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先来说说这部篇子的我得知的由来。
最开始关注到这部片子是因为我是邓婕老师的粉丝,听说邓老师监制(到现在也不知道监制到底干什么)了一部电影,还在国内外大奖中获得很好的成绩,确实挺不可思议的,等到电影正式上映的时候还去看了看电影票,结果就连重庆这么大的地方都只有文联合作的一两个电影院有播放(这里就是电影界的反垄断把),加上还是晚上场的我就没跑去很远的地方看,慢慢的我就把看这部电影这件事儿忘记了,直到昨天我才想起来,于是跑去看了,接下来就是我的观感。
2、观感。
映入眼帘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哪个黄色的背景很是眨眼啊,一般电影都没看见过的。我看了一遍电影竟然完全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演的具体的点是什么,大概的意思是看懂的,就是一群人对川剧的坚守,但是我还真没看懂具体的很多细节呢,于是我跑去看了电影的来源也就是赵刚导演的民间戏班,我看了纪录片之后竟然看懂了!好神奇的感觉,看这个电影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不然真的看不懂的。总之,很迷幻的电影,还是拍的不错的,没有太多的对白,也没有华丽的情感但是就是真实。
3、感动的点。
剧中赵丽的扮演者也是原剧团的团长赵小利,她一个女性和乐器精通的丈夫以及戏班的其他10来位,坚守传统戏班的故事,也是很不易,其中的苦难可能只有他们懂的。看电影中遇到的搬迁带来的场地问题,看纪录片遇到的拍戏的各种困难,剧组员工的工钱,夫妻和父母之间的磕磕绊绊等。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原来我小的时候遇到的民间戏班也是这样的。
川剧最后的倔强。剧中的丹丹扮演者,也是真实的,赵小利的幺女,据说现实中也是为了生存也离开剧团另谋生路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戏曲是那么的有魅力,我小时候曾经为了看戏跑去剧场和大人们一起看到很晚才回去的哪种。现在想想也是很疯狂的事情。剧中哪些很老的,很久的观众也是真实存在的,数十年如一日也是有的,就是两个字:喜欢。
最后说说邓老师让他们本人来演都是正确的决定,不然也不会流露这份真实感以及剧团的整体的力量。
总之,后味无穷。
《唱着活着》在意境和手法上跟陈凯歌早年的《百花深处》有点像,都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但王楠赋予了它更多的魔幻色彩。在主题上与《百鸟朝凤》类似,都表现了传统文化(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与怀旧。我认为,这部电影有几个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电影的亮点: 第一,突显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王楠给予了那些“失落的老人”以足够的关注,将现代化过程中那些精神世界面临崩塌的老年人的形象塑造了出来,这一点比《百鸟朝凤》更具人文关怀。王楠让观众不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社会变迁的不可抗力,在传统娱乐项目销声绝迹之后,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将会变得怎样?他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依托?社会变迁无法兼顾到各个群体的利益与体验,这让人感慨,或许社会进化论一直都是这个社会的底色。 第二,隐喻和梦境。这部片子在拍摄手法上交织了梦境与现实,在梦境部分挺耐人寻味的。比如,那个土地公,我认为它代表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土地公是传统文化中地仙的代表,他的多次出现其实是在暗喻故土的本体性意义,尤其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把画面定格在土地公身上,其实是在给观众一个圆满的交待;再如导演对挖掘机的特写,其实是在隐喻魔爪;再如女主在梦境中化身演员,上演了一出打斗戏,其实是在暗喻女主内心的挣扎与抗争;还有重归故里时母女俩在拆迁的废墟面前唱川剧的场景,其实是在梦境中暗示大团圆。 第三,川剧桥段。这部电影的打斗场面很有特色,配乐也很精彩,画面色彩也很有意思。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川剧桥段。比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挂帅”,《民间戏班》里的“天女散花”,《梁祝》里的“祭坟化蝶”,《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片段,等等,各有各的内涵(详见://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794419)。如果观众不了解这些川剧,可能无法体会到导演这么编排的用意,也没法更细致地体会到女主的心理线索,这就漏了一大半了。另外,在散伙饭上,二哥对观众哼唱“不晓得等好久,又得团圆”的场景也很有味道。 这部片子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运镜、色彩、情节、节奏的问题。在运镜上不够娴熟,很多镜头都给得不到位,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情感的镜头部分,做得很不够。在色彩上虽有很多亮点——尤其是换装部分结合得非常自然,但总体上还是不够。在情节上问题最大,很多桥段显得突兀,比如,为什么剧团的人会突然撕破脸,这一点很不合理,剧团的翻脸完全打破了“几十年交情”的设定;主人公为何如此执着川剧,仅仅是因为热爱吗,难道与她的人生经历、遭遇没有关系?这一点应该解释;最后,有多少土著面对拆迁是抱着怀旧和不满的心态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是抢着要拆迁、闹着要补偿。所以,本片的设定是否有代表性,很值得推敲。
这部电影写的是地方川剧团的故事,川剧的绝境。但看《梨园春》长大的我似乎看到了地方戏曲的绝境,豫剧是举全河南省的力量去传承的,每一代河南人即使不听戏也会听到“刘大哥讲话”,即使如此,豫剧的传承创新仍是举步维艰。
时代变了,舞台变了,观众变了。
三星送给监制邓婕,一星送给整个剧组。她的八年筹备和统筹艺术,看完这部后去看了关于这部电影主创的全部采访,这部电影起源于纪录片《唱着活着》,电影也有点类纪录片了,整部电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最后结尾,结尾是邓婕和马楠争讨三个月她把结尾部分的音乐节奏全部包揽了才让马楠把“梁祝化蝶”的想法给改变成“《别洞观景》的‘哎哟 海阔任遨游’的为川剧呐喊”。
赵丽不让丈夫去火锅店变脸的那段,又何尝不是地方戏曲的难过,但它总是在活着,虽然可悲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艰难生存。
最初这部电影开始宣传的时候,我未曾想过邓婕能把这部电影送去提名金鸡奖和去戛纳展映,更未想到她能做到让一个素人第一次演电影提名当年金鸡奖女主,这个连她都未曾提名的奖项。曾经不明白她的选择,现在想来,她热爱川剧,一如既往,初心不改,那是一种时代的信念。
活着唱着,地方戏曲生存不易,传统文化继续弘扬。
预料到的难过,但是没想到,这片的后劲竟然这么大。 倒不是对川剧艺术的哀叹,而且觉得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 纪录片节奏的叙事风格我不在意,戏中戏的跳跃我不关心。 只是觉得每个人物都太真实,真实的就像小区旁边的废旧楼里发生的故事那样,让人难过无能为力。 赵丽和丹丹对手戏,每一场都让人难受的不能呼吸 赵丽的川剧戏让我无比开心,因为她看起来也很开心。 我认识那个在时代洪流下无能为力还拼命挣扎反抗的中年女人 我认识那个在尴尬的环境下活着的狠心又无比柔软的年轻女孩 哪怕她听不进去温柔的意见,面对现实冲击时幼稚和偏执的反抗 哪怕她不停嚷嚷说着离开剧团,却在所有人攻击赵丽时没头脑的牺牲自己 我真的被这两个角色触动到难过的要死 这时镜头语言对我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纵然它有很多让我碎碎念的缺点,但是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很难过,后悔的要死看了这部片子。 【活着唱着】5星⭐️⭐️⭐️⭐️⭐️ 我可能短时间内都无法避免赵丽那张脸所带给我的难过。
这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因为有名人的加持,所以它得以被看见,是一种幸运,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误解。 剧中主人公从13岁开始学习川剧,那种在今天可以美其名曰为“热爱”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但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作为地方剧种,川剧终将迎来自己的瓶颈期。所以,在这个时候,她试图以一己之力挽回一种艺术形式,只是个人始终无法扭转现实的轨迹。因此在这个挽留的过程里,我们从纪录片式的超写实的生活画面里有机会看到川剧的魅力。 不论是剧团的真实演出,还是梦境式的意识流呈现。艺术带给人的那种美感是现实生活所不能给予的。这也是那些高龄的观众会成为“唯一的观众”的主要原因,在那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里,与川剧的朝夕相处让他们看懂了川剧,爱上了川剧,与这个艺术形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哪怕看了多少次的梁祝,他们仍然会流下眼泪。
而我也总会想到《芳华》,想到《百鸟朝凤》。一个讲述的是一群因时生因时散的艺术团,一个讲述的是民乐的传承困境,东西方音乐的对比……与这部电影有着共同的呼声。 现实不是残酷的,它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适者生存,于自然生命是如此,于艺术形式亦然。所以,大半生以剧团为中心的人面临的困境并不是拆迁,不是观众的减少,而是自己的裹足不前,不懂革新,是自我的淘汰过程。 当陈薪伊导演说这是一部拍的很高级的电影时,其实作为观众而言,我是不买账的,因为在我眼里它不是高级,只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口里的“底层艺术从业者”,而这是他们殿堂级的艺术从业者已经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剧种、艺术形式,它们早就濒临绝境,也有一部分不舍它们就这样消失而做出了各种努力去挽留的有心人。所以,这不是高级,只是我们吃的高级“艺术大餐”太多、太久了,早就忘了同为艺人的他们在经历着什么,那些无法进入到剧院的地方观众,他们在品尝着怎样的“小菜”。 而这也是我全程看下来唯一的一个疑问:如果一种艺术形式不被观众所需要,那么它除了具备历史价值,历史意义外,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带着枷锁劝犯人。” 在川剧濒临灭绝时,它的难处被呈现到了国际舞台上,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种困境。可是,谁能真正的解决掉一个问题:年轻人确实不爱看。
哪怕你的舞台不被强拆,哪怕你的剧团人不考虑生计问题,可是没有观众,它的困难会因为被看到而得以真正的解决吗? 唯一可以解决的就是这群人的出路问题,但我总想,就像民办教师,他们不止一次被推到镜头前,可真正被关照到的又有几人?他们作为时代所需的牺牲者,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负过责?! 最后,为所爱执着的他们,值得敬畏。尽管他们当初也并非因为热爱而选择的,但择一事忠一生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导演选择去“看见”他们,值得佩服。 导演谢飞说:“海南节入围主竞赛单元。拍摄到位,川戏班子演员们不错,各具特色。 非现实色彩的幻觉视听描绘的插入,有些新意。后半部还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过猛。 总体仍停留于讲老戏曲面临绝境的现状,未在人情人性层次开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 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应该鼓励。”
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其实是值五星的,但是真的很难向别人推荐。我这个解读方式可能极端个人化,也极端依赖受地缘文化驱使的动力,对这题材没什么兴趣的人大概看完也会觉得非常坑吧。
我不觉得完全写实效果会比现在好,也不觉得超现实要素是冗余、非必要的炫技要素。这部电影不是《民间戏班》,我觉得在表面的拆迁故事下面埋藏着一条真正的主线,那是一个剧种的死亡,或者用一个更玄乎一点的词来形容,叫尸解。
川剧的死亡,这是比拆迁开始得更早的故事。在剧团结束外出演出后返回的路上,一晃而过的土地公出现在团长眼中时,就已经开始昭示出其必然的命运。
一个人在寿终正寝之前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那么一个剧种到了弥留之际,又到底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首先是物质上的存在基础逐渐崩溃。严重程度甚至凌驾于戏曲演员的外逃之上的,是如同医院诊断书一般给出期限的拆迁计划。这个作为表面主线被仔细描摹的故事,各方的拉扯与其说主旨在拆迁本身,不如说更像绝症病人家属企图向医生争取一个毫无意义的乐观诊断结果。
其次是生命力急速流失,拍到剧团观众席镜头时时提醒观众的,传统观众已经只剩下垂垂老去的群体。而在他们之前,这个剧种就早一步走到了终点,也许,也就只早这么一步而已。
期间变脸的绝活和传承人像遗产一样被提前瓜分,变成饮食店的添头。它们被从原本的地方切下来,但却成为了更能换取物质财富,更值得炫耀,能号召更多人围在桌旁纵情进食畅饮的装饰物。这点其实特别地背反大众的一贯认知,也是特别让我觉得痛快的地方,单凭这个我就不能认可导演是借题材东风的看法。
对现实和虚幻的认知界线也越发地变得模糊,原本只应存在于幻想中的精怪开始参与到正常的生活里,并且非现实的成分随着拆迁期限的临近而逐渐加重。看上去非现实潮涌的最高峰是在公演结束的当晚,实际上完全淹没现实是在影片末尾。不复存在的剧团的废墟,早已分散去往各地的团员,无中生有的戏服装扮,以及始终在现实与虚幻的界面间穿行的土地公。到这里现实要素已经完全消解,他们依然继续着演出,无关有无、无关去留、无关远近。这个配比的调节真的只是炫技吗?我不觉得是,即使导演可能也只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但是实际效果仍然可以被解读出更丰富的内涵。
再说一下结尾的唱段吧。这段《别洞观景》取自《宫人井》,讲的是已经修炼成仙的白鳝仙姑流连凡间美景,不愿重返仙家洞府。实际电影里这段唱词是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之中唱出来的。“青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在现实环境里已经完全丧失了这些美景之后,失去容身之地逐渐枯萎衰败的戏曲文化的唯一出路,也许就只能逆着唱词之意,往来处归去。蜕尽躯壳,重新做回像土地公那样脱离人世,不再为一般人所认知到的抽象精怪。这也是我觉得片子讲述的是戏曲文化“尸解”的原因。
记得《天人五衰》的结局里,本多探访月修寺与聪子对谈,言辞中如同清显从未存在过,聪子邀请他观赏的庭院优雅而开阔,却又枯槁寂寥。看完《活着唱着》我也忍不住会想,很多年以后的人们到底需要拿出什么,才能证明川剧确实存在过呢?
手法和表达都不新鲜,无解的议题多会导致一场超现实的戏,如果还不够,那就两场。人物情感部分做得不错,四川江湖人的爽气和柔情我都接收到了。
#4th IFFAM# 2019戛纳双周→上海亚新奖→金鸡奖提名→海南、澳门双选,澳门NETPAC奖+新华语映像最佳剧本。7分片,戛纳的口碑一般,但是看的时候觉得还是好过预期。作为一个实际上的主旋律,拍出这等力度和形式感已经相当难得(拍电影说人话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啊!)。超现实和梦境用得有点多,包括那个土地公的段落,还有结尾那个谢幕式的段落。人物比较顺拐,也缺乏对动机更进一步的挖掘(团长的坚持,侄女的转变都比较生硬)。不过视听还是很有想法,后台的处理也是不多见的鲜活。拆迁借景或者抢景很容易想起贾科长的[三峡好人]等作品,不过对这部影片而言,拆迁与川剧没落还是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和气氛元素。
拍得不错,视觉传达、调度节奏可圈可点。可以更谷子与鲻鱼一些。超现实感城市追踪一段不错,但另外的部分又有点太过头。
想起小时候,带着小板凳和姥姥一起去看戏。后来戏台子没了,姥姥也不在了。
这竟然是新都的故事,邓婕的监制以及川B牌照的车,看完发出三声惊叹。其实连我自己都误都以为川剧只剩火锅店游客特供的变脸,所以很懂得这个故事对那种传统艺术消逝的感叹与无奈。更重要是,它也没有像《青衣》那样过于悲情和肥皂,而是真正将“戏”融入魔幻想象,跨越时空和逻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讨论。女主角演得真棒。
三星送给监制,不忘初心,感谢她的坚持。一星给演员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片子的结尾特别好,看了很感动。
芝加哥刷,看友邻评论不佳,故意坐边想早走,没想全程聚精会神。整体故事和表达方式,想到索拉纳斯那部《云》。人物设置和故事推进是比较刻意,但也带出猎奇之下的时代告别忧伤
一个川剧团的百日维新,大厦将倾,鸟兽作散。年轻人要自由,却是夜总会艳舞女郎的自由;老人要钱,却是火锅店三分钟二百块的资本主义;保守派渴望权力自上而下的拯救,终究被历史洪流所摧毁。中国戏曲的魅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团圆离散时,断井残垣处方能感受,在这一点上似乎媚俗的电影其实做的还不错。
看得出有一些用心用力的段落和善意的表达,但剧作上的问题也是难以忽视,尤其是对故事的重点“拆迁”理解和表现上,似乎跟我们有些偏差。
会想到百鸟朝凤 但表达和摄影都特别好 非现实的元素轻盈地投射进了许多亮点 有很多的镜头安排都放入了思考 素人演员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 想说片子停在黑屏那里就真的是我心里的完美电影了 整个剧本看下来突然想到我社 传统艺术要在现代留存永续革新就是必然 旧的再好也就留在博物馆和历史里吧 映后会才知道片子出来挺不容易的 小电影也要加油呀
从配乐到铲车到孔雀小矮人的围观超现实,随处可见创作者自我感觉极端良好的那种自恋满分。就像台上演讲没几句,底下躁动的人群就开始表演抹泪了。最大问题在于,拆那这个主题与川剧等传统戏曲没落的捆绑,完全是十几年前的套路了。那个雾霾黄沙天超现实段落一出来,想到的居然是银翼杀手2049……
昨天看完了就想给两星,睡了一觉起来还是想给两星。作为我的戛纳第一片是在太太太disappointed。abc到蠢,查了下导演的profile只能说,二代你开心就好。。
海南节入围主竞赛单元。拍摄到位,川戏班子演员们不错,各具特色。非现实色彩的幻觉视听描绘的插入,有些新意。后半部还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过猛。总体仍停留于讲老戏曲面临绝境的现状,未在人情人性层次开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应该鼓励。
三星半。剧情有点拖沓,摄影剪辑都太西式了,可以理解导演为了 bring it to a wider audience作了艺术的改变,嗯。。。。
建筑的拆毁、戏班的拆伙,影片被“拆”字贯穿。老与少,新与旧,去与留,坚持与妥协,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二元对立中做选择,使人忍不住思索现代化大潮中民间手艺人该何去何从?新兴文化当道时如何让传统艺术焕发活力?影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有着较为鲜活的现实主义底色,精神风暴又交由超现实空间完成,现实与超现实两重风格并未冲撞,整体完成度不错,但支撑团长坚守的那口气是什么?女儿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人物驱动力稍显不足。
两星半,嬉笑怒骂的川剧团琐事,来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坚守,结尾和《海上浮城》的结尾一样,都是一种不知该如何收尾而简单粗暴的处理。
作为中国人,对能进入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还是很关注的,这部电影估计国人不会很看好,但从在戛纳首映后现场观众持续鼓掌的时长推断老外还是很买账的,加油!
还是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格局,视野有点小。不过片中的困境也的确是民间剧团实实在在会遇到的,并且至今也没有得以很好地解决。魔幻现实很有趣,这里的魔幻将写意糅合进去。追逐小矮人那场的声音很出挑,突显魔幻之处。清唱平均律的冷与美也和主题相吻合。也从侧面说明,民间艺人传承了「技」,但「艺」该怎么发展,如何适应社会,教化社会,则并不是艺人能完成的,一定要有批评家参与其中,否则我们将只能以目前这种视野和话语,带有自媚之嫌地沉湎于结尾那种幻想中。
流于表面的观察 对于不懂川剧的人(我)大概能算成功的宣传片。演员们的表情是最大的亮点 所幸没让挖掘机成为主角…#RepriseQZ#ForumdesImages
后面加的一段太啰嗦了,在要来不来的迷惑中梦境结尾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