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才以执导《父亲》,让安东尼霍普金斯得到奥斯卡影帝的导演费洛瑞安齐勒,继描写失智症后如今再推出一部以忧郁症为主题,且着重描写父子互动的《爱·子》,并找来了休杰克曼、劳拉邓恩、凡妮莎寇比 ,以及安东尼霍普金斯客串演出,本该是被看好有机会再度拿奖的,却在评价上意外得到不少负评,究竟出了什么事呢?
在实际看完后,并不难理解《爱·子》的评价会不太好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即是剧本。 《爱·子》是以忧郁症为探讨主题所延伸出的故事,然而对于忧郁症本身却没有深入的探讨,就只是将忧郁症的样貌给呈现出来,而这样子的剧本看下来,就会产生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立场上的偏颇。
《爱·子》花了许多篇幅在描写父亲与儿子的互动,而从我们眼中来看,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已经是无微不至,儿子却始终没有接收到这样子的爱与关怀,内心的忧郁与负面情绪仍然一触即发。
看着休杰克曼失落的神情,连观众也会替休杰克曼感到无奈,反而对儿子的处境是不太能感同身受,甚至是会感到烦躁的。
而这正是《爱·子》剧本上的一大缺陷,照理来说我们真正该同情的应该是儿子这个角色,没想到却本末倒置,当然我们都多少能够理解忧郁症患者与家属间绝对会经历难熬的时刻,而《爱·子》似乎只是将这种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或处境给拍出来。
再来,本片的故事走向是负面的,这大概也会在结局前就让你猜想到,毕竟演了大半天,当你发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时,也不用妄想会在剩下的十几分钟得到答案。
因此,这对于关怀忧郁症患者的点来说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当然,我并不清楚《爱·子》有没有抱着这样子的想法,也许本来就没这个打算,那就另当别论,但这的确是电影会遭受负评的一大原因。
《爱·子》休杰克曼的表现值得一座奥斯卡
然而撇开剧本不讲,《爱·子》的演员表现都是令人看得过瘾的,其中特别要提休杰克曼,他这次的表现我认为完全值得一座奥斯卡,尽管休杰克曼本来就是演技派,然而此次饰演忧郁者患者的父亲角色绝对难演,但不论是慈祥、关怀、愤怒、无奈等等,休杰克曼各种情绪变化自如,中间有一场和儿子吵架的戏,更是有着从愤怒到心碎的绝佳情绪转换,着实让我想要起立鼓掌。
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观众会更容易心疼休杰克曼,因为他的表演渲染力太强了,但非常可惜《爱·子》很可能与奥斯卡无缘,以本来就是定位在有机会拿奖的类型片来说,真的彻底被故事拖累,真是再次为休杰克曼感到心疼啊。
享受演技的娱乐片
整体来说,《爱·子》的评价虽然不好,但却情有可原,而电影本身并不难看,只是它不太符合这类型电影该有的样貌,它更像是标准享受演技的娱乐片,这边的娱乐当然不是指故事本身,而是指观影上的感受,尤其光是欣赏休杰克曼的表演就值回票价(他甚至又秀了一段舞技)。
记得,如果你要看《爱·子》这部电影,那就撇开你对任何可以疗伤,或是对忧郁症会产生新的领悟的想法,因为其并没有这个效果。
作为一个破碎家庭的孩子,其实真的能明白尼古拉斯心中的痛苦,有些时候电影中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逃课,孤立,觉得与所有格格不入,很努力的在适应,但是所有的事都做不好,做不下去,其实我们这些人会比相对其他人更想证明自己,证明我们不是应该被抛弃的那个。但是也正如狼叔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无论我们是谁都不能阻拦一个人奔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人。我的父亲也如电影中的父亲一样,西装革履,高高在上,每次只会问我需不需要钱,钱能买来一切,但是却没办法弥补缺憾。不同的是,12岁前的我对自己的父亲基本没有印象,唯一印象的是有一年跨越千万里坐绿皮火车去找父亲,激动的夜不能寐,却不丝毫记得父亲的样貌。说来可悲,12岁后才开始接受亲生父亲的存在。我庆幸,我活过来了,现实比电影更需要勇气和努力,可惜的是,或许可能丧失了爱的能力,我真希望尼古拉斯能活下来,看看以后的日子,哪怕不如电影中美好,却也值得活下去,人最终都是要和自己和解的,最终都是要和一切和解的。
人与人之间终究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只能努力的靠自己活下去。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像一篇冷峻的小说。
缓慢,克制,沉浸;不露声色地将你带入渐渐冰冷的情绪中,如温柔却隐藏危险的溪流。它在山的罅隙中汇聚自己的能量,细小,透明,不易被察觉。但在某刻,它从高处坠落,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冲碎现实的巨岩,也冲垮人的心防。
法国作家、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时隔两年推出的新作,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映照。一部讲述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年迈父亲与破碎的时间和记忆对抗,一部讲述年幼的孩子陷入青春期抑郁,为整个家庭带来不可弥合的伤痛。
家庭,多么温馨的词语,在泽勒的电影里,变得冷酷而锋利。并非家庭成员之间怀着仇恨生活——就像那些俗不可耐的肥皂剧,每天有一地鸡毛的琐事值得争吵——在泽勒的电影里,你甚至连“一地鸡毛”都看不见,干净的空间,精致的生活,每个人都保持体面,每个人却都像被囚禁在隐形的牢笼中,无法表达发自内心的爱。情感,被无形的东西阻隔。
画面的色调构成了最主要的视觉语言。在泽勒的电影中,颜色就能够让人从眼睛里感到皮肤才能够感受的温度。蓝,绿,灰,白,黑——这些颜色组成了《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主色调。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不同的是,它冷得更彻底、暗得更决绝;温暖的红色、黄色只在一瞬间拂过我们的眼帘,母亲穿的橙色毛衣,母亲穿的红色外套,其余所有时刻画面都是冷的。像把城市和人浸入冰冷的海里,透明的蓝和绿延伸至无底黑暗的深渊。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冷色,是父亲、母亲回忆中一家三口去海岛的画面。闪回的蒙太奇,阳光照耀在晶莹的海浪上,银色与蓝色的波浪连绵。在这样美丽、洁净也本应温暖的场景中,我们却无法感受到夏日午后阳光的炽烈,有一股凉意从画面溢出,像抽取海水中涌动的能量,让人始终感到裸露的肌肤是凉的,风是冷的,即使是温情的团聚假日,也暗藏未来不可阻挡的分崩离析。
与冷色相衬,空间中简洁的线条也是泽勒善用的“利刃”。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无论人物处在何种社会场景中,他或她一定是被各种线条阻隔和束缚的。典型如主角休·杰克曼饰演的父亲,这样一位生活富足、工作体面、家庭看似美满的精英男性,每天在灰绿色的玻璃格子间行走。他的座椅后面是一面巨大的玻璃框,可见拥挤而冷漠的城市森林;他在逼仄的电梯、走廊中穿行,纵深的线条将他挤压,人如同在缝隙中生活。
回到家中,精致的线条也构成了父亲彼得的一切。白色的门,灰色的窗帘,暗绿色的茶几,尤其是那装置了严格对称镜面的洗浴室。冰冷的水从龙头里涌出,细密的白色线条不断冲刷头脑,日复一日将人驯服为生活的奴隶。
我们情不自禁被这冷峻的画面引向情绪深处,一方面它复制了现实中有序的文明社会——理想的职场空间,理想的家庭空间,无不透露出优雅的品位和这个阶层本应享有的美好生活;一方面它又抽取了现实中如影随形的冷漠,像为了洁净而无处不在的消毒水气味,将人与人隔开,面无表情地在电梯中,面无表情地在家中,表达爱已成为格格不入的软弱行为。
一幕母亲与儿子分别的戏码,诠释了家庭空间里的“真空”。母亲真正问候的话还没说出口,儿子已经接了无需问候的话,如此反复,无意义的词语在空气中形成尴尬、凝滞的氛围。一道门关上,两个人被分开。我们感到了现实中经常都会发生的场景,作为子女和自己父母的无效交谈;或作为父母和自己子女的无效交谈,在电影里如此凝练地被形容出来,犹如隐形伤痛被赤裸展现。
身为作家的导演,似乎比常人更懂得语言的无效。关系亲密的人们在冷色和线条不断阻隔的空间中说,“让我们谈谈吧(Let‘s talk)”,“我们需要谈谈(We need a talk)”,“谈谈好吗?(Shall we talk)”,可是没有一场谈话(talk)起到真正作用。尤其在电影的两个主角,父亲和儿子之间,每一场谈话都引致更大的坠落。儿子已经竭尽全力向父亲表明自己的痛苦,父亲却认为他什么都没有说,他应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不去学校?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在公园里?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儿子不断说明,他只是感到疲倦,在痛苦中疲倦。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会分开,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现在的妻子会介入他们的生活,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学校为什么不能在外面走走,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他的孤独和痛苦,明明已经如此声嘶力竭,却没有一个人能听到而只是在责怪……
饰演儿子的这位年轻演员泽恩·麦格拉思(Zen McGrath),他无辜而阴郁的沉默让人心疼。在与父母的对话中,他用尽声量告诉他们,他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需要一点放松和休息的时间,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听到。他不断被要求“给出一个解释”,但这解释只是从成人功利有序的社会场景中分离出来,用权力制服孩子,要求孩子给出一个应对失败的方案。可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方案,他只是单纯地告诉你,我做不到,我很痛苦。
一场又一场失败的交谈,将本应亲密的父子关系拉扯到越来越远。当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爷爷出场时,电影的文学性在这里如一道灵光,告诉我们一对父子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另一对父子关系的问题。代际问题正在循环,将孤独和痛苦如基因般复制。有的孩子幸运地在对抗痛苦中长大了,看似变得坚强了;而有的孩子,没那么幸运。
表现在休·杰克曼脸上的阳光、精气神,也如基因一般复刻了他片中父亲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成功和傲慢。他们可以优雅地坐在家中等候佣仆的服侍,也可以每天自律而保持朝气地晨跑,宛如每一天都会有惊喜和成功等待他们。在这样不断被确定的人生信条下生活,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切失败和懦弱和逃避都是不可原谅的。正如老父亲指责中年父亲还是个懦夫,中年父亲也不可避免地把愤怒发泄到年幼的孩子身上,不能原谅他逾矩的任何一次逃课。他们严格按照社会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柔软而流泪的孩子,被视为提前失败的征兆。
尽管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但两个小时的故事里,作者已经细致地展现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无一例外被要求成功做出的伪装,伪装胜任工作,伪装考试总能得A,伪装家庭幸福美满,休·杰克曼习惯地汇报善意的谎言告诉前妻儿子一切都好,儿子也习惯汇报善意的谎言告诉父母他正变得越来越棒。——结果,裂缝忽然有一天自己裂开,你不知道它是哪天开始裂的,但裂开的时候显然已经不能合上。人们猝不及防地应对这些越来越荒谬和无法应对的裂缝,就像看着故事的我们在生活中应对一场又一场微小的灾难。生活的灾难,隐藏的危险,无处不在。
娓娓道来的文学性叙事,看似平静简洁的日常,慢慢引我们致黑暗深处。作为观者我们能明显感到阴影的范围正在扩大,无序正在扩张,但无法判断是哪里出了问题;父亲也好,儿子也好,两位妻子也好,都在各自画地为牢的空间里,独自面对孤独。
我喜欢饰演年轻妻子的演员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的表演。她紧致的面庞,柔韧的身躯,本该有多么丰沛的能量,却在这一天天黯淡下去的家中被感受不到的爱和孤绝包围,她和片中的儿子一样,慢慢失去了自己青春的色彩,也在灰色、绿色那些冷冷的颜色中不断重复对抗时间。每一天,他们都在思考如何面对失败。
在年轻的妻子和丈夫对话时,她终于吐露心声,我在这家里,是多么孤独。即使坐在对面、每天见到她的爱人也不能体会她的孤独——他给前妻带来的伤痛,一如既往复刻在新一任妻子身上,不存在完美的丈夫,能够提供完满的婚姻和家庭。
年轻妻子眼中饱含倔强的泪水,却拒绝恸哭和倾泻。前妻尚能温柔地说,“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却强撑起来面对。她试着去做拥抱和敞开的人,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电影中每一种亲密关系,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不断上演被阻隔的真空交流。尽管几个人生活在优渥的社会环境中,但我们没有一个观众想要成为他们——我们甚至充满同情和怜悯,他们如此可悲。
正是这种对比深邃得像一种磁力,它从画面和文本深处发来遥远的质问:这样优雅文明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吗?我们所看到的亲密关系,都已经像裂开的瓷器无法融合,更不用谈那些匆匆而过的同僚、路人、社会人士……每一天,每个人都在那么多无效关系中度过,生命仿佛被尖利而冷漠的关系之刃切割,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回应爱、表达爱,却只是不断切割自己的灵魂和时间,去适应新的冷漠的关系和空间——徒劳的空虚。
罹患抑郁症的儿子是一根火线,点燃了周围所有的人。他燃烧自己痛苦的光芒,照映到父亲、母亲、继母的脸上,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了痛苦和寂寞。
当父亲看着孩子自残的伤疤时,他说,“你伤害自己的时候,就好像伤害我一样。”孩子柔软得让人心痛:“你伤害妈妈的时候,也是在伤害我。”
爱和伤痛,循环往复。人们爱着彼此,夫妻之爱,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却没有一个人能表达那铭藏深处的情感,只能任由光辉的记忆在脑中闪回,成为心底留存的温暖。当现代人生活时,“生活”已成了一种被动的姿态。爱被隐藏,冷漠无所顾忌地放射。犹如那无处不在的玻璃镜面和金属门框,在真空中人们嘶吼也无法被对面所爱之人听到心底的呐喊。
《困在心绪中的儿子》无疑是悲伤的。它娓娓道来,像幽怨低沉的大提琴,发出克制却让人心碎的声音。克制至此,竟还有弦外之音,必须要有足够耐心才能够听到。——那是空气中微小却存在的振动,是另一种声音,它发出了力所能及的抵抗。
抑郁症,作为一种难言甚至无解的痛,潜在遍布人类个体的心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穿、猜不透,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 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就现实而言,悲惨的结局往往包含更多警醒,那些为求答案穷尽脑汁的自负者们,需要停下对悬疑的狂热,思考自己能否带入他们,毕竟,很多动机只是为了让他们带入自己而已…… 最后,知识纬度的说教终有上限,精神层面的尊重则不同,那些看似简单的伤心难过,背后有着巨大的感知黑洞,唯有治愈性质的意识流动,方能帮助他们挣脱无法开导、不死不休的煎熬时刻……
杀死他的是他的妈妈吧。自己的儿子已经难过的要死了,他的妈妈还想着挽回前夫。他是意识到他只是他妈妈用来挽回他爸爸的工具而已,所以才自杀的。所以呀,离开了就不要纠缠任何一个人。不仅害己,还害了别人。他之所以抑郁,不可否认的,他妈妈也是帮凶。他妈妈在离婚之后,一直在摧毁他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导致他在想象和现实之间脱离。婚姻继续不下去是俩个大人之间的事。而她却把儿子当作垃圾桶,当作她婚姻失败发泄的对象。才导致了他儿子的死。整个电影的都在讲父亲和儿子的细节,但是真正杀死他的是他的妈妈呀。他的父亲虽然逼他上学,但是他父亲却是一直在拯救他。对于死亡。推他一把的一直都是她妈妈。
作为系列续作,主旨的优秀或主演的敬业代表不了作品的优良。看该类型电影最痛苦的感受,莫过于让观者无法泛起同理心但又被强行拖入一场道德审判。
先说主演们,毕竟也算是该片宣传的最大亮点之一。对于关注青少年抑郁症的主题和对父亲忏悔情节的过分宣传,在这两者之间明显没有平衡可言。当我感受到满满的精英上层的悔恨高于前者时,狼叔再卖力的演绎都会令我反感。全片的立场性反而不如霍普金斯的一句so what。当然可以代入为同样作为儿子的狼叔为son的核心,但我们并不指望这种说辞能对社会有所功能性的影响。毕竟,该片还是利用了典型的弱势问题来讨论家庭现象,就自觉负担起了一定的责任。小演员的演绎在我这里是不错的,而且是最后一段情节的设置,是符合文学性的。
核心问题是刚提到的父权制社会体系下对个体的忽视,但电影并没有完全点开命题或尝试着力批评。可能是缺乏一场较好的对峙戏,或者是一开始母亲角色身份的话语权削弱,让剧本完全停滞在传承和男性教育的自我感动与悔恨中。当然,这也无法令人看到对抑郁症孩子问题的关注。
另外相对于前作,缺乏很好的电影镜头语言来辅助对病情的关怀,加之狼叔戏份的比重太大,牺牲了让观者沉浸入抑郁症青少年心绪的可能性。这种让步导致的局外人视角,加之浅薄的批评和过于白男精英的代表性,让一切看起来可笑又可恶。
最后的最后,5.5分。
「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二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打一星的確定有看懂嗎? 這是一部看完會很惆悵的電影,也許每個需要投射感情和期待或被投射的人,都應該要進戲院認真地看一遍。
与其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不如改名叫困在思维定势里的大人。台词倒是挺真实的因为好多对话都在我和我妈之间发生过,这么说剧情也挺真实的因为从他人的视角来讲很多情绪就是莫名其妙完全无法感同身受的,可能这种隔阂感也是导演想表现的一点(并没有)有时候一想大人也挺可怜的,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过,一代一代代际相传,永远有人在当这个“儿子”。顺便一说如果真想有自己的人生还是不要随便生娃了吧好像随地大小便一样
不一定有原因,没有海鸥的特里波列夫一样会使枪。最后还是流泪了,但看哭了无法成为一条好标准,观感甚至可以说是震惊到失望。但绝不是跟前作相比的落差,因为前作的主要功劳在剧本里建立了,剧作家转换导演身份后只是如实地视觉化了,而这次,他也堪称偷懒地还原了剧本(除了视觉化了霍普金斯),真的就只是停留在了青少年抑郁症。如果没有布图索夫《秋之梦》“前传”般的戏剧版在前,落差或许也不会这么大。舞台上看到的是一个高龄的儿子和年轻的家长们,没有囿于不幸婚姻给下一代的伤害,更多是to be or not to be,他一定深入思考过,才能对巨婴家长们发出冷笑,才能果决地选择结束。而银幕上,当然,家庭伦理框架内也是一出合格的小戏,但就只是纯良少年的泪水凿穿了父母的心。
“The Father”有多优秀,“The Son”就有多平庸;前者是借着时间和空间的调度让故事变得有多精彩,那后者的平铺直叙就有多让人大跌眼镜。这个电影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文不对题,明明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儿子的戏份少的可怜不说,关键人物也立不住,硬生生被拍成了困在心绪里的爹娘…
《The Son》是挑觀眾的電影,比起導演前作《The Father》,或許稍顯「平鋪直敘」與「無病呻吟」,但前者適是去藝術化、生活流的表現,而後者也本是憂鬱症病人常受到的誤解。於我而言,本片有着東方家庭電影的細膩,以及一個令人心碎(但不意外)的結局,是足夠動人也有足夠說服力的。
误把猎枪当礼物,那只是凶器。错把谶语当呼救,那却是遗言。以为教他游泳就可以剪断脐带,生命里溺水就只能割断亲缘。生活还要继续,我却无法继续。旧照无法缅怀,只会悲痛欲绝。五十岁的男人对往事念念不忘,重塑生活的同时怎会把宝贝当成垃圾抛弃。我用离开将你推倒,你用离开在我心中划上最狠一刀。
哭得停不下来对于痛苦会过于共情,虽然从来不至于像儿子一样真的生病但我知道抑郁症患者真的会痛苦到失去活着的意义。片名叫the son但这个son应该是狼叔,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总会无形中带着曾经这样被对待的影子,曾经的创伤也不一定就可以靠自己疗愈好,他希望给儿子更好的但最后也还是逐渐活成了自己的父亲。Theo会一样吗?他会看着父母感情破裂逐渐失去活着的愿望吗?有了一个更加痛苦但也更加小心翼翼的父亲,对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叙事对创伤缺少挖掘,只是力在着重表现痛苦,从一个人的痛苦辐射到他带给每个人的痛苦,好在大家演技都在线,痛苦倒是渲染得很到位。最后一段幻想有点牵强,为了结尾而结尾,强行再渲染一遍父亲的痛苦。剪辑确实不如《父亲》惊艳,一些镜头语言的插入也显得莫名其妙,但感觉还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看到这片的口碑还以为是什么大烂片,结果比预想好很多。本质上和前作父亲类似,是透过家人的视角表现对特殊生病人群的关注,亲情关系更像是关注的随附赠品。普通观众也许会为儿子在爆发病症时的一系列行为感到矫情,但以我个人有限的认知,这其实是抑郁症的真实写照。相比前作,导演这次对病症的表达更加直接--放弃了上一部的视觉语言而把病症完全寄情于表演与台词,既写实也似乎有些冒险。不过对于体验过类似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表达是准确的。虽说故事总体略平,但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算精湛。凡妮莎的演技还是一贯浑然天成,其他几位主演也差强人意。休杰克曼的表演更多是让观众看到努力,但好像总差一口气,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做得更好。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仅仅出场一场戏,就能将所有感觉演对,只能让人感叹可能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天赋差异。
这世界只是不适合我,和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没关系,我会去别的地方试试运气,祝我好运。
电影名是儿子但大部分特写反而给的是那个有钱精英白人爹,你不能指望着一颗心崩溃了再用所谓的爱去弥补吧。当爹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点点陪伴和牺牲都仿佛是珍贵的付出。而这些耐心都是有条件的,相互理解是如此困难。但不管怎样,还会有另一个女人抱着安慰他,“你做的已经够多了。”
可能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候从头哭到尾,尽管很努力在压制自己的哭声,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前后排的其他观众。小时候父母离婚时候的梦魇,得了抑郁症之后的困扰,无法释怀无法挽回无力的游荡,好像把我所有的伤口一帧帧的铺开,一片片的回放,痛不欲生。最后儿子微笑着看着小声平静交谈的父母,和他们说要去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一定要马上死去,因为我害怕这一刻的美好也最终失去了。那一声枪响犹如意料之中想起,海边的幸福感、信任和快乐,就都成为了永远不能失去的东西。
其实就是就是一个儿子长大了,清醒的看到自己在父母心里是没有位子的。依赖性人格的母亲眼里只有父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生命的幸福。离婚后的愤怒和不安全感不敢发泄给父亲,而全部发泄给了儿子。儿子似乎只是她追求恢复夫妻关系的筹码和工具。父亲的眼里只有事业,只有事业成长才能对抗他自己的父亲。继母的心在追求幸福婚姻,而并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原配妻子和孩子。甚至并不会内疚。看似幸福的一家人。每个人都在孩子不碍事的时候爱着孩子。在碰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问题的时候,儿子是并不在自己参考考虑因素里。每个人都真心的想去爱,每个人又其实无法给与孩子真实的爱,他们口口声声都是爱,其实他们最爱的是自己,他们的爱在孩子听起来更是撒谎和背叛。所以那个孩子终于自杀了。孩子最后死之前是带着笑容的,因为他知道了父
才6分?傻逼吧
Nothing’s wrong but nothing’s exciting. Industrial product 看的時候忍不住想 兒該是Paul Dano呀 可惜這戲遲了20年
无法理解它整体偏低分,所以还是回来更改为满分了。后劲太足了,还是像上一部一样,从头到尾都让人感到无助与沮丧。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理解和沟通的爱会让人更加痛苦和孤独,始终走不出心绪,就算是最亲近的人,只有爱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结尾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我已不想再看任何探讨家庭关系的英语片,尤其是父亲出场永远西装革履每天在80层高360度全钢化玻璃背景是纽约CBD的摩天大楼里开会的那种,太无聊了...还有,2022了,不要再倡导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了好吗,真想回以霍普金斯那句 “So, what?”
当父亲质问儿子自己爱上一个人是否错误时,整个情绪就将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对孩子的期待不代表对孩子理解或关心,很多大人不明白这点,尽管自己也曾遭受到这样的经历,结尾还跟前作一样有个小设计,但故事本身实在太平淡无聊,霍普金斯老爷子客串还是挺惊喜。父子回忆只有那场海边游玩也太可怜了
逛到影院随便挑了这部来看,结果又惊喜又心碎。休杰克曼的演技真让我挺意外的,可能我对狼叔刻板定势太深了。片名容易让人觉得说儿子就是“儿子”,但看完觉得其实狼叔的角色才是“戏眼”,层次感非常丰富,让人又怜又恨又流口水(我本人哈哈 他好帅不要轻视抑郁问题,更不要试图用肤浅的以爱之名去解决,否则教训是任何家庭所无法承受的。
第一次哭是在他当着医生面反复恳求父母带他回家然后被父亲回绝,不是难过他无法回家,而是深知只有把他留在医院才是最好的选择,真正需要承受日复一日难捱的痛苦的,只有儿子本人,真的心疼他。但第一次崩溃却是在他们改变主意决定接他回家…完蛋了…你们都被他骗了,在他的思维模式里,不能再伤害自己是痛苦的(留在医院),想要回家并不是因为父亲能理解他,而是,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地伤害自己啊…直到他要去洗澡,我简直捂眼不敢看了,那种“快乐”“释怀”“轻松”,恰恰是他已经决定要“解脱”才会发生的反应啊!这部没有《the father》好,主要是因为没讲清楚这个,少有人能理解抑郁症的世界、面对世界的体感和逻辑,所以关于父母总是活在自以为自我感动和救赎和痛苦的延续中这件事也无法更好共情,但总的来说,搬上台面值得多一星。
经历过的才知道它的真实,目前的6.6分也像很多人不理解抑郁症一样给出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