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良犬”指村上,片中村上和佐藤的对话点题,同样的列车遭扒,野狗一般失魂落魄的村上和游佐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前者入警整治黑恶、后者怨恨社会加入黑恶,如同野狗之转变为野良犬和恶犬。 狗通人性,但人也有通狗性的!野狗转变为良犬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转变为恶犬的彰显着人性的黑暗(兽性)。当我们再谈论人性的时候,是否希望人性是一个褒义词而兽性是个贬义词? 人们崇尚神,殊不知有些人连人的境界都没达到,充其量只是会直立行走的兽、野犬而已。 黑泽明天皇的电影,这部尤其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戏剧性,什么叫做电影与戏剧结合的艺术性!故事内容乍一看似乎很普通,公车扒窃乃是小事一桩,然而耐心看下去却越来越觉得并不普通。由于失窃的是警察的手枪,而罪犯用此枪作案,年轻警察内心深处的愧疚自责的情感激烈起伏,全程影响其办案的理智,导致案件最终走向比较棘手的地步。看了这部影片,对于我了解社会黑暗面和刑侦手段有很大帮助,回归社会现实,回顾很多小时候无法理解的各类刑事案件也终于有了解答。
影片很多情节值得细细推敲,比如佐藤探长初审女枪贩时谈笑风生和村上的生硬纠缠相对比,感叹老司机的智慧与技巧和小鲜肉的稚嫩与青涩。
棒球场寻人时的工作方法问题,由衷地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户籍登记、大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入场安检等措施的情况下两人用肉眼搜索和广播拘捕的智慧拍手叫好。
对待春花这一敏感温顺的舞女,应该以如何的态度获取重要信息?
佐藤旅馆追查时犯了什么疏忽导致行动失败?(当然这也确实很难顾忌到女人的嘴泄露的口)
什么是戏剧性?情节的跌宕起伏如过山车一般紧张刺激即是。从旅馆接错电话、罪犯逃跑开始,佐藤入院护士刚说完脱离生命危险又紧急慌乱救治,村上独自追捕却遗漏犯人样貌,片尾处村上中枪后顽强拼搏逮捕犯人等等地方戏剧效果令人拍手叫好。
结尾处两人对峙的紧张局面,树林里响起轻快的钢琴声时,我感觉到本片将电影艺术推向高潮。
谁说昆汀配乐吊?你怕是没看过黑泽明吧?(开玩笑,但黑泽明领先了昆汀半个世纪)
人的理智和情感的永恒矛盾。村上警官由于丢了抢而自责不已,但也正如老警官所说犯人不用柯尔特式也会用勃朗宁式。犯错特别是自己犯错心里面真的很难走出来,我深有体会。日本人和中国人在犯错这一块都特别沉重压抑,可能是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我们不断地在拼在追在赶,前进路上我们对错误和失败不包容、零容忍,故而西方发达国家人民脸上的放松我们很难做得到。
其次是世事无常,人被国际国家的潮流裹挟,所以年纪大了就会知道命运其实不由自己掌控,或者说我们能掌握的是很小很小的部分。两个年轻人,同样是复员后包裹被抢,一个丧失了所有的希望走上歧路,另一个当上了警官,虽然村上警官以自己为例说自己选择不黑化,不是所有人都像游佐那样。可是啊,当我们真的走到那个地步,你就会知道迈出那正确的一步是有多么不容易,环境的泥潭会让人越陷越深。出于某种正确和宣传的需要,我们国内分析个人成功或者失败,喜欢讲主观原因,但其实客观原因的影响是更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这个算日本主旋律影片吧。刑侦,犯罪,同时不忘记分析产生犯罪的社会背景,给犯罪者某种程度的同情,刑侦过程中,走访社会最低层,揭露下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战后日本像那个溽热的天气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变得清爽通透,但是导演还是把希望寄托给向善的人们还有孩子。
热天午后丢枪事件!从影片18分钟起至第26分钟止,片中的三船走走停停,以一双野狗般的眼睛为观众展现了战后日本的众生相,街道破败,道德沦丧。三船行走中加入了《夜来香》与《梭罗河畔》的配乐,使得该片段成为电影天皇早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诗意画面。失枪的刑警便成为无尊严的弱者,战争遗毒甚深
重點不是尋槍,而是尋槍過程看見的社會面貌。最後兩場戲真棒,第一個是志村喬中彈前鋪陳的緊張情緒;第二個是三船敏郎和壞人決鬥,兩人映出戰後派的兩種樣貌,在此如犬般泥沼互咬,最後倒地,遠方走過一列唱歌的小朋友,這是黑澤明獻給戰後日本黯淡社會的禮物。
人被残酷的现实困住,也被粘稠的暑热困住,真是热,三船敏郎把西装外套都给汗湿了,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热,把社会也给热坏了,在那贫穷的熔岩里,满是偷拐抢骗的疯狂与绝望。二十八岁左右的三船敏郎一直在寻那个二十八岁左右的对手,白西装对白西装,艳阳对艳阳,一个照得辉煌,一个晒得惨白。其实有想,假如剩下的三发子弹,直接锁死村上,那该多绝。不过这样,也没有标志性的反差对决了。几个女性角色都很有意思,头插白花的女人,让春夏演也挺好的。喜欢片名。四星半。@资料馆
黑泽明太厉害了,早期的作品就如此纯熟(许多地方像与《天国与地狱》的对话),描绘战后社会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三船在底层社会游走的那一段好棒,简直可以用梦幻来形容;很多镜头就像绘画构图一般严谨,看得出每一个情景都花了很多时间来雕琢。大师!(连续两晚看精彩刺激的警匪片,失血了!
记一些印象深刻的点:1、男主打动女扒手获得线索那场戏,小吃店外穿着背心的男人用口琴不停吹着多瑙河之波;2、老刑警出场,请女枪贩吃冰,吃完将雪糕棍掰成一截一截;3、老刑警看着梦乡中的孩子,笑着说简直像块南瓜田。比喻精妙。4、第二受害者被杀后,出差回来的丈夫悲痛地拔起庭院中种的西红柿,说离家时还是绿的,怎么现在变红了,她就不在了。5、老刑警说,疯狗眼中只有笔直的路。镜头切换到笔直的铁道。6、母亲是女儿最好的检察官。7、几次拍犯人的裤脚真厉害,比希区柯克都厉害;8、片末男主终于抓到了犯人,两个遭遇过同样的战争创伤的男人躺在野花地里,如同镜像。这时,身后走过一队孩童,唱着蝴蝶的歌谣。
黑泽明的洗练简洁紧凑鲜明,从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以最紧迫的强硬加于观者,躲避不及,就被击中了。
影片准确的描绘出了一幅日本战后民众百态图,但不够Drama,戏剧张力不足,实在是无聊了些。从电影语言上来讲,本片开头多次极为大胆的闪回很值得称道,次年黑泽明带着《罗生门》震惊了西欧影坛,这种“比欧洲电影同一时期更为先锋的闪回手法”在《罗生门》中趋于完善,而在本片中已初具雏形。
寻枪、破案的过程,也是对日本社会做全景式的巡游。那般溽热的夏日,汗珠似乎要从银幕上淌落,心火却比烈日更加难耐。黑泽明有意延长一些蒙太奇段落,用极致的视听激发观众内心的焦灼。年轻的三船演一个急躁冒进但有恒心毅力的警探,天皇有意给他树立业务上的偶像(经验丰富的志村乔),进而变成生活上的偶像(瞥见美满的家庭),又把这偶像残忍伤害,从而让他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最后真正独当一面。看黑泽明的观感总是越往后看越好、越沉浸(《生之欲》另当别论)。整部电影行至雨夜时达到高潮,令人震惊的是此后竟能一直保持在高潮。主人公一路狂奔,冲向最震撼人心的结尾对峙。一段优美的歌声,一声凄厉的叫喊,不是控诉的控诉,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无比揪心。
就看过的黑泽明早期电影来说,基本逃不开社会与人的主题,这部说得比较直白些。以寻枪的过程带出战后日本社会的面貌,以及社会对年轻人思想的影响。年轻的三船敏郎和演罪犯的木村功不仅都是经历过失去一切的抢劫的退伍军人(行李丢失只是表象,喻指的是战败后军人身份和精神的流离失所),连长相都很相近,好似并蒂双生,都是野犬,只是一个长成疯狗,一个变成良犬,所以三船会理解罪犯,他对枪的执着本身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另一个面向的体现。结尾两人的对峙扭打结束在钢琴与儿歌的柔和音乐中,可以看作是黑泽明对时代的叹息与宽慰吧。
借着寻枪探案的名头,依然是关于战后日本生活的关注,以及底层的困苦。
一个人的遭遇折射战后日本,一把枪的下落牵动数个人的命运,满目疮痍仍满怀希望。
借寻枪审视芸芸众生,展现战后日本社会人情百态,生活艰难、人心惶惑,仿若酷暑难当;寻枪不是终极意义,寻找的过程,见尽战后日本民间疾苦,才是这部电影最感人之处。战后派分化成了野良犬和野疯犬。黑泽明不仅讨论了犯罪与贫穷、人性与环境的关系,也不忘为影片注入勇气和希望。音画对位的手法大量使用,结尾厮杀的背景里是钢琴和童谣
看这种老片的乐趣之一就是找有多少后进在模仿
重看。看到的东西跟以前差不多,但体会到的大不一样。《寻枪》与这部电影的差距,就像某个《老男孩》与真正《老男孩》的差距一样。
世上没坏人,只有坏环境。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话,有多少人疲于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可犯罪缘由真的要归咎于社会吗。普通的警匪破案故事,一步步的追寻线索,过程中却折射出日本战败后的那段时期人们内心纠结的状态,黑泽明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
找枪其次,二战后的日本底层众生与心态才是重点。摔烂的番茄,滴在白花上的血,闷夏暴雨次日的蓝天,黑泽明是有多想把这片拍成彩色的啊!中国出生的三船在二战中屡当逃兵不成差点自杀,跟舞女对视那一眼的悲伤太直接。再残破的世界,腐坏的社会,受伤的过往,人还是能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良知,以希望
【中国电影资料馆黑泽明影展】4K修复版。借由“寻枪”的故事而展开一幅生动的战后日本百姓生活画卷。警察、扒手、流浪汉、皮条客、舞女、上班族、旅店老板...从主角到不起眼的小角色都活灵活现,颇为难得。电影从头到尾充满紧张的悬疑感。深刻揭露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恶。虽然在寒冷的11月,但仿佛能感受到片中那让人汗流浃背的酷热。
战争让日本人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躁心理之中,外在的体现就是难耐酷热,有些人更是因此变成了吐着舌头乱咬一气的疯狗。疯狗咬人固然不对,但重要的是思索究竟是什么让好人变成了疯狗。本质上虽然应被划入社会派推理的范畴,但黑泽明的深度显然完爆他的后辈们。和任天堂一样,他既是日本的,更是世界的
是寻枪记,是擒凶记,更是浮世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战后心理创伤都在这探案的过程中被反映出来,而且这些社会问题的揭露丝毫没有影响主线的发展;警察丢枪啊老少搭对啊这些元素黑泽明六十多年前就玩过了,不但玩得好,更玩出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