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N次放映室”
宅在“云端”似乎给了中国电视剧市场新的曙光,传统媒体仍然依靠黄金档电视剧寻找契机,新媒体则开发出各种云项目留住会员(云综艺、云首映、云···)。
翻看朋友圈,的确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状:平时不看电视剧的开始看了,平时看英美剧的开始看大陆剧了,平时看日韩剧的也开始看国产剧了。
再看猫眼热度,近期热播的行业剧《安家》(详见上一期内容)(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12304442/)依旧稳稳坐在头把交椅,已经把同档期的《完美关系》远远甩在身后。3月7日首次尝试云首映的网剧《重生》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流量关注。传统电视剧和网剧的齐发力,给疫情下的影视行业带去一丝安慰。
而接下来的几个月,屡败屡战的职场行业剧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按照已开机、已杀青项目统计,至少有34部职场行业剧处于待播状态,涉及26个行业(数据来源于灯塔专业版新剧观察)。
虽说每个剧做宣传的时候都会自封为“国内首部展示XX行业全貌的电视剧”,但是一经开播便会原形毕露,活生生变回我们熟悉的都市言情剧,在谈情说爱中疯狂甩专业词汇······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受够了国产职场剧的狗血,无意间看到08年一部讲述记者群体的韩剧《聚光灯》,瞬间被圈粉。尽管当年被冠以“孙艺珍转型之作”,但是最终成绩平平,并未在当年成为爆款。
十二年过去了,翻看韩国首部讲述记者工作的《聚光灯》,我依然觉得这才是职场行业剧应该有的样子!
1. 挖掘行业内核,聚焦行业痛点
摒弃韩剧杀手锏——谈情说爱的《聚光灯》很用心的呈现了韩国电视台记者的生存现状:
身为菜鸟的徐友珍和大多数职场新人一样,经常犯错,被对手“灌水”,被同事排挤,被领导责骂,而她可以发泄的渠道就是天台、父母和实习生。这样的人设一下子拉近观众和角色的距离,很有代入感。即使你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却可以从中找到哪怕一点共鸣。
反观我们的行业剧,出场即高光。下至房产中介上至精英律师,个个都是衣着华丽,豪车豪宅。弱弱的问一句:“这是要给我们的孩子传递一种什么价值观?”有了好工作,就会有钱有势?不,应该是有了好工作就会有完美的 爱情吧。(此处省略100字骂骂咧咧)
重要的是《聚光灯》在表现记者的工作中下足了功夫。每天蹲点驻守警察局、医院、政府就为了能拿到第一手头条资讯,根本没有所谓的周末节假日,时刻保证电话通畅,更关键的是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些都在每一个案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即保证了剧集的可看性,又没有过分夸张且偏离行业现状。
再看看我们大多数的同类型剧!矛盾冲突确实没少制造,可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靠怒目圆睁,就是靠后台真硬,没有看到这个行业应该有的样子。能不能给底层劳动人民一点喘息的机会,看得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
不得不说,韩国在自黑方面确实做到了深入浅出。
社会记者几乎可以接触到国家的方方面面,也同时会触及到很多利益集团的神经。而这个行业也并非课本上给我们灌输的思想——新闻即真实。更多时候,他们也是身不由己,与自己的良知作斗争,与社会的诱惑做斗争,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作斗争。
最后,有勇敢走下去的,也有成为芸芸众生的,当然还有彻底沦陷的。《聚光灯》没有回避记者行业的阴暗面,它用相对柔和的方式揭露了行业的病态,也用理想化的处理给了大众一丝希望。
吴泰锡和徐友珍是这个行业的希望,而政治部长一行人则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现状,《聚光灯》在结局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皆大欢喜,因为一切都是未知。
而我们的行业剧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抓不住行业的内核,也表达不出从业者的心路历程,更不可能做到自黑和自洽,可想而知,也只能靠谈情说爱滥竽充数了。
2. 演员与角色,相互内化的过程
行业剧还有一个关键——演员。如何保证一部剧让人信服,演员作为观众视听方面最关注的点,首当其冲。
如果演员没有深入了解自己饰演的角色所处的行业现状,如果演员没有让自己完全融入这个角色和行业中,如果演员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观众的反应一定是失望的。
《聚光灯》收视率不佳可能和没有过多感情线有关,但不能否认其中的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孙艺珍和池珍熙让人从第一眼就相信他们是记者,那种工作状态,那种生理反应,那种面对新闻事件的态度,都被演绎的恰到好处。采访越狱犯的场景尽管有为剧情做铺垫的夸张效果,但表演的到位,记者与罪犯的你来我往,都让人拍手叫绝。
然而,回到我们的行业剧中,无论是《精英律师》中的靳东,还是《完美关系》中的黄轩,亦或是《亲爱的翻译官》中的杨幂,还有诸如杨颖、邓伦这些演过职场剧的知名演员。只要摆上台面,第一反应依然是“颜值”而非角色。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行业剧的失败,演员演出来的角色不够贴近现实,所表现的专业性令人生疑,观剧全程没有代入感。
这些就是我们行业剧不争的现实!
我们不拿英美或者日韩的行业剧来做对比,就拿九十年代的港剧来看。那些让内地观众津津乐道的警察、律师、企业家、医生等形象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其中当然也夹杂着谈情说爱,却并没有像我们那么狗血甚至偏离主题,更何况那时候快拍量产的港剧如今还被很多人不齿。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题材,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可是,如今的我们能想起来的好像还是那部有些粗糙的《重案六组》(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职场行业剧)······
《聚光灯》是孙艺珍在2008年演的一部电视剧,播出时间是5月14日,往前数五个月,1月10号,电影《无防备都市》上映,票房161万,损益点160万,基本持平;往后数5个月,10月23号,电影《妻子结婚了》上映,票房179万,损益点166万,略有盈余。11月20日,韩国电影青龙奖颁发,孙艺珍凭《妻子结婚了》拿了这一年的最佳女演员奖。一个人在即将登顶的时候,身上会有不一样的光芒射出,所谓气场二米八,就是形容的这种状态,此时的主角,星光耀眼,不可直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与他狭路相逢的人,非死即伤。只能感叹是命运如此。
于是观众能看到,与此时的孙艺珍站在一起的《聚光灯》一剧的三名合作者,个个暗淡无光。男主角池珍熙是一脸中年男人的温和敦厚相,没有剧中冷峻上司的睿智和敏锐,男二晋久便如同剧中人物的设定,是女主角徐友珍的跟班、徒弟和仰慕者,女二赵胤熙和所有韩剧女二一样,刻薄尖酸、满脸不忿,从面相上先输一城,气质上更无从企及,心不甘情不愿地陪站一角,耐心和礼貌均欠奉。这个时候的孙艺珍,像一个精雕细琢的玉瓶儿,有光芒从内胎里透出,美到不可方物。
《聚光灯》是一部职场剧,纯职场,没有一点点爱情戏,这样的剧,一看编剧笔力,二看演员功底。一个顶着“爱情剧女王”桂冠的演员来演一部纯职场剧,本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而观众,因循过去的观影体验,仍然抱着看爱情故事的期望去看这部剧,自然会大失所望。据说这部剧的最后一集播出时收视率跌到个位数,观众都去看同期播出的古装片《一枝梅》去了。即使在国内也是一样,《一枝梅》的分数是8.6分,打分人数有2万5千多,短评6千多条,长评150余篇;《聚光灯》的分数是7.8分,打分人数1千2百有零,短评2百出头,长评15篇。数据相当惨淡。
另一个据说是半途换了编剧,又说没换,只是在中途加了一个编剧,两人有分歧,导致剧情有脱节。我看了演职员表,编剧只有一个,不知具体情况如何。不过看剧情,第10集结束时是讲光华门30万人的烛光集会,男女主角所在的电视台社会部抽调一半人过去支援政治部,女主角徐友珍和徒弟李顺哲都进了负责转播的中继车,于是观众会期待第11集会讲这个大事件,结果第11集一开始,花了两个镜头便一笔带过,叙事主线又回到社会部打算推出的一档时长为一个钟头的新栏目的女主持人竞选上,既虎头蛇尾,又莫明其妙。
我查了一下这个08年的烛光守夜活动,起初是民众为了抗议韩国政府进口美国牛肉的决定,后来议题又涉及到食品安全、医疗保险和公共事业的私营化方案等,由民众的集体理智去推动社会的改革,挑战政府的决策。当时的韩国总统是李明博,烛光守夜活动反对的也是他,那么会不会因为剧情太紧跟时事,迫于某种压力,而改变了剧情?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点。烛光守夜活动是民众积极参议时政,迫使政府妥协,而《聚光灯》这部片子的后半部分内容,却是与这个主题相悖的。在剧情中,是社会精英阶层去挑战政府和财阀的勾结,主张的是精英社会的论调,即民众是盲目的,是被蒙蔽的,是易受煽动的,只着眼于自己眼前那点蝇头小利的短视群体。媒体告诉民众是什么,民众就信什么,媒体被财阀控制,记者去挖掘真相,反被民众置疑和误会,在财阀团体的指挥下,去电视台拉横幅举标语阻击有良知的记者,民众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真的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在第10集末那么热血地参与到民众运动中去的精英阶层,在后面的故事里与民众产生了割裂。这是编剧的春秋笔法,还是本身就执有这样的观点,而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了呢?也许普通观众是不能分辨这里头的道理,但看了觉得不舒服,感觉有被冒犯感,也是很容易的,这并不需要有多高的学识修养和敏感度。那么观众手指一按,遥控器换台,是再方便不过的事情,去看讨好观众的怪侠“一枝梅”多好玩,观众看个电视剧是为了消遣,还要受电视剧的奚落,是有受虐倾向吗?是有什么毛病吗?
《聚光灯》这部片子16集,大致分4个部分,前5集为一个大章,讲职场新人徐友珍为了抢头条新闻和越狱犯张镇奎几番对峙,这个章节很好看,除了徐友珍和警察为了面子扣下徐友珍的采访录音这条主线,还有GBS电视台和明成日报为了抢新闻互相使绊子设陷阱挖内幕三番五次的交手过程,把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从实习生、前线记者、制作组长、分管部长,再到电视台社长都牵扯了进来。徐友珍从一开始被警察戏耍、被哥哥出卖、被同事排挤、被越狱犯劫持,但有组长吴太锡的帮助,拿到了头条,赢了这一仗,成为电视台的门面,受到社长的青睐、同事的认可,于是顺利进行到下一章,和前辈蔡明恩竞选主播一职。
赵胤熙演的女二蔡明恩这个角色非常不讨喜,是标准的女二人设,工作上处处刁难小白兔徐友珍不说,面相也难看。赵胤熙的不满从剧中到发布会现场都看得出,其实这个人物没必要这么写,她的作用也没那么大,第11集以后,一路升级的徐友珍已经不知把她甩到哪里去了,演员对角色的不满,可以理解。赵胤熙和孙艺珍同年,小九个月,在剧中演徐友珍的前辈,但比徐友珍小一岁。徐友珍是二线记者,蔡明恩是一线记者,早一年进电视台,在同组同事的眼中,还比徐友珍漂亮。
这样的人设,赵胤熙演起来底气不足,年龄比她小,资历比她少,容貌比她差,演技更是比她嫩,那一点不满盘桓在心头,渐渐变成了一种恨意,这种恨意通过眼神透露出来,看得人不寒而栗。赵胤熙的演技始终没进步,到2013年的《九回时间旅行》她演女主角,仍然不够亮眼,我在剧评《莫比乌斯之环:逝去不回,未来可期》中说她“有点聒噪,声线又高,有些刺耳”,其实是很客气的说法,她在那部剧里的表现,不足以与李阵郁抗衡。
第6、7集的内容是徐友珍蔡明恩和别的部门的同事竞选电视台新节目主持人,徐友珍是台长亲自点名,想打造包装她为电视台的门面,成为明星主持人。徐友珍经过吴太锡的提醒,决定坚守记者的信念,离开竞选会场,去报导她想报导的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的新闻。
这两集是过场戏,第8集由一名议员被刺案件开始,徐友珍被裹挟进永焕建设的调查中,这一次又遇上被永焕建设收买的来自信任并暗恋过的大学前辈的陷害,名誉受损,被迫辞职、停职调查,但凭着拚命三郎的劲头,还有站在她身边的吴太锡和李顺哲的支持,再一次转危为安。这是第三个大章,这个章节以光华门烛光集会完结。
由于烛光集会事件有头没尾,剧情只好又转进到徐友珍和蔡明恩的主持人之争上,这在剧情上和前面的重复了,非常可惜,蔡明恩的工具人设置太明显,都怪不得演员要甩脸子了。编剧让两人经过几轮竞赛,到第12集引出赵律师失踪案,徐友珍再凭死皮赖脸的工夫,找到了躲藏起来的赵律师,赢得他的信任,拿到关键性的证据,最后再次把永焕建设扯进来,这一次的对手不再是警察局,而是国情院和青瓦台。这是第四个章节。
短短两三年内,徐友珍打怪打到了大Boss级别,小小的一个同事蔡明恩只能认输,与她握手言和。在剧情最后,徐友珍用证据说话,让永焕建设的常务和青瓦台的发言人自己走进了电视台,坐在镜头前,由她代表民众发问,在她的连连追击下放弃联盟,互相攻击和推诿,一败涂地。精英站到了台前,财阀和政府丢尽了颜面,这是多么理想化的结局。联系时事,财阀集团的代言人李明博和朴槿惠都进了监狱,但财阀世袭的统治不会改变,换个代言人,卷土重来就是。以“胜利案”为例,代表左派的总统文在寅亲自站到台前挑战财阀,都扳不到一个虫子般的淫媒,还谈何民众意志的胜利。(补充一下,最新消息是判了3年。)
孙艺珍从《无防备都市》起有意识挑选大女主戏,比她大十一岁的前辈“闵大人”池珍熙在这个剧里挂的头番,也盖不住她的锋头,在剧中时常用大喊大叫来表达威严,谁会和大喊大叫的上司谈恋爱?观众一直等着剧中的徐友珍和吴太锡能谈一场恋爱,但徐友珍的前进之路这才不过是开始,当她坐在主持人的位子上,端庄自信地面对镜头,职业带来的美丽在她脸上发着光,这个时候,一场恋爱才是大煞风景的。女主角在编剧的笔下开启爽剧人生,爽到这种地步,在韩剧里是很少有的了。
在这部剧里,孙艺珍表现出她强大的共情能力,即使和劫持她的越狱犯共处六个小时,有来自体力和精神两方面的困顿,也能用言语和真诚感化他,让罪犯放弃负隅顽抗,扔掉枪枝,释放人质,束手就擒。
这个场景,不单是打动了张镇奎,也应该是打动了后来电影《协商》的导演李钟奭,当他在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女主角就是孙艺珍,河彩允这个人物是比着孙艺珍写的,徐友珍是河彩允的原始范型,在徐友珍的形象上,长出了河彩允的模样。
仙女一生不做无用之功,因为有2008年《聚光灯》里的徐友珍,在时间和条件成熟的时候,催生了2017年《协商》里的河彩允。九年后的孙艺珍,已经踩在了云端之上,触手可及的,是第一眼就看得见的欢喜。
《聚光灯》的情节和台词没有能融入到《爱降》里的,但眼熟的场景有一处,永焕建设的人和曾经的弃子吴议员坐下来谈条件,餐厅背景墙上的垂直绿化和书画条幅,和《爱降》里的一幕有八分相似。这一场戏是来自北朝的逃犯赵哲强与来自南韩的尹家二哥二嫂,在中间人吴科长的安排下坐在一起商议怎么对付尹世丽,同样的种满垂直绿植的背景墙、书法条幅,以及粉色图案的桌旗。可以让两边的人坐下来喝茶谈条件的地方多的是,偏偏采用了这样的一个餐厅,可能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为之。
还有几天不洗澡这个梗,也只出现在工作忙得要死的徐友珍身上:
来欣赏美人吧:
大家都在看一枝梅,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聚光灯,呵呵
其实觉得结局能再介绍一下就好了
还是有点长~~~
灰姑娘也可以变凤凰
不一样感觉的韩剧
演出很棒,劇情也算緊湊.不過很多都不是很明白.一開始的時候很討厭徐友珍的性格,但還是不得不佩服那份鍥而不捨的精神.
哎呀,肌肉男
对新闻从业生态感兴趣的观众应把此剧列入必看行列。
孙艺珍的转型点,剧情和题材都很不错,也是韩剧开始转型的一个体现,开头阶段稍微弱了点,但从竞争主播开始就非常好,把人物目标和职业目标都结合的非常好,后半段与永换建设的对抗与职场内的矛盾都很好,让人刮目相看新闻题材的高度和水准
难得的把爱情部分削弱到几乎没有
一集弃
结尾太烂
韩剧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如果只是想看爱情故事,那么趁早放弃这部片子,如果想寻找生活的激情,那可以看看。让我看到了当年日剧《新闻女郎》的影子。希望国内不要翻拍聚光灯这个经典聚集。
媒体·记者·前进的步伐
第一次见到没有爱情的韩剧,但却很好看。
2008的好韩剧。
很好的韩剧啊 不再谈情说爱
做记者也挺怕人的
评分偏低了,我认为至少八分
孙艺珍有艺有德 不沾绯闻酱 我好喜欢吃它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