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冷门,居然达不到给出豆瓣评分的观影人数。 1、给万元户挂光荣匾,是政策变化的需要。从前是穷光荣富变修,现在是鼓励发家致富,万元户是大家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2、但是有人不愿挂匾,一则是怕政策再变,割尾巴前事不远;二是怕枪打出头鸟,引来各种摊派。 3、88年的时候在北京上研究生,每月58元助学金,穷得叮当响,然而听说社会上有人富了。 4、“农民富了”是当时普遍的说法,然而这是对富的误解。1978年,我国人均GDP185美元,属于最不发达的水平;1988年人均GDP达到283美元,依然是最贫穷的水平。然而十年时间,增长60%以上,确实比以前“富”了——至少基本都能吃饱饭,多少有个油盐钱。 5、电影比较写实,拍摄场景中的房屋、道路、土地、庄稼、服装、家具家电等是那个年代真实的模样,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6、6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会唱“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那时的繁荣富强……唉,真是蜜汁自信!
7、突然想起《女人是老虎》:“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见到千万要躲开!”
8、我年龄小,读书少,你不要骗我好不好?!
PS.想起一件事:87年上研究生时,每月助学金58元。88年夏改革物价闯关(从计划经济的国家调拨定价机制转型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半市场定价机制——价格双轨制),全国物价暴涨,引起第一次抢购潮。于是学校又每月发9元物价补贴,每月合计67元,直到90年7月毕业。
90年7月毕业后,发配回老家18线县城的教育学院(成人大专)教书,每月工资142.5元,立马觉得富了!老婆当时也才重庆调回来,在一国企工作,每月127元。小县城物价便宜,猪肉(二级肉)大概每斤2.2~2.4元,于是放开了吃肉。当时每月开销都有详细记账,大概每月吃猪肉42~46斤,估计80%是我吃的。
毕业前90年5月的时候体重114斤(身高1.72),91年2月竟然是142斤。
MD,老子也终于富了,富得冒油那种!
“乡政府决定对乡里的“万元户”挂匾表彰。乡镇企业办公室主任贾怀仁被派到七里铺了解情况。恪守“不露富”准则的“万元户”王满福,推说没钱,拒绝挂匾。而他弟弟王满喜唯利是图,并与贾怀仁相勾结。王满喜想与“活财神”信用社李主任攀亲,儿子却爱上了演员魏娜。”
太乱
前面剧情没有把主要人物突出,场景切换太快,显得有些乱。梁振华的角色给片子加分了。
挺敢拍的🧐搭戏台子听戏吃早餐那一段纪实性太强了,有纪录片感觉了
也许是王导最好的一部
讲的是八十年代农村农民发家致富背景中出现的社会风貌,总体不错,片尾破塔象征旧秩序的崩塌,摩托车响声阵阵则象征新秩序的逐步建构与取代
表演状态不错,剧情乱了。
王好为故事片最佳!现代化和传统封闭社会的共存,人物在环境里欲语还休的潜台词,最后踏实的满福被时代的浪潮掀起的灰尘覆盖,他看不懂,但他被无情落下。
“......那好名声,卖那几个破粽子,下辈子他也骑不上这四千元的摩托车。”
放到现在 不敢拍了
是啊,也是有这样子的一位菇凉的撒
童年的收音机 (2009) 一个地方拍的
那个时代全社会践行黑猫白猫,最后反面人物的无罪释放与那句4000元的摩托车很说明问题了,赶山会的片段纪实性很强。
前面有点乱,不过结尾不错
影片最后连开放结局都不算?没感觉出什么,但是讽刺意味显著!!!
各种的看下,觉得挺好的
北京人艺梁冠华和李光复两位老师也曾有过短暂的“成家班”生涯?在1988年金匾背后。前者演的是投机倒把暴发户二代,后者则是好吃懒做的村子二混,嘴里哼着“冬天里的一把火”……看得出王好为导演对于改开八零年代港台流行文化的大举入侵还是有着较强烈的排斥心理。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584244551/
80年代农村记实。梁冠华早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