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阅此片,陶醉于北欧的冰天雪地,沉浸于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惊讶于外表冰冷的脉脉温情。可以说这部片子给人的最初感觉是如此纯净,如此纯粹,让人联想到自己曾经的幼小脆弱与孤独,而结局又是这样的甜蜜让人充满希望。当小奥斯卡带着他的小吸血鬼情人坐着火车流浪时,他们还不忘用摩斯电码来传情。
可是当我再度审视这部瑞典电影时,彻骨寒意从内心释放出来,一切都因为,第二遍我才真正看懂,看懂导演所要展示给观众们的创意,我们就如同小奥斯卡一样被表面所欺骗。
说到这里恕我不得不拿最近另外一部吸血鬼题材的片子来作对比,那就是《暮光之城》 twilight 。这样问题就变得如此简单,如果说《暮光倾城》是一部拥有了帅哥靓女和完满剧情的标准的童话电影,那《生人勿进》就是一部披着童话外衣的成人电影,之所以称之为成人童话,所谓的“成人”指的并不是影片中的暴力血腥,更是几乎没有色情,《生人勿进》的“成人”体现在它狡诈的意图上。
当我再次审视这部注定成为小众电影的作品时,我完全被导演的狡诈和睿智所震惊,看似是沉闷平淡的叙事,而实际却是暗藏玄机的倒叙。导演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在影片的前面就把小奥斯卡的结局呈现给了观众,实际上影片中的“爸爸”是个关键人物,可以说他的结局也就是小奥斯卡的结局。
小奥斯卡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但是他却并不愚笨,甚至还很有些小聪明,在学校,他没有什么朋友,还经常受班上的另外三个小男孩欺负。他总是喜欢在没人的时候拿着小刀对着空气或一棵树,来发泄压抑在心中的愤怒。一天隔壁搬来了新的房客,一个老头和一个与小奥斯卡年龄相仿的女孩。
在一次小奥斯卡又在楼下对着一棵树发泄心中压抑的情绪时,新来的邻居艾莉对小奥斯卡进行了第一次搭讪,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搭讪,一个完美诡计的开端。当你完整的看过了一遍片子再回头来看这搭讪才发现尽是诡计与欺骗,任何人第一次见到魔方就能吧它拧成六个面都一样?就算小艾莉是吸血鬼有超能力,但是难道一个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难道会不知道魔方?还问小奥斯卡那是什么,要怎么玩。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还根本看不出来吸血鬼艾莉的诡计,而导演正是通过了“爸爸”才揭示出艾莉的真实面目和意图。
关于“爸爸”的故事情节主要有三段,第一段是他在野地里杀人取血,用一种麻醉剂麻醉了路上跑步的小伙子,然后杀人取血,可惜年迈的他笨拙而又吃力,在野地被遛狗的人发现后仓皇逃走,而装在桶里的血也仓皇中忘记拿走。
第二段是艾莉由于“爸爸”取血失败不得不亲自觅食,她杀了镇上的一个老好人,这之后,“爸爸”帮忙处理的尸体,他吃力地把尸体拖到几公里外的冰窟窿上沉到水里。
第三段是他又一次准备外出取血,这次他冒险跑到学校里,在晚上趁一个打完球的小伙子不备麻醉了他再次准备取血,可是这一次他不仅失败还被别人发现了,为了不暴露艾莉的身份,他选择了用硫酸毁掉自己的面容。后来警察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夜里,艾莉爬上了“爸爸”的病房,“爸爸”又一次无私的保护了艾莉,他把插管拔掉,让艾莉饱饮自己的血之后坠楼身亡。
片中有几个细节颇值得我们玩味,一个细节是在“爸爸”取血失败后回到家里被艾莉责骂,内疚而又力不从心的他在面对艾莉的责骂时只有淡然的说一句:对不起。神情凄然而又无可奈何。另一个则是在第二次外出取血之前,央求着艾莉不要去见那个奥斯卡,那神情宛若一个绝望无助的孩子。而形成反差的则是艾莉对“爸爸”的态度,一个细节是在艾莉刚从奥斯卡那学会了摩斯电码后回到房间迫不及待的把看报纸的“爸爸”支开,隔着墙壁和奥斯卡调情。另一个则是在老人央求艾莉不要去见奥斯卡的时候,略微表现出的一丝温情。
也许,几十年前的“爸爸”就是另一个奥斯卡,而小奥斯卡在几十年后也就变成了另一个“爸爸”。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则是小镇上一对儿夫妇之间的故事,男人的好朋友被小艾莉杀死了,北欧小镇单纯的人们被这个老好人的死震惊了,而男人也情绪坏到了极点。一次在他和妻子争吵了之后,他的妻子甩门而出其后却被小艾莉袭击了,幸亏男人追出去及时才救下妻子的命。可是已经晚了,女人被艾莉感染了,也要变成吸血鬼了,后来女人被猫咬了住院的时候她让男人结束她的生命,但是男人却不忍心,最后女人悄悄的对医生说,“请拉开窗帘”,就这样,女人在面对着被感染成吸血鬼的命运时为了保护家人就这样借医生的手自尽了。
一边是少年一厢情愿朦胧的情感,另一边是一对中年夫妇的生离死别。前者笔墨繁多样式华丽,纯真却充满了诡计,后者世俗平淡,平静中却充满了深刻真挚的感情。这就是导演想展示给我们的深刻主题:也许同样都能为了保护所爱的人放弃生命,但少年一厢情愿的感情,可以为了那小小的幸福感而背叛整个世界,看似爱得深却只是自私而已,而后者,成熟的情感,为了保护所爱的人却并不突破道德底线。
一边是渴望力量的金发少年,一边是大腹便便满脸油渍的中年男人,一边是外表纯美的小吸血鬼,一边是满脸皱纹抹着浓妆的黄脸婆。一边为了保护心爱的人,不惜杀人取血,一边为了保护心爱的人却可以毁灭自己。
是导演从一开始就骗了我们?让观众讨厌外表丑陋,无知庸俗的中年夫妇,而让观众同情而又喜欢有一点点小聪明却总受欺负的小奥斯卡,让人欣赏冰冷又神秘的艾莉。是的导演一开始就利用观众们以貌取人的偏见。
说实话看完这片子让我觉得很不好受,一股寒意从内心释放悄悄的蔓延。当我再回味片名—— Let the right one in 生人勿进。才发现原来那么大篇幅的北欧白雪,那么大篇幅少年和小吸血鬼都不过是铺垫,不过是陪衬,是啊, let the right one in 让对的进来,不要让外表迷住了我们的眼睛。如果这算一个童话,那么着童话就如同钱钟书先生评的伊索寓言一样,充满了狡诈与诡计,是少儿不宜的童话。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小玛蒂尔达曾问过莱昂:“生活是否总是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正如绝望贯穿观影的始终,我和莱昂的回答一样,总是如此。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画面,细节,小说,逻辑,一切的一切也在告知事实的确如此,可是我的内心仍旧驱使我不要将它解读得过于绝望与惨淡,所以我宁愿假如,这只是爱情。
曾经十二岁的你我,正在做些什么,正在思考些什么,或许我们的童年如出一辙,单调的无从谈起,偶尔闪过的画面也不过仅仅是让自己再温习一遍,不至于它压在记忆的箱底一点一滴随着时间而淡忘,而这,就是Oskar和Eli令我艳羡的地方。一个是在十二岁的纵轴上走向消逝,一个是在十二岁的横轴上走向永无,正是这绝佳而绝望的搭配,上演了一段奇异的童年爱之初体验。
无可厚非,Oskar和Eli是如此的相辅相成,一个是涉世未深,懦弱胆怯的普通男孩,当爱情来临时,完全招架不住,单纯如他浅金色的头发般可爱;另一个是历经人世,阴郁诡谲的吸血异类,当遇到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镇定坚强地接受现实,睿智如她深黑色的头发般深邃。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Eli教会了Oskar如何去还击那些一直以来欺辱他的男孩,,是Eli教会了Oskar如何去换个立场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是Eli教会了Oskar如何去接受这世间一切不可接受的事实与存在,而恰恰在这一时刻, 同样是Oskar教会了Eli如何去玩一个她不曾触及的玩具魔方,是Oskar教会了Eli如何去体验一个属于12岁少女的新鲜温暖的爱情,是Oskar教会了Eli如何重新唤起了对一个人的保护欲与责任感,哪怕是生死悬于一线间。
那句话,to flee is life,to linger is death. 或许是之于他们之间看似稚嫩却已然成熟的爱情考验,如果只是生命纵轴与横轴的交错,又怎能阻碍Oskar拥抱Eli那刹那的感情爆发,他所带给我的惊异只能又增加一层我对他的敬意。
当列车上的小Oskar轻轻敲击着Eli的木制棺材,用摩斯密码传达着“吻你”时,窗外的阳光衬托着他的肌肤愈加苍白,他的微笑诠释着一切无以复加的爱意,不管他与她踏上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旅途,结果如何,是否又是一个轮回,曾经他们拥有过爱情,这就足够。
一部来自北欧的吸血鬼电影,风格清奇,带给人不一样的另类惊悚。那压抑后瞬间爆发的血腥感带来的恐怖效果让人非常难忘。在惊悚之外,本片还有这一种与众不同的温暖感。正太奥斯卡与爱莉之间的感情令人动容。爱莉教会奥斯卡变得更加勇敢,而奥斯卡则激发起爱莉对爱的渴望。
从晦暗不明演变为冷冽尖锐,白雪皑皑锥心刺骨的北欧为此般血腥的恐怖片重新着色。铺散的冰雪凝结成一条滚烫的血河,我们蜷缩于腥红,接受孤独冷落遗弃,在险恶世界中张开双臂挥刀或是狠狠吞噬敌人的血肉,而当我们面对彼此时才小心藏好自己的武器,收起浑身尖锐的刺,双眼开始闪烁,生出温柔彼此相拥。
在2009年我以为自己已经渐渐对电影失去往日的热情了,但是《血色入侵》,的确给了我一个不得不写些什么的理由。当然我是个不太习惯写印象似影评的人,我只能从影片的文学成分上来谈谈这部片子。
看这部片子又要提两个点一是看不看懂不是关键,关键事领略其中的美学意义。小男孩,小男孩之间那点事儿,拍得毫不露骨,暧昧唯美。某个时候,我甚至看到了《夜访吸血鬼》的影子。演员确实美,情感处理乐而不淫,没有狂野浪漫到要大战三百回合的境界。标准大片里大奶露胸看多了,虽然我是个标准色狼已经很久了,也觉得腻。看片过陈中全身灌注的两个小时,间或让我也能涌出些想吃人肉的美好冲动。
二是,不要以一般的恐怖片架构来理解这部片子。看片的两个小时里,我再度领略,人世间的一种巨大的悲哀。
基于这个前提,全片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畸形人格的形成历史。这也正是全片的精华之处,看片的人不无悲伤地能感受这个形成过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可以感慨可以悲伤但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发生。黑色的定义在于世界上又许多不可跨越的障碍,由于它的不可跨越,就成了黑色。就处理人物从普通人到非常人的内心转变的戏码,我觉得比《闪灵》要来得精巧,可信。
理解全片还得有一个前提,我—觉得首先我们得接受一个前提,那就是片中的吸血鬼只是一个符号,从头到尾是小男孩内心中对暴力的压抑记忆性冲动的混合产物。
以此前提我们来理解人物,就简单容易得多了。
小男孩:首先我得指出小男孩的扮演者是个超乎寻常美丽的小男孩,美学暗示代表人类纯洁美好的心灵。男孩的生理特征无一不是心理特征的暗示:幼小——脆弱,容易受伤。文静——内向,容易造成内心封闭,出现人格分裂。孤独——与父母,学校,他人缺乏基本的交流,加深个人分裂的形成。
片中很多恐怖效果几乎都是幌子,服务于内心,由于要忽悠观众所以并没有和人物内心,干净整齐地对号。
吸血鬼:代表小男孩的性觉醒以及暴力意识,从小男孩和吸血鬼接触的过程来看几乎成为男孩性觉醒的过程。吸血鬼身上的血液有一种女孩儿月经的暗示,当片中的血液进入小男孩身体(与女吸血鬼带血的口接吻),小男孩完成性成熟,被压抑的性欲望(暴力欲望)完全成形。为后来的释放提供基础。
畸形人格的完整以及挣扎过程,第一次手欺负,欺负者的表现几乎就是男孩内心暴力欲望升级的暗示。初次的言语,之后的充满痛苦和挣扎的施暴,然后施暴心情趋向于释然和平静。
片中除开小男孩和吸血鬼之外的人物几乎都能成为暴力冲动的诱因。一,被忽视(老师,父母,同学——独留课堂)二,被欺骗,三被欺负,这也正是主要诱因。当然导火线是被自己所信赖的朋友(符号上)出卖,陷害,欺负。
当然,对心里分析有怪癖的男男女女还可以从他在游泳池浮来浮去,血口,刀,穿妈妈衣服等等情结出发满足意淫。吸血鬼几乎成为他渴望与人交流的一种迫切的想象,而片中的小男孩实施的一切暴力都和吸血鬼有关。从侧面表现了男孩渴望与人交流的愿望的扭曲,所以看片的全过程是满含无奈的过程。
全片的悲哀之处,在于吸血鬼几乎成为一个不可不出现的人物,她几乎成为男孩生活中一丝亮光,甚至到老男人要予以加害的时候,观者内心都涌出一种非道德的紧张,全片的悲哀之处也在于此。
http://axinlove.com/2009/03/let-the-right-one-in/《Let The Right One In[血色入侵/生人勿近]》情节的叠合与诡谲
by @xinl.ve 090316
情节非常杂糅的一部电影。关于吸血鬼、关于成长、关于解脱,还有女孩Eli和她的“父亲”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以研读的空间,让电影意象丰富。
吸血鬼,和耶稣、如来佛一样久远的存在,要靠人血维持容颜,被吸血鬼咬过的人会被感染,成为下一个吸血鬼,阳光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恒古的传说,经由《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夜访吸血鬼]》和《Dracula[吸血鬼惊情四百年]》的普及,已经让人初步了解他们的型态和生活方式。当瑞典电影《Let The Right One In》借用吸血鬼的桥段时,让人惊叹的是原来所有欧洲大陆的国度,都流传着吸血鬼的故事。
Let The Right One In=血色入侵/生人勿近?中文的译名不知道表达的是什么的故事。Oskar因为在学校长期受到欺侮,而产生报复和仇恨的心理,这种恶的生长恰好对应着吸血鬼搬来与他为邻的情节。若把在学校被欺负的小孩Oskar的心思和吸血鬼Eli出现的时间对照来看,“Let The Right One In”应该可以曲译为“恶念心生/邪灵入侵”,表示小孩Oskar天性中的善被邪恶所侵入,翻译做到了“信、达”。
研究电影中几幕典型的场景,来说明邪恶入侵的过程。
第一幕是夜深后,Eli和她家人一起搬进新家的过程,电影从Oskar的角度观察整个过程。12岁的小孩,不快乐,也没有安睡,玩着小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看着别人成为自己的邻居,注定在新邻居Eli和Oskar之间要发生什么。小刀和吸血鬼Eli一同出现。
不久,两人不出意外的碰面,Eli鬼魅一般出现在正在拿小刀刺树木的Oskar的背后。根据电影第一幕的推测,二人的碰面并不意外,而是这个碰面的时机与气氛。Oskar可能还没有真正面对欺负的勇气,但他已经拿出了小刀,并且伤害了“树木”,表示着他已经积聚的怨气转换成恶念已经存在可能。Eli(吸血鬼、邪恶的化身)出现,印证了这一点,而她悄无声息的出现,正好说明恶在Oskar心中的生长也是不易察觉的。
被激起的勇气和信念—-电影主题:成长,让Oskar在结冰的湖面上做出了反抗。Oskar用棍子将对方击打出血,与此同时另外的小孩无疑发现了一具冰面上的尸体,Oskar的“恶行”和吸血鬼的“作品”同时暴露在众人面前,属于两条线索的情节再次叠合。
经过这三个典型的情节,利用Oskar的故事和吸血鬼的剧情的叠合,电影完成了“恶念生长”的隐喻,从而对应了片名,“Oskar应该是‘Let The Right One In’才对”。
但诡谲和丰富的电影并不仅在于情节的叠合,而在善恶的划分与简短的支线剧情上面。
Eli对Oskar自然是善良和有益的,因为从现在孩子的教育而言,“谁欺负你,你就打回去,打赢了回家,其它的事后面再说”,Eli教会了Oskar这个生存的道理(避免出现了《Ben X》电影的剧情)。但,作为一个要依赖人血为生的吸血鬼而言,把判断范围从她与Oskar的小圈子放大一些,她毫无疑问是邪恶和凶残的。她的父亲/亲人割喉取人血,她诱骗、伤害其它邻居,特别是最后在泳池旁解决三个欺负Oskar的孩子的凌厉手段,让常人人只能敬而远之。善恶的二分法,不适合于对Eli的判断,小女吸血鬼的形象复杂起来。
关于支线情节,Eli和她的“父亲/亲人”,两人之间的身份值得揣摩。父女?这是最有可能,但真若这样,理解的深度未免太浅,而Eli几次犹豫并不确定对方是她的父亲,基本也可以否定这个猜测。情侣?这个已经有些大胆,的确,Eli年龄已经足够大了,在她面对Oskar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沧桑。对方为Eli做出的不尽牺牲,有邀宠的味道。并且,电影最后Oskar和箱子里的Eli踏上新的旅途的结局,表明曾经Eli和这个男人之间的开始是有可能的,《Three Monkeys》的循环。但,Eli对对方表示的亲昵,最多不过是抚摸了对方的脸庞,又可能否定这个猜测。是仰慕者,还是新的奴隶?Eli的“父亲/亲人”可以想像的空间很多。
另外更为简单的一幕是那个被Eli感染的妇女,在医院的病床上为什么会主动要求打开窗帘,让阳光毁灭自己?
Let.The.Right.One.In.2008.DVDRip.XviD-VoMiT
比同类型的《暮光之城》好看,因为我也遭受过校园暴力所以若当时真的在现实中有人来救我,是吸血鬼也无所谓。
宁静、感动、诗意,这些几乎与吸血鬼电影绝缘的词汇,却是对本片最恰当的形容——《欧洲电影》。个人觉得过于沉闷了。
很多很多地方都模棱两可,但是吸引人的也恰恰在于此
果然具有北欧电影的气质,阴冷却也迷人,况且还有美丽的冰雪风光。只是依旧沉浮着闷而略显长的毛病,吸血鬼,同性之爱,两小无猜,故事确实多元,但杂糅的结果就是无论哪一个都表达的不够完美和饱满,比恐怖片少惊悚,比同性恋少纠结,比两小无猜少了更多的童年趣味,马马虎虎三星
先看的美版。这么看来除了开篇的倒叙和一些细节有变动,美版基本的主要情节和主旨都是照搬的瑞典版的,而瑞典版胜在摄影构图场景。还是那样的纯爱,还是要找吸血鬼助理。7.3
去吧,孩子。侍奉她是你后半生的使命。
拍得求其,丝毫不精彩。。。节奏和叙事都算不上高明
自问再没有人再更懂欣赏你,日后血液里渗透着你的美
冰冷与温情并存,很北欧。
邪恶的结局。★★★★
吸血鬼世界里难得一见的精彩!!
这种驯养的关系和恐怖大师第一季的Jenifer有点像,只是Jenifer是不需要驯养者帮忙觅食的。到底已经是200多岁的吸血鬼了,怎么可能真的对人类动真感情呢,何况他本身也还是个little boy,这片同志情节很重啊
我实在是无法评分 到后半段是跳着看的,唯一吸引我的是男主角的那头漂亮的干净的头发 最后结尾很美
永世轮回,世世真爱,不如阳光,此去不返;尽管原作里那个老人,只是和艾丽相伴了很长的时间,并且换衣露出女阴处时看到的是阉割过的痕迹,我却仍希望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世世真爱疲倦轮回之后,真正比较特别的一次:两个人原本是一同成长的,而她却永远十二岁,很多书影中都讨论过这个主题。摄影极美
感情拍得又酷又温柔又细致,不只Oskar和Eli,Eli和那个中年男人也很让人心碎/有遐想空间。斯堪的纳维亚是天然好布景。
披着重口味外衣却诗意满满的文艺片.白雪皑皑的冰冷长夜下,是沉静冷峻的摄影,即使杀戮场面也没有快速剪辑,而是用凝重的长镜头.结尾泳池戏绝美.配乐少却雄浑苍凉.细节丰富而含蓄蕴藉,给人无限遐想空间——吸血鬼的永恒孤独与飘零.第一次看到如此寒意彻骨又情暖人心的恐怖片,感动得一塌糊涂。(9.5/10)
儿童版的暮光之城。。。。。。那个小男孩几十年后又会变成杀人取血的老头吧
生活是一场逃亡 不能坐以待毙
忍不住还是快进了...
纯爱,美景,简约,鲜血,萝莉,正太。真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