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写影评最怕遇到的,就是一部电影它片里片外都有“事儿”。刚走个《八佰》,又来个《夺冠》(原名《中国女排》)。
这样的电影要评起来很不容易,因为片内片外两种因素在影响电影的最终呈现。有的影评会选择只根据最终呈现来评价,这当然是没问题的。但要全面客观地了解一部电影,还是要知道两种因素都起了什么作用。
《夺冠》最终呈现的一个最明显的大问题,是比较流水账。
流水账的第一个特点,与“流水”恰恰相反,它是割裂的。135分钟的片长,大约60分钟聚焦1981年中日大战,10分钟聚焦2008年中美大战,60分钟聚焦2016年中巴大战。只是它们中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特别是1981与2008),大多以黑底白字的字幕串联。仿佛这三段大战是三个短片被硬凑在一起。
流水账的第二个特点,浮光掠影。各路人马跟走马灯似的登场,大多数没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事实上,就连本片着力刻画的郎平和陈,也比较工具人。他们不是没感情,但缺乏能打动人的真情实感。反观《极速车王》,甚至是《绝杀慕尼黑》,你就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与其说《夺冠》是电影,倒更有点像电视纪录片的情景重现多了点台词。
造成这个局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片外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本片是命题作文,命题的范围是1980-2016年的中国女排,时间长、人物多,只有135分钟呈现,那好像确实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要是拍成电视剧,选择就多一些。
第二,本片触及了很多敏感事件,因此也遭遇了不少删改,也可能有的事件就直接回避掉了。电影中删改或回避的,我猜测至少有三处:
一是80年代老一辈女排人,从教练(袁)、陪打教练(陈)到女排队员,全都没提名字。
这跟电影改名有异曲同工之效。连名字都没有的角色,怎么指望它丰满呢?之前有传言,陈反对导演对他的艺术加工,因为他觉得很冒犯,这个网上都容易搜到。所以最终,他的角色没有名字。那么这个传言是不是真的呢?我不知道;其他人没有名字,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受了冒犯?我也不知道;电影审查本身在这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我还是不知道。这些问题对观众来说将是永远的谜。
二是郎平2005年在美执教被一句字幕带过。这个情节我不知道是被删改了还是直接回避了,但它缺失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1981年中日大战与2008年中美大战在逻辑上被割裂了;其次,郎平这个人物也少了一次丰满的机会。当然这件事也很敏感,有传言说郎平在美执教是因为与中国排协闹了不愉快。到底谁是谁非?或者谁“是”多一点,谁“非”多一点?我也不敢妄言。
三是郎平2013年回国任教后推行改革,接受某种委员会质询时,所有质询她的人也都没有名字,只有职业:官员、教授、记者等。这么做显然是为了避免指名道姓地告诉观众当年谁对改革提出过质疑。讲道理,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质疑。但在中国现在的舆论环境下,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暴露自己当年的倾向,似乎也可以理解。
说到这里,有人要怪各种审查了。我当然对一些思路清奇的审查无法苟同;但是在历史问题上,如果不审查,出了历史偏差谁负责呢?又有人要说,那就不能把原原本本的历史拍出来吗?可是,原原本本的历史,又有谁说得清呢?
即使能说清,也不是现在。这段历史如此之近,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本片必然受到种种掣肘。
抛开片外因素,本片制作得还是不错的。
首先,三场大战重现得酣畅淋漓,即使观众知道了结果,仍然足以被调动情绪,从屏息以待到血脉喷张。
其次,郎平的专业性也得到了系统体现。
她提出了女排改革三项计划:“大国家队”、引入外教、多种阵容组合。
她在赛场上准确把握敌我形势并指定策略:她在刚面对巴西队时说:“她们想3:0拿下我们,拖住她们!”在第一局输了之后又说:“她们第一局太兴奋,这不一定是好事儿!”这既是给队员打气,又包含了对对手“三鼓而竭”的判断。
她在赛场上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寻找对手弱点,一击而破。这一点前面还有呼应:80年代美国就采用了计算机分析,时任教练只能加倍发狠地练女排,用肉体弥补技术的不足;到了今天,我们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技术。
最后,本片还试图探讨,两代中国女排存在的意义。
老一代女排存在的直接意义是为国争光,根本意义则是国民精神的寄托。
老教练袁说了:“我第一次出国时流泪了,冰箱、彩电、空调,我没见过。中国太落后了,所以我们必须赢。”乍一听这话的逻辑很怪:中国落后,为什么女排必须赢?女排赢了,中国就先进了吗?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女排起的是一个精神寄托的作用。当我们什么都不行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某一方面证明自己行,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经济见成效需要几十年,军事见成效需要几十年,唯有体育见成效的周期可以短一些。所以上举国体制,所以袁近乎残酷地练队员。最后也可以看到,中国女排击败日本时,举国欢腾。这个时候,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事关民族自信。
随着中国的发展,女排陷入了迷惘。新一代女排的直接意义仍然是为国争光,但问题是中国人还需要这份“光”吗?正如陈说的:“现在拿了冠军,谁又在乎呢?”
所以郎平反复问新一代女排:“你们为什么打排球?”她试图为女排找到新的根本意义。新一代女排与老一代女排最大的不同是,老一代女排是像军人一样服从命令、完成任务,而新一代女排则多了很多选择。她们可以选择进入国家队,也可以选择离开。选择进入国家队的人也不一定是因为爱排球,譬如朱婷,进入国家队是因为举国体制是她离开农村的捷径。
于是郎平引导这些姑娘,首先接受现实,然后在为自己打球的同时为国争光。时代变了:过去是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如今个人多了选择,集体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个道理很正确,不过电影表达得不好,后期主要是通过郎平和陈轮流灌鸡汤让队员们既“为自己打球”,又“为国争光”的,导致最终的呈现实在是让人困惑。
接着中国女排存在意义这个话题,我还要批判一种毫无根据的解读。有些影评夸赞说:陈可辛导演是用新一代女排的自我追求,批判、否定老一代女排的集体主义,很“敢”。
这真的是无稽之谈。这种幼稚的认识也是让我忍不住写下这篇影评的直接原因。
从上文可知,电影确实展现了两个时代下,中国女排的两种不同的根本意义。但有不同就意味着捧高踩低吗?
大概这些影评自己也知道这样解读太牵强附会,于是说:陈可辛导演是“模糊”“鸡贼”地批判、否定的。
这就更搞笑了。如果一只动物看起来像鸭子,听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如果一部电影看上去“模糊”地有这个意思,听上去“鸡贼”地有这个意思,那它根本就没这个意思。至少,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它有。
其实我觉得呀,不喜欢集体主义,没什么问题。计划也好、集体也罢,都是为了发展的权宜之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但你不喜欢就不喜欢好了,何必拉着陈可辛导演一起呢?
同是香港“北上”导演拍的主旋律,《夺冠》比《攀登者》强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关键还是在对时代的把握上。
其实《夺冠》想拍得皆大欢喜,也不是不可以。回避掉所有敏感点,拍一部热血励志体育电影,也行得通嘛!
但是《夺冠》选择了捕捉时代的脉搏。过去,中国不行,大家不自信,所以中国女排没得选,只能硬激流勇进;现在,中国比较行了,大家自信了,所以中国女排有得选。有的人选择追求自己的事业——这完全没问题,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权利,也是我们发展的目的;有的人选择(尽管可能是不情愿地)继续留在集体中,把为新时代的中国而战当作自己的事业。
我想,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对此它传达出了一个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当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起时,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
中国女排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起承转合特别鲜明充满转折的故事,陈可辛并没有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增添色彩,只是讲完了这个历程而且还讲的不好(很多还是用字幕阐述的,在看的时候心里吐槽说这是在做ppt吗)
不了解女排故事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无法代入,因为很多时候你不知道她们在干嘛,现在是到了什么阶段。感觉导演本来是想要烘托氛围,但最基本的叙事框架都没有呈现好。
很多时候陈导直接就给你高潮了,铺垫没几个,没铺垫这个缺点贯穿于整个影片的始终,导致在比赛赢的时候激动感不够
人物语言假大空缺乏生活气息,全是口号或者金句,人物的台词都过于有仪式感了,特别是吴刚饰演的教练
影片的音乐、叙事调度等等能让你明显地看出来这场比赛是输是赢,毫无悬念没有惊喜
镜头很散,晃动很厉害,很多时候想要看清她们到底在做什么都不行,镜头切的这么散到底是要干嘛
最后结尾,情绪推到最高突然无声,真的有一种一口气憋着出不来的感觉,我知道陈导想要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但在那个镜头语言下还不如爆发出来,无声这个技巧不是这么用的
总之,这个现成的故事非常好,充满戏剧性很好发挥,但陈可辛真的没有拍出来,甚至没到及格线。
2020年,不平凡的一年,《夺冠》终于上映了,从一开始定档到如今正式进入院线,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恍如隔世,虽然它姗姗来迟,但期待依然还在,为了陈可辛、为了巩俐,为了中国女排,也值得一张电影票,值得重新走进电影院。
《中国女排》,现更名为《夺冠》,陈可辛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这之前,真正的体育故事片很少。1958年,谢晋拍过《女篮五号》,讲述解放前夕的上海,那时候秦怡还很年轻,篮球比赛的大场面也很震撼,女篮运动员胸前的“上海”字眼格外亮眼。相隔62年,陈可辛带着《夺冠》重新将体育片带入公众的视野。
陈可辛将主要角色瞄准了大名鼎鼎的郎平。郎平外号“铁榔头”,这个称呼的由来据说是“宋世雄看到郎平扣球经常是一锤定音,又根据她的姓,就一下子想到了铁榔头这个称呼”,当然,网上的传说只是传说,我们只知道,铁榔头这个称号确实叫了三十多年,也很能体现郎平的性格,电视屏幕里的她总是一脸严肃,眼神坚定有力,只要有她在比赛现场,女排姑娘们好像就有了底气。郎平是那种就算你不喜欢看体育比赛也一定知道的人物,只要提起“中国女排”,就一定想到郎平。她的名字似乎注定和“女排”联系在一起。
谁来出演郎平,成为了坊间谈论的焦点,直到名单最后锁定在巩俐的身上,大家欢欣鼓舞,扮演郎平,巩俐无疑是不二人选,不是她,还能有谁呢?大家都爱叫她“巩皇”,不仅因为她真的演过皇后,还因为她拥有皇后一样的气质。巩俐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她早已不用再证明自己什么,从张艺谋的谋女郎一路走来,巩俐真正蜕变成了她自己,她的气场,足以支撑这个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巩俐就是电影界的郎平。看到她的定装照,更敬佩她的职业精神,几乎素颜,没有抹口红,剪了短发,穿上运动衣戴上眼镜后,几乎认不出巩俐,她甚至在声音和走路的姿势上都做了处理,电影中她的声音极像郎平,还有稍微耸肩和驼背,背后看,不就是郎平吗?
排球,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看了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小鹿纯子的那一招“晴空霹雳”迷倒了无数人,也包括我。那时候对排球充满了敬畏之心,到了高中,每个同学都可以选一个兴趣小组,而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排球”。
当看到《夺冠》中女排运动员们一遍一遍地练发球、接球和在墙壁上抛球,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时光,也不禁流下了眼泪,因为我真的打过排球,知道接球的时候手有多痛。如果不是对排球的热爱,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体育是考验耐心、毅力和信仰的运动。以前我们总听老人们说,只有家里很穷很苦才会送孩子去练体育,不然谁舍得让孩子受那份罪啊?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像电影里教练说的,只有当你的肌肉记忆形成了惯性,才能在下意识里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这种下意识,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异常艰辛,80年代,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几乎是一穷二白,条件各方面都不能和欧美抗衡,也别说邻国日本了,而那一年的世界杯正好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女排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拿到了1981年的首个世界杯冠军。那时候全国共有电视485万台,按照全国八亿人口计算,每165位中国人才拥有一台电视,当年的世界杯,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中国人挤在一台电视机前面观看的,当看到女排运动员们拼到最后一刻,终于拿下这个冠军的时候,全国人民沸腾了,大家相继涌上街头,欢庆这来之不易的冠军。那时候,我们多么需要证明自己能赢,证明自己可以,因为我们受苦的日子太久了,我们渴望新生活,也渴望在全世界的面前证明“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拿世界冠军”。
老一辈的教练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看到酒店房间里的电视、冰箱,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赶上他们的步伐呢?”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代表学校去日本福冈文化交流,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到了那里以后感觉自己来到了新大陆,什么也没见过,第一次用“自动贩卖机”,想喝可乐,不会用,洒了半杯,心疼地哭了,那时候团里每个人的零花钱就那么点。回去的路上,我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用上自动贩卖机啊?这东西真方便,只要投币就能掉出好吃的。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自动贩卖机,甚至不用硬币,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掉出一杯咖啡。但是,我们缺了什么呢?中国女排的精神还在吗?
老一辈女排们艰苦奋斗得来的金牌不可磨灭,我们回顾一下老女排的战绩:1981年之后,1982年,中国女排在首战0-3输给美国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状态,一鼓作气连赢6场比赛,最终夺冠。1985年,中国女排再次以全胜战绩夺冠,成为全世界唯一一支连续四次夺得世界大赛的球队。1986年世锦赛,中国女排3-1击败古巴队,赢下五连冠。那时候的队伍里,有年轻的郎平,在电影里,由她的女儿白浪扮演。
但是就像郎平说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打球”,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20世纪,2003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再一次站在世界的巅峰,他们以11连胜赢下冠军。随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连失两局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连胜三局击败俄罗斯,再次夺得奥运冠军。
之后,中国女排就开始一路下滑,一蹶不振,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次戏剧性的相遇,注定了郎平之后的选择。当时的郎平是美国队的主教练,而中国队的主教练是陈忠和。没想到的是,美国队打赢了那场比赛,而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因为郎平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带领美国队赢了我们。比赛都有输赢,但是这个输赢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又是那么重要。在影片的后面,导演终于借巩俐扮演的郎平的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那么在乎赢,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我们身上的包袱太重了。等到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在乎赢。我们这一代人的包袱就让我们背吧,我只希望你们为了自己打球。”陈可辛,他太懂我们了,我们中国人,一直活得那么沉重,为了父母、为了国家,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为了自己,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上场比赛?
郎平回到了中国队,她希望改革,希望所有的女排队员,不仅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时候,你才懂得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什么输赢,而是享受体育本身。终于,她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打排球?
《夺冠》这部电影在灯光、美术上面也做得极其出色,从80年代的训练场开始,就像历史在重演,看到那些小时候的场景重现大银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八十年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虽然那个时候我们都没什么钱,但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就像《明天会更好》里唱的: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中国女排的运动员们怀着对祖国虔诚的爱踏上竞技的征程。让我用帕慕克在小说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我们一生当中至少都有一次反思,带领我们检视自己出生的环境。我们何以在特定的这一天出生在特定的世界这一角?我们出生的家庭,人生签牌分派给我们的国家和城市——都期待我们的爱,最终,我们的确打从心底爱她们。”
先上一张吐血整理了3小时的三大球38年成绩对比图!
从电影的第一个大赛节点,日本世界杯开始,38年间,女排最差的成绩是世界第10名,男足最好成绩是世界第31名。给男足用了绿色,用意很明显。我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它啊!(一堆足球喷子来了,还女足踢得过国少吗?国足踢得不行,跟你们这群找借口派球迷能没关系?喷我请便,成绩不会因为喷我变好。)
从三大球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中国女性的体育成绩,基本上都要比男性好,是为前提。
由陈可辛来拍这部影片,可以说没有选错人,擅长把控观众情绪的陈导,在很多情节点上,煽情到位,看哭了不少同场的观众。配乐也相当的赞,因为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都会让现场声盖过配乐,所以本片的配乐不会犯其他影片配乐太满的错误,可以说在恰当的时候出现,行云流水地带动节奏烘托情感,又在该充当配角的时候把C位让给现场音。可惜的是,本片的摄影发挥的空间有限,有些镜头不错,但是不够出众。
不得不提的是一男一女两大戏骨。
不好意思,没有黄渤。
吴刚除了眼神异于常人外,把袁伟民在那个时代氛围的那股拼命劲儿诠释的非常到位,特别是该冷静的地方,简直就是吴刚的拿手好戏。也正是袁伟民时代,女排向世人展现出,什么是女排精神!
巩俐,被称为巩皇的她终于告别了迪士尼版《花木兰》里面糟糕的角色分配,在郎平的角色上收放自如。我们看到影片中很多真实运动员都登场了,有人会想,为何不让郎平自己演自己呢?巩俐用自己的演技告诉大家,老娘用演技和气场,压制全场,把控节奏。即便是郎平本人出演,也未必会比她更有张力。
陈忠和是我和我奶奶非常喜欢的教练,总是笑嘻嘻的他,让人看了不反感。女排的女孩子们太苦了,有这样一个温柔可爱的教练,反而是一种幸事。可惜,第一段落用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郎平带中国女排重返巅峰,必定也要占用大篇幅,所以陈忠和的部分,显得太弱了,不如现实。黄渤也没有陈忠和帅气。
当然整个影片的观感还不错。除了有些年轻观众不认识苏联的旗帜,有些观众一直在抽泣。
因为是河南人,所以当河南球员朱婷用河南话讲述被皮划艇教练拒绝的事情,“妞,你这腿往哪儿搁”的时候,大家全部笑场了。
我觉得女排精神不仅仅只在运动领域,在中国改革开放,奋力发展的这几十年,女排精神,女性同胞,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半边天是对她们最贴切的称呼。很多时候中国男性完全被中国女性比了下去,让大老爷们儿有点羞愧难当。但是,有这样的半边天,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幸运。
因为,在影院,哭的最惨的是她们。在球场上,拼的最凶的,也是她们。
向她们致敬!
(文/杨时旸)
如果剔除那些反类型的另类体育题材,仅从某个角度去看,美国的体育片是超级英雄电影的一个现实亚型,而中国的体育片则是主旋律电影的茁壮分支。但长久以来,中国的大银幕上却都缺少体育电影的存在,陈可辛的《夺冠》算是一次尝试,但这次尝试失败了。
陈可辛是一个聪明的香港导演,在内地拍摄的作品中,尤其是中后期的作品选择,都有着巧妙的角度——官方首肯的某种精神或者趋势,可信的人物和情感塑造,以及极其精准和敏锐的对上映时间点的把握。回顾改革开放创业潮的《中国合伙人》,打拐题材的《亲爱的》以及这部《夺冠》都是如此。但原本踩点精准的《夺冠》被疫情打乱了节奏,如果放在去年的春节档,人们趁着中国女排的好成绩或许还会忽略电影本体的问题,仅凭借女排精神的感召就单纯且慷慨地贡献一波眼泪,但现在,外部情绪的变换让电影本身的致命弱点凸显出来。
从文本上说,这是一部根本没有编剧的电影。它像是截取了几段百度百科的说明,再搭配了一些女排队员的采访和回忆,并上一条过去数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街头取景,最终完成了极其机械化的组装。可是,作为体育观众,并不需要一个电影导演去框架性地回溯这已知的一切,而作为一个电影观众,看到的又是一群根本记不住名字的符号在表演坚忍不拔。相较于此前陈可辛对于内地题材已经如此娴熟的把握,这个电影却像极了一部学生习作。
《夺冠》一直在强调真实,比如,那些老女排桥段训练场的地板都是从漳州基地搬过来重新搭建的,比如剧组极其罕见的与国家队联动,启用现任女排队员直接出演自己,但这些对于电影创作而言,都是锦上添花,而这部电影本身皮之不存。所以,这些对真实细节的考究变得煞有介事。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电影后期应该是经历过大规模修改的,至少有大量台词都是重配的,毕竟连口型都无法对得上。但抛开那些被迫的外部压力不谈,《夺冠》最大问题在于整个故事既缺乏最基本的逻辑线索,也缺乏最基本的情感线索。这部电影没有动线。
《夺冠》的主角到底是谁?显然应该是郎平。但郎平的写法真的符合一部主流电影的塑造方式吗?她的青年时代只以一个吃苦耐劳的符号出现,然后就进入了中年时代,又以一个成功的美国教练的符号出现,再之后,回到中国,以一个改革派的职业体育人的符号出现。是的,符号,只是符号,全都是符号,她青年时遭遇过极端挫败也面对过盛极一时,内心有怎样的波澜?没有呈现。中年时代远走美国前后的心思,没有呈现。回国任教的缘由,唯一的交代似乎只有两场戏,听见一群华人嘲讽着如今的女排,心里难受,此前的同僚因病早逝,给她鼓励。然后就毅然回国。内心依然没有呈现。而此后,她在中国队执教的整个过程,面对了怎样的阻力,如何化解,仍然都是符号性的,安排几场充满象征性的会议场景,排布几个代表着不同势力的老人代言着陈腐,衬托郎平的决断和胆识。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让人感到别扭的根源——我们看不见人。看不见人真实的内心,感受不到一个人在排球场之外还有生活。《夺冠》意外的拍出了一种独特的脸谱化,倒是有别于过去的那些高大全和红光亮,却形成了一种功能一样的狭窄又平面化的苍白语气。它像一部过气的报告文学,自以为描述了真实细节,又衬托了主角,但一切都是浮夸的、象征的、充满形容词的,唯独没有零度叙事的白描。
好,那么退一步讲,姑且认为《夺冠》的主角不是郎平,这是一部群像电影。那么对其他人的描述是怎样的呢?作为陪练出场的陈忠和莫名其妙,身份,来由,从开始的不愿,后来的不甘,最终的融入,都和郎平一样,缺乏交代,更缺乏过渡。而那些当代女排运动员呢?无非就是说一些自己为什么打球,以及私下里的体己话,这对于电影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这连群像电影都不算,而是一种“集体主义”电影,因为它成功让人们没有记住任何一个人。
为数不多的能让人觉得会产生戏剧冲突的地方,就是郎平带领美国队打败中国队之后,看台上的中国观众对她的辱骂,这本应可以展开做一些体育精神和民族情绪之间的探讨,但那辱骂也都毫无悬念地被消声,探讨当然不便展开。
无论袁伟民、陈忠和还是郎平,这几个角色在感情上都是线段式的,一段一段一段,那段与段中间的细腻变化,全都被省略,我们不停地被要求注视导演安排的节点和结果。所以,这让这部电影变得聒噪,首先,充满聒噪的口号,但还总以为可以用体育的热血掩盖住那份特别古典的宣传腔,其次,还有聒噪的情绪,它一直昂扬,即便女排消沉的几年,也在竭尽全力告诉观众,我们在欲扬先抑啊,请大家做好准备。
就像那些低级的喜剧只能生硬地胳肢人,《夺冠》也在强制性地让人落泪,它用的办法不是电影作者原创的,而是从体育赛事中拿来的,比如那场对战巴西的比赛,占据了如此重头的篇幅,如果你要依靠还原真实比赛的惊心动魄来催人泪下,那我为什么不去重看一遍赛事回放,而是要看一部叫做《夺冠》的电影呢?
陈可辛当然是个极其成熟的导演,此前的作品中也没有什么技术性失误,但《夺冠》中节奏是乱的,气口是断的,几乎少有一个镜头、一段故事能舒缓地讲完,动不动就莫名其妙地回溯,生硬地剪切,人物几乎没有常态化的情绪,这样的操作让人难以理解。
陈可辛说,他对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历史着迷。从体育电影的角度去看,相比于他在拍摄的《李娜》,中国女排的故事似乎更能覆盖那段历史以及关照大时代变迁的全貌,但无论是对历史的回看,对当下的审视还是塑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传记,《夺冠》都没能完成。
这部听起来如此昂扬的电影,在上映前似乎遇到了不少电影之外的麻烦,那些可能永远也无法确证的传闻或许终于让陈可辛明白,为什么体育片看起来那么安全,又那么容易取得最大公约数,却鲜有人涉足。其实,这样的电影并不好拍,如果通篇拍得振奋无比,就会像一张过曝的照片,什么都留存不下,而我们又注定无法拍摄褶皱之内和阴影之下,比如你能想象我们能拍出一部《狐狸猎手》和《我,花样女王》吗?现在看来,即便《摔跤吧爸爸》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成的目标。原本以为陈可辛能为这样一个主流题材带来一点新意,但最终,惯性的大潮却卷走了陈可辛。
(本文首发 南方人物周刊,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本文不啰嗦,直接摆最关键问题。
陈可辛的前作《中国合伙人》,借鉴的是《社交网络》的剧作结构,即以一场诉讼案为线索,带着质疑的眼光走进人物,并以多视角、反复插叙的方式,完成“罗生门”式的多维立体的讲述。
这次《夺冠》,陈可辛再次借鉴艾伦·索金的另一部编剧作品《史蒂夫·乔布斯》。
说白了,是一种高概念,即:人生中的三个重要时刻。
《史蒂夫·乔布斯》选取的是三场发布会,即1984年麦金托什电脑发布会、1988年NEXT黑立方体发布会,以及1998年iMac发布会,以此来勾勒乔布斯的人物形象与心理轨迹。
而《夺冠》选取的是三场赛事,即1981年女排世界杯决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战美国,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并试图以类似方式来描画郎平。
但问题是,艾伦·索金不仅剧作精巧,他更牛的地方在于能够快速精准地抓住人物特质,并以此做戏。
他在《社交网络》里,把扎克伯格刻画成一个社恐患者,但就是这么个人,却做成了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网站,足见其背后的荒谬与时代特征。
而看了《史蒂夫·乔布斯》,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乔布斯会把苹果打造成一套封闭系统,因为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一套封闭系统,与外界格格不入,绝不兼容。
这才是艾伦·索金最厉害的地方。
他总能深入到人物内心最本质的层面,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精巧的叙事。
由此反观《中国合伙人》和《夺冠》,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实际只学到了精巧的表面功夫,却对于人物本质缺乏理解和捕捉。
特别是《夺冠》。
影片只是讨巧地选取了三个令人振奋或惋惜的时刻,却对为什么选?逻辑何在?语焉不详。
我们细看这三个时刻,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事。
1981年女排世界杯,郎平是运动员,这里主要讲她怎么突破自我,赢得冠军。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时郎平作为美国队总教练,这种身份转换本身是很有戏剧张力的。但问题是,它和之前的段落是完全割裂的。这里其实已经转为关于“身份认同”的冲突。
再到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郎平成为中国队教练,带领女排冲击冠军,这里实际又在讲体育观念的革新,如何破除“唯金牌论”,回归运动本质。
这三级跳,是很难放在同一逻辑框架下并做到自洽的。
这就造成了《夺冠》表面结构清晰实际松散紊乱的症结。
再来,不可避免地,表达上也很难自圆其说。
实际能够感觉到,陈可辛想要完成的表达是“新时代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女排精神”了。
因为女排精神实际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要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崭新的强势面貌。
但实际上,无论在硬件设备还是软实力上,我们又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于是只能靠举国体制,靠魔鬼训练,靠非人的高负荷方式,来达成不可能的任务。
这其实才是“女排精神”真正的语境。
但正如郎平在片中回答外国记者时所说,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所以总要依托于外界的认可,总觉得胜利是唯一赢得尊重的方式。
而影片最终的落点,实际是“放下唯金牌论”,重新找到运动的乐趣和意义。
这本来挺好。
但问题是,陈可辛完成这个表达了吗?
没有。
他只是在两个端点做好了布置,但中间的转变过程,非常潦草,根本没有形成顺滑的弧光。
更何况,他还要顾及审查,并不能将“女排精神”彻底抛弃,所以在影片后来,才有中国队员重回老训练场的段落,再次去寻找失去的“女排精神”。
这实际在表达上已经偏离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左顾右盼,前后失据,使得整个表达彻底失焦。
看到很多人说,《夺冠》应该改名叫《郎平传》。
别逗了。
如果真的改了,我对它的评价只会更低。
因为它根本没有完成一部传记片的本职任务,即提供一种视角,让观众对人物产生新鲜而深刻的印象。
不信请自问,看了《夺冠》,你有对“郎平是谁”这一问题产生更新、更深的认识吗?
几乎没有。
而且恰恰相反,你对郎平的了解可能依然会停留在“一个传奇运动员加教练”这些无需看片就已然知晓的层面上。
这无疑是影片巨大的失败。
人物没立起来。太悬浮了。个人不咋喜欢
那代人背上家国的包袱,攻防的是民族的尊严。因为不够强大,输了比赛将后悔一生。这代人卸下民族的重担,触碰的是世界的摸高。只管享受体育,不再需要成为任何人。她赢了此生最想输的比赛,他弃了此生最想要的职位,冲出亚洲的呐喊言犹在耳,走向世界的标语字迹已干,墙上的球印却凿进了每一代人心里。
彭昱畅长大之后果真变成了黄渤😂
陈可辛对情绪的抓取,依然很好,哪怕是在这种文章里。早已不对比赛成绩热衷,那些赛事仍能唤起竞技的热血,热的也不是那些大而不当的概念,还是为了大写之下小写的人。“中国女排”是被需要的,八十年代因为国弱,现在则是过来人的记忆承托,新一代的自我定位,以及永不过时的女性互助力量。除此以外,有郎平与陈忠和的情谊,更有声誉几度沉浮后逆战的漂亮。再早几年,故事就不是故事。但部分对口型、不道名、删减与割裂,故事也只能是故事。三星半。(映前看到《风林火山》预告,激动。片尾又见余静萍,几阵涟漪。映后听说中巴大战动用11个机位,其中沉浸式的镜头,就是她扛着机器在场内穿梭而得。)
陈可辛还是厉害,算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了。从国家到集体到个人,看完这个片对女排精神会有更多的理解。以及巩皇和白浪演的真好啊。2021.1.15,二刷with toto。
总体过于冗长,个人戏份太多了,叫《郎平传》更合适,中国女排在我看来应该是几代人一个大集体,而不是某个很突出的个人,比赛戏挺燃的,算是亮点
能感觉是各方角力下最安全的结果,陈可辛小心翼翼完成了任务,维基百科般复刻关键节点,直到郎平带领美国夺冠后人物的情感和矛盾才终于得以落地。“不以输赢为标准,也不必成为其他人”,大概是第一次在国产体育题材电影里看到这样的价值观吧!
和脑海中所想象的完全吻合分毫不差,换言之,是一部被民众想象与民族期望绊住的电影。“无路可退”本是电影的题眼,前半程暗指挣脱物质匮乏,后半程靠近抛弃精神压抑,但无法明说无法深谈。眼神和身体足够强悍,更倾向于瞬时的捕捉而非常态的构建,相较之下语言则显得苍白,无论是赛前鼓舞、赛事解说还是赛后感慨,都不如沉默更加有力。
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记录国足的电影,哪怕叫《出线》,我也会热泪盈眶吧。
是中国女排好看,而不是电影好看。
比想象中好。平行剪辑剪得淋漓畅快,节奏行云流水。女排真实队员演技也不俗,不错! 当年机场的速溶咖啡苦如药,如今机场的瑞幸咖啡香饽饽;当年国人为女排精神振奋上街摇旗呐喊,如今哪儿还有这份狂热与躁动?陈可辛点题点到了关键,使得后半段猛于前半段。结局收尾得恰到好处,简单、有力量!最后王菲+那英的片尾曲动听极了! (彭昱畅被黑得好惨…哈哈,也很可爱~)
确实有点抱不平,04年雅典奥运女排陷入低谷多年重回世界之巅,振奋人心的0:2惊天大逆转,本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一笔带过了。甚至连冯坤,赵蕊蕊,周苏红这些提都没提,冯坤可是继孙晋芳之后最棒的二传兼队长了,他们也是女排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啊!何况那届还是陈忠和执教的。难怪从《中国女排》改名《夺冠》了,我明白这部电影主要想要突出郎平,我同样也非常非常喜欢郎指导,但这不是《郎平传》啊…
为了谁打球,到最后也没说清楚。拍得像cctv5的专题片,节奏却没专题片做得好。电影本身不及格的,动人的是真正打球的人。
反对逢煽情就批判的另类政治正确,这样的题材就应该有这样的张力。陈可辛是实打实的细节狂魔与情绪大师,从袁伟民到陈忠和到郎平,三代脊梁,选的片段太过合适。前期争议很大的“和平大战”的魅力在于中国教练、中国理念与中国技术的碰撞,这就是最“中国”的女排故事,又完美地串联起女排的兴替脉络,远比单纯的胜利来得更重要。看过很多十几年前报道的老球迷表示白浪太像她妈了,陈忠和的形象没有半毛钱歪曲,而巩俐就是郎平,她的表演是精准而立体的。当然,郎平也值得这样的戏份,一把斧凿起中国女排经久不衰过去和将来的铁榔头,一个把“夺冠”两个字从一种结果上升到一种艺术的女人,值得这种精彩的铭记方式!
【年前观影团】“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一场排球赛的输赢?因为他们太看重赢”能借郎平之口说出这句话我觉得够了,中国银幕上应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女排精神、国际标准…能看出来陈可辛把两个时代的碰撞感拍出来了,他真的明白不能单一的教育式拍电影,他真的很会抓重点。后半段确实撞了《绝杀慕尼黑》,可能每个故事的奇迹,都需要一个偏执的疯子。
如今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那个什么都没有、所有一切都要靠大家拼搏的时代氛围。这正是电影要传递的主题,只有我们了解那个年代需要前辈们拿命去拼的那种精神,才能更深体会如今这个什么都有的年代拼搏又是为了什么。话虽然老套,但永远不过时,蒙太奇手法的赛场氛围点燃热血,35年之间新老中国女排的花样年华,拼成了两代人的“集体回忆”,去呈现一个时代的荣光
原名叫《中国女排》,后来改名叫《夺冠》,看完电影发现的确不该叫《中国女排》,应该叫《郎平传》。导演并不具备拍摄整个中国女排的能力,人物太多了,每个人都拍了,但每个人都没拍好,还不如选两三个人,主要讲她们的故事,讲透彻。老队员全都没有名字,全部叫的编号,我还不如直接去看比赛录像或者纪录片,至少还知道谁是谁。中国女排为什么曾经夺得五连冠,后来又跌入低谷,再后来又重回巅峰?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电影多次提到“女排精神”,但自始至终都没说清楚什么是女排精神。前半部分讲女排刻苦训练,这都还很正常,到后半部分就跑偏了,往成功学、毒鸡汤发展了,什么“可以输球,但不能输人”“你不需要成为我,你应该成为你自己”……她们拿奥运会冠军不是因为勤奋,而是因为教练每天讲讲大道理,说几句人生哲理?
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电影,它是一种精准的民族情绪消费,导演把精力都算计到了情节的煽动性和爱国情绪上。电影用二元对立简单粗暴的手段,把训练和比赛都处理成可以煽情和燃起热血的情绪宣泄,片中的女排比赛被简单粗暴的处理,真不如直接看一场女排比赛时更有戏剧化。因为故事的时间跨度大,故事前后的戏剧张力也割裂了,后半段直接变成《郎平传》,让她一个人对抗三十年不变的体制,营造出体制在进步的错觉。最终的女排精神成了迪士尼童话里最常见的美式主旋律——做自己,女排精神这件事前后拧巴了,却还是不得不转向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这个主题上。其实电影讲的是时代进步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女排精神了,姑娘们做自己开心就好。供消费情绪的作品一般都没什么价值,因为这其中没有智慧,更多的是算计。
谁说的丑化陈忠和?明明塑造得超级伟光正好吗!这是一部你知道所有剧情但也依然会看得超级激动、热泪盈眶的电影,女排姑娘们太棒了,女排精神太棒了!
非常不满意巩俐的表演,纸片人的演法,看似气场满满,但空如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