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谋杀案嚒?不是。
当戴安基顿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的时候,她感到十分轻松,舒适,因为这个时候所谓的世界是以她为中心的,谋杀案只是一个幌子,她通过谋杀案让自己成为了两个男人的焦点。
而当女二把一切逻辑都梳理通顺的时候,她则表现出了质疑反对与焦虑不安。
“这女人你们从哪找的?”
说回非重点但作为标题的谋杀案吧,老套的侦探故事中,最后都是别的奇怪的侦探小说拯救了整个案情。
录音作为神逻辑转折向来都是很好用的,何况是再拿录音的剪辑去骗人。
最后电影里与满是镜子的现实中同时开枪真的是爽爆。
补点跟本片关系不大的,抄也能抄成大师的,有风格就行,别抄一部,部部抄,别总抄一个人,牛逼的换着抄,别抄内容,抄形式。
《星尘往事》—费里尼《八部半》
《无线电时代》—费里尼《阿玛柯德》
《仲夏夜性喜剧》—伯格曼《夏夜微笑》
《我心深处》—伯格曼《呼喊与细语》
《罪与罚》—伯格曼《野草莓》
《爱与死》—伯格曼《第七封印》
【最喜欢的也基本是这几部...事实证明,圣三位一体的形式是好的,而伍迪老儿得内容是好的~】
在日剧《欺诈游戏》中,最经典的一场被称为”少数决”。所有人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写下“Yes”或“No”的答案,少数人所选的一方获胜进入下一轮,参赛者在游戏期间通过互相欺瞒与拉帮结派达成目的。
这回在纽约这个大熔炉里,骗术之人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好人倒是有了个幸福的结局。
Woody Allen的第23部作品里的曼哈顿是彩色面孔下的黑白影像,是中老年侦探团饱和且衰老的婚后生活中的一团火苗,也是潜藏在亲密关系之下的一场欺诈悲剧。
主角Lipton夫妇在这场冒险中拯救了彼此摇摇欲坠的婚姻生活,在曼哈顿这样能够拥有“一切”的地方,哪怕Carol Lipton在乏味的婚姻中与她的暧昧好友Ted偷尝禁果,也未尝不可理解。尽管Larry Lipton(Carol的丈夫,Woody饰演)不及Ted那般有“初恋男友的味道”,却因这场“冒险”而得福。重塑“完美婚姻”这面满是裂痕的明镜的最佳方法,或许已经有了某种解答。
尽管第一眼看去如一场包裹着悬疑外壳的对于爱情及不道德的思考,而在凶杀者Paul House身上,或许也可以反向理解为爱情与亲密关系伪装下不受控的私欲。
Woody Allen式的谋杀从来没有惊悚的音乐段落和快节奏的剪辑,一切似乎发生得水到渠成,形同此人命中一劫。不同于《赛末点》或是《卡珊德拉之梦》中第一人称式的悲哀,在曼哈顿这场戏码中,被牵扯进案件中的相关人士充其量是个第三四五者,半吊子的“办案”手法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
Paul的出场往往是隐形的,甚至我们无法知晓是他在处理凶案的“后事”,还是他的情人们。他漏洞百出的”完美谋杀“如一场突发奇想,聊天时提到的连体墓碑,妻子”假死“隔天的满面春风,突然开灯的酒店杀妻房间611和落下的戒指……一切都不像是蓄谋已久的样子。他更像是线索的引路人,一切猜想、假设,以及未知的性情暴露、猜疑与嫉妒均发生在”局外人们“的四人餐桌上和二人独处的轿车内。
线索的推进背后实则是人物关系的演变,Carol与Ted之间隐秘的暧昧在二人独处时仅仅是充斥着案情的激烈探讨,或是沉默。Carol与Larry的则是数不尽的幽默斗嘴与互相嘲讽。Carol与Larry的对话呈现出二人关系的状态:“你觉得我们也会这样吗?”“我们已经是无聊的老年夫妇了啊。”“我们会变成一双舒服的旧鞋子吗?”“从来就没舒服过,所以不用担心。”包括Carol提到某个女性不适合Ted,认为她畏首畏尾,Larry则说Ted也有点,两个老鼠胆的人正好凑在一起去啃奶酪。尽管片中并未对Larry的幽默有所评论(更多地是Carol吐槽婚姻的乏味),但Carol的放声大笑足以证明这股魅力是维系他们婚姻的某种方式。
在影片最后,Paul的旧情人Dalton与他在满是镜子的影院中展开了一场为时10秒的“枪战”,最终Paul倒地死亡,死在这个承载着他的婚外情史的地方:已经是过去式的“碎掉的玻璃”Dalton,以及影院重新装修之后将要换上的“新的玻璃”Helen。
在Larry毛手毛脚地英雄救美,闯进影院时,荧幕上的《上海小姐》也阐释着另一种雷同的命运:同样是一场天衣无缝的计划,同样因闯入两个突如其来的人而被打乱。在《上海小姐》中,那两个人的命运是死亡,而在这里,却是重获新生。
如今去评判聪明与否不再以所谓的智商为标准,而是看一个人是否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和持续探索的兴趣。婚姻也如同一场持续探索的“战役”,任何人都不能以“腰椎间盘突出”而拒绝服役。
夫妻间的感情危机往往来源于缺乏激情,所以有时候在平淡的生活中加入点调味剂是很有必要的。
评分:7.67丨影库榜:109
剧 情 简 介
拉里(伍迪·艾伦)和卡罗尔(黛安·基顿)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结婚多年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
有着不同爱好的他们只能约定互相满足对方。
比如卡罗尔陪拉里看冰球,拉里陪卡罗尔看歌剧,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不开心。
这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了新邻居豪斯夫妇。
夫妇俩很热情,还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喝咖啡。
虽然拉里不是很情愿,但出于礼节又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两个家庭四个人就这样聚在一起聊了一整晚。
可是第二天就发生了意外,豪斯太太突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拉里和卡罗尔完全不敢相信,毕竟前晚还坐在一起聊天啊。
并且在印象中豪斯太太没有提到她有心脏病。
不一会儿,他们见到了豪斯先生,更奇怪的是他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很伤心。
女人的第六感让卡罗尔认为这件事不简单,她怀疑豪斯太太是被谋杀的,而凶手就是豪斯先生。
可是拉里完全不同意,因为要让一个人死于心脏病突发太难了。
卡罗尔提出要找个借口去豪斯先生家里,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可疑的线索。
就这样,两人借给豪斯先生送东西吃的机会,分工合作,由拉里拖住豪斯先生,而卡罗尔借机在厨房搜索。
不一会儿,卡罗尔在柜子里翻出一个罐子,里面装着类似骨灰的东西。
这就更可疑了,谁会把骨灰放家里藏起来呢?
卡罗尔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她开始不睡觉,整晚从门眼关注对门的动静。
一天两天过去,没有发现新的线索,可拉里开始受不了。
因为妻子近似癫狂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
但是面对丈夫的制止卡罗尔却更加过分,她甚至趁豪斯先生出门的时候偷偷潜进了他的家……
影 片 浅 析
一部来自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冷门作品,相信在提到他的时候很少会有人提到这部电影,但它给我带来的惊喜不亚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因为里面埋下的梗以及致敬的导演数不胜数,特别对于一些怀旧粉来说,真的太有趣了。
影片用喜剧的风格来讲述一个悬疑故事,对白的聒噪有时会让我以为自己身处一个菜市场当中,一堆讨价还价的大妈在我耳边不停地吵、闹,可还是会时不时被戳中笑点,捧腹大笑。并且影片的戏剧张力也达到了伍迪·艾伦一贯的水准,让人总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影片讲述的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好聊的,无非是结婚多年的夫妻生活上缺乏了激情,陷入了感情危机,正好在这个关口通过一个案件莫名找到了逝去的激情。但是这部电影厉害的是可以将很多经典悬疑片的剧情融合到一起,变成了一部新的电影,这个体验是非常特别的。相信大家有看过融合喜剧片的笑梗的,以及融合恐怖片的吓梗的,但是融合悬疑片的情节梗的我确实第一次见。
影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这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没有共同爱好更缺乏了生活的激情,而后面的剧情更是让我们猜想他们会不会因此出轨,尤其是多次出现打电话的情节。这让我联想到的是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同样是一对感情陷入危机的夫妻。
接下去是遇到豪斯夫妇这一段,我马上联想到的是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同样是对方邀请做客,但是丈夫不太情愿,而之后在街上遇到豪斯先生的镜头都与《罗斯玛丽的婴儿》中遇到卡斯维夫妇的镜头非常相似。
然后拉里和卡罗尔在发现豪斯太太死的那晚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比利·怀德的《双重赔偿》,伍迪·艾伦饰演的拉里一直在叨叨这是他最喜欢的电影,并且他也将这起案件的动机设定得与《双重赔偿》里的很像,都是因为巨额钱财引发的。
然后是监视,卡罗尔一直从门眼看着对门的动静,包括之后豪斯先生去而复返,以及从钥匙和戒指等小道具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这里致敬的是希区柯克的《后窗》,在《后窗》中同样是丈夫杀人,太太的戒指成为了关键的线索。
下面就更有趣了,豪斯太太竟然重生了,包括之后在酒店消失都可以看出,这里致敬的是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以及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因为这两部电影里都有假死的情节,且《迷魂记》女主曾在酒店里消失。
所以很明显,这些都不是巧合,伍迪·艾伦一定看了这些电影,并有计划地将著名的桥段拼凑到了一起,幸运的是希区·柯克,比利·怀德,罗曼·波兰斯基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相信也是很多悬疑迷非常喜欢的导演,包括之后出现的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虽然我还没看,但它也一直在我私人小影库里。
在一部电影里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导演的电影里的一些著名桥段融合在一起,且毫无违和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惊喜是非常之大的,相信对于你们也一样,或许大家在看完电影后会发现一些我没有看到的电影和我不知道的梗,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次有趣的观影体验。
影片中出现过的经典悬疑片桥段(包括但不限于):《电话谋杀案》,《罗斯玛丽的婴儿》,《双重赔偿》,《后窗》,《迷魂记》,《上海小姐》,《第三人》。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专注分享最值得一看的悬疑片
作者:小九 审核:小七
2021.09.23居家隔离重温mark,确定还是我的伍迪十佳之一!
----------很短的一条分割线---------
首先结论放在前面,这是一部可以让你放松身心哈哈大笑的诙谐幽默喜剧,一道十分地道的伍迪味好菜。
伍迪在电影里贡献了他久违的笑点,但更精彩的是黛安基顿的重新加入,两人的默契配合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呆头鹅》里二人的首次合作。
无法避开的一个谈论点就是,这部电影是在1993年拍摄的,正是伍迪和米亚闹掰之后的首部作品。我觉得,伍迪没有像以往和米亚合作的十年时光那样,继续拍摄人物性和剧情性都很浓厚的伦理片,反而选择了这么一个悬疑外壳包装下的轻松喜剧,其实可以看出老头对人生无常看得很是透彻,人活一辈子,大概也是要这样嘻嘻哈哈地面对生活和变故吧。
实际上,据说当时伍迪和黛安拍这片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拍摄氛围也是很轻松愉快的,可能二人都找回了久违的感觉了吧,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有幸能在多年之后,继续看到如此轻松愉快的二人在大屏幕上继续絮絮叨叨抖机灵。我也坚信,伍迪和黛安的友谊,是真的天长地久哈哈哈。
首先说说电影背后的主题吧。其实虽然外壳是悬疑,甚至连片名都带有“谋杀”这样可怕的字眼,但电影实则还是伍迪那一套对男女关系的描述和思考。而黛安的重新回归,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电影的魅力,这简直是给伍迪和黛安粉丝的一份最好的礼物。看着电影里各种磕碰的二人,我不禁怀疑,如果当年伍迪和黛安如《安妮霍尔》里那样走到了一起,然后人到中年,是不是也会面临类似七年之痒的爱情危机。黛安希望在平淡的婚姻里寻找一些乐子和刺激,依旧保持了女人的感性和灵动,而伍迪则是选择安于现状,稳稳当当地过着平淡的日子,凸显了男人的理性和稳重。期间双方都有来自外部更好环境的诱惑,但最后却因为一宗悬疑迭起的谋杀案,二人又重新找回了对爱情和婚姻的信心和触感。我想这里面也隐含了伍迪对运气的信仰,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关系你可能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某些外部事件的刺激下,双方反而可能会重新找到契合点,继而重新回到一个轻松的关系之间。
再想说的就是电影的风格,电影依旧是十分伍迪的风格,而且也融入了很多希区柯克式的表现。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能看到万年话痨的伍迪在幽闭的电影里如帕金森般说个不停,会不停地吐槽黛安的“绯闻男友”的伍迪,更有趣的是,我们还能看到黛安也像伍迪二号一般,无脑烦人碎碎念,化身成为了激动莽撞的小女子,就跟钻牛角尖似的一头钻进毫无证据全靠想象的谋杀案,期间各种冒失和意外,总是让人忍俊不禁。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这明明是事关谋杀的悬疑片啊,怎么偏偏会这么多笑点呢!二人的一举一动,就好像跟当年二人《爱与死》里饰演的那一对千里刺杀拿破仑的夫妻一样,还是那么诙谐喜感。但说实话,即便老头在屏幕上啥也不做,就那么站在那里,手舞足蹈絮絮叨叨地说上个100分钟,我也能哈哈大笑奋起鼓掌。
第十七部伍迪艾伦,这部是极致,是极致!还有什么词汇能用来形容他的电影吗?以后看到更好看的要用什么来形容?神来之笔?上帝的杰作?
豆瓣上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数才2189,严重被忽视的佳作好吗?!我真替伍迪艾伦鸣不平!
极其精彩,精彩在哪儿?OK
这部电影融合了伍迪艾伦式幽默及他的惯用主题“迷茫的婚姻,话痨,犯罪”以及希区柯克的<后窗>+<迷魂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控方证人>三部佳片的特色,最后结局部分的黑白电影背景+彩色人物画面配上希区柯克喜欢用的惊悚背景乐把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结局部分其实也借鉴了希区柯克的一部电影,但是我忘了是哪部。[喵喵])好,我找到了,借鉴的是欲海惊魂。
还有要说的是,我看过的伍迪艾伦其他16部电影里,虽然也有笑点,但基本就是一笑而过。而这一部,两个部分让我笑出了尖叫,然后是猪叫。举其中一个例子:
拉里太太紧张地指着豪斯太太的尸体大叫😱“哦!这是她的尸体!她死了!”
拉里(伍迪艾伦饰)神经兮兮又无助的结巴到“她死了?试试把礼物拿给她看看?”😂
我真的爱死这部电影了!伍迪艾伦是天才!是电!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三段JAZZ配乐(老妻入室行侦25:40~28:10;夫妻尾随至炼钢厂01:15:30~01:18:30;怯夫救驾往影院01:38:30~01:39:40)听着好让人想起cowboy bebop的调调。手持,充满了某种主观视角感,甚至生出某种DV玩票的业余感。但剪辑节制是毫无疑问的。最后影院镜子枪战这段戏仿(想起杜琪峰某电影),挺喜欢的。
《迷魂记》《后窗》《上海小姐》,悬疑喜剧背后还是伍迪·艾伦智慧的絮絮叨叨和情感探讨。
“真不能一下听这么多瓦格纳,我都想去侵略波兰了。”
维持一段婚姻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杀一个人。
胆小如鼠唠叨不断的中年男人,关键时刻显身手;浑身是胆豪气冲天的中年妇女,心头小鹿乱撞;借悬疑喜剧表婚姻危机,平静曼哈顿并不太平;一对活宝夫妇加上两个擦边球人物硬生生搅乱一出非常规谋杀案,录音电话那段笑死人了。
neurotic suspense and tiring slapstick, WA just repeats himself too much both character and theme wise
四星半。真好剧作,打着推理剧的幌子探讨老夫老妻的婚姻生活,写得真细,甚赞。戴安娜基顿+片尾向《上海小姐》致敬的段落。只是比起如《解构哈利》还是差那么一点,却又比《怎样都行》好那么一点。这是部伍迪艾伦式的伍迪艾伦电影。
尽管一头一尾两处经典片段影中影,比利怀尔德的双倍赔偿与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可真正主宰故事进程的还是希区柯克——当然要在伍迪艾伦和戴安基顿俩人神经兮兮絮絮叨叨的招牌式话痨风格的引领下:吐槽妻子的厨艺疑似来自《狂凶记》;橱柜里的瓮来自《美人计》;怀疑邻居杀妻以及后来冒险入室搜证来自《后窗》;长得很像的女人与跟踪入室后消失不见来自《迷魂计》;警察来了尸体消失不见来自《西北偏北》;最后四个人餐桌攒局以试镜为名招引情人上钩则来自一部不太有名的希区早期作品《谋杀》,其中电话拟声使诈那段超欢闹喜趣让安杰丽卡·休斯顿忍不住笑了场!最后从头到尾把案情解释一遍来自《惊魂记》……“我再也不说生活不会模仿艺术了”,可你这是艺术在模仿艺术啊!
伍迪艾伦将自己以往的幽默和嘲讽注入进一段谋杀案中,骨子里探讨的仍然是婚姻关系,喋喋不休却乐此不疲。并且这次还玩起的致敬那一套,结尾处光影与现实的重叠设置的非常精彩~
这是伍迪·艾伦和黛安·基顿自1979年的《曼哈顿》之后的再度合作,也是他俩最后一次合作。影片披着悬疑推理的外衣,实则探讨婚姻,谋杀探案部分紧张勾人,喜剧部分又很逗笑,实属伍迪又一部观赏性极佳的作品。结尾模仿奥森·威尔斯的《上海小姐》的镜子迷宫戏拍得太帅了。
黛安基顿作为女主参演承上启下,此前是较长的米娅法罗时代,此后则进入一段群美割据期,直到斯嘉丽约翰逊的短暂接力,再然后是艾玛·斯通。两个好朋友的合作为什么没有得到延续?个人猜测和岁月这把杀猪刀有关,从《无线电时代》至此仅仅时隔6年,黛安基顿已经苍老得让人心碎。
4.0 戲院致敬Orson Welles《上海小姐》的那段很好哇, 在前段看到戲院後台的鏡子的時候就已經預感到了會有致敬的一幕。整個劇本緊湊有趣,Woody Allen得心應手的故事和兩性關係,安潔莉卡·休斯頓在這片裡太美太美了!! (音樂用的太好,take five/ out of nowhere/ sing sing sing/ I’m in the mood for love)
伍迪艾伦用一出爆笑凶杀疑案致敬了希区柯克(迷魂记,后窗)和威尔斯的上海小姐,最后一段台词混在一起讲简直佩服到五体投地,当然剪辑录音带也是神来之笔。。笑到肚子痛!和米亚法罗分手后的第一部,画风果然变了的嘛。还是喊的黛安基顿临时来救场,她和安妮霍尔时真是一模一样美!
小黑屋里的絮絮叨叨可爱死了!无论这老头打着什么幌子讲故事,其实他想说的只不过就是中年夫妇的那点儿事啊!
把夫妻之间的生活、情感与悬疑谋杀案相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剧本属于那种渐入佳境的不错,前半段实在太聒噪了,而且这片的话痨一点也不有趣...
不同于《麦克白》或是《罪与罚》中以谋杀来引出更深刻的哲学主题,本片不属于那种类型,这是一部纯粹消遣性质的电影,是浅层次的。第五十部伍迪·艾伦。届时伍迪出轨养女宋宜与米亚·法罗分道扬镳,黛安·基顿临时救场出演了这个原本为米亚写的角色。“我收回那些关于生活从来不模仿艺术的话。”
本以为是向希区柯克致敬,没想最后竟然出现了奥逊维尔斯的镜头……总体上看,相当无聊,看过的伍迪艾伦最差的影片
奥森的《上海小姐》+贝蒂的《孽扣》+一大堆废话....
又看了一遍 结尾太棒惹!看得出原本是为米亚法罗量身定做的木偶式的傻妞角色(尤其结尾那几场戏) 结果黛安基顿完全演出了不同的味道 自然生动了很多 你甚至最后会觉得这对夫妻像过了20年的安妮和艾尔维 又多疑又好骗。。。伍迪艾伦在这里居然真的有演技演出了一个无聊的丈夫而不是单纯他自己【
前面那么多部都是讲婚姻危机,到这部危机得到化解(或者说重新开始),米亚法罗戏里戏外双重退场,基顿女神复出……太爱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