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前夕,刚刚经过一战洗礼的欧洲,人们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影片中多次出现亨德逊夫人在墓前悼念年仅21岁儿子,表情镇定,内心痛苦。
刚失去丈夫的亨德逊夫人感觉生活百无聊赖总想找些事情做,在一个街角,她偶然发现了一家倒闭的剧院。在把这个剧院买了重新装修以后,开始招维维安.范达姆打理剧院,毕竟她除了钱,对剧院打理一窍不通。
她是一位有趣有活力有激情的老太太,经常因为意见不合,和维维安.范达姆争吵。争吵中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激情和不安与常态的态度。
在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之时,因为其他商家的模仿,而导致她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亨德逊夫人不安于现状,不听取维维安.范达姆关闭剧院的想法,而是大胆提出让剧院的舞女裸体表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在法律上对女性穿裙子的长度都有明文规定,更何况裸体表演,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她通过自己巧妙的谈判技巧与自己特有的身份做到,舞女可以裸体表演。
男性似乎对与性总是抱有渴望,纵使只是满足视觉享受。风车剧院的生意也渐渐好转,不幸的是战争再一次来临。战争中的官兵,保卫国家,冲在前线。他们在空闲的时候来到风车剧院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亨德逊夫人身上刚毅、果断、乐观、积极向上、勇于表达自我、不“安分” 、热情的生活态度,值得赞赏。
虽然英国影坛剧界人才济济,绝不乏份量足以撑起“ 亨德森夫人”这个传奇角色的资深女演员,却毫无疑问地,只有茱蒂丹契夫人,才能活脱脱地,像是从历史裡走出来的人物一般,无须刻意装扮揣摩,就能让观众完全信服,这就是那个疯狂、热情、自我中心,却又温柔善感的有钱老寡妇。
并不是说玛姬史密丝或是凡妮莎蕾格烈芙这些个早已经修练成精的老妖怪们,没办法称职地演好这个角色,而是比起上述这两位伟大的英国影后,貌不惊人的茱蒂丹契,无论是肢体或是眼神中,更带有一种在世故、沉稳、内敛的表面下,无法遮掩的天真烂漫,这是一种演技难以涵括的气韵,而茱蒂正是凭藉著这样的一种特质,演活了一个自由心性的言情作家(《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两个到老都忍不住叛逆的女王(《布朗夫人》Mrs. Brown及《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一个患阿兹罕默症的哲学家兼小说家(《长路将尽》Iris),还有这个任性调皮又感情丰富的“安德森夫人”。
在谈《亨德森夫人》这部电影前,花了些篇幅来恭维茱蒂丹契,不仅只是因为她层次分明、自然生动的演出,让这部作品变得更为精采可观,更是因为她这样的表演特质,赋予了影片真正的灵魂。
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情舞台表演的茱蒂丹契,在这部关于剧场的电影中,却从头到尾都没有走上舞台,她演的是在剧场幕后,一个砸大钱买剧院当消遣、打发丧夫后无聊生活的贵妇人。在影片的前半段,编导将英国喜剧中的犀利的言语趣味、巧妙的人物对应、无所不在的阶级意识,以及有些癫疯的脱轨狂想特质,做了丰富又精采的发挥。特别是茱蒂丹契所饰演的安德森夫人,和身兼执行制片的鲍伯霍金斯饰演的剧场制作人间,妳来我往的针锋相对,再加上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由美国导演克里斯多福盖斯特所饰演的法官,形成了极富喜趣逗笑与微妙性格对应的绵密张力。并佐以轻鬆带著颓靡调性的歌舞喜剧,穿插帮忙著起鬨炒热气氛,使得故事饱满又缤纷。
就像是一齣充满逃避主义色彩的典型歌舞喜剧般。
但随著二次大战的爆发,原本隐藏在背景裡的暗影开始浮了出来,原本是让上流社会、中产阶级消遣娱乐的剧院,涌进了满座渴望女性温柔慰藉的军人,空袭下逐渐颓倾破败的伦敦,只剩下了安德森夫人的“风车剧院”仍放送著歌声与欢乐。
这时我们所看到的“逃避主义”似乎有了不同的定义。即便是在烽火漫天的时局下,仍不肯停歇的歌声舞影,即便是在天明之后就要赴身前线,仍不肯牺牲的休憩享乐,似乎也呈现了某种积极正面,以及生命尊严的意味。
于是我们也看到了在战争中失去至亲的犹太制作人,将马赛曲摆进了歌舞秀裡,更被戏称如邱吉尔般,激昂地鼓舞歌手演员们,决不屈服于炮火,坚持在战争中保有歌舞昇平的最后角落。这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挑战与面对。
再回过头来看亨德森夫人,一直到最后,剧院因聚集人潮而被政府强迫停业时,她站上了木箱,我们这才知道这一切的缘由。原来,砸钱买剧院制作歌舞表演,不是老太太逃避寡居无聊生活的奇想,而千方百计地把裸女推上了舞台,也不是她挑战禁忌、玩弄人脉关係的恶搞,而是她面对心中最深切的痛楚,力图去弥补、去挽回的实践作为。
就算是发现,局势危险得超乎她的想像,就算是发现,自己一厢情愿的投射与弥补(撮合年轻军人与头牌舞者),反而可能造成伤害,却仍在最后一刻,挺身而出,让她的秀继续地唱下去、不断地舞下去,‘We Never Closed...’。
那是种隐藏在世故沉稳态度下,不曾熄灭的天真浪漫,那是种暗涌在逃避伪装表面下,不愿沉默的勇气坚毅。
多麽独特的一种英国性格啊。
再拉到《亨德森夫人》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裸体表演。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美丽的头牌舞者对著亨德森夫人所说的那句话:谁知道,袒裎裸露让自己在公众面前完全暴露的舞台,居然会是最让我感到安全的地方。
是啊,这个舞台,承载著来自于不同世界、不同阶层,各种不同的人,不一样生命与价值的寄託。谁还能说,这提供嘻笑享乐的浮华歌舞,只是那些软弱的人,蒙著头假装遗忘世界的麻醉剂呢?
Judi Dench演技真棒!
英国人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精神真美好。Judi Dench挥洒自如,老太太傲娇孩子气又深情。斗气时候扮熊扮中国人萌了我一脸。
Art,Art,Art,阿嚏!……英国人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喜剧天赋的同时,也没忘了他们的另款几乎渗透进血液的特质:克制。大胆求变的裸体舞台不能例外。主管艺术的大臣很快就答应了新近守寡的剧院创办人的请求,但“千万别动!否则我会毙了你!”……另外,敬献稍显严肃了点,似乎应该叫:亨德逊夫人出品?
这片很好啊,为什么没人喜欢啊?色情可以很迷人的。
用心做的平庸影片,主流电影的通病
好的电影就是可以一点点把人的心剥开,然后再一丝丝的吹拂。我相信电影的魅力。至少在我这颠沛流离的一年中,电影所带给我的几乎是我生活中快乐的全部。感谢电影。20111110@中国电影资料馆。
总会熬过去的
在英式幽默、乃至那些香艳场景的背后,其实埋藏着深深的伤痛。"When you lose a son in the war, you do know, no matter what anyone might say, that his death has been in vain. It won't stop others from following, other wars, other young men."香艳无法掩盖伤痛,只是逼你去直视它。
为了姑娘们~
一贯的高水平~
Delightful!
本来很沉闷的电影,因为亨德森太太最后在剧院前说的那番话而感人起来
战时的女人也会变得坚强,绝对带有争议地付出。
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温馨动容。
一个严肃的老太太办脱衣舞厅,只有英国人想得出来
想象力、幽默感以及美丽
从此记住了Kelly Reilly这张脸。7 out of 10
只要有朱迪·丹奇在,谁也抢不走这风头
典型的英国式轻喜剧,两位老太太真是出彩啊。
风趣,忧伤而美丽的电影,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