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1975

HD中字

主演: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安德烈·瑟韦林,安娜·内赫雷贝茨卡,塔德乌什·贝亚洛诚辛斯基,波泽纳·里基尔,弗朗齐歇克·皮耶奇卡,Danuta Wodynska,马瑞安·格林卡,安德烈·沙拉夫斯基,Jadwiga Andrzejewska,卡里娜·谢鲁斯克,耶日·诺瓦克,斯坦尼斯瓦夫·伊加尔,卡齐米日·奥帕林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福地1975 剧照 NO.1福地1975 剧照 NO.2福地1975 剧照 NO.3福地1975 剧照 NO.4福地1975 剧照 NO.5福地1975 剧照 NO.6福地1975 剧照 NO.13福地1975 剧照 NO.14福地1975 剧照 NO.15福地1975 剧照 NO.16福地1975 剧照 NO.17福地1975 剧照 NO.18福地1975 剧照 NO.19福地197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波兰合伙人

《福地》是安杰依·瓦伊达彰显自己才华横溢的作品,改编自波兰作家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获得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影片讲述了卡罗尔、莫里斯和马科斯三个好朋友共同创办棉纺织工厂的故事,展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一句是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里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还有一句是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影片的开头部分是温馨、快乐的贵族庄园,波兰人卡罗尔、犹太人莫里斯和德国人马科斯立志要一起开创自己的事业:办一个有竞争力的工厂。于是,血腥、残酷的工业竞争打破了浪漫、恬静的农庄生活,三位年轻人倾尽全力,终获成功,可转眼之间工厂就被付之一炬。卡罗尔不得不娶了富豪家的丑姑娘,来延续自己的实业梦想。长达3个小时的《福地》就像一部影像版的《资本论》或者《乌托邦》,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和血腥。

本片场景调度控制能力不俗,在不短的片长内给足了时代画卷所需或所附带的信息量,充溢着历史厚重感和彼时社会特征,具有丰富的寓意和惨烈的美,其中剧院里的戏份精妙无比,在场的主要人物风貌逐个入手中的小视镜,仿佛一种显形,同样,以安卡入罗兹城时的视角,呈现了蒸汽工业时期的众生百态,三个合伙人朋友的身份颇具意味,交织出别样滋味……

素材来源于网络

马丁·斯科塞斯呈现:波兰电影杰作 第五辑

盛佳蓝光标注

 2 ) FIFF15丨DAY4《福地》:汗水与鲜血浇灌的冷冰冰的资本之花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福地》,下面请看前线奋斗的资本主义者们拼尽身心的评价了!

松野空松:

太满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男人所谓的奋斗皆是贪婪剥削的屠戮。

果树:

灰色调非常好地还原了原著中现实主义的笔触。

我们敏熙:

太短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的,“资本主义罪恶的发家史”。科贝特感觉有受影响。

RIVER:

资本家的发家史,每一片流金的福地下面都埋藏着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歌舞升平之下尽是冷冽的血腥与无止境的压迫。

三岛行于海上:

将一部曲折澎湃的创业史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结合起来,或许正是视角的翻转叠合。运镜好神。

大钊:

与《下水道》的自然主义大不相同,《福地》用统一的视觉风格呈现从里到外,从贫到富的整个社会景观,让环绕与广角镜头拉扯出最迷人的张力。

莫扎特仑苏:

很棒的近代史诗,将资本的崛起藏在衰败之势中,资本家的生活如同浮华的泡影,工人起义者的石头打破了资本家的梦境,消除了银幕中的阶级藩篱。

SONGMJ23:

以近乎狂想曲的形式揭露了实证主义盛行下的波兰社会。罗兹这座城市的形态,可以大到一个吞金吐银、日新月异的工厂,也可以小到一只卷入时代浪潮的小船,正如罗兹这个名字在波兰语中的原意。

米米:

自从1820年斯坦尼斯瓦夫·斯塔什伊茨开展了一个计划,将罗兹由一个农业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中心。

于是Ziemia obiecana开始了新一轮的命运之轮。

杰瑞米太阳:

资本的福地乐土,底层的人间炼狱。整部电影像是一台永不停息的机器,镜头不断地运动和变焦,配乐持续着强烈的节奏。观众和角色一起一步步远离最开始那个代表着纯洁的故乡,而进入了一个冷冰冰的癫狂的工业新世界。故事具有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被以一种失控且有些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想到《华尔街之狼》。

子夜无人:

几乎是用电影的格式打开了一整部《资本史》,用啃食工人血肉、吸干他们骨髓的方式成功崛起的资本主义之梦,睡账外面是饿殍遍野流民浮生、绣床上却仍然是歌舞升平儿孙满堂,迟早会有震天的哭声闯进潜意识中,于是又必然成为走向破灭的黄粱一梦。依然保留了《下水道》中极度写实、巨细无遗的风格气质,穿过下水道看见的光明被掐断,希望的福地腐化成罪恶的温床,只是调度上平了些,震撼度也小了些。

DAY4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福地》导演访谈

本文扒自影碟后附带的中字导演访谈,侵删。

导演:丹尼尔·伯德
编辑:赫伯特·汉格尔,宝拉·南丁格尔
采访安杰伊·瓦伊达,2013年1月

剧透警告:
这个采访揭露了重要的剧情发展和场景情况,我们建议您在观看完电影以后再看。

Q:“福地”是对一本书的改编,你能告诉我,你们对这小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你想把它翻拍成电影呢?

A:那时我根本没听说过那本书。当我意识到,这本书不是学校教程,而且,我在13岁就辍学了,开始工作。我所受教育的其余部分就十分“偶然”。二战之后,我报考了克拉科夫的一所美术学院,但是错过了许多普通课程。一天,我的朋友安德尔泽·祖劳斯基,他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他问我“你读过福地吗?”我说“没”,“读一下,你会喜欢的。”然后我就读这本书了……这就是上天的恩赐。

让我解释一下,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在波兰文学中是很少见的。在波兰没人喜欢现实主义文学,大家喜欢幻想……我们的作家,都在漫谈我们有多堕落,或者我们应该有多大的目标。他们不喜欢写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

同时,一个右翼政治家,请了一个已经知名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雷蒙特——那个人写过一本叫“农夫”的小说,非常有名——来写一本关于罗兹的书。

罗兹是一座很奇怪的城市,3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首先,德国纺织制造业选择罗兹来建造工厂。为什么是罗兹呢,因为那里有水。纺织业制造中水是必需品。德国制造业率先在那里扎根了,然后犹太金融家们就来了,他们想让这座城市成为纺织工业的枢纽。罗兹有许多村落,那里都是没有工作的人,都是失业的农民。他们聚集到罗兹,就好像它是一片“福地乐土”。它是德国人的福地乐土,他们制造工厂;它是犹太人的福地乐土,他们剥削波兰工人们的血汗钱;到头来最可怜的是波兰工人们,他们都是农民、农妇,都是些从来没有在工厂做过体力活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妥协,只有冲突。

雷蒙特一开始只是铁路的监管员,他从没有当作家的打算,更别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但是他有一种独特的本领:过目不忘。他和朋友们打赌,他只要盯着街上看20秒,就能复述出街上的任何细节,任何他见到的事物。一辆马车开过,马是怎么样的,车夫的帽子是怎么样的,2个坐着的女人,她们的衣服是怎么样的,路上行人的衣服是怎么样的,路上的行人面部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什么都记住了。这太令我印象深刻了,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了这点。我开始计划电影“福地”的拍摄,我知道出色的画家有时候能做到。但是作家呢,这真是无与伦比。这部电影讲了人们说的话,她们看到些什么,还有他们是谁。这种真实性是电影最好的题材。

罗兹有点类似美国的城市,所以说这本书有点像美国小说。雷蒙特写关于金钱的小说,波兰没有其他小说这么写。我问自己,金钱该如何在这部电影里刻画呢?我的主人公走进了酒吧,点了一杯啤酒和伏特加然后走了。突出付了多少钱吗?(笑)不……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毁灭电影的美丽。但是在这里钱是主题,我喜欢那样。我想最后还是拍一部美国电影吧,那样就真正点缀金钱了。

我和3个合作过的年轻演员见了面,我很了解他们,他们和人物几乎一模一样,人物被演得很生动。我选择了故事的一个部分,故事最精彩的一部分。那个波兰人物是丹尼尔·欧布理恰斯基扮演的。

我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的,他从他的田庄来,在卖了一家一档(?)以后,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建立了纺织工厂,1个是犹太人,1个是德国人,这似乎是最棒的伙伴搭档了。但是其他的罗兹工厂老板不想要更多的竞争对手,没人想要更多的工厂,更多的竞争。3个好朋友把所有的钱都砸在了工厂上,并且努力工作。这已经不只是赚钱了,这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在向命运挑战。在罗兹,这是他们的时代,这将会是“他们的”城市。不幸的是,现实是残酷的,其他老板有他们的经营之道。工厂倒闭了,他们不得不重头再来。

这样的结局是我的主意,小说里不是这样写的。在电影里,这个故事一直持续到1905年,暴动爆发了。工人们,在工厂里呆了很长时间后觉醒了,并且有了组织性。工厂,马克思主义说过……往往让建造它的人处于危险之中。工人们开始有疑问:“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工作了那么久,只有这么点钱”,这就引发了叛乱。这都在1905年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电影故事在1905年终止。

这部电影有点激进。在我的检验人员看来。他们很担心在评论家们给出好的评论之前,电影会不会通过审核。但我曾经拍过“大理石人”“地下水道”“灰烬与钻石”……这些电影都很有争议,甚至卷起了一场政治风暴。检查员做了决定(笑),很有意思……表扬了电影,但是不能在任何复查中提及导演的名字。他们最终决定电影是“合格”的,特别是因为它是在1905年结束的,那是工人们正在反抗资本家,这是个比较好的结局……但是导演没有被表扬,所以这部电影最好匿名。

我专注于剧情方面,但这对剧本来说是很残酷的。我想描绘生活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把它们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但同时,我也想保留一些情感元素,这就是我加入父亲和未婚妻角色的原因。他们都是波兰人物,跟着主人公从乡下来的。很显然他的故乡是渐渐被遗忘的,那个世界很快就不存在了。

欧布理恰斯基的角色形象是新社会出现的一个映射,他准备好加入新的秩序,一个工业的新世界,正在进行科技革命,他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事实上他什么都做不了,任何事。在这场游戏之中他该怎么做呢,他可以和德国女人结婚,一个富商的女儿,这样他就能做工厂老板了,所以他就立刻甩了自己的未婚妻。这个波兰角色并不是一个崇高的形象,那种可以对周围环境不为所动的形象。所以他融入了这个社会,为了生存,他必须入乡随俗。

噢,我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罗兹,上帝赐予了我这部戏的灵感,我甚至觉得我有点配不上创造这部戏。二战之后罗兹毫发未损,但很快,这座城市失去了它的圣洁。时间,就是当苏联在罗兹收商品税的时候,商业突然间开始缩水,罗兹一下就被榨干了,那段时期十分黑暗。那时经济不景气,投资很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时间来临了,新的机器没人买,没人造新的工厂,没人造高楼了,罗兹开始衰败了……等着有人来把这一切拍成电影。

我在罗兹电影学校学习了三年,但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有博物馆,2个剧院,还有电影学校。我对这些工厂完全没有概念,我完全对这些不感兴趣,只有当我开始准备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开始调研,我才意识到这座城市以前是多么的纯洁。19世纪的马路还健在,有许多可以用作拍摄的工厂,人们投了19世纪一些别墅的窗帘,但是其他都没动。在洛杉矶,当他们把这部电影给奥斯卡组委会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这些东西花了多少钱”。这些东西不要钱,就在那里而已……等着别人拿它们来拍电影。

那里有我害怕的东西么?我有点害怕设计这个犹太人,德国人,波兰人的问题,因为这个组合不可能毫无问题。这种设定意味着持续不断的问题,在战争之后更是如此,我见证了战争。在我电影里的犹太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是犹太人区和大屠杀的受害者,发生的一切真是太可怕了。这里,犹太人的角色莫伊·维尔特由沃伊切赫·暜绍尼亚克扮演,是个幽默的,充满智慧,活泼的角色,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演绎手法。

让我们震惊,并且伤害到我们的,是当我们去了洛杉矶,向奥斯卡组委会呈上我们的作品,他们说这部电影是“反犹太人”的。很显然,“反犹太人”的地方在,那个金融巨头的妻子和波兰的工业家私奔了,就是丹尼尔·欧布理恰斯基扮演的那位。她去柏林纵情狂欢,然后她偷偷地离开了她丈夫。他们对波兰女人也有疑问,波兰女人乖乖呆在家,弹钢琴,多愁善感,而犹太人的女人像女霸主一样跑到柏林。

我那时还在想,评论家们会怎么看待这一段呢,很显然这部电影得不了奥斯卡奖了,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这部电影在美国影院是禁播的。“福地”在那儿永远不会出现。我当时对这部电影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很有信心。不,没什么,然后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电影是波兰的,而波兰被认为是反犹太的,所以这部电影也肯定是反犹太的。事实上,如果没有犹太人的元素,就没有问题。但显然,波兰人只能把犹太人刻画得比较另类,因为“波兰是反犹太”的。所以,他们不情愿播放一部会引起争端的电影。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已经40年了,没人有勇气播放这部电影,没有人。我没有成为美国导演的意向,但我还在拍电影(笑)。

每次我看这部电影,它都让我身临其境。我想“应该改变一下吗?”“为什么他应该离开?也许别人应该离开。”“我该怎么改剧情呢?”我有了新的想法,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也许有些地方需要删减,移动,或者加一些东西。这部电影依旧存活于我的脑海,这很奇怪,与所有其他事情都有很大的不同(笑)。

 4 ) 好电影好影片,看了必须点赞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菜根谭·概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短评

三个小时,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水浒传…惊心动魄的早期资本主义史诗,资本和女人都变成男性荷尔蒙的燃料。赤裸裸的枪弹,还有…骨头碴子…剧情人物错综复杂,疯狂指数绝不低于库斯图里卡

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可能是我近四个月在大银幕看过最好的电影,整个作品宛如一场资本主义的疯狂送葬队,将人卷入五味杂陈的震撼里。堪称神级的情节剧铺成,可供解读的细节与伏笔俯拾皆是,扎实地拍出资本控制与阶层差异下人的异化。场面调度能力极佳,广角镜头拍状若癫狂的群像戏极有力。批判力度之烈、之荒诞,让现如今的《方形》等片显得像是只能给上流社会知识分子冷静几分钟的瘙痒棍。

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瓦伊达的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场景调度控制能力佳,不短的时长内给足了时代画卷所需或所附带的信息量,充溢着历史厚重感和彼时社会特征,具有丰富的寓意和惨烈的美,其中剧院的戏精妙无比,在场主要人物风貌逐个入手中小视镜,仿佛一种显形,同样以安卡入罗兹城时的视角,呈现了蒸汽工业时期的众生百态

6分钟前
  • 芷宁
  • 推荐

才不是波兰合伙人,这是波兰往事。 理性和情感都是是可以使人癫狂、撕裂人的。从这一点来说,这还是波兰的血色将至

10分钟前
  • 冷罐罐
  • 力荐

看话剧前补的电影,只是不明觉厉,话剧版越看反而电影的好越来越清晰:以一种田园式的假象与工业化形成对比,热病青年一阵阵发作起来,冷酷中不断涌出狂热,节奏魔幻。相比之下,直面工业感辅以躁乐的话剧版就显得单调了。

15分钟前
  • Mumu
  • 推荐

这种讲述二十世纪初资本家创业并最终人性异化的影片难免让人联想到《凯恩》、《血色》等片,但却比后两者更注重社会性和历史性,乍看混乱实则多层次(三个主角的种族设定多有意思)。大量广角移动镜头很有力,个别血腥场面冷静而触目惊心。大赞那位后来在《丹东》演罗伯斯庇尔的演员。

16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杰作!刚在波兰航空上看完,最近遇到的最吸引人的电影!三个好朋友,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一心想要创办工厂,最终却被卷入了巨大的漩涡中。很喜欢剧院那场戏,精彩绝伦,透过三个朋友手上传递的观剧镜,把在场的每个大小人物都刻画入微,妙!充满了隐喻与残酷的美,这就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波兰电影。

19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特别疯魔,调度、摄影都特别牛逼,尤其剧院那场戏

22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应许之地是流得了血才挤得出奶,放得了火才熏得出蜜。

24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推荐

一段只能展現陌生國度歷史背景的小故事,對我們來說枯燥無味,它不像瓦文薩一樣的舉世皆知。

26分钟前
  • 會思考的鮣
  • 较差

这可能是瓦伊达“最大”的一部电影,聚焦20世纪初期德国/波兰/犹太三个年轻人一心想创办自己的纺织工厂,结合当时工业革命对东欧的影响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可以解读的真是太多了。三个人性格各异,却同成为金钱的裙下臣,连漂亮善良的姑娘都视而不见…唯一让人浑身难受的就是!配音!!

2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波兰影展@峨影 将近三个小时看的太累了 剧院戏那场印象深刻 原来小说原著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啊……

33分钟前
  • 黄小毛
  • 还行

瓦伊达的历史社会观察与反思。茹毛饮血的资本主义,盘剥着底层的穷困者,癫狂荒诞。工业资本的洪流,引领着财富的浪涛,最终粉碎吞没了安逸纯洁的故土之邦。

37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推荐

8。臂染纱布双跌轮,资本恶家不眨眼,节奏控制显功力,社会矛盾袜一打

42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将波兰早年资本主义贪婪、卑鄙、丑陋刻画得淋漓尽致,把一部创业史拍出了史诗电影气质,广角和特写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45分钟前
  • 罗夏
  • 力荐

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工业时代的创业。对犹太人作风着墨较多。撞脸詹姆斯迪恩、科林菲尔斯、迈克尔斯图巴。早间祷告的蒙太奇平行三个创业男的行为特征,分分钟干死父辈的气氛。结尾一口气跳过十几年,反转的气度十分吓人。喜欢剧场、花酒、火车几段。四星半。运动镜头和短距透视非常多。

47分钟前
  • Superhat
  • 力荐

4.5;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瓦迪斯瓦夫·莱蒙特同名小说,19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兴盛的罗兹,本地传统贵族、国外新兴大工厂主构成的上层建筑已现罅隙,工人反抗情绪日盛,以野心勃勃的博罗维耶茨基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在创业过程中,终于正式踏入压迫者阵营。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瓦伊达这片简直拍飞了!以主人公经历折射被工业革命和资本浪潮席卷的满是火与血的劳兹缩影,细腻与力度兼具的手法如同展开一幅被揭开任人随意浏览的全景画卷,大到宏观发展史,小到某一历史瞬间的人物神态都历历在目。剧院之夜众生相,火车包厢中的饕餮淫靡,工厂起火夜和最后枪声响起阶级彻底对立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现实与荒谬,讽刺与浪漫居然能调和得如此和谐。镜头设计和调度带来现场真实感的同时又极富寓意,打破第四面墙的神奇时刻仿佛赋予了作为旁观者的观众走入历史的错觉。资本家和织物上的鲜血,转轮下的两个阶级同归于尽血肉飞溅,排出的血色污水。又见火人。这个长度完全没有泄力真是太牛了!

55分钟前
  • UID0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非常喧哗闹腾。里面的人物像是从库斯图里卡电影里跑出来的,个个都好似打了鸡血一般癫狂。摄影调度也很是调皮,剧院一场戏比较厉害。现实主义的内容却以如此荒诞的风格来叙述,犹如醉汉一般疯狂。个人自始至终未能好好入戏

60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前面铺垫得太不够了,我竟然没看懂在讲什么

1小时前
  • 嗨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