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Valentin Popov 饰)、尼古拉(尼古拉·古边科 Nikolai Gubenko 饰)和斯拉瓦(斯坦尼斯拉夫·柳布申 Stanislav Lyubshin 饰)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的好友,长大后,他们都选择了当兵报效祖国,在退役之后,三人走上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谢尔盖一直想要进入动力学院念书,但因为父亲在早年间的战争中不幸丧命,母亲和妹妹维拉(斯维特兰娜·斯维特利奇娜娅 Svetlana Svetlichnaya 饰)全部都要靠着他来养活,因此谢尔盖不得不放弃了念书的念头。斯拉瓦早早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姻带给他的,却只有痛苦和争吵。尼古拉的性格要比另外两人稍稍幼稚一些,整天大大咧咧笑嘻嘻的他似乎没有什么烦恼。©豆瓣
《那年我二十岁》又名:伊里奇的哨所。苏联解冻时期的电影,描绘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及苦恼,画面极其精美,典型的前苏联特有的摄影风格(因为我手头刚好就有一本专门介绍苏联摄影的书),真实街景的记录和空镜头明显有维尔托夫的影子,如果不是出现苏联地标建筑,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同时期欧洲电影,之前刚好看过几个同类型的英法和日本电影,战后青年的迷惘与苦闷,看来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每部影片所展现出的60年代青年人的困境和焦虑,以及日常的状态竟然惊人的一致,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无聊、困惑,无所事事又充满理想,厄普代克的笔下人物也多如此,影片中所展现的60年代苏联街景和民众家庭景象,让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80年代的北京,不过民众普遍的文化素养与之相较则要落后太多了……让我相当意外的是老塔居然也露了脸,还戏份十足地被扇了耳光[捂脸],60年代中期苏联青年们的聚会上吟唱的是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篇,朗朗上口而不看稿子,对比之下我们的父辈……片子时间将近三个小时,看得我不停打瞌睡😪,虽然很喜欢不过篇幅实在太长了,感冒中又容易犯困,絮絮叨叨的对话、单调的室内环境加上无起伏的剧情催眠效果极佳,前半场就有观众开始陆续离场,还好我坚持到了结束,只有中间一段是真睡着了,在打呼噜声中突然惊醒,心下有些赧然,这里不禁想起许子东说看海上花的那番话:确实好看,看得睡着了,醒来接着看,还是好看…影片结尾来了段同龄的父与子穿越时空的对话,21岁就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父亲让我想起了《士兵之歌》的主角,儿子将人生苦恼诉说给年轻的父亲,父亲说:我当时只有21岁,你如今已经23岁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了……再见了,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问题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你已经长大了,我们把祖国托付给你们,保持你的责任感和良知,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懂吗?影片上映之时赫鲁晓夫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格拉西莫夫的社现主义电影充斥荧幕的时代了,本片大概算是解冻时期苏联电影的最后一抹余辉吧…
喜欢这个电影的拍摄方法,结尾十分钟是点睛之笔。
豆瓣上许多人觉得这是主旋律电影?我不能理解。
因为任何电影都包含了意识形态,人们适应了美国电影里面的美国国旗,政治正确,个人英雄主义,这些东西本身是美国人生活中非常日常的东西,当你拍摄美国人的故事时,这些意识形态一定会出现在你的作品里。但当苏联电影里有苏联的意识形态时,人们会觉得它与平时习惯了的价值观不同,习惯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人会觉得不适应。五一游行,人民的力量这种价值观,国际歌....这些东西在苏联也很日常,本身苏联就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而存在的政权,它有不同于私有制体系的经济关系,所以自然存在另一种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就是人的意识对当下的经济关系的反映,电影拍的是人,是人与人的关系,没有这一种意识形态,那就会有另一种不同的。不存在没有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除非你拍的是有关一连串化学反应的纪录片。
但是这个电影明显不是政治宣传的产物。电影里有一段是谢尔盖在街上走,然后内心独白是:列宁同志,我向你汇报,不是工作,而是一颗孤独的心。这段话表达的是主角的孤独感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而不是真的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在向列宁同志汇报工作【笑】。
Christine Cinéma Club,俄罗斯电影节。主持人介绍说,这位导演名叫Marlen,你们想到了什么?《蓝天使》里的Marlene Dietrich?其实完全不是。这个名字是Marx和Lenin的缩合……导演跟他父母一样也是个真诚相信共产主义道路的,只是他和当时苏联的许多人一样,并不清楚这条路怎么走……当时是解冻时期,审查变宽松了,但他的这部片子还是没有让审查满意。赫鲁晓夫亲自批评这部电影,不能接受里面的年轻人迷茫而不积极的形象,于是它最初上映时不得不删改了很多……
听了这个介绍以为这个片子会很“苏联”(于是很异域),结果看完觉得妈呀,60年代青年的迷茫真的是世界性的。片子里从头到尾无疑都是苏联的社会苏联的青年苏联的矛盾苏联的宣传(这部分“苏联性”我猜应该在中文语境下相对容易把握所以就不展开了),但这种青年的迷茫绝对是普世的。胡茨耶夫式的迷茫真的可以和戈达尔式的迷茫或安东尼奥尼式的迷茫并列……战后十余年,人民已经大体温饱无忧,社会在剧烈变革中,而父辈并没有留下关于未来应该如何生活的指导,或者年轻人已经不信了……意识形态的分野在这种迷茫的内核的相似性及其在具体场景中的表现的一致性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了。在街头游荡打斗、在客厅酗酒念诗,社会的保守已经容不下这些年轻人。从技法上说这片子也一定深受当时欧洲的新浪潮们的影响,画外音和人物对话交错融合的拍法、最后主人公和父亲在虚幻场景中的相遇,都足以让这部电影成为“解冻电影”的先锋。
另外,回想前几天看的Ettore Scola的《我们曾如此相爱》和这部片子有太多相似性:三个男性好友之间的故事、在对话中间会插入画外音、有电影界自己的出境(在这部片里有塔可夫斯基和康查洛夫斯基、在Scola的片子里有德西卡和费里尼),也许是受了影响。
2021-07-04
第一部看到的苏联电影,我跟弹幕里一样没看懂。首尾呼应,都是匆匆的人群。因为没看懂,所以我始终在努力的看能看出什么。我看到了好多或许组合在一起很有深意的场景和情节:国庆日,共产党徽,欢腾的人群。年轻人的聚会,听古典乐听歌剧,跳双人舞。裁军回到家庭的年轻谢尔盖,成家有孩子的朋友,工作遇到人际关系困扰的另一朋友。牺牲在二战保卫莫斯科战斗中的爸爸。医院工作的妈妈,粮票,土豆的回忆。友情,爱情,亲情。临结束时早已牺牲的爸爸和谢尔盖的聊天拥抱要他活着。谢尔盖迷茫,关乎他在意的爱情友情未来和国家。我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二手时间里说到的故事影子。1964年的苏联莫斯科比起我们国家当时繁华好几十倍。宽阔的马路,高楼大厦,地铁,有轨电车,冰箱电视机电话。忙碌的工厂,拆旧楼盖新楼,冒烟的工厂。舞会上土豆串,树皮鞋用来开心,其实那就是上一辈用生命换来的安定生活。战后总有些人忘记了上一辈的磨难,也有人深深迷茫未来在哪里。好多对白,好多心里独白,还有很多双方没张嘴却有的思想交流。时尚的潮流兜兜转转来回循环,觉得他们的风衣套裙大衣还有发型全都很美。因为不熟悉,所以很模糊。电影想表达的太多太多,或许在对那段历史和那个国家了解更多后,再看会增长一些理解。
但这部164分钟的电影真的是部好电影,结束在周一清晨忙碌城市的八声钟声响过后。他们的人生故事还在继续。
或许,当我深陷生面团一样的泥浆中快呼吸不上来的时候,我会说“伙计,让伊莲娜知道,夜莺在这里唱歌了” 为生活,为爱。也许他们会在黎明被夜莺吵醒,夜莺的歌声总是那么凄婉动人,也许他们会在日光下相遇,有成群的云彩见证他们,我用我们生命的名义歌颂死亡。 (太棒了) 做一个好人,友谊也是爱 1.尼古拉那种幼稚,把成长看作孤独的临近,但又谁能够忍受孤独
“怎么就你一个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2.斯拉瓦很多时候作为一个旁观者不作为,理由大多是因为家庭,以至于到最后几乎断绝来往,他不愿继续争吵,是一个“好”的人
3.谢尔盖一直作为一个寻爱者,从刚开始就是迷茫给自己寻出路,忧郁的谢尔盖对生活失去希望,甚至遇到安雅都没能解开他的思绪,直到和他爹那次交流对话之后,对于土豆的执着看的着实有力,让他意识到之前的生活多么真实,时代巨大的变迁,战争时期生活是多么艰难,而在当下,生活本身就是出路。
三个人童年玩伴到最后分崩离析,他们走在莫斯科的路上,一起聊着的:我们不做坏事,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一点。
画面没的说,游行追女孩那段很喜欢,另,老毛子居然还会拔火罐
音乐挺符合我的品味,可电影的每一句台词,说出来都像是在读政府工作报告一样的死气沉沉。
8.5,社会主义青年气象,有彷徨有失落有快乐有实干,在主旋律育人的大框架下整体基调还是很正向的。胡茨耶夫跟卡拉托佐夫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长镜头调度,他更强调一种纪实性,电影有很多展现苏联年轻人娱乐生活的桥段,五一游行、跳交谊舞、看冰球比赛,这种生活化段落通过写实的镜头记录下来,其实是非常具有影像价值的。电影非常强调与二战的勾连,特别与卫国战争精神的勾连,几乎每一个苏联家庭都有家庭成员在战场上牺牲,没有卫国战争,没有苏联,这套价值观是不容被抹去的。
苏联迷惘的一代找寻存在的意义。当23岁的儿子用意念和21岁战死沙场的父亲相见,父亲的寄语感人至深:“再见了,孩子。随着年岁的流逝,我们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你在长大。我把我的祖国交给你。我用绝对的忠心将我的祖国交给你。你也要保持你的责任感和良知,做个清清白白的人,明白吗?”
这才是青春片。摄影很不错,封闭空间制造的临场感很强。谢尔盖“跟踪”一场戏拍的很棒!80min左右,谢尔盖大量行走的镜头,辅以诗意旁白。
生命终止于21岁的父亲不能解答23岁儿子的生活难题,只对他说:“我羡慕你。我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去莫斯科的街道走走。”此时父亲的战友已在门口等他去赴一场已成定局的牺牲,可镜头一转,他们却没有进入致命的树林,而是走进了莫斯科清晨的空旷之中。窃以为影片结尾升华得过于潦草,而临近尾声的这一幕和开头一来一去的三人行镜头对照,却串起一切不可逆转的遗憾与或将化解的担忧。即便是告慰,也足够让人一场哭。
那年我二十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那时我们总是晃,用大把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165min DCP
开场的镜头,和大雨过后的镜头很美,很有诗意,青春年少时的青涩,朋友之间的情谊,是这么的让人感动, 年轻时候的老塔很帅气,苏联美女真漂亮
有时候觉得苏联片子 话都特密 但是确实也有意思 不觉得话痨
时代转型期的迷茫彷徨,善感青年的呓语希望,爱情的柳暗花明,友谊的坚定忠贞,亲情的剪不断理还乱;风云洪流与个人走向的交织融合,谁也无法脱离这个城市的烙印,谁也无法忘怀20岁时走在黎明的街道上幻想飞进某人的梦里心里。
青梅竹马的友情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在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是天真浪漫的,只是友谊会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在根源上发生深刻地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情感,友情也同样需要维持,当昔日的朋友在意见上与自己分歧巨大的时候,这种震惊难以通过语言来形容,同样是在一起长大的人,但想法就是天壤之别。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述三个青梅竹马的小伙子,逐渐认清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每个人随着自己的境遇各自发出对社会与时代的认识与阐述,达不成共识的年轻人,却依然要一起走下去。略微忧伤的电影。
非常小资情调的苏维埃电影啊,絮絮叨叨的念白在下半部的时候几乎让我疑心这又是哪位左岸派的倾城绝恋……
庞大画卷
@PYIFF 2018 | 还以为会是大闷片,三小时趣意盎然,好电影永不过时。放弃了寒冷的电影节开幕式来看,很值得。三个男青年的人生思考和讨论太有共鸣……尾随那个穿波点的姑娘、关于土豆的争议、和死去父亲的对谈:“他们都是在一个早晨死去的。”……
画面足够美,一帧一副画,但无可非议结构好散,至少对我
建国新气象,美丽新世界,社会主义的天是明朗的天,姑娘好像花一样,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恰同学少年,河畔街上踏水行,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塔可夫斯基正年轻,风华正茂,吊儿郎当
8.5/10。①二战后三个发小男青年的各种(快乐的)日常生活与内心迷惘。②诗意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与运镜/调度;片长营造史诗气质。③在对表演模式、文本结构与故事戏剧性的处理上既想做生活流电影又想做传统故事片,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散文街头莫斯科,长诗怀梦惘二十。
前看“交际场─六十五岁以上男女的版本 Kontakthof - Mit Damen und Herren ab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