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妖不是妖
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你在想什么?青春片?小成本?文艺丧?其实,都不是。它为什么叫《似水流年》?看过影片,感动于这个故事,才惊觉什么是力透纸背的文化底蕴。
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遂昌,史书载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的时候,吟诗作赋、啸闲咏歌,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享誉世界的代表作《牡丹亭》即酝酿创作于此。《似水流年》这个片名,语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个老派的昆曲戏班,一曲余韵悠远的《牡丹亭》,一个醉心昆曲的老灵魂,婉转成了电影凄美又悠远的底色。而戏班里的三个昆曲子弟,带着80年代的时代烙印,用一颗赤子之心守护昆曲,拥抱生活。然而,青春的气息夹杂在新中国的时代洪流中,把那些传统的技艺碰撞的支离破碎。他们也曾迷茫、挣扎,也曾醉心于现代都市的花花世界,却最终随着那个老灵魂的离去,看清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出走,是青春迷茫去闯荡;回乡,是不忘初心的坚守。那方承载着昆曲传承的老戏台,拆了又重建,艺术的魅力,最终又在新时代里焕发光辉。昆曲和《牡丹亭》,是融进故事里的那根源远流长的脉络,在这根脉络上,是一代又一代昆曲艺术家的执念和坚守,才有了这份传承,从古至今,似水流年。
这部电影,是少有的一派清流。昆曲三兄弟,虽然性格不同,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他们都牢牢抓住彼此的手,没有撕逼,更没有狗血的阴谋诡计。这份美好的兄弟情谊,让人看得温暖落泪。一部戏,三个男主,可是每个人又都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不要以为青春电影,夹杂着昆曲的传承,就一定央6风。看过《似水流年》的很多小伙伴都数度落泪,这也是一部很好哭的电影。虽然制作成本不高,可是演员们却都把人物刻画的真挚又细腻。大哥沉稳踏实,二哥头脑灵活,小师弟乖巧听话,很有音乐天赋。三个年轻的演员,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没有流量明星的浮躁之气,演技却真的厉害,人物的代入感极强。跨越十几年的时间流线,看三个人从少年时代走来,慢慢退却青涩、稚嫩,换上了大人模样。不同的经历、岁月的打磨,让时光在他们的眉宇之间流转,不着痕迹,自然而然。
当然,一部电影的成功,只靠男主演技,撑不起饱满的情绪。电影中饰演伶俐的杨了,同样美好动人。老戏班里的青涩时光,穿着一袭白裙的姑娘,是那个时代最令人心动的模样。就连扮演天赐的小演员,都选得非常用心。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天赐与三个爸爸的情感纠葛,承载了太多命运的曲折和温情。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林师傅(路东 饰演),林家班的班主,三个兄弟和伶俐的师傅。演员路东把林师傅刻画的非常出色,他是整部影片的魂!这个人物,即使出场戏份少,也挡不住艺术的感染力。他对于昆曲的痴迷,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守护,人物的衣着、做派,就连随手画出来的牡丹,都很有神韵。
看过《似水流年》,我觉得挖到宝了。这部电影,干净、清澈,又充满了人文情怀和青春的记忆。从布景到演员,都没有丝毫懈怠。这个三月,千万别错过的一部好电影。《似水流年》,看过之后你会喜欢。
文/赤叶青枫
“似水流年” 一词语出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般用来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而《牡丹亭》又是昆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因此当昆曲背景题材的电影《似水流年》最终用这四个字做标题时,一语双关之意不言自明。
此片讲述了几个普通的昆曲人半生的光阴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遂昌县有一个昆曲林家班,戏班中有三个学戏的师兄弟,他们一起长大,亲如兄弟。成年之后,他们那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小师妹,但小师妹却因故突然嫁给了别人,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愈发没落,戏班的生存亦面临着挑战。多重打击之下,三人离开戏班,前往大都市打拼。多年之后,历尽艰辛的他们终于在大都市站稳了脚跟,而昔日教他们昆曲并抚养他们长大的师父林班主的意外离世,令他们又重回遂昌,而一切早已物非人更非。随后“留下,还是再一次离开”这一抉择再一次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这样一个故事有着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这不仅反映在片中场景氛围的营造之上,更反映在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观念之上。
譬如老一辈的林班主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因循守旧,重视传统,宁死也不愿顺势而为;身为80后的三男一女四位主角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传统,则经历了从盲从到迷茫,从逃离到回归乃至自主革新的曲折过程;而身为90后的林家班养子,则明显更具有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敢于当街向自己的“三个爸爸”大声说出心中的愤懑与不满。
而就剧情而言,这部《似水流年》可视为昆曲版的《百鸟朝凤》+《中国合伙人》。
首先在这一故事中,昆曲元素贯穿全片始终:一来林家班师徒三代人的命运起落及相互交织,几乎都与昆曲兴衰有关;二来遂昌县中的昆曲老戏台“牡丹亭”的拆毁与重建,也对全片的剧情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不难看出,戏里戏外,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幕后主创,都对昆曲有着浓厚的情结,在这一点上,此片与以燃魂唢呐动人心的《百鸟朝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略有不同的是,《百鸟朝凤》的重心是在探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及传承,而《似水流年》则更侧重于反映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变化对普通个体的冲击及影响。二者没有好坏高下之分,只是后者相对而言更接地气儿一些。
其次,师兄弟三人结伴闯荡大都市的相关桥段也颇有点《中国合伙人》的味道。
一开始,三人初来乍到,都是一文不名;之后一度分别独自打拼,发展亦有好有坏;待三人在非典时期把握机遇,联手创业之时,因对外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对内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终于做出了一番成绩,出人头地。至于后来三人回乡二度创业,对昆曲元素与时俱进地开发、利用与革新,尤其是重建昆曲老戏台“牡丹亭”,更是彰显了三兄弟的初心与影片的格局。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悲欢离合,情比金坚。人生起落,甘苦自知。暮然回首,唏嘘万千。
文/叶秋臣
电影《似水流年》的演员名单里,并没有大家熟悉的娱乐明星。
网络上有关作品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剧照也只有不超过10张。
但对于这部电影,叶秋臣却有很多话想说。
一、写信给陈道明的导演——郑君奇
《似水流年》的导演是郑君奇和李龙俊,他们说这部电影拍得很艰难,堪称是拼了的程度,有那种赌上一切的冲劲儿。
正因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郑君奇导演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部电影,于是在微博上给陈道明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道尽拍摄的心酸,并称这是一部“作品”而不是“产品”。
陈道明老师也通过中国电影家协会在微博上就此事做出了回应,肯定了小成本电影的不易。
不关注电影市场的朋友们可能并不了解现在小成本电影的现状,毕竟能被大众熟知的都是一些“大片”,而一众“小片”只能被埋没在茫茫片海中,销声匿迹。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根本没有更好的出路。
记得电视剧《都挺好》中高露饰演的吴非曾说过一句话,虽然并不是用以形容影视圈的,但用来与小成本电影做喻却是极为恰当。
“挣扎在温饱线上。”
《似水流年》,就站在这条尴尬的边缘线上。
二、29年前的亚洲小姐季军——杨玉梅
电影《似水流年》的监制人,是香港演员杨玉梅,北京首映礼当日,她也同导演和所有主演一起,站在了台上。
那是一个熟悉的面孔,尽管已经是许多年未见了。
她是1990年亚洲小姐季军,也一度被誉为“最美亚姐”。
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对这个名字印象很浅,但对我而言的印象却是非常深刻。
熟悉叶秋臣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看港片和港剧长大的。那些熟悉的面孔不敢说都能叫得出名字,但对他们的角色却是绝不陌生。
虽然并不是主角,但杨玉梅饰演的角色,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
在《刑事侦缉档案3》中,杨玉梅饰演那个为了爱情而杀人的沈若玫,这个角色让我至今都对剧中类似“玫瑰花座”一样的摆饰物心有余悸。还有她在《廉政追缉令》里,杨玉梅与古天乐和张兆辉等一众主演合作,饰演屈洁儿。
杨玉梅本来是ATV(香港亚视)的当红花旦,代表作有电视剧《仙鹤神针》等。后来因为台里面临极大的困境,所以ATV起起落落,风光也早已被TVB彻底拿走。
大概是有感于旧主ATV的经历,所以杨玉梅才对《似水流年》中相似的情节格外感慨,做了这部电影的监制人。
三、新旧文化的更迭和碰撞
《似水流年》讲述了一段催泪感人的昆曲文化故事。片中拜在同一师傅门下学习昆曲的兄弟三人,虽然并无血缘关系,但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是“不似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时代变迁的命运,新旧文化的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
我们看着自己手上的报纸变成了手机上的新闻,看着一册册的影集变成了手机里的照片,看着曾经喜爱昆曲的人们逐渐被流行音乐爱好者取代。
在这样的岁月中,有人为了固有的信仰而选择拼力抵抗,比如站在车前的师傅;还有人为了让旧文化融入新文化,做出了“妥协”和创新,就像三兄弟。
虽然《似水年华》中讲的是昆曲的没落和重生,但其实里面更多的感触来自于经历了时代变革的我们。
是我们站在无数个类似“昆曲”的事物面前,不舍但又不得退让的心酸。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好震撼!居然公益活动放映的片子还未正式上映!确实是一部遂昌县、昆曲宣传和汤显祖诞辰纪念片。
风景美,摄影拍得也不错,但确实故事情节不够流畅,80年代戏只留下海魂衫么?年青演员(可能确实理解不了30年前的岁月)表演痕迹太重,90年代几场戏过于煽情,确实象《无问西东》一样太主题先行。3个高徒加师傅应是4帅哥颜值抢眼,师妹脸凹很上妆,整体打7分。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故事源于三位师兄弟与师傅的几十年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这门艺术的迟暮,展现当前最为缺乏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
三个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因为被同一个昆曲师父收留,还遇见孤苦动人的师妹,开始引发了情感纠葛。有何因为爱情痛苦与纠葛,他们选择去大城市去打拼,反而师傅却为了捍卫昆曲发生了车祸。当但兄弟回到戏班,面对物是人非,又该何去何从?
从影片字幕开始闪烁,再到各大流行金曲、90年代末街头的小燕子海报、酒吧歌舞、牡丹亭的拆迁……《似水流年》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跳跃的情景背后,给了观众不少遐想空间。当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青春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呈现出一代人的内心热爱与无奈。
昆曲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水流年》同样将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唱腔和身段都很美,各位演员们明显是有一定的戏曲基础。
小镇里国粹昆曲的衰落,小人物们三角恋纠葛,还有三兄弟无意收留的孤儿,各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当师妹出嫁后,师父逝世后,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伤,却充满着悬念。
其实师父当年有无奈之举,师妹也是为报答养育之恩才那么做,但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却拍得非常接地气。从街边求工作,到卖房销售员的营销课、二手电器回收买卖的艰辛,再到非典时期的经济萧条,三位师兄弟就像大时代的弄潮儿,找到了盈利赚钱的方式,但他们忘记了初心……
当"牡丹亭"不复存在,如何重建?如何发扬民族文化?如何完成师傅心愿,都成了重中之重。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或许是《似水流年》割舍不掉的。但拥有智慧、野心、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师父的遗愿,这里故事编得很精巧,包括筹款盖旅游区的设计,高潮戏昆曲大演奏,都很热血励志。
岁月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容颜在变,一切似乎都在改变。而人的情怀,那藏在内心深处的追求,永不会变!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去看民间老艺人林翰文为昆曲国粹倾尽一身,还有三个血昆曲的年轻人经历了理想和信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都有着各种青春的经典记忆,这些《似水流年》都做得淋漓尽致,颇具观赏性。
我们并不想看到更多的青年导演早早在金钱的利刃前举手投降,而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用电影来传承昆曲这样国粹艺术。充满回忆杀的《似水流年》有着意义非凡的魅力。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正如电影里的被收养的三兄弟一样,从小跟着昆曲师傅一起学习昆曲,勤苦学艺。而这样的平静在小师妹的到来后,林家班悄然的发生了变化。
在师傅严格的管教下四兄妹最终长大成人,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以前的七八十年代,还是现在,在懵懂的爱情面前,有的关系或多或少,都会被打击。
而最终以一场婚礼,让他们做出了改变人生道路的选择,但魔幻的大都市怎像小镇那般安逸呢?最终三兄弟在经历了找工作无门、售房培训、酒吧驻唱到家电回收、销售冠军、以及非典的萧条时期,最终三兄弟在这个大都市抓住了机会,扎稳了脚跟,但事不随人意,就在事业的上升期,噩耗来临,师傅出车祸了!
影片到了这里,回想一下,三位少年出走前,在牡丹亭上厮打、酗酒,决定离开小镇的这一晚,仿佛就预示了这一天,师傅坐在椅子上,转身独唱昆曲,带着天赐在毫无一人的大堂内看曲,而站在牡丹亭上对抗庞大铲车的最后倔强,也在主任的告知下,信念轰然坍塌,随之离世。
朦胧的天,朦胧的雨季,拨开人群,早已来不及。一切都在冥冥中尘埃落定,回到曾经的院子,早已物是人非,蓦然回首,猛然发现青春年华的四季,很远却又似在昨天,岁月中流逝的,沉淀下的,是不知何时从心底萌芽生长的稳重。
再次走过小镇,已经没有了冰糖葫芦的吆喝声,没有可爱的小裙子,也没有写着“戏比天大”的昆曲小车,只有挂着的小巷里没有改变的名字牌子。
友人相聚,本以为心中的杜丽娘早已嫁做人妇,谁知是另有隐情,心中的情愫再次苏醒,而年幼的孩子也需要人照顾。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昆曲已被各种流行音乐淘汰。如何生存下去是最大的问题,三兄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大城市金钱利益的决策,最终选择了完成师傅的夙愿,也是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传统,这是一场旧时代与新时代抗争,传统与潮流将碰撞出火花。
而昆曲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牡丹亭》便是最经典之一,大师兄与小师妹的爱情故事就如这《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一般,缠缠绵绵,免不了一番波折,最终相守。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我想应该是最后时间定格的2018,日历的翻动,就仿佛一切还在昨天,回过头,已2018,时间真快,就像手中的沙一样,还好昆曲我们一直在唱,你还在!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小时听戏曲总是不耐烦,而现在,嗯,真香!无论是怎样戏曲,都让人很惊艳,当你认真的去听时,你会发现这其中所包含的特别的韵味,希望戏曲也能够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要变成世界级非遗!
旁白太出戏了
看错了,原本是要看斯琴高娃的《似水流年》的,唉,豆瓣右侧的链接坑人。关于这部,一部浮于表面的文青之作,建议回去学习《百鸟朝凤》300遍。关于传统文化没落的电影不是不能拍别的,但一定要展示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来
为什么不敢给人评分?这电影特么到底想说什么?一盘菜烧糊了也端上来
电影本身来看,给0星,不解释。 导演自己反思去吧。给一星是因为里面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昆曲、牡丹亭等,仅此而已。
剧本一般,内容没有深度,以昆曲为背景和题材但是没有充分运用好元素…
本人寻片源的滑铁卢!以为是斯琴高娃老师的作品,结果看了个毫无逻辑毫无电影感的狗血玛丽苏垃圾片,想碰瓷时代记忆碰瓷传统文化碰瓷长镜头却样样不得行,rnm,退💰!
被名字和昆曲主题骗进去,看了一半不行了……立意挺好,但还是加油吧
无语,我看错了,啊啊啊啊,我花了97分钟,看错了电影,我要看的是斯琴高娃的那个,我就说这电影怎么找不到我夸的地方呢,叙事散,故事无聊,无非是自我感动,很无聊
文艺片子,在全国全面传承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导演这一部以昆曲为背景的核心元素作品是值得表扬的。但商业电影时代,文艺片很难拍得好,对导演要求也非常高。这片子的导演还挺年轻,80后,对传统文化的见解和演译,带有其浓浓的主观色彩。导致不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角色编排上,存在一定的违和感啊。
一代传承 昆曲
88年就吃脆皮雪糕?有根冰棍儿就很幸福了。
昆曲
昆曲宣传片 还可以看一下 但没感觉到昆曲魅力啊
啥子鬼都来了
有点年代感,硬伤太多
我当年怎么会想看这片的?看到三个男性都爱上小师妹然后撕的时候我就……了
被片名骗进来的。中途感觉不对,80年代的片子怎么出现非典和奥运了?而此前我还看得津津有味呢。
冲着昆曲和传统文化去的,三位主角都很帅,但编剧确实不敢恭维,立意不高,水平偏低,可惜了诗意的片名、昆曲的绝佳素材,江浙那么多的文化不能挖掘,白白浪费资源。
除了一些时代印记,整体故事结构糟糕,镜头冗长,说的是梨园事,编导里没有谁真懂梨园中人,何必去拍这个一个自己都不了解的领域呢
尬。刻意。硬凹感太明显。误打误撞本来要看的是同名斯琴高娃演的,越看越怀疑看的不对,果然不对。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