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穩了,泰欣娜(Pidä huivista kiinni, Tatjana,1994)故事中的男主角的小小叛變是針對兩個項目,一個是彷彿暴君的母親(家庭工業的老闆,即資本家),以及工業革命後異化的機械生活(日復一日的車縫,並且是自己不穿的女裝),兩者更多指涉的是經濟而非政治。
2、這一場小小的公路冒險,是生命體求發展下的必然萌動。在這趟旅程之中,人性慢慢的重新注入他的身體中,所以當他重回崗位,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盲目的自我了。我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主人公最後不是浪跡天涯,邁入個人的無限伸張,而是回歸到生活的實際面上。特別是回到家裡之前,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靈魂——他的潛意識,或者說他的白日夢境,那一個駕車衝破商店大門的刺激畫面(如主海報所示),以此來說明他內在已然復甦與轉變。
3、故事主人公要的是咖啡,而不是酒色,這裡寓含的意思是:他要的不是動物性的放縱或以麻醉與麻痺逃避生活的苦悶,他要的是一種醒覺。
将色彩抽离,黑白片,将故事抽离,简单平淡又平铺直叙,将表演抽离,全部演员都是冷漠的面瘫,要求拍出一部好电影来,导演做到了,因为这片子讲述的就是生活灰暗没色彩,单调乏味少曲折,关系疏离不交流,就在一潭死水的平静下,又充满了爱的渴望,改变的激情和反思的力量。
男主是一位裁缝,日复一日木然的趴在缝纫机前,唯一的爱好是能喝上美味的咖啡。有一天咖啡没有了,这一点点要求都得不到关注,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约了朋友开车随便逛逛散散心。遇到两个女人,就送女人回家,然后又回来继续做衣服,故事结束。
关注底层生活,对大众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一贯题材。男主渴望生活有一些改变,溜达一圈,发现处处如此,改变也似乎改变不了什么,俄罗斯女人最后看他的眼神,应该是邀请他步入新的生活,他漠然的拒绝了,结尾发泄愤怒一番后,仍然回归平静,再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生活,做衣服,喝咖啡。
朋友是个修车工,爱喝酒,对生活的态度就如伏特加一样激烈,把对生存状态的不满大声的表述出来,就像一位瞪着眼睛要找人打架的酒鬼。当爱情来临,决然走向新生活,也许前方更艰难,也是义无反顾抛弃了修理厂,当作家去了。四个人三个国籍,芬兰、捷克和俄罗斯。俄罗斯女人身材强壮,自信满满,一直用俯视的眼光看芬兰人,“这是两个傻瓜”,她一直这样说。捷克女人弱小胆怯,被俄罗斯女人引领着,渴望爱情,渴望美好生活。两个芬兰男人对麻木的生活一直不满,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几人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所谓的政治暗喻呢?我不清楚,估计应该是有所涉及吧。
片子中用咖啡、烈酒、红茶、鸡尾酒区分了几人的生活态度,由于对白太少,所以都在抽烟,抽烟可以扮酷,可以深思,可以无聊,可以享受,可以打发时间拉长镜头,遗憾的是广电总局不许电影中出现吸烟的场景了,这场面在我国的影片中是见不到啦。
火柴厂女工是生活压抑到以死亡抗争,薄暮之光是生活中还有一丝温暖,本片,是生活本身就是压抑平淡,平淡仍将继续下去。
这种文艺片太“文艺”,看起来也少激情,无法吸引我耐心看下去,这其实也正是导演希望表述的效果。给四星。
作为一个充满60年代风格的公路喜剧片,它用一个反传统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俄罗斯在历史上,文化上,是如何影响导演的母国芬兰的,而爱沙尼亚在导演的作品中则常常作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如前作1986年的《天堂孤影》,主角男女最后也是奔向塔林。此片我之前也有解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导演本人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他的导演处女作《罪与罚》便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长篇小说。本片中两位来自芬兰乡下的男人,一位在其高大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恋母情结另一位则是一位外表粗犷内心敏感的波希米亚式的酒鬼。二人都拥有回避型的人格(Avoidant Personality),面对小青年与服务生的出言不逊,努力地维持自己的体面的同时,选择回避冲突。俄罗斯人能够毫不畏缩地跨越社交障碍,而两个男人却对这种殷勤感到措手不及,只能选择芬兰式社交技巧:独自生闷气,沉默以对。这不免让我想到『芬兰化』(Finlandization)一词,指的是一个弱小的国家遵循于强大的邻国的政策决定,以保持主权及领土完整。在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纳粹德国承认芬兰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后苏联对芬兰发起了冬季战争,最终芬兰以割让本国十分之一的领土为代价同苏联停战。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后,芬兰对苏联发动了以收复失地为目的的继续战争。后因轴心国转入劣势,因而芬兰同苏联停战,并攻击驻扎在芬兰国内的德军。因其战败国的身份,加之地理位置而难以期望获得西方世界支援的芬兰,在1948年同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苏联承诺保障及不侵犯芬兰的主权,但实际上芬兰被苏联控制。为了避免被苏联并吞,芬兰在国际事务上顺从苏联意见,并以自我检查消弭、压制国内反苏的声音。这套『以小事大』作法虽被讥为『芬兰化』,但保住芬兰的独立国家地位,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和福利国家,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另外,类似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丹麦对纳粹德国也是,以及其他地区欢迎各位看官对号入座。话题扯得有点远,说回电影,作为阿基少有的公路片,我在它身上发现了维姆文德斯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和《美国朋友》的影子,以及吉姆贾木许的早期作品中那种生涩的幽默,关于贾木许与阿基的对比,我会在以后的作品中详细介绍,这里先不展开。本片算是阿基导演生涯作品中规中矩的一部,观影时我总是不自觉地会期待两对男女之间发生一些浪漫故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暗流涌动,情愫暗生,但全片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反浪漫且情感压抑,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在观影时体会到的一种纯粹愉悦感,每当看到两个男人羞怯又笨拙的行为时,我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窃笑。
看嫁到芬兰的中国姑娘在豆瓣小组里哀怨,芬兰男人怎么这么闷呢!阿基早就把这种闷放大到极致了,一个伏特加男和一个咖啡男,不用说跟搭车的捷克妞和俄国妞都不聊天,就连彼此之间也仅有吞云吐雾。这些被标本化的人,在精致雕琢的摄影空间里,也没体现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反而可爱的暗示我也需要爱。
梦与真、日与夜、雨与旷野、寂寞与外语、航行与返家,它们混合在唱机里,浓度正好是默默的酒精和咖啡因。
话最少的公路片
精神出逃。
两只水牛
世界真冷酷。咖啡控和酒鬼结果还要请人家喝红茶,大闷公路片
有的人收获爱情,有的人,或许收获了一份成长。
“给我咖啡”不要太屌;试想一段不想明天的旅程
烦心事再多,只要看一部Aki心情也能变好。跟着Aki出游,喝咖啡,喝酒,唱歌跳舞谈恋爱,随心所欲,有点忧伤也只像过眼烟云。
放飞自由后再度回归庸常生活,梦想的遥不可及,唯有在音乐声中寻回真实的自己(阿基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的棒!)。御用男主女主这般拘谨羞涩,简直太可爱。
哈哈哈哈哈反浪漫!
补个轮胎,还唱《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啊
same faces, same verse.
一个要咖啡来醒着,一个用伏特加来醉,两个都是爱情的白痴。大船开走时生怕四人再不得见,可他们怎么能上了船?轿车是怎么开进咖啡馆?又怎会说得出“我要留下来和她一起生活”?原来一切只是裁缝买咖啡路上的幻想,继续回到工位埋头打一条条相同的裙子。
生活就是真正面对女孩时无话可说,想尽一切方式的「与众不同」最后在别人看来如同沙雕,不如完整唱完一首歌,安然面对破碎平庸的自己。
…………真是。
考里斯马基是最适合拍工人的导演,每个角色都具有人性光环,让人喜爱。
车速不行
奥廷宁的眼线;妈妈,我去买咖啡,顺便做一场梦,等我回家再把你放出来;这一部阿基,结尾好冰凉
歌会带着我们一起走,直到沉默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