全部。
这一点女人尤其执着。即使不小心知道了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替代品。
那么从这点上来说,中山美穗饰演博子的时候,确实应该精致而优雅,而演女藤井树时,也的确是那般爽朗甚至冒失。也正因为这样,女藤井树在国中时始终没有发现那些卡片。
青春的爱情是场祭奠。
男藤井念着女藤井树,博子念着男藤井树。女藤井树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个好友的爱。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藤井树回忆起了那美好时光中藏着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记了短暂时光中的一个影子,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在电影开始时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难离去。
岩井俊二无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够用《莉莉周》来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书》始终以纯净的姿态,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乐除了一首松田圣子的日文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修葺着如飞雪和樱花般意象的伤感。直至谢幕,眼睛和耳朵都会轻轻地生疼。然后回忆起来,只有那个午后的图书馆,男孩在窗边看书,女孩在忙碌着整理书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气。风将白色的窗帘吹得飘起来,在男孩年轻的面庞前飞舞。多年以后,男孩已不在人世,图书馆里依旧阳光明媚,白色的窗帘依旧在风中飞舞。
这便是似水年华,即使很多年后还是一样的风吹到脸上,但是我们依旧能想起多前的那个午后,和那个人。
影片的结尾,一群女藤井树的学妹告诉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秘密。那幅藤井树的侧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树的心灵最深处。藤井树不说话,用手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
此时碧空如洗,落叶缤纷。
2004年9月 上海
如果知道女朋友爱上我是因为我像她曾经爱着的人,我会崩溃
當她的遺憾終於放下,另一個她的遺憾卻才正要展開。重看發現自己記錯了結尾,記憶中的藤井樹站在玄關讀完了那張書卡,立刻嚎啕大哭不能自己,重看卻發現她不在玄關也沒有嚎啕,而是僅僅掩嘴含淚。這麼明顯的情節,怎麼就記錯了呢?還是,那個曾經嚎啕大哭的,其實是我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看一直没看……四个主演竟然全部都是双鱼座……所以真是一部极其双鱼的电影……暗恋的极致……但导演却是水瓶座……
那些没有开口的告白,最终还是让你听见了。
这个人偷偷爱了你大半辈子
无论如何都会流下热泪的电影,五星又怎么够!
一个英语考27分的人哪会在意什么break的过去式
十年都没有第二个人借过追忆似水年华只能说这本书真的很难读
暗恋的极致
2000年,本人看得第一部文艺片,当时不知道啥是文艺片,表面上洋洋得意,认为自己算个文艺青年了,内心里无比的可惜那一块钱,因为本来是租《唐伯虎点秋香》去的。被人租走了才不得以看《情书》
用一个男人的死亡、一个作为替代品的男人的包容,一个作为替身的女人的悲哀和一个女人半生的迷茫表达了一种叫做暗恋的情绪,我是不理解的,用我的三观来看,这是个悲剧,但诚然能表达清楚这样一种人类的情绪,也是不易。。。,
关于藤井树的种种回忆,是你拥有的,我把它寄还给你。
真的救命啊看得我满脸问号,我无法理解电影的展开方式,暗恋的细腻美好要从发现自己是白月光替身的这种角度来切入吗🆘
也许每人都有似曾相似的故事,逝去了才追悔莫及。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不好意思,这么多年了,我就靠这个活着了。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彩云易散琉璃脆,水仙已乘鲤鱼去
最后卡片翻过来后,我真的哭了。
翻过来的卡片,肖像,是初恋回忆的完美情书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