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会考试的猛犸象》
先说印象:开始感觉结构松散,剧情推进缓慢,也没有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在“熬”过了几十分钟后,越来越上头。
这里面揭示了好几个社会现象。
富人孩子可以请很多家教来弥补不足,也可以出国留学。
甚至,可以花钱“请人代考”。
而穷人的孩子呢?
他们想拥有正常的学习环境都不可得。
赵安安父亲入狱,跟不务正业的后妈生活在一起,对她没帮助,甚至还拖后腿;甚至租的房子交不起租面临着被驱赶、无家可归的窘境;遇到困难,还得她一个高三学生想办法来解决。
当后妈将她存的钱拿去赌的时候,可以想象她那一刻的崩溃。
她知道学习是摆脱现在环境的唯一出路,不能分心,苏正洋向她表白也不敢接受。
她忍受着生活的种种冲击,结果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超市当收银员。
至于最后,字幕介绍赵安安几年后以高分的成绩再次上了大学,这这是通过影视的方式对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安慰的。加点励志的成分在里面,电影也好过审。
就算是如此,这期间浪费的青春,就是穷人孩子的代价。
研究生毕业的刘磊,工作没有自己想象的顺利,父亲患病。
女友怀孕,准丈母娘要求必须买房,要不就将孩子打掉;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了一点“道德的审判”,为了女儿,准岳父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资助他们买房,这种绝境逼出了他的“贪婪”。
而苏正洋的父亲在刘磊一次次的逼迫中,终于动了杀心,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本应是正常的人,因为一次替考,都变成了鬼。
……
还是提提这部电影的问题吧:
从电影的名字到开始的剧情,感觉导演是想向文艺片的方向发展,但是剧情推进到最后又成了故事片,这是一点小尴尬。
虽然很多故事前后有呼应,但是还是感觉故事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再打磨一下会更好。
这是一部小成本片,没有耀眼的明星,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人,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影里是不是映射了导演本身的一些现状。
有些镜头虽然想要考究和创新,但是在电影院大屏上看来就能发现问题,有好几个镜头对焦不准,总感觉有些地方的构图也有点奇怪。
总体来说,最终故事内涵还是让人可以忽略那些瑕疵。
1.开头的大象(乐乐)的三次搬家,我的看法来说像是人的小学、初中、高中,虽然换了地方,但都是在一样的笼子里学习
2.会考试的猛犸象在我看来应该是刘老师。刘老师从一开始的单纯研究生到高中生家里补习,变成了到最后敲诈的犯人,这一改变让人深感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3.这部电影极具现实感,让人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重庆青年影展,是电影第一次放映,结果出现严重放映事故,导致呈现出来的画面高曝光,模糊。声音叠加在一起,没有层次,影响观影体验,看导演在门口急的团团转,我看过完整版,看导演阐述中这样写“电影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影像在某种程度寓意大于叙事,给观影者留有把玩空间,人物符号化的呈现与主题贴合,希望大家再看次完整版,对电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目前先打五星,等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后改成四星。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2021年高考结束,第四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征片通道也已经开启了两周,目前征集到的长短片作品超200部。
值此之际,PAF对2020年3rd PAF闭幕影片《会考试的猛犸象》的导演,同时也是3rd PAF“先锋杯”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新锐导演、编剧王念一进行了一次专访。聊了聊电影剧本的构思来源,如何从最初的想法演变成现在的故事,与重庆的渊源,导演还向我们透露了关于下一部新片的计划。
《会考试的猛犸象》是一部关于高考的作品,王念一导演也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送上了祝福:年轻是被爱的,年轻是被嫉妒的。
电影《会考试的猛犸象》以高考为引线,讲述步入中年危机的洋爸将希望寄托于儿子小洋身上,期望他能考取大学。小洋向往自由,暗恋同校女生小安,无心学习。小洋父母因儿子成绩不佳而苦恼,便说服家教刘磊参与高考作弊,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少年的青春有轻蔑,有懵懂,有残酷,有喜悦,片中的男主角苏正洋仿佛是每个青春期男孩的缩影,这种叛逆与忧愁是无关年代的,它实实在在地印刻在每个相仿年纪的孩子身上。他们会有对规则的淡漠、对于爱情青涩懵懂的向往、对于自我意识的迷茫和寻找。
影片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
王念一,中国内地新锐导演、编剧,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艺术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三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先锋杯”最佳导演奖获得者。
Q:《会考试的猛犸象》影片的剧本构思,从开始有这个想法到最后成片,中间的时间跨度还挺长的,您能稍微介绍一下吗?
A:是从2015年9月份开始构思的。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个“电影新人成才计划”,是谢飞老师创办的,这个计划针对全校的艺术硕士来选拔出优质的项目和人才,评选机制是由电影学院每个系的专业老师打分,评选出来的第一名通过综合考核后,学院会提供130万的资金支持,让学生拍摄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从这个计划中走出了白雪的《过春天》,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等一批具有青年电影人的代表项目,这也再次证明了北京电影学院老师们的以微知著,远见卓识。
在构思的过程当中,我就在想写什么题材呢?当时很喜欢欧洲的艺术电影,比如说达内兄弟、迈克尔哈内克、克里丝蒂安蒙吉等导演,当然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过程,我现在更偏向主流的类型电影。那时候我超爱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和《罗塞塔》。觉得《罗塞塔》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尖锐地撕裂了社会的伤疤,具有深邃的思辨性和矛盾性。当时比利时政府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国家的青少年工作的权益是没有得到保障的,因此修改了法律,成就了“罗塞塔计划”。(《罗塞塔》上映以后,比利时政府因为电影的影响意识到中小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而制定了新的劳工法案,这被称作是“罗塞塔计划”)
《罗塞塔》对我触动很大。我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周皓纪录片《高三》,高考这个过程在我们成长中是比较深刻的一个阶段。那我就想剧本可不可以做一版“中国高考版的罗塞塔”。这是我构思《猛犸象》的初衷,于是就去写剧本。
剧本的故事线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高三女孩儿小安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而她面临着妈妈做传销欠钱跑路,爸爸坐牢,随时被赶出出租房的困境,然后她就去和这个世界搏斗,她去医院做黄牛,利用女人的优势和房东周旋,越来越坚强、现实、冷酷,直到爱着她的男孩在高考前跳楼自杀,才逐渐让小安感受到了刺痛,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会流泪,会哭泣……男孩自杀之前给了她一封信,向她表白的信。这个男孩因为学习的压力,精神有点不正常,特别是高考前几天心理负担重,就自杀了。结尾是小安看完信之后,就把这个信交给老师。老师当着她的面把这封信烧了。老师告诉她明天就要高考了,这个事情你不要去想,明天是你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窗外那个跳楼的男孩被抬走之后,下边满是血迹,死者父母在尸体周围哭泣,清洁工用水冲地上的血迹,小安和一群少年踩着那个男孩被冲到路边的血迹离开了校园,踏上了高考之路。
全片采用大量背跟拍摄的形式,手持、自然光都是比较接近《罗塞塔》的风格,和现在大家看到的《会考试的猛犸象》基本算两部电影。
Q :影片是怎样从最初的构思演变成现在这个版本的呢?
A :这版剧本拿到了2016年全校的研究生长片计划的第一名,在这之前我其实已经拿到了南派影业的投资了。大概是2016年的4月份通过朋友谈的第一个制作方,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合同签了。然后到六月份学院我也拿到了投资,接着双方就一起合作制作这部电影。
到2016年的8月份制作方告诉我这个剧本没有过审查,我其实有心理准备,已经准备好改剧本了,但审查结果是没有改的余地,我面临的情况就是拍或者不拍。我老师跟我说,你从事这一行,最终还是要面对主流的,既然有这样的一个投资,你干嘛不拍呢?那拍就要颠覆剧本,也就是写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过审查的故事。
当时我就看到了南京替考的新闻,我研究后就想把替考案加进来,做一部阶级性反差大,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有隐喻,有象征,拍一个像梦一样的片子,然后就这么去做了,这么去写了,于是剧本也过审查了,我可以拍电影了。但它也违反了艺术创作的初心,从一个艺术片变成了一个青春类型片,这个电影也就不太适合去电影节了。所以拍出来以后,国外电影节一个都没送,国内的试着投了几个,还好幸运地入围了,其实没什么期望,倒是希望能够上院线,高考后的学生看一看,引起一点共鸣,就知足了。
Q:想听您讲讲在影片的视听风格设计上的考量,如何利用空间去进行叙事的?A :从剧作,到形式,然后到内容,它是一个整体的构思,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想这些东西。既然写成这样一个有点诗意的、有点隐喻的故事。怎么去构思这个影片的空间呢?做成现实和梦幻相结合的,似梦似真这是当时要去抓住的一个点。重庆整个空间的感官是给你有一个可发挥的余地的。我们前期在重庆选景,选了将近一个多月,跑了很多地方。在选景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看有没有用视听去叙事的可能性。我们钱少,周期短,涉及的场景分散,怎么才能很快的抓住核心?空间是最快的能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不需要再用镜头的切、分、正反打去描述,去铺垫。
《猛犸象》刚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从主人公的内心慢慢往前推,一直推到大象,然后又进到那个动物园里面,大象被囚禁住。在影片开始就已经把整个主题点出了,这个就是在勘景的过程中去找到的灵感。但并不是每场戏都有这种灵感,拍电影最难的就是视觉构建,每个故事都是一次新的创造。
Q :影片的制片成本其实是有限的,之前有很多包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也是在北京拍的,您这个作品为什么会想到来重庆取景?
A :刚开始我们想去天津,天津离北京很近嘛。我们去天津看了之后觉得天津整个景包括建筑都比较北方化,相似性强。谢飞老师就建议说你要不要去重庆试试。我本科也是在重庆大学读的,我就想可不可以依托母校来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演员、选景带来一些便利,没钱就要用穷招,我的母校在开机后确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Q:透过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我觉得可能跟您个人的记忆和成长都有关系,包括电影里面所呈现的影像空间,它可能还包含了您生活的一些印记,个人的成长。
A:我是80后,我们童年那时候电影院很不景气,快倒闭了。大概到九几年,电影院就真的倒闭了。我见证了那个时代,见证了电影院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电影院后来就变成了家具城、录像厅、旅社、酒店,整个文化氛围感觉消失掉了。
我现在都记得电影院改成家具城的那个下午,我和同伴跑进影院,看见大幕被扯下来,激起一层灰尘,我和伙伴就站在边上,心情惆怅,觉得一个记录童年的场所消失了。平时看电影的时候窗帘都会拉上,电影院倒闭的时候窗帘反而拉开了,阳光就透过窗户打到银幕后边白色的墙上,我们两个就走进那个光影里面,在那儿坐了一下午,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Q :您现在正在做的这个项目是一个怎样的项目?
A :我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其实就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就是我们一家人进到城市生活,在那几年当中经历了一些磨难,然后一家人一起走过磨难生活下去的故事。
Q :那这个电影整体的风格上更偏向于艺术电影一些,还是有比较多的商业诉求在里面?
A:我觉得偏向类型电影,形式上有点像《天堂电影院》,故事上不太像,有一些商业上的诉求,但更多的是情感的回忆。到选演员再到拍摄中间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变数,所以现在也不能说到底是什么风格。
Q:那您现在这个项目大概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
A :现在剧本已经全部完稿,写了大概一两年,现在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往下推进。
以上内容为访谈(节选)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美电先锋电影制片厂(pfstudio2018),欢迎关注~
主题似乎在写青春,然后又变成了替考案件,掺杂了几个社会青年的问题,突然又转换到了诈骗,又变成谋杀,反转又反转,把握的不好,期间的合声还算好听。开头大象住在牢笼里度过漫长时光本来挺有高度的,然后不了了之了,当个青春剧看,青春不起来,悬疑剧看吧,又过于直白了,整体色彩挺好,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就像要把大象装进冰箱里面.
《會考試的猛瑪象》聚焦於高考代考事件,講述了一個農村子弟因為一次代考改變了一生的故事。《會考試的猛瑪象》與《大象席地而坐》有類似的地方,兩部影片都選擇了大象作為串聯影片的象徵物。在《大象席地而坐》裏,大象是主人公們灰暗生活中的希望,而《會考試的猛瑪象》中的猛瑪象則是劉老師的自我影射,實際上不是猛瑪象會考試,是劉老師會考試,他是蘇家的希望,也將蘇家逼入絕境。與此同時,帶喜歡的女孩去動物園看猛瑪象是蘇正洋的夢想。除了猛瑪象外,影片借用小說,如《人間失格》中的句子;音樂,如柴爾科夫斯基的交響樂;小安的詩,如「迷路的雨滴」等增添了影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以碩士畢業長片的標準來說,《會考試的猛瑪象》完成度非常高,鏡頭工整,聲音也做得不錯。影片在劇作上還有些許缺陷,比如,男主人公蘇正洋從頑劣到上進的人性轉換比較突兀,若能夠更細緻一點,影片的故事會講述得更好。另外,影片將拍攝地選在重慶,也拍攝出了重慶豐富的空間層次,如錯落的高架橋、高樓與長江交織的夜色等等。
2023年日本移民利好政策公布,开始对「高度人才」签证大幅度放宽——没记错的话,上一只大象从中国动物园「润」出去还是2018年:这一「玩火自焚」举动在当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虽然不清楚高中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交响乐的那位老师是不是听「西洋古典音乐」入迷的《塔尔》指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正在接受「L老师」调教的「洋」学生正在接受有明显「偷窥」癖好和「ZS」倾向的日本「犬儒」文化熏陶——被「虎妈/虎爸」教训后开始「疯狂卷题」好好学习,抑或「卷不动」开始席地而坐一动不动的「鹰派」代表与《课间秘密》败露之后变乖「表现不错」的「鸽派」代表虽有不同,但共通之处在于,这些仰视西方文明的「异乡」人将动物人格化的同时也将自己「低等」动物化了——4月26日旅美大熊猫「丫丫」即将按期返回中国,预计27日抵达上海。
只能说全程的观感都很诡异。这理应是一个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故事,三个主角,三类家庭,上流原生下流原生和重组,各有各的不幸,再将不幸施加到孩子身上,可最终三条线并没有汇聚在一起,导致青春爱情和犯罪各自发展,风格特别不统一。不知道怎么想的编剧还写下了一些很脑残的台词,什么“你看过《人间失格》吗”“天上面飘着一朵云”“迷路的雨滴”,简直矫情到了极点。里面应该还有些超现实元素,就比如家庭教师磊哥莫名其妙地被动买了一张899元的音乐厅门票,并且他还是个潜藏的武打高手。在细节上很多处理很不自然,邓恩熙演的安安的出场就很呆滞,不但不漂亮还像个傻孩子,衬托得男主角洋哥跟个流氓跟踪狂一样。妈妈把饭放进微波炉,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打开开关,而是跟老公聊天,聊完才开始热饭。
坦白讲,这部电影有着肉眼可见的缺点,台词做作,表演稚嫩,风格不统一,结构也不严谨,强加的结尾对于主题表达伤害很大等等,但鲜明的主题表达很让人惊喜,不是每个艺术创作者都是胡波和毕赣,技术可以锻炼,但表达应该勇敢,年轻的导演就应该这么拍片子!最有钱的人有资源选择出国,善良光明;体制内的人靠权钱交易欺骗上大学、留在体制内;中产阶级拼命挣扎力争阶级跃迁最后一场空;城市底层有梦想但生活破碎没有未来;最后,农村来的会考试的贫寒天之骄子,共和国最应该珍惜的人只能扔掉自己的良知才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并进入下一个循环,导演虽然年轻,但对现实的把握相当精准!PS,这部电影的真正结尾是合唱团在剧院的演出,镜头里展现的观众席上学生们的那一张张脸。PPS,影片开头那一声凄厉的大象叫声应该是导演对胡波的致敬和缅怀吧
遗憾没能看见原剧本 想看见女孩的漠不关心和那被冲进下水道的信. 重庆青年电影展最大的感悟:电影还有纯粹的可能么?
想说的很多,想说的太多
HIIFF新人荣誉#2 见到主创了!给邓恩熙的颜值加一星hhh不知道为啥,在这部里面看到了一些其它电影的影子,小洋跟着安安身后上学,两个人要逃出自己的命运,最后还是没有成功,you see what i mean。这是一个关于河南人闯入重庆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代际的冲突和不可避免地继续重复上一代人生的故事。映后制片人说,他理解的这个剧本是说,这些人都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安安没能考上大学,离开她原来的生活,小洋也没有通过他父母的操作过上另一种人生,但是所有人都会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好了。
波兰的大象只能困进楼下的笼子,展翅的雄鹰只能盘踞轻轨的电梯。护手霜的香气刺鼻使人沉溺,燃气灶的毒气无味却能致命。音乐厅的交响恢弘无人欣赏,升学宴的歌声走调座无虚席。化纤伪造成纯羊毛的飞毯,碎裂膜伪装出讹人的手机,穷人伪装成猴王,懒鬼伪造成状元,于是便有会迷路的雨滴,会落单的白云。
邓恩熙继《少女佳禾》后又一部“青春问题电影”,从最开始关注时到海南、重庆青年再压到现在,感觉能联想到很多改动,还有表达上的妥协和无奈;但这无碍它是一个静静发酵自己气质的故事。“枪手事件”的发生串起三个青年望不清的前路和各自困顿的生活;大象作为比喻,偶尔插入明亮画面的冷幽默,甚至是不甘于堕于“白底黑字”道德故事的几句落笔;都有些别样的感觉。当然如果能在叙事上做得更清晰或是节奏上有提高,就能更好了。
前天看的忘了打分,题材是值得鼓励的,很现实,也很大胆,但是呈现出来的故事和拍法比较无趣,节奏太慢,大段的不知所以的文艺台词,各个人物角色线很平均分不清哪个是主角,邓恩熙的角色不知道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男主是挺帅的。
重庆青年电影展,中途很想走人,忍耐着看完了全片。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清。想要用刻意的情节镜头旁白堆砌、拔高立意,效果真的差强人意。不知道是放映问题还是电影拍摄问题,整部片都是过曝状态,人脸光影斑驳,看得头晕眼花。电影本身质量在我这只有一星。
父亲解决主角的动机不够强烈:既然你付钱了,为啥还要解决他;既然你想解决他,为啥还要付钱。而且,他也没有再讹你或者露出再讹你的端倪吧,你为啥还要挑这个时间点解决他,搞不明白。台词过于文艺矫情,三个人物讲得不透彻,着重于单一角色下笔会更好,团圆的结尾裹挟着导演为过审的无奈。倒是把高考前压抑、躁动的气氛营造出来了,也得益于“重庆”这个天生适合文艺片生长的城市。喜欢游离于主线外的小闲笔,比如在病房模仿孙悟空的玩具贩子和探监时分析女生成绩的狱警,底层群众的讨生活与热心肠跃然纸上,寥寥几笔尽是人文气息。
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开场也很好,但整体来说无论是剧本讲述故事的方式还是视听语言都平庸了
故事视点比较散漫,大概是审查的锅
放煤气结束就可以了👌
感觉导演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最后的成片,如果是最初的剧本,会好很多吧,但是啊但是...
讲的东西太简单。太贪心,什么都想塞,但三个人物都差一口气。对音乐 小说 诗词的引用过于直白,没有余味。
【14】好奇怪的一部片子,宣传一番是邓恩熙,正片则以苏正洋这个角色为展开,而刘磊才是那头“会考试的猛犸象”……故事很有意思,少年家境优渥却学习无能,他暗恋的女生在生活的夹缝里偷生;家教老师文武双全却承受不住现实的重压,尝过甜头后又该如何不走捷径?然而剧本结构上主次不分明,导演的手法青涩,质感像是学生作业,而且刻意的“文艺”反而暴露了缺点,实在是可惜。结局的走向有点“癫”,忽略掉那个和谐的尾,会更加深刻。(另外就是不要再用年少的欢喜去美化跟踪偷拍的变态行为了!!!)@会考试的猛犸象
重庆青年影展长片竞赛作品,获最佳剧作奖。剧本是我电影学院14艺术硕士班毕业作品,研究生长片计划的中奖者。影片拖了几年才拍出来,又可能受审查和出资方的左右,改变很多。影片的优点是涉及了许多社会家庭教育问题,对中学生题材开掘有些新意。缺点是两个主角主次不分,中学生和补课老师各自发展,加了后面的犯罪事件,影响了全片的叙事及主题表达。
新人导演首部长片,完成度不错,青春的躁动,疏离的气质。只是结尾两处字幕没必要,画面已经交代完整了,不过不排除是技术势力。结尾可以再黑暗一点,或者在入室后那里结束也挺好的。
视点偏乱,替考事件后,一度变得十分散漫,后来父亲开始复仇又抓回来一点,意料之中的和谐结尾,但如果孩子被父亲误杀了,还是能在观感上好很多……要是能看见140分钟版本还是想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