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其实是比较犹豫的,首先这部《亲爱》属于国产传统的“小阵容、小宣传、小成本”的“三小”作品,导演名不见经传,按照以往来说,这类电影的烂片命中率是非常高的。不过电影吸引小弟的地方还在于这部在临近母亲节上映的讲述母亲故事的电影,很应景,索性带着避雷针观之。电影有些出乎意料,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拍的不错,是献给母亲节的一份礼物。
出乎意料其实也情理之中,这种以情感为主线的电影,只要姿势摆正,真情描写到位,加上煽情桥段,就不容易烂。像是《三个未婚妈妈》这样打着宣传旅游的旗号胡拍一气的电影就真心让人无语了。对于这部《亲爱》来说,首先电影的故事很平易近人,没有借用明星的号召力,本分的讲述一段跨越国界,跨越血缘的母女真情故事,电影的故事不错,平凡人物中不平凡的经历,在此基础上的情感描写沁人心脾,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看完本片之后,心中温暖,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
为此观影之后还特意查找了一下导演李欣蔓的资料,是《吴宇森》的助理,写过剧本,拍过小品剧,这部《亲爱》是她的长片处女作,还获得了第八届大阪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获不获奖其实对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本片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女导演,以女性的视角摄的一部只有女主角的影片。女性那细腻的文风勾勒出的一段段母女真情,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对于一个新导演值得肯定的地方。
女主角陆雪妮是日企白领,围绕着她出现了几对母女/子情。日本养母,来自农村的生母,以及自己儿子步步之间的母子关系。小弟认为,这几段母女/子很有代表性,与日本养母的关系跨越国界、超脱血缘,也包括日本妈妈是由一名中国老太太养大的情节;与生母的关系则是传统的血缘至亲,里面却夹杂了遗弃亲子、农村与白领身份之间的差异;与儿子则是都市中普遍的单身母爱。
电影前半段出现大量的戏剧冲突,半路杀出的生母、女主角对自己身份和归宿的迷茫,生活与职场中的不和谐一一点到,后半段则主要描写几段感情被糅合在一起后发生的亲情反应。这部电影不煽情,却让人温暖,每一段情感都是质朴的,生母对女主和儿子之间的润滑,女主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前半段被压制的亲情结尾得到了释放,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那血浓于水、又超脱血缘的亲情恰如来之不易。
余男的表演十分精彩,将一个坚韧而又孤独的都市女性刻画的入门三分,也体现出了一名女性的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那种对自己身份的迷茫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同时本片的叙事方式也很有意思,主线之外,大量的旁白带出了一条支线,就像让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听故事一样,之间并没有冲突,旁白段落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完善了剧情。这种拍摄方式很大胆, 避开常规套路,对一位年轻女性的情感身份进行了雄心勃勃的探索。好处在于有新意,缺点在于旁白过多,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脑补。
说的缺陷的地方也是很明显,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深,跨国情缘、血缘至亲关系,电影要表达的很多,能看出导演的雄心壮志,但显然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感觉。不得不说李欣蔓的视角很独特,但作为处女作,如此庞大的命题火候还是没掌握好,这是自身能力问题,在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想跑,还需要在其他作品中锻炼。另外作为一部文艺片,还是犯了国产文艺电影的通病,大量的空镜头、闪回、特写,晃动画面,很有第六代的感觉,似乎内地导演离开这些东西就不会拍文艺片了。可以对比一下许鞍华的《桃姐》,二者的主题很像,但后者舒缓的节奏和叙事却是本片欠缺的。
还要说下于谦老师,尽管出镜不多,但谦哥这个律师的角色与本片的气息还是很贴近的,演的不错,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让观众出戏,太出戏了,是本片一个不是缺点的缺点。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亲爱》还是值得肯定的。本片最终的效果就是通过细节和人物来烘托电影的主题,成就了一个平凡但有说服力的故事,进而烘托出细腻的情感元素。作为一部表现母亲的电影,就像本片的宣传语那样“亲可见、爱有心;亲情的亲,大爱的爱”,电影中体现的人生观和亲情价值,是献给天下母亲的一首赞美诗。
题外话:晚上十点的场,全天只有一场,不得不再次感叹小成本文艺电影在国内影市的生存空间。
上海,日企驻中国高管陆雪妮,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她漫延在无尽的思念中,这时,一个东北农村来的老太太突然出现,自称是她的生母,同时,周律师向雪妮公布了母亲的遗言,她确实是被日本母亲收养的。她的母亲美智子是战后遗孤,雪妮童年时代和母亲在中国哈尔滨经历了文革,父亲(应是养父)惨死、生活困苦,受尽折磨,母亲在1984年带雪妮回到日本。雪妮始终走不出童年的阴霾,东北那段浸着寒意的回忆驱之不散。母亲去世、离异、独自带着儿子、本就孤寂的生活又加入了更辛辣的调料:生母空降。从怨恨和不能原谅的情愫中,雪妮慢慢接受了生母,尤其儿子不不,更喜欢这个东北外婆,工作将要调回日本,雪妮打算带着生母一起回去,却意外发现老太太并不是她生母,她和雪妮生母同名,也曾将亲生女儿送人,因此被调查公司误认。老太太默默转回东北,雪妮护送,踏上了不快的回忆之地。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在空洞的镜头之下,时而心酸,时而温暖。扮演雪妮的余男本就是一张寒光四射的脸,加上电影中的日式元素和机器人般的作风,这么一个狗血的故事注定被刻画出冷冷的格调。
“雪缘不代表爱” 是核心。冰天雪地养不活女儿、无耐将她送人的母亲难道就没有爱吗?对生母是失而复得,对雪妮却像移花接木一样难受。没有雪缘也可以相亲相爱,外婆给不不讲的手影故事中的狼和狗折射的是这个道理,雪妮和日本母亲也是这个道理,不不和东北外婆难舍难分也是这个道理。任何亲情都是在时间和爱的土壤中培养的,否则就是一种客观存续的关系。
全片以日本母亲第一人称自述雪妮的成长作为旁白,配上雪妮和东北生母的陌生与点滴相处,温馨中透着无耐。雪妮绝对是那种外强中干的女人,感情细腻,内心柔软,尤其当生母不想同她回日本时,她递了辞呈决定留在上海。她生活中终于再次出现了一缕阳光,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电影的另一条线就是雪妮作为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在职场打拼,作为一个高管,一个日企在华高管,一个在日本成长、在中国有着不愉快回忆的女高管,现实中,风格也就是这种深沉刻板的路线,亲情带来的温暖使她在职场上心态的变化不温不火,我喜欢导演的这种处理,要是太阳光灿烂就显得突兀和虚假。
种种细节之处透露的温暖渐渐弥补那些失落的脸孔、灰色的回忆和长长的空镜头带来的空荡。大城市上海、高档国际社区、抽水马桶、精致生活、游戏机、美容、西餐和东北乡村、矗立在冰雪中的小房子、扭秧歌、拔罐、旱烟袋,这些对比和融合,总在触动些什么。远远超越了一段误会所带来的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交集。
看这个电影,纯粹冲着余男,我喜欢她那张永远“冷暖自知”的脸,可是真心的讲,她所有表演都超越不了《图雅的婚事》,但她真的是那种“凭着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可以有故事”的演员,意外是,配乐不错,也可能是影片的风格,故意把跌宕的故事压着讲,偶尔有点配乐,把人更深的拽进去。
东北老太太的角色,还是和真正的东北风格有些出入,虽然处处都符合实情,但就是有些不对头,这也是电影高于生活的常理,毕竟不是每个文艺片导演都追求那种偏纪录片的真实风格。
另外一个“惊喜”就是于谦,周律师的扮演者,何时何地我看到他想起的都是六个字“喝酒、烫头、抽烟”,别怪我轻屑他的演技不厚道,是这六个大字就写在他脑门上,火星人都知道。
这个故事在东北还是很容易找到原形的。当时有很多日本人以开拓民的身份来到中国,战败后留下来的孩子不是被中国人收养,就是和中国人结婚。我有个朋友的大伯娶的就是日本遗孤,也是在八几年的时候回到日本,她选择带着几个孩子回去,因为那时的日本各种环境都好于中国,因此朋友后来常常收到日本哥哥姐姐们寄来的钱和诸如SONY一类的电子产品。这是生活中真实的版本,虽然和《亲爱》的故事没有雷同之处。我之所以想起,是联想到人在迫于亲情的选择时,总是无耐的,而在没有情亲而有了相互取暖的爱时,心是脆弱和曲折的。结尾是:雪妮几翻辗转,没舍得丢下老太太,又将她带回上海一起生活。一个忧心的故事,终于在最后一秒展现出无死角的温暖,孩子的笑,就说明,亲情不亲情,也
我只能说看过而已,因为迷上“文艺女王”余男,近乎疯狂的看了她一系列电影,甚至打酱油的角色。看过标题亲爱和女主封面我立刻联想到爱情片(我的逻辑一向循规蹈矩)点看简介,庆幸剧情没依照我那俗不可耐的逻辑构思,讲的是一段寻亲与认亲的故事,概括完毕,说实话这种所谓的亲情片对我没有半点触动,既然都点开了那就傻傻的瞪她一个多小时吧,片子的结局大团圆,太不真实,也许这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
这部片子好好,其实没有血缘可以爱,有血缘是亲,所以这个电影的题目亲和爱之间家里一个符号。雪泥的养母不是亲但就产生了爱,而雪泥后来认识的亲母(在发现是假的之前),因为血缘的关系(亲),所以很快双方就产生了爱。所以这部电影阐述了世界上两样最重要的东西 “亲与爱“;
然而电影表达的不是这些,雪泥的养母是日本人,来到中国后,长期生活在这,后来回到日本呆了2年后,又强烈的想回到哈尔滨。因为她养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日本是他养母的血缘,但是她却长期在中国生活,有他丈夫的墓地等,所以对中国产生了爱,所以她也分不清自己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雪妮随着养母去了日本呆许多年,在那成长,后来又回到中国,在上海工作,但是偶然的机会,当日本公司派她回日本时,她当场答应了,但是后来回到家后几天又拒绝了,因为中国是她的血缘,是她的亲。又阐述了亲与爱的融合,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辨别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部片子的母女之间的感情,养母和亲母对雪妮之间的不同感情。养母的旁白很感人,特别是当诉说:怕被苏联人发现,母女请求军官赐予自杀。
人世间的最伟大的两样东西,亲与爱,这两样我们永远也分不清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因为他们是融合的,在一起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出这样的问题,珍惜亲与爱。
文艺片,国产的
这片子很干净,几乎完全没有多余的镜头。每一个铺垫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实在是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不啰嗦”的片子了。
这是我来北京看到的最棒的一部电影,但它注定是一个票房悲剧。那又能怎么样呢?怀才不遇?太常见,认了吧
慢节奏,非烂片
非典型亲情片儿。。。
终于有空把余男的戏和中国合伙人看了。一边是家庭,一边是热血,不知道是我的心境影响了我怎么看待电影,还是电影让我看清楚自己的心境。
哭了4次
956 我们是人 是有感情的 感情到了 自然就相亲相爱
简直是余男的独角戏 女性导演的手法很细腻,适合静下心来慢慢看,看文艺片女王的走心戏,挺心灵鸡汤的。
名不见经传导演的第一步作品,出人意料还不错,煽情也比较克制。如能去掉那些文艺范镜头再朴实些就更好了。
情感戏相比较同时期的《致青春》一点不逊色,但是是另一种的情感。正像片名《亲·爱》一样表达的正是现代人普遍缺伐的亲情之爱,片名中间的那一点不能省略。虽然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但也不能因此省略了对亲人的感情。不管是不是因为血缘将亲情联系在一起。
虽然稍有瑕疵,但仍然是一部能把故事讲清楚的好电影。可在前有《钢铁侠》,后有《致青春》的档期里,这部电影票房只有几百万我一点也不意外。或者说,中国现在这个畸形的电影市场上,这种片子是永远不可能进入亿元俱乐部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 因為悅然 隻要余男的電影 我都會去看。有時候覺得 其實這跟偷窺差不多吧。看著看著就讓很想再去讀一遍「誓鳥」。我記得有一次夢見悅然出了趟遠門囬來 她問我在幹甚麼。我說 在讀伱寫的書啊。她笑著抱抱我說 我不是在伱身邊了嗎? 我幾乎要哭出來了。那個擁抱那麽暖 簡直像是眞的一樣。
亲爱的永远亲爱
这是一部文艺片,而看完电影后就知道,导演眼中的文艺片,就是空镜头,大特写,摇晃的画面,闪回的嘈杂,压抑,晕眩,冗长,太过做作了。余男依旧是那个余男,没太多表情,时不时眼角滑下一行眼泪,有深度,却抵不过松散的长度。老太太和小男孩都很抢戏,即便如此,看看桃姐,会知道之间的差距。
导演和演员都能静下心来,所以可以沉淀出这样的好作品。一个新导演可以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不做作,不刻意,不故弄玄虚,从基本开始,很好。虽说大荧幕里经常看到余男没有表情的脸,但是表演却是没话说,一如既往地不跟风,不主流,不大众,还可以接一些这样小制作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基本的人的操
大学生电影节上看到的我。很文艺,很感动。
余男是一个朴实的演员。故事很好,但是手法有些拖沓。
余男的长相太挑战我的审美了。真是丑的。。。。。。。。。。。。。。让人看不下去了。。。。。。
爱到底和血缘有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