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这部片子找了很久,前几天在emule上发现,如获至宝。 也许是期待过高的原因,两个小时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激动人心。 一部很典型的80年代的好莱坞剧情片,一切都那么流畅自然,只是没有惊喜。 最后说说River的表演,都说他的表演自然无痕迹,但总觉的这个拿了Oscar提名的表演是痕迹最重的一次,尤其是当给他大特写的时候,比如向女孩表白的场景。不过他在电影中表现的那种恍惚的气质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似乎River每一次的出场,都仿佛看到光。
辗转逃亡的生活,第一天去新的学校报道。默默走进教室,坐在角落的椅子上,微微低着头,金发,戴着眼镜,努力保持低调,这一幕,太美了。老师播放贝多芬音乐的时候,他的心理肯定有着一份骄傲。只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才会熟悉这样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进入的。
逃亡的生活是可怕而又黑暗的。永远没有尽头,不停地更换名字,环境,没有稳定的生活,虽然,父亲一再强调,至少家人们是在一起的。但是,这是不是一种自我麻痹,不愿意看清现实?孩子们被一份无关的责任感牵连而一起亡命天涯,居无定所。这样一种看不到希望与未来的生活,唯有钢琴和音乐是心中的慰藉。哪怕只是在练习板上无声地弹奏,哪怕只是一个别人赠送的随声听,都能让自己分外开心。这是一种救赎。
因为老师的惜才,所以指点他去申请优秀的大学。对于River来说,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
这是一条他母亲曾经应该走的路。可惜,现实是他们正在逃亡。
在剧情还没结尾的时候,我觉得母亲的爱无私又伟大,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哪怕他什么都不说。而父亲真是迂腐老套又自私!
但是结局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我想,父亲其实什么都知道,只是他比母亲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情感交织,让这部剧分外感人。
不得不说,River身上的那股子青涩少年感,觉得和《成长的烦恼》时期的小李子好像,不同的是带着一份迷离和恍惚,令人心疼。
导演把本片的基调控制的非常的温馨、真诚,并没有真正给出政治倾向上的嘲讽和批判。除了悬在全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FBI的全图追杀),所有出现的角色都是可信、可亲的。我们看到,在一所看来特别精英范儿、特别“老钱”的高中,丹尼和安妮随意编个谎就可以入学。鉴于丹尼“天降奇才”的人设,所有出现的教职人员都几乎在职责之内尽可能的惜才、爱才。之后,丹尼也并没有为自己对罗娜的坦诚付出代价。丹尼的世界,满是善意。
于是,唯一的阻碍和矛盾就只能来自家庭内部了。阿瑟和安妮算得上是很出色的父母:显然他们培养的两个优秀的儿子。从另一个角度说,阿瑟和安妮也并不是伪君子,他们的一生都算得上“知行合一”了,影片结尾时阿瑟对丹尼说的“我俩用一生尝试过了“,掷地有声。那么问题是出在体制、出在fbi吗?通过安妮父亲之口,导演也否认了这个解释。于是,似乎一切都只能归结为“时代的眼泪”了。
最体现导演态度的,应该是阿瑟和丹尼在皮卡边上的对话。对所有电影观众来说,这应该是最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一个片段。为了阻止丹尼去音乐学院。阿瑟图穷匕见的抬出了“集体主义”来压制丹尼的个人发展。这可以说是导演最明确的价值观输出了。
吕美特似乎总是对银行劫匪有一种执念。从《热天午后》到《电视台风云》再到本片,银行似乎永远在作为体制的符号,变成受害者。《电视台风云》更为辛辣,极端左派组织大嚼肯德基全家桶、为了受益分成歇斯底里。而本片里的老战友加斯,差不多也是电影温馨底色里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派”。如果说乱搞男女关系还可以用嬉皮士文化背景开解,那公然在安妮的诊所里偷信用卡、带着大把的枪械直接到别人家里要求入伙抢银行,就是纯纯的脑子有病加不负责任了。
所以,影片的结尾,脑子有病的老嬉皮、老劫匪死掉了。安妮在年轻时拼命逃离的那条人生道路,如今她又不惜一切的要帮助丹尼去走。家庭的分开和重组、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相互理解,成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当社会运动大潮偃旗息鼓的时候,家庭的庇护才是导演最终给出的答案。
不敢投入感情、建立与他人链接的丹尼是悲剧的一部分,与父母多年不得见的阿瑟、安妮,也是悲剧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爆炸袭击中瘫痪、失明的无辜受害者,更是悲剧的一部分。可是跟发生在越南的事情相比,这些悲剧孰重孰轻呢?是不是真的能justify发生美国本土的抗争和牺牲呢?导演并没有回答,我更不敢说。
瑞凡.菲尼克斯确实是我在电影里见过最完美的美少年。《伴我同行》里的小小少年已经彻底长开了。这样一个很容易演成小透明的五好青年,却被他用无数的微动作微表情,和气质拿捏得光彩照人。 他是个天才。而这样的天才,永远定格在了23岁。 又27年过去,他的死所改变的那些人:弟弟华金菲尼克斯,妹夫卡西本弗莱克,好友德普,粉丝莱奥纳多都先后成了奥斯卡影帝;基友基诺李维斯名动天下。 而他总不会再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部片子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起River的一生,也许在他的人生里,颠沛流离也是一种常态,深知一切都是不长久的因此也看淡很多事情,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有无法割舍的东西。影片结尾,父亲的一句I let you free把我哭成了傻逼。River,you are free now, and forever.
《不设限通缉》的重点并不在于波普夫妇的政治活动,而是他们的活动予以儿子生活的影响,切入点非常独特。这部片有点是枝裕和的感觉,当时淡淡的,但过后总是不经意间回想起来。一个集体的能力是由它最弱的一环决定的。
“骑上车,以后就靠你自己了...去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吧!”其实看之前都不知道是River主演,而和他搭档的女孩子竟然是年轻的Virginia(家有喜旺里的老妈),青春是个好东西啊
瑞凡让我想的最多的一点是,究竟是他在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塑造着他。从《伴我同行》开始,经过这个,到达《我私人的爱达荷》,戏路越走越伤,最后竟以现实的死亡将所有故事推向高潮和毁灭的同一位置。最近看到杰昆的消息,有人哀叹他都老了,我就想起瑞凡,想他是来不及变老的,于是就成了永远的美少年
故事和人物性格都有着坦诚简单的特点,完美少年与激进父母的互相理解和妥协。以假定性的极端家庭环境来表现流浪一代对主流社会的逐步认可和保守的回归。嬉皮渐死,清教回潮。戛然而止的结局稍显仓促却让人难忘。
剧终泪落,所谓放手即是成全。生日会的舞蹈,胧月夜的告白,言不由衷的躲闪,眼含歉意的感激,结尾的殊途而别水到渠成,暗合走出无目的“在路上”一代的成长节点,简单却极其真诚,细节的微光耀眼夺目,希望与亲情治愈人心;也许电影初衷就没打算完全纯粹,但抛开政治联想,情感上获得一份切切实实的共鸣,这就足够了。// PS. 音乐太棒了!
老吕除十二男外另一部值得推荐的片。河的形象非常适合,很有说服力,演得也细,好像心里真有那么些事儿全都在脸上丝丝流露出来。有魅力的一家,每个人物都立得住。但老吕有时节奏上太保守,音乐切换也不够讲究,断的突兀,有点出戏。几场戏让人印象深刻:全家跳舞、见外公、母子合奏、野合,都很美。
俊朗美少男,越走越忧伤。少年情怀总如诗,奔腾不羁不设限。
结尾突然被戳中,眼泪大颗大颗的掉。再特殊的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看越多River越觉得可惜,上帝总是把最好的先带走。
My dear River,心事重重的忧伤孩子……
#River好帅#生涯最高!一个完美的音乐天才完全是为River量身定做的呀,鲁迈特用一个家庭的逃亡故事来折射出美国社会由叛逆到保守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爱的理解,在空气中行走享受不设限的生活,台词很棒,配乐一流,Fire And Rain中起舞,电影中出现了大幅Dean的海报,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破碎而又美满的家庭,法律大师吕美特用自己的出色功力执导了这部看似节奏缓慢,实则探讨了很多关于年轻与成长、逃避与面对,以及隐约控诉了越战,演员表现无比出色
我的音乐小王子 看过一个采访 钢琴的部分全是river弹的 他说不喜欢手部特写回到脸部时就演奏结束了 想要镜头告诉大家 啊 确实是他在演奏 那种镜头感 看了电影就明白了 那是多么多么美好
一对疯子父母(为什么欧美电影里总把共产主义者描写成疯子、罪犯或激进者?)孜孜不倦坚持祸害俩孩子十几年,不让孩子去上学,不管孩子前程...可怜的孩子们是被父母绑架的受害者。
虽然主线是一家四口的逃亡之旅,但片子想探讨的还是普世的家庭以及教育问题,抛开颠沛流离的身份设置,从瑞凡·菲尼克斯饰演的音乐少年身上能看出传统教育观的改变,由开始的父权即一切到后面让孩子追逐梦想,吕美特只是将内核换了个包装就迸发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向往梦想的少年
本片获第61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原创剧本提名。又是一部清新可人的影片,所展现的家庭虽然极端特例,但是处处显示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朴实真挚既是影片的风格也是人物的性格。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虚构的天分,正是天分惹人怜。所以情节不过就是像剧中父母在逃往过程为孩子们营造的乌托邦罢了。
此片令人感动的是大儿子在亲情和爱情的选择中,最后还是毅然选择了亲情,结局中父亲对儿子的放手,说明他对儿子的爱已经升华。 查了一下,大儿子演员River Phoenix因为此片得了个奥斯卡提名,但23岁英年早逝。可惜啊!
一部关于爱的电影,亲情、爱情、友情。River真是天使,他戏外也是这样忧郁敏感纤细善良聪明才华横溢给予了父母、弟妹无限爱和温暖的人吧(呜呜呜今年10月他就去世整整20年了T.T)。btw本电影编剧Naomi Foner是吉伦哈尔姐弟的妈妈。
相比于以往一些Lumet的作品,这次结局已经非常暖非常温柔了,但也少了些回味的余韵。在前途、爱情都有了更好可能的情况下,少年还是毅然选择了和家庭远走高飞,而激进的父母也同样愿意放下自己的主张让孩子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River这个角色实在太美好了,沉稳聪明又默默承担了许多,早逝永远让人唏嘘,所幸还留下了这样纯净动人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