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春三月满是欢乐与童趣的电影院里,《失孤》这样一部苦情电影的出现显然与整体融洽和谐的氛围背道而驰。但比起亲子团观影所带来的阵阵欢笑,这部几次让人落泪的《失孤》无形中增加了春季票房的含金量,在爆米花之外的电影世界里又一次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 对于打拐题材的电影在《亲爱的》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后,如何对题材进行超常规的突破对于电影人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偏偏彭三源剑走偏锋,用其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独特的视角,把一部寻亲打拐的悲剧片砌成了一部温情脉脉、深邃广袤的佛教公路片。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失孤》都不是一部好电影:人物站不住,故事飘忽。如果仅仅因为刘德华扮演了一名中国农民,或者因为电影会令公众对失孤家庭产生更大的同情和关注,它就变得根正苗红,不允许批评,那导演不如索性去拍正能量的公益广告,不要拍电影。 失孤为何失败? 电影有一条主要线索,即刘德华寻子和井柏然回家。主线以外,还有两条支线,一是儿子被拐的福州白衣女,一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不幸在于,《失孤》的支线摇摇欲坠,生硬,仓促,一时间令电影的时空混乱,让观众困惑。支线的薄弱,势必令主线受损,尤其是在主线也不通畅的情况下。 主线的混乱在于,它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让原本是寻子的刘德华跟着要回家的井柏然上路了。这样一个找了十五年儿子的男人,居然说走就走了,堪比文青上路穷游。为了描写两个主角的内心沟通,《失孤》安排了被人诟病的澡堂戏和洗车戏,说实话,让两个成年男性进行太亲密的互动,并不是不可以,有例子在前,张家辉和彭于晏在《激战》中的师徒关系就很亲密。可是,《失孤》将刘德华和井柏然之间的“父子”戏,处理得过于脱线,令观众浮想联翩,瞬间出戏。再看二人的冲突爆发,基本都是一方的嘶吼喊叫,堪比90年代初期的马景涛先生的表演方式,没有任何深化,流于表面。 此外,影片至少用了三次以上的航拍俯瞰,多少有点要营造上帝或佛祖的视角,目的明确。可是,在一部极其贴近当代现实的电影里头,这样铺张的大阵仗越多,就意味着它越像一个精致的公益行为,而不是形式风格完整、深入人心的好电影。 还可以再回想下,当《失孤》拍到那些无名网友,他们拿手机对电脑转发寻人启事,镜头是多么的漫不经心。热心助人的小姑娘,连棋子都不如。这种漫不经心还出现在桥上会双亲时,身后群演进行着集体散步。这种发号施令的散步,完全扼杀了孙海英德艺双馨的表演。此外,还有观众发现,就连拍个上网,片中的电脑都是处于脱机工作的状态。在这样一部试图表现中国之大,茫茫人海无处寻踪的电影里头,这些简易细节上的考究,其实是创作者特别需要谨慎对待的,否则电影就会变得空洞虚假。你固然可以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可真正缺乏说服力的,还是人物故事本身。 一个找了十五年仍然没找到亲生儿子的父亲,帮助另一个“儿子”回到了失去很久的家。单看这样的故事梗概,其实《失孤》是耐人寻味的。可惜,导演彭三源发挥欠佳——漫长的寻路中国,被简化为消失的铁索桥,被砍伐的竹林,还有掉在地上的、母亲的长辫子。由这组蒙太奇所发散开来的中国现实,却让人打不起精神。相比较去年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所触及到的中国社会全景图,甲乙丙丁的面目,《失孤》还沉溺在导演的个人想象和间歇抒情当中。结果就是离家千里,离题万里,就更不需要用其他国家优秀的同类电影来对比了,比如巴西的《中央车站》、英国的《菲洛梅娜》,它们都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找人和回家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院里出现过一大批找人跟回家的电影,苦涩、灰暗,却不乏有经典话题之作。比较典型的有两大类,一类就是“找人”,另一类是“回家”。 在“找人”里,较近的《亲爱的》和《失孤》,借离散之苦,说团圆之难,讲的草根和小市民的悲哀,导演并不克制,试图让你哭。较远的有这么几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一个找老婆一个找老公。王超的《江城夏日》,找儿子。王小帅的《日照重庆》,找回儿子之前接触和认识的一切。无论找到或者没有找到,这些电影经常流露出田园将芜、无以为家的伤感。找不到的人,它要么一片空白,面目模糊。找得到的,面貌也已经全然改变,结果似乎不再重要。 说的找人,其实主题还是落在“回家”上。面对高度发展的经济,中国社会激烈震荡,人口大量迁徙流动,农村萧条破败,催生出许多现代悲剧。这种变化,有形无形地拆散了许多人的家——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那个家。当有人离开了家,就有人想找回它。总体来说,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电影,创作者们紧密关注着城乡变化,从乡村来到城市,或者从城市返回乡村。电影表现的人物对象,也还是偏向底层的弱势群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投射。不难发现,这也是第六代电影美学的一部分,追求边缘化,强调个人存在,把观众带回到日常生活,同时捕捉巨大转变中的现实。 到陈可辛借《亲爱的》把中产阶级拉下水,这已经是一种新变化。此外,《亲爱的》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视点变换,故事前半段是关于深圳的新移民,后半段却是孤立无援的农村妇女,在敌对关系中,双方还完成了一次位置互换。这当然是得益于原型故事的万中无一,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香港人的聪明讨巧,强化了人物和观众的道德困境。 这类电影里头也有比较离群的,比如李杨的《盲山》。这部电影讲一名被拐卖的女子想要回到自己的家。跟前作《盲井》一样,这部批判现实的影片拍得异常真实,是典型的、“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独立电影,结尾笼罩在一片黑暗当中。在我看来,它其实更像一部杀人不见血的惊悚片,拒绝把打拐行动温情化和公益口号化,更具艺术价值。 另一大类关于“回家”的电影,它们是以“中国式公路片”的面目出现,比如与春运有关的《落叶归根》、《一年到头》、《归途列车》、《人在囧途》以及《到阜阳六百里》等等,它们当中有正剧,有喜剧,也有纪录片。整体上比较严肃,也倾注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映照着中国社会的千奇百怪。 《落叶归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比起让刘天王降低身段来扮演农民,让赵本山本色出演一名农民,显然要妥帖得多。赵本山收敛了他与生俱来的狡黠,又带有意料当中的幽默效果,令电影蒙上一层黑色喜剧的色彩。如果说,《落叶归根》看的是赵本山的独角戏,《一年到头》采用的却是人物群像和多线叙事,简单纯粹,真切动人。 与《落叶归根》和《一年到头》相比,《人在囧途》借了春运的题,扒的却是国外电影的衣服。这仿佛再次说明了,只要抄袭的对象是正确的,中国观众似乎不太介意山寨。《失孤》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导演自称是希腊艺术大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大粉丝,这就不难理解《失孤》为何会出现情绪的错位,山寨致敬失败。 《归途列车》则是一部工业化流程拍摄的纪录片,我以为它会把更多时间用在路上,结果,那趟普快列车,只是用来连接了四川和广州,电影聚焦于城乡两地的空间差异对比。至于很多人希望看到的残酷春运,这部电影并没有着力去表现。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到阜阳六百里》身上,当回家的旅途真正开始,电影以出字幕的方式,旋即宣告结束。春节,意味着回家,这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有的人是回不去,有的不想回去,仿佛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注定永远离开了家。这条回家的路,却总是令人心烦意乱、疲惫不堪,就像1984年严浩拍摄的《似水流年》。迄今为止,这部电影成功消化了现实,又升华了主题,是为数不多拍出了乡愁韵味的华语电影。“囧途系列”一路发展,直到蜕变成了票房火爆的《泰囧》,它把中国电影带入到另一个高举高打的发展阶段,喜剧为王,声势浩荡。面对新兴的年轻观众和城市里头的中产阶级,旅游、怀旧热、出国生子等题材成为了一时潮流。 这次的《失孤》,片中不断出现刘德华骑着摩托车寻子的身影,许多人也冠以公路片的名号。但问题来了,只要出现公路和旅人,它就是一部公路片吗?如果真要这样讲,蔡尚君的《人山人海》比《失孤》更像公路片,再不然,《天注定》的王宝强也是骑着摩托车上路了。这些电影带有杀气,不想妥协,往往也显得过于决绝。在回家无望和无家可归的情况下,电影人物不惜与现实同归于尽。 面对这几组过于刺眼的对比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资本的注入、票房的渴望和明星的站台,他们对相似的电影题材会起到多大的影响作用。《失孤》的表里精致,内核疲软,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这些复杂因素的干扰,结果,导演无力把控局面,要讲的东西也没能落在实处上。 所以,《失孤》的最大悲剧,并不是刘德华找不到儿子,也不是脑海中的记忆碎片,更不是忽悠人的缘聚缘散。影片的悲剧是有家不能回,不敢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传宗接代的儿子,恰好是家族繁衍的重要标志。无论被拐还是买入的家庭,他们都抱有这样的执着信念,面对悲剧的循环发生,沦为不幸的受害者,活受罪。对这些痛苦的人们来说,回家的路,似乎跟走向死亡一样。我们都得死,没有例外,但是有时候,这条路真的太长了。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329/010721835087.shtml 刊发于《经济观察报》】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请勿转载】
剪辑有问题。意料之外但是不算俗。刘德华真是捡破烂都帅啊……
或許是「親愛的」珠玉在前,比較在所難免。相比之下「失孤」的故事結構略嫌鬆散。導演立意善良不容置疑,但世界卻美好得過於單一,美的風景好像拍廣告。另外,我確實佩服劉天王的突破,無論如何,電影喚起大家對拐賣兒童問題的關注和共鳴。
怎么这么多差评,我觉得拍的还不错啊,有泪点有笑点有景点,里面的演员演的也都挺好,虽不是什么大菜,但也是风味俱佳的养胃粥。
作为公路片,配乐和风景很赞,电影每次到那个感动的点就收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差口气!题材就是最近流行的拐卖儿童,刘德华把一个寻找孩子的父亲演得入木三分。想想还是加一颗星吧
一个人的气场和光环是没法化妆的,刘天王脸晒得再黑也是地中海阳光范儿。有一天找儿子这件事突然就成了这个男人的终生事业,找孩子找出使命感,顺带帮助别人一起找孩子,帮助别人的孩子找爹。果然,痛苦才能理解痛苦,而幸福太难。就像影片开始那场看似莫名的斗殴,痛苦和幸福相遇,就只能打起来。
看哭了
《失孤之走过999座铁索桥只为换来一张身份证好去考试坐飞机坐火车谈恋爱生孩子的故事》
除了题材值得鼓励,几无可取之处。大概想拍成一部文艺公路片吧,可惜创作者能力实在是……无论剧情设置、节奏、冲突方方面面都毫无亮点。倪景阳的部分好像片中长出的怪胎,非常违和。整个故事也建立在一个过度人为的设定基础上,甚至连预期的煽情都很难做好。这才觉得《亲爱的》挺好。刘德华造型不错
遍寻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不可避免拿来和《亲爱的》的进行比较,但后者是群戏,黄渤、赵薇、张译和佟大为都可成戏,而《失孤》是属于刘德华的独角戏,看天王变身农民寻子,步履蹒跚,执念不灭,夹带着井柏然的绿叶来搭,看过的都明白,刘天王真的是拼了。缘起,缘灭,父亲千里寻子,在路上。
树都很绿,草都很新,山都很青,天,都很灰。抓住摩托车的手好像一松开,希望就没了,满是竹子的铁索桥好像走一遍,记忆就空白了。他没有失孤,他不是失孤,可这却是最空白的希望。还好有乘着光影旅行的李屏宾,让满眼的绿变成新的希望
看过《亲爱的》之后没有发现更亮点,倒是汽渡上两个武汉男匠为刘德华要不要找孩子这事都能扯个皮,这个剧情有点太写实了。不过刘德华真的值得赞赞赞。
演员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剧情实在是太糟糕,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
刘德华演的不错
说实话,这种类型的影片明星来演可信度不高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可刘德华的脸一出来就破功了,可以看出影片里刘德华很卖力气的想让人忘记天王可是这张脸深入人心就是脏了他还是刘德华,就想亲爱的一样问题,几个演员都不错就是不让人入戏,相反最后故事原型一出来立马哭出来。
1.没亲爱的好看,为啥,没人家那么狗血啊!2.一半的时间在无聊,一半的时间尴尬症发作!3.刘德华和井柏然是一对吧,一定是的。。。睡一起,洗车玩水play,只差捅破那层窗啦啦啦!
华仔做到了对自己形象的突破和演技的证明;作为新生代,井柏然与天王对戏丝毫没有弱掉,也算为内地小生争了口气。
失孤,我将其解读为失魂落魄的孤独:从小就没有根的人与失去了血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就生活在长久的精神折磨中,寻找,是他们逃避,同时又是面对灵魂的过程,电影硬伤数不胜数,却还是忍不住感动了
片子欠火候,故事表演都有短板,三条线索很混乱,导致结构失衡,既然可有可无,那还不如不要。井柏然演技略浮夸,不像被拐孩子,致使高潮段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但是本片的摄影很棒,有几个镜头真心赞…华仔真是老了,为了这部片子也是拼了,扮相演技都不错,可是一开口就出戏,港台腔实在是违和啊…
国产片中还算不错就给四星吧。导演自己也知道这是无望的事所以依赖虚无的佛教因缘开解观众。女婴那条线可有可无。演技都还可以就是港台腔略不适。井柏然演技还可以就是完全不像乡下修车店小哥。以上,公平公正理性客观。
井柏然证明了自己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