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唐粉。里面首先服装盔甲是唐代的,很满意。还有演员的柳将军李将军等无论服装还是演的内容都有骄兵悍将那种藩镇跋扈的感觉,我都喜欢。特别是柳将军,骁勇善战,很不错。
黄河大侠也有种黄巢的感觉,就是没能拉起那帮难民一起对抗藩镇军队。反而开了个武馆,这就太文气武侠风了。
不过段王爷风格好像不怎样,也是太文气,没有唐末藩镇的跋扈感。
真是一出惨剧。开始是想看双手剑的。 其实无论是家国的武侠,还是武林的武侠,好像总有争权夺利的主题。 寄希望遇到明君施展抱负,总是古代诗词故事的经典主题。电影把理想撕开了。 在这样的世界孤身策马靠一把剑去拯救天下人,总感觉有一种武侠的浪漫,靠别人不靠自我的话,怎么救得完呢,可总还是去做的。 可惜就算没了战争也总不会太平仍然会有人承受苦难,稳定的统治已经算大部分人的基本安乐了。 剑圣名不虚传,他的步伐和别人不太一样,感觉随时能脱战逃开的样子,非常灵巧,行云流水,演员们对打起来不用威亚的陆地动作也让人有轻功武侠的感觉啊。 这种非高武设定的武侠,配上黄河实景拍摄,马蹄扬起的尘土真的很让人联想真实发生在历史的的武侠世界。那个爆竹店,长案几柜台,包装纸,昏暗的室内 ,空气里的烟尘感,一扫而过的镜头勾起了一点小时候对农村手打的老家具和庙会的记忆。以前的老电视电影置景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再怎么考究请专家的电视剧置景也没有这样的氛围了,老电影不管是山村城镇还是贵族的置景,总觉得有尘土香火和烟火柴火的气息还有一点能呼应的记忆。
《黄河大侠》是一部带有浓烈悲壮色彩的80年代武侠片,或许也是宏大叙述下武侠类型电影的最后一次高歌。
先来说说电影的缺点吧,首先是多处小细节出现纰漏与相互矛盾。电影中设定的段,柳,李三王割据天下是在一千多年前藩镇割据的唐末,可正是这个设定与剧情出现了非常大的冲突。电影前期马义与女儿在回忆中有一段看街头游行表演,竟然出现了“猪八戒背媳妇”和“孙悟空”的形象;马义和车天在街市上相遇时,满街都是冰糖葫芦(南宋出现);车天戴的官帽乌纱帽是有双翼的(宋朝才加上).......当然,即使这样的bug数不胜数,也不会太影响观影(除了孙悟空猪八戒那个实在太明显了让我出戏了好一阵子)。在剧情节奏上《黄河大侠》把控的很不错,但总有武打和剧情相冲突之嫌,在动作设计和情节叙述间没有把握到一个好的度,如最后马义和段王决斗跨越了佛寺和壶口瀑布两个场景,其场景逻辑和情感内涵没有衔接好,导致最后方丈的出现不仅违和且多余(这涉及到电影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后面再讲)。
讲完大致的一些缺点,我来谈谈我觉得《黄河大侠》做的非常出色的几点。首先是开阔场景的大规模拍摄应用:荒凉的戈壁沙漠,嶙峋的峭崖冰峰,壮阔的黄河及壶口瀑布。这或许是国产武侠片第一次把视角触及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不是局限在小小武林的龙争虎斗。电影以雄伟的壶口瀑布开场,俯视镜头一拉,便是段柳两军对垒冲锋,气势十足,战争大场面拍摄配上独行侠马义快走踏清秋横行千里的长镜头跟踪视角,营造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而为民讨“贼”,保苍生太平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可谓无比契合。
其次,《黄河大侠》的侠义精神堪称纯粹,在某些方面甚至触及到了侠义的本质。我开头曾说《黄河大侠》是宏大叙事下武侠片的一次高歌,所谓宏大叙事,便是大格局,大情怀。《黄河大侠》和众多武侠片不同的原因,主要便是家国情怀,保民情怀,而马义正是为了救民于战争的水火之中才选择入世,从一开始便不是为了复仇。他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而是黎民百姓,不是爱恨情仇,而是一心一意,仗义执行。这使马义已经不是单纯的大侠,而是成为了民众的代言人,成为了反抗的象征。这或许也成为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渐盛的一个映射,电影市场也开始反抗旧有的规则和体制,随着大量新电影的涌入发生了质变,而“反抗”正是文革后一代新中国人的精神理念与追求。
就像大多数反抗者一样,马义是迫不得已才进行反抗。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妻女惨死使他自暴自弃,借酒消愁。车天的真情相待,段王的花言巧语又使他重燃为人民行侠仗义的理想。但后来面对无家可归流民的殴打,他意识到一把剑救不了民众,所以他开了剑馆广收门徒,希望将自己的剑术传出去,让人们得以自保。不久,马义遇到了李将军的女儿真真,不仅戒掉喝酒的恶习,而且萌生爱意,入世更深。最后,马义遭到了曾经以礼相待的伪君子段王的背叛(还帮他杀掉了两个竞争对手),真真和车天双双惨死。这时,大侠悲愤欲绝,却成为了真正的反抗者,将成为天下之主的段王杀死在黄河边,继续浪迹天涯。
我们可以发现,马义的心路历程是向着深渊行进的,君主们的野心没有给他的善念留下一丝余地,等待大侠的只有接连不断的死亡,最后他才爆发了决绝的反抗,壶口瀑布正象征了马义精神的激荡与力量。这显示出对封建专制的绝对批判,同时也催生了最彻底的反抗,彰显了最为纯粹的侠义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语出《射雕英雄传》)
(电影中有一处小细节很有趣。马义在瞎了之后只有两处眼睛是清明的,一处是在真真劝其戒酒之后,一处是在菩萨前正面对质段王。导演用眼睛灰白和清明代指大侠的状态,前者是迷茫悲伤,后者是决绝果断,用这个来表现马义的心态变化,实乃巧妙。)
我还想聊一下张鑫炎电影中频繁出现的佛门意像,只能说不愧是拍《少林寺》的导演。《黄河大侠》中依旧有着佛门踪影,段王在妙法寺偷派手下试探马义,马义在段王祭拜菩萨时出言怒斥,最后马义在方丈的点拨下才面对本心,继续浪迹天涯。最后一个我觉得是败笔,反抗者既已入世,便不会如此轻言归隐,这违背了电影一路来磅礴的气势和情感,遁入空门,透露出导演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而且是最为无力的那种虚无主义。
最后总结一下,导演很明显受到了黑泽明的影响,拍了一部有史诗氛围的武侠片,与天皇数部电影的风格和气势都有相近之处。虽讽婉雕琢不精,但确有宏大的精神,可圈可点。于承惠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堪称大陆版三船敏郎。武术设计说一声流畅精妙完全没问题,法妙寺武打设计的最好,砍蜡烛和扔火箭爆竹还算新颖(幸好唐朝真的有这个),属上佳水平。
中国传统武侠,重点在侠不在武。
再后来,再也没有大陆武打片能看了
好看
高清修复,画质不错,算是可看性比较强的大陆武侠,Bug还是多的,大侠的女儿很可爱,真真姑娘很漂亮,却都死得很惨烈。
儿时经典
我看了估计快10遍了吧...影片主要场景都是在我老家拍的 - - 家乡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放几遍它
印象深刻,记得一个广场上尸体纵横和最后由和尚们下葬的镜头
童年记忆
虽然没什么太突出的地方,但是拍得很完整,将大侠放在一个争名夺利、不择手段的环境中,方显“侠”之本色。同时也凸显了车天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虽有贪婪之心,但是在道义之上,却丝毫不含糊,这恰恰说明这些渺小的人闪耀着最伟大的人性光辉。
虽然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大方向上当年电影走在正途的一个标志:上部热门大反派的扮演者可以在本片领衔正面男一!而这意味着演员具有超过预期的可塑性,既能在正主中挂叛逆,也能在反派中显魅力。代表人物:少林寺的于承惠和方世玉的赵文卓。所谓超过预期:张鑫炎在选角于承惠时可能并没特别留意性格“正魅”的维度,可等少林寺大热之后发现原来如此或可利用由反转正?效果依然不错……从选角环节就早早走在观众的前面,甚至走在自己的前面!与今日顶流技拙普通观众看在眼里导演还要百般辩解矫情形成鲜明对比。
武侠片,,真不错。。
于承惠,胡坚强,熊欣欣,淳于珊珊,万琼……现在来看,还是很不错
瞎子都能跑到黄河去决斗,就怕他打赢了都回不了家。
1小时候没看明白 现在想吐槽一下 我们自己的历史。2一个电影从上到下 各种人对时代的反应 想想电影才多长时间啊。3救世的道是什么 其实也没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剑见不平之事 消之 想多了没用
童年时很深的记忆。
“吾杀若辈,实救若辈于世上诸苦,虽杀之,实爱之也。”——张献忠
超出想象的惊喜,于老爷子壮年时这身手和扮相,要是赶上好时代可不就是大陆三船敏郎,淳于珊珊这个角色有奸滑有忠义,相当到位,故事内核也远超一干武侠故事的侠义,谈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逃难百姓痛打主角二人是神来之笔,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死的还是老百姓,还有三个军阀的故事,创作者是倾注了理想和心血的。此外就是全实景、真兵马的大手笔拍摄,叹为观止,虽然局限于落后的技术手段,但那难民的落魄、兵卒的残暴、军阀的虚伪跋扈,皆有其神。
童年时和小朋友拿塑料大刀打着玩时经常把自己叫做黄河大侠,很喜欢的电影,悲凉萧索之英雄。收藏了2张原版电影海报。
老片子~
重看。大陆武侠注重的气和同时期港台又诸多分别,或者香港武侠在李小龙定义功夫前,杂糅传统戏曲电影关系镜头用法与日本剑戟打斗蒙太奇,李小龙以西部片决斗质感赋予功夫打斗神采,又靠分镜设计出对话质感,而后又在袁和平刘家良洪金宝等人的助力下将单人与多人打斗的“交流”质感发扬光大,并最终演变出卧虎藏龙一场多兵器打斗。相比之下虽然本片导演也算是香港左派电影大拿,但本片正正一股黄土扎实厚重味道,原因则影像在于注重动作的记录感,与简单的文戏互有对比,相得映彰别有一番情趣。而内核上又与神鞭,乃至后面的师傅那种小民视角颇为不同,更完全没有黄飞鸿十月围城的精英视角,有趣至极。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