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民主政治还是集权政治还是社会主义政治,其不一样的只是外壳和形式,其内核其实都一样的,少数人的意志统治整个群体的意志,形式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可以改变,但内耗亘古不变!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只有被动的接受改造的命运!通过近几年经验感觉到权利这个东西为什么一直有人追逐了,它的力量超过金钱和一切,因为拥有它,你就仿佛有了造物主的能力,一切都是可控的,呼风唤雨变得极其容易!所以男人压迫女人获得这种权利,父母压迫孩子获得这种权利,资本家压迫工人获得这种权利,不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全能自恋!被他者恐惧,被他者崇拜,被他者服侍!用给他者带来不安的方式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纵观整个世界史,经济史,资本总是政治的工具,而亦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不过也是舟能沉浮的工具!
权利是过于“迷人”的毒药
很少有人能抗拒它的魅力
一系列荒诞的表演仅仅是为了在大选前掩盖总统的性丑闻,而真相则是充满讽刺的:战争根本不存在,对战的国家和宣战理由都是临时选择的,甚至选择“战争”这个主题也只是因为它有冲击力;前线报道中战火里的少女是请演员拍的,连她怀里抱的猫都是后期加的;战争英雄是虚构的,其本人是精神病患者兼强奸犯。完美的表演转移了民众注意力,总统博得了更多选票。至于战争是否真的则没有人关心。正如男主布里恩所说,历史上的著名战争最终被人们记住的只是几句口号、一段视频罢了。而且,总统的性侵丑闻这么容易就被遮掩了,它是真的吗?真相被永远地掩埋在历史尘埃里。影片结尾,想要说出真相博得名誉的斯坦利被暗杀了,而新闻中又说,阿尔巴尼亚某恐怖组织宣称对这个子虚乌有的战争负责。这是假戏真做,还是又一轮表演?到此电影结束了,真相不得而知。
普通人在政治和媒体操纵下沦为工具。纪念英雄的音乐会上,观众发自内心地流泪;斯坦利的演讲把秘书们感动到痛哭;酒馆里的人们穿着的衣服上印着象征着英雄的“旧鞋”、对阿尔巴尼亚的咒骂。人们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同情心就是这样被当做消耗品利用的。一方面是民众的能力微小,消息传递渠道完全被媒体控制,而媒体又被资本和政府控制,所以民众没有能力探明真相;另一方面是民众可能并不在乎真相是什么,看新闻只是凑热闹。于是舆论只是任媒体揉捏的橡皮泥。
影片讽刺了竞选、媒体、舆论、傀儡总统、皿煮制。虽是20多年前的老电影,但是令人惊恐的是内容完全紧跟时事。前天(11月11日)晚上6点左右传言学校对面有人感染了,各种版本的说法都有,甚至说我们要封校了,一时间人心惶惶。几个小时后又被证明是谣言,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作为普通学生,我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只限于媒体,有时觉得我们的思维甚至被媒体操控了。最近恰逢美国大选刚刚结束,现在回想川普对中国、对疫情的一系列迷惑操作、疫情期间有些国家莫名其妙的fanhua行为,突然觉得自己活在这部电影里。
最后,这部电影作为媒体的一部分,是否也是一个骗取观众情感的故事呢?
附记:因为担心疫情(其实是因为懒、不愿戴口罩),所以这次没有去线下看。寝室用电脑看也很舒服~ 希望中国疫情得到严格控制、美国不要再乱来。——11月13日于寝室
挺好的一部政治讽喻片,黑色幽默用的炉火纯青,看完电影感慨颇多,反思好多,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真的有可能是假的,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亦真亦假,真假难辨。
这个影片多种讽刺和隐喻,首先政治隐喻是肯定的,这个敏感话题不用多说;还有对电影界的隐喻,达斯汀把一个艺术至上疯魔的、又自认为怀才不遇的愤恨的制片人演的有声有色,虽然德尼罗是幕后操纵者,但是大部分的主意都是达斯汀出的,他确实是个马前卒,他成功塑造出来了完美的故事,全国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观众,大家相信这件事,间接表明了大家对他—制片人的认可,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制片人,结尾处,他终于可以摆脱得不到奥斯卡以及无人认可的沮丧愤懑心情,他死而无憾了,结果也确实是这样,他死了,因为不肯和强权合作,不过,他作为著名制片人的死造成了撼动,他更是无憾了,纵然毕生追求艺术,但是不可太过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人必须是要保有底线原则的。德尼罗演的是一个毕生为政府强权工作的人,他很厉害,冷酷理智➕聪明冷箭,他很擅长做幕后工作,且巧舌如簧(43分钟那里和CIA的对话太精彩了,佩服强大的口才,蛊惑人心的魅力真强)这个幕后黑手狡诈阴险,眼神举止神态之中尽是算计,说谎说的比真的还真,做起假来脸不红心不跳,天啊,这种人放在现实社会好可怕,我相信,现实中一定有这种“高人”。
还有一方面的隐喻是指媒体操纵舆论这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媒体的力量就如此强大,在如今科技更加发达的时代,媒体的力量可想而知,真是一把双刃剑呀,不能否认科技的力量,但是也要合理运用。
真的佩服该影片的编剧、导演、制片人等等制作成员,感谢你们带给观众这么棒的电影,难得一见的政治讽喻题材,深刻且生动,经典好电影👍
这个影片的名字,还有开头的一段话都极具讽刺意味。为什么狗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狗没有尾巴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啦。
本片讲述了在美国总统大选11天前,现任总统被爆出了一桩绯闻,与一名未成年女性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一时间,舆论纷纷。而这时,我们的主角登场了,他是一位专门替总统解决麻烦的人,他解决麻烦的办法是创造一个新麻烦,然后解决掉那个创造出的新麻烦,自然而然,那个旧麻烦就被人遗忘掉了。 他决定发动一场战争,当然是假的战争 海湾战争甚至都是他一手导演的,那些镜头那些照片都是由电脑合成的。可是人们不会在意,他们只记住了几个炸弹,几张照片 他立即联系了一位好莱坞制片人,让他上演一出好戏。 他们首先对阿尔及利亚发动了战争,当然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导演了一出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女孩被拯救的故事,女孩之后来到美国,感谢他们的发动的战争,并且受到总统接见。 这成功转移了舆论的注意力,但是战争结束地太快了,还有八天才到竞选日。为此他们还有继续想办法 得了,再拍一部拯救大兵瑞恩,当所有人都被这个故事感动后,总统把他成功带回来了,支持率一路高升 但是没想到那个大兵是个囚犯,并且在运输过程中死了,可是英雄最好的归宿不就是这样吗?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表现出了绝对的能力,解决了无数困难后,他想要荣誉,可是这些事都是见不得光的,于是乎,他成了被抛弃的那一个。 (我是张麻子这个事得替我永远保密 永远保密 枪响) 其实电影名跟剧情关系不大,甚至跟主旨关系也不大,制片人只是过河拆桥的那个桥,摇尾狗那条尾巴而已。 谈谈关于真相,关于舆论,关于信息的一些东西吧 虽然我不太信有什么阴谋论,什么假球啦,什么假赛啦,什么世界是由什么共济会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啦。 但是我相信,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过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甚至现在更高级一点,信息爆炸,让你不会去关注那些真正有用的信息,当然,那些信息也被筛选过。 我在想,那些人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给我们真实,在这部电影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总统连任,为了选民的选票。 他们做的那些事都是为了煽动选民的情绪,去给总统投票。 煽动大众的情绪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麻木群众?群众一直都是麻木的。但是可能也是他们行动的结果。 为了稳定?麻木群众就是为了稳定吧,为了让民众向他们想象地那样去做,去买房,去消费,去工作……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相信我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但是有些东西是一直都不会变的吧,比如剥削与被剥削。 Anyway,但是这些都不重要,管他呢?谁又在乎事情的真相呢?没有人,就像楚门的世界楚门最后的演出谢幕了,观众也不过哀叹一声,下一秒就观看别的节目了。世界缺了谁都会正常转动的,寻羊冒险记最后那个羊死了,他可是在地下操控一切的人呢?可是到了舞舞舞,世界照样运转,而且并没有什么改变。 想起电影中一句台词:这肯定是真的呀,因为电视上播出了。 我总记得我在哪听过,是一本书里还是另外一部电影里。 我倒是很喜欢那个制片人,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态度。 最后,这部电影很好看,喜欢。
每次看到对这类反应民主阴暗面的电影的影评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国的虽然不好,但美国的民主也很烂”这类言论我就忍不住想骂他们sab。能有这样的电影公映,就是民主优良的明证!那些以为民主是万能灵药的人请去面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其实也就是在说,没有万能灵药。
The war is a show. The President is a product. A producer can get his credit just when he dies.
太棒了~ 什么时候电检卡不掉这样的片 中国就真的算是开放了 真是比楚门的世界好看太多了
「阴谋论」集大成者,甚至可以消解 / 嘲讽 一切政治活动,所有的国家制度下全体人员行为都因为某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任何人都是可被牺牲的——不可见的总统本人以及必须维护的总统成为超越道德审判之上的「道德正确」,好莱坞在这种意淫和自我消解中既是「上帝」也是「走卒」,这也是娱乐至死时代的唯一答案。
天啊这剧本太妙了。“Produce a War”媒体的阴暗,政客的伪善,公众的盲从,艺术工作者的无奈,面面俱到。全片没给总统一个正脸镜头,因为总统不过是团队过度包装的傀儡。“狗为什么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要是尾巴比狗聪明,就是尾巴摇狗了。”故事看似夸张,天朝不少有。2848
Election campaign equals show business. Propaganda feeds patriotism. Public opinion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They don't shut down our picture!""Fuck my life!Fuck my life! I want the credit!"
双向吐槽:政治和好莱坞,这编剧得有多大怨念?最后回看片头那句"为什么狗要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否则就是尾巴摇狗"看上去太黑了:幕僚都是为总统服务的狗,而总统充其量就是条尾巴。
好牛逼 咱们看着老美的选举眼馋 老美直接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选举也是bullshit 这个世界神马才是真的 战争 英雄 什么都都能靠媒体里的两片嘴凭空制造 民众 只是一只狗任意摇着的尾巴罢了 其实我觉的那个old shoe有点像雷锋。。。
哈哈哈哈哈,某人被黑粗翔了。年份刚刚好的同时天才般的编剧也预知了一年之后的事。
为了掩盖总统的性丑闻,公关团队不惜联合好莱坞制片人发起了一场莫须有的对外战争。对于政治和媒体地讽刺值拉满。难以想象如果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该如何面对此等嘲讽。无巧不成书,本片上映的同一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曝光。电影变成了事实的寓言。上帝的筛子透过屏幕掷中了他们。德尼罗和霍夫曼两大老戏骨都有喜剧基因,看他们在讽刺喜剧中飙戏别有一番风味。
一部NB的吐槽喜剧,既吐槽政治又吐槽电影(movie)和传媒,德尼罗鲨鱼般的笑容真是精湛。当然“总统不可见”,同时又道出了“战争不过是一场秀”这种波德里亚式的表达。当然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尚没有Twitter这种东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儿去)。此片堪比《S1M0NE》。
兼具电影艺术自反性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故事叙述方式依据好莱坞固有的脉络,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运镜多变、机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莱坞的连贯性系统,明星制(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制片厂制(新线出品,华纳发行),类型片(悬疑架构,双雄合作经典模式),这三板斧,斧斧挥的漂亮,招招砍的致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本身对于电影自身的指涉和对政治的揶揄讽刺,后者撕破了美式民主的表衣,显示了操纵下民意的随波逐流,以及美国人自身对于家国的认识状况。前者则描写了电影人呼风唤雨,涂抹现实的能力,且最为精彩的是,将制片人带到了荧幕之前。而在前后两者的联系上,电影贡献了最为精彩的好莱坞媒介论述——第三次技术革命下媒介对于大众的操纵与蒙骗,也揭示了那些处于黑幕下的故事,以及刻意呈现给我们的“真相”。
将惊人的批判力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尖锐的变为可接受的-但仍然尖刻,而娱乐也具有了某种深刻-但还是娱乐),美国电影最大的创造力也许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极富创造力的三幕剧。霍夫曼与德尼罗真是璀璨生辉。
The tail wags the dog. 港译:作大英雄,霍夫曼和德尼罗的表演延续两人惯性角色,一个絮叨神经质一个狡诈,画面平静、台词超棒。没有激动人心的大起大落,平铺直述里却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反讽。
此片让我想起了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负责提供图片,而我负责制造战争。可悲又可笑的是,当我看到用摩丝码写的Courage,Mum,听到那煽情的乡村音乐时,我竟然感动了。。。
这片子几乎把所有出现的元素都讽刺了个遍,包括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当然这个奥特曼已经黑过了!),不得不服。好莱坞和媒体业,其实怎么黑都不过分的,因为再匪夷所思的剧情,回头想想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的。。。难得一部不错的美帝非屎尿屁政治喜剧!
黑色的政治片,说不定PB也曾受其启发。
歪打正着地预演了一遍克林顿的拉链门。达斯汀·霍夫曼扮演手眼通天的大制片人,中长发、热衷美黑、戴深色眼镜的细节都在贴近派拉蒙制作部总裁Robert Evans。拍《教父》时Evans曾强烈反对帕西诺出演,嫌帕西诺个子太矮,没有明星相。等他自己独立制作第一部电影,结果找来更矮的霍夫曼做男主角。Robert Evans做女装发家的哥哥Charles Evans,80年代曾玩票做电影,第一部片也找霍夫曼来演,就是《窈窕淑男》。
总统也差不多是个营销号...威利尼尔森超好笑,指挥群星录爱国歌曲特别损!最狠的是录好应景炒作歌做旧唱片塞进国会图书馆再假装偶然发掘出30年代民歌。霍夫曼的幽默表情比较假仙儿我反而没觉得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