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导演之死
导演:彼得•杰克逊 科斯塔•波特斯 年份:1995 国别:新西兰 文/Jabberwock
我们所熟知的导演,应该是穿梭于名利场,周旋于红男绿女中,动辄挥金如土,出手豪奢千万如詹姆斯卡梅隆。或者,他代表着个人的风格,文化的符号,正如王家卫之于散漫肆扬的文艺青年,吴宇森之于枪声大作下白鸽乱飞。
只是大多数导演都泯然众人,就像这部伪纪录片中的主人翁一样。
一部经典的作品就代表着导演的一生,[被遗忘的银色]中的主角科伦•麦肯锡与他的一生之作[莎乐美]经历中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一个是穷其一生,也要追求电影之梦的新西兰“电影之父“,一位是倾情一舞,即使得不到对方的爱情,也要吻上施洗者约翰头颅的邪魅少女。贯穿了科伦•麦卡锡的电影人生的莎乐美让他一次又一次破产、失去爱人孩子、甚至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一文不名。他本应该因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彩色电影得到大众的承认,然而时不利兮,他对电影艺术疯魔般的渴求就像莎乐美一样不得善终。
两位主创彼得•杰克逊、科斯塔•波特斯都是惠灵顿老乡。新西兰不是电影的国度,于是在创造电影的道路上,二人有很多的苦水可以共饮,作为剧本的构思者科斯塔•波特斯初从英文专业,后顶替别人上了坎特伯雷大学的伊兰姆美术学校,修电影课程。当过仓库管理员。由于雇不起剪辑师,他还自学了电影剪辑。彼得杰克逊则是被新西兰最著名的电影公司FilmVnit拒绝后,将七年冲洗照片的薪水全部投入到了电影之中,其间还要为预算,投资人的兴趣大伤脑筋,最终才通过魔戒一鸣惊人,让世界知道了新西兰电影。
科伦•麦肯锡的一生或许就是导演生涯的一个投影。不支持事业的父辈,窘迫的资金,压力逐年递增的环境,不靠谱的投资人,错漏百出的片场,枝节横生的拍摄,他几乎集了导演的不幸之大成。而在新西兰这片电影的贫瘠之地上,有多少机会孕育出一个电影大师?主角科伦•麦肯锡的早年生涯也是脱胎于新西兰电影先驱鲁道尔•海伍德的人生。鲁道尔•海伍德娶了他的某个女一号;演员们也曾由于资金不足而一哄而散;电影《最后的鲁伊》的最后完成也是历尽磨难,属于新西兰的伟大电影,却不为新西兰所知,这也就是片名[Forgotten silver]的由来。
令人激赏的不仅仅是彼得杰克逊与科斯塔•波特斯选取的体裁----伪纪录片,自伍迪艾伦的[西利传]以来,一本正经的胡扯,辅以对历史政治事件的戏说与调侃,此类型的名作并不鲜见。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随着情节的进展导演两极化的人生与电影历史的戏说与调侃的相互融合。两位导演一本正经的访谈与评论“科伦麦肯锡应该被人铭记。”好像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位电影的先驱,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对这个角色倾注了极大的偏爱。一方面,主角是一个屡屡不得志的落魄导演,另一方面他却是第一部电影的拍摄者,第一部有声电影的拍摄者以及第一部彩色电影拍摄者,他的作品如同国家宝藏一样深埋山中待人发掘,他的命运尽管多舛却是多姿多彩,且总是作为关键历史事件与影像史的见证人。甚至扯出两个或以上的现实名人来评论并混淆视听(比如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哈维•温斯坦,影评人莱纳德•马丁极其卖力的串场)。
若[阿甘正传]是“美国梦”的历史戏说寓言,[被遗忘的银色]则是“新西兰梦”的初试啼声,撇开虚构的多个“影史第一”,麦肯锡也与新西兰的历史发生了太多的交集:理查德•皮尔斯试飞影像;(如果有影像记录,那么他就可以证明自己发明的飞行器早于莱特兄弟)华人的淘金潮的电影纪录;一战中的新西兰参与大不列颠联盟作战,[莎乐美]的拍摄以及新西兰电影的发展;战地电影的第一次拍摄。电影中的证据言之凿凿:科伦•麦卡锡的发黄照片,早年拍摄的老化的影像,影界名人的串场评价,甚至还有麦卡锡遗孀回忆往事,泪眼婆娑。这样的作品,在明眼人看来是幽默与智慧并重的历史戏说,在大多数愿意去相信的观众来说,却是如此鲜活又如此可信的影视人生的记录。正如“麦卡锡遗孀“最终对“科伦麦肯锡“的总结:”科伦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而他这样的人总是有缺点的,他总是逃避,他逃避了自己父亲的愤怒,他逃离了新西兰,他埋藏自己电影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但这些都不能够抹杀他作为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类的力量.“ 无怪乎1995年的新西兰影坛,观众与媒体对这部满载赞誉的同时也充满了被愚弄后的愤怒,只因在这里,导演的身份,国人的身份,创造者的身份重合了起来,成为了一个足以让新西兰人铭记骄傲的符号,而符号变成了玩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
影片专门安排了这样一个场景,导演之一的科斯塔•波特斯拆开了一个寄自西班牙的电影胶卷,与彼得杰克逊坐在一起观看,影片的内容是西班牙内战的珍贵影像,影片摄下了麦肯锡最后的一刻------他为了拯救受伤的士兵,放下了摄像机,冲上前去被乱枪打死。
这也许是身为导演的科斯塔与彼得杰克逊的最后敬意:作为一个男人,科伦并未再次逃离人生的战场,而是去拯救另一个生命;作为一个电影人,一如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在临死之前按下相机的快门, 他也导演了自己的完美结局。
原载于《看电影 》
2 ) 心甘情愿地被大胖子忽悠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位颇其传奇色彩的新西兰电影先驱——柯林·迈肯齐,这个出生于19世纪木的天I发明家为世界贡献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彩色电影、以及第?部全长电影,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生活经历多以失败收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有着突出贡献的本该在电影史上留有浓墨重彩一笔的电影人却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他的辉煌历史只存在于几部扔蛋糕式的早期喜剧之中。
许多新西兰观众看完屯影之后激动力.分,他们没有想到原来新西兰也出现过这么一位伟大的电影人。然而真实情况却是,观众被彼得杰克逊狠狠地忽悠了一把,世界电影史上并不存在一位叫柯林·迈肯齐的电影大师,这完全是被捏造出来的故事。
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几乎全是假话,即使其中有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哈维·温斯坦亲自上阵,也只是让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些。这是一部与事实毫无瓜葛的伪纪录片。彼得·杰克逊以这样荒唐的方式与观众幵了一个大玩笑。观众被愚弄了还不自知,主要原因在于影片高明的视觉欺骗:破旧的小屋、布满灰尘且残缺不全的老电影胶片、远古风貌的城市、逼真的战争场景、糟糕的拍摄环境和拍摄设施……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真实,然而这种真实却是来自于电脑特效。正是这种特效的支持,才让彼得·杰克逊能够用严肃的题材、正经的手法成功地讲述一个莫须有的但同时又具有高度迷惑性的故事,并且制造出无尽的笑料。这种“纪录片包装”手法加上黑色幽默,又一次让彼得·杰克逊成为了争议焦点。
许多人认为观众受到了愚弄,觉得这种行为也是对纪录片的亵续,甚至有过度愤怒的观众认为彼得·杰克逊及其他影片制作者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也有人称《被遗忘的电影》是“新西兰近十年来的最佳娱乐”。1996年《被遗忘的电影》甚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特别评论奖,在其他国际影展上也出尽风头。国际电影数据库(IMDB)网站上的一项投票数据表明,除了《指环王》三部曲之外,《被遗忘的电影》是彼得·杰克逊作品里最受欢迎的一部。
3 ) 完美的欺骗
由于是学传媒的,今天上课,老师特别推荐了peter jackson的一部纪录片
说实话
从头到位都被片中那位从未被人知晓的导演collin McKenzie所吸引
殊不知
已经慢慢落入导演下的套...
从头到尾这个人物以及所有的剧情是虚构的
所有的科学调查,探索,还有任务访谈,彻彻底底的faking
what a hoot!
只能说 peter jackson是个鬼才
把一部完全瞎掰的电影拍得如此真实
串联早期电影史与国际大事件,“Colin McKenzie”总能在各种历史的逗点处适时地出现。同样是通过伪造史料虚构人物小传,比起天马行空不吝嘲弄的伍迪艾伦,这部显得中规中矩许多,观感更贴近真实纪录片;但后期探索失落之城与发现新史料的过程中不少reenactment搬演形式大概是一种对纪录片形式本身温和的戏谑(还顺带戏仿了《夺宝奇兵》式冒险类型片)。无论如何一定是迷影者会喜爱的电影,电影技术史、视听语言的探索与“艺术”之争、影像作为历史档案与“历史的代理人(Marc Ferro)”,几乎所有今日学院中关于电影的讨论都囊括于其中,让人无法忽视影像的魅力。《莎乐美》太用心。仿佛两位主创人写给电影的情书,超出预期,在一部伪纪录片中看到最真的Peter Jackson。241
裸看!史上最早的粵語有聲片!
煞有介事的迷影系Mockumentary,发明了运动镜头、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特写镜头、手持摄影,这么叼的电影人怎么可能会被忘记,哈哈
影史第一部有声片是粤语片而且没有做字幕,于是大家都没看懂。失去兄弟后化悲痛为力量跑到深山老林里搭了一座影视城。拍街头恶搞结果搞到了首相头上。。。。好肥的莎乐美以及好欢乐的舞。哈哈哈哈哈笑死了
我擦,被骗了。。。。。
故事性很强的伪纪录片。也是杰克逊扬威威尼斯之后,拥抱好莱坞之前的唯一一部作品。影片拉来了一票大腕背书,实则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玩票的成分,也包含了对早期电影人的敬意。这也是杰克逊纯粹在老家制作的最后一部电影,用这部电影为自己的前半生做个小结,之后远渡重洋,成为彼得大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好好一導演去拍毛紀錄片四不像
Nice; 0day-bd-cinefile
《西力传》+《阿甘正传》,通过个体事迹串起时代事件,甚至改变历史纪录/影史进程;以伪纪录片的方式拍了一部迷影之作,对胶片的寻找与修复,联系到后来《他们已不再变老》(与片中战争记录非常像), 彼得·杰克逊果然对翻检故纸堆异常着迷——也是我所喜欢的题材,在废墟遗迹/文档旧案中寻找历史的线索。还原影像介质/现场拍摄剧照,以及真的拍了一部默片小短片,足可以假乱真,那座lost city真的为此搭建了吗(还是哪部片的套拍?),也真是下大成本了。
杜撰的影史.........这创意相当牛.....
PJ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关于新西兰电影人Colin McKenzie的一生和他耗费多年但最终被雪藏的电影Salome的故事………………【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PJ这个混蛋,我被骗了=口=
有两位自带萌点的导演,一位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另一位就是彼得·杰克逊。希望前者也可以在自己的片子里出个镜。
大胖子彼得·杰克逊用电影的形式讲述一个电影人的故事来致敬电影。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你明知道她是假的,但你却宁愿相信是真的。
如何通过简单而无关联的影像资料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如何在资料叠加的过程中将这个故事润色得更加不可思议,如何通过「真实」来创造「虚构」,彼得杰克逊是这个星球上最会说故事的人,而在这部影片中已经依稀看到其未来从「指环王」到「一战影像历史」中亦幻亦真,似真似假的创作能力。
看得我热泪盈眶,随堂小作文写得慷慨激昂……彼得胖子你这个天才大骗子!
偷两千打鸡蛋的电影梦,有色电影是真的很色,恶作剧偷拍和警察暴力,一战阴影和西班牙内战,斯大林投资的无产阶级劳工斗争史诗《莎乐美》,“抢佢哋D金!”……到“地下墓穴”一段好担心彼得·杰克逊会突然让片子转向《群尸玩过界》:)
Silver被直译成银色显然是没有理解到它代指的意义。被遗忘的影像更合适。虚构了一位影史级别的新西兰导演,伪纪录片的形式来制造氛围,Peter Jackson的确很有想法,野心也很大。可是镜头从他们团队逐步发现各种遗迹,甚至从门内的视角拍摄团队,我就觉得有些戏谑过头了。结尾10分钟越过3小的影史杰作,我有点无法理解。PS.这是一部电视电影。
mockumentary
一个关于虚构电影导演和遗失之作的伪纪录片……其中的遗失伪作的制作过程的困顿情节似乎有影射魔戒的制作!?
Great idea and brilliant execution, but a little meaningless to watch 55 mins for a fake figure...