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老版的蝴蝶梦好看,
新版的感觉不行,视觉,镜头,剧情,演员都不行,
老版《蝴蝶梦》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为了保持原著小说中的黑暗气氛,希区柯克坚持把《蝴蝶梦》拍成黑白片
在选角期间,该片男主角的扮演者劳伦斯·奥利弗向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推荐了英国演员费雯·丽,但是希区柯克不喜欢费雯·丽的黑发,于是拒绝了劳伦斯·奥利弗的推荐。由于琼·芳登有金色的头发,于是希区柯克选择由她来扮演片中的女主角
这是一篇真情实感的拉踩。我就不明白了,既然要翻拍,起码知道前作的水平吧?有更好的制作条件,为什么还打不过一个黑白片时代的作品呢?
当年红楼梦如此,今日蝴蝶梦亦同。
首先是选角不贴。
就算时代变化了,当代人的价值理念、审美偏好不一样了,但英国人和美国人还是两个调调,这是常识。再加上按照情节设定,男主身负巨大的黑暗秘密,怎么可能是现在男主这样,太壮太年轻太阳光,完全不像满腹心事忧郁内伤的英国贵族大叔,更像在曼哈顿泡妞失败来法国换换口味的美国富二代。
女主同样不是书中那个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小可爱,只感觉到傻气腾腾,怎么说呢,倒是和内涵不够的男主比较合适。我绝不会相信劳伦斯版男主会看上她,但现在这版的确很合情合理,就别演蝴蝶梦了好吗?
其次场景看起来不贵,贵气的贵。
虽然这一版的曼德利室内大到离谱,挺适合配个滑板或者电动平衡车,但是外观居然看起来不像个城堡,反而小小破破;能看得出来前德文特夫人的房间布置努力向奢华的方向靠了,可崭新崭新的样子暴露出穷酸相,尤其是丹佛斯太太举着很像聚酯纤维的睡裙让女主感受“丝滑”的质感时,我在扼腕叹息最喜爱的镜头被毁掉。
只能感谢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她的精彩演出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亮点。
〈涉及内容〉 为了看这个还专门把40版和小说重新看了一遍。 新版蝴蝶梦确实和40版和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相较40版和原著改动的地方挺多的。 [40版]对原著的修改较新版少一些。 40版确实放大了悬疑的氛围。采用黑白画面,选角和节奏都还可以。整个前期相遇相识和最后去医生那取证节奏都很快。这一版虽然(由于是电影这种载体)肯定无法完全表达出原著丰富的心理描写,没法引人自主想象发挥,但后面小屋那一段男主向女主说出真相那一段镜头也是尽力留给观众想象画面的空间了。也算不错。40版选角也很好。 [原著]心理描写确实优秀。把女主不同阶段的心理描写的极为细腻,从开始自卑且心切到中间对Rebecca的无尽揣测再到知悉真相后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变化。另外,对原文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段是男主在小屋告诉女主那一晚的真相时,那一段描写画面感很强。"她把身子的中心压在脚跟上,前后摇晃,双手插在口袋里,嘴上挂着浅笑,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这一段我过了快十年都还记得。 [新版]在原先的基础上改动了很多内容。两人初遇那一段有些巧合和刻意。在开始几个镜头塑造女主人设的也有点刻意,不能说不好只是比较套路。感觉是为了改而改。(这一段感觉在看国产发糖剧的人物出场) 还有中间部分的改动,女主承认自己打碎雕像这一段。完全把女主的窘态放大到你眼前,而且感觉有点把他和男主对立。这部分和小说相差较大。40版没有改对话,比较巧妙的是,它将这个内容改在两人在看蜜月录像过程中。将这个段落安插在放映机中间卡住停止播放这个时间点上。前后两段放映的黑暗环境下,两人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场景和对话结合的就很自然且相配。 海边小屋坦白那一段只能说和40版及原著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结尾的改动也不小,在庭审开始到去医生那里,这一大段的改编,为了迎合时代可以理解但是改的有点奇怪。新版直接让主角方被抓住把柄令男主入狱给女主单人施展的空间,独自前去拿档案。这个举动不说会不会违法,但就结果来看完全没有必要提前在检察官之前看到啊。女主的行为并没有任何意义。这样设计太刻意去表现女主了,反而没有体现出女主在事件前后心态上的转变和成长。在女主接男主出来之后也就顺理成章的把原本男主回敬那个表哥的词给了女主。(甚至专门打了光)这个倒是符合魔改之后的人物性格了。 甚至不如40版女主在庭审中晕倒,这里40版有点女主故意晕倒给男主解围的感觉。 结尾在车上看到天边红光那一段,尽管改动很小,也缩减了对话,就有点奇怪,感觉没必要减。 整体下来感觉,这一版想和前作和原著有所区别,但是挑的修改的段落都是原著和40版比较好的段落,原本难度就比较大。在人物塑造上,男女主和表哥都有点奇怪,就都lowlow的,这样衬得Rebecca也不那么极致了。 其余一些小改动比如Mrs.Van Hopper这一段和Mrs.Danvers都还可以。KST在里面演的很好,声音也比较相配。
选角不妄评。至于男女主之间的爱情,这一版我只能说我看不太出来体现在哪里。
结尾推荐有空可以看看原作小说也不费时间。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大表妹
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知道,原著小说是百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是千万作者们的文学启蒙读物。
1940年,惊悚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摘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豆瓣评分8.3,好于 93% 悬疑和92% 爱情片;烂番茄仍保持100%的新鲜,MTC均分86。
1979年和1997年的电视剧版,虽然没有大师导演光环加持,但凭借扎实的剧本和演员们精湛的演出,都拿下了8.5和8.0的高分。
就是这么一部经典佳作,被魔改成了年度烂片。
豆瓣5.6(不知道会不会继续降分),烂番茄45%的烂度,MTC均分46。
影评人骂完观众骂,就连主演都不愿意接受采访,对电影宣传毫不上心。
网飞重金出品,知名IP光环,俊男靓女+ 英国国民影后的阵容,都救不活这部片。
>>>>嫁入豪门,麻雀变凤凰
《蝴蝶梦》的剧情一句话就能概括:
飞上枝头做凤凰,一入豪门深似海。
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女仆单纯善良,不过她有个脾气古怪的女主人,常常不给她好脸色看。
有次她和主人一同外出旅游,在下榻的高档酒店餐厅中,偶然认识了富商大贾德温特先生(艾米·汉莫 饰演)。
德温特对女仆一见钟情。
每次见到她内心的活动就是:哇,她好单纯!好不做作!好可爱啊!
他邀请女仆去海边戏水,在公路上飙车,赏花赏月赏美景,乐在其中。
而女仆对这位富豪的态度则是:哇,他好帅!好绅士!好有男子气概啊!
她瞒着主人溜出去和德温特约会,借口说自己去学网球,其实是和人鸳鸯戏水。
于是电影开头半个小时,观众们欣赏了一出低配版的《五十度灰》。
好景不长,这日女主人告诉女仆,要提前纽约旅行计划。
女仆慌了:她舍不得德温特,放不下这段“来之不易”的真爱。
德温特得知此事后,直接向女仆求婚,让她搬进自己的“曼德利庄园”同住。
女仆的主人知道后,竟然同意了,还祝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这样,女仆和富豪结婚了,她也从“没名字小女仆”变成了“德温特太太”。
好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啊!这也太玛丽苏了!
不过,豪门深似海这五个字可不是说说而已。
住进曼德利庄园的女主日子过的并不如意。
前有刻薄女管家的处处刁难,后有丈夫前妻的阴魂不散。
女管家咄咄逼人,凶神恶煞,皮笑肉不笑,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完全是两码事。
德温特对女管家非常尊重,毕竟是庄园的老管家,她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其他仆人都听从她的吩咐。
这女管家对女主的态度,活像一个恶毒婆婆看儿媳妇不顺眼,巴不得儿子早点休掉这个媳妇。
不过比起这个凶恶女管家,更让人毛骨悚然的还是亡灵的存在。
德温特的前妻在早些年前自杀身亡,无人知她死亡真相。
亡妻名为“丽贝卡”,也是电影的片名。
虽然丽贝卡去世了,但是庄园仍然保持着她生前的喜好来布置:装饰、摆设、餐盘、油画,无一不是根据她的品味来安排的。
而印有她名字首字母R的物品也是无处不在。
在这样的阴影下生活着,女主的心中也直打寒颤。
每当她问及有关丽贝卡的事情,得到的却是丈夫对话题的终结。
对前妻避而不谈的丈夫,他身上似乎藏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丽贝卡的死是否和他有关联?真相究竟是怎样?
是人面兽心的丈夫痛下杀手抛弃糟糠之妻,还是另有隐情?
>>>>烂,能有多烂?
有希区柯克导演的老版《蝴蝶梦》珠玉在前,新版《蝴蝶梦》自筹备以来就备受瞩目。
当人们都期待从新版中看到些许的惊喜时,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
阅烂片无数的表妹,在看完新版后,都忍不住打开了老版洗眼睛。
仰天长叹一句:怎么能烂成这样啊!
把8.3分的影史佳作,拍成5.6分的年度烂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蝴蝶梦》最让观众欲罢不能的,就是作品中悬疑元素的层层叠加。
通过深刻剖析人性嫉妒心理的转变,达到小高潮迭起的戏剧效果。
在老版《蝴蝶梦》中,德温特和女仆的初次见面是在悬崖处。
女仆以为德温特要跳海自尽,她大叫一声,破坏了德温特的自杀计划。
此处给观众设下了第一层悬念:为何德温特要自杀?
由此将观众带入到了德温特的故事当中。
但是新版《蝴蝶梦》中,两人的初次见面竟然是如《五十度灰》的狗血。
女仆慌忙之中将零钱掉落在地,餐厅里的贵族们纷纷投以鄙夷的眼光。
就在此时,德温特出现,蹲下帮女仆收拾零钱。
之后更是邀请身为仆人的女主和自己同桌吃饭。
两人的初识本应如谜般若即若离,在新版中却成了霸总的英雄救美。
而《蝴蝶梦》中最重要的反转戏码,在新版电影中变成了一出家庭伦理撕逼大戏。
毫无张力,只剩无奈。
老版中,这一幕重头戏拍出了人性的矛盾,拍出了丽贝卡这个从未现身过的角色是怎样如鬼影一样缠着众人。
可新版呢?
观众们只见女主对德温特的痴心一片,丝毫不见丽贝卡的死亡对众人产生的困扰。
要知道,《蝴蝶梦》真正的女主是 “不闻其声,不见其形”的丽贝卡,就连片名都是她的名字。
新版不仅没有拍出原著的灵魂,更是本末倒置,弱化了丽贝卡的存在。
不得不提另一个重要的点。
新版《蝴蝶梦》在剧情设定上和老版走了极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
许多观众也会觉得,新导演应该拍出自己的风格,不要试图模仿大师的作品。
超越前作很难,只能努力创造新的惊喜。
诚然,不被珠玉捆绑住,展现独立的创作性是一件好事。
可是新版《蝴蝶梦》的导演这般极端之举,和原作小说的走向都是相逆的。
原著小说的精髓也是在悬疑的设置和反转的运用,并不是因为希区柯克擅长制造悬疑感所以电影就要拍成悬疑片。
导演拼了命想要摆脱老版的桎梏,却没想自己又踏入了魔改的领域。
把悬疑片拍成爱情片,把令人不寒而栗的桥段改成令人惊掉下巴的狗血戏码。
这也导致了新版作品根本不像《蝴蝶梦》,更像是一部打着名著之名,实则夹杂导演私货的辣眼电影。
>>>>经典就是经典
80年过去了,老版《蝴蝶梦》仍然被观众们奉为影史经典。
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是有其原因的。
“忠于原著”是其成功的第一点。
希区柯克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改动作品的文学性,而是将既定的框架带入到自己的电影世界中。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原著最精彩的开篇独白,甚至是情节走向的节奏感,都是以原著小说为核心来改编的。
在老版《蝴蝶梦》中,女仆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年轻女子。
不谙世事的她和心事重重的德温特相识,如冰火的碰撞,带给了观众第一层的疑惑:
两个不同阶级的人,是否能够拥有一段完美的婚姻?
女仆的主人话语中藏着刺,提前预告了这段婚姻的走向,给女主敲了警钟。
如此简单的一个开头,不仅带给了观众悬疑感,也放大了角色内心的恐惧。
众所周知,导演对演员的掌控相当重要。
希区柯克在片场指导表演时,告诉女演员,她在剧组并不受人欢迎。
这可吓坏了初出茅庐的女演员,她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显得极为惶恐不安。
而这样的表演恰好就是希区柯克心中所期待的。
曼德利庄园上下对这位新来的女主人充满敌意,尤其是刻薄的女管家,处处刁难女主。
女演员发自内心的恐惧正是女主在曼德利庄园中产生的情绪。
旁敲侧击,画龙点睛,演员自然的表演给作品也加分不少。
反观新版《蝴蝶梦》,演员们尬出天际的表演,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蝴蝶梦》不仅助希区柯克捧得当年的奥斯卡小金人,更是将“哥特情节剧”带到了影坛大舞台上。
“哥特情节剧”是指一部作品集哥特式小说气质及迎合观众情感的情节剧于一身。
原著小说《蝴蝶梦》的整个情节带有“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给观众们抛出了诸多问题,需要观众们反复品读后才知真相。
电影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扩充了人物之间的纠葛、爱恨纠纷,让作品更加的饱满生动,从而带动观众的观影情绪。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奥奖提名电影《魅影缝匠》就是深受老版《蝴蝶梦》的影响。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影片中留下了许多致敬希区柯克的细节。
《魅影缝匠》中,男主姐姐的造型复刻了《蝴蝶梦》中管家的造型。
而她的名字阿尔玛,也正是希区柯克妻子的名字。
男主脆弱敏感的人设和英俊有型的发型,也和《蝴蝶梦》中德温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好莱坞的魔改,停一停!
新版《蝴蝶梦》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揭开了当下好莱坞的遮羞布。
电影公司将目标对准了上世纪的经典佳作,通过“翻拍”、“续集”等形式,卖情怀博眼球。
可成片质量呢?
一言难尽。
《东方快车谋杀案》、《小飞象》、《灰姑娘》······
对了,还有前段时间被观众们痛批的《花木兰》。
冠大IP之名,内核却变了味,魔改、乱改,改的四分五裂,改的面目全非。
观众们想看俊男靓女的养眼搭配,于是安排了当下炙手可热的小花配硬汉,却没曾考虑过两位演员是否合适电影角色。
观众们想看演技派飙演技,于是找来了影后级别的女演员做配,却没曾想乱改剧本后,根本没有让人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
导演和编剧自以为很懂观众的口味,把原本以悬疑为主的故事魔改成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着实很新鲜很有创意,却毁了原著作品的灵魂。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不懂《蝴蝶梦》的精髓,就不要轻易接下翻拍的重担。
好莱坞的翻拍潮,或许该停一停了。
停下来好好思考,究竟有没有翻拍的必要?
是观众需要,还是商业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捞钱?
是致敬经典,还是夹带私货肆意魔改?
观众们愿意接受新意与心意并在的翻拍片,而那些毫无营养的翻拍片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与其浪费时间在一部烂片上,倒不如再将经典翻出来品味一番。
关掉网飞的播放页面后,表妹立即打开了老版《蝴蝶梦》,图一个心灵上的洗涤。
不禁说上一句:经典啊,就是越品越有味。
越品越让人感慨:有电影真好啊!
文/大表妹
大量剧透预警!!!!!
一部新片既然套着《蝴蝶梦》的大名,想必自然是免不了被拿来与1940年希区柯克版比较了。估计创作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电影发行不久,imdb相关新闻上就出现了这么一条:在2020年10月22日发布的消息中,新版《蝴蝶梦》的两位主演坚称该电影并非希区柯克版的重制。更耐人寻味的是,10月22日正好是希版《蝴蝶梦》女主角扮演者琼·芳登女士的生日。不管这是不是巧合吧,也不管这是导演和编剧自知玩不过希区柯克因而试图另辟蹊径之举还是过于自信的表现,总之表达“这部电影与经典版本风格不同,希望各位不要太纠结于比较两者差异”的意图是非常清晰了。
看完之后我也算是领悟了,导演编剧为了摆脱希区柯克的影响几乎到达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似乎一切都必须和希版反着来、拧着来,甚至这一系列叛逆之举与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小说原作都是犯冲的——我能理解为了不受经典作的影响而刻意采取不同的手法,但咱不能连原作蓝本都不管不顾吧?这直接导致2020版《蝴蝶梦》彻底变成了一部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悬疑表达都格外庸俗低级、人物性格和行为逻辑都极为迷惑的扑街之作。
在观影过程中我的大脑仿佛在不停地发出疑问,这些问号实在太密集使我不得不一吐为快。当然,既然创作团队都表示不希望与希区柯克有太多联系,那我们就不提1940年版本,就拿原著说说事。
一、男女主的情感表达为什么如此cheesy?
本作中女主角和德温特的感情发展从头到尾都用纯肉欲来表达实在令我大跌眼镜,编剧仿佛不知道人类感情要怎么表现,好像爱情就必须靠卖色相滚床单为生。
女主角从一开始就掩盖不住其desperately needy的特点(刚见了德温特第一面就跑回去擦香水、发现德温特车里有“情诗”集就擅自翻看、某次约会前被范·霍珀夫人指出穿的衣服太透了、去过沙滩之后自己剥开衣服欣赏被碰过的裸背),这就让女主半夜听到范夫人议论她时委屈得很没有理由,因为她的种种表现的确证实,她就是一个拼命想往优质单身汉身上扑的女孩。
接着到了男女主频繁约会的阶段,两人不仅在沙滩上就有了第一次肌肤之亲(这里我就很疑惑,滚都滚过了为什么女主在接受求婚之前还有说出“你是要我当秘书?”的动机?在此前提下“秘书”一词似乎都有了更恶俗的意味),甚至在海边现场观望到了“赤裸裸”的“成人表演”。至此彻底揭开面纱,电影的卖肉基调算是奠定好了。果不其然,到了男女主结婚回到曼德利,低俗下作之举有增无减:女主对Rebecca的询问是在色诱和挑逗中进行的(这里我也很疑惑,画面中女主显然熟谙此道,那为什么在海边撞见“成人画面”的时候会受到惊吓?)、女主为了媲美Rebecca想订购的新衣服竟是蕾丝内衣、甚至导致男女主和费韦尔——这个既是Rebecca的表哥又是Rebecca的情人的重要人物——产生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他试图勾引女主,更不用提原作结尾男女主流落异乡,相敬如宾但也算闲云野鹤的生活被拍得如此艳丽轻浮、活色生香了。
有人会说性无非是电影表达的一种方式,但是过于露骨的性元素用在《蝴蝶梦》中是致命的,因为它拖垮了原作中最基本的人物弧光。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原著小说对“性欲”的把握是极为克制的,可以说是惜墨如金,因为“欲望”的诞生是女主角自我成长完成的标志时刻。原著德温特与女主角结婚,中意的是女主角年轻女学生式的不谙世事、稚嫩、单纯、迷惘、质朴,因此求婚时会对她说:“我的话你不会相信,可我不愿让你变老。”等到经历波折、真相败露,男主人变为脆弱的一方,女主角被迫长大来支撑且拯救男主角时,两人之间才有了第一次关于接吻的具体描写:“他如饥似渴,不顾一切地吻我,喃喃地叫着我的名字。”也就是说,“男女之情”的完成和女主角的成熟是相互关联的,它意味着女主角最终从“女孩”变成了“女人”,而代表“性”和“欲望”的那个“不顾一切的吻”则是一个精巧的拐点。然而本作中肉体和欲望可谓从头到尾塞满时长,连德温特对女主角“老气了不少”的感慨都被调到结尾,仿佛他不是在感叹那些用逃避现实换取的快乐太过易逝,而是在怪罪Rebecca耽误他撩年轻姑娘了。从这电影中我看不到一个在陌生环境里忐忑不安又渴望变得精致成熟的女孩,只看到了一个处心积虑想通过最兽性的手段与前夫人争风吃醋的女人;我也看不到那个为往事所苦、忧郁沉重、有些外强中干、带点悲剧意味的男主角,只看到了一个贪图享乐毫无性格的富家子弟。
二、Rebecca究竟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男女主真的怕她吗?
Rebecca是《蝴蝶梦》的title role,而且精妙在于她从未出现,却拥有压抑所有角色的强大气场。然而在新版《蝴蝶梦》里Rebecca的存在感实在过于薄弱了。
首先在蒙特卡洛度假的男主角情绪委实是太好了点。原著中德温特既想通过远离曼德利来逃避被Rebecca的阴影笼罩的过去,又碍于“名誉”无法真正放弃代表世袭贵族门面的曼德利庄园,他的忧郁主要就来自于这两种情绪的相互撕扯和纠缠,并且一以贯之,就算是在与女主谈恋爱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过去仍然讳莫如深,因此从一开始就让女主心里产生了疑窦。而本作中的德温特先生竟然能够放松开怀地抱着女主上山下海地游泳玩乐滚沙滩,还几次三番真心诚意地夸赞曼德利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处,甚至没花费什么心理斗争就直接向女主透露了 “我蜜月时来过这儿”。很难想象,这种状态下的德温特真的有被Rebecca伤害得多深么?再者,且不论德温特前脚自己交代了蜜月时来过此地,后脚就不许女主角顺着话题问起前妻的行为逻辑合不合理,在提到出海“溺水而死”的Rebecca时,给到的画面是:暖色调的欧洲海景,风平浪静——镜头语言既然如此温和美好,那么这个“死在海里”的Rebecca到底存在什么令人胆战心惊的特质?仅凭男主一句单薄的隐瞒就想铺垫这个鬼魅般的Rebecca,实在强观众之所难。
在女主的角度来看,她好像也不怎么害怕Rebecca。首先她就缺乏对Rebecca产生好奇和担忧的动机,一来她敢正面回怼范·霍珀夫人对她的嘲讽(“我不相信有鬼!”),二来德温特在早期已经把“全身心”很投入地交给她了,她能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抵达曼德利之后,她也只不过是听丹弗斯太太轻描淡写地讲了两句关于Rebecca的事,然后情节就像是走流程一样开始强行表现“女主角害怕Rebecca”了,为了推动女主角对Rebecca的感知,导演采用的方法竟然不是让Rebecca留下的物件和影响依次自然出现,反而让女主在床上直接询问德温特,接着女主反抗Rebecca最先采取的行动是订性感内衣和睡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我看不出女主的惊慌和恐惧,只能看出她争风吃醋的意图。同时在这种混乱的逻辑下,女主角的人物性格也显得飘忽不定,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该自信的时候又不自信。影片删掉了女主在蒙特卡洛询问德温特为什么邀请她出门反被德温特责问的情节,错失了一个展现女主自卑个性的机会,到了婚后也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描写女主如何不适应Rebecca生前定下的森严作息和规矩,女主甚至有胆子当着丹弗斯的面承认自己打碎了Rebecca的瓷器,女主和Rebecca的塑造可谓是都非常不鲜明了。而更令人不解的是,电影花了不少的篇幅展现筹备舞会的女主是如何游刃有余,可当她穿着画像上复刻来的裙子登场时、却局促笨拙得没有一点震撼力和吸引力,这是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颠倒。在原著中,女主穿上礼服时就是她最自信的时刻,因为这时候她最具有“女主人”意识、最不像平时那个自卑平凡的“我”:“我用鬈发套遮住我那鼠毛色的头发,尽量想掩住得意的心情以及自豪的微笑”、“我照着镜子,觉得那里面的人根本不是我,于是不由绽出了微笑,那是一种新奇、悠然的微笑”。
简言之就是我完全看不到本作男女主对Rebecca的畏惧,感受不到Rebecca的压迫感,因此男女主的情绪纠葛为何而生,也显得很生硬突兀。
三、其它一些不想容忍的情节和细节
1.为了悬疑而悬疑的阴间特效实在太多。开头梦回曼德利的经典场景为什么突然放出血红色的光效?要知道原著中女主叙述这段梦境的口吻是平静又稳重,怅然又淡然的,这也符合结局时男女主颠沛流离共同生活的平和心态,显然导演和编剧可能和达芙妮·杜穆里埃有不同看法。电影中期为了塑造惊悚氛围加入的各种元素也都很莫名其妙,原因目的都不明确的梦游、半夜闪现的女管家、屋子里杂草丛生的梦境、红衣女子的幻觉,除了花哨以外别无意义。
2.女权理念表达欠佳。怎么说呢,近年电影通病吧,不是说女权不可以输出,但完全不考虑人物、环境、情节,在故事都没讲好的情形下动辄以“我们女性”这种哀怨的、大白话的、标语式的、宛如碰瓷的句式进行毫无底气的申诉,完全没有说服力。丹弗斯太太最后的申辩 “(虽然Rebecca出轨还滥交,但)女人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找乐子”尚且可以用她对Rebecca近乎疯癫的迷恋来解释,可是对女主说的那句“我们女人要么结婚,要么只能当仆人”和前后剧情着实都无法关联。其实我不明白,按照原作的节奏好好把握女主角的成长就已经有了很不错的女性主题了,为什么非要把女主的形象削平,然后又突兀地植入这种完全融不进去的台词呢?
3.这电影的时间背景到底是怎么设定的?人物的衣着和行为方式都不是很复古,接近现代,那为什么女主在Rebecca抽屉里发现的、写着1935年舞会的邀请卡白白净净有棱有角,新得连一条褶皱都没有?(虽然我觉得就算在现代也不会有人光天化日之下在海面游船甲板上直接上演“成人表演”。)
4.女主梳头为什么用的是Rebecca的梳子?丹弗斯居然能忍?居然能忍?原著里的丹弗斯可是连Rebecca的东西摆歪了一寸都不能忍的好吗!而且这梳子居然一直没被清理过,女主还能从梳子里摘出Rebecca的头发?试想你从正在用的梳子里拽出了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的头发,不觉得特别膈应吗?
5.为什么德温特的姐姐比阿特丽斯要在女主被奶奶吓到的时候还要强行补刀,要笑不笑要哭不哭地说Rebecca绝世无双我们俗人都比不上?且不谈原著里比阿特丽斯对Rebecca并没什么兴趣。
6.为什么出场的所有人物都交口称赞的曼德利舞会拍出来的感觉村得像个乡间小酒馆?
最后感慨一句,虽然主创团队尽心尽力试着将这版电影与希区柯克版划清界限,但是在我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之后,最让我感到没什么意见好提的戏(即舞会后丹弗斯太太诱导女主角跳楼自尽),其拍摄方法与镜头恰恰是与希区柯克版本最相似的,也是非常讽刺了。
《蝴蝶梦》中的瑞贝卡,大概是各种文学影视作品间少见的“不闻其声,不见其形”,只出现在所有人的口述与回忆中,却又能让所有人牵肠挂肚,为之倾倒或是厌恶的一个角色。
1940年,希区柯克用一部《蝴蝶梦》(或者其实直译为瑞贝卡更为贴切)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而2020年新版的《蝴蝶梦》,同样讲述了那个曾经曼德利庄园女主人瑞贝卡身后之事。虽然剧本仍是那般美丽中带着阴霾的气质,可惜未能在老版电影出色的演绎之下再进一步的本作,沦为了八十年前1940年版的彩色高清重制。
甚至,老版的女主琼·芳汀,比起莉莉詹姆斯还要更胜一筹。
剧透预警
如何描述一个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亦是魅力。
电影的故事在前半段并不复杂,一个年轻靓丽,并不富裕的姑娘邂逅丧偶不久的帅气贵族,两人情投意合,马上成婚搬入巨大的庄园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发注意到庄园上上下下遗留的,上一个女主人瑞贝卡的印迹。
剧本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几乎完全将瑞贝卡的形象藏了起来,所有她的生活与故事,都是靠他人的口述。
比如最开始莉莉詹姆斯为其打工的范霍伯女士,她并不真的了解瑞贝卡,于是只是交代了德温特丧妻的事实。
但随着女主成为了德温特夫人,进入了瑞贝卡曾经居住的曼德利庄园,所有的一切就像是惊涛般汹涌地涌向小小的女主。
丹佛斯管家,自然是一切的作俑者,她对瑞贝卡忠心耿耿,于是也在女主面前无时不刻提醒着庄园曾经女主人的点滴生活,无论是曾经的吃穿用,还是所有人对瑞贝卡的高度赞扬,都为瑞贝卡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在这形象的巨大压力之下,女主在曼德利庄园的生活如履薄冰,时不时看到瑞贝卡的一些旧物更是让她感到不快。
与周围的好友和丹佛斯管家相反,德温特对于瑞贝卡的态度则是尽量避而不谈,女主每次试图去讨论瑞贝卡的事情都会以冷遇作结或是不欢而散,而德温特梦游走向那个禁忌的闺房又让她既羡慕瑞贝卡的风华绝代,又有些畏惧那个完美之人留下的遗毒。
于是在说与不说之间,瑞贝卡即使没有出场也已然拥有了完美的人设。
但是,剧情绝不仅限于此。在电影三分之二开始,随着瑞贝卡的尸体被找到,瑞贝卡的形象开始了剧变,德温特自述的那个“狠毒,多情”的瑞贝卡将之前的那个完美形象打个破碎,而瑞贝卡的情人兼表兄的一封信掀起的波澜将德温特定罪后,医生最终揭晓的谜底又让瑞贝卡的形象变得更加令人捉摸不透。
或者说,当我们越了解瑞贝卡,反而对她的性格与人生更为迷惑,她最后是知道了自己死期将近,用仇恨驱使着德温特杀掉了她。她亦知道自己的死去将会给德温特带来巨大的困扰,于是特意寄信给法维尔成为一招后手,就是为了使自己即便死去也依旧能彻夜纠缠德温特。
但是,究竟瑞贝卡经历了什么才会让她做出如此狠毒的事情呢?人没有无来由的恶意,瑞贝卡破开了那层完美的面纱,其背后的容颜反倒让我们看不清楚了。越是前面众人交口称赞,事实水落石出那一刻,我们越发能发觉扮上这层完美面具背后的笑容是多么狰狞。
伴随着瑞贝卡身份的转换,剧情中最为重要的设定便是所有行为的“双义性”。
光看前半部分,我们或许会认为瑞贝卡是一个极致完美的角色,而德温特不愿意谈论瑞贝卡正是因为无比深爱造成的痛苦,深夜梦游到旧房也是痴情未消。
但是看了后面的剧情我们也就知道,德温特所有的举动都是因为他如此记恨那个活着折磨他,死后依然不肯消停的亡魂,这个缱绻的梦魇让他即便熟睡,精神也依旧被困顿在旧居之中。
所以《蝴蝶梦》这个翻译美则美矣,还是不如直译的“瑞贝卡”那般贴切,瑞贝卡就是本片中未曾出现,但又侵入每一格镜头,每一个角色内心的真正的女主。
其中,对瑞贝卡最为忠诚的丹佛斯管家,细细想来也很有趣。她是如此倾慕着瑞贝卡的完美形象,因此对这个新来的,冒失的小姑娘格外不忿,并处处排挤,知晓瑞贝卡与德温特有嫌隙的她甚至一手酿成了舞会上的那个尴尬景象。她对于老主人的爱是如此深沉,甚至想要逼迫着女主自尽。
但是,她所见的瑞贝卡,是真实的她吗?
她并不知道女主人背后的那些秘辛,即便在知道后,她也依旧在竭力维护瑞贝卡的形象。
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和曼德利庄园一起毁灭,在我想来,她终究还是想要留存住记忆之中那个完美的女主人形象,曼德利庄园的焚毁,就是一场梦的幻灭。
只是很可惜,新版电影,在这样剧情的加持之下,并没有能真正脱出八十年前老版的留下的桎梏,走出新的风格。
且不说剧情基本一致,毕竟改编自同样的小说,剧情本来也无法做出过大的删改。
但是我们就用几处与老版的不同来讲述一下新版《蝴蝶梦》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剧情最后的转折,就是众人知晓瑞贝卡其实是患有癌症而不是身孕的那一幕。
老版是警察,德温特还有法维尔去寻找医生,听医生道破真相的。医生先是慢慢想起了这个患者,然后说出了与所有人预期不同的病症,这个转折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德温特从绝望变成惊诧,法维尔从兴奋变得郁闷。
但是新版中,德温特和法维尔都不在现场,编剧用自以为巧妙的女主躲警察最终揭晓真相的方式,以为这样能让观众紧张起来,但是一来女主的躲藏分散了观众对于事实真相的注意力,二来女主先看到病历,之后再说出真相,事实像是被拆分了一般被慢慢推出,让这个反转没有了力度。
而更为可惜的便是德温特向女主揭晓瑞贝卡真实身份和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的剧情,新版几乎是规规矩矩地平铺直叙,顶天就是让我们怀疑德温特是不是全盘托出后要杀掉女主。
让我们看看希区柯克是怎么做的。
在描述瑞贝卡逼迫德温特的那段情节,镜头给向了空无一物的房间一侧,但是镜头伴随着男主的陈述,从沙发上升起,并缓缓移向德温特,哪怕镜头中没有一个人,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个来自过去的那位女主人挑起的嘴角。
喻惊雷与无声之处,正像这部电影一样,明明出场就已经死去的角色,竟还能掀起如此风波,这也是老版的高明之处。(希区柯克之后在《夺魂索》中也用到了这样的手法,通过移动的空镜头与描述重现了发生在过去的谋杀,可谓高明)
而新版,真的,如我开头所说,固然有着扎实的剧情为背景,在高新的技术加持下,呈现的效果相比于八十年前的老版还有退步,完完全全沦为了一个彩色高清重制。
而莉莉詹姆斯的表现,也未能达到当年琼·芳汀的惊艳。
老版的《蝴蝶梦》,就像是困扰着德温特的梦魇,时隔八十年,在新版《蝴蝶梦》的背后,如影随形。
恐怖氛围营造的不如希区柯克,但感情的描写更细腻。
上来就是玛丽苏,突然就搞惊悚,尴尬的台词,人物平的跟纸一样,2小时绝对是史诗级煎熬,要不是玩着游戏再加上跳场景,这个破电影绝对看不到结尾。一分给形式,好赖它是个影视语言成熟的电影。如此空洞的片子今年头一个,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看都是美国贵族,也从没见过贵族会这么直白的对话,吴亦凡附体一般,烂到恶心。
这版唯一的优点就是管家对Rebecca的爱不那么隐晦了
没有看过胖导版,无从比较。感觉不错,摄影和音乐很棒。评论都在寒碜女主,我挺喜欢,有心机的小精灵,想看看她的其他电影
前半部分尚可称为温吞,后半部分则彻底滑向平庸与混乱的桎梏,全然不见Rebecca半点痕迹。Lily James还可以解释为表演被角色拖累,Armie Hammer则难以狡辩他的无趣(没有半点个人魅力的木头桩子),在角色塑造和表现都更有深度的KST面前,这二人组合简直一无是处。
❶老版已经“剧透”故事情节,这回看的是新版如何利用现代条件营造惊悚,如果有额外的呈现,那就更好。❷作为彩色片,没放过“玩弄”光色的机会;❸CGI最明显是用在了噩梦,我挺喜欢的;❹女主人前期笨拙得惹人厌,而老版则有让人共情的无力、无助;❺女管家的压迫感不如老版,最后跳海也不如葬身庄园火海来得震撼。(她替瑞贝卡找补纯属强词夺理,当着洁身自好的老公乱搞男女关系······是享乐的权利?明显自我审查过度,向舆论环境讨饶);❻案件审理过程拖沓。
男主太年轻了,才发现lily走路的姿势怎么这么奇怪。keeley要是镜头多点就好了,她可真美
lily james 的演技,怎么说呢,开头几分钟的戏让她愣是演成了富家大小姐被迫下基层体验大众生活的感觉,全片眼睛好像就没睁开过,建议可以和AB的瞪眼大法均衡一下;锤子,还是那个锤子,演的也是个锤子,体态表情整一美利坚油腻中年煤老板。全片就只剩Kristin,木得表情,只一个眼神就满脸是戏。。。这部片子成功让我第一次质疑究竟是演员木头还是导演无能。。。
女管家选她演太棒了
我不管,男主太帅了我要为他加一星,哈哈哈哈哈哈😂
Lily James和汉莫锤都是满满的阳气十足、杂念勿近、我即是我的21世纪阳光新青年气质,实在不适合Rebecca这个阴郁诡秘的故事。看片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浮现Joan Fontaine小鹿一样忐忑的眼神,还有Laurence Olivier冷峻贵气的脸。
Rebecca本是希区柯克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Lily James毫无任何风情,被男人爱上的迷惑程度不输隔壁巴黎艾米丽。Armie Hammer的问题是像个扛沙包的劳工阶层,总感觉他的西装是G2000买的。Kristin Scott Thomas演管家夫人这个选角还不错。
莉莉·詹姆斯和艾米·汉莫的组合实在太惨,这俩可怜的娃就像被琼·芳登和劳伦斯·奥利弗两尊昔日高耸的幽灵困扰着一样不知所措,一位好似头盖骨过薄、腿过细、一直不停打摆子、极易受惊的吉娃娃,另一位则像榆木疙瘩、没脑子、只会深邃大眼眶的电线杆,这版和希胖版对比起来,惟有“翻新”之下,依旧承受着过去奥斯卡BP的诅咒,才有点文本外处显露的“文本”内的意思。
知道必扑无疑,但本着对Ben Wheatley的真情实感竟然直到点开前都还在期待什么。色调撑得太过饱满,男女主角动不动的怼脸怼身体拍突出“美艳动人”/“风流倜傥”等固化角色标签。有些时候只感觉两人仿佛双双落选《五十度X》试镜后,知耻而后勇洗心革面证明自己可以胜任,硬把情爱寓言拍成咸湿痴缠的小电影。恐惧和紧张被消失殆尽,填满的全是对性感、浪漫的浅薄想象…几个月后,面对《第一炉香》里的马思纯和彭于晏,会不会也是相同的感受啊。
没啥可说的,就是这个海报,amhm下一秒就能把背叛红军的莉莉詹脑袋拧下来
导演,你不能因为自己胖,就认为自己是希区柯克转世啊;男主,你不能因为自己和Sir. Laurence Olivier差不多帅,就能当英国大庄园的老贵族;还有可怜的女主,不能因为你演过 灰姑娘,就认为自己是辛德瑞拉,你真的比较像琼·芳登的粗使女佣,和庄园里那个粗壮有力的水管工天造地和😂
服了 这是屌丝逆袭的电影 看前面一直以为是一部灰姑娘无法融入豪门最后被恶毒的女管家逼走的故事 结果一转就变成了灰姑娘强势逆转逼死恶毒女管家 成功将豪门变为屌丝的故事 牛逼
艾米不适合这个角色,他的外形就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运动习惯的中产阳光男,他不像是个来自阴郁庄园家族古老的情伤男子。他看上去不脆弱,不压抑,不需要被拯救,他傻呵呵的只需要被撸一把头毛。
男女演员虽然都是大户人家出身,但是全然没有了贵气和神秘气息。
Oliver你如果当初留在意大利,现在还跟Elio在一起,那你得多开心。但是当初你要回去做异性恋,这下你先后娶了两个好像也都没有多开心,所以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回意大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