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只有法国人才会拍的电影,还入围了2022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
故事直接从两人的第一次约会开始。
一位单身妈妈夏洛特,一位已婚父亲西蒙,两人迅速达成共识,只约会,不谈情。
越过道德栅栏,跨过初时的陌生感,两人的相处水乳交融,犹如热恋时的少男少女。博物馆,电影院,书店,球馆,公园,郊野森林,时时刻刻是新鲜的风景。其实只是旧风景,带了双新的眼睛。
但眼前的欢愉是可持续的吗?
虽然有过口头约定,但理性恐怕很难战胜感性。尽管小心翼翼,边界一直在移动,这是一场规则随时打破的危险游戏。
夏洛特显然更占据主动,西蒙则一直谨慎克制,夏洛特一直强调只想享受身体的快乐,西蒙则通过一次次对话,不断确认两人的稳定关系,又避免更进一步走向失控。
电影全程没有出现夏洛特和西蒙的家人,削弱了可能引起的直接批判,引导观众更多思考理性与感性、欲望与情感、拥有与失去。
“偷情”本身即充满悖论,如果双方并不融洽,很难达成或大大削弱获得感,无情可偷,如果双方身心契合,必然走向彼此占有,宣示忠诚,回归传统“家庭”。
西蒙一直想维持在中间状态,就像结尾处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总是想要更多的被宠坏的孩子。”他总是想做些什么,但又不敢承担踏出第一步的风险,这从两人第一次约会就已经很明显。西蒙的被动还体现在他甚至希望夏洛特主动要求和劝服他离婚,他才有勇气改变现状。夏洛特则显得坦荡很多,她一直在西蒙面前表现得游刃有余,享受现在,除了偶尔的出神。
西蒙:“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你了。”
夏洛特:“凡事都有最后一次,我们只为最后一次而活,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即使我们下周再见面,我也不会和现在完全一样,许多事都可能在变。我也许变得更老,我的想法也可能会不一样。”
西蒙:“你有没有发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有把握再次见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夏洛特:“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这一切都非常程式化,你想要我只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不管是我还是别人,其实都一样。”
西蒙:“你可以一直是别人,不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多,我从没遇到过像你一样的人。”
夏洛特:“因为你很懒,你不努力。”
西蒙:“问题是一旦你的欲望固定在什么人身上,你不会轻易改变目标了,你会执迷不悟,像感情被固化了一样。”
夏洛特:“你是想说你的感情在我身上固化了是吗?”
西蒙:“不......我不是在说我自己,我只是在对人类进行一般性反思。我们应该是不一样的。”
夏洛特:“哪里不一样?”
西蒙:“我们有经验,我们已经活了小半辈子,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事情也有清醒的认知。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对吧。”
每次对话都是一次“表白”和“狡辩”。他们是在说给对方听,更是在说给自己听。
事实上这样的对话过多了便有种荒诞感。人总在试图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越是不合理的,越要合理化。反过来说,人越是在反复合理化某行为,就越能确信他内心的不安和怀疑。
导演通过一些小细节偷偷暴露着两个人的内心。当夏洛特滔滔不绝讲述她和另一个男轻男孩的接吻体验,当西蒙谈起他与同事讨论这段秘密约会的感受,当西蒙拉住马上出门的夏洛特深深一吻,当夏洛特突然来到西蒙的工作场所他的紧张慌乱,镜头的靠近,人物的静止。他或她在思考。人一旦开始思考,就像失控的陀螺,必须撞倒才会停下。
是无意的僭越?还是有意的试探?
靠近便躲闪,远离便拥揽,他们显然都已不满足于无止境的循环。
电影给了一个意外的解决方法。一次更大胆的“三人行”,他们认识了在婚姻中倍感冷落的露易丝。等西蒙出差三周回来——这次出差也像是一次逃避——三人关系陡然变化。夏洛特与露易丝相爱,露易丝离婚,两人决定在一起。
这个有些意外的结局既“前卫”(同性婚姻)又“保守”(回归家庭)。
两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西蒙进行一番真诚但并无底气的告白,他说自己准备好了,不想再错过,希望再有一次机会重新开始。
夏洛特依然是自信的明媚的,她总是一针见血:“我们在一起感觉很好,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常在一起。”
一段偷情往事,以两个人“自我欺骗”开始,以一个人“退出游戏”结束。
单纯被片名吸引,与道德相悖的一切引起我的好奇,因为生在一个道德感过强的国家。 确实是一场短暂的偷情纪实。 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叫《爪哇人(La Javanaise)》,我听不懂什么意思,但网易云可以找到这首歌,很好听。 电影是由很多对话构成的,但并不无聊,我很喜欢。 说到偷情,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w说要来找我的时候,他分享给我沈奕斐的一本书,《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我故意把这误解成一种告白,我知道他不是这个意思,但我故意这么理解。我故意在他面前提起杜老师,模棱两可的话语让他误解我们的关系被他人知晓。他还是和从前一样,反应很大,像一只跳脚的猫。我不开心,有一种偷情的感觉,倒是和片名诡异得吻合。 今天我占卜了塔罗,内容是我们十年后的关系,显示形同陌路,没有什么关系,我不很开心。我不满足于如此。 说够了私人感情,谈谈电影吧,是一部好电影。
爱情是什么?激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激情会变质成爱情并导向婚姻吗?电影没有给我答案。但这不重要。
我喜欢他们的一些坦诚,一些沉默,一些逃避,一些欲言又止,一些空白。 我喜欢他们的一些试探,一些多话,一些聒噪,用声音填满每一段空白,一切都那么合适。 我喜欢他们的一些懦弱的表白,一些卑微的强硬要求,一些不合时宜,一些重逢,一些勇敢,一些三步并作两步的小跑,一些不可挽回,一些牵起手愉快地奔向未知。
电影的语言像诗,值得细细体味,摘录一些。
激情是吹进真空的一场热血,混乱且荒凉。 我们只为最后一次而活,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你有没有注意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有把握再次看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他们的东西。 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 问题是一旦你的欲望固定在什么人身上,你不会轻易改变目标的,它仍然存在是固执,产生的是一种结晶(一些奇怪的翻译) 我们别再问问题了,把事情复杂化,知道我们在哪里或不在哪里,不管应不应该,我们将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我们尽情享受,不用考虑未来。 你喜欢谈话像喜欢做爱一样多,这让我感觉到有安全感。 我必须趁这个机会看看你,我不太可能很快再见到你,你了解我,说到享受我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在时间不多的时候,我知道路易丝很快就会回来,而我们在这里共度最后的时光,我们的最后时光,在我跟你说话的时候这一刻越来越短,每次我看到你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这不是最后一次,那么我们会再次见面,好了现在是时候了,就是此刻,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了。 对于我们两个来说这是一种插入语,当我们打开它们时,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关闭它。 我讨厌没完没了的告别,实际上时间越长就拖的越久,这就像日本人说再见的时候,他们挣扎着要离开对方,不辞而别,因为说再见太粗鲁了,太野蛮了,所以他们在道歉中夹杂着鞠躬,是为不得不离开而道歉,好吧我很抱歉,我要走了。 如果我偶尔感到悲伤,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听着忧郁的音乐,然后在那里多么幸福啊。多么甜蜜的喜悦啊,多么幸运的悲哀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喜欢这部电影,它让我看到很多可能性,即使我一生可能都不会去尝试,但是它让我理解,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
这片也就法国人拍得出来,也就法国人对两性关系能保持如此松弛感。大概因为他们堕落了两三百年,在两性关系的实践方面阔过,而且试图一直阔下去,不想被政治正确之类绑架,变得畏畏缩缩,在创作上也束手束脚。美国人和咱东亚都不太行,道德感过于强烈,看什么都正襟危坐,自己看得不好意思,不想想自己的原因,劈头骂一通导演三观歪。 什么是真正的松弛感?不是一个自以为松弛的人,告诉一个紧绷型性格的人说,你这么紧张干嘛,放松放松,而是人家惯于紧绷,就让人家紧绷着。就像这片,女主是松弛型,男主一直紧张兮兮的,但也不用改变什么,她有她的美,他有他的可爱。 他俩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模式。当一个人释放热情稍多一些,另一方就觉得有点越界,下意识退一步。这也是许多人的共性。自我和亲密有一定冲突性,要进入亲密关系,要更亲密,得让渡一点自我。导演对他们关系的状态、变化,偶有些微的讽刺味道,整体上没什么激烈的态度,后面偏离自然,戏剧化程度有点高。 算是一出偷情童话,对成年男女关系的一种乌托邦想象。比不上侯麦电影,但也有着难得的好看。
除了标出两人都有各自家庭之外,这段所谓的“偷情”完全失去了出轨的冒险意味。观众不仅看不到男人的妻子,也见不到女人的前夫。只有在对话中,我们才零星获悉两人各自婚姻的状况。这不是很让人奇怪吗?一个讲述偷情的电影却完全摒除了偷情可能构成的张力,比如出轨带来的伦理难题,对家庭的破坏……电影因为采用侯麦式的恋爱叙事模式——时间字幕条如同日记标出了“纪实”——而拍出了新意。偷情的欢愉,不是建立在冒险带来的刺激上。当偷情被当成恋爱刻画,人物便能自由享受爱情的欢愉。这自然是更可能发生在电影里的浪漫。
能够为此做出证明的是,两个偷情的人被第三者“拆散”,如同一对恋人被劈腿或拆了墙脚。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女人以“三人行”为由头,闯入了两人已然构建的宛若恋爱般的偷情关系,并成功地偷走了女人的注意。两个女人产生了情欲,而男人遭到抛弃。这还是偷情吗?这更像一段普通的狗血三角恋情,但因为偷情是事先给定的,狗血反而有了新意:一直主动的是女人,男人像条狗一样被抛弃。
这个落单的男人自一开始就是柔弱、感伤的女性化形象,这点在两年后两人再次相遇时暴露无遗。他对着女人发表了一番深情、做作、莫名其妙的告白,以期通过点染自己的痛苦和悔恨博取女人同情,希望对方能回到他的身边。这儿,似乎颠倒了男女在偷情关系中的镜像。不再是男人玩厌女人这类老套的渣男叙事,而是男人被女人断然抛弃,而且男人输给的是另一个女人,相当于对男人自尊心造成双重暴击。
法国人的絮絮叨叨,永远不用上班,一直就是对爱展开哲学思辨,从候麦开始就一直这样,六个道德故事没讲完又来了一个四季,依然没讲完,讲到死也还是在拍男神和女神的爱情故事,当然从古代起就一直这样了,也不是现在才开始,不过穆雷的这系列影片可以归类于同类影片,也算候学后继有人。
穆雷的优势是什么?没看到超越候的影子,当然也有7成左右的功力了,电影不难看。
都是在那些方面不足呢,跟候的作品对比展开讲一下:
人物塑造:穆剧里人物不够立体,虽然剧中主人公可以是两或者三个人;但是看候的影片就会发现,每一个主人公的社会关系,交待的非常具体,比如邮递公司职员,那么他的工作环境,会非常具体的涉及,真实感异常强烈;农民呢打理作物,酿酒摆盘样样不拉;大学老师呢上课,家庭环境都契合身份,不会因为侯是4-5人的剧组就偷工减料,大环境和社会关系涉及到的人物就是只出来一个镜头,也会拍到,虽然费力,当然有用;穆剧中就这方面异常欠缺,只是突然出来三个人,至于是什么职业就不交待了,上来就开始从第三者关系到三匹关系以及双女关系,到最后婚姻关系展开辩论思考。
话题设置:对爱情关系的讨论有没有终点?我认为没有终点,只要有精神世界,就会有爱和情的产生;穆剧中展开了宽泛的多段式的爱情关系的讨论。这样就会使影片流于表面,任何一个议题都不会切深,引人思考。虽然主人公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所为。候剧呢就好的多,只讨论爱情中的一个关系问题,全剧都会为此铺垫;比如今晚就是想在女士穆德家过夜,那么全剧都会集中围绕此展开,非常精彩;再比如一个绅士就是想摸一下少女的膝盖,那么全剧也会围绕此进行,非常具体;窥一斑而知天下。
音乐:穆这个剧里用了非常多的钢琴古典小品音乐,可以听出来是有很扎实的准备,好不好呢,挺好听的,不差,对电影加分吗?没减分,加分可能也有限。为什么不如候剧中音乐的处理?候为什么要那样处理音乐?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哪就是不去干扰他的故事,故事不靠音乐去催促配合而继续。
出彩也是丢分的地方:大量展馆内画作的引入,多次进入,博纳尔等大师名作的背景太容易跳戏,对主题无太大必要,吗;极美的空镜和自然风景的引入,有一个镜头特别美,就是他们野戏后那段凝视自然的双人背影,导演也喜欢这些镜头,最后又一次同场景同角度同镜头无人再次出现,技术很好,但特别好莱坞。
最后展开一个延伸但有意思的想法:保留这个剧的全部台词,只是替换故事背景和人物;比如放在平原上的摩西那样的空间中,人物都换成生活中小老百姓,那么会发生什么?
A/剥离于前作必须将记忆在影像中复现并图绘为某种结构的执念,时间在倒数的咒语中是涣散的:等待偷情时刻的终结同时是创伤的重复、未来的涌入与当刻的停滞。心理、言语与面容不再有连贯性,但它们并不分裂为不同的叙述线条,而总是在跳跃的联结中闪烁;畏缩的、雄辩的、怅然的种种在从广袤的脑海中转渡到言语与行动那一刻坍缩,而所需捕获的正是这一刹那断裂的强度。被释放的记忆不再是私己的个体的,它成为言语的乱流,乃至残存于人面不知何处的空间中。如果《所言所行》仍然仅仅是在“所”的过去时态中讲述“言”与“行”,那么《偷》则终于将“言”与“行”的丝缕追溯到“所”的孔洞——在同一平面中,最终包裹起一切维度的“自然”。
是纯个人偏好的那种类型//话题要跳跃得聪明 距离要暧昧而轻盈//道德之外的肉体和精神交流 两个中年人或者说是渐进成熟的人默契地玩着某种成年人才能玩的游戏 仿佛镜头的推拉摇移 常常控制在恰当的玩味范围 从不出现的妻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故事的道德审判//艺术博物馆太适合男男女女迸发一些莫名的新鲜关系了 虽然她们在不断说话但我总以为镜头会渐渐推远让她们跑起来//仿佛是一系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余韵 并且明显更偏向侯麦 稍许比侯麦更像林特莱特 也有几个微妙的洪尚秀时刻 这几个导演排列在一起也明显是一脉相承的趣味//今天也感谢上帝创造了法国人
有妇之夫王铁柱在同乡会上认识了赵寡妇,随即干柴烈火搅在一起。两人约定好只进入身体不进入生活,但都萌发过冲动想彻底闯进对方世界。后来经过一次三人行,赵寡妇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的李翠莲,遂断绝了和王铁柱的关系,二人带着不舍在省客运站道别。/画面确实拍得挺美的,但就这点破事儿真墨迹太久了。不是从道德层面批判啊,是我真不觉得一个医生和老师跑博物馆艺术馆约会,麦辣的时候感悟感悟点人生。跟民工保洁在沙县吃笼蒸饺碰头,然后上招待所说房费特价66不便宜今晚可得整尽兴了有什么高下之分贵贱之别。都忒妈说要做官能动物了,咋害不舍得这身文艺小资的皮呢。
法国人进化得真高级,看两个至少四十多岁的人谈恋爱,内核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男主跟女主讨论爱情话题的那个段落绝了,镜头突然在女主的背影静静定格一秒就知道女主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翻江倒海。相比较男人的懦弱与犹豫,女人的勇猛和果敢才更配得上女主的爱情啊~香卡的锡塔琴居然是催情圣品,卡雷别墅居然是3P地点,阿尔托粉丝狂喜。编剧让两人最后在影院看伯格曼《婚姻场景》,对男主也太过残忍。候麦一脉相承的法式轻盈,里面的人类都可爱纯粹,“美”与“智性”是他们行事的宗旨与动力
轻松俏皮的法式爱情片,把出轨描述成好似精神小差,只不过小差开得时间太长就容易魂不守舍,这里很妙地用了一个第四者来验证他们的关系,而妻子始终是缺席的,正如男主自己说好像是一个分身在和女主恋爱,所以出轨也可以理解成火车的分身驶向了另一个方向,当然道德卫士看过是要气死的。
穆雷导演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纯粹的法式电影模版级教科书。以大量台词支撑内容呈现,体现价值并有广泛涉猎;用灵巧顶替沉重,并结合艺术与哲学的多重考量,信手拈来驾轻就熟。线性构图搭配喋喋不休,原来婚后出个轨也可以如此真实、极致浪漫、令人神往。别问东问西,没意义;别自以为是,没趣味;更别谈爱,太俗气!!
感觉上,还是延续了前作《所言所行》里的欲望几何学讨论。无关爱情,更关心欲望如何构成,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欢愉生活,无关道德。欲望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们。
果然三观很“法国”,风格很“侯麦”……不过论起碎碎念的有趣程度,蒙太奇间不经意的冷幽默,以及运镜的自然感和色调的整体性,比起侯麦还是略逊些举重若轻的功力;但这种“法式风情”十分突出的午后文艺片,在如今这个多少有点不正常的时代语境里,真的很宝贵了;7/10分。
本来以为会很差,但结果并没有。长长的对话,大部分时候还是不错的,偶尔松散的时候,休息一下脑子,就过去了。因为最后一场戏,愿意给4个星。这种学习侯麦而且完全超过的人极少,此片代表法国电影的一种特殊性,完全可以。(因为类似片中男主那样的男人生活里遇到过,所以知道一切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电影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成就艺术,最后那样跑走,留下的未来很法国。还有很多想法,会别处用法语记下来,这里就不展开了。另外,前半部分像是某个版本的“偷情说明书”,后面不停用莫扎特推进情绪,预示即将来临的,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稍微有些过了。也过于侯麦了。
1)不要考验人性,日久生情什么的,不知不觉的依赖和对更多亲密的渴求什么的,是难以跨越的大魔咒,别以为自己能干净抽身,除非真的没有心;2)只从男女主的角度来看还显得挺soul mate挺可爱的,但代入男主妻儿家庭似乎又是另一个故事了;3)但电影呈现很轻巧可爱,是令人愉悦的法式小品,浪漫恣意~
法国人教你如何优雅自得地出轨,如何3p(反被偷家)。结尾重逢后拍得太棒了,所有的一切都不如坦诚,看电影的时候当然要专注不能亲女孩子! “我们在一起时什么都很好,是因为我们并不常在一起。”
所有场景转换都是大量对话的底色填充,情欲变得非常轻盈自由,如同巴黎明媚的天空。男女讨论着感觉与感情,重拾被契约消解的浪漫,主动获取再抽离、转去别人身边、重逢再退场,如同一小段圆舞,除此之外不做任何讨论,却给出了重新思考婚姻的空间。3.5.
Escurial avant-première,9月上映。电影里两年后他们在Escurial重逢,一起在salle panorama看了场电影,此时坐在同样位置的我们发出一声惊呼,某种mise en scène
三星半,日记体电影。当男人还在啰里八嗦时,两个女孩在旁边已经开始亲吻。女性的敏感力和执行力总是比男人更好,「你作为情妇应该提醒我离开老婆」,但另外的女孩不用提醒便直接向她走来。《爱的艺术》后稍好的一部,但依然不算好,穆雷大概再也拍不出有灵气的电影了。
这两年相继在滨口和Mouret片中看到洪式Zoom-in 这个故事甚至也具有一些偶然与想象的基调 不过少了分邪魅 而多的是侯麦/法式罗曼蒂克心理学 通过男主身上的“女性特质”表达
原来是一张阅后即焚的巴黎爱情地图,占有欲如导盲犬牵引着人物前行,沿途种下爱又烧毁爱,以证明“偷情”的自由、平等与纯粹。一些能够听到心跳的瞬间:镜头Zoom-in戳破不爱的假象;分手后的空镜又让爱的圣地成为遗址;结局更像是幻境,急促的表白远不如克制的寒暄爱得疯狂。
4.5 穆雷拍了一部真正属于巴黎的Before Sunset(林克莱特更像游客视角),很期待国内“三观小兵”“道德警察”们大脑爆炸的一星差评。
世界最终果然还是女同的!(女主很有气质 男主也很特别 我一眼就认出是所言所行里面那个搭讪男hhh)
又一部“侯麦系”电影,大概也只有法国人可以这样,一边做着最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边说着最高深莫测的道理,让人可以脱离道德审判,而专注于内心深处,蛮好的。
看完就想起《顽主》里梁天那段话,“……哪像人家外国啊,谁跟谁都能睡觉。人家也方便都有房子,你自个儿有房子吗?家里老有人儿吧。我就特佩服人家外国女的,睡完就完。而且无论怎么睡也不扭着人男的胳膊买这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