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故事里的二少爷,如果他真的爱那个女子,就不应有任何表示,屈从于命运,这才是对两人都好的结局。二少爷爱而不得,最后只能再次离家,如果相爱就应该放手对各自都好,也不至于最后的结局,爱情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说来就来,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够终成眷属呀!!二少爷和那个女人终是有缘无分,互相喜欢也不能在一起
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也欣慰当代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礼数。
其实美好经历的和跑掉的带喜一样,因为家里贫困被迫嫁到黄家,上面有强势的大奶奶欺压,中间有圆滑的大少奶奶冷眼,此外还要遭受着下人背后的闲言碎语甚至污蔑。终于某天遇到一个情投意合,和自己年龄相当的男人,冒死准备着逃跑计划。只不过一个顺利的逃出了这个压抑的大家庭,另一个被发现了,并冠以勾引二少爷的名义被浸了猪笼。
男人无情,女人痴情是李碧华的写作风格,当然也清楚的写照了过去男男女女的命运。不论是《胭脂扣》中的如花十二少,还是《我家那女人》里的美好景生,女人总是把自己的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将命运堵在唯一的一个转折。但男人终究会屈从于家庭的安排,然后迎接未来的任何可能性。
美好虽死,但还会有下一个美好嫁到黄家,经历同样的经历,遭遇同样的遭遇。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唯有逃跑和等待。
像带喜一样找一个可靠的人协助自己跑出皇家,在此期间需要足够的隐忍,强大的内心和不甘命运如此的觉悟。
要么就是等待,忍受当前直到大奶奶去世的那一天。当然,如果黄老爷先死那命运会更惨。
至于景生,最后的片段是带着东西走出了家门,而没有选择听父亲的话初中毕业就留在家里娶妻生子走大哥的路。这或许是片子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某种意义上是家里发生的事情给他带来了思想上的觉醒,是家里的女人成就了他的未来。
— 影评 丨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丨*1980 大概是看这部电影的第三遍,如此,那就认认真真的坐下来写个感受。『我家的女人』是单元剧岁月河山的其中一个篇幅,由李碧华担任编剧,张国荣主演,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初香港农村在封建制度下对女人的礼教迫害,整部看下来似乎有种看鲁迅笔下人物的味道,不过与之相比更淡也更压抑。电影结尾标明时间为1920年,故事的发生时间差不多也是二十年代前后,是新文化发展的时期,此时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张国荣饰演的封建少爷景生正是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后回了老家。其中比较深刻的一个画面是景生满志踌躇的提着包向家走去,在路过茶摊小贩市场的时候,他停下脚步,顿了顿,看向人们,有拿着旗的算命先生,忙碌的送茶少女,提着菜篮子无暇顾及小孩的中年妇女,吃茶喝酒玩乐的封建地主…镜头一一扫过这些人物,几年没有见过的家乡,景生感觉很惘然,说不上哪里变化,也不知哪里有变,但在观众看来,接受了新思想的景生,他志满意得的样子与这幅略带暗调的乡村百景图颇有些不搭。 这便是电影的开场,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封建少爷回了家乡。不难看出,那时的农村教育接受程度还是很低,相比于城里的思想冲击,农村还是没有多大变化,“人——地”关系的互动仍然是农村的主要表现。所以多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农村人往城里跑,却少有人愿意回来。从巴金《雾》笔下的主人公周如水面对回乡的痛苦程度便可知了。我家的女人,其实是我家的“童养媳”。景生刚回到家里,上一个“童养媳”便跑了,为了冲喜去霉,家里没过几天便又娶了一个卖茶的小姑娘,名叫美好,只比景生大一岁。没有哭哭啼啼,没有强拉强扯,坐着一顶轿子颠簸了几里路,就这样被哥哥卖了。童养媳也不是配给景生的,大概也不叫童养媳,毕竟连妾也不是,只是名义上嫁给黄老爷伺候他的一个奴婢,能有多少人看得起呢,同为下人还有个鄙视链呢。“从前只是个卖茶的,现在大奶奶请她吃茶,她哪有这个福分”。被迫害的女人戴着拷链再去迫害下一个女人,麻木的令人害怕。全家唯一对她好的人只有景生,教她写自己的名字,买糖人给她,又懂得关心她。大概是年纪相仿又同情她遭遇的缘故,景生总是有意无意的接近她,向她透露自己的心事。被母亲强行婚配一个未曾识面的女该,这大概是民国故事必备桥段了。粗糙的场景相反很有真实感,加上演员朴实无华的演技很容易让人陷入到当时的氛围中去。景生不懂这类事,但只比他大一岁,此刻却只能囿在小小的屋前准备各样杂事的“童养媳”又能说些什么呢。可是她还是说了“跑,别回来”。她所能想到的抗争是为别人而设的,即便,景生并没有多少这种念头,他还太小太天真,没有能扛起责任的臂膀。 在大老爷生日那天,她心血来潮换上了新衣裳,是红棉布料的,很漂亮。这个年纪的小女孩谁不爱漂亮,打扮得干干净净下了楼,眉间里终于显露出属于她该有的灵气。大概是天气太好或是一段时间的相安无事,她忘了她本应该刻在骨子里的奴婢身份,即便是穿着也还要有奴婢样。她被一顿羞辱。二少爷真的不应该去招惹她,尽管悲剧的造成其实和他没有多大关系,无非是一个软弱的男人。饭桌上,二少四处张望,却唯独发现少了她的身影,于是暗暗收回目光。晚间,他寻到了她,一个伤心需要安慰,一个同情无处安放,很自然的便抱在了一起。是爱情吗,不觉得,我是说,绝对还未到心意相通的地步,两人年纪都尚小,至多有个纯情的苗头,不过这苗头尚没有长成就啪嗒一声,灭了。——被打更的看见了。我看第一遍的时候绝没有料到,一个拥抱居然就为此丧命,好好的一个姑娘就被浸了猪笼。即便是现在,看到女主散着头发被一伙人套进竹竿状的编织篮里,脚绑石头,扔进河中,水纹随着女主的下陷渐渐没了影儿,想来还是害怕。 Δ这部电影(剧集)大量使用了面部和手部的特写,运镜缓慢,能充分展示演员的演技。描述了文化交接时期新旧习俗的冲突和黄景生这样一类年轻人处在时代风口迷惘的矛盾心态。说一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冲着张国荣的戏份去看这部电影的,俺也是~这部电影为当时年轻的张国荣还得了一个“最佳表演奖”,虽然没有因此走红,也足以肯定了他的演技。说起来,第一次的张李合作也是李碧华极力促成的,也多亏了李的识人之眼,让许多知名导演能够通过这部剧认识到年轻的张国荣。90年代,张国荣曾因这部剧本的发挥空间不够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并多次提到想要重新拍摄,将其改为一部更为完整的电影,终归是没有实现。 ps(之前看的时候总觉得女主比景生大五六岁,现在才发觉原来只差一岁,leslie太显年轻了…)
(豆瓣评分字数写超,故留存于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还魂记》——汤显祖
美好说:“景生你不要誓愿,雷公会劈死你的!”的时候,的确,她不想连累景生;更有甚可悲之处,是她同时也对毒害自己的封建迷信思想深信不疑,终究一个人扛下了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注定沉痛、悲惨的剧情,
这,面容姣好勤劳善良单纯的男女主角,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青涩的张国荣奶帅奶帅的,饰演的景生这个人物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比较单纯又懦弱,保护不了暗生情愫的爱人,也基本上未在行动上做任何抗争,但放到那个时代背景就能理解。
很庆幸还能观看到1980电影的资源,得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也应该知足如今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
社会形态在变化,大概是在进步,不过有人有社会关系存在的世界到底还是有相同之处,
世人皆说:人言可畏;不要挑战人性;处世需稍适圆滑才能达成目标获得所谓的成功,又或者是利于苟且生存;大致因为每个人都很难跳脱于当今时代和地域已经约定俗成的规矩、道德标准、法律制度……而独立存在吧
与天斗,与人言斗,与人性斗,与所在时代的公序良俗斗,与所在时代的道德标准斗,想要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需要多一份勇敢坚定和机智谋略!
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世上的大部分人类,无论男女。
老香港乡下地主家斑驳的庭院宅门比不得老北京四合院的红墙瓦琉璃,但几百年来的毫无变迁呈现出压抑的厚重感。故事就如同这几百年没有变迁的村子一样,那么平淡无奇却更显压抑。李碧华笔下的男人多情却不带裆,正是他们这种不敢反抗,生如此,死如此,习以为常的被压抑,让人产生更多反思。
李碧华也
景生和十二少的感觉太像了。也许这就是为张国荣的《胭脂扣》奠基的吧。整部片子的粤语很好听,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风俗!而且都是李碧华的剧本..
良辰美景奈何天
朴质又华丽。
二少在低头忙碌的佣人边走着,很是无忧无虑,镜头拉远,这时的乡村好闲适。待到它显出吃人的真面目时方觉沉痛。
嗯,好!
最让我感触的还是女主 尤其是那句 我嫁到黄家来没过过好日子 连小人都不如啊 哭戏哭得肝肠尽断
听说有情欲戏才想看的,结果只是抱了一下?!很生活化 展示了很多民俗 以及 丑陋 拜山,小妾进门,炒春饼,浸猪笼
确实很像《湘女潇潇》,但觉得美好比潇潇更惨,她不该遇上景生,景生只能给她希望和绝望,景生太文弱什么也改变不了。
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不缺乏对女性的戕害,但是真正用影视表达这一过去常态的作品却寥寥可数,这部现在被忽略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张国荣在里面饰演男主角,估计早就石沉大海。但是电影中对于民国初期历史场景的还原度、风俗的考究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着实让人观后留有余味。
22岁的哥哥
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折磨。女主有些镜头有几分神似翁美玲啊。哥哥真是翩翩佳公子,年少英俊,温柔倜傥,像美玉一样温润的少年郎。
一个女人最大的无用是哭声 就像一个男人最大的无用是沉默一样
小哥哥~
说实话 未经雕琢的演技反而显得浑然天成
可能篇幅的原因稍显粗糙,但原生态的历史纪录太难得,二十出头的张国荣几乎本色演出,又凸显惊人气质和才华,因此片被王家卫看中也不足为奇,可惜虽然他去世前一年多次提到重拍却没有实现。
很古朴的片子!挺我记得好像还有温美玲!
年轻的哥哥。马上又要过生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