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某个深夜里,路灯黯黄却孤傲,雪花飘落在冷清的纽约街道,三个中国女子饮得半醉,喧闹地唱起了歌。那时整个纽约安静得只剩下李凤娇、黄雄屏和赵红呢喃的醉意。多美。就像是与纽约来场秘密的约会,放纵却终究要醒来。
1988年又一个深夜,雪来得猛烈,就像人的情绪在膨胀,纽约的某户天台,破陋得只有三个中国女子的身影。拿起了酒瓶就当话筒,唠叨着被自己锁起来的心事。后来冷得睡了。当第二天如期到来时,她们撑起了疲惫的双眼,就像撑起了这糟糕的人生,继续了生活。
纽约。台北。上海。香港。在一个叫做1988年的时代,相遇了。像一把没有休止的声音,畏畏缩缩地唱着我们熟悉却不敢醒着回味的歌曲。
每个人都有着光鲜的身影,却逃不掉悲伤的理由。有时醒着太过沉重,只好醉着流泪。只是我们都是严肃而传统的人,半醉半醒时,总不自觉的问自己,我究竟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1988年的纽约,这偌大的一座城市,却独留这三曲隐晦却心碎的女人心事。
三个女人分别来自香港台湾大陆,八十年代末相遇纽约。幸好女人不直接谈政治,不然政治符号一定像紧箍咒一样桎梏着电影的活力。她们都带着政治余荫,但电影更多是生活逻辑的差异对比。黄雄屏在理想与成家间辗转挪移,李凤娇是自立自强,烦恼都是都市女性式的。而唯有来自大陆的赵红,兀自背诵着英文句子,无助喃喃地说“我不会”、“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么多”……
电影就像一个残篇,并没有给出三个女人最后何去何从,只是精致刻画了那一段的相遇时光。剧本的精准与新意让我感动。拿最为感同身受的来讲,要描写文革遗难何其易哉,妻不妻、子不子、人不人,扼杀法律道德人伦的例子随手可拾,但它只描写了一个赵红面对纽约新世界的无助与柔弱。结婚仪式,面对四层蛋糕,她羞愧小声地跟美国丈夫说,“要怎么切,我不会切”,颤颤巍巍地拿起刀子;谈话的停顿后,别人化解尴尬的一句话,她竟然当真,惹得两个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女人笑得花枝乱颤。同样地,她在厨房拿着鸭子认真维护自己的意见,也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她一点不懂别人的调笑与幽默,但她总是怯怯地认真地去学。她无助喃喃地说着“我不会”、“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么多”,抬头望的天是灰的,纽约城是七彩的。你看,那场浩劫的残忍之处在于,剥夺了一个年轻女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的探索。不仅生活水平落后于另两个女人,连所见所得,生活逻辑都是落后的。一遍看了哭笑不得,回头想想浓烈的郁愤从心底涌来。
查了查,电影的编剧之一是阿城,写《棋王》的那个。总感觉那时中港台电影人交流合作得比现在要深刻得多。现在华语影坛这个样子,或许是因为他们都去做别的事去了。
电影的很多段都很打动我。张曼玉提着高跟鞋追打色狼,她哭红的鼻子;大特写张艾嘉闭着眼睛解释为何一个中国女人也可以演麦克白夫人;斯琴高娃的每一段写得都好。但三个女人同在的三场重头戏,场景却略显刻意煽情了。喜欢她们喝醉了在马路边,一个唱起《绿岛小夜曲》,一个唱《兰花草》,另一个唱《祝福》。如果克制点,转为背景音更好。
总比较她们三个的演技,三个都是好演员,演员有时也只是导演的背景板罢了。仅以剧本发挥来讲,斯琴高娃、张曼玉俱佳,张艾嘉多数动人。
今晚看了一部讲述三个各不相同的中国女人(她们在影片中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在纽约的生存状态的电影,叫《人在纽约》。演员和导演都算大牌,主演包括斯琴高娃、张艾嘉及张曼玉,导演是关锦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名字都是促使我想要好好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为什么我要为这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因为这样一部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并且可以说处处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的电影,却是出自于一位男性导演之手。如果他不是一位温柔细腻,善于体味女性情感的男性,是不会想到拍摄如此题材的电影,也不会将这部电影拍摄得如此包含深情。
片中,斯琴高娃饰演从大陆远嫁美国的赵红。关锦鹏在处理这一角色时,一方面对于其身上中国女性特有的温柔、乖巧及纯真的个性是充满赞扬及倾慕的(赵红的丈夫在片中曾表示第一次见赵红时最吸引他的就是赵红的黑发,我认为这也表现出了关锦鹏对于中国女性身上东方美的偏爱)。另外,在处理赵红夫妻双方就赵红希望将母亲接来美国此事的态度上,关锦鹏的态度真的很令我感动,也体现出了我之前所说的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他“支持”赵红不接受所谓的美国国情(父母与儿女之间较为单薄的亲情),“鼓励”她坚持对于母亲的爱与牵挂,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关锦鹏对于中国人亲情观的一种认同。他并没有从一贯的男性角度出发,将结局处理为赵红最后顺从了丈夫的所谓美国观点(儿女长大后就不需要多顾忌父母了),而是和丈夫大吵一架之后夺门而出。。。。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一位来自台湾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苦苦挣扎、坚持的舞台剧演员。她机灵可爱,富有才华,但在那个白人世界里,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姑娘想要得到一个好角色真是比登天还难,所以她只能饰演一些最为不起眼的角色(比如一匹马)。关锦鹏对于这个角色的态度是怜爱、同情而又欣赏的。心疼她为了自己的艺术梦而不得不放下尊严所要承受的委屈,也欣赏她的才华、乐观与坚强。
张曼玉在此片中饰演一位精明能干,事业心极强的香港女人,李凤娇。她打理父亲的餐馆、做房产生意、炒股票,并且也成功地成为了一个有钱女人,但她惟独缺少爱情。她的爱情暧昧而又令人琢磨不透,她似乎爱的是女子(片中与女人的暧昧举动及李父所说的“她只爱交女朋友不爱交男朋友”都在暗示着这点),但她最后也对一个男人一见钟情(还是想要证明自己其实也是可以爱男人的?),这一角色让我不禁猜测是否是在隐射关锦鹏他自己呢?
总之,关锦鹏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了他对于在异乡漂泊的不同女性的关注与关爱,他对她们充满了同情与欣赏,同时也在片中淡淡地鼓舞着她们。所以我想说,关锦鹏他一定是一个温柔细腻的男人。。。。。。
在优酷看的标清,画质感人,万幸的是三大影后的演技颜值也都还在线。总觉得电影的名字叫三个女人在纽约也不错的,在我看来其实台湾女子黄雄屏和香港女人李凤娇是一类人,大陆女子赵虹又是一类人。
出生在台湾的黄健屏热爱演戏,西方话剧麦克白甚至演一匹马都充满了热情,这是她的追求,在很早以前她还喜欢过历史和书法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弃。虽然事业和感情方面并没有好的归宿,但她还有独立的思想和追求,现在以后也不打算附庸于丈夫或者貌似慈善的父亲。然而现在她的生活还是没那么顺利,没有背景没有过人的天赋演艺之路充满着坎坷,甚至在别人看来就是大闲人一个,“艺术家总是有空闲时间的”……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出生在香港的李凤娇喜欢冒险喜欢投资,并且也小有成就。刚刚到美国的时候也是各种不顺,直到后来她相信了风水,从而各种投资一帆风顺……但是感情上却是一路坎坷,起码还没有遇到一个她喜欢的人,嗯她就是喜欢自己这样的性格——喜欢冒险迷信风水。这一天她也许心动了,主动拥吻了他,可是他却心猿意马,也许男人里面没有很难碰到一个合适的另一半了,是不是要尝试一下Les?
出生在上海的赵虹跟随丈夫来到纽约,刚刚开始一段充满幸福充满期待的婚姻。她的丈夫汤姆士是个正宗的ABC,追求独立自由内心又有着美国人一贯的自私。她刚刚到美国一切还没有适应,虽然人生地不熟可是她还是觉得很幸福,新婚燕尔充满着甜蜜……然而她要面对的困难却很多,蹩脚的英语、不懂美式幽默、不够了解丈夫和他的家人等等。睡在枕边最亲密的人却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想到二十年来伟大而无私地养育她的母亲正在上海独自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她实在无法自己一个人在异乡安稳地享受着这富足的生活。另外她也感到孤独了,虽然这里生活很好衣食无忧,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包括他丈夫在内,这里没有一个人关心她开心不开心还有是否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后来她也交了两个朋友,孤独的时候可以一起喝喝酒派遣着伤感,可是始终缺少着真正快乐……
我为什么说黄健屏和李凤娇是一类人呢,起码他们还有自己追求的东西。虽然黄健屏还没有成功但是依然在路上,她能从演戏中找到快乐。甚至大陆来的女作家忍受着黄健屏父亲的变态嗜好也要坚持追求着写作,坚持着理想……难道说赵虹追求的是家庭的幸福、母女团聚?可是把自己的追求寄托在别人身上又是不切实际的。
写在最后,我想这也是社会的缩影,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人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这个完美的人生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钟情的爱人、健在的父母、亲密的朋友等等。但是人性总有自私的一面,它脆不可击又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放手。
关锦鹏的镜头永远都对准女人,永远都那么慢那么长,看的人那么累。人在异乡谁不寂寞不惆怅呢,最后三个女人的问题也依旧没有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答案。斯琴高娃的表演有点游离,水土不服,还是张曼玉和张艾嘉的自然。
张艾嘉是退居台湾的高干家庭的有教养自立女,但自立不易,想成为美国人而融不进;张曼玉是香港移居纽约的中产家庭的爱打拼同性恋,但爱情不易,亦中亦西好纠结;斯琴高娃是文革受害的高知家庭的没文化大陆新娘,但亲情不易,不想做美国人却回不去。非常符号化的跨文化电影,冷色调。【香港电影资料馆】
高娃老师虎妞式娇憨,不会切和美国的新婚蛋糕,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盘子。张曼玉脸从前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轻青的玉。张艾嘉沙沙地炒菜,流丽的热闹满溢到街上去。1989年历史天空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纽约街头醉成一团各怀心事唱着荒腔走板的歌,把纽约拍成一座悲情城市,悲哀却不沮丧
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政治二字,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唱歌哭泣恋爱性向……全在体现政治。也或者这就是1989年的样子……
大陆的隐忍,香港的精明,台湾的不羁,三个女主角代表了三地不同的华人文化,唱歌那一段特别有意思,三个女人在深夜的纽约街头同时唱着三首不同的中文歌。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这里是纽约。总的来说还是都市题材为主,主题的深度不是很强,悲情城市输的有点冤。
“ 离她们所演绎的时代,已此去经年。欲言又止对这部电影来说,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只需要记得她们欢畅地笑过。在真实或虚构的世界,从前和现在,她们缓步前行,纵使他年人落花流水地老去,也请记得,她们阔气地将酒敬给了大雪,而不是自己。 ”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
其实我觉得,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可与严浩的《似水流年》、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构成“乡愁三部曲”。
关锦鹏真是最懂女人的华人导演。三个女人,三种心酸。隐约明白为啥这片击败“悲情城市”了。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三类人物塑造得有些典型僵化。“顺便”写到HK同志,顺便讽刺了一下海外MIN运人士。全片在路边唱歌处到达高潮,雪夜楼顶醉酒砸杯则显出幻想破灭破釜沉舟的勇气。张艾嘉年轻时候可真好看
香港人在纽约开湖南园煮北京鸭
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在这部电影里都美极了,不只是说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成熟美,用“风情万种”形容不为过。三个演员,代表着香港、台湾、大陆,每一个人牵扯着故土的历史,又是在198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三十年后回头看,三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所憧憬的和担忧的,有的发生了,有的翻转了,有的不可言说了。三个女人喝醉走在纽约街头各自唱着故土的歌,站在高楼上迎着纽约的风雨干杯,真是动人至极。关锦鹏作为同志导演的那一份细腻、柔情和理解,是很多男性导演所没有的。
阿关拍女人没得说,拿捏得非常到位,当然也得益于邱戴安平和钟阿城的好本子,还有黄仲标的摄影。三位女主的表演都有亮点,高娃老师的床戏,张艾嘉的舞台表演,不过突破最大确实还属张曼玉,也在《阮玲玉》之前就凭本片摆脱了“花瓶”的形象,拿下金马影后也算鼓励。尽管如此,《悲情城市》还是有点冤。
无论你是哪里人,如何融入新的文化习惯始终是第一大问题。
在深夜的纽约街头高歌,在雪花飞舞的天台举杯,当代中国所有的悲壮,这一刻全都凝结在三个女人的笑与泪当中。一直想要这样一部戏,原来关锦鹏早在1989年就拍了,很想看一部三十年后2019年版的人在纽约,中港台三位当红女星来演,李安来导(想多了
两岸三地、国族认同、两性政治……概念太多符号太多干货太少。感觉肿胀,并不哀愁。
6/10。作为背景存在的男性形象单薄,充满了刻板的批判,丈夫排斥大陆观念对妻子母女相依所受苦的特殊年代并不了解,老父亲满口救国、礼仪道教、接受京剧等一切文化传统却有虐待癖,两者均是虚伪的代表。关锦鹏描绘身处婚姻困境或独立女性给予更多内心孤寂的关照,共享洋酒倒手上的结尾抒发了胸中郁闷。
前半段太疲软了,对三人的各自交代好似流水账,虽然斯琴高娃的表演没啥问题,但还是感觉在张曼玉和张艾嘉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外表太老气横秋了一点,而这又与角色本身的初来乍到天真烂漫不太契合。关锦鹏还是胜在对女性细腻情感的刻画上,当然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
两岸三地,三个女人,不同背景,人海缘聚。剧情冲突一贯的不明显,散而乱,意有所指,却又言而未尽,或者是点到为止了,暗涌深沉的女性心理,关导真是比女人更懂女人!7.7
将近20年前的电影,却如昨日。阿城的中文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