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孤独之处在于,他们活在一个周围人定义的自己之中,周围所有的人都编织起这样一个巨大的定义的网,一个谎言,把她困住,让她无法逃离。而没有人可以告诉她真相,没有人可以告诉她逃离的方法。所有的人,要么同样地被困在网中,要么就是在编织那个网的一部分。所有人都不停地告诉你,你是天才,你是天才,也有人不断告诉你,你是个瘾者,你是个疯子。
Amy真的是一个很可怜的姑娘。
Amy自始至终都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她讨人喜欢在于人们认为她一直很真实。她是个随性的姑娘,她的音乐也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自知地流淌出来的。而她的自我意识其实要强过很多在光环下迷失自己的人。她知道自己不是周围媒体定义中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光环下的那个人。
唯独有两个谎言,让人无法抗拒。
第一个谎言,是所有从事艺术的人无法抗拒的,就是被称作天才。你看得到她开始写歌的时候,她自己是不确定的。而当后来外界的呼声开始高涨,她自己都认为那是她自发的需求使然。这是一个谎言,而这是一个音乐人无法抗拒的谎言。人们说,天才就应该是疯狂的,就应该是我行我素的,就应该是偏执的。这也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让所有还没有成功的艺术追求者开始学着不礼貌,学着玩drug,学着做疯狂的事情,学着脾气暴躁。固然,那些成功的艺术家,是容易进入疯狂的无我的状态,但大多时候这不是一种主动的进入,这是一种不自知的被动的进入。而当人迷恋且崇拜这种状态的时候,人就会失去自我,活成他理想中那种疯狂的状态,而这往往就是毁灭的开始。只有当一个艺术家可以回归生活,他才可以回归一个完整的人。
纪录片中的tony bernette 就是一个清醒的老艺术家,非常包容、谦逊和平和的。他和Amy在一起录音的时候两个人的状态的对比非常明显。tony一直是很沉稳的,平和的。Amy,却非常的紧张和不自信。有人说,这是谦逊的表现。其实是Amy的自我意识在反抗。她隐约无法接受自己在大众眼中认定的那个完美的形象,但她又无法抗拒那个关于天才的谎言,所以她很在意,她很在意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她很紧张。到最后的最后,我认为她的自我意识其实一度真的觉醒了,她站在那个她被迫站在的台上,她没有唱歌。她不在意台下这些人的看法,不在意那些捧她在手心的人,当这个谎言现出它丑陋的贪婪的真面目,她真实地反抗了。只是好可惜,只是这一切都来得太过凶狠和残酷,只是她的身边真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她,只是这个网织的太密,她无处可逃,最终的反击只能是生命的结束。
这是赤裸裸的谋杀。
影片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世界上没有一本教科书教过人如何面对太过强烈的名声。人们会在艺人成名之前警告她。但身处其中的感受,是没有任何其它一件事可以与之比拟,没有人能想象她要承受的东西。最终的Amy说,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把我的歌唱还给上天,我可以走在这条街上,没有狗仔没有人们的议论,那我愿意把它还回去。我知道她说的是真话。
另一个谎言就是关于爱。
当她爱blake的时候,她完全用爱blake这件事来定义自己,她把自己困在那个框框里,并且不停地自我暗示,我是一个离开blake无法生活的人。我觉得人有时候有这种倾向,喜欢用脆弱来定义自己。有人喜欢说,我是一个路痴。有人喜欢说,我好容易生病哦。有人说,我陷在失恋中无法自拔了。有人喜欢说,我童年不幸福,所以我特别缺乏安全感。也有人喜欢说,我就是很爱逞强,我是个外表强悍内心脆弱的人。这些都是半真半假的谎言。人是缺爱的动物,人一生都在追求被爱的感觉。而用脆弱定义自己可以享受被人怜惜的感觉,这是人无法抗拒的谎言。Amy对自己说,我和blake同样有着童年的阴影,我们懂得彼此的脆弱,所以我们注定要在一起。所以她将自己定义成了一个离开Blake无法生活的人。而这不是真的。她失恋的时候,更加不断加强这一切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真的无法活下去了。后来她说,她认为创作音乐是一个出口。这也是一半对而一半不对。音乐是出口,但那是因为,创作可以让人跳脱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跳脱自己沉溺其中的情感,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一旦能够跳脱出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那痛苦和忧愁就会成为一个故事。当然,痛苦还是真实的,偶尔还是会把你牵绊住。但只要你寻到了跳脱出来的方式,它就又会变轻。
当人用脆弱来定义自己,以此换取被爱的感觉,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而Amy是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对于她喜欢的感受,她可以义无反顾地追求。所以她沉溺其中,沉溺在对blake的需要里面,沉溺在对父亲的需要里面。这把她带入了一个很黑暗的世界。加上她的自我意识让她无法面对媒体编织的大网,所以她就让它沉睡,她就沉溺在酒精和drug之中,逃避,让自己的感受都沉睡。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
这真的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故事。但人们往往会认为,一个天才就注定要走这样的道路,这完全是不对的。她是这个疯狂编织谎言的世界的牺牲品,也是她自己脆弱的谎言的牺牲品。这是整个世界对她的谋杀,也是她自己对她的谋杀。其实那么接近,她在离世前和朋友打的那一通清醒的电话。她离醒来那么接近。她回归了一个正常的人,她记起那些和她拥有欢乐记忆的朋友,记起音乐对15岁时的她来说不过是一件让她快乐的小事情。可是外界的力量太过强大了,她承受的也太过沉重了,醒来对她来说太痛苦了,所以没有办法,所以她最终也没有寻到一个生的出口。
真是让人感叹。这一切的发生,这个的疯狂的世界,压榨尽了一个的少女的生命。而她又是如何在别人和自己谎言之中走向毁灭。我不知道,那些曾经在脱口秀中嘲讽过Amy的人,看了这个片子会有怎样的感受。我不知道,那个把昏睡的她从家里搬出来,放到舞台上的人看到她的离世又是什么感觉。那些所谓爱她的人,也是活在一个谎言中。你看blake,其实blake根本就不爱她,他戒毒两年之后,清醒过来,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以前要过那种生活。可是blake这个人还真是冷漠和可恶啊。你看她的经纪人salaami,她最好的朋友。他们都没有比她更清醒,他们所以他们也无法拯救她。
任何的定义都会让人丧失自我。而往往那些看似迷人的定义,所谓艺术家、所谓天才、所谓狂热的爱,所谓失恋的人,所谓缺失的童年,所谓张扬的个性,所谓坚持梦想,这些让人迷恋的定义恰恰是最为危险的,最具有毁灭的力量的,最让人迷失自我的。Amy的故事是真实的、赤裸的、血淋淋的故事,多么让人心痛啊。希望每一个唱歌的人,那些在比赛中痛哭流涕的人,都能记得孩童时候的自己,唱一首歌时,那种简单的快乐的心情,记得生活中无数那让人愉快的小小的事,记得音乐是千万种幸福中的一种,就好了。
两年后重看。对Amy短暂一生的悲剧性,没有了之前那么多愤慨、伤感。
Amy有天才的自觉,15岁朋友生日,她已经可以用日后的标志性唱腔为朋友唱生日歌。片中没有交代,她何时学会吉他,何时开始作曲写歌。但从她写歌词时的幼圆字体,以及18岁就不再上学,应该启蒙很早。
她有天才标志性的早熟。不幸的童年催化了她的敏锐感受力,13岁就开始吃抗抑郁药,15岁开始暴食催吐减肥,她的精神痛苦漫长持久,所以成名后的消耗更显得剧烈迅疾。
纪录片的时间脉络上,可以看到Amy从无名到盛名期间,完整的外形变化。之前是早熟少女的肉感、羞怯、青春痘。出道后开始找到自己的妆容——高耸的假发髻、粗重上翘的眼线、紧身短礼服裙。一点点变成磨骨人。肉体损耗可能源于15岁以前就开始的饮食紊乱,和整体上少有节制的吸毒、酗酒史。精神损耗则来自反复无常的绝望恋爱,创作状态的持续低谷,舆论伤害,狗仔无死角跟拍,和父亲无可修补的关系。
获得了根本无从想象的声名后,她从创作者成为偶像,饱受狗仔骚扰,生活与真实绝缘。在她身边,从头至尾没有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陪伴的关系存在。更遗憾的是,没有过来人的真诚指导、劝告。
围绕在她身边的,主要是因为她的商业价值而存在的人——唱片公司、经纪人、制作人等,还有合作的艺术家,他们都是自顾不暇的过客,只给她带来创作上的影响、经济收入的影响,鲜有精神上的慰藉理解。爱与理解,他们不想给。她的女朋友们,则离她的世界太遥远,只能给一些高中女友般的琐碎艳羡,口头上的关心。即使一起成长,离她的内心也有不可逾越的距离。爱与理解,不是她们不想给,而是给不了。
还有糟糕的、互相掠夺的爱情。Blake在天赋才华方面远不及她,可能同样的痛苦让他们共情。爱虽然难问原因,却可以致命。尤其是对方因爱之名拉着你沉堕。最后连Amy自己都承认,和Blake在一起,感觉要被他吞噬。即使如此,她仍然无法逃开。第一次失恋,她写了back to black和一整张专辑,一举把自己送上超级偶像的神坛。分分合合反复受伤消耗,最后离婚,再次自我放逐,毁灭自己。在每个人都看出来这是一段多么错误的感情时,仍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Amy,父母、朋友、工作伙伴,全都没有。
与父亲的关系,或许早就为Amy的命运,铺上黑暗底色。这个毫无责任感,几乎缺席她整个童年,自她八岁就和母亲离婚的男人,在她成名后,突然深度参与了她的生活。但悲剧的是,他就是最势力自私的那类人。哪怕面对女儿,也从来没表现过纯粹的爱(至少在影片里没有)。在朋友们第一次开车送Amy去戒毒所的中途,迎合她调头回家。不断在她精神崩溃期,催促她接商演。错过数次可以劝解女儿去戒毒的时机。从未给过她感情上的建议。在Amy名声坠落,长久在国外度假时,借着探望名义,带去一个真人秀摄制团队,给被狗仔困扰至深的Amy迎头一击。真人秀镜头里的Amy哀戚的说,如果你要钱爸爸,那你告诉我,我会给你钱,但你为什么这样伤害我。这是他们父女关系的所有缩影。
或许Amy在爱上感受到的痛苦消耗,早就在陈词滥调的原生家庭阴影里,埋下引线。让她即使深知爱在给她带来巨大的伤害,也没有办法逃离。
还有无可避免的偶像与大众媒体的冲突。如何与外界的声音共处,Amy从来没有找到方法。成名之初,她就在采访中真诚回应,从没想过自己会这么有名,更喜欢的依然是在酒吧舞台对着很少的人唱歌。商业世界的无情,对天真不问世事的人格外残忍。所以她才会在爆红、陷入吸毒丑闻、受伤创作、名气更盛的几轮循环之后,彻底厌倦。她的现实生活,已经是一种纯粹围绕其商业价值进行,并且不断被符号化的虚假生活。除了吸毒带来的短暂彻底的逃离,根本无路可走。所以,她才会在横扫格莱美后,对女朋友说,这一刻没有毒品真是太无聊了。所以,她才会说,如果让我失去所有的才华,换来毫无负担在街头游荡,我愿意。
Amy加入了27岁俱乐部。她生命中的问题,即使问出来也是无解的。我们连自己的一生都过得艰难,哪里有资格来指摘一个天才应该如何自我保全。说到底,才华这件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或许穷尽一生都无可能体验。
Amy 合作过的偶像和前辈Tony Bennett在片尾说,他想告诉还没认识到生活是怎样的Amy,慢慢来,你太重要了。
可惜就像那位爱过Amy的说唱歌手说的,他目睹Amy拿着锡纸在自己面前摁下打火机,用惋惜的口气说,This is someone who is trying to disappear. 是的,Amy是一个想要消失的天才。一个运气不够好的天才。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