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电影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扩大对张艺谋来说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喜的是,他距离实现自己的视觉想象力可以再近一步,忧的是他真的狂奔起来之后,把很多好好的电影拍成了《印象·XXX》系列。
如果往前看,在他没那么多技术和资本支持的时候,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甚至我的父亲母亲,反而由于这种外部限制,红高粱里巩俐脸上的红,深宅大院里的数不清的灯笼,东北土地漫山遍野的色彩,这些简单的视觉效果反而维持住了一种“放在现实中毫不违和,但略微超现实富于想象力,而且与人物命运结合起来超带感”的独特分寸感。
《英雄》之后又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受到资本的认可,比如他指导了视觉上登峰造极的奥运开幕式,比如《印象·XXX》系列,给了他一个放弃故事,朝着视觉想象力狂奔的舞台。说张艺谋已经完全不会讲故事了,我不同意。2000年之后他也有很多不错的故事片。可是有了资源,有了技术的张艺谋,一旦下定决心要在电影里加视觉想象力,就几乎没有过有分寸感的时候,而这份失衡,常常吞噬了电影本身。
《影》在影像的质量和想象力上,是集大成的作品。太极中的打斗,水滴的视觉,有《英雄》的影子;水墨风格,有奥运会上那个用身体作画的舞者的影子;极具仪式感的战争场面,有《黄金甲》的影子。也有很多突破的地方,比如说,水墨风格却能看出景深。尤其是沛国大殿的景,近处的殿宇和人,中间的江水,远处的山川,虽然是水墨风格,但是有正常风景的透视,看着不像平面的背景,反而能看出远近错落。如果说有人做了一个水墨风的梦,应该就是这样。
一开始看到浑然天成的水墨风画面实是非常惊喜的。但后来发现,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影像风格的尽头。影像风格虽然惊艳,但由于没有任何变化,而且与剧情发展,人物命运,联系太少,所以在最初的惊艳后,电影进行到半个小时就有了疲劳感。
前两年视觉天赋远弱于张艺谋的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里也做了一些尝试,虽然有噱头嫌疑,但圆形视角确实与人物命运形成了呼应。前期是圆形镜头,是李雪莲的女性视角,颜色也是江南风格的黄,绿,蓝。进入北京之后,镜头变成方形,是刚正,是规矩,影像里开始大量出现在圆形镜头里没有,但与方形镜头很搭的红色(北京的颜色)。最后故事的尾声,李雪莲终于获得内心平静,镜头变成了超宽的方形视角,那是说明李雪莲想通了,内心也开阔了。有美感,有哲学,同时有变化不单调,而且与叙事本身有配合。潘金莲的视觉尝试没有张艺谋在《影》里的难度大,但没有让我觉得看得累。
而《影》从视觉上太缺少变化。我在看的时候,曾经做了很多猜想,但最后发现,我想太多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比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猜,人物的衣着虽然都是黑白水墨风,但黑与白的比例,是否与人本身有关?追求真爱,情欲,自由的人,白色多一些,追求权谋的人黑色多一些?或者人物的身份越明面,衣服上白色越多,人物的身份越滑向“影子”,黑色越多?
特意留心每个人的衣服,是我想太多了。衣服的黑白配色真的是随机搭配的。
再比如,会不会出现一个高光人物,ta是有色彩的?在一众水墨之中脱颖而出?一度寄望于境州,因为他是最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但是境州几乎黑白到底。后来寄望于杨家父子。相对于互相算计的沛国一群人,杨家父子实力强大,关系有爱,处事磊落有原则,形象更正面。如果有色彩的杨家父子,被阴暗鬼魅,诡计重重的黑白色沛国人吞噬,我觉得也会很带感。
可惜,又是我想多了,没有高光人物。所有人都是黑白。
再比如,色彩与黑白是否应该和人物命运相对应?境州在战胜杨将军以后,曾经获得过短暂的自由心情。如果这个时候他一度获得了色彩,又在后期一步步再次划进权谋世界的时候失去了色彩,也可以很带感。
没有发生,又是我想多了。
这些想法不一定有道理,但至少会让视觉上不那么一成不变的无聊。又或者,只在一些特殊的剧情和场景进入水墨模式,惊艳感可能会加倍。黑白水墨风的画面确实很赞,但是如此浓烈的视觉效果毫无节制,铺天盖地,缺乏变化地灌给观众,和叙事本身也没什么配合,那和加了一个强效滤镜又有什么区别呢?
好了,我知道又有人要说“东方哲学”,电影里有传统文化,而且还是士大夫的雅文化当然是好的。可是为什么拍出一股如此浓烈的“祖传老中医”的味道?反复出现的“太极”“阴阳”已经到了让我不适的程度。
电影里借人物之口反复暗示杨家的刀法至阳,所以我们要用至阴的方法战胜他,比如要趁连续雨天,要用女子身形的步法功夫。但能赢真的是这个原因吗?
战胜杨家收复境州首先靠的是雨天湿滑,沛伞可以更充分分解刀法的力道;连续下雨七天,江水大涨,装了死囚的船得以借水势开过江中的城防(还给了两秒水下镜头);一百死囚目标统一组织严密。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吧?甚至杨家父子讲信义守规矩,沛国人搞偷袭,这是“兵法,诡道也”。这些也是传统文化,打胜仗靠的是这些,而这明明都是智谋,却把整个筹谋简化为神神叨叨的“阴阳哲学”?如此安排和老中医给鲁迅开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要原配”有什么差别?
如果是“阴阳哲学”指引和启发都督找到了答案,我双手赞成。可电影的拍法是,阴阳本身就是答案。有了阴阳,你就能赢。不是因为雨天湿滑,江水大涨,沛伞巧妙,而是因为“他是阳,你得往阴上靠”。这是强行把世界观当方法论。
电影前半部分节奏很好,能隐隐感觉到阴与阳,明与暗互相拉扯的张力,但拿下境州之后节奏开始乱了。比如结尾的反转再反转,全都在意料之中,却讲得如此缓慢。端着头颅盒子的武士登场,面具蒙着脸,我们就立刻知道了,有诈,八成蒙面武士是都督。因为之前没有出现过大特写蒙着脸的人嘛。比如都督杀王前,多嘴一句“你杀了境州母亲还诬陷于我!”我们就知道,好了,境州肯定要反水。境州母亲的死这个时候只有王,真凶和境州自己知道,消息都没时间散播,都督是怎么知道的?这不是自引脏水越描越黑吗?观众对剧情的预测,早于剧情本身的发展,尤其对于高潮大反转的段落来说,那真的太灾难了。
最遗憾的一点是,这次的角色都不太有魅力。张艺谋是很会拍演员的,巩俐章子怡,甚至倪妮周冬雨都曾经在他的电影里焕发出无限魅力,不一定是造型美,不一定是演技好,也不一定有主角光环,但这些人能焕发出生命力,只要出现在镜头里,我们的眼神就离不开她们。这次的演员们都很扁,反而戏份很少的胡军是最好的,其次是王千源。邓超演得很好,反差很大,但这两个角色散发了演技却没有散发魅力,有点太“演”了,非常可惜。孙俪的角色原本以为会很重要,但后期完全沦为惊悚表情的背景板,而且她的脸有很多死角,不像以前的谋女郎们每个角度都好拍。关晓彤演技捉急,但她的脸反倒是最被镜头宠爱的。吴磊弟弟……好好上学,练练台词吧。
或许对国师过于严格了,或许过几年回头看《影》依然有它在影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可取之处,但至少对于电影院的116分钟而言,这不算是一次很美好的体验。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一个电影角色的生命,不是始于大银幕亮起的那一刻,而是跟每个人都一样,始于这个角色出生的那一刻。于是,一个演员在银幕上塑造出的那个角色,无论他采用的是何种表演流派、方法或技巧,在观众眼里需要看到的,是一个包含了该角色从出生到现在而积淀出的一个完整的人。演员塑造的不止是一个角色的一阵子,更包含了这个角色的一辈子。
对于《影》这样一部格局很小、故事简单、时间跨度非常之短(于是每个角色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里发生性格上的“突变”)的作品来说,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角色的丰满,才能填补故事的朴素。不幸的是,我认为片中大多数演员都没能撑起自己的角色,这其中固然有编导方面的不足,但演员本身的素质无疑占了主因。
比如郑恺所饰演的主公一角。看完全片之后给这个角色写个人物小传的话,他无疑是一个颇有城府的权谋家,又因为年轻而不可避免地有些幼稚。面对长期以来内忧(嘟嘟)外患(敌国)的巨大压力,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略显疯癫的样子,暗中则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里,首先的一个问题是,为了能够麻痹对手,他必然是在故事发生之前就已经长期保持疯癫状态,那么,无论是对于片中的其他人还是从观众视角看来,他应该表现出一种非常自然和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疯癫状态,内化成他性格及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就是他应该装傻到显得真傻的程度,但是,郑恺浮夸和流于表面的表演,给到我的信息是,不知道这个角色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这其中,比如要求嘟嘟琴瑟和鸣、给假嘟嘟上药两场戏,好的表演应该体现出他在装傻的大背景下却怀有心机和试探这样一种微妙的层次感,让观众事后回顾这段表演时能从他的表情举止中“有迹可寻”。可是,由于他连“傻”都没演好,就更别说在此处表现心机了,无迹可寻,歪打正着。
还有主公对于妹妹的情感,也是可以设计出很好的层次感从而出彩的。他见妹妹的最后一幕,此时大患已除,妹妹却意外地成为了牺牲品,此处郑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现对妹妹的爱以及意外失去妹妹的痛,而且,此处是他性格由伪装到展露的一个转折点。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仍然带着疯癫感的主公在大雨里踉跄,也感受不到他跟妹妹的情感。再往前推,既然同意妹妹和亲只是一个虚拟的计谋,那么他在当着鲁大人和妹妹的面讲这个事情时跟他私下单独跟妹妹讲这个事情时,态度上是要有区分的(即便他对妹妹隐瞒了计谋),后者应该体现出他对妹妹的怜爱,但我没有看到这样的层次感。
主公这样一个具有复杂度和层次感的角色,在郑恺的演绎之下,显得非常扁平,性格转变也来得很突兀,观众完全体会不到他的心理世界。邓超分饰两角的表演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影子,他对自己、对嘟嘟、对夫人、对主公、对母亲分别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心戏,我没有看到;作为嘟嘟,他对影子、对夫人、对主公、对敌手、对下属又应该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心戏,我也没有看到;两个角色对于权力和欲望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我更没有看到。我仅仅看到了两个性格很单一的角色,一个是隐忍的影子,一个是神经质的嘟嘟,从两个人的眼神里再也看不到更丰富的心理世界。我不知道这样仅仅表现出两面性格的表演有什么可吹的。
须知,这样单薄的角色构建,是完全不足以支撑最后的高潮捅来捅去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动机的。总之,这个故事看上去像是导演与创作团队攒出来的,立意不错,却在叙事逻辑上存在各种缺失并欠打磨,只能靠加强形式感来弥补,而演员们则成了导演的棋子,除了机械地完成规定的表演之外,没起到任何雪中送炭之功。如果选择更好的演员来诠释,本片或可上一个台阶。
PS:看到胡总又站出来批评本片很阴暗。多说一句,以我对张导演的认识,他不会选择讲一个弑君谋反成功的故事。很多人关心孙俪最后透过门缝看到了什么,对于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很有可能的一种解读是,她看到了主公的真身出现,杀掉了嘟嘟的影子。如此,则完成了孙俪一头一尾的循环,太极黑与白的交替,真身与影子的易位,权力关系的往复……
首发于1905电影网
国师张艺谋于今日携其新作《影》亮相第七十五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就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与此同时,张艺谋还摘得了2018积家电影人荣誉奖(Jaeger-LeCoultre Glory to the Filmmaker),该奖项由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和瑞士高级制表品牌积家联合颁发,旨在嘉奖他对当代电影原创性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奖加上新片展映,国师这次来到威尼斯意义非凡,在记者会上他的笑容也十分灿烂: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更是当代影坛的杰出导演之一。且不说张导于1992年凭借《秋菊打官司》和1999年《一个也不能少》两度摘得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与威尼斯结下不解之缘,他还凭借2002年的《英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如今已68岁的他仍积极活跃于影坛,今年他携《影》来到了威尼斯非竞赛展映单元,另一部新作《一秒钟》也已于近日杀青。精力充沛且不断锐意创新的他,摘得积家电影人荣誉奖可谓实至名归。
《影》虽然是张艺谋导演擅长的题材武侠片,却又与他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张导的作品往往色彩艳丽。然而在这部《影》里,张导却刻意使用了黑白灰作为电影的主色调,让电影呈现出一幅幅如水墨丹青的图景,可谓把中国风玩到了极致。《影》的故事是来源于编剧朱苏进的《三国·荆州》,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地沛国以及境州即在荆州一带。张导把沛国的都城布景于在山水环抱的峡谷之中,并用不绝的阴雨配合檐牙高啄钩心斗角的都城建筑,描摹出一副色调冷峻的水墨山水图。而沛国都城内,由于沛国君主沛良酷爱书法,张导又把室内的道具例如屏风等纷纷绘上书法,服装则喷上水墨,让整体的色调十分统一,完全融合于沛国的基调。而到了沛国敌国占领的境州,张导又用三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为境州做背景,山水间的鬼斧神工让城市奇谲壮丽。至于电影中的地牢以及竹林的戏码,张导则巧妙地运用了光线和阴阳八卦图等造成的暗色效果,把色彩最自然地过滤出去,真正用光影道具成就了“影”的存在。
张导在记者会上说:“之前我的作品都有很浓郁的色彩,这也被认为是我的标志,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影》的风格,因为它很中国,很像我们的绘画。我一直希望能拍中国传统水墨画,等了很多年到今天终于实现。如今要用电脑去呈现黑白很容易,只要后期调整就好了。可如果用拍摄来褪去颜色却很难,《影》是通过拍摄,服装,道具等,在物质上完成黑白的美。现场看到的水墨画呈现出来的美其实是实拍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影》的美学造诣是冠绝群芳的,很难想象,68岁的张艺谋选择在新的创作手法上“天然去雕饰”,把自己最擅长的色彩剥除,用最难的自然色彩去呈现水墨画这一中国文化瑰宝,实在难能可贵。然而更没想到的是,除此之外,《影》亦没有庞极大的调度场面。《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盛世鎏金,《长城》里的千军万马,《金陵十三钗》里的战火纷飞,到了《影》里统统不见,唯一的攻城高潮也不过是百人对战。然而即便如此,《影》里的战斗还是精彩绝伦的。攻城的战船不仅有“特洛伊”般的功效,而用竹排做成的潜水设备,用伞制成的克敌武器亦让电影中国风味十足。可以说,这也应该是张导在执导生涯中的一次全新尝试:收敛,克制,却振奋人心。
除了水墨风格的美术,张导还大量运用了古琴、萧等传统中国乐器为电影配乐,用这种方式去诠释《影》,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张导所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的创作源泉,不管是中国的文化,礼仪,道德等等都是如此。传统文化的题材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中很重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线性发展,文化没有断裂丢掉的文明古国,我之所以现在还想去讲传统文化,是希望让年轻人看到中国的传统,《影》是中国的水墨画,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我希望用《影》向世人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除了在视觉上的突出,《影》亦在叙事上不乏出彩的点。《影》的故事围绕沛国的将军子虞和他的替身境州展开。张导指出,中国一直都有替身这样的人物存在,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拍。这次拍《影》,正是为了尝试这个题材,且关注这些人的性格和命运。在《影》里,不仅邓超一人分饰两角,尽展子虞的贪婪和境州的正直,郑恺演的君王沛良亦是亦正亦邪。他时而放纵,时而暴戾,人物的两面性得以凸显。而电影中的两位女性角色也值得解读。孙俪饰演的小艾,她在男性权势追逐和复仇背后的情感历程和选择颇有深意,而关晓彤的敢爱敢恨,如张导所说,具有新时代年轻人的性格。用这样一个在权力欲望追逐中的悲剧,张导试图给《影》带来现实意义。
《影》中演员的表演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邓超。他一人分饰两角,既要演健壮的境州,又要演清瘦的子虞,为此他在开拍前健身练出一身肌肉,又在拍摄中急速减肥40斤,且始终没有用替身,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或许还属于第一人。无怪乎不少外国观众看完《影》之后都没有意识到两人是一位演员饰演的。而境州英武果敢,子虞阴鸷狠毒,两人的性格完全相反。邓超驾驭了两个人的性格表演,特别是子虞的歇斯底里他演得惟妙惟肖,这和我们平时在综艺中看到的有喜剧天赋的邓超很不一样,表演值得称道。
除了邓超表现不俗之外,郑恺的表演也令人惊喜。电影里他饰演的沛良这个角色螳螂捕蝉,看似无能昏庸却老谋深算,郑恺的表情变化多端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人物性格。他坦言这是他第二次和张艺谋导演合作,第一次是演皇帝身边的人,这次终于演了皇帝,算是次“升级”。他的幽默感让记者们捧腹,而且在记者会过程郑恺中是唯一一个用英语流畅作答的,英语水平令人刮目。
至于孙俪,她的戏份虽然不多,却还是把握住了人物的感情脉络,虽然和邓超在戏里戏外都是夫妻,却依然演出了和邓超饰演的两位角色之间有着微妙区别的感情。王千源的表现这次中规中矩,胡军却把大将之风演得出彩。而吴磊和关晓彤因为年轻,或许表演还有些痕迹,但能和张导合作,将来星光无限。
68岁,或许是不少人认为适合退隐的年纪,然而张艺谋却试图尝试新鲜事物,用别出心裁的手法在威尼斯大笔挥毫,泼洒出一片美轮美奂的山水图景,给世界观众带来了最传统却也最精致的中国风,点染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银幕。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在上映后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
如果你碰巧长得和大人物很像,你会轻而易举地得到一份全世界最难得到也最容易得到的工作:成为大人物的替身,经历关键的历史时刻,乃至为他们挡住刺客。你被纳入阴谋与阴谋论的关键环节,时不常会化身权力版图中最重要的人,进入远超出自己的阶层,享受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从根本上与“自己”告别。
今天上映的张艺谋新片《影》,便是关于“替身”的大作。
这里的大人物,是沛国都督子虞;他的替身,则是“影”。
子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出身名门并立下赫赫战功,威望远超疯疯癫癫又始终不愿出兵收付境州的沛国主公; 他的“影”,则不具备一个自己的名字,由于不幸与子虞相貌酷似,八岁那年被子虞的叔父从沛国的失地境州绑回,自此被幽闭在密室之中接受严苛的训练,只为“不时之需”。
终于,都督病入膏肓却野心不灭,为了收不回来的境州与登不上去的王位,“影”代表都督子虞走上了历史舞台。荷马史诗说:“追逐影子的人,自己就是影子。”——足以说明“影子”这一设定背后无穷无尽的张力。令人震撼的是,都督与“影”均由邓超一人扮演。他像克里斯蒂安·贝尔一样,疯狂减重又恢复体态,阴的狠毒、阳的潇洒、病的憔悴、战的汹涌,每一重人格都是影帝级的表现。
如果单看剧情,似乎会觉得《影》就像黑泽明讲替身的《影武者》一样,是复杂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宏大叙事;但我更愿意将《影》定义为动作美术片,高度风格化,精致着——实际上,张艺谋将本该用一部史诗才能讲完的故事线,浓缩到了一个巧妙的戏剧情境里,那就是阴阳八卦图。
在这张图上,“界限”、“阶级”、“力量”乃至“性别”皆被消弭:以女人的身形入伞,可破原本天下无人可破的神之刀法;位高权重却被囚于病体的都督,与被囚于斗室却能自如征战的“影”,二人同时既虚又实、既阴又阳、既囚禁对方又被对方所囚禁,光越强影子就越厚重,合在一起方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身份”;
一个不得不仰仗另一具躯体行动,另一个不得不倚赖另一颗大脑思考,双方被迫共享了喜怒与哀乐、灵魂与罪恶、自我与所爱——比如妻子。
这是太极图,这是双鱼理。阴阳相生、五行相克、攻防一体,和谐出了生命之美,以致除了黑白以及游走于其间的微妙的性的气息,没有任何其他颜色有资格渗透其间。吊诡的是,《影》画面中坚实的水墨美学,获得了所有观众的疯狂赞美;可是在内核上,与讲求“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水墨哲学不同,黑与白交织而成的“圆”,在此处变为了滚动前进的历史车轮,将一具又一具躯体碾压出了浓重的血色。
围绕着这张图,《影》设计出了无比美丽的战争场面与动作场景。
也难怪都督的妻子从一开始就算好了卦:“这一卦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当这幅阴阳图终于露出了身为武器的狰狞面貌,此前我们以为会融入其间的那些阴柔、母性与温和,也就彻底被证明是一场幻觉——只剩下赤裸裸的权力冲撞,要攻城略地、扳倒对手、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要上位、上位、上位。
于是我们看到,从都督到主公,再到后来加入这局棋的“影”与大臣,沛国所有男性人物,都在进行赤裸裸的生存博弈。生活的美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就像最为纯正的自私的基因,还原回了生存竞争最原始也最无聊的样子,每一步思考都只在处理:是背叛还是合作?背叛的收获与合作的奖赏,孰更值得?背叛的惩罚与失败的代价,孰能承受?什么时候背叛,什么时候合作?
置身于这样一重乱世,人人心怀鬼胎,选择“背叛”,得利最多;选择“始终背叛”,成了最为保险的举措。他们勾心斗角得太厉害了,日日夜夜都在算计中度过,策略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深思熟虑,也取决于对手的策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力感在黑暗中弥漫,这种绝望的路径,使人被巨大的虚无吞没。
没有原则,没有执着,更没有信任、信仰与信条,只有生存本身。 我们不再心怀希望。 长期利益虚无缥缈,收割当下才值得尝试。 这重状态下,“文明”二字,苍白而脆弱。 人往何处去?人无处可去。
就这样,张艺谋巧妙地运用水墨,打造出了另类的废土。《影》之中,没有水墨所意味的入世与出世,只有虚无与荒芜;水墨之下的沛国,成了一场大型废墟摄影艺术。都督的真身倒下的刹那,他与著名叛贼麦克白的临终遗言达成了空前统一: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拙劣的愚人, 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充满了喧哗与骚动, 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摘自朱生豪译本)
《影》还有个《教父》式的结尾。几乎集合了全片所有美好品质的小艾,在目睹了身边几位至亲之人的互相残杀后,被禁锢在宫内,扒开门缝望向门外——敞亮的大殿前,她曾爱过的那个只想找妈妈的“影”,变成了与都督别无二致的奸雄,一如完成了大清洗后接受众人“朝拜”的迈克尔·柯里昂。爱与家,在这张阴阳图里,如此迷惘,亦如此渺小——这一卦里,也没爱与家的位置,除非爱与家的作用,是成为巩固权力的重要棋子。
不要谈情说爱了,厮杀才是正经事。 让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一种被伤害与被侮辱的、去欺骗与去折磨的生活吧。
《影》刻意没有讨论收复境州后民生究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已经复杂到不重要了。它只是在呈现一群人,沿着基因编码互相争斗。几乎所有枭雄电影都在讲同一件事:“与人斗,其乐无穷也;然斗争结束,一片虚无,纵使毁灭,也无法重生。”枭雄们对“斗争”,陷入了技术审美——当一件事情做得足够好,便耽于欣赏它本身,而忘记了它原来的意义。全体角色一起居高临下,沉迷于自己谋略时优美的姿态,期望下一个回合能够背叛得更有技术含量。
唯有死亡降临时才能跳脱。
都督在“遗言”中说:“我这一生没见过好山好水,你们替我去看看……”这其中流露出了一些田园牧歌、瓦尔登湖的意味。我愿意相信这个谎话无数的男子,此刻至少有一部分是真诚的;但也唯有疲于争斗之人,才能体会个中真意;不过境州那个傻子啊,他刚被放出来,他是不会懂的,所以他又沿着这条路奔跑,复刻着都督走过的路了——他什么时候会醒悟呢?
这也便是《影》了——极度简单,又极度不简单,以致我忍不住想用勒卡雷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的名句作为标题:有时候,背叛不为别的,它是一种本能,本能,本能。
在看完《影》后,想了很久该用什么词最直观能描述自己的第一感受,最后我选择了两个字:震撼。
对于我的鼎力推荐,身边很多朋友却是半信半疑:《影》真的好看吗?我并不意外,这也是观众对张艺谋长久的态度:既满怀期待,又不敢期待。
作为曾带领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领军人,他拍出过《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留名影史的经典,也有过《三枪》《长城》这样令人难堪的作品。网络上关于张艺谋的评论,永远充满质疑,许多人声称他早已江郎才尽,拍不出好作品。
而《影》的出现,总算证明了一件事实:他依然是当下最值得我们自豪的电影大师之一。
很难想象,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与《英雄》两座高峰后,张艺谋依然能在年近古稀时拍出《影》这样在形式上极致突破的作品,用影像呈现出中式的写意与留白。
最显眼的自然是摄影,视角端正的画卷式构图,在大殿与子虞家中,内景摆设呈现着线条与秩序,而在两军交战的外景中,远处则浮现着氤氲叆叇的层层山峦。景物,摆件都是高对比低饱和的暗青色,只有人的出现,会带着鲜明的肉色或血红。《影》延续了张艺谋形式化的独特美感,每个镜头,都精致如同水墨丹青的国画画卷。
除了画面,电影在声音上也精心设计,张艺谋在片中大量利用了古琴弹奏音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决战段落,竟州与杨平准备一决高下,与此同时,小艾提出要与夫君合奏。电影以平行剪辑的方式来回于“三合”和“合奏”之间,琴声从平淡到猛烈,气氛也愈来愈不安。
然而与华丽视听相对的,观众再一次质疑起张艺谋的故事,会不会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剧情?放心,并没有。
的确,《影》对剧本信息量的展示十分“吝啬”,一开场便切入到角色的矛盾之间,没有引入,没有铺陈。迅速将观众拉入高戏剧化的冲突当中。乍一看《影》,你会觉得人物似乎都很“单薄”,好似每个人都只有些脸谱化的性格,但事实上,只是张艺谋把他们浑厚的过去,给藏了起来,并交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细心发掘。
王和青萍兄妹二人,是怎样在残酷的王权争斗中活下来的? 子虞之前是怎样的英雄人物?小艾和子虞曾经的关系又是如何?和竟州又是怎样从主仆化为相惜?导演对此都只含蓄模糊的阐述个两三句,透露些许信息,却导致更多悬念,也成为了我所说的,剧作中的留白。它给予故事一种含蓄而磅礴的美,也为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这也是为何《影》的故事虽然严肃,却紧紧抓着人眼球,它的人物关系盘根错节,竟州,子虞,王,小艾,公主及一干配角,每一次对峙,都在表面的平静下压抑着强烈的情绪。
这种留白,与无话可讲的“大而空”并不相同,《影》的故事,是如同让人俯视一片湖,眼前只是块薄薄的截面,背后却是深不见底的迷。张艺谋一方面刻意限制了观众对故事的了解,一方面又展露了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验伤后的竟州走出殿堂,王景春饰演的鲁严不住的眨巴眼;子虞反复讪笑问小艾:“他是不是真的和我很像?”;竟州成为宫殿唯一的胜者后,小艾却恐惧的后退……
对于这些情节,我想不同观众会有不同理解,就如同《影》的主题,也包含着多重意义,它是一个权谋斗争的故事,也是一位替身追寻自我存在的过程,但在我看来,它还有个更为宏大的表达:每个人,其实都是“影”。
子虞把控着竟州的人生,他的存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主人,竟州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所以只是依附于他人的影子。
可其他人呢,他们又掌控了命运吗?
青萍与小艾自不必说,在这个故事中,女性皆为男人的附属,小艾被来回安排于两个男人之间,青萍贵为公主,却还是注定为政治牺牲。而王和子虞呢?他们都曾手握无上的权利,最后也皆因权利惨死。
事实上,当你回过头看所有人,无论大小角色都在被命运玩弄,他们为了野心,为了爱情,为了自我拼死一搏,最后就像大雨中被冲刷掉的沙粒,掉入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
也许《影》称不上经典神作,但能在影院,欣赏到这么一部带有强烈作者气质与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在当今青年导演几乎都在模仿西方,那个曾经拥有《卧虎藏龙》《霸王别姬》的华语电影却逐渐消散了特质的时代,我只想由衷庆幸的感叹一句:还好,我们还有张艺谋。
作者: LORENZO
第一次代表华人电影提名奥斯卡外语片,第一次让华语电影斩获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顶着这样的盛名,68岁的张艺谋每一部新片还是会引来影迷的最大关注,即便“第五代导演”这个划分已经很久没有被提及。
与好莱坞合作后,张艺谋毫不避讳地表达出对制片人制度的厌恶。即便是当下最具有话语权的华语导演,在西方的环境下,你的创作还是会受到裹挟和制约。
再次回归到熟悉的创作语境下,张艺谋一改以往商业片的套路,大笔一挥,用中国水墨风渲染出黑白色调的《影》,使影片呈现一种美轮美奂的文艺片风格,对视觉美学的全新探索可谓别出心裁。
《影》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朱苏进的《三国·荆州》。邓超饰演的子虞收同是邓超扮演的境州为替身,旨在为国收复失地,进而篡权夺位。这么一个替身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诠释,是愿做真身,还是愿做影子?这不仅是历史人物面对时代的选择,放置到艺术创作上,也难免会遇到同样的无奈和困惑。
在接受采访时,张艺谋这样解读角色:“你看他的每一步,其实都是挣扎求生。即便他最后好像成了老大一样,号令天下,但实际上,他唯有这样才能活下来。”真真假假,虚实之间的转换,或许这个故事本身就在投射张艺谋自己。
张导不仅用水墨风格把《影》拍得精美脱俗,还用了邓超一人分饰两角,甚至让孙俪和邓超在电影里扮夫妻。于是乎,邓超打邓超,邓超和邓超抢孙俪这样的噱头让人激动不已。特别是邓超对两种截然不同性格人物塑造的精准拿捏,亦让我们看到一个专业演员的认真与投入。
老谋子曾多次公开表示对黑泽明的崇拜之情,这次《影子武士》中“替身”的设定借鉴到中国历史背景下,张导更是亲自参与到剧本创作中,也是看他电影非小说改编的原创故事中最投入的一次。人性的复杂,历史的残酷,整个故事再也没有沦为美学的帮衬,真正做到相得益彰。
在威尼斯首映后,外国记者被《影》呈现出的独特东方美学所震慑,全场更是鼓掌长达5分钟之久。有媒体称“这可能是张艺谋导演迄今为止导演的最令人惊艳的电影”、“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彰显出张艺谋典型的气韵和想象力”。不散记者也在威尼斯第一时间与张艺谋对话,试图探寻《影》的创作背景。
不散:张导您好,这次《影》和您之前的作品有些不同,特别是色彩上有了新的表现,您之前的作品一般来说色彩的饱和度非常高,色泽也比较多,这次在《影》里却特别大胆地运用了黑白灰的色调,我们想知道这次转换的原因是什么。
张艺谋:很多年以来我一直想拍一部水墨画风格的电影,一直也没有实现,就想这次尝试一下。
选择黑白灰的水墨风格,其实也挺符合电影的主题的。因为我们这个故事是还是关于人性的,讲的是人性的复杂性。水墨画中的黑和白不代表单纯的好坏,恰恰是借水的晕染,中间产生的一些层次和变化,是水墨画的奥妙和韵味。这恰好人性中间的部分,也是是黑和白不代表单纯的好坏最复杂的部分,不是人性的黑,也不是白,是中间部分的灰色地带,很难以形容的这些部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用了这样的一个风格。还有个原因是我也想让我自己的电影有很浓郁的中国风,这又是一个中国古代题材,所以在这个方面的考虑也是一致的。
不散:其实我们在看《影》的过程中会联想到黑泽明的作品《影子武士》,而且您的这次的编剧其实是基于朱苏进的作品《三国·荆州》,所以我们想了解您的这个想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要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张艺谋:《影子武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我也很喜欢黑泽明导演。我几十年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中国没有替身的故事。后来我还查了一些资料,确实记载寥寥无几。你看我们中国的影视剧拍得都已经很泛滥了,很多东西都拍了好几遍了,好像也没有人拍替身。我就越来越好奇,这个兴趣让我想,那我们拍个替身吧。
我一直觉得我要碰到一个古装题材的故事,如果不错我就把它改成一个替身的故事,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冲动。直到看了朱苏进的《三国·荆州》这个剧本,我觉得写的不错,现实主义的东西、刻画人物他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就跟他见面了。见了面的头一天,我们坐下来谈剧本就开始谈替身。朱苏进就有点懵,觉得人家是三国,你在这儿谈替身,你这不是改得太大了。他跟我开了三天会,朱老师最后就坐不住了就说,算了,电影您就随便拍吧,剧本我就交给你了,我就不参加这个改编了。因为他觉得这个距他的作品相去甚远,所以我们就自己改,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希望把这个替身拍出来。
当时还是套着三国做的,是演的周瑜的替身。因为大家都知道周瑜身体不好,被气死了嘛,所以剧本就是关于周瑜的替身。但是直到开机前大概有三年吧,将近三年都是按三国走的。所以剧本里这个伞叫东吴伞,不叫沛伞。大概开机前半年多我们又开了神仙会,找了很多人来谈,大家都一致反对说套在三国上,说套在三国上就死定了,说这个东西你改得太多了。孙权能把周瑜杀了吗?周瑜能把孙权杀了吗?那都是不行的。所以你这不能用替身,三国没有替身,你这个就编得太多了。这样我们才把它架空了,避免麻烦。所以替身的故事是这么多年想拍的一个东西,我也好奇这些人的命运,为什么他们就消失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一点是,直到今天特朗普车队出去,可能还有替身,对吧?特工之类的临时性地还得替一下。我总觉得很神秘很有趣吧。所以我觉得它的人性,真身和替身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纠葛,一定是最有趣的地方。当时就希望从这个角度来入手。
不散:我们很喜欢您的这次探索,因为我们觉得您跳出了自己的安全区,很大胆但是又很成功。另外您在演员的使用上,其实也有新的创意,因为这次您用了邓超和孙俪,他们在戏里戏外都是夫妻。当时启用这样的一个组合,有没有特别的考虑?
张艺谋:其实一开始没有用夫妻店的打算,一开始我们就只定了邓超。我是欣赏他的表演,他的表演是有张力的。大家看的是他的综艺,其实我不看综艺,都是看作品。我看他演正剧作品的表演还是很过硬的,所以定了他。一开始想找一个其他的女演员,也接洽过,但都没有成。后来我就想,那就干脆夫妻店吧。孙俪演技也是没有问题的,本来我也觉得这样很有意思,真假邓超跟孙俪,这到底是真夫妻还是假夫妻?所以这个在银幕上呈现出来,很熟悉他们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古怪,倒也有意思。所以干脆就这样了。真夫妻假夫妻,两个邓超,争一个孙俪。(笑)
不散:的确这样很有话题性也很有观赏性。其实您在其他演员的使用上,也有创新,包括您之前启用过王俊凯,这次还用了吴磊,还有关晓彤。您在新演员的发掘上是不是有些特别的想法?
张艺谋:其实也没有,可能前一阵“流量小鲜肉”比较流行吧,还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大家也不满意,认为光靠颜值之类的。其实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一棍子打死,老戏骨都是从新演员成长起来的,是吧?我们要相信大浪淘沙,年轻演员新演员都是小鲜肉啊。大家会进行鉴别和对比,留下的就是会演戏的,不会演戏的都是暂时的,他都会被淘汰掉,这是一定的。成长起来的就是好演员嘛。
所以我们还是要给年轻演员空间,不能因为现在我们讨厌小鲜肉,就把我们对小鲜肉的胃口弄反了吧,觉得他们统统就不行,那我们就没有接班人了,对吧?还是要给他们机会去锻炼。何况关晓彤是很会演戏的,她在“小花”里头是很会演戏的,她从小就是童星。吴磊的表现也不错,他动作做得非常刻苦,动作亲力亲为。两个孩子都很好,很听话。文戏吴磊也很努力,所以也不逊色我觉得。他跟这些大叔们、老戏骨在一起,还都搭得上。
还有电影也是需要两个未成年的演员,我觉得这是成人的游戏,贵族的游戏,是一个权力斗争。那这两个人其实不是,尤其关晓彤,她不是为权谋而战,她是为自我而战,甚至为面子而战,为任性而战,对吧?她完全是故事之外的一个,挺可贵的。而且我拍了一个俯视的镜头,这两个年轻人死了,王千源很感叹。其实也代表我的角度。因为千源问我,这个镜头怎么演,我看着他们俩死了。我说你就该表现出“嗐”的这种惋惜呗。
因为两个鲜活年轻的生命,其实是一个牺牲品,在权力面前最后牺牲了,也许是一个误会,本来活泼可爱的两个人。所以他们在这个电影中是承担了一种青春,一种下一代权谋之外牺牲品的这样一种定义。所以我们需要两个很年轻的演员,就十几岁,二十来岁都不行,不能装嫩。他脸上的那个青春的东西要在。所以一定要选两个这样的小演员。
不散:理解您的选择了。另外我们还看到《影》的作品和您之前的作品还有一个不同,之前您的作品都有一些大场面的调度,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大唐盛世,《长城》里的千军万马,但在《影》里面却比之前的作品有所节制,这是您在艺术表达上的新的思考吗?
张艺谋:这是我跟投资老板讨论的结果,一开始我找他们谈。我觉得这个故事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偏商业,那就不用说了要拍很多东西,还有一个是偏艺术,两个都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完,你们倾向哪一种,投资当然也不一样。他们问我,导演,你想拍哪一种。我说我当然想拍偏艺术一点的(笑),我不想拍偏商业的,我刚拍完《长城》,那是个大商业片。他们就很尊重我,说那就按导演你意思处理。
那这样的话呢,战争只是作为背景,虽然我们有战争戏,包括打这个气象战,雨战,又有沛伞,又有以柔克刚的概念,还训练了很多死囚,花了很多心思设计战争的流程,但是我们很短,这让大家好像没看够。可是我是有意的,就很短。因为我的重点不在这里,我还是想只把它放在背景上。所以你看整个电影,文戏占了很大篇幅,战争只是其中一角,我就有意这样处理。这是完成我自己的刻画人物,讲故事的心愿。
不散:您的新作《一秒钟》已经杀青了,我们都很好奇,这部作品据说反映年轻人对于电影的爱好,是不是反映了您的心境呢?
张艺谋:你将来看吧,是一个很特别的电影。
不散:我们特别好奇。
张艺谋:我也很好奇,也谢谢你们!(笑)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716期 文章,老谋子归来!
2.5星。我们成长了,国师还是那个国师,阴阳水墨写意竹林伞战团体操的国师。另外就是演员还是不要太多参与综艺的好,爱护自己的荧幕形象。电影里邓超一痛苦就觉得和他踩了指压板的表情也没什么区别。
张艺谋依旧是当代大陆导演中最值得尊敬的那位。莎氏悲剧式的故事+大世界观下的小格局,表演形式也更偏向话剧,有点《黄金甲》的感觉(真的没有在黑!)。主要的问题是头尾文戏实在拍得太端了,端到让人想起《王的盛宴》。水墨画的美学体系非常统一,形式感也与影片的气质没有违和。高潮段的锦州防卫战好看到像狂欢(虽然雨伞战车和用伞前先要扭来扭去的设计有点值得吐槽),可惜实在太短,后段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延伸,可能是吃了片长的亏。关晓彤不论是角色本身还是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在有依然青涩的三石弟弟的比较下显得更加出彩(三石弟弟还得努力啊!)。【10.1重看,观感略下降。估计是为了保全女主形象和开头引入角色,留下了不少废戏和交代性台词。假如多一些有趣味性的枝节例如保留竹林死士段或者交代一下沛伞的设计,可能会更好】
张艺谋用这个片子满足了自己的造型欲,美术欲,氛围欲,声效欲……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铺垫以及结尾几次接连的反转都是标准制式的做法。怎么说呢?嗯,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从氛围和节奏上又不太适合一边看一边抖着腿吃爆米花。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点。
从不太平的太平赋满纸荒唐,以毒攻毒的千蝎毒无药可医。境州是子虞的影子,也是沛国的影子。一个人有了影子,便敢在黑暗中腾挪;一个国丢了影子,不敢在天晴时起舞。求爱的匕首溅上复仇血,合奏的琴瑟谱出离心歌。父子的三合刀,夫妻的油纸伞,君臣的征伐诺,终于成全了真身的英名,成全了影子的天下。
1. 国师已经68岁了 2. 邓超拍摄全程没有用“替身” 3.国师解释水墨画渲染之后渐变的“灰”的层次正是人性中亦正亦邪的部分 4. 之所以没有长时间的大场面是故意克制希望战争仅为故事服务 5.演员先定的邓超后来选不到女演员就干脆选了孙俪 6. 选吴磊关晓彤这些小鲜肉和小花是想给年轻演员机会 7.之所以想拍文艺片是和投资人商量的结果 8. 郑恺记者会唯一一个用英语作答的,表演也有惊喜。
雨一直下,剧情不算融洽。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师还跟拍“英雄”时一样,喜欢用绝美的画风讲述破绽百出的故事。水墨写意画有种气韵流动之美。跟通篇的阴柔诡谲相比,更喜欢两个年轻人坦荡荡的赴死,霸气的长公主与青涩的少将军好嗑...
2008年林妙可和杨沛宜、2018年子虞和境州,国师张艺谋这个关于“替身”的故事(《影》),除了黑泽明《影武者》以外,不知道还是否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了灵感。
如果搁在15年前,这会是另一部《英雄》那样的电影,是一部关于影子和真身的正剧,会很大。只是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中国的导演们开始对好莱坞类型片那套叙事方法感兴趣了。编剧在保证类型片叙事的写作技巧和套路的同时,导演再加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反着类型来,做减法,把格局做小,做以往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不再玩人海战术,这次用大历史充当背景板,讲史料中不会有记载的小人物。美学上不再是大红大绿的绚丽色彩,而是选择了淡雅的水墨灰,将这种传统东方之美做到了极致,还能有对立意象的传统元素融入场景,故事和冲突。对于这种小格局的商业类型片,片子的完成度非常不错,用纯好莱坞的方法拍东方气韵,骨子里还有几分莎士比亚的古典悲剧,顺便致敬了一下黑泽明,如果拿真去申奥的话,可能真会有戏。
国师在他的螺蛳壳里做了个新道场,给3星小小鼓励一下。吐槽开始:1,豆腐脑加猪腰子的视觉灾难。以前端一盆油泼辣子你们嫌腻,现在改成一盆醋,欢呼声一片——那不还是满满一盆吗?2,一把大关刀领着一队大关刀,凭三招镇守一座城,还单打独斗定胜负……说评书哪?3,“沛伞”加猫步,满地陀螺兵简直丑到极点,正在认真考虑今年的金隼奖增设一个“最蹩脚动作场面”奖项。4,建筑、服饰、兵器、人名地名没一样经得起推敲的,张艺谋关于各种“传统”的理解,都是广场舞级别的,视觉上的油腻感与此直接相关。5,国师关于人性、命运、政治的理解都直白到乏善可陈,拿着一大笔钱,随便挑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场战役来还原,都比这种伪大片有意义得多。6,最后,恭喜国师的“偷汉子宇宙”再添新篇章,求你从此绝口不提“武侠”二字。
张艺谋用了4种颜色(黑、白、肤、血)的过渡,就讲完了两方主权的大斗争、主与影的内斗争两条主线故事。看到一半认为是《英雄》plus版,但看完觉得能使更少的颜色来讲更复杂的故事,国师内功深厚。《影》更像是武侠美术片。
坐我旁边的意大利帅哥看得腰杆直挺张口结舌被震得一愣一愣的太萌了,结束后还使劲鼓掌♥
1.震惊!孙俪竟然眼睁睁看着邓超自己打自己却不阻拦。2.邓超不仅自己打自己,还自己把自己绿了。3.鹿晗对吴磊表示强烈谴责。4.鹿晗在《长城》里和敌人同归于尽,关晓彤在《影》里和敌人同归于尽,求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5.郑恺在《长城》里做皇帝的部下,在《影》里升官做了皇帝,下次可能是做地球球长,再下次就是做宇宙宙长了。
TIFF第一卡,名字上了片尾字幕又看了北美首映是特别奇妙的经历。邓超特别好,郑恺也不错,关晓彤这么看是可爱的。孙俪对于电影来说头还是太大了,吴磊的台词还是练练吧,真不行,和胡军一比太出戏了。
7,邓超为影片的付出和努力,成为本片一大亮点,尤其是两个角色第一次同框,这种更真实的震撼,确实是远大于特效的。实际上,在张艺谋作品序列里,这是一部格局很小的片子,导演最擅长的影像风格,被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水墨画风确实很独特。叙事本身有意增加了些舞台感,权谋与人心的恶。若说遗憾,就是剧情还是没那么顺吧。
看完影,第一时间朋友问我如何?我说,一脸懵逼。又问,为何?我说,很难说。如果说电影好,我却一时不能道出好在哪里?如果说电影不好,我怎么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谁能想到,演得最好的竟然是郑恺…
有点失望,低于预期。视觉效果是没得说,大家已说尽不必重复了。但本质上此片还是一部重文本的电影。所以此片只能叫视觉好,不能叫影像好!影像仿佛只是为了表现一些概念,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并没有深入故事的肌理。这个故事,看简介觉得可以有很深的人性表达,但遗憾的是张导只把它拍成了一个“阴阳”概念化的权谋故事,而对故事里的人性却根本没有通过影像作深入挖掘。更要命的是张导依然不懂得如何留白,生怕观众看不懂,导致对话太多太实,很多能用影像表达的非要说出来,很多一目了然的非要说出来,很多情节分析非要说出来。这样一个概念化故事,如果真能极简一点,甚至古拙一点,少些废话、少些情节的连续性,想必更能与水墨画的意境相符合,既能增强文本的多意性,又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可惜张导办不到。还是觉得英雄更好点。
跑男水墨工艺品店特辑?东方美学就是流水线伪水墨长衫,就是文化馆展览式半透明屏风,就是长城剩下没用的概念 那带刺儿铁陀螺,靠从太子妃剧组借来的电风扇?另外邓超老师怎么都是在演瘪三啊,区别是翻白眼时就是都督,憋着笑时就是影子~
王千源领舞领得不错
五零后直男接受的教育是被打上革命烙印的,为什么热衷集体,追逐权力,迷恋复仇,女性观念单薄。被形式架空既是个人局限,也是特殊时代铸错。相信张艺谋放弃朱苏进老师的「三国」历史解构,表露枯木逢春的渴望更符合暮年心境,比「英雄」时期更扭曲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