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应该本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个问题很关键,同时也是被忽视了很久的问题。我们经常评论一部影片究竟好还是坏,总是会带入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带入,有的时候是合适的,有的时候却又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合适,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的观点带有时效性。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站在正常人的角度去评论一个不属于自己所在的时代的东西。这就是差异和区别。因此,评论一部电影就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事情,而这样的微妙的事情却总是不能够被观众们所重视。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迷失少女日记》,这是一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本片也是一部默片,同时是一部让观众们可以感觉到很舒服又不是很舒服的电影。《迷失少女日记》讲述的是一个面对着未知的世界勇往直前的少女的故事。因为无法阻止自己的父亲跟继母在一起,泰米莲选择了待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而父亲的药剂师徒弟却趁机让泰米莲怀了孕。悲伤的事情往往都是接踵而至的。
在这个关头,药剂师并不愿意接受这个被自己欺辱了的少女,而此时此刻,懦弱的父亲也没有能给泰米莲更多的关心,反倒是听从了继母的建议,将泰米莲的孩子送人,然后将泰米莲送进了教管所。在教管所的泰米莲认识了自己的朋友且目睹了教官们对于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的虐待。泰米莲不堪其辱,最终跑了出来,本想着能逃出虎口的她却再一次地让自己身陷囹圄。
泰米莲以为自己遇到了好人,结果却遇到了皮条客,她不得不跟其他姑娘一起成为一个舞女。此时此刻,少年时期爱慕自己的好友找到了她并且想要再续前缘。就在这时,泰米莲的父亲离世,她需要回家去继承遗产,而风月场的每一个人都寄希望泰米莲继承遗产后成为富婆,尤其是爱慕自己的好友更是这样想,因为只有这样,她自己才能依靠着泰米莲生活。
结果泰米莲做出来了一个让大家震惊的举动,她没有要任何的遗产,只身回到了风月场,听闻了这一切的好友跳楼自杀,而他的叔叔却接纳了泰米莲,而后泰米莲重回管教院,往事冲上心头,他对着众人控诉着一切。
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可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复杂是因为这是一个默片时代的故事,简单是因为观看这个故事的观众如果是当代人,那么就会显地很尴尬。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观影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而是说我们在观看一个故事的时候,因为有了累积而显得自己的知识库很是丰富,但正是这种丰富,一定程度上让一些观众们忽视了这个故事上映的时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距今差不多一百年了。
因此,当我们欣赏上世纪的作品的时候,尤其是欣赏一部距今为止上映了差不多百年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观点呢?当然,大家对一部优秀的作品的辨别能力还在,但这种辨别能力还是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这部作品距今已经有太多的年份了的时候,我们不妨带入到当时的价值观去看看,似乎可以找到一种特别的观影路径。
《迷失少女日记》的核心观点就是本片中的少女的所作所为以及她的特殊的经历,这是核心,同时也是本片想要给观众展现的部分。我们大可以认为这种展现是一种带着某种目的的矫情,然而这种矫情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那就是它是建立在我们当前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人的话,你还能从本片中看到矫情吗?自然不会。
很多观众认为少女泰米莲是一个圣母婊,然而我们对于圣母婊的定义仅仅是因为我们见惯了这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然而回看下泰米莲的行为,她并没有慷他人之慨,而是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她没有在一开始通过孩子要挟渣男结婚,也没有在后来通过遗产让自己变身,即使是后来被观众们所不齿的嫁给了自己男友的叔叔,这对于泰米莲来说也不过是一种对于自己男友愧疚之下的爱的延续。她从始至终都没有给予自己能力外的事情有所干预。如果仅凭这个就判定泰米莲是圣母婊,未免有失公允。
而本片的质感对于一部默片来说已经做的很好了,毕竟在几十年前的电影剪辑技术以及摄影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因此,当我们去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如果带入现代观影框架,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主题上,本片比较合适,因为全程彰显了这个少女泰米莲的真善美,虽然这样的表现手法让很多人感觉到不舒服,但这毕竟是一种当时环境下的表达,其次在摄影以及剪辑上,本片也尽量做到了当下技术下的最好,因此,我们批判这部影片的时候,客观是第一前提,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
你好,再见
"如果能多一点爱,就不会有人堕落"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然而有些人的生命底色生来就是黑暗的,正如露易丝,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天生的荡妇,然而她做到了,她承认自己天生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荡妇。以至于懒得敷衍和解释。对于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露易丝甘心情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动物而言是失败的。然而在我看来,露露是成功的,她只是没能如众人所期许地那般,成为一个贵女子,再不济也相夫教子平和地过完过完这一生。因她从未放弃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例如爱情,最重要的是,自由。这便是露露让我所着迷之处,从不按常理出牌,随心所欲,桀骜不驯,正如在影片中所表现的那样,忽而堕落,忽而高尚,在二者之间从来没有明确的界限。虽然不是什么好女人,也从未出演过什么好女人的角色,但露易丝坏得纯粹,像是顽皮的小孩子却保持着纯真。尔后没有能让我再如此爱上一个像她那般迷人的女子了。是潘多拉魔盒中的露露——像收割稻子一般掳获了所有人的心,包括同性恋的女伯爵也为她着迷,我也爱露易丝,更爱她的灵魂。Tried with all my heart.这是露易丝教会我的:全心全意地尝试过了,不曾用任何借口逃避或谴责。
尝试,失败,再试,以便更好地失败。在认识露易丝.布鲁克斯之后我懂了。
天山剧院厅,德国魏玛大师展,8.3分 时隔多年之后,终得以在大荧幕上重温 1,父女相逢,缇密昂含泪望着父亲离去;片末将遗产全部交给同父异母的妹妹,是影片最感人的两处段落 舞厅人潮涌动的设计和镜头,与《潘多拉魔盒》赌场桥段人流的动线异曲同工。帕布斯特社会派群戏的调度和心理张力由此可见
2,你有钱了,但却失去了亲人,金钱与情感或许是上帝置于人间天平两端的砝码,我们看似可以平衡,实际只有赌上幸福的盲目抓阄
3,布鲁克斯一年内两次穿上黑色丧服 4,将失足问题简单笼统地归因于家庭(两对孩子被父母赶出家门),和社会上爱的缺失,确实使其批判和深度大大弱化,给予缇密昂一个补偿性质的结局(伯爵夫人的头衔)更可被认为是意志上的妥协,精神上的麻醉
we're all lost
是的,一点没错,因为哪怕是90年后的昨天与今天,甚或100年后的明天,社会儿童的问题从未有停止的迹象,只会愈演愈烈的凶残
但在现实面前,努力有时或许是徒劳的,如同左拉所说,作家(艺术家)只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还是留给道德家们吧
可是,真有这样实干的道德家吗?
说教才是他们的嘴脸 5,艺术成就较潘多拉,逊色不少
确实是部女性电影,在1929年
少女的真正成长,告别五个不同的男人(或者是六个)
父亲,虚妄的父权,每一个恶狠狠的后妈背后,就是一个懦弱到无情的父亲,甚至允许带走孩子;
药店合伙人,表面忠诚的投机分子,最后少女无视他伸出想要握手的手时,还是挺硬核的;
公爵侄子,无能而不愿成长的软饭男,没有爱情,或者曾有过萌芽的倾心,随着成长,两人已渐行渐远;
教养所所长,光头巨人,控制狂,希望用羞耻感再次控制和攻击少女,为了保全来之不易的安稳,当她带着伙伴离开时真的蛮帅气的,这些确实无法控制我们;
公爵,传统意义的安稳幸福,背后却是阶级和家族的力量,随着离开,也是一种告别(似乎有点对不住老公爵,在海边的一望,还是蛮多温情)。
回到电影,黑白无声电影真的很有魅力,配乐契合,画面间光影如画,深深为之入迷。
当然回到现场,我有点好奇的部分,不太懂的大家最后的笑点,当字幕呈现出“如果多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不会这么堕落”,大家哄笑一团。
是过于直给的讥笑,还是不认同的嘲笑,又或者是不过脑的一起笑呢。
确实很契合呀。
本片比潘多拉的魔盒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个人感觉这片子更好看。 《日记》在教化所那一段很有趣,对嬷嬷和督导的刻划入木三分。专制的形象令人不寒而栗。 和那个长胡子男人做体操那一段也很喜剧,看得我哈哈大笑。 泰米莲把钱给后母,大约是怜悯后母的两个孩子,毕竟她也有丧子之痛。 泰米莲的形象光明磊落,美好得连堕落也不那么羞耻了。 这个电影反复出现了一些人物特写。 那个使女主角怀孕的药剂师,那个光头的督导,那个教化所的嬷嬷,还有那个胖胖的老鸨。 他们都有一种神态,就是可以处置别人生命的那种得意与邪恶。 生命可以表述为掌控与反掌控。 比起女主角的天真不谙世事,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可怕与可恶。
“如果人人多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不再有人迷失。”……只是对影迷而言,所有的爱几乎全部献给了二零年代“波波头”女神露易斯布鲁克斯,却没有留下多少能分给这个说不清楚哪里感觉别扭怪诞甚至还参杂着道德双标的德国默片故事。三星半。
看来内会儿的德国默片儿总是离不开要对人性多一番探讨。
Masterpiece of silent cinema.
3.5;“Yes, Tymian, you're a lost girl, just as we're all lost.”相较于全片略浓的教化意义(尤其是葬礼之后的结尾),这句台词予我更多触动——为什么这些人最终都会迷失,尤其是以德报怨的露露和纯良的伯爵,从狭隘的角度来分析,均是家庭因素导致的悲剧;而这句深深的叹息与懊悔其实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指涉——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人心朽坏的教化院是整个势力社会的缩影,因此即使影片并无更多笔墨于此,我们亦能感受到罪恶根源。女主发型具有极强辨识度,也具有默片时代典型的魅力,在泥淖中始终保持良心的清白,虽说结尾的翻身仍是靠善人解救,但影片描摹女性自强自省自救的呐喊仍是相当大胆的。
这个片的宣传策略就是“看看露露那楚楚可怜的眼神吧!”确实,露露几乎就是全片唯一的看点,被社会抛弃和冷漠对待的女孩最后仍然获得了幸福,借此对包括少女管制所一类的社会机构进行批判,但是最大的逻辑问题在于,泰米莲最后的地位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这使主题缺乏说服力。
最后的评语仍然来自高贵和没有道德错误的权贵男性。女主角除了失贞,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是善良和受难。甚至一群年轻人的胡混也有反抗意味。这又似乎在传统观念以外,暗暗建设某些新的评价观念。女主角真是驯美的羔羊似的。配角都很难忘。跳舞课的学员和女朋友和麦技师还有管教所的两位管理者,一人一型一格
一个为报复父亲而反复“失足”的少女,她的所有行为都符合富家女的心理构造。全片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男性角色……在片中的这个资本体系下,除了用钱养起来,似乎没有挽救“失足”的途径,最后说是爱,大家都笑了。哪有半点女性解放意思?解放是能自由选择并自我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她们哪有?
乔治· 威廉· 巴布斯特的是一部通俗剧,水平并没有它的评分反映的那么高。《堕落少女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少女的成长,是社会伦理的教化影片,所以导演巴布斯特给了她太多坎坷的命运然缺乏合理性,注意了段落的效果却忽视了电影整体的逻辑。露易丝·布鲁克斯长的也不是特美,不过发型太有特点。
9.5/10新写实主义,我真就是吃这一套的。默片当中绝对的一个高峰啊!片子的情节安排和细节把握都很好,比如抱着Thymian进屋的时候把酒杯踢倒等等。也许如果《大都会》能有更完整的版本的话,也可以到这个分数的吧。
高龄少女 发廊造型 秒生小孩 集体按节奏喝汤 挤牛奶特写 群女敲锣围殴秃头 两次被迷奸? 后妈给钱就拿真不害臊 又一个圣母横空出世 金鸡即视感
早期电影拍成这档次可以说很不错了,默片时代精彩演出的优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剧本上带有很强的批判色彩,很好。
开头清纯少女身在狼窝而不自知,我直接不想看了。。后面经历各种不幸走上自强高尚天使的道路,让人稍微不那么痛苦一点,但且不提舞女们过于理想化的姐妹情谊,每次度过危机还是完全仰仗不那么糟糕的男人。。也是非常现实主义难以令人愉快的童话了。。
现场配乐修复版。两个小时剧情百转千回的,非常紧凑,露露真是太美了,不管是清纯还是堕落,她都是人群里最特别的那一个。以前好像只见过她的波波头,这部里面还有帅气的背头😳。。超好看的。虽然娇小但是气场完全不输。 with 司令
9/17 film forum, 现场钢琴配乐,感觉赞。情节饱满,表演棒。
6.7,有点名不副实了,虽然依旧很好地展现了露易丝的美貌与演技,但这个故事的走向和收尾都很……憋屈。其实如果走黑化结局,这片估摸会更出彩。总之,我认为这是露易丝第三作品(排名依次是:潘多拉的魔盒,欧洲小姐,迷失少女日记,生命的乞丐。
我之前错了,是从二零年代就比好莱坞开放、时髦、聪明、深度许多。
此片在女性解放的主题上走的很远,但不如Pandora那么耀眼。故事虽然能自圆其说,太多不必要的叙述稍显冗长。这样的剧情框架明显是启发了后来非常多的好莱坞作品,属于主题先行的作品。群戏部分还是可以看出熟练的场调能力。
年代局限教化需求道理我都懂,但真的圣母到令人倒胃口的程度,结尾只要人人都多一点爱真实笑出声。女主角正如Brooks的美一样遥远而虚幻,不应该属于这个世界,在现实中只怕会被人啃得骨头都不剩吧。
各种跟风吹捧的,也就一般。到处的穿帮镜头有木有?混乱剪切有木有?布鲁克斯单调表情有木有?和巴布斯特的另一部三便士歌剧没法比,如何成为德国表现主义默片经典尚待考证……
2019德国电影大师展。道德训诫色彩过分,破坏了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与故事性,几乎每个角色都带着制作者刻意的面具而呆板的表演,布鲁克斯的「无辜者+圣母」光彩如同最后突兀的说教令人失望不已。本片的「被禁」看起来还是过分诋毁了「少管所」,而社会冷漠,真正无耻者诱导少年犯罪与堕落的现实则百年来毫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