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上了机械发条的人生
第一遍看时,太多闹哄哄的场景让我很不喜欢,但最后却被震动。于是倒回去又看了一遍。想想,其实这种闹哄哄的场景恰恰是我最熟悉,长年浸淫其中,甚至连做梦也躲不过,因而无比厌烦的。
清醒的双眼能穿透这层热闹的雾气逼视背后的空洞,从而感觉到痛苦。一般人只是眯着眼任由这雾气笼罩在头顶,声色犬马,无知无觉。
然而,睁大眼后能做什么呢?米沙多想重新拥有年轻时朝气蓬勃的生命,多想回到往昔的美丽,但他的力量被太多的东西困住了、消磨了。他唯一的反抗(多么苍白而令人心痛的反抗)就是平常的时候讽刺揶揄,失控的时候痛哭流涕。而在绝望至无力支撑之后呢?既不是逆流而上,亦不是自绝于停滞,而是如过去的千百个日子一样,汇入群体的洪流,继续顺流漂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将机械发条植入人体内的过程,如那台机械钢琴一样,人不需要任何思想灵魂,就可以自动演奏下去。当然演奏出来的不是像电影中那样博大深邃的交响乐,而是嘈杂混乱的荒谬之音。
第一遍看时,觉得末尾处米沙的妻子对米沙说的话尽管很动听,却毫无意义。她并不理解米沙的痛苦,米沙并不是被她说服了而回归到一直以来的日常,而是他无处可去,他没有别的办法,他无力反抗“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他已没有跳出沸水的勇气。但第二遍看时却觉得这些话也不见得只是空空的漂亮话。爱(或许并不是真正健康深刻的爱而只是依赖或者别的什么),甚至包括婚姻,也许是一个弱小的人赖以存活的支柱。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巴尼的人生》中布吉从某种意义上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因为他对这世界失望了,他没有可供支撑下去的墙体,没有可供出逃的道路,而巴尼,从爱和婚姻中找到了前进的道路,尽管他变得极度敏感,容易嫉妒从而犯下错误。
写了这么多,我仍然很茫然,很无力……
2 ) 观后感
俄罗斯片子真好看。每个人都好强烈好浓郁啊。回忆起了以前看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感受。
讲阶级。讲爱情。讲欲望。摄影也特别好。非常流畅舒服。
看完了真想去俄罗斯啊!
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好明显。
有一幕老师和索菲亚在一个隐蔽的角落说话。老师抽烟火光一明一灭,黑暗和索菲亚的脸在屏幕上交替出现。
剧情高潮叠起一幕又一幕。戏剧感很强。
晚餐的时候,贵族们一边说话一边吃饭。我还在想这个画面有点太暗啊。就看仆人们灵巧地摆放上了一盏盏灯。画面顿时明亮舒适。
整体画面都是精巧富有动感。
人物说话就好像在唱歌剧一样,情绪饱满浓烈。神情和动作也是大开大合又敏捷利落。非常有生命力。
在各种吵闹和欢笑中,片子里也有几处大家不说话的时候。尴尬无语的时刻。这个时候也很有趣。导演把聚会拍的非常精彩好看。
3 ) 一点想法
私心热爱台词密集型电影。俄罗斯人真是天生的诗人,用这种漫不经心的讽刺刻画了没落贵族、新兴阶级以及夹缝生存的平凡人的碰撞。永远大声嚷嚷着血统第一的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腻男、自诩自由独立感性却无所事事的儿子、将玩乐作为正事名正言顺说出自己对痢疾病人厌恶的医生。最爱的两个场景一是下午大家都坐在阳台上无所事事,背景的吉他配上画面不停移动扫过的三两人聚在一起,那个时候那个着急找医生的人应该在着急地往这栋房子赶吧。晚上聚会时大家接连着说出阴暗面才会透露的真心话,却被一句“河对面有烟花”打断,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却被别人称赞是大作家的诗句。电影真是用尽了一切机会来讽刺聚在房子里的那群人。最后的最后米沙没能自杀成功,他的妻子扑在他的怀里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才是最最讽刺的吧。看着最后的画面已经能想象到这些人在电影结束后相安无事,又聚在一起吃喝玩乐的生活了。
4 ) 普拉东诺夫——一个普适的生活困境
这注定是一部令无数知识分子为之战栗的影片,尤其是对那些与普拉东诺夫一样曾经胸怀大志而现如今却一事无成并为生活琐事所困的中年人来说。很多人不禁要感叹契科夫那令人惊讶的、早慧的天才,事实上,在我看来,那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被一个19岁的年轻人犀利地刺中了自己那颗烦闷、痛苦的心,而且在这种感叹和惊讶之中或许还夹杂着一丝心有不甘的怨恨。
一群没落的贵族整日如低能儿般地寻欢作乐,他们陷于一种深深的无聊之中,这种无聊令人窒息。他们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每个人都在抗拒选择,这种不知所措的焦虑使得他们只能用那些愚蠢的玩笑和作乐来麻痹自己。
娇生惯养的小镇医生宁肯安逸地躲在温暖的屋子里饮酒作乐也不愿去为一个病重的病人看病;负债累累的谢尔盖和他的妻子还在试图虚伪地向农民展现他们的仁慈;一个大肚子的蠢驴还在餐桌上大肆宣扬“贵族复辟”论,颇有一番脱掉外衣式的慷慨激昂(用尼采的话来形容);而普拉东诺夫就生活在这样一群“寄生虫”之中,他对这一切充满着鄙夷和厌恶,但却无力从其中挣脱出来。就好像萨特《隔离审讯》中的那三个困在房间中的人,尽管有机会开门出去,但他们还是没有勇气逃出去。
普拉东诺夫忍不住要去和他的老情人“再续前缘”,这同时象征着他对过往那段风华岁月的留恋与不舍。但事实上,这个疲惫的中年人自己也明白,他已经无法像他的舌头那样潇洒地和自己的心上人私奔了。他之所以还会去找索菲亚,仅仅是一个心有不甘的男人对平淡生活的一种挣扎而已。
因此,在对着旧情人一番煞有介事慷慨陈词之后,我们的普拉东诺夫还是回到了那座破败的庄园,有一个镜头极具讽刺意味,在寒夜中折腾了一宿的普拉东诺夫拖着疲惫的身躯依然想回到那座令人窒息但却温暖舒适的屋子里,另一头是在他的怂恿之下开始憧憬起新生活的索菲亚(那并不是因为这个女人有多大的勇气,恰恰相反,是因为她的懦弱而使得她极易相信并依赖一个说着漂亮话的男人)。索菲亚热情地鼓励着他,而普拉东诺夫在此刻却被自己的谎言击溃了,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勇气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正像他一边飞奔一边歇斯底里地叫嚷的那样“我已经35岁了!我已经35岁了!一切都完了!我等于零,我如此渺小!零!35岁!莱蒙托夫在坟墓里已躺了8年!拿破仑早已成了将军!而我在你们这该诅咒的生活中一事无成!”“我的力量、智慧、天才哪里去了?生命完了!”
发泄完内心压抑之后的普拉东诺夫一头扎进了湖里,可惜命运并没有成全他(事实上这个可怜人也并没有勇气就这样“燃尽”自己,跳进冰冷的水中只是他自我宣泄和冷静的一种方式,如果他真的下定决心,那么谁也无法令他回心转意)。他的妻子追上了他,并像个孩子那样安慰着她。普拉东诺夫终究摆脱不了那种世俗生活的纠缠,就像他摆脱不了自己的糟糠之妻一样,他已经陷得太深了……
新一天的太阳刚刚离开地平线不久,普拉东诺夫再次和他的妻子回到了那群庸庸碌碌的朋友当中。米哈尔科夫此时的镜头可谓独具匠心,朝阳并不属于他们,清晨的阳光对“普拉东诺夫”们来说只是平淡、琐碎生活的继续。因此,对他们来说,那是夕阳——尽管看上去和朝阳那么相像!
那么朝阳属于谁呢?导演用镜头回答了这个问题——阳光洒在了一个睡意正浓的孩子身上,这既是对新一代的美好祝愿,或许同时也隐隐约约地包含着这样的意味——年轻的一代还太过稚嫩,他们还在睡梦之中,因此暂时还无法体会到现实的冷峻与残酷,更无法体会到“普拉东诺夫”们的无奈与辛酸。
5 ) 普拉东诺夫的绝望咆哮和萨申卡的完美世界
普拉东诺夫在跳河前绝望的咆哮:
我已经35岁,我已经35岁,一切都完了!
一切都完了,萨沙,亚历山大!
一切都完了!35岁!
我等于0!我渺小!
0!35岁!
莱蒙托夫,在坟墓里已躺了8年!
拿破仑已经当上了将军!
而我活着你们这种该诅咒的生活中一事无成!
萨沙,您害了我的一生!
我是您的慈爱中的渺小人物!
亚历山大,我在哪儿,无用的废物!
我的力量、智慧、天才哪里去了,生命完了!
你也来了,这个小火苗的庇护者!
我多么憎恨你和你的金丝雀与罗宋汤!
你也像我一样,无地自容!
每天看到你,听到你的声音,鄙视你和自己,知道别无出路!
渺小之徒!我和你们一样!
都来了?我妨碍所有人?吵醒了所有人?
好啦!没有我你们可以休息啦!
(I'm thirty five! I'm thirty five. Everything's ruined!
Everything! Sasha! Alexandra!
Everything's ruined! Thirty five!
I'm a zero! A nobody!
Zero! I'm thirty five!
Lermontov had been already in the grave for eight years!
Napoleon was a general!
And I've done nothing in that damned life of yours!
Sasha! You've ruined my life!
It's because of you I'm a nobody!
Alexandra! Where's my true self? I'm a good-for-nothing cripple!
Where's my stength, my mind, my talent? A wasted life!
Oh, you're here too, the keeper of a fire that isn't even smoldering?
How l hate you, with your canaries and your borsches!
But you have no choice, just like me!
To see you everyday, to hear your voice,
to despise you and myself, and to jnow there's no choice!
A nobody! And I'm just like all of you here!
So everybody's here,aren't you?
I have disturbed everyone, haven't I?
I woke up everybody?
Never mind! You'll get your rest when I'm gone! )
然而河水只有齐腰深
且水太寒麽?
我们又凭什么轻视那个平凡的妻子萨申卡:
"Mishenka, my dear, my husband. You're alive. Therefore, I can live, too. I love you so much, Mishenka. I love you, Whatever you are. You're my whole world. I'm afaid of nothing, I can endure anything. Because no one in the world will ever love you sa I do. Mishenka, you're tired. You'll have a rest and we'll be happy again. And we'll live a long long life. And luck will come our way. We'll see a new bright pure world. And new, beautiful people who will understand us and forgive us. Only we must love. We must love, Mishenka, if we love, we'll live a long and happy life."
她觉得只要有他,就是一个完美世界。
当然,莱蒙托夫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死了,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6 ) 不要再继续高谈阔论了
我们知道这部电影取自契诃夫年轻时候写的小说片段,而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恰是处于和电影主人公相仿的年纪。导演通过自己的电影语言告诉我们他想说的。
场景一:俄罗斯夏天没落贵族的乡村家庭聚会。
开场三十分钟才大概理清人物关系。两对夫妻,其中一对是曾经学生时代的恋人多年后重逢。曾经他们都有怀揣远大的梦想,如今却依然普通的一生。有了各自的婚姻。男主没能实现他改变世界的梦想,最终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娶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妻子。女主口口声声说着的妇女运动,一副独立女性的人设,最终还是选择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妈宝男。当他们第一次在客厅重逢的那场对话,可以感受到他们彼此的眼神中依然有着热切的期盼,还有些许遮掩的窘迫。
这看似热闹的聚会,拥抱,亲吻,气氛烘托到高潮,突然的静默,尤其是这毫不掩饰的漫长的停顿中回荡着老父亲的呼噜声和时有时无的苍蝇嗡嗡声,足见聚会的百无聊赖。他们只是习惯了说话,不说话的时候就只能哈哈大笑。不禁让我想起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曾经描写的一段:
“文明社会的人竟然选择这样一种奇怪又别具一格的方式,把有限的生命虚耗在这漫长乏味的活动上。你无法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女主人乐此不疲地邀请客人来做客,而这群客人又为何不嫌麻烦地有求必应?这天的聚会一共有十位客人,大家见面时彼此都很冷淡,分别时都长舒一口气,因为这只是为了完成社交任务。” 这困惑延续至今。打肿脸充胖子的体面人们乐此不疲。
场景二:晚餐
夜晚似乎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白天的一切浮华在夜晚柔和昏暗的灯光下回归了些许理性。男主人公这时候抱着吉他轻轻诉说着自己年轻时候的爱恋,无比忧伤,似在追悼自己的爱恋,似是在哀叹他逝去的青春。他依然还有满腹经纶,他看不起无脑的富二代,责怪医生没有尽到他的责任,可是他自己呢?他有什么样的立场去指责他人的失败?在他的眼中,他并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觉得自己空有才华可是却无处施展。但他已经35岁了啊!在不知不觉的空谈中,时光已经一去不回。所以当童话故事的女主角想要和他一起私奔的时候,他又一次懦弱的逃开了,所以当惊觉他已经35岁还一事无成的时候,他疯狂的敲击着所有人的门,高喊着我已经35岁了,我的人生完了,再无可能了。然后他跑向一条河跳下去想要自杀,可是那条河太浅了,只能到脚踝......
我们常常会为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而比不切实际更可怕的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哪怕不是现在,但我们笃信某一天一定会,更可能我们甚至已经相信,我们已经是了。这种错觉经常是,学习资料放到收藏夹就好像已经学会了,清单上的待办事项写上去就好像已经完成了。《纽约人》上曾经刊登一幅漫画,一位肥胖的中年妇女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一个窈窕淑女。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经常是认知不清晰的。常常过高的估计自己,也常常因为一个过高的目标而变得拖延。久而久而之,目标变成了空想,曾经甘之如饴的理想之花,却变成了中年时夜晚辗转难眠的毒瘤,陷入了无尽的愤懑。
“我们现在草草的过着,好像未来许诺着我们一个很好的以后。其实这个以后根本不会到来。”用以后得事情欺骗自己现在做某种妥协。原来是这样可笑。更重要的明明就是当下,更重要的也不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去做了什么。值得尊敬的是那些思考自己人生的人,既不是那些只思考的人,也不是那些只生活不思考的人。主人公的苦闷,恰恰就是他空有思想,肉体还是败给了现实,这种灵与肉的割裂折磨着他,随着时间流逝,这道隔阂越来越深,也越来越难以修复。
我们并非无所不能,也并非毫无选择。如果没有所谓的理想化形象,接纳真实世界的自己,是不是能够更轻松自在些。我常想文学也好,哲学也好,更多的知识是否能减少自己的困惑。似乎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能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也能够理解别人。但我又觉得,原来知识并不能带来智慧,他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所知道的知识远远超过了你的经验,而你仅有的经验又是没有经过检验的。这时候,你不能也不应该继续高谈阔论了,应该去真正生活。
性是身体逻辑,爱情是精神逻辑,婚姻是社会逻辑,这本是三件事,但人类非要当做一件事,于是就有了痛苦。一群痛苦混乱的人集合在一起,于是有了虚无和歇斯底里。但是,人只要别留在原点,向前走,逻辑总归会理顺的。
俄展at大光明。太好看了,完全拍出契诃夫的味道,当然有布努埃尔或费里尼那种对阶级腐朽、伪善的刻画(欧洲心亚洲命),但在讽刺之上,是俄罗斯人的深情,是回忆“生活如盛大节庆”的泪光,也是萨沙和谢尔盖这两个多余人(当然米沙才是the多余的人),一个在丈夫吻别人时偷瞄旁人笑,一个在捉奸后躺回巨型婴儿车,他们看不到“没有那个以后”,所以只有全权的、愚蠢的爱。契诃夫笔下人物总是渴求、却得不到真正的生活,但电影却要用真实的情境塑造文本,它做到了,火光昏照的面容,雨窗凝视的背影(工人失望地走向良马),或是烟花明暗如心跳。未完成的匈牙利狂想曲(串场猫和老鼠弹钢琴那集),像不可见的命运弹奏者,拨弄着他们的人生,循环往复,机械却又悲悯。杰作矮化它的相似者,伍迪艾伦《赛末点》用“偷洒一滴泪”都像拙劣的模仿了。
用了大段时间和剧场登台的方式,来逐一介绍角色,展开热闹却孕育危机的家宴群像。虽然对那些复杂的名字还一头雾水,但镜头已经将最心怀鬼胎的旧情人从人群中拉了出来,伴随着尴尬的沉默、古怪的变调和忽而走神的镜头甚至是信手拈来的暴雨,于是,这片似乎常在俄国电影中出现的葱郁田野又激荡起失败情绪
2021-5-15重看;4.5;斗室长镜游移穿梭,群戏构图委实曼妙,从室内望出去的视角正是缩在郊县高谈阔论小圈子内之人的困局——一群老朽灵魂如困兽,纯洁丧失,青春不再,理想困顿,时间的巨轮已经无情碾过他们;这也是契诃夫很多戏剧作品一贯的主旨,普拉冬诺夫妄图在过去的爱情中寻找信念的重生,亦是不合时宜,到头来会发现连死亡都是奢侈的。俄罗斯的夏天真是迷人;声效设计颇为用心——老人的呼噜暗示聚会的无聊,蜜蜂的嗡嗡声是这群人心境逐渐从焦灼走向失控的预兆,雨声则是全面崩溃的标识。比起原著,影片更多凸显阶级成分的差异,在庸常中磨损生命光辉和理想激情,一眼望到尽头的人生;“欧洲人的傲慢,亚洲人的命。”——立意格局的上升,俄罗斯人始终尴尬的处境。
又名《未完成的机械人生》,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机械生活,拥有一切却又一无所有。看的时候总想起《维莉蒂安娜》,细想想就连剧情结构都能相互对标,略有不同的只是《维》讲信仰的坍毁与阶级的腐朽,而本片则是说人生的虚无与内心的空洞。
契诃夫式的中产困境抓到了,但如果没有提前看过原著的话,前面30、40分钟众多人物的出场看着有点吃力,尤其是俄国人的名字长得要死,而且还经常昵称、简称,一不留神就容易跑,或者犯困。最后普拉东诺夫的精神崩溃,把全剧推向了高潮,但那个默默无语只有几个镜头的小孩才是尼基塔的精神象征!
7/10。无人弹奏却发声的钢琴象征只会空谈的没落贵族,仆人清洗磨破的藤椅时发牢骚“贵族过得比农民还差”,来揭示表面富裕实则经济困难的处境。导演先用徐缓的摇移长镜掩饰人物的激烈情感,随着冲突展开蒙太奇特写增加,火车汽笛表现男主悔恨当初的心理,到了河边橡树下互相表白的高潮色调褪去、泛绿。
早年间的封闭空间撕逼戏,摄影精彩但有多处穿帮,主要是也没怎么真的撕起来。契科夫本身幽默讽刺文风与相对正直的价值观,撕一会儿停一会儿和好一会儿,到头来就撕了个寂寞、虚无的既视感。
2021-7-20重看。以前觉得普拉东诺夫没死这个改编不喜欢,现在真是完全相反,太喜欢这个结尾了!跳河太讽刺,最后妻子的安慰就是《万尼亚舅舅》结尾啊
大光明俄罗斯大师展。这电影里的人的对话真的好吵好吵,本来是准备睡了,一惊一乍得说话,害我醒了好几次,好歹最后半个多小时是认真看了。一个个名字又这么长我咋记得住呢。看完这部电影讲什么我不知道,我就知道电影里的风景很不错,小男孩长得不错。
第一遍看,人物关系有点懵。绝对需要再看一遍。然而摄影、配乐、故事走向都是我的菜。这才是我想象中的经典俄国电影(而不是配乐生硬的战争与和平)于2021.5.16 杭州俄展
臭不要脸还吵吵闹闹的没落贵族,死不成的前浪,希望少年沐浴在晨光中的床上
米哈尔科夫是个全能选手,有故事有情怀,能幽默能煽情!
前二十分钟我真的睡着球了,女主人一直在笑然后真的好吵好吵的密集戏剧台词对不起嘛。然后弹钢琴那里醒过来了,那架琴一出来,命运的鬼手就开始变奏了,林子,庭院,长厅,饭桌,草地,河流,一组戏剧空间的突围也是人物情感的,最后一跳,把主题跳出来了:我以为我会死掉,没想到河水这么浅。存在主义危机都是一跳,要么淹死要么苟活,但用不用影片所称的爱不知道,只能说由一种原初的激情的遗憾的爱肇始,以另一种将息的温情的但同样遗憾的爱救赎,我始终没办法用任何一种去达成最终对自我生命乱局的解释。就像所有人在曦起时回,柔金的阳罩住小男孩,新的生活新的一天没有开始,被打扰后只是懒懒背过去继续酣眠。另:烟花那段很好,水中月的破碎感出来了,男主和初恋的黑白影像也处理得蛮巧
中间和前半段还蛮无聊的,苏联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他们怎么不明白爱过比结婚强太多了,男人中年总拿自己一事无成折磨自己,其实没重大疾病和重大意外已经足够幸运
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米哈尔科夫非凡的场景调度和镜头驾驭能力,还能从整部电影的终结气氛中看到对当下微观社会现实的超级投射。
2021.5.15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展示庭院的镜头过分美丽,到后半段实在有些厌烦贵族们的大量谈论话语了...结尾的河边桥段莫名想到是枝的《幻之光》。
大光明电影院1号厅全员废物。最后一个大远景,所有人行在田野中,拉远之后发现是从门窗内望出。所有人一天的闹剧后又回归到秩序中。
喜剧闹剧也是悲剧,跳水那段太精彩了……贵族群像的聒噪滑稽傲慢冷漠懦弱虚伪空想讽刻画得很到位了,可是他们作为个体难道不可怜可悲吗?米沙发疯般的自我批判太戳心了——为什么都35岁了还是个一无所成的废物?生活怎么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特别喜欢片中小孩的几个片段,感觉他代表了旧时代的老朽没落后迎来的新希望,最后在阳光中醒来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莫斯科电影制片厂2020年2k修复版,8.2分+1,话剧感十足的情感追忆,暧昧的冲动让我莫名想起中原俊的《贝壳》,七年后的重逢在黑夜的欲流涌动下在光明来临之际又止于礼与理的道德悬崖。青年理想幻灭对现实的妥协,贵族阶级堕落,淫荡消亡背景下农民的崛起,都在关于阳春白雪的文艺对话中形成恒久不变的哲学思考。摄影确实美极了,在烟花点亮黑暗的那刻,我们无比怀念郁郁葱葱的山野,和午后洒满金黄落叶的阳光2,米佳在餐桌旁烛光下借着吉他诉说的他自己和索菲亚的爱情故事是如此让人动容,但萨沙在洞悉丈夫内心秘密与背叛的撕心累肺后依旧给予丈夫的拥抱,这是只有拥有过家庭的男人,才可以真情体会的救赎和温暖3,“别像娜塔莎•罗斯托娃似的”,拿破仑,冈察洛夫,真是对影展其他影片的完美扣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