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是安杰依·瓦伊达彰显自己才华横溢的作品,改编自波兰作家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获得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影片讲述了卡罗尔、莫里斯和马科斯三个好朋友共同创办棉纺织工厂的故事,展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一句是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里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还有一句是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影片的开头部分是温馨、快乐的贵族庄园,波兰人卡罗尔、犹太人莫里斯和德国人马科斯立志要一起开创自己的事业:办一个有竞争力的工厂。于是,血腥、残酷的工业竞争打破了浪漫、恬静的农庄生活,三位年轻人倾尽全力,终获成功,可转眼之间工厂就被付之一炬。卡罗尔不得不娶了富豪家的丑姑娘,来延续自己的实业梦想。长达3个小时的《福地》就像一部影像版的《资本论》或者《乌托邦》,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和血腥。
本片场景调度控制能力不俗,在不短的片长内给足了时代画卷所需或所附带的信息量,充溢着历史厚重感和彼时社会特征,具有丰富的寓意和惨烈的美,其中剧院里的戏份精妙无比,在场的主要人物风貌逐个入手中的小视镜,仿佛一种显形,同样,以安卡入罗兹城时的视角,呈现了蒸汽工业时期的众生百态,三个合伙人朋友的身份颇具意味,交织出别样滋味……
素材来源于网络
马丁·斯科塞斯呈现:波兰电影杰作 第五辑
盛佳蓝光标注
第1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福地》,下面请看前线奋斗的资本主义者们拼尽身心的评价了!
松野空松:
太满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男人所谓的奋斗皆是贪婪剥削的屠戮。
果树:
灰色调非常好地还原了原著中现实主义的笔触。
我们敏熙:
太短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的,“资本主义罪恶的发家史”。科贝特感觉有受影响。
RIVER:
资本家的发家史,每一片流金的福地下面都埋藏着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歌舞升平之下尽是冷冽的血腥与无止境的压迫。
三岛行于海上:
将一部曲折澎湃的创业史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结合起来,或许正是视角的翻转叠合。运镜好神。
大钊:
与《下水道》的自然主义大不相同,《福地》用统一的视觉风格呈现从里到外,从贫到富的整个社会景观,让环绕与广角镜头拉扯出最迷人的张力。
莫扎特仑苏:
很棒的近代史诗,将资本的崛起藏在衰败之势中,资本家的生活如同浮华的泡影,工人起义者的石头打破了资本家的梦境,消除了银幕中的阶级藩篱。
SONGMJ23:
以近乎狂想曲的形式揭露了实证主义盛行下的波兰社会。罗兹这座城市的形态,可以大到一个吞金吐银、日新月异的工厂,也可以小到一只卷入时代浪潮的小船,正如罗兹这个名字在波兰语中的原意。
米米:
自从1820年斯坦尼斯瓦夫·斯塔什伊茨开展了一个计划,将罗兹由一个农业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中心。
于是Ziemia obiecana开始了新一轮的命运之轮。
杰瑞米太阳:
资本的福地乐土,底层的人间炼狱。整部电影像是一台永不停息的机器,镜头不断地运动和变焦,配乐持续着强烈的节奏。观众和角色一起一步步远离最开始那个代表着纯洁的故乡,而进入了一个冷冰冰的癫狂的工业新世界。故事具有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被以一种失控且有些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想到《华尔街之狼》。
子夜无人:
几乎是用电影的格式打开了一整部《资本史》,用啃食工人血肉、吸干他们骨髓的方式成功崛起的资本主义之梦,睡账外面是饿殍遍野流民浮生、绣床上却仍然是歌舞升平儿孙满堂,迟早会有震天的哭声闯进潜意识中,于是又必然成为走向破灭的黄粱一梦。依然保留了《下水道》中极度写实、巨细无遗的风格气质,穿过下水道看见的光明被掐断,希望的福地腐化成罪恶的温床,只是调度上平了些,震撼度也小了些。
DAY4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围魏救赵》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菜根谭·概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三个小时,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水浒传…惊心动魄的早期资本主义史诗,资本和女人都变成男性荷尔蒙的燃料。赤裸裸的枪弹,还有…骨头碴子…剧情人物错综复杂,疯狂指数绝不低于库斯图里卡
可能是我近四个月在大银幕看过最好的电影,整个作品宛如一场资本主义的疯狂送葬队,将人卷入五味杂陈的震撼里。堪称神级的情节剧铺成,可供解读的细节与伏笔俯拾皆是,扎实地拍出资本控制与阶层差异下人的异化。场面调度能力极佳,广角镜头拍状若癫狂的群像戏极有力。批判力度之烈、之荒诞,让现如今的《方形》等片显得像是只能给上流社会知识分子冷静几分钟的瘙痒棍。
瓦伊达的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场景调度控制能力佳,不短的时长内给足了时代画卷所需或所附带的信息量,充溢着历史厚重感和彼时社会特征,具有丰富的寓意和惨烈的美,其中剧院的戏精妙无比,在场主要人物风貌逐个入手中小视镜,仿佛一种显形,同样以安卡入罗兹城时的视角,呈现了蒸汽工业时期的众生百态
才不是波兰合伙人,这是波兰往事。 理性和情感都是是可以使人癫狂、撕裂人的。从这一点来说,这还是波兰的血色将至
看话剧前补的电影,只是不明觉厉,话剧版越看反而电影的好越来越清晰:以一种田园式的假象与工业化形成对比,热病青年一阵阵发作起来,冷酷中不断涌出狂热,节奏魔幻。相比之下,直面工业感辅以躁乐的话剧版就显得单调了。
这种讲述二十世纪初资本家创业并最终人性异化的影片难免让人联想到《凯恩》、《血色》等片,但却比后两者更注重社会性和历史性,乍看混乱实则多层次(三个主角的种族设定多有意思)。大量广角移动镜头很有力,个别血腥场面冷静而触目惊心。大赞那位后来在《丹东》演罗伯斯庇尔的演员。
杰作!刚在波兰航空上看完,最近遇到的最吸引人的电影!三个好朋友,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一心想要创办工厂,最终却被卷入了巨大的漩涡中。很喜欢剧院那场戏,精彩绝伦,透过三个朋友手上传递的观剧镜,把在场的每个大小人物都刻画入微,妙!充满了隐喻与残酷的美,这就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波兰电影。
特别疯魔,调度、摄影都特别牛逼,尤其剧院那场戏
应许之地是流得了血才挤得出奶,放得了火才熏得出蜜。
一段只能展現陌生國度歷史背景的小故事,對我們來說枯燥無味,它不像瓦文薩一樣的舉世皆知。
这可能是瓦伊达“最大”的一部电影,聚焦20世纪初期德国/波兰/犹太三个年轻人一心想创办自己的纺织工厂,结合当时工业革命对东欧的影响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可以解读的真是太多了。三个人性格各异,却同成为金钱的裙下臣,连漂亮善良的姑娘都视而不见…唯一让人浑身难受的就是!配音!!
波兰影展@峨影 将近三个小时看的太累了 剧院戏那场印象深刻 原来小说原著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啊……
瓦伊达的历史社会观察与反思。茹毛饮血的资本主义,盘剥着底层的穷困者,癫狂荒诞。工业资本的洪流,引领着财富的浪涛,最终粉碎吞没了安逸纯洁的故土之邦。
8。臂染纱布双跌轮,资本恶家不眨眼,节奏控制显功力,社会矛盾袜一打
将波兰早年资本主义贪婪、卑鄙、丑陋刻画得淋漓尽致,把一部创业史拍出了史诗电影气质,广角和特写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工业时代的创业。对犹太人作风着墨较多。撞脸詹姆斯迪恩、科林菲尔斯、迈克尔斯图巴。早间祷告的蒙太奇平行三个创业男的行为特征,分分钟干死父辈的气氛。结尾一口气跳过十几年,反转的气度十分吓人。喜欢剧场、花酒、火车几段。四星半。运动镜头和短距透视非常多。
4.5;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瓦迪斯瓦夫·莱蒙特同名小说,19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兴盛的罗兹,本地传统贵族、国外新兴大工厂主构成的上层建筑已现罅隙,工人反抗情绪日盛,以野心勃勃的博罗维耶茨基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在创业过程中,终于正式踏入压迫者阵营。
瓦伊达这片简直拍飞了!以主人公经历折射被工业革命和资本浪潮席卷的满是火与血的劳兹缩影,细腻与力度兼具的手法如同展开一幅被揭开任人随意浏览的全景画卷,大到宏观发展史,小到某一历史瞬间的人物神态都历历在目。剧院之夜众生相,火车包厢中的饕餮淫靡,工厂起火夜和最后枪声响起阶级彻底对立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现实与荒谬,讽刺与浪漫居然能调和得如此和谐。镜头设计和调度带来现场真实感的同时又极富寓意,打破第四面墙的神奇时刻仿佛赋予了作为旁观者的观众走入历史的错觉。资本家和织物上的鲜血,转轮下的两个阶级同归于尽血肉飞溅,排出的血色污水。又见火人。这个长度完全没有泄力真是太牛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非常喧哗闹腾。里面的人物像是从库斯图里卡电影里跑出来的,个个都好似打了鸡血一般癫狂。摄影调度也很是调皮,剧院一场戏比较厉害。现实主义的内容却以如此荒诞的风格来叙述,犹如醉汉一般疯狂。个人自始至终未能好好入戏
前面铺垫得太不够了,我竟然没看懂在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