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

完结

主演:黄景瑜,许魏洲,林枫松,陈稳

类型:电视剧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6

 剧照

上瘾 剧照 NO.1上瘾 剧照 NO.2上瘾 剧照 NO.3上瘾 剧照 NO.4上瘾 剧照 NO.5上瘾 剧照 NO.6上瘾 剧照 NO.13上瘾 剧照 NO.14上瘾 剧照 NO.15上瘾 剧照 NO.16上瘾 剧照 NO.17上瘾 剧照 NO.18上瘾 剧照 NO.19上瘾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小人物的生活姿态

人生,只是无数的姿势而已。爱恨情仇,聚散沉沦,悲欢离合等等都列于其中。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拼命挣扎,还有的随遇而安。但当这些所有一切都分崩离析了,建立之后到消亡这个过程里面,倘若给予的压力太多到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身处其中的人或许便会回归到一切宛如初见的状态。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当中,无助而脆弱地蜷缩成为弓的形状,是安抚自己的有效姿势。亦能够感觉到一些虚构出来的却是主观存在的温度。

但同时,泄露出来的秘密却不仅仅是安全感的缺失。

或许电影所使用的多种蒙太奇方式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迷茫的主题:高速剪切、局部放大、镜头的特殊视角处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前方,究竟将要带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去到何处?

线索一:电视。
Harry的母亲Sara是电视迷,这一身份折射出她的背景:未曾受过教育,孤苦无依的老年妇女,深度渴望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以及节食减肥的困难——看电视成性的人,特别是女性,总是会喜欢随手放一些零食的。而片头Harry与朋友拉着旧电视穿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更是预示了电视这一物事在电影当中的重要性。

同时,所有情节展开都与电视有关。Sara因收到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秀上镜的邀请而立志减肥,以便于穿下当年出席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穿的被故世的丈夫盛赞的红色礼服。整个故事也是由此而铺开。

线索二:原声。
当Harry与朋友拉着破旧的电视走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影片当中重复了多次的主题音乐也随之播放出来。由轻到重,由缓至急。在片中多次出现情节转折的时候,Harry的毒品生意受挫,流亡,Sara出现幻觉,入精神科治疗等处都配合了同样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似乎,预示着四个主人公将要来临的前进轨迹。

线索三:颜色。
Sara最钟爱的也是最最风光的红色,头发向往的也是曾经的眩目红,但是事与愿违,邻居为她在家DIY染发却变成了橙色,偏差只有那么一点点,看来却显得有些滑稽和诡异。Harry的梦中Marylin的完美形象同样也是一袭红色短礼服,或许是对于他高中时代母亲形象的怀念,或许只是为了表现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对Sara的爱。但我不得不说Jennifer Connelly真的适合偏向烟熏的妆容以及黑色为主的服饰,与她自身气质相当吻合,也向来对J.C.的印象都是扮演着这样一些为生活所苦的角色,看到她的黑发及浓重的黑色眉毛就不由得将思想演变得哥特。同时情人Harry也是一头浓重的黑发,相信阿罗诺夫斯基在选角上面也是下足了工夫的。

线索三:季节变换。
不知道英文当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谚语: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次阿罗诺夫斯基玩了一次大颠覆。影片从夏天开始看到希望,秋天加剧痛楚,冬天变本加厉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的不可承受,却始终不见遥遥不到姗姗不来的春天。

线索四:床与蜷缩,安眠(或许吧……)
结尾处四名主人公在饱受了身体以及精神摧残之后,躺在床上的姿势都是向左侧卧,蜷缩成为一张弓的形状。抱紧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么一些虚妄的温暖。

……

个人更偏好于《梦之安魂曲》的翻译名字,透露出来的是迷茫之余希望的味道,即便整个影片展现出来的是完全的黑暗,即便Sara在入精神科肯定无法再上镜会抱持终身的遗憾,即便Harry到医院诊治吸毒化脓的手臂之后被抓入狱而截肢,即便Tylon同样入狱服刑辛苦劳作,即便Marilyn迫于情势到毒贩的派对上遭受摧残而换得一些必要的钱……但是我看到他们之间依旧相互惦念,纵使在遭遇了这所有之后,依然相爱。

只是,缺乏一个明确的表达出口吧。但人生尚未完结,冬天过去依旧会有春天来到的。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如水冲不淡的亲情,相互扶持的友谊,相互理解的爱情。所以纵使在看到美国地下评论说该片具备一些反社会和反映当下贫富差距等等社会问题的表现过于尖锐的时候(不论它的政治因素,但或许也存在未获奖的原因在里面。),我依然愿意相信阿罗诺夫斯基抱持的依然是关于人性关于种种感情的温暖,这些,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

或许Harry赚大钱让母亲生活无虞的希望事与愿违,或许Tylon因为母亲故世而再无法弥补一些缺失,或许Marylin的毒瘾终将爆发,或许Sara从此一蹶不振。但是,能够互相扶持着行走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也便是好的吧。在我看来,真正冷血的电影反而是因外界环境而造成彼此互相怀疑,互相折磨到感情不再的那类东西呢。

 2 ) 失控

  小时候我问继母,吸粉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怎么戒都戒不掉。继母回答说,吸了粉以后,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比如你想要钱,你就能看到满天都飘着钱,等你去捡。

  这种说法,被当时的我理解成梦想的实现,一切愿望的满足,当然,是暂时的。那时候其实认识吸粉的人,只是我一直胆小,不敢去看。

  后来晓燕也开始吸粉了。她妈妈一再找人把她抓回家,关在屋子里,逼着戒,可她总会想办法逃出去。如此三番五次。其间她到学校找过我,当时我正在上课,从窗外看过去,苍白的晓燕单薄成了一张纸。她问我要钱。可我很穷,而且钱基本上都用来买盗版书了,所以只给她买了烟,然后看着她走。

  又见过她一次。据说她妈用了什么狠招,她已经几个月没逃过了。她胖了一些,脸上也有了红晕,气色很好。好像还在家里的安排下去相了亲。我想晓燕应该是好了,很快就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平淡简单的生活。

  然而,几个月以后,我从我爸的口中得知。晓燕已在武汉开煤气自杀。

  这几乎是我整个青春期,关于他人,最深刻的记忆。

  其实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是失控的,比如吸粉,比如赌。

  我想我是了解晓燕的,包括她十三岁以前孤寂的童年,十三岁以后尴尬的青春。她似乎别无选择。

  如果一个人能以正常的方式达成愿望,并且这种方式不太难还够快的话,也许没人去吸粉,没人去贩毒。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失意的态度。

  哈里很年轻,他爱玛莉安,爱莎拉。他想跟玛莉安开家服装店,给莎拉买新电视。但这一切都需要钱。于是,他去贩毒,反正之前,他也已经吸了。他没有别的路走。

  我不觉得他最后有多堕落,因为晓燕,我觉得当毒瘾来时,人会做出很多失控的事。他在最绝望的时刻还是打电话给玛莉安了,爱情其实一直存在,那个梦境也说明了,他心里最美好的部分,仍是玛莉安。

  最无辜的人应该是莎拉吧。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个孩子,要是哈里和玛莉安生了一个孩子给她带,也许一切就不同了。她会为孩子忙前忙后,不会有那么的多的时间迷恋电视,那不过是她用来对抗空虚的一个物件。丈夫走了,儿子走了,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只能寄希望的电视节目,希望自己再次光彩照人,再次成为儿子的荣耀。

  人最不可斩断的,应该是空白吧。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可以忘,名利也可以淡,可是空虚,你却很难找到一个出口。自身不存在的幻觉是最可怕的,也许莎拉,只是在寻找明确的存在感。

  不要说朋友。朋友就只是朋友,不是家。不是港湾,也不是岸。

  所以莎拉的失控,不只是垃圾医生的减肥药,还有归属感的缺失。她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哈里和玛莉安还有什么警醒意义的话,莎拉的故事就只是悲伤。无处安放的悲伤。

  

 3 ) 被忽视的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美国年轻导演,生于纽约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电影和动画制作,立志于独立影片的拍摄,也曾担任过编剧工作,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就只有处女作《Pi》,还有大名鼎鼎的《梦之安魂曲》,参与编剧的作品有《深水之下》,下面来看看看这两部电影吧


他的处女作《Pi》(这里Pi是指圆周率)拍摄于1998年,很具有实验性,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个数学家发现股票市场在混乱波动背后原来由一套数学模式操控,于是致力研究寻出该数学模式,没想到主宰金融市场的一家华尔街财团,以及不择手段要释破圣经密码的一个卡巴拉宗教组织均同时派员追缉他,迫于双方面的压力,数学家最后自杀。此片导演使用粗粒的黑白胶片拍摄,镜头生猛钢硬,电影通篇充斥着蒙太奇镜头,尤其主人公服药的场景,经过剪辑,便成为一连串的平行蒙太奇,初看此电影就被犀利的蒙太奇镜头所吸引,片中还有许多让人过目难忘的镜头,比如装满一屋子的大型计算机,键盘上连接着各种电线,像是主人公疯狂的神经,又如奶精溶入咖啡和烟雾溶入空气来表现无处不在的阿基米德螺线,宇宙中的星云、植物盼爬的触须以及海螺上美妙的螺旋等等,无处不在体现着圆周率的概念,相当好看。阿罗诺夫斯基也凭借此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梦之安魂曲》,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拍摄于2000年的电影,在网上经常被称为《迷上瘾》,并被列为禁片。其实这部影片当初被列为NC-17是因为片子的末尾出现的“一群衣冠楚楚的人观看一对男女的性活动”的镜头太“有伤风化”。而导演本人和艺匠公司方面拒绝做出修改,最终本片以“无定级”的形式推出,无定级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它只能在几个特定的影院放映,票房必然大打折扣,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美国,导演这种坚持艺术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们钦佩,实在难得。本片取材于小胡伯特·赛尔白1979年的小说,经过了兼为作家的导演阿罗诺夫斯基的改编,讲述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它延续了处女作《Pi》中犀利的蒙太奇,在视觉上保持对观影者地毯式的大轰炸。而且它同《Pi》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Pi》中主人公服镇定剂的场景到了《梦之安魂曲》中就成了四个瘾君子磕药的场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其实《Pi》中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一位瘾君子。也许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对各种各样的磕药镜头有着某种偏爱,以至于在他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招牌动作,不过虽然在蒙太奇数量上本片远远超过其处女作《Pi》,但个人感觉其震撼力不如《Pi》来得直接来得猛,后期剪辑不如前作犀利,本片只是赢在故事性与演员上,说道本片的演员阵容,可谓豪华:贾里德·莱托,珍妮弗·康奈利,艾伦·伯斯泰因,马龙.韦恩斯,本片演员的表演简直已经不能用真实来形容,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第一次看让我以为片中四位演员在现实中也都是吸毒者,太逼真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艾伦·伯斯泰因,曾饰演过《驱魔人》中母亲角色的她,在此片中饰演肥胖而邋遢的母亲,她把一个正常人转变为瘾君子的过程诠释得触目惊心,她的表演更是深入地表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仿佛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戏,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不得不让人佩服。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深溺于药品的依赖中,他们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还活着,但梦想已离他们越来越远……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还参与了他作品中的部分配乐,在《梦之安魂曲》中,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配合影片独到犀利的镜头,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


2006年,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The Fountain》即将上映,由蕾切尔.薇兹与休.杰克曼主演,讲述一个获得永生的武士为了妻子而去寻找永生之泉,横跨一千年并以三个故事平行展开,探讨爱情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类存在的脆弱性。导演会不会延续他以往的风格呢?值得期待

 4 ) 堕落之下无美满

原本很怕会是一部真正的“安魂曲”,让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但这一顾虑在影片一开始就消除了,电视节目里的中奖美梦霎时被母子的争执打断,电影之弓立时被拉满,观众就像急欲离弦飞翔的箭,伴随着节奏感和旋律俱佳的电影配乐,蓄势待发。 影片剪辑凌厉,风格独特,镜头构思巧妙,这些自不必我来赘言。 演员表演都很到位,说说一下几个方面: 哈里妈妈也就是高福德太太,由老演员,在经典恐怖片《驱魔人》中扮演母亲的艾伦·波斯汀扮演。她的精湛演技冠绝本片,如果早受到关注,应该已经成为著名戏骨了。布满皱纹的面孔,表现起减肥过程中难以克制的蠢蠢食欲和与儿子会面的温情脉脉,一样都不含糊,与本片凌厉的风格相得益彰。住进医院后的表演,更是本片的最高级别演出,也成就了本片的高潮。 儿子哈里的扮演者杰瑞德·莱托,讲一口标准的布鲁克林口音。 关于泰伦,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他在镜子前,从童年回忆中回过神来时,迟疑了一会儿的脸,此时他口中和女友调情,脸上却不带丝毫挑逗表情。但是,这迟疑很短暂,也很真实。 最后说说亲爱的詹妮弗,没话说!很精彩,除了艾伦就是她了。她和哈里打电话的时候,淌下的一滴清泪,实在是扣人心扉。从派对回来躺在沙发里蜷缩前那抹微笑,更是令人心碎。 再来说说令我失声痛哭的结尾。三个年轻人在最后都以同样的姿势蜷缩,怀揣着最后的美梦,或哭泣,或沉睡。哈里梦见了海边的玛莉安,玛莉安紧握一小包毒品,泰伦想起了童年妈妈怀抱中的自己,就在此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和高福伯太太原来一起晒太阳的两个邻居,从医院探视回来,在阴冷的寒冬相拥哭泣,我开始疯狂流泪。萨拉·高福伯,以沉醉美梦前的那个微笑,带我们一同走进最后的美梦,母子相拥的一刻,我终于嚎啕大哭,吓得室友拼命抚我背以示安慰。 影片的配乐绝对鬼才。推荐收藏原声大碟。 毒品之下,没有完满的结局。本片令[猜火车]的故事看来就像一个美妙的童话,尽管都有着深度迷惘的沉醉,但能像伊万·麦克格雷戈一样背着一袋子前大步迈向光明,满脑子选择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吧。 等等,凤毛麟角这个词,是不是用得不太恰当……吸毒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像毒瘾一样,带来的是毁灭,满足的也仅仅是一时的梦。撒谎、逃课、作弊、欺骗、偷窃、酗酒、吸烟、乱性、吸毒,各种各样的堕落,没有一样是不毁人不倦的。一时的堕落视情节轻重,在尚有可挽救的余地时,一定要尽早脱离。堕落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满的。 想想刚上大学的我,虽然级别还够不上自我放逐,但也自认为堕落一族,如今想想,悔不当初。 我殷切祝愿所有堕落的人们,尽早脱离这种状态,就算[猜火车]的结局是个幻象,也总是人们最终想要的幸福。 堕落之中,永无此种美满。

 5 ) 梦到深处人不省

《迷上癮》的观影过程绝对是场磨难,越看越堵心,越看越绝望,导演铁了心要把美好撕碎给人看,撕碎了还不算,都零落成泥了,还要狠狠踩上几脚,直至碾作尘为止,看得人阵阵寒意从心底冒起。看完后,半天才还魂。尽管被折磨得要看看窗外的阳光才证实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但还是禁不住地想,绝对的好片子,尽管是如此的黑。转身推荐给朋友,没有此类观影经验的朋友反问:跟《黑暗中的舞者》比,如何?呵呵,我暗笑,虽然名字中带了个“黑暗”,但跟可怕的《迷上瘾》比比,前者简直就是温情泛滥了。早就说过了,对于邪典电影,想象无效。 《迷上瘾》对人的冲击实在是太直接、太触目惊心了,赤裸而纯粹,仿佛子弹直接穿透身体,而不是停留在体内,委实可怕。此种观影体验,是平生第一次。越到最后,痛苦越巨,凌厉的剪辑,急促的配乐,疯狂晃动的画面,简直像鞭子狠狠地抽打着灵魂,灵魂传达给肉体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从内而外地发寒。 不禁要问:如此痛苦,如此寒冷,如此无力,为什么?那些注定生活在一起的人,有血脉相连的,有耳鬓厮磨的,也有豪气干云的,彼此相爱,却无法相互温暖,带着渴望焦灼麻木的神情,浸淫在失控的世界,不可自拔。亲情、友情、爱情,一样不缺,但却摩擦不出一丝暖气;梦想、希望、憧憬,样样齐全,却在黑暗和失控中不断沉沦,亲手为自己的梦想掘了坟墓。 那些往昔的温暖,在现实的阴冷中,依稀透着黯淡的辉光。就是这点辉光,让人心痛不已。哈瑞的母亲莎拉单独寡居,一档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是她的最爱,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当她知道她拥有上节目的机会时,她沉寂如死水的生活一下子燃至沸点。她翻出了多年未穿的红裙子。这条红裙子,跟她逝去的生命和幸福的瞬间密切相关,曾见证了她最快乐满足的时刻,它是她和往昔幸福生活的唯一纽带。为了让昔日重现,她要减肥,她必须减肥。很多时候,“必须”都带点宿命色彩,一旦开始,便无法逆转。当吃减肥药上瘾被儿子发现,遭儿子指责后,莎拉说,我老了,我很孤独。这份沉痛将哈瑞击得无语。她还说,因为那条红裙子,那个希望,我拥有阳光,我开心。这是片中少有的温暖之语,伴随着她隐忍的泪水和疲倦的微笑,这淡淡的温暖却是如此的扎人。 回望,这是本片人物最重要的动作。人只有在对现实不满,对未来无望的精神状态下,才会对过去无限怀念,过去的某个幸福的小瞬间会被无限放大。哈瑞的母亲如此,哈瑞的朋友狄克也是如此。狄克有梦想,也许支撑这个梦想的还是个稍嫌幼稚的理由:让母亲自豪。当他误入歧途,每每被毒瘾折磨时,他反复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在一起时的温馨小幸福。尽管他一直记着母亲的温柔希冀:我不要你成为大英雄,我只要你成为妈妈的好孩子。但是,他离开母亲实在太久了,已忘了该如何去做妈妈的好孩子了。 人要是一直在平静的绝望中生存,就如同长年累月躺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等死一般。然而一旦意识到这种绝望的存在,就会变得焦灼不安,就会千方百计寻求一个依傍物,以期找回活着的感觉。在本片中,几个年轻人找到了毒品,而莎拉找到了一档娱乐节目。越孤独,越要爱,爱深了,就容易上瘾,甚至迷失自我。内心那种难以名状的虚妄渴望,必须被填补,于是迷上瘾成了这种饥渴状态的外在形式,而当这个外在形式登堂入室全面攻战精神领域的时候,危机真正爆发了。 意识和生活都开始脱离了自我的控制。当身外之物而不是你的意志控制你时,我们看到曾经强大的人,据说是万物之灵的人,卑微得连虫豸都不如。而让他们变得如此卑微的原因,竟是那么的光辉:梦想、希望、爱。呵!多么讽刺:我们匍匐在地,不复高贵,因为我们有爱!有梦想! 梦想照不进现实。在毒品的刺激下,现实主观、迷离、诡异,与滚滚红尘的外部世界隔绝。是的,影片强硬地展现了这四个人意淫的梦想和封闭的现实。可悲的是,他们固执地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梦幻现实中,却无法避免他们与真正现实的碰撞。真正的现实客观、坚硬、冷酷,往往在你意识到之前,它就将你操纵和凌辱了。现实击碎了梦想,真实让虚幻无处遁形。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而更可悲的是,这是一群丧失了行动能力的生物。 行动能力丧失了,爱的能力也消退了,他们唯有自我沉沦。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人似乎更喜欢躲在自己的阴影中生活,更专注甚至夸大自己的爱恨情仇。这种对自身感受的空前敏感,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麻木,对他人情感的忽略和迟钝,导致现代人越来越爱无能了呢?在人和人日益疏离、情感日益干涸的现代都市中,我们的情感生活渐渐被身外之物挤兑了,情感本身反而沦落到向隅而泣的命运。曾几何时,爱的力量被那样的赞颂:爱让我们向美向善,爱让我们义无反顾,爱让我们无所畏惧,而这些,都被这部冷冰冰的影片击得粉碎。在哈瑞他们的世界中,爱催生不了幸福,扶植不了尊严,成就不了梦想,反而因爱之名,伤得彼此血痕累累。谁之过?哈瑞爱他的母亲,却不知如何去爱,他和母亲的交流简单而粗糙,他认为他能给予母亲需要的东西,却不知道母亲需要的恰恰就是他。哈瑞和女友玛丽安彼此深爱,这份爱却没能推动他们创建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随着他们生活的愈加黑暗混乱,玛丽安那个自主品牌服装店已然是个不可企及的空中楼阁了。狄克一心想干大事,让母亲自豪,但他却不懂一个母亲的心,误解了母亲的本意,也误解了生活。不知道他们迷醉于毒品时,有没有想过:当你逃避现实,放纵欲望,对一种东西上瘾,而这种瘾席卷了你全部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时,这就是一种深刻的病态,而如此病态的身心,是没能力承载梦想的,更没能力许诺甚至创造未来。诚如王小波在《伟大一族》中所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假如事情没做成,那是做的不得法;假如做成了,却不美好,倒像是一场恶梦,那是因为从开始就想得不对头。 艾米莉·狄金森有诗云:我为美而死去,但是/在一位为真而死的人/被埋葬在相邻的墓穴里时/我在坟墓里还没有安顿/他轻声问我失败为什么?/“为了美”,我回答/“我则,为了真,它们原一样/我们志同道合”。真和美,往往像黑暗王国的星星,照亮了行路者的内心,引导着他们走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即使终了被葬进坟墓,却也是坚定而安然的;而哈瑞他们,虽然同样怀揣美和真的愿想,但这些美好的星星却没能照亮他们的内心,指引正确的方向,所以,纵然被荆棘扎得遍体鳞伤、身心俱裂,最后还是脱不了梦碎心亡,安魂曲响起的悲惨命运。前者的坟墓建在天堂,而后者的,则垒在地狱。 这部片子又名《梦之安魂曲》,人都有梦,入梦太深,噩梦连连,终不省人事;走得太远,越走越岔,蓦然回首,阡陌掩于草,来路已无迹可寻。所以,春夏秋冬的轮回中,唯独生机盎然的春天缺席。 2008.9.25

 6 ) 梦之安魂曲——影片细节与心理分析

对这部电影的一般性的影评随处可见,这里我希望通过对一些稍不留神就会被放过的影片细节的分析,更完整地掌握导演所要传达的东西。
1, 海边的游乐场
影片开始,哈里和泰伦从家里搬电视去卖,途径海边的游乐场,标志性建筑是摩天轮、过山车和红塔,还有延伸入海的码头。哈里和女友玛丽安登上高楼,折纸飞机,纸飞机飞向的地方就是码头,背景则是游乐场。毒品生意开始后,泰伦吸烟、音乐后看见幻象:蓝天白云,向大海延伸的码头尽头站着红衣的女友玛丽安。他呼喊着玛丽安的名字,却无声。玛丽安听见他的呼喊,转身微笑地看着他,而他的背后就是游乐场(红塔)。游乐场和陆地象征他青春的无忧无虑,延伸入海的码头则是梦想的方向。玛丽安微笑着转身,这时画面明朗,一切似乎触手可及。呼应的是,在影片接近结尾处,哈里截肢后的梦里,也是与之前一模一样的码头,身后是游乐场的高塔,面前是红衣的玛丽安,安静的大海,蓝天白云。然而跑到码头尽头,玛丽安消失了,面前大海空无,什么也没有。向后退,却坠入深渊。玛丽安离开了,梦已然不可能触及,向后退,却也回不到无忧无虑的青春,只有坠落,淹没于无尽的绝望与恐惧。
2, 与母亲莎拉相关的诸多意象
    本片中母亲莎拉的形象被表演得淋漓尽致,风头甚至盖过男女主角。这固然首先应归因于演员的出色发挥,却同样依赖于与其相关的诸多意象物的设置。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莎拉的红礼服,莎拉相信自己要上电视了而需要穿年轻时的红礼服,却太肥胖而穿不上,因此开始吃减肥药,从此走上了不归之路。红礼服象征着莎拉想要重返的青春与活力。而在哈里的码头幻象中,玛丽安所穿的正是同样的红色礼服,这构成玛丽安与母亲莎拉的一个隐秘联系。莎拉通过药物减轻体重,获得活力,穿上了红礼服,却仍与莎拉一样走向深渊。红礼服和挣大钱是老少两代人的梦想,但梦想似乎并不是对冷峻现实的拯救,却是现实通向地狱之门。
另一个突出意象是莎拉的冰箱。冰箱第一次成为镜头焦点是在莎拉节食后,冰箱与莎拉分列画面左右相互对峙,以此表现莎拉饥饿感。第二次,莎拉饿得出现幻觉,竟然看透冰箱门而看到冰箱内食物。这是一个界限,莎拉在这次幻觉后才开始服用减肥药,且逐渐过量,服用过量的症状之一就是发现冰箱会突然震响。莎拉逐渐增加药量,慢慢陷入疯癫,在音乐催眠的节奏中冰箱踩着节奏频繁地轰响,莎拉幻觉中看到自己参加电视节目,节目中的她和节目主持人从电视中出来站在她身边,灯光聚焦到冰箱,冰箱跳动,低沉地说:喂我。而后冰箱向她跳去,张开血盆大口要把她吃下。
如果用弗洛伊德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莎拉是本我,她对上电视、对变得年轻充满活力的渴望与对儿子有所成就的渴望构成了她超我的理想,而冰箱则代表着本我,是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急切地寻求满足。节食时冰箱中的食物虽然诱惑着莎拉,但那时的冰箱上贴满儿子和亡夫的照片,象征自我与超我对本我的压制。但接下来,莎拉对超我理想的实现不再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塑造,而是通过减肥药;减肥药激活了本我的无尽欲望,于是冰箱开始轰响,在跳动中不断向她逼近;莎拉的自我对冰箱的跳动与轰响虽然感到惊异却并不恐惧,似乎仍毫无防备地坐在沙发上;最后,不断增加减肥药的用量终于让本我不断膨胀,获得力量,张开巨口吞掉自我。莎拉陷入完全疯癫,在冬天走上街头寻找麦迪逊大街的电视台。这时行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中的已经不是莎拉了,而是吃掉莎拉的冰箱。自我已经死亡,莎拉已经不可救药,任医生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也无效了。
莎拉可以看做四人中的典型,她的人格变化轨迹也是其余三人的人格变化轨迹:代表理想的超我,被内与外、超我与本我撕扯着的自我,与充满着无法满足欲望的自我,三者之间本来充满矛盾张力的关系,最终变成超我的希望破灭,本我不断膨胀而吞噬自我,让人丧失人性的状况。
3, 胎儿睡姿
电影中胎儿般姿态的第一次出现在玛丽安因毒瘾卖身,被邀请参加性派对后。裸体的玛丽安在浴缸的水中。这里给了一个仰角的脸部特写:光线温柔,她在水中蜷缩身体,像在子宫中一样安全美好。毫无征兆地,她突然张口大喊,宁静变成疯狂。
而后在结尾的高潮处,镜头在四人间急促切换,截肢手术中的哈里,ass to ass中的玛丽安,劳改中的泰伦,电击治疗的莎拉,光线明暗不定,人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颤动,坠向不可拯救的深渊。这时都有异物堵住四人口腔:哈里口中的输氧管,玛丽安口中的钱,泰伦开始呕吐,莎拉口中的牙套。如果之前玛丽安在水中大喊,表明自我与本我的冲突还十分激烈,那么此时四人的嘴都被堵住,则象征他们的自我丧失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能力,完全被本我与外在环境所控制。最后,他们四人都蜷缩身体躺在床上,做出婴儿的姿态。婴儿是没有意识的,也没有自我,但婴儿无限安宁,且充满无限可能。哈里四人找到了暂时的安静,然而自我已死,梦只能是梦,再无可能实现。
    

 短评

生活都是谎言,只有梦能带来安稳;爱 健康 快乐 都去死吧。

7分钟前
  • drnuk
  • 力荐

其实人和人的生活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分崩离析。欲望是快速的,惩罚却来日方长。

11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力荐

所有欲望都消失了。只有两部片子让我如此悲伤,悲伤到呕吐:一部是《幸福》,另一部就是《梦之安魂曲》。

1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是我对常识的要求太高了么,剪辑和音乐再怎么优秀,也无法掩盖这只是一部禁毒宣传片的本质。沾染毒品与家破人亡本来就是强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绝望本身可以预期。形式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造作,尤其是没有实质的时候。

17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镜头、剪辑、原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回头看新浪潮之类的。。

22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导演想探讨人自身的内部,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有被暗黑事物吸引的一种本能,所谓“迷上瘾”,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对某种事物的无法挣脱,直至自我毁灭的依赖。

2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一场没有春天的噩梦

31分钟前
  • 戴莫卡
  • 力荐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35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40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三个年轻人的寂寞加上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寂寞,因为寂寞而寻求刺激,因为寂寞而渴望关注,吸毒、减肥,进而着迷,最后崩溃。回头重看才发现,《观音山》模仿的应该就是这部吧。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达伦几乎是用极端作者化的手段把电影语言翻新定义了一遍,富含设计感的镜头与音效精准无比地传达了一切情绪,无孔不入的灵气最终汇聚成张力难抵的炸裂观感。这种可怕的共鸣存在于我们生活走向的每一种可能性里,起止于欲望。活死人在梦过的美好里荡漾,宛如群魔乱舞。

5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53分钟前
  • 石头[b side]
  • 推荐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5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操 真他吗黑色……不论你有多开心 看完这片你就感同身受了……

1小时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毒品记得我爱你。Ps:建议在低血糖、微醺等情况下观看,能间接感受“通感”手法。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1小时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孤独和绝望,不能想象没有电视巧克力糖分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光或者它们统统被绝望的黑暗浇熄了。欲望上瘾如同被魔鬼引诱。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一张床或者沙发前昏暗的电视光速,亢奋后的瞳孔缩小又放大扩散,世界如此空虚迷幻。

1小时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一如既往的匠气,视听则非常过度,不是重口味而是语言上不知节制堆砌的差品味。剧本是典型自以为高明的美式多线程,无非是形式填塞浅薄内容表率。这种胡里花哨噱头电影最经不起时间考验,因为充满了可学视觉技巧,大家都玩烂之后,就会写满了过时两个字。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一部极好的反吸毒电影……

1小时前
  • 霍尔顿狐狸振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