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布谷鸟》是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罗戈日金自编自导的一部反战题材电影。二战末期一位苏联士兵,一位芬兰狙击手和一位北欧少数民族拉普女人,在人迹罕至的北欧森林中,从仇恨到和解相爱相杀的故事。
当这位淳朴的拉普女人羞涩的喃喃自语
“四年了没一个男人
一下子可就来了两个
难道是神知道了我的渴望?”时我彻底爱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拍摄于2002年的小成本电影,在IMDB的评分不错,将近七千人评价7.8分,在国内看过的朋友不多,豆瓣评价人数还不到两千人,评分8.3 。非常典型的冷门佳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维伊克是一名芬兰士兵,虽然战争期间被强征入伍,一直与苏军作战,可内心中的反战思想,让他在战争结束前夕选择了逃跑,不幸被军官抓获。
军官将维伊克用铁链锁在了一块巨石之上,留下一杆狙击枪和一些给养后扬长而去,任维伊克自生自灭。
苏军少尉伊万是一名勇敢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因为政治路线问题被政委抓捕,却在押送去审判的途中,被自己人的飞机轰炸,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安娜是一名拉普族女人,丈夫四年前被抓走参战以后,安娜一直在北欧森林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独自生活。当她发现了轰炸现场,准备掩埋尸体时,发现伊万还存有一缕气息,于是将伊万捡回了家中。
维伊克在狙击枪的瞄准镜中目睹了发生的一切,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铁链的一段拔出了巨石。为了将另一端从脚上卸下,维伊克只好前往安娜的家中寻找工具。
电影中维伊克脱困的这段独角戏,拍摄的非常出色,一个人一条锁链产生的戏剧冲突,让观众神经紧绷。
已经孤独生活了四年的安娜,眼前一下出现了两个英俊,健壮的男人,这令安娜喜出望外。
三人虽然暂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各说各话鸡同鸭讲语言不通。
然而曾经身处两个对立阵营的男人,却时常发生冲突。伊万更固执的认为维伊克是一名罪恶的纳粹,当木屋中传来维伊克与安娜欲仙欲死的呻吟声时,伊万更是黯然神伤,两个男人之间的危机一触即发。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除了几个领饭盒的龙套之外,只有三位演员。三个人却说三种语言,俄语,芬兰语和拉普语。
三个人喋喋不休的对话驴唇不对马嘴为电影增添了许多笑料,可是仔细思量一下,为了所谓的意识形态,人类在对语言都不同的陌生人痛下杀手,又是莫大的悲哀。
片中跟原始人差不多的拉普族女人安娜,无疑是全片最大的亮点,浑身散发着朴素的人性光辉。正是她对生命的崇高敬意,先后拯救了两个男人,从肉体上,也从精神上。
维伊克与伊万最终的和解恰恰是受到了安娜对于生命的执着,即使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为了活着,就可以为了生存共同努力。
对拉普族的了解不多,只知道是北欧人数不多的一支少数民族。看电影中他们驯养驯鹿觉得和东北的鄂温克族有点像,同时他们也信仰萨满教。
电影中安娜给维伊克招魂的桥段非常精彩,简单的画面,伴着凄厉的嚎叫,原生态神秘主义的执着力量非常具有感染力。
这种仪式现在东北还能看到,小孩子受到惊吓日夜啼哭不能入睡时,会有老人给叫魂。当然驴皮鼓已经很少见了,咒语和舞蹈也基本失传,只有在耳边期盼归来的呼唤,传来一丝远古的回音。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奇怪,相隔遥远文化脉络没有一丝联系的两个民族,却互相可以找到彼此相识的影子。
热爱生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的活着,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尊重。
于是神再次眷顾安娜。
多了两个娃。
一个叫维伊克,一个叫伊万。
辽阔无人的高山荒原里,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一个芬兰狙击手威克、一个俄罗斯军官伊万、一个少数民族女人安妮意外相遇了。语言上的不通、立场上的对立似乎成为了一道交流的屏障,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抹不去的。这就是俄罗斯电影《战场上的布谷鸟》,一段传奇,一个寓言。
一 那么远 这么近
当威克被镣铐锁在山间,只能通过狙击枪口往外张望的时候,世界都浓缩在那小小空间之内。他看见伊万乘车而过,看见他的汽车在轰炸中损毁,看见安妮默默埋葬尸体,看见她把他拖走,可威克并不曾知道他们的命运会有怎样的交集。他们在他的眼里,不过就是狙击窗口那端一个微小的人像,仅仅可以用来证明他还未被世界所抛弃。狙击窗给人以狭小辽远之感,象征着此刻的三个人之间真实存在的距离,看起来是那样遥不可及。
但当威克终于挣脱束缚的时候,这份距离在陡然间被拉近了。为了取掉脚上的镣铐得到真正的自由,他走进安妮的小屋。原本远在狙击窗口那端的影象刹那间真实起来,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早先看与被看的关系,一下子改变为同甘共苦的依托。狙击窗口给人的窒息感在空旷的空间中被消融淡化,一种亲密感随之诞生。
之后,狙击窗口的运用在影片中仍然出现多次,带来的却不尽是距离,而是带有感情的注视。近与远,看与被看,这样的对立在时间的推移里渐渐模糊,这可以说是导演的独具匠心。
二 对不起 你说什么
威克说芬兰语,伊万说俄罗斯语,安妮说萨阿米语,三个人都用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进行着交流,这是本片最大的冲突所在。最常见的一幕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另一个人却是依着自己的理解在错误地回应,看着字幕的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样的情景很有些喜剧效果。而这却是,导演在本片中设置的一大包袱。
我们常说,语言是沟通的必备武器,但当看完此片,你却可以感受到语言此时的苍白无力。甚至在很多时候,语言对他们之间的交流起不到任何作用,反倒是眼神、动作或者微笑能让彼此了解对方的意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空房子》,同样淡化了语言在交往中的作用,却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内心。
不同的语言,同样的人,同一片天空下,同样的生活。这样的寓意在影片里显得异常鲜明,但这远远并非电影的全部。
三 我们都不属于这里
二战时,芬兰是德军盟友,俄罗斯则属于坚定的反法西斯阵营。这样的身份让威克和伊万在初次见面的一刻就站在了对立的地位上。当然,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两个狂热的战争分子:威克是一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他憎恨军旅生活,因此才会被战友以违反纪律的罪名用镣铐钉在石头上以示惩罚。而伊万更是一个带有文学气质的军人,他热爱诗歌,把叶塞宁的照片带在身边以示鼓励,却不想会被同僚揭发继而受审。在战场上,他们都是不合格的军人,与自己应有的身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游离。
这样的两个人却在战争即将结束时意外相遇了。两个都对自我身份有着别样认知的男人对对方的出现却有着不同反应。威克厌倦战争,只想早日归家,对伊万明显的敌意不以为然反复解释,希望与他成为朋友;伊万却从一开始就将威克视为该死的法西斯,对他百般提防,甚至对威克与安妮的亲密满心嫉妒,一直寻找着除掉他的机会。本来都对战争无甚好感的两人却不得不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成为敌对的双方,这样的安排未免有些讽刺。
这正是导演设置的又一个包袱。威克与伊万都是没有归属感的男人,在战场上,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在战场外,却必须回归到军人的身份。这样的矛盾使他们共同生活的时间都充满着各种不协调的因素,但又因此得到更多的戏剧冲突。而在这辽阔无人的高山荒原间,他们渴望归属的愿望却又萌发得愈加强烈,这都为影片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四 所有的士兵都是未成长的孩子
影片的主人公是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表面上看,两个男人应该处于强势地位,实际上,却是安妮在主持他们的生活,她在此扮演的实际上是一个母亲的角色。安妮帮伊万治伤,给他们缝补衣服,替他们做饭,甚至在威克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为他招魂,这一切都将她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上。
有人说,所有的士兵都是孩子,战场是他们成长的地方。可对于威克和伊万这两个不称职的士兵而言,安妮却负担起了母亲的一切。如果没有她的出现,威克与伊万永远无法经历这样一次生命的回归。因此,当影片的结尾出现两个金发孩童,安妮用平静的语调给他们讲述威克和伊万的故事,在一片姹紫嫣红间,你会突然感觉世界多了一些温暖。而当安妮对孩子们说到“你们和你们的父亲有着相同的名字——威克和伊万”时,我惊讶地发现这才是导演给出的最隐蔽的一个包袱。生命在这里成为一个轮回,安妮成为了威克与伊万真正的母亲。
五 一点魔幻
电影本来就是基于一个带有一些奇幻色彩的故事,而导演似乎还嫌不够,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更是安排一场异常魔幻的情节。威克被伊万意外打伤,危在旦夕,而安妮此时用传统方式招魂,期冀威克能够安然归来。我们看到,一边是在火光照映下,安妮在昏迷的威克身旁用费力地用萨阿米语喊着“我要把你的根拖出来”,“跟着狗叫回来吧”;一边则是威克的灵魂在黑暗的山谷间游荡,在死神的召唤和安妮的声音中游移不定,不知最终该往哪个方向去。
这是电影里最为阴森昏暗的镜头。威克的灵魂甚至在死神的带领下越来越偏离生命的方向,但是隐隐约约传来的安妮的声音却让他终于甩开了死神的双手,大步向生存的彼岸奔去。这不但是威克的重生,也是伊万的重生,他终于可以抛弃从前的狭隘正视生命的意义。导演运用这样的一个段落,不仅完成了对威克与伊万的洗礼,更是强化了母亲这一角色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六 离开与归去
电影的结局是威克和伊万最终都离开了安妮,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临行前,他们对安妮说谢谢,却被安妮催促着离开。画外音里,安妮平静地说到:我知道他们不属于这里,他们要回到妈妈身边去,所以我给他们缝了厚厚的衣服,准备了吃的,他们在那个山头分手。
在电影中始终穿着军装的两个男人终于卸下那身沉重的皮囊,套上了最原始的兽皮,在冰天雪地里向从前种种说了再见。他们离开安妮,离开对方,迈着坚定的脚步离去。原本没有归属感的两个男人在历经艰辛之后终于找到落脚点。在脱去军服的同时,他们彻底地从一种特定的身份过渡到了一个普通的人,这就是电影最终要表达的主题——回归。
七 听布谷鸟说话
片名直译过来就是《布谷鸟》,这在电影里有两重含义:二战时,俄罗斯常常把芬兰狙击手称呼为“布谷鸟”;同时,安妮的名字在萨阿米语中的意思也是“布谷鸟”。
影片是在安妮的陈述中结尾的,其实整个电影都是安妮给两个儿子讲的一个故事,我们一直在听这只布谷鸟说话,说她自己的故事。然后,就看见,本来了无色彩的山间开出了点点缤纷,这是家的颜色。
这个小故事开始的时候二战正要结束,德国军队已经开始军心涣散,苏联军队也开始出现内部瓦解的征兆。一个德国逃兵被一支纳粹小分队钉在了北欧森林里的一块岩石上——他的右脚脚踝上拴着铁链,铁链的一端连着铆钉,而铆钉被砸进了坚硬的岩石。这个孤独的战士当时面临的窘境有点像希腊神话中被俘的普罗米修斯(这似乎象征着德国被钉在了人类的耻辱柱上,但俄国导演对历史和德国的态度不会如此松动,这个士兵是个芬兰籍的大学生,他并不代表纯粹的德国,他只是一个厌倦战争,渴望自由的普通逃兵)。
苏联军人伊万是个受排挤的下级军官,在被压赴后方的路上,他乘坐的吉普车被德军飞机击中,负责押送他的军人被炸死,他也受了重伤。独自居住在森林里的拉普兰(应该是一个类似鄂伦春人的游牧民族)女子安妮发现了他,把他拖回木屋救治。而这时,那个德国士兵在利用火和水挣脱了岩石之后,也来到了安妮的木屋。于是,在这三个语言不通,性格迥异的男女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而奇异的故事……
这显然又是一则反思战争的寓言,三个人代表了三个立场,战争中的敌对双方和一个与世隔绝的局外人。其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拉普兰女人安妮,也就是“布谷鸟”。与其说她是这场战争的旁观者,不如说她根本就无视战争的存在,她的丈夫四年前参战离开了她,她独自住在偏僻的森林里,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三只驯鹿,简陋的小木屋,大森林和一面湖。战争的是非在她眼里没有任何意义,她靠本能和巫术生存,拥有人类最初的朴素世界观。她既慷慨大度地救死扶伤,也毫不顾忌地及时行乐,当受到恩泽的男人们要离她而去时也决不阻拦。她就像森林的看护者,一个大自然的游牧人。相比之下,两个军人反而有些微不足道:德国兵无奈下参战,一心想回到的就是战前的大学生活,而苏联军官则被毒害得更深,是一个满身阶级斗争细胞的标准苏联老革命。两个人离开“布谷鸟”的大森林(纯朴自然)时,脱掉了标志各自军人身份的制服,换上的是身份模糊的兽皮,看起来像是完成了某种洗礼仪式。
这个故事最突出的立意,是摆脱了一般意义上对战争双方做出的是非判断,也不仅仅是廉价地表现战场上的人性主题,它渴望跳出以往战争片一贯的反战窠臼,而以纯自然主义地描绘化解恩怨,同时也并未干预观众对其后故事的想象——两个军人后来发生了什么,影片没有作任何交待。技巧上,影片手法纯熟而简约,镜头精确而朴实,其中又不乏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是很值得一看的俄罗斯电影。
如果其中有人性,也是粗淺的為人性而人性。
对我来说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真是一句也听不懂啊!他们一直也不想找出别的办法来沟通挺有意思的!
战争多残酷,和平多美好。不要好战,不要支持穷兵黩武,战争灾难的最后的承担者一定就是如你我的芸芸众生。但是,如何才能够保证不发生战争呢?似乎,从古至今,战争的策源地都与极权相关,德日俄莫不如此,可以预见,在成熟的民主体制下,如当前的美欧,当是极难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了。
羅戈日金的高水準軟戰爭片呢。羅戈日金好歹也是上個世紀80年代「涅瓦浪潮」的主將,跟巴拉巴諾夫一樣嘗試各種類型片的製作,如喜劇,情景劇,當然還有黑片……
很有意思哦.三个人互相不明白对方说什么.
在CCTV6看的,幸运的是不是配音版,否则电影可能会被毁掉。
cctv6.叫床牛逼~
一苏联军官、一芬兰逃兵和一拉普兰女子邂逅在1944年的深秋,三个语言不通的异族人在这所荒凉的世外桃源演绎了一场关怀和和解的故事,巴别塔倒下后,人们以返璞归真之心重建了信任与爱,无论时长时短,在布谷鸟的啼唤下,希望如春天般终会降临。
鸡同鸭讲最好的体现,太搞笑了哈哈!
摄影非常棒,取火开锁及击鼓还魂两场戏让人映像深刻,尤其是后者冷暖两色的运用。女人用血与奶为男人解开战争枷锁,男人却在鱼水之欢后扬长而去;女人留下收拾残局,继续用奶水抚养着后辈。故事有趣又饱含寓意,通过诙谐离奇的三人组合,寄托着导演渴望和平的反思。
拖了这么久,半夜一点多调完字幕,看到结尾他们各自安静离开,安妮(Кукушка)仿佛置身事外地诉说着这段颇为奇异却充满人性最质朴一面的故事,久久无法忘怀。资源http://subhd.com/a/359113 8.7
三个语言不通的人在俄罗斯荒野相遇,神秘的灵力看得我不寒而栗
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每天在同一个餐桌上吃饭同一个床上睡觉,还是未必懂对方到底在想什么。镜头美极了,查了一下是在Кандалакша那儿拍的
蓝冷的北风, 彪悍的姐姐, 天书般语言, 狗叫与鼓声, 太令人魂牵梦绕了.
这个女人实在是顽强到让人无语,
5.29 反战片太多人拍,不乏小清新玩概念。两妙:一是三语不通讲人类隔阂及误解的绝对性(小型人际战争模拟,自说自话喜剧性);一是给战争和平性别具象化,讲萨米语又通灵的女主兼容并蓄,像博爱又心不在焉的母亲(Gaea?)对待淘气小孩一样包容并化解冲突,真童话/寓言。前半小时太拖沓,招魂声效嗲。
卧槽!这么经典的电影——电影资料馆
三个人,三角恋,三种语言,三种信仰。战场是男人战斗的地方,布谷鸟只渴望美好春天的来临,只有女人才能洗礼男人的心灵,让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
概念其实挺有意思的,可惜很多细节没处理好。而且对于语言互不想通的三个角色来说,他们的台词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就很刻意了。
远离尘嚣无战事,但闻子规啼空山,男人用战争去毁灭,女人用心胸去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