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错

HD中字

主演:比尔·伯恩斯坦,马丁·兰道,克莱尔·布鲁姆,斯蒂芬妮罗斯哈伯尔,格雷格·埃德尔曼,George J. Manos,安杰丽卡·休斯顿,伍迪·艾伦,Jenny Nichols,乔安娜·格里森,阿伦·阿尔达,萨姆·沃特森,Zina Jasper,多洛雷斯萨顿,Joel Fogel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罪与错 剧照 NO.1罪与错 剧照 NO.2罪与错 剧照 NO.3罪与错 剧照 NO.4罪与错 剧照 NO.5罪与错 剧照 NO.6罪与错 剧照 NO.13罪与错 剧照 NO.14罪与错 剧照 NO.15罪与错 剧照 NO.16罪与错 剧照 NO.17罪与错 剧照 NO.18罪与错 剧照 NO.19罪与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罪与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朱达(马丁·兰道 Martin Landau 饰)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眼科医生,他不仅在学术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更热心的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去。在外人眼中,朱达和妻子米利亚姆(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饰)无疑是一对模范夫妻,两人的婚姻长久而稳定,可是实际上, 这么多年来,朱达一直和一个名叫多罗瑞斯(安杰丽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饰)的女子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令朱达头痛的是,多罗瑞斯已经无法再忍受自己秘密情人的身份了,咄咄逼人的她甚至向朱达发出了威胁,要让他们的关系公布于世。  除了朱达,克里夫(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也遇到了自己的难题,他那讨人厌的大舅哥莱斯特(阿伦·阿尔达 Alan Alda 饰)想要拍摄一部自传性质的纪录片,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耳虫心之山贵女驯夫记卡米拉20191917(国语版)剩女脱单记漫长的告别1971偶像活动Planet 剧场版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出差搜查看不见的TA之时间裂缝海上毒战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小谢尔顿第六季恋爱ing御狐之绊第二季月行者幸运日孤城烈女向日葵的爱恋人盾决战狂沙镇光 2018家园第二季海马2019威拉骇故事之无罪日母性(剧版)最后的车轮幸福婚姻21忌沉洞泉季风音乐会生死逃亡遇见极品校花Songstealer花予野兽第二季沙地传奇麻雀放浪记2020三生花第一季穿越时间神秘美人局哪里有彩虹告诉我宝藏女王搬家小鬼魔鞋

 长篇影评

 1 ) 干了老头这碗鸡汤

老头三十年前的片子,算佳片中最不唠叨恼人台词长度体贴观众的了。虚无主义和反婚姻的主题见怪不怪,每部片子里都要借角色之口讥讽喟叹几句,这里对宗教的质疑和对虚无主义的咏叹是犹太家庭里cynical的知识分子姑妈高声抗辩出来的,而反婚姻则可以从两对外遇中读出潜台词。老头喜欢嘲讽一夫一妻制。罪与错里,家庭事业完美成功的眼科名医出轨,本来只想玩玩不负责任,可情妇陷太深,要求他向妻子坦白好离婚,否则威胁告发他挪用资金。利益当头医生让混黑道的弟弟解决这个麻烦,宁愿良心受拷问也不愿自毁名誉或婚姻。但他的婚姻实际上已经堆满谎言,早就破碎不堪貌合神离了,最后医生面对现实,just let it pass,与妻子相拥而欢的镜头更像在讽刺婚姻里无真实可言,幸福的婚姻只是表面戏码。而另一边,失落的纪录片导演的婚姻也一败涂地。妻子冷漠,他爱上mia fallow演的制片人,对方离开了四个月,成了别人的未婚妻,而自己暂时与妻子停战,可平静的假面下,妻子已经找到意中人,打算离婚。琴瑟和鸣成了一种宗教信仰,在无神论者眼里是虚无的存在,出轨才是现实。而外遇题材的影视剧一大堆,作为出轨电影代言人的老头高明在他一边舌灿莲花道出一系列人生感悟哲思明理,一边为出轨正言,说爱情可贵,人性无常,婚姻有时就会如此令人不寒而栗心灰意冷。





但是为什么说老头端了碗香喷喷热腾腾的鸡汤呢?因为利维教授萌萌哒口音说出的那番话呀: love matters and love lasts(中心大意啦).

 2 ) 利维教授语录

We're all faced throughout our lives with agonizing decisions, moral choices. Some are on a grand scale, most of these choices are on lesser points. But we define ourselves by the choices we have made. We are, in fact, the sum total of our choices. Events unfold so unpredictably, so unfairly, Human happiness does not seem to be included in the design of creation. It is only we, with our capacity to love that give meaning to the indifferent universe. And yet, most human beings seem to have the ability to keep trying and even try to find joy from simple things, like their family, their work, and from the hope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might understand more.

When we fall in love, we are seeking to re-find all or some of the people to whom you were attached as children. On the other hand, we ask our beloved to correct all the wrongs that these early parents or siblings inflicted on us. So, love contains in it the contradiction, the attempts to return to the past and the attempt to undo the past.

I've gone out the window.

But we must always remember that when we are born we need a great deal of love in order to persuade us to say in life. Once we get that love it usually lasts us. But the universe is a pretty cold place. It is we who invest it with our feelings. An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e feel the thing isn’t worth it any more.

(粘自维基)

 3 ) 几点随感

观后感,非影评。

1.中国的思维惯式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西方思维则是存在与本质谁先谁后,存在主义所秉持的是存在先于本质,所谓“性本如何”根本就是伪命题。就像片中男主的亲戚说, Do you not find human impulses basically decent? May姑姑回答,there's basically nothing. 你就是先存在, 一片空白,你的选择才确定你的本质,你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美德” ,也不是像基督教思想一直灌输给人类的那样一生下来就是罪人。但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呢?似乎又回到“本质”上来了,不过外界因素,或者命运,它们的作用也被考量了进来。

2. 如果因为害怕上帝的惩罚而遵守其规则,这便不是自发、真正的道德了。伦理道德准则本质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杀人是罪,那么杀人未遂且无人知道呢?仅仅有杀人的念头而未付诸行动呢?一个人每天会产生多少罪恶的想法呢?影片的编剧伍迪艾伦本人如果从未有杀人的设想,怎么写得出来杀人犯的心理活动?艺术家可能为了表现罪恶而去体验罪恶,变成罪人,也可能在艺术作品中纾解自己罪恶的心事,将其隔离在现实生活、行为领域之外。

3.伍迪艾伦饰演的男主不就是俄狄浦斯吗——他总是自视甚高,谁都瞧不上,觉着自己周边的人尤其是Lester俗不可耐 ,最后经过四个月后被女神“背叛”这一“突转—发现”,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loser,心情跌到低谷。最后俄狄浦斯是自戳双目了,好了,正好又回到贯穿全片的灵魂——眼睛——上帝符号系统来了(误

4.当人们在谈论上帝时,根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事物。语言是思想的边界,上帝已经变成一个语义多到眼花缭乱而因此一文不值的词了。再者,你对上帝有超验的信念,但试问如果你不是在犹太教/基督教浓厚的氛围中长大,你的词语库中从来没出现过上帝这个词,你还会信上帝吗? 如果即便如此你仍对某个最高价值持超验式的信仰,那个价值凭什么叫做上帝,不叫别的名字?

5.对罪与错的两种典型和极端态度:一种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错,换言之,自认为什么都知道,所以认为有权肆意犯罪乃至杀人,毫不自责,就像《鼠疫》中有段话所阐释的那样,又或者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理念,又或《白痴》中提到的一个垂涎同伴的一块表的农民——他先向上帝祈祷一番,之后像宰牲口一样将其杀害,就为了得到那块表,又或者片中医生的弟弟以及落网的连环杀手。另一种是忏悔不止,自我折磨,乃至变成圣愚,又或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强者,在软弱的时刻被罪责啮噬,被宗教趁虚而入,被驯化为羔羊一般的庸人,例如帕斯卡。大多数人不会完全不受良心谴责,但也不会被自责折磨到精神崩溃 ,无论如何,一如片中所说的,时间能把悲剧变成喜剧。

6.回想片中发生的一切,对资产阶级道德秩序的倚重是令片中片男主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步——一个德高望重的眼科医生,一个奋斗半辈子终于成为高级资产阶级的中年男人,是断然不可被一桩出轨丑闻毁于一旦名誉扫地的。 资产阶级道德秩序的作用本应是防止犯罪,然而在现实中却屡屡引发更大的罪。 就像尼采在《论道德的统治》这篇中所说的,“为了使道德获得统治地位,人们必须彻底放弃道德的行为。”“没有伪装他们就永远也达不到他们所说的完美。为了那个需要牺牲品的目标,就必须抛弃道德与真理。”“一位伟大的道德论者必然是杰出的戏子。如果有一天他的伪装突然变成了自然(他的理想就是将他的存在与行动巧妙地区分开来),那就十分危险了。他必须戴着一个美丽的面具来行动。这个华美的外表就是他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他的神圣的理想!事实上众人皆说道德论者是以上帝本人为榜样的。上帝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行动上的非道德论者,尽管如此他却懂得保持他的模样——善良的上帝……"

 4 ) 电影结尾的话——出自利维教授(伍迪艾伦纪录片采访对象)

“我们一生中都要不断面对痛苦的抉择、道德抉择。有的选择还意义重大,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实际上是我们所做的选择的总和,世事难料,生活也有诸多不平之事,在上帝造物的时候,仿佛没有考虑到人类幸福这件事,只有靠我们自己每个人爱的能力不同才会赋予这个无情的宇宙以意义。但是,大部分人都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甚至可以从小事中寻找到快乐。比如从家人、工作,还有从对未来一代的希望中找到快乐,希望他们可以更加理解生活。”

 5 ) 2。艾伦电影道德完美的人物基本缺席,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罪与罚(下)——
2
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上帝只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一系列质疑和由此造成无奈、无力、无所适从。
x

朱达的病人中包括犹太牧师本。作为宗教精神和伦理的阐释者,本接受朱达治疗的同时,经常向对方提供咨询,两人的对话有如以伦理道德为主题的严肃讨论。

伍迪·艾伦安排了三场这样的讨论,本和朱达的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朱达眼中的世界呈空洞状态,毫无价值可言;本认为如果没有道德架构,世界则无法立足。他认可上帝的存在,坚信宽恕的力量。如果无法摆脱德洛丽丝,本牧师建议朱达应该考虑将真相告知妻子米利亚姆,成熟的爱或许能够带来宽容,但朱达看不到这种可能性。很快本牧师就意识到两人已经将关于出轨的讨论深化到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第三场讨论发生时,德洛丽丝的存在已经失去意义。
朱达告诉本牧师,问题自行获得解决,她一度不愿意跟随理性但最终还是跟随了理性。本很高兴,他承认,有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运气。

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对神保持疑虑的朱达毫发无损,神意的阐释者本牧师的视力下降趋势却无法逆转。
伍迪·艾伦电影中道德完美的人物基本处于缺席状态,本牧师或许是最接近的一位,他对理解、忏悔、宽容的论述流畅自如,伍迪·艾伦最后却安排他失明。
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艾伦这样解释,“有人会认为本比其他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他对世界的理解其实更少,所以才让他失明。我觉得他的信仰是盲目的,如果要管用,其实需要你合上双眼,看不到现实。”(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2005年出版)

很少有杀人犯会心理强健到假定法网处处疏漏的程度。
处于罪责难逃的压力下,朱达经历了警探盘问的折磨,产生过半夜有人打电话的幻觉,他还回想起一场关于上帝与真相的讨论。犹太人每年的逾越节晚餐都是大家庭聚集到一起,重要性如同中国人的年夜饭。朱达将自己放到旁观者的位置,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参与到众多亲戚展开的讨论中。

大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朱达的姑姑梅怀疑上帝的存在,她无法理解当希特勒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时候,全知全能、怜爱仁慈的上帝为什么没有干预?她相信,悲剧发生过程中,每一个还活着的犹太人都会用最虔诚的方式祈祷,但没有听到回应。梅姑归纳说,Might Makes Right,强权即公理,上天青睐强势者,最后拯救犹太人还得靠打败纳粹的美国大兵。
亲戚A:“你在说什么,梅,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道德结构?你要挑战世界上所有的道德结构?”
梅姑:“什么道德结构?你就教学生这么些废话?”
亲戚:“你不相信人类的性本善?”
梅姑:“人类的本性就是虚无。”

父亲:“我妹妹怀疑一切,要不回俄国去?”
亲戚B:“我赞同梅的说法,其实胡言乱语很多。”
父亲:“你怎么能这么说?每年逾越节晚餐你都没有错过,每次你都用希伯来语祈祷。”
亲戚B:“我就是走走程序而已,就跟其他仪式一样,出于习惯。”

亲戚A:“你到底在说什么,梅?世界这么大,难道就没有道德准则存在?”
梅姑:“只有对那些渴望道德准则的人来说,道德准则才会存在,没有什么准则真的会写上石头流传开来。”

朱达一家应该是早几代从俄罗斯移民来的犹太人。按照《圣经》的叙事,《十戒》刻到了石头上成为“摩西律法石版”(Tablets of the Law)才得以流芳百世。

亲戚C显然分享梅的观点,她说,“信仰有如天赋,就跟你有音乐或者绘画才能一样。他有信仰,尽管你可以调遣逻辑手段证伪,但他仍然坚持信仰。”
父亲质疑,“难道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必须符合逻辑?”

以旁观者身份站在一边的朱达提问,脸色中透着忧心忡忡,“如果一个人犯了罪怎么办?如果杀了人呢?”
父亲:“他总会以某种方式受到惩罚。”
亲戚B表现出疑虑:“如果他被抓住…”
父亲说,“If he's not, that which originates from a black deed will blossom in a foul manner.”

台词原文的含义让我琢磨了一会,然后才意识到文雅的词句传递的还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理,所以我译成“即使没有被抓住,劣迹终究也会酿出恶果。”
亲戚B不以为然,“你或许过于仪仗《圣经》了。”
朱达父亲拒绝接受梅姑的观点,“不不不,不管《旧约》还是莎士比亚戏剧,凶杀终究会水落石出。”他坚持说,“如果需要在上帝和真相之间做出选择,我永远选择上帝。”

朱达父亲认为上帝关照着人世间,惩恶扬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种观点在朱达看来固然高尚但过于纯真,他认为上帝只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
朱达的世界观跟梅姑更接近:面对现实,搁置幻想,历史只是由胜利者负责书写、整理、阐释。父亲善良但无法经受逻辑的检测,梅姑智性但接近犬儒与虚无。

罪与罚(下)——
1
爱与性之类人生核心问题,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2
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上帝只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一系列质疑——由此造成无奈、无力、无所适从


2017-03-13 05:20x

 6 ) 有种强烈的感觉,这部电影里的一些故事是伍迪艾伦亲自经历过的

      看过伍迪艾伦的电影可能有10部多了,随便说两句。
      这部电影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一个有些想法但没获得现实成功的电影制作人遇到喜欢的女导演之后的心动,一个事业有成的中老年男性在受到相处了2年的情人威胁后的内心纠葛和选择(备注:两个故事是交叉叙述的,不是先后叙述的)。
       先说第二个吧,对于“善有善报”或者“内心受谴责”之类的话题似乎这部电影之后伍迪艾伦触及得并不多,直到“赛末点”,但客观来说,十几年之后的“赛末点”就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故事的延展和放大,只是它刻画得更加“细致”和更能让人有欲望,如在“赛末点”里人物心里变化的描写,相识和出轨的过程,斯嘉丽.约翰逊的性格与美貌,地道的英音,伦敦的种种街景等等。因此,看完更加“细致”的赛末点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我,对于第二个故事并没有太多更深的印象,只是觉得伍迪艾伦真的很有才华,只是2013的“赛末点”估计他更愿意“讨好”观众吧。
       关于第一个故事,伍迪艾伦在里面是个彻彻底底的loser。他有才华,有想法,给他一些条件应该可以成事,但片中的他却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觉得他太不现实,他也知道这点,因此其实对那顿婚姻留恋并不多。他生活中最大的“寄托”就是那位女导演,一个还算可以理解和懂他的人,只是最后那个人也用最残忍的一种方式伤害了他(跟他几乎是最讨厌却不得不因为现实“低下头”给他拍片子的那个男的以情侣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而在这之前,那位女导演告诉伍迪艾伦自己现在还没准备好,事业还在上升期,不想思考个人感情的问题,并且要被邀请去伦敦拍几部片子,伍迪艾伦才“不得不”放弃她的)。第一个故事里,细节太多(第二个故事里也有细节,只是看了“赛末点”再回来看这部,细节也都不细了,额...),随便举几个表现出那个女导演是伍迪艾伦生活最大的寄托:1. 他说他sister悲惨的遭遇,妻子直接说我明早有事,我先睡了;2. 他放下手上的事跟那位女导演看很老的音乐剧;3. 担心那位名人对女导演“图谋不轨”;4. 深夜打电话给女导演确认她没事却被告知凌晨12点的时候,名人还在女导演家而深感不安;5. 直言爱那位女导演,想和她结婚,在跟现任妻子这事上没有任何犹豫。也因为这些,影片末段当女导演和名人以情侣的身份出现在伍迪艾伦妻子家庭的聚会上时,伍迪艾伦才可以“惊”到那样的程度,不止因为上述说的那些细节,也因为当时那位女导演可是一起和他奚落过那位名人的。伍迪艾伦彻彻底底傻在那的那个镜头足足给了1分多钟(这对任何电影而言,都是奢侈的,更何况伍迪艾伦的片子一般也就95分钟左右),坦白说,我看得时候觉得,觉得特别心疼——我觉得伍迪艾伦“被彻彻底底地打败了”,用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方式“发现自己是彻彻底底的loser“. 然后之后的几分钟,值得影片结束前,伍迪艾伦的状态彻底没了,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不知道想些什么,甚至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起。看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些镜头和那些细节或者留白什么的应该真实地发生在伍迪艾伦身上过,不然不可能拍出那么“痛彻心扉”的感觉。里面对伍迪艾伦的“伤害”真的太深了,包括影片后来那位名人和他妻子插科打诨反过来讽刺伍迪艾伦,他妻子不但不反驳还“极为认可”... 备注:伍迪艾伦最穷的时候,确实是每天在酒吧和人分享舞台表演舞台喜剧支撑生活的。

     片中很多话语不只是黑色幽默或者自嘲,更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性,这是和一些其他伍迪艾伦电影不同的地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一些话吧,无论出自谁的口,挺深刻和哲理的。考虑到这部片子的编剧和导演都是伍迪艾伦,因此那些话语可能都是他相对这个世界说的吧。最后说一句,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的话少了不少(相对于他出演了的其它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里的伍迪艾伦是对自己最不自信的。

 短评

未免太严肃了,不过,如果今晚没有看这部而是跑去看HAFF那210分钟的闭幕片,估计才是真的要睡着。

2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两条主线平行交织而成

4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

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five-star director seven-star writer

7分钟前
  • 胖丁
  • 力荐

#观影手记# 2395《赛末点》差不多就是这部主题的再一次演绎,这两部对比,就是最好的无敌艾伦和次好的伍迪艾伦之间的差别,虽然《赛末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牧师代表“盲目”?我更觉得整个故事是命运弄人作恶不一定受惩罚好人未必得好报(善良拉比遭遇不幸;理想主义纪录片小导演对决春风得意电视节目制片人,事业爱情满盘皆输;婚外情,挪用公款,杀死情人的医生,倍受敬仰,事事顺遂),哲学家的不同解读,我不认可,但好像也无力反驳,这种“多义性”也还蛮有趣。和拉比间关于杀人的告解(对谈)都是幻象?逻辑上确实是,但有什么视听上的暗示吗?很喜欢安杰丽卡休斯顿,但她不适合这个小三角色,看着实在是个收放自如,玩弄男人于股掌的潇洒女人。“上一次我进去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去看自由女神像.”,哈哈哈。

9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

伍迪·艾伦早期电影的配乐很出彩,多线叙事也算常见,不过这部中“罪”与“错”两条线在最后汇合却是没想到的。看多了伍迪·艾伦,故事走向大同小异,不过前期电影的表达方式要好得多,后来的《卡珊德拉之梦》就太温吞了。P.S.医生回望童年那一段在致敬伯格曼的《野草莓》。

1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8/10。影片把圣经中罪与罚的意识贯穿于角色心理,杀人者最终要遭受良心上的谴责,观众所希望犯罪行为都受到应有的制裁,但现实并非如此,这种良心谴责随着时间流逝淡化成个人心中隐藏的肮脏秘密。第一段话题严肃而不有趣,拍摄下投资人献媚女友、剪辑对照墨索里尼而被炒的伍迪艾伦自演的后段较为突出。

1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Don't listen to what your teachers tell you, just see what they look like and that's how you'll know what life is really gonna be like. 噗~开头伍迪艾伦带着侄女看的片子居然是carole的mr.&.mrs. smith....可以和赛末点对着看。

20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最后的聚会,罪的人与错的人终于坐在一起对话,整部戏都活了,“如果你想要皆大欢喜,就去看好莱坞电影,我们说的是现实世界”。伍迪·艾伦刻薄得令人五体投地。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好像终于绕了回来,分合结构是《汉娜姐妹》的翻版,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之一显然脱胎于《曼哈顿》,另一个后来演化为《赛末点》,把形式与内容的心得拿来重新整合,既像创新也像取巧,两个宗教主题的糅合说服力并不强或说不是重心所在,整体基调还是属于其个人的怀疑精神、调侃趣味和无奈气质。

2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演技派、深刻的题材都凑齐了,当然是一出好戏。

2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伍迪艾伦和伯格曼的对话(大约也是他“伯格曼时期”巅峰作品了),两个部分交叉进行。伯格曼部分是伯格曼化的黑色电影,拍得极为精彩,主题上也走到伯格曼常问的“上帝在不在”;伍迪艾伦部分则自反了喜剧的构成。本片后来发展出[赛末点]。

2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相当喜欢的一部,算是伍迪艾伦80年代仿伯格曼后集大成之作,在技法上把严肃的讲故事与安妮霍尔式的自嘲讽刺结合的非常纯熟,招牌场景也层出不穷,总的来说是伍迪艾伦少数绝对不可错过的片子,力荐

30分钟前
  • Suito
  • 力荐

按电影类别分的话,这是一部喜剧。尽管里面有谋杀,但是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艾伦式的喜剧基调。

33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我最近一次在一个女人身体里,是在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

34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影片有些过于严肃

39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较明显的犹太背景,以表象相对轻松实则沉重的诗意方式处理关于死亡的哲学问题,浓重的伯格曼影子。不要低估伍迪的赤子之心(他自称“较满意的作品”)。最后一段说教真是太好了,我们就是所做选择的总和,不是所有的罪都会被惩罚,不是所有的错都会被发现,生活仍然在无望继续;上帝和真理究竟谁更重要,没有给出的答案,延续在以后作品中。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由伍迪艾伦编剧和导演的美国存在主义喜剧电影,成功融合了情节剧、《杀人短片》式的哲学探讨和喜剧。裘德道德困境的轮廓——一个人是否能在知道犯下谋杀罪的情况下继续日常生活——唤起了对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6)的核心观点,尽管他提出了一个与小说几乎相反的解决方案。艾伦会在他的电影《赛末点》、《卡珊德拉的梦》和《非理性的人》中重温这个主题。艾伦处理如此多不同音调和声音的连锁故事的能力,凸显了他戏剧家的天赋,一个悔过老人对童年餐桌场景的追忆则暗示了向伯格曼《野草莓》的致敬,其中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平行切换的关系。关于失明、良心和自知之明的危险而巧妙的隐喻,使故事统摄到一种精美的框架中。

48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说教片,一部讲了《赛末点》《独家新闻》《无理之人》三部都没讲全的,片中许多互文挺完美的。同样是去伦敦,十年前《曼哈顿》结局里You gotta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的破灭——如果【伍迪艾伦有厌女症】假设成立(i don't give a shit),不难看出米亚法罗的离异成熟女性角色和海明威的清纯少女角色的惨烈对比;结尾婚礼上瞎了的Rabbi展现时间的流逝;医生的童年犹太家庭餐桌戏很妙;Alan Alda的第一个伍迪艾伦假想敌角色,和《曼哈顿悬疑谋杀案》里角色的相似之处让人有理由怀疑他只是being himself罢了,片中重复了三遍的名言【喜剧=悲剧+时间】不无道理,但最后医生和伍迪的一番对话暗示了【恐怖故事=未忏悔的罪恶=悲剧+时间=喜剧=生活本身】,嘻嘻;哲学教授角色就是机械降神叭,还好让他自杀了,投机取巧又不忘嘲讽的伍迪老头儿真可爱。

53分钟前
  • 艾斯跳跳
  • 力荐

Woody Allen大概在这个片子里面想讲一些关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边界,引用的哲学博士讲的话太学术太擦边,印象不深。倒是一直挺喜欢这个小老头的念叨,很有一些比较精辟的搞笑的话。

55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